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一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知识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学习新知一、风沙地貌1.成因:又称风成地貌,是因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水对岩石的化学________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________作用的总和。

2.喀斯特地貌(1)概念:在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称喀斯特地貌。

②地下喀斯特地貌a.种类: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

溶洞里的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b.形态特征1.利用方式:地貌可以作为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例如,平原可以开垦为________,喀斯特地貌区可以开发为________。

2.开发原则:要________,合理利用,趋利避害。

助学助记风蚀蘑菇的成因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

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

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知识链接]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CaCO3+CO2+H2O===Ca(HCO3)2(2)分类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探究重点探究点一风沙地貌核心归纳2.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3.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4.移动沙丘是如何移动的?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应用体验雅丹地貌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是河湖相土状堆积物经风化、风蚀等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垄脊)和风蚀凹地(沟槽)的地貌组合。

下图示意我国甘肃敦煌(40°N,93°E)某地雅丹地貌景观照片。

4.1.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1.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1.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中的4.1.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旨在让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喀斯特地貌作为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丰富的地理、生态和文化价值。此节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拓宽知识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以桂林山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喀斯特地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提问、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学策略的人性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5.教学反思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提出问题:“为什么桂林会有如此美丽的山水?它是由什么原因形成的?”以此引发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特点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通过PPT、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导学案(3).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导学案(3).docx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导学案学习目标: 1. 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重点: 1. 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和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2.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形成。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侵蚀地貌【自主学习】河流的侵蚀作用按方向有哪些类型?它们对河谷的形态有何影响?时期(位置)作用过程地貌类型发育初期()以向和向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型谷和。

中期()向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展变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侵蚀,堆积。

宽成熟期()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型谷【难点解析】:1、如何理解凹凸岸?(见图1)2、如何理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水流动到河湾时,表层水流受到惯性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冲蚀凹岸(乙)(如图 2),使乙岸不断崩落。

由于乙岸表层水流堆积,水位高,受重力作用下沉,甲岸表层水位低,底层水流上升补偿,把从乙岸侵蚀的物质带到甲岸堆积,从而形成凹岸侵蚀,凸岸(甲)堆积。

图 2图 1【探究合作】:读右图回答:河流a、b、 c三处与三幅剖面图对应正确的是()A、a—①B、b—②C、c—③D、a—②1.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侵蚀地貌的是()A.黄河三角洲 B .崇明岛C.黄土高原D.河谷2.右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 D .②④⑥(二)、堆积地貌【自主学习】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减弱的情况下,会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包括、和三种类型。

位置形成过程地貌类型地貌特点当水流流出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从顶端山区(山于,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到边缘地势逐渐,麓地带)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堆积下来,形堆积物颗粒由变成地貌。

河流在堆积,形成。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3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3

第三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和土壤第一节走进桂林山水第2课时喀斯特地貌1.掌握桂林山水的地貌类型及形成条件。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能识别出喀斯特地貌类型。

3.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点、形成过程及分布。

4.理解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1. 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点、演变过程及分布。

2. 理解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等。

①: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

②: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

③: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由一系列石柱组成的森林。

④: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分布形成峰林。

⑤: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山峰。

⑥: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

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

①: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

②:亦称暗河,是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下廊道、溶洞和溶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喀斯特地下管道系统。

③: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产生的。

它紧紧与相连,不断向延伸。

④: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的产物,它与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⑤: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过渡】思考:喀斯特地貌是怎样演变的?二、喀斯特地貌的演变1、在图A时,地面被流水、,发育成、、和,地表循裂隙进行溶蚀,此时裂隙扩大不多,地面河流占据优势。

2、在图B时,地表继续被、,变得更加不平,逐渐发育,独立的洞穴逐渐归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3 、在图C时,崎岖的地表发育成、、、;由于高地上升,地下河逐渐干涸,形成,进而形成、和等。

【过渡】思考: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哪?三、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喀斯特地貌大多发育于广布地区1、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出露地区,其中以、和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和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4.1.1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2)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4.1.1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2)学案

第四章地貌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方式、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校友会2019中国地质学类一流专业排名校友会2019中国地理科学类一流专业排名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地貌。

2.我国的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类型『填图』在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中填出景观的名称。

提示(自左向右)孤峰峰丛峰林石钟乳石笋石柱『微思考』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有何不同?提示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溶蚀作用形成。

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地下河是溶蚀作用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是淀积作用形成。

二、河流地貌『填图』在河流地貌示意图中填写地貌名称。

提示(自左向右)峡谷(V形谷)冲积平原牛轭湖三角洲『微思考』上图中四种河流地貌分别位于河流的哪个部位?提示峡谷位于河流上游,冲积平原和牛轭湖位于中下游,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

拓知识天坑天坑发育在厚度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辨差别峰丛与峰林峰丛是峰林地形的早期发育阶段,基部完全相连,通常分布于山地的中心部位。

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溶蚀发展而来的,基部断续相连,主要分布于岩溶盆地的边缘。

辨差别牛轭湖的形成“V”和“U”(槽)形河谷“V”形谷一般位于河流上游或流经山区的河流,特点是河道狭窄,河床较深,河水流速快,以下蚀为主;“U”形谷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地区,河流的侧蚀加强使得河道变宽、堆积作用较明显。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第四章地貌学科及使用年级:高一地理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使用时间:2023年秋季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喀斯特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①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分析其形成的基本条件②了解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主要分布③简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化过程④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课前预习:要求:认真自学并及时记录自己的问题或者是奇思妙想(记在右侧空白处),准备在课堂上提出进行重点解决。

知识点一:认识喀斯特地貌阅读课本P66,试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1.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从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中,找出其物质条件、形成机制和空间分布。

概念:在,的物质,,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探究1:从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中,找出其物质条件、形成过程和空间分布,并指出其形成的基本条件。

(1分钟)2.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知识点二:喀斯特地貌的分类3.1 探秘喀斯特——“寻千峰合作探究2:结合视频和教材P67,将下列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按阶段发展排序,并简要说明这样排序的原因。

(2分钟)课后再疑:对于本课所学,有哪些困惑或质疑,请写出来与同伴探讨。

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马来西亚的姆鲁国家公园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

园内有全球罕见的“石灰刀石林”,片片尖耸直立的刀山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

据此回答1~2题。

1.“石灰刀石林”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可溶性岩石 B.岩浆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2.姆鲁“刀石林”的喀斯特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其根本原因是( )A.地下水系发育更多 B.植被更少,土壤更薄C.地形起伏更大 D.气温更高,降雨更多。

地理必修ⅰ人教新课标4.3河流地貌的发育导学案(精)

地理必修ⅰ人教新课标4.3河流地貌的发育导学案(精)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河流地貌类型及其发育位置。

2. 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重点难点】 1. 河流的演变过程及对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2.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法指导】 收集资料、讨论探究、观察对比【知识链接】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地貌概况(1) 分类:按成因分为① ___________ 地貌和堆积地貌。

(2) 成因:与② _________ 作用有关。

2.河流侵蚀地貌(1) 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横剖面呈“③ 型。

(2) “ V'型河谷形成后,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谷横剖面呈宽而浅的“④ 型。

3.河流堆积地貌(1) 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⑤ (2) 典型地貌类型:⑦ _________________ 平原、⑧洪积一冲积平原:发育于⑩ _____________ ,由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 ? ___________ ,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

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越往河流的中下游,城市越 2.有利条件(1) 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2) 作为 ? ________ 通道,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3) 为聚落提供丰富的 ? _________ 产品。

3.在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首先要考虑? _____【学习过程】探究点一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探究材料 教材P 77图4.17河谷的演变,P 78图4.18河流堆积地貌示意。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

其目的是教导民众, 在山河大地之间, 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并利用此环境, 积极奋斗, 努力不懈, 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 平安又兴旺成功。

高中地理第4章地貌第1节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4章地貌第1节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地貌本章概述·明要求〔课标导航〕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方式、简易教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学法点拨〕本章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常见地貌类型,二是地貌的观察。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要从身边不同地貌入手,结合教材中常见地貌类型,说出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四种地貌类型的定义、分布、主要景观,并探究几种常见地貌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通过收集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以及遥感影像、考察报告、论文,学会地貌观察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和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高度、坡度、坡向),进而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事物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生涯规划〕项目专业或大学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地貌学、地质学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知名高校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河南大学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的含义和分布。

2.通过景观图、示意图等资料,总结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的特征。

3.能够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异同,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差异。

4.能够评价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综合思维:能够根据地貌的相关资料分析地貌的特点及成因;不同地貌的演化过程。

人地协调观:分析各种地貌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课时1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认识地表喀斯特地貌及地下喀斯特地貌。

2.认识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

3.了解主要喀斯特地貌及河流地貌的特征与成因。

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地壳中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特征溶沟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洼地面积较大,底部平坦峰丛、峰林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孤峰、残丘孤立的小型锥状(2)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特征溶洞常常呈层状分布石钟乳、石幔、石帘从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石笋底部向上发育石柱石钟乳和石笋连接判断1.喀斯特地貌大多形成在石灰岩地区。

( √ )2.孤峰是从峰林发育而来的。

( √ )3.溶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初期,地表平坦,易于通行。

( × )4.坝子农业分布在溶沟中。

( × )二、河流地貌1.河谷地貌(1)位置:河流流经的山区。

(2)成因:水流侵蚀形成“V”形河谷。

(3)形态特点: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冲积平原(1)位置: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

(2)成因:冲积平原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

(3)形态特点: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1)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2)形态特点:河道呈“S”形。

洪水泛滥时可能冲断河曲颈部,弯曲部分脱离河道,形成牛轭湖。

4.三角洲(1)位置:河流入海或入湖处的河口段。

(2)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3)形态特点:形态多样,近似三角形;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由河口向海变细。

判断1.河流上游河谷呈“U”形。

( × )2.河流冲积平原多位于河流上游。

( × )3.中下游河谷多呈槽形。

( √ )4.一般情况下,越向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越细。

( √ )5.河曲只有平原地区才会出现。

( × )探究点一喀斯特地貌1.读图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答案峰林溶蚀洼地地下河2.图1所示地貌在我国____________地区分布广泛。

答案云贵高原3.图2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

答案石钟乳石笋石柱4.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什么?答案不能。

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

地表喀斯特地貌与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作用地表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丘侵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侵蚀落水洞侵蚀溶洞、地下河侵蚀地下喀斯特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淀积拓展提升图解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地貌为()A.峰林B.石柱C.落水洞D.溶蚀洼地2.图中石钟乳、石笋等地貌形成的过程是()A.由碳酸钙淀积而成B.由流水溶蚀而成C.由流水搬运而成D.由地面塌陷而成答案 1.A 2.A解析第1题,①为地上喀斯特地貌——峰林。

第2题,石钟乳、石笋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是由水中的碳酸钙淀积而成。

探究点二河流侵蚀地貌1.图甲中三段河谷AA′、BB′、CC′,分别对应图乙中的哪个河谷?其形态有何特点?答案上游河谷AA′对应Ⅰ,河道较窄,岸壁较陡,呈“V”形;中游河谷BB′对应Ⅱ,河谷逐渐开阔;下游河谷CC′对应Ⅲ,河谷更开阔,呈槽形。

2.三段河谷AA′、BB′、CC′分别以哪种侵蚀作用为主?答案河谷AA′以向源头侵蚀(溯源侵蚀)、向下侵蚀(下蚀)为主;河谷BB′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侧蚀)为主;河谷CC′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侧蚀)和堆积为主。

河流的侵蚀地貌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发展阶段侵蚀类型地貌特点初期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中期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成熟期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3~4题。

3.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4.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侵蚀、搬运、堆积B.侵蚀、堆积、搬运C.堆积、搬运、侵蚀D.搬运、堆积、侵蚀答案 3.D 4.A解析在河流上游,由于水流速度较快,流水作用表现为侵蚀,河谷较深;在河流中游,水流速度下降,流水作用表现为搬运,河谷变浅变宽;在河流下游,水流速度最慢,流水作用表现为堆积,河谷最浅最宽。

探究点三河流堆积地貌材料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下面是三种堆积地貌图。

1.A、B、C三幅图所示分别是哪三种河流堆积地貌?答案图A:洪积—冲积平原;图B:河漫滩平原;图C:三角洲。

2.图A所示冲积扇从顶端到边缘,沉积物颗粒大小如何变化?为什么?答案从顶端到边缘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降低,流速变慢,流水搬运能力下降,导致泥沙堆积。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分布示意图形成过程地貌特点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水流流出山口时,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形成冲(洪)积扇。

多个冲(洪)积扇彼此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中下游地区河流中下游下蚀作用减弱,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三角洲河口处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稠密,三角洲以河道分汊处为顶点向海洋形成扇形或三角形洪积扇与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形态。

读图回答5~6题。

5.对洪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洪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角洲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③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6.与洪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①地形平坦,岔流较少②波浪作用明显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④多沙洲、沙岛发育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 5.B 6.C解析第5题,洪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形成的堆积地貌;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或者入湖口附近形成的堆积地貌。

它们既可以分布在干旱地区,也可以分布在湿润地区。

第6题,洪积扇分布在山前,而三角洲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三角洲地区波浪作用明显,且多沙洲、沙岛发育。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

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U”形谷B.水流湍急C.为“V”形谷D.水深壁陡2.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流水溯源侵蚀B.流水侧蚀C.流水下切侵蚀D.冰川侵蚀答案 1.A 2.C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河谷是“V”形谷。

“V”形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水流湍急。

第2题,流水溯源侵蚀主要在河流的源头和发育初期,会使河流不断加深和延长。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并非河流源头,该河段外力作用以流水下切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形谷。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5.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答案 3.A 4.D 5.B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漓江风光、②象鼻山、③峰林都是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④溶洞是地下喀斯特地貌。

第4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

第5题,石钟乳、石笋、石柱主要是在淀积作用下形成的。

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貌上看图甲是________,图乙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图丙中都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

由此判断,图甲中沿A 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A.黏土、砾石、粉砂B.粉砂、黏土、砾石C.砾石、粉砂、黏土D.砾石、黏土、粉砂(4)判断图甲中沿C 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答案(1)洪(冲)积扇三角洲堆积(2)B A(3)C(4)B解析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甲为洪(冲)积扇,乙是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而成的堆积地貌。

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确定C、B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B位于山口处,可能会形成洪(冲)积扇;A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

第(3)题,由A到B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

第(4)题,由景观示意图可以看出从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