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与陶瓷的润湿性概述
金属表面润湿性机制特征及应用研究

金属表面润湿性机制特征及应用研究哎呀,说起金属表面润湿性这事儿,还真挺有意思的。
咱们先来讲讲啥是金属表面润湿性。
想象一下,你把一滴水放在金属板上,这水是摊开成一大片,还是像个小球一样滚来滚去?这就是润湿性在起作用啦。
简单说,润湿性就是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能力。
金属表面润湿性的机制特征,那可是有不少门道。
从微观角度看,金属表面的粗糙度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山峰和山谷。
要是表面粗糙得很,水就容易“卡”在那些山谷里,润湿性就会变差;反过来,表面光滑溜溜的,水就能更顺畅地铺开。
还有啊,金属表面的化学成分也很关键。
比如说,有些金属表面容易氧化,形成一层氧化膜,这层膜就会影响液体和金属的“亲密接触”,从而改变润湿性。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想研究一种新型金属材料的润湿性。
我小心翼翼地把准备好的液体滴在金属片上,眼睛紧紧盯着,心里那个期待啊!结果,这液体的表现跟我预期的完全不一样,可把我急坏了。
后来经过反复琢磨,才发现是金属表面在处理的时候不小心沾上了杂质,影响了实验结果。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杂质,都能对金属表面润湿性产生巨大的影响。
那金属表面润湿性又有啥应用呢?这用处可大了去啦!在印刷行业里,如果金属印刷板的润湿性不好,那印出来的东西可就模糊不清,质量大打折扣。
再比如说在医疗领域,有些医疗器械的表面需要有良好的润湿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体组织接触,减少排异反应。
还有在防水领域,利用金属表面润湿性的特点,可以制造出超级厉害的防水材料。
雨水落在上面,就像水珠落在荷叶上一样,一下子就滚走了,根本渗不进去。
总之,金属表面润湿性虽然听起来有点深奥,但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相信未来我们能更好地利用它,创造出更多更神奇的东西!。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润湿性的研究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润湿性的研究摘要:研究金属对陶瓷的润湿性对开发新型金属/陶瓷体系,探寻和发展材料的制备技术有重大的意义。
制备高性能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陶瓷/金属的润湿现象、机理及其分类出发,介绍了润湿性研究的实验研究方法,并探讨改善润湿性的途径。
关键词: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润湿性;接触角;粘附功一.润湿现象润湿是固体表面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
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只要涉及液相与固相的相互作用,必然就有液相与固相的润湿问题。
在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时,液态金属对增强材料的润湿性如何直接影响到界面黏结强度。
润湿性表示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铺展程度。
优良的润湿性意味着液体在固体表面上铺展开来覆盖整个增强材料的表面。
按热力学的条件,只有体系自由能减少时,液体才能铺展开来,即因此,铺展系数SC[1]被定义为当铺展系数SC>0时,才会润湿,根据力学平衡,可得:式中,θ为接触角。
由θ可以知道润湿程度。
θ=0°时,金属熔液会在基体上完全的铺展开;θ=180°时,熔滴呈圆球状,只与基体表面形成点接触,称其为完全不润湿;0°90°时则称为不润湿,液相对固体的粘着性较差。
对于一个特定的系统,接触角θ会随温度、保温时间、吸附气体等而变化。
润湿过程可按顺序分为沾湿、浸湿、铺展三个阶段。
对于一个固定的系统,沾湿过程的铺展力最大,最容易进行,属于最低层次的润湿;铺展过程的铺展力最小,属于最高层次的润湿。
润湿性好的液体将尽力覆盖更多的固-气界面,直至完全平铺固体表面,润湿性差的液体的润湿过程将终止于较大的平衡接触角。
金属/陶瓷的润湿性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图1.1润湿性示意图二.润湿性分类根据金属/陶瓷的结合情况,液态金属对陶瓷的润湿过程可分为非反应润湿和反应润湿[2-5]。
对于非反应润湿体系,界面润湿过程不发生化学反应,润湿过程仅仅依靠扩散力和范德华力来完成,润湿性一般比较差,通常非反应润湿过程是一个很迅速的过程,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达到各项平衡状态,与温度没有太大关系,但与陶瓷的金属性和位向及合金元素的加入有很大的关系。
金属陶瓷润湿性的研究现状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摘要: 金属陶瓷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材料,其润湿性是影响材料性能和应用的重 要因素。本次演示综述了近年来金属陶瓷润湿性的研究现状,包括润湿性的定义 和物理本质、研究方法和技术、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基本内容
2、动态附着系数测量
2、动态附着系数测量
动态附着系数测量是一种直接测量固体表面与液体之间作用力的方法,通过 测量液滴在固体表面上的受力情况来评估润湿性。该方法具有较高精度和灵敏度, 但设备成本较高,操作复杂。
1、液滴平衡理论
1、液滴平衡理论
液滴平衡理论是基于Young-Laplace方程的一种理论模型,通过计算液滴在 固体表面上的平衡态来预测润湿性。该理论模型具有简单、直观等优点,但难以 准确描述液滴在固体表面上的动态行为。
4、金属陶瓷润湿性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结论: 本次演示综述了金属陶瓷润湿性的研究现状。目前,研究者们已经从多个角 度对金属陶瓷的润湿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定义和物理本质、研究方法和技术、 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然而,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定 的不足之处,例如对润湿过程中微观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
2、分子动力学模拟
2、分子动力学模拟
分子动力学模拟是一种基于分子作用力模拟的方法,通过模拟液滴与固体表 面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来预测润湿性。该方法具有较高精度和可靠性,但计算成 本较高,需要借助高性能计算机进行运算。
2、分子动力学模拟
结论 本次演示介绍了金属陶瓷润湿性的实验表征和理论预测研究进展。实验表征 方面,接触角测量和动态附着系数测量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各方法均有优缺点。 理论预测方面,液滴平衡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是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其中分 子动力学模拟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但计算成本较高。
金属/陶瓷的润湿性

1 前
言
陶瓷材 料具有 高的熔点 、 硬度和 弹性 模量 , 耐 其 热性 、 耐蚀 性 和耐磨 性 良好 , 军 工 、 空 航天 、 在 航 汽 车、 电子等领域得 到广泛 的应 用。 管陶瓷材料有 如 尽
此优异 的特殊 性能 , 其致命 的缺点—— 脖 陛 , 但 限制
了其特性 的发挥 和应用 。金属材料 具有 良好 的延展
应 ,反应性 润湿过 程 中液态金属 的表 面张力并 不是
作者简介: 李菊 (9 1 )女 , 18 一 , 山东曹县人 。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 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在读 硕士研究生 , 究方向主要 为金属基复合 研
应性 润湿 是指 界 面润湿 过程 中不 发 生化 学反 应 , 润
究将从实 验方法 、理论研 究及改善 润湿性 的技术等
几个方 面进行综述 。
2 润湿 性 及 表 征 方 法
润湿 是指 固体 表面上 一种液相 取代另 一种与之 不混溶 的流体 的过 程 , 润湿性 一般用 接触角来衡 量 。 接触 角是 固、 、 三相 交界 处 , 液 气 自固液 界 面经 液体 内部 到气液界面 的夹角 , 图 1 如 所示 『 l _ 。
1
Wa_ T 【 = △Ho ) AH ( ) ( + Me M Me】 ,
N № 3
式 中 △H ( ) AH ( e分 别 是 氧气 和 金 属 氧化 物 。 、 M ) Me 在 金属 中无 限溶 解 时 的混合 焓 ; N为阿佛 加 德 罗常 数 ; 为液态金属 的摩尔体积 ; 、 C S为经验 常数 。 带 人有关热 力学数据 , 就可 以计算粘 结功 。 按 照金属 / 陶瓷 的结 合 情况 ,可 以将 润湿过 程 分 为非反应性润湿 和反应性润 湿 。 文献 【 指出 , 2 】 非反
铝合金熔体与陶瓷增强体的润湿性及其控制_陈维平

面 结 合 强 度, 因 此 有 利 于 提 高 复 合 材 料 的 力 学 性 能。 固 -液两相界面主 要 有 两 种 结 合 机 制 : 物理结合和化学
; 收稿日期 : 修改稿收到日期 : 2 0 1 2 1 2 0 5 2 0 1 3 0 2 0 6 - - -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 , : 第一作者简介 : 陈维平 , 男, 教授 , 华南理工大 学 机 械 与 汽 车 工 程 学 院 , 广州( 电 话: 1 9 5 9 年出生 , 5 1 0 6 4 0) 0 2 0-8 7 1 1 3 8 3 2, E-m a i l m e w c h e n@s c u t . p e d u. c n
γ γ s s l g- γ l g
( ) 1
/气界面 能 即 固 相 表 面 能 ; /液 界 面 式中 , γ γ s s l为 固 g为固 /气界面能即铝液的表面张力 。 能; γ l g为液 ) 由式 ( 可以看出 , 要增加颗粒与铝熔体的润湿性 , 1 就要 增 大 γ 减 小γ s s l和 γ l g, g。 当 液 滴 与 固 体 表 面 接 触 时, 原来 的 固 -气 界 面 和 液 -气 界 面 部 分 被 固 -液 界 面 代 替 。 而只有当这一过程系统总的自由能降低时 , 液体才 会在固体表面铺展 。 液 -固两相之间的结合力称为粘附功 , 用 Wa 表示 :
认为颗粒氧化对润湿性有反作用 , 颗粒表面的氧化物在 润湿过程中为铝液的氧化提供了氧源 , 反应生成致密的
4] 。研究结论的差异 氧化膜阻碍了铝 液 对 颗 粒 的 润 湿 [
可能与铝合金基体 中 的 合 金 元 素 和 温 度 有 关 。 刘 俊 友
金属材料表面润湿性研究与应用

金属材料表面润湿性研究与应用咱先来说说啥是金属材料表面润湿性。
这东西啊,其实就像是金属表面的“亲水性”或者“疏水性”。
比如说,咱们常见的不锈钢锅,有时候水在上面能摊开成薄薄一层,这就是润湿性好;而有些金属表面,水一上去就成了一颗颗小水珠滚来滚去,这润湿性就差。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厨房清洗一些金属餐具。
有一个旧的铝制饭盒,表面坑坑洼洼的,水一倒上去,根本留不住,全变成小水珠滚走了。
我当时就纳闷,这是咋回事呢?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这饭盒表面长时间磨损,变得粗糙不平,导致润湿性变差了。
那为啥要研究金属材料表面润湿性呢?这用处可大了去了!在医疗领域,比如说人工关节,要是能让金属表面的润湿性恰到好处,就能减少细菌附着,降低感染的风险。
想象一下,如果人工关节的表面润湿性不好,细菌在上面安了家,那患者得多遭罪啊!在工业上,金属材料表面润湿性的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比如在印刷电路板的制造过程中,需要让金属表面能够均匀地涂上一层薄薄的涂层。
如果润湿性不好,涂层就会不均匀,这电路板的质量可就没法保证啦。
再比如说汽车制造。
汽车的发动机零件,很多都是金属的。
如果这些零件的表面润湿性不好,润滑油就不能均匀地附着在表面,零件之间的磨损就会加剧,那发动机的寿命可就大大缩短了。
还有在日常生活中,咱们用的不粘锅。
那涂层之所以能让食物不粘,就是因为它改变了金属锅底的表面润湿性,让油和水都不容易附着在上面。
研究金属材料表面润湿性,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科学家们得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像什么扫描电子显微镜啦、原子力显微镜啦,来仔细观察金属表面的微观结构。
他们还得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来测试不同条件下金属表面的润湿性变化。
而且,要改变金属材料表面的润湿性也有很多方法。
比如说,可以通过化学处理,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特殊的化学物质膜;还可以用物理方法,像激光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等。
就拿化学处理来说吧,有一种方法是在金属表面进行阳极氧化。
这就好比给金属穿上了一层特殊的“防护服”,让它的表面性质发生改变,从而改善润湿性。
影响金属陶瓷润湿性的因素总结及处理方法

影响金属陶瓷润湿性的因素总结及处理方法金属陶瓷的润湿性对金属陶瓷的性能十分重要。
研究表明,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润湿性越好,其性能也越优良。
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金属陶瓷的润属性呢?润湿现象润湿是固体表面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
金属陶瓷体系中,当熔融的金属液滴与陶瓷基板接触时,依据不同的性质即会在基板的表面上形成一定形状的扁平液滴,如下图所示。
润湿性的分类根据陶瓷金属的界面结合情况,金属对陶瓷的润湿过程可分为非反应性润湿和反应性润湿。
非反应性润湿界面润湿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润湿过程的驱动力仅仅是扩散力及范德华力。
其中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是决定液态金属是否能在固相陶瓷表面润湿的主要热力学参数。
非反应性润湿体系的润湿性一般较差,但其过程进行很快。
非反应性润湿体系约在10-3s内就可以完成润湿过程,因此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体系润湿性的影响很小,决定润湿性的主要热力学参数是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重力和粘滞力。
陶瓷的金属性、晶体取向及金属液中的合金元素含量对体系的润湿性影响很大。
反应性润湿反应性润湿主要分为氧化还原润湿和溶解性润湿。
氧化还原润湿过程中界面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界面反应产物,从而改善体系的润湿性,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陶瓷体系有Cu-Si/Cv 、Al/TiC、Al/SiC、AgCuTi/Al2O3和TiB2等。
伴随着界面化学反应,润湿过程中影响金属/陶瓷体系湿润性的主要参数是界面产物及其化学性质。
氧化还原润湿会在金属/陶瓷界面处生成新的界面产物,使液态金属在与其更亲和的界面上进行润湿,从而改善了金属陶瓷体系的润湿性。
氧化还原润湿过程中保温时间的延长、合金元素的加入以及保温温度的升高一般会改善金属陶瓷体系的润湿性在金属陶瓷系统交界面处部分陶瓷基体溶解于金属液中,表现为溶解性润湿,其会影响金属/陶瓷界面的接触角,进而影响体系的润湿性。
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减小接触角:①发生溶解时,金属液由于溶解有陶瓷组分,其表面张力显著减小,使金属陶瓷体系的润湿性增强。
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

金属陶瓷材料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是我们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日用等行业十分常见的材料,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方方面面。
金属陶瓷作为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研发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兼具金属和陶瓷材料的某些优点,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是材料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近年来,金属陶瓷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新品种不断出现,理论体系也日趋成熟。
图1 金属陶瓷航空铝材质手机外壳一、金属陶瓷简介金属陶瓷,是一种由金属或合金和一种或几种陶瓷相所组成的非均质的复合材料,其中后者约占15%~85vol%,当陶瓷含量高于50vol%时,亦可称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
金属陶瓷(Cermet/Ceramet)是由陶瓷(Ceramics)中的词头Cer/Cera与金属(Metal)中的词头Met结合起来构成。
金属陶瓷的理想结构是弥散且均匀分布的陶瓷颗粒表面被连续薄膜形态的金属相包裹,其中陶瓷相承受机械应力和热应力,通过连续的金属相分散,金属相因呈薄膜状包裹再陶瓷颗粒表面而得到强化,故金属陶瓷作为介于高温合金和陶瓷材料之间的一种高温材料,具有兼顾金属的高韧性、可塑性和陶瓷的高熔点、耐腐蚀和耐磨损等性能。
图2 常见材料化学稳定性与抗热冲击性汇总图3 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杨氏模量及断裂强度对比二、金属陶瓷的发展史第一代:二战期间,德国以Ni粘结TiC生产金属陶瓷;第二代:60年代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发明的,它添加M o到Ni粘结相中改善TiC和其它碳化物的润湿性,从而提高材料的韧性;第三代:金属陶瓷则将N元素引入合金的硬质相,改单一相为复合相,形成Ti(C,N)固溶体;20世纪80年代,硼化物陶瓷由于具有很高的硬度、熔点和优良的导电性、耐腐蚀性,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金属陶瓷。
图4 TiC金属陶瓷组织结构示意图三、金属陶瓷材料匹配的原则1、相间热力学匹配:金属相的加入大幅降低陶瓷的烧结温度,改善期脆性。
纯TiC材料因其烧结温度在2000℃高温,晶粒生长较快,致密度和性能较低,加入Ni-Mo金属作为粘接相,形成TiC-Ni-Mo陶瓷金属,可在1300℃烧结,且致密度和机械性能均有提高,详见图5;图5 Ni-Mo金属含量对TiC-Ni-Mo陶瓷金属断裂强度的影响2、相容性:包括陶瓷与金属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弹性模量等的相容性,如两者热膨胀系数相差过大,造成的内应力会降低材料的热稳定性;图6 Ag金属纳米线、氧化铝陶瓷复合超材料薄膜3、相间热稳定性:金属相与陶瓷相之间无剧烈的化学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与陶瓷的润湿性概述
作者:刘娟娟苟小斌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4期
摘要:研究金属对陶瓷的润湿性对开发新型金属—陶瓷体系,探寻和发展材料的制备技术,制备高性能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阐述了润湿性的分类、界面化学反应对金属—陶瓷润湿性和陶瓷材料性能的影响,并介绍了润湿性研究的实验研究方法,探讨改善润湿性的途径。
关键词:金属—陶瓷;接触角;化学反应;润湿性
中图分类号:TL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作为一种以一种或多种陶瓷相为基体,以金属或合金为粘结相的复合材料[1],如何发挥其中陶瓷相基体的优良性能一直是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方向。
其中陶瓷与金属润湿性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发挥,因此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研究的热点在于开发新型金属—陶瓷体系、改善金属—陶瓷界面结合状况以提高材料综合性能,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金属对陶瓷具有良好的润湿性的基础之上。
研究金属对陶瓷的润湿性对制备高性能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
研究较多的有金刚石、石墨、SiC、Al2O3、ZrO2、TiC等陶瓷相和金属合金所组成的体系。
由于陶瓷和金属的晶体类型及物理化学特性的差异,两者的相容性很差,绝大部分液态金属都不能润湿陶瓷,因此如何改善金属与陶瓷的润湿性,从而改善材料的综合性能性能成为当前材料制备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润湿性的分类
根据陶瓷—金属的界面结合情况,金属对陶瓷的润湿过程可分为非反应性润湿和反应性润湿。
非反应性润湿是指界面润湿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润湿过程的驱动力仅仅是扩散力及范德华力。
其中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是决定液态金属是否能在固相陶瓷表面润湿的主要热力学参数。
一般此类润湿过程进行得很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平衡;且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润湿性影响不大。
非反应性润湿体现出对体系成分的不敏感性。
添加合金元素对改善金属—陶瓷润湿性有较大的影响,其机制为合金元素在液态金属表面及固—液界面的吸附和富集,降低了液态金属表面张力及固—液界面张力。
如在Cu中添加Cr不但降低液态金属表面张力,且Cr在金属—陶瓷界面偏聚造成界面张力降低,从而有效地降低Cu对ZrO2的接触角。
对于反应性润湿金属陶瓷的润湿性与时间、合金元素及温度有很大关系。
润湿性一般随着时间的延长、合金元素的加入及温度的提高而增强粘结功、接触角也增大。
由于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界面化学反应,反应性润湿过程中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并不是影响液态金属在陶瓷表面润湿性的主要参数,润湿作用主要是通过界面反应形成界面反应产物来实现。
3润湿性研究的方法
3.1 量子化学法
量子化学法通过研究金属陶瓷界面电子结构和结合,从理论上计算出界面能量。
它研究金属陶瓷界面结合是以分子轨道模型为基础的〕。
Li等人用此模型处理陶瓷分子,计算出了金属陶瓷的界面能。
3.2 宏观热力学方法
热力学是人们研究金属陶瓷润湿问题的基础。
大部分测量和计算润湿性的原理都离不开热力学。
在润湿过程中,界面的热力学基本特征在于界面自由能的变化。
对于发生化学反应的润湿过程,润湿能否进行与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附加吉布斯自由能有关。
一般在活性金属组成的休系中可发生。
3.3 统计热力学法
统计热力学从微观出发,以单组元一般为二元系合金为基础,预测多组元的金属陶瓷界面的润湿性变化规律。
对于金属陶瓷体系,可将陶瓷相看作单一种类的相。
这样金属与陶瓷之间形成了伪二元共晶系。
3.4 动力学法
动力学方法润湿的动力学在工程领域相当重要。
要缩短生产时间,就得加速润湿过程,此外,如果润湿进行得慢,有可能金属已经凝固,却未完全润湿,这对材料的性能是不利的。
某些金属表面易于氧化,影响了平衡的接触角的测定,并且氧化层的存在,一也影响了金属原子向陶瓷的扩散,随之影响润湿的动力学。
4 改善润湿性的途径
4.1合金化
合金化途径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改善润湿性的手段,对合金元素对元素润湿性的作用机理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机制为:①合金元素在液态金属表面及固—液界面吸附与富集,降低液态金属表面张力及固—液界面张力;②合金元素在固ö液界面发生界面反应,形成界面反应产物。
合金元素的选择是现在研究的热点,特别对于活性金属,由于界面反应产物一般是脆
性相,润湿性的提高并不等同于复合材料综合性能也同步提高。
Ti(C,N)基金属陶瓷的环形相对改善金属Ni对TiN的润湿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制备金属陶瓷时却并不希望环形相过分长大,因为脆性环形相过厚对材料性能的损伤也是很明显的。
4.2 金属合金化
金属合金化是最有效和最广泛的方法之一,金属基通过添加合金元素来降低熔融金属的表面张力及固—液界面能,甚至通过添加合金元素在固液界面参加界面反应来降低接触角。
4.3 表面涂层技术
改善陶瓷表面状态和结构以增大固相表面能可通过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来实现,其中包括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化学气相沉积(PCVD)、溶胶—凝胶(Sol-gel)法、等离子体涂覆、电化学沉积等。
表面涂层技术通过新的涂覆物质取代金属与陶瓷的直接接触,从而提高体系的润湿性。
4.4提高润湿过程中的温度
液态金属的表面能像其它液体的一样,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线性下降,使得金属陶瓷的接触角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这是因为降低熔融金属的表面能,达到改善润湿性的目的。
但温度升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温度升高,温度过高会破坏金属表面的氧化层,会使更多的金属蒸发。
此外, 提高润湿温度,使用适当的保护气氛,提高液相压力(压力熔浸),以及采用流体动力学方法也能获得良好的润湿性。
5 结语
改善体系润湿性提供指导是研究金属ö陶瓷润湿性永恒的目标,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各种原始数据的积累,在一定范围内,理论预测和控制金属陶瓷的润湿性、界面性质、粘结功和界面强度的变化规律,已开始成为现实。
这无疑将对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
参考文献
[1] 刘红卫,陈康华,吕海波,Ti(C,N)基硬质合金中的润湿性研究.粉末冶金技术,2000,18(3):167-171.
[2]陈名海,刘宁.金属—陶瓷润湿性的研究现状.硬质合金2002(4):199—205.
[3]张金咏,傅正义.陶瓷—金属复合材料制备与研究[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9(2):46-48.
[4]戴大煌,周克崧等.现代材料表面技术科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