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教案)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与世界(二轮通史知识线索及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一)中国古代历史大系
原始社会:约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前。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
包括战国时期、秦、西汉和东汉;三国、西晋和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前期)。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政治上: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罗马法则独树一帜,成为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备的一套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制制度的法律基础。
2.经济上:工商业奴隶制经济发展
3.文化上: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
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
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5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通史通史与断代史相对,指记述由远古到现代各时代历史的史书,以时间为主线,连贯地叙述各个时代的一种记史方式。
包括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思文等多方面内容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考点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知识体系建构】【时空框架】夏约前2070年-约前1600 商约前1600-约前1046 西周约前1046-前771年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6-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4)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2)土地制度经历了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小农经济形成。
(3)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4)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华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华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朝代。
(2)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3)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特点。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及其特点。
2. 夏、商、西周的历史沿革及其重要事件。
3. 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4. 秦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5. 汉朝的兴衰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及其特点。
(2)夏、商、西周的重要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3)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4)秦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5)汉朝的兴衰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
3. 教学难点:(1)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及其特点。
(2)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3)秦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 复习指导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
2.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事件,提高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分析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及其特点。
(2)讲解夏、商、西周的重要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3)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4)讲解秦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5)讲解汉朝的兴衰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
3. 课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随堂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一.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石、骨、蚌);土地公有制;壁画、彩陶画。
2.奴隶社会:(1)商、西周时期:①经济:农业:石器锄耕、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沤制绿肥、治虫等技术。
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实质是国王代表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官府垄断,青铜制造;官营手工业为主:产生于西周时期。
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资金、原料由官府供给,规模经营,产品不入市场,职业世袭,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工商食官”政策②政治:夏朝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即王位世袭制。
商朝内外服制度。
周朝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度。
三者的关系: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③文化:甲骨文、金文。
(2)春秋战国:①经济:农业,A铁犁牛耕,精耕细作,这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B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土地向私有制。
C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产生时间:春秋。
瓦解: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简单概括为: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
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时,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九年级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阅读材料回答以上信息反映哪一历史事件?最能反映该历史事件性质的内容是什么?请谈谈对创新的认识。
重难点突破读图题(图片见学案或课件)识图并概况作答,适当留时间讨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训练学生概况总结能力史料实证从材料二中摘抄一句反映商鞅变法所起积极作习读文言文,理解、分析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训练学生概况总结能力用的原话。
纵观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持有怎样的态度?(3)根据材料三所述,商鞅变法留给后世改革的启示是什么?史料实证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诸子各陈其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4)战国时期哪一家学说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为什么?阅读材料,基础知识回顾作答法家课后小结教后反思学生自学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提升其阅读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在实际测评中关注个体学生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升成绩中国古代史(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
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
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选自《秦汉史》材料二秦汉在我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时期汉字字体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确定了汉宇的基本形态。
隶书把小篆的长方形变为扁方形,把均称弯曲的线条变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彻底消灭汉字中的象形面貌,基本确定了此后汉字的方块形状、笔画特点和字体结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材料三化妆盒——汉朝妇女的化妆铜烤炉——出土时,炉内仍留有用器,可见当时的妇女对化妆多若干骨头,可见汉朝的肉食还流行么重视。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如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轴,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复习打下基础。
二、自主复习1. 请学生翻阅课本,自主复习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思考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
2. 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历史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
四、课堂练习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检测自己对课堂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教师批改课后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课堂讲解1. 针对上节课学生练习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2. 针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掌握。
2. 教师批改课后练习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华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华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对古代历史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表、时间线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点。
(2)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 夏商周时期: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周朝的分封制。
3.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国七雄、百家争鸣。
4.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秦始皇的统一、秦朝的灭亡。
5. 汉朝的兴衰: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改革、东汉末年的动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夏商周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5)汉朝的兴衰。
2. 教学难点:(1)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变迁。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纷争与百家争鸣。
(3)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4)汉朝的改革与边疆开拓。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时间线、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发展脉络。
2. 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 注重历史实例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感性地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每章安排2课时。
2. 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讲解章节知识点,重点分析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第二课时:进行课堂复习,解答学生疑问,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
六、教学内容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晋朝的兴衰、南北朝的更替。
7. 隋唐时期:隋朝的统一、唐朝的繁荣与衰落、安史之乱。
8.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分裂与统一、宋朝的建立。
9. 辽宋夏金时期:辽朝的兴衰、西夏的建立、金朝的崛起。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复习备课湖南省涟源市荷叶高考补习学校吴爱洲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阶段特征先秦,旧时多指春秋、战国时期。
现今在讲中国通史时,多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我国现存已知最早人类遗址和化石,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自此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之前,我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历史阶段。
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看,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阶级关系经历了阶级的产生—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对立的发展。
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种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
我国春秋战诸子百家的文化昌盛时代与当时欧洲的希腊、罗马文明交相辉映,形成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考点提示(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4)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基本线索1、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
其间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从约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它经历了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四个阶段。
3、从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4、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繁荣。
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与世界(二轮通史知识线索及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一)中国古代历史大系
原始社会:约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前。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
包括战国时期、秦、西汉和东汉;三国、西晋和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前期)。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政治上: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罗马法则独树一帜,成为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备的一套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制制度的法律基础。
2.经济上:工商业奴隶制经济发展
3.文化上: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
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
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