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材料的物理性能浅析

合集下载

探索中国古代工艺的科学原理

探索中国古代工艺的科学原理

探索中国古代工艺的科学原理中国古代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古代工艺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这些原理以其独特性和实用性,不仅在古代被广泛运用,也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以陶瓷、丝绸和书法为例,探索中国古代工艺的科学原理,揭示其背后的奥秘。

1. 陶瓷工艺的科学原理陶瓷制作是中国古代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漫长的实践和改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陶瓷工艺。

其中,最为突出的原理是温控和烧制工艺。

古代陶工在制作陶器时,需要合理控制烧制温度,以保证陶器的质地、色泽和强度。

通过对不同温度下陶瓷材料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研究,古代陶工发现了每一种陶瓷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烧制效果。

比如,瓷器的高温烧制能够使其质地致密,瓷胎上釉能够保护瓷器,使其更加耐用。

2. 丝绸工艺的科学原理丝绸是中国古代工艺中的瑰宝,其制作过程精细而独特。

科学原理主要体现在丝绸纤维的提取和加工过程中。

古代丝绸制造工艺在蚕茧煮解、丝绸纤维加工等环节中的技术与方法,早已掌握了蚕丝纤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比如,蚕茧煮解时合理控制温度和时间,能够使蚕丝纤维得到最佳的拉伸性和柔软度。

此外,古代丝绸工艺中的丝绸印染技术也是一门精湛的科学,通过对染料与丝绸纤维的相互作用研究,古代工艺人员掌握了千变万化的丝绸色彩。

3. 书法的科学原理书法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之一,其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使之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然而,书法背后也蕴藏着科学原理。

书法的运笔和运动,既包含对手部肌肉和神经的精细控制,也受到心理学和美学原理的影响。

通过研究书法家的运笔轨迹和书法作品的视觉感受,我们可以发现书法中抓笔的角度、用力的节奏等因素对字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书法练习中的遣词造句、背诵经典等方法,也体现了记忆与习惯养成的科学原理。

总之,中国古代工艺中的陶瓷、丝绸和书法等领域蕴藏着许多科学原理。

这些原理为古代工艺的独特之美提供了解释,也为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古陶瓷鉴定漫谈(下)

古陶瓷鉴定漫谈(下)

古陶瓷鉴定漫谈(下)二、科技检测笔者一直提倡传统鉴定和科技检测相结合,两条腿走路更能把握方向。

目前科技检测陶瓷有许多方法,比较流行和切实可行的有如下三种:(一)热释光它是指固体在受辐射作用后积蓄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以光的形成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

这种现象是一次性的,也就是固体在受辐射作用后,只有第一次被加热时才会有光被释放出来。

在以后的加热过程中,除非重新再接受辐射作用,否则将不会有发光现象。

对于陶瓷来讲,其中含有大量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和方解石等,这些晶体长期受到核辐射(如a、β和γ)的作用,积累了相当的能量,因此若把陶瓷加热,将可观察热释光现象,热释光的强度与它所接受的核辐射照的多少成正比。

由于陶瓷所受的核辐射是来自于自然环境和陶瓷本身所含的微少的放射性杂质(如铀、钍和钾40等),其放射性剂量相对恒定,因此热释光的强度便和受辐射时间的长短成正比。

在陶瓷的烧制过程中原始的热释光能量都会因高温而全部释放掉,就像是把“TL时钟”重新拔至零点。

此后陶瓷重新积累TL信号,所以最后所测量得到的TL信号,是与陶瓷的烧制年代成正比,这就是热释光断代的基本原理。

20世纪70年代,英国发明的可以检测陶瓷的烧成年代,误差在50年左右,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是需要取样,对文物造成伤害。

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科学家发现,外部不确定因素,如机场安全检查的照射和医用X光机的照射等等会对年代检测的准确性造成误导;再如出土的陶瓷如果长期暴晒或者处于低温烘烤(如农村火炕)状态下,也会对年代检测的准确性造成误导;另外,如果是未经烧成的老底拼接的陶瓷,取样测试的老底也会造成对整个器物准确年代的误导。

所以在正式检测机构出示的报告书中,均言明:检测结果仅对取样部分负责,而且要保证样品部分未受到上述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要学会读报告书,最好找相关的负责专家帮助分析,方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上海博物馆专门主攻的热释光技术,据博物馆的专家讲,随着检测数据的增多,已经能够认识外界干扰因素造成的误导。

陶瓷特点实验报告

陶瓷特点实验报告

陶瓷特点实验报告陶瓷是一种非金属材料,由多种天然矿石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性质:陶瓷具有硬度高、耐磨损、抗腐蚀等特点。

由于其内部结构致密,分子间结合力强,因此其硬度通常较高,不易被刮破。

同时,陶瓷表面光滑硬度高,不易受到摩擦磨损。

此外,陶瓷对酸、碱、盐等化学物质的侵蚀能力较强,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

2. 热性能:陶瓷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低的导热性能。

由于其内部结构致密且分子间结合力强,使得陶瓷能够耐受高温,不易被熔化,且不易导热。

这也使得陶瓷在高温环境中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变形和破裂。

3. 电性能:陶瓷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

由于其内部结构具有很少的自由电子,因此陶瓷是一种很好的绝缘材料,能够有效地阻止电流的传导。

陶瓷还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和较高的介电强度,能够承受较大的电压。

4. 导热性能:陶瓷的导热性能较差。

由于其内部结构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能量传导速度较慢,导热性能较差。

这使得陶瓷在热对流和热传导方面表现出很好的绝缘特性。

5. 光学性能:陶瓷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折射率。

不同种类的陶瓷材料对光的透射性能和折射率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陶瓷对可见光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并且能够调节一定的折射率。

综上所述,陶瓷具有硬度高、耐磨损、抗腐蚀、热稳定性好、绝缘性能良好、导热性能差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陶瓷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电子器件等。

在今后的发展中,陶瓷的性能还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瓷工艺学(3篇)

陶瓷工艺学(3篇)

第1篇陶瓷工艺学是一门研究陶瓷材料的制备、加工、性能和应用的科学。

陶瓷材料具有硬度高、耐磨、耐腐蚀、绝缘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医疗、环保等领域。

本文将从陶瓷工艺学的起源、分类、制备工艺、加工工艺、性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陶瓷工艺学的起源陶瓷工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了陶器的制作。

经过长期的发展,陶瓷工艺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陶瓷工艺学的分类根据陶瓷材料的组成、性能和应用,陶瓷工艺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传统陶瓷工艺学:主要研究黏土、长石、石英等原料的制备、加工和应用。

2. 高分子陶瓷工艺学:主要研究有机高分子材料与陶瓷材料的复合,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

3. 先进陶瓷工艺学:主要研究陶瓷材料的制备、加工、性能和应用,包括纳米陶瓷、生物陶瓷、功能陶瓷等。

4. 陶瓷加工工艺学:主要研究陶瓷材料的成型、烧结、加工等工艺。

三、陶瓷工艺学的制备工艺1. 原料选择:陶瓷材料的制备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原料。

传统陶瓷原料主要包括黏土、长石、石英等,而先进陶瓷原料则包括碳化硅、氮化硅、氮化硼等。

2. 原料制备:将原料进行粉碎、混合、球磨等处理,得到具有一定粒度分布和细度的原料。

3. 成型:将原料进行压制、注塑、拉坯等成型工艺,得到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陶瓷坯体。

4. 烧结:将陶瓷坯体在高温下进行烧结,使原料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致密的陶瓷材料。

四、陶瓷工艺学的加工工艺1. 精加工:对陶瓷材料进行磨削、抛光、切割等加工,提高其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

2. 表面处理:对陶瓷材料进行涂层、镀膜、刻蚀等表面处理,提高其性能和应用范围。

3. 复合加工:将陶瓷材料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

五、陶瓷工艺学的性能1. 物理性能:陶瓷材料具有硬度高、耐磨、耐腐蚀、绝缘性好等特点。

2. 化学性能: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酸碱、耐腐蚀性能。

3. 生物学性能:生物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

2.2陶瓷的物理性能

2.2陶瓷的物理性能

裂纹缓慢扩展的结果是裂逐渐加大,一旦达
到临界尺寸就会失稳扩展而破坏。
材料的断裂强度取决于时间,即构件的寿命 问题。就是在使用应力下,构件能用多少时间将 要破坏。 如果能事先知道构件能用多少时间将要破坏, 就可以限制使用应力延长寿命,或用到一定时间 就进行检修,撤换构件。
裂纹缓慢扩展本质的几种观点:
硬度决定于矿物、晶体和陶瓷材料的硬度的 因素-组成和结构。
离子半径较小,离子电价越高,配位数越大,
结合能就越大,抵抗外力摩擦、刻划和压入的能
力也就越强,所以硬度就较大。
陶瓷材料的纤维组织、裂纹、杂质等都对硬
度有影响。当温度升高时,硬度将下降。
2. 2. 2 陶瓷材料的脆性断裂与强度
脆性断裂:一般认为脆性断裂就是材料在受力 后,将在低于其本身结合强度的情况下作应力再分 配,当外加应力的速率超过应力再分配的速率时, 就发生断裂。这种断裂没有先兆,是突然发生的, 而且是灾难性的。 影响因素:材料呈现出脆性或延性并不是绝对 的,而是和材料的组分、结构、受力条件和环境等 因素有关。
1.应力腐蚀理论 该理论认为环境对裂纹端部应力集中区域的腐蚀 比对裂纹侧面的腐蚀要严重得多,这种腐蚀使裂纹端 部原子间的化学键受到破坏,导致裂纹缓慢扩展,一 旦达到临界尺寸就失稳而断裂。 因此,环境对疲劳寿命影响很大,环境愈恶劣 (如水蒸汽分压高),裂纹扩展速度愈快,温度愈高、 化学反应愈烈,裂纹扩展速度也愈快。 应力腐蚀理论的局限性:这一理论能解释许多实 验数据,但有人在真空中实验,也发现了疲劳现象, 说明单纯用应力腐蚀来说明疲劳现象是不够的。
Ⅰ. 由于晶粒取向不同,位错运动会受到晶界的 障碍,而在晶界产生位错塞积; Ⅱ. 材料中的杂质原子引起应力集中而成为位错 运动的障碍。

陶瓷物理知识点总结

陶瓷物理知识点总结

陶瓷物理知识点总结陶瓷的物理性能是指材料在受力、温度变化等外部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陶瓷物理性能是决定陶瓷材料在各种应用场合中是否合适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关于陶瓷的一些物理知识点总结:1. 密度和比重密度是描述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ρ表示,单位是kg/m³。

陶瓷材料的密度通常较大,一般在2~4g/cm³之间。

比重是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通常用符号γ表示。

陶瓷的比重通常较大,一般在2~3之间。

2. 硬度硬度是描述物质抵抗划伤的能力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H表示,单位为N/m²。

陶瓷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硬度,一般在5~9之间。

3. 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是描述材料抵抗拉伸力的能力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σt表示,单位为N/m²。

抗压强度是描述材料抵抗压缩力的能力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σc表示,单位为N/m²。

陶瓷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适用于承受拉压力的场合。

4. 弹性模量弹性模量是描述材料抵抗弹性形变的能力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E表示,单位为N/m²。

陶瓷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适用于承受外部力的场合。

5. 热膨胀系数热膨胀系数是描述材料受热膨胀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α表示,单位为1/℃。

陶瓷材料通常具有较小的热膨胀系数,适用于受热膨胀影响较大的场合。

6. 热导率热导率是描述材料导热能力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λ表示,单位为W/m·℃。

陶瓷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热导率,适用于需要保温的场合。

7. 导电性陶瓷材料通常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不导电。

因此,在一些需要绝缘的场合有着广泛的应用。

8. 光学性质陶瓷材料的光学性质主要包括透光性、折射率、色散等。

不同种类的陶瓷材料具有不同的光学性质,适用于不同的光学应用。

总之,陶瓷的物理性能决定了它在各种应用场合中的适用性。

通过对陶瓷的物理性能的了解,可以更好地选择和应用陶瓷材料,满足各种应用需求。

古陶瓷物理检测方法

古陶瓷物理检测方法

古陶瓷物理检测方法我折腾了好久古陶瓷物理检测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我一开始真的是瞎摸索,就知道这古陶瓷检测有多种物理方法。

咱先说这个热释光检测吧。

我试这个方法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在寻找陶瓷隐藏的记忆。

简单讲呢,这陶瓷啊,从它被烧制出来开始,就像有个能量时钟一样滴答滴答走了这么多年。

热释光检测就是想把这陶瓷在岁月里吸收的能量给释放出来,然后测量这个能量的多少,通过复杂的计算来推断它烧制的年代。

可是我刚开始自己尝试理解这个的时候就犯了错,我以为这个检测很简单,结果闹了很多笑话。

我没考虑到会有外界干扰因素,就像你计算一笔钱的账目,结果旁边有人时不时乱给你加几个数进去一样,检测结果自然就完全不对了。

比如说如果陶瓷曾经受到过辐射污染,那这个检测出来的岁数就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

还有取样也很关键,我第一次取样根本就不规范,就像割肉啊,割多了心疼这古陶瓷,割少了又怕测不准,我这手啊总是哆哆嗦嗦的。

再说这个无损检测中的X -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这个感觉就像是给陶瓷做透视似的。

它的原理我努力理解了很久。

就是发射X射线让陶瓷内部的元素发出特征性的荧光,然后根据这个荧光来判断陶瓷里面有啥元素。

我总结的经验呢就是这校准仪器非常重要,就好比你拿个望远镜看星星,要是望远镜没调好焦,看到的星星就模模糊糊的。

我第一次使用就没校准好仪器,结果得出来的数据乱七八糟的,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

而且这个检测也不是百分百能确定年代啥的,只能知道元素成分。

有时候一些仿古的陶瓷啊,用老的瓷土但是新烧制,从元素上看会给你造成误导。

我当时就被这样坑了一次,拿着个号称几百年前的陶瓷找专家一看,说我被骗了,人家看一眼就知道有问题,我自己却还拿仪器数据振振有词,那时候真是丢人又恍然大悟。

关于古陶瓷物理检测方法,我现在知道啊,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想要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就得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看,再加上一些自己多看真品或者行家传授的鉴定知识,不能全依赖物理检测仪器。

5 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5 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2)显微结构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弹性模量不仅与结合键有关,还与组成相的种类、
分布比例及气孔率有关。陶瓷的弹性模量E与气孔率p的 关系可表示为
E E0(1 ) 1 2.5
E0是气孔率为零时的弹性模量 b为与陶瓷制备工艺有关的
弹性模量随孔隙率的升高而降低
3)温度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由于原子间距及结合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弹性
主要包括氧化物、非氧化物以及其两者的复合系统, 如氧化铝、氧化锆、碳化物、氮化物等材料。
应用:磨料、磨具、刀具,纺织瓷件、轴承、喷嘴、 人工关节以及航天材料(宇宙飞船的外保护装置)等 各个领域。
功能陶瓷
指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及生物学性能,如 电、光、磁、热、声、化学、生物医学,且各种功能 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的陶瓷材料,
模量对温度变化很敏感,当温度升高时,原子间距增大, 即弹性模量变低。因此,固体的弹性模量一般随温度的 升高而降低。
一般陶瓷材料的压缩弹性模量高于拉伸弹性模量。
二、陶瓷材料的塑性变形
一、陶瓷材料塑性变形的特点
1、陶瓷材料在常温下基本不出现或极少出现 塑性变形,它的脆性比较大 主要原因在于陶瓷材料具有非常少的滑移系统
三、陶瓷材料的断裂
陶瓷材料无塑性变形,因此陶瓷强度指断裂强度。 一、陶瓷断裂强度 陶瓷断裂强度的特点 ①陶瓷材料的实际断裂强度比理论断裂强度低得多,
往往低于金属 ②陶瓷材料的抗压强度比抗拉强度大得多,其差别
的程度大大超过金属 ③气孔和材料密度对陶瓷断裂强度有重大影响
陶瓷材料的断裂过程都是以材料内部或表面存 在的缺陷为起点发生的,晶粒和气孔尺寸在决 定陶瓷材料强度与裂纹尺寸方面具有等效作用。
t不- Z再r发O2生由,亚所稳以态相变变成增稳韧定失态去,作t- 用Zr。O2 →m- ZrO2相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陶瓷材料的物理性能浅析
摘要:用物理的方法和原理对古陶瓷作一些研究、探讨和扼要的综述!
关键词:古代;陶瓷材料;物理性能
引言
陶瓷的物理性能主要包括显气孔率、吸水率、体积密度、色度、白度、硬度、光泽度等。

在古陶瓷的科学技术分析中,显气孔率、吸水率、体积密度、色度及白度等指标是重点研究内容,这是因为显气孔率和吸水率是陶瓷致密程度的体现,也是区分陶瓷和瓷器的重要标志,色度和白度分别是研究颜色釉瓷和白瓷的重要表征指标。

1.1显气孔率、吸水率及体积密度
显气孔率、吸水率及体积密度等是古陶瓷科技研究中的常规测试内容,也是在古陶瓷科技研究中应用得比较早的分析内容之一。

一般要求瓷器瓷胎的吸水率要小于1%。

因此显气孔率、吸水率及体积密度是在陶瓷研究中重要的物理性能。

陶瓷材料难免含有各种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气孔。

这些气孔中的一部分浸渍时能被液体填充。

将材料样品排除液体的体积,便可计算出材料的密度。

当材料的闭气孔全部破
坏时,所测密度即为材料的真密度。

为此,堆密度、吸水率和显气孔率的测定所使用浸液的要求是:密度要小于被测物体,对物体或材料的润湿性好,不与样品发生反应,不使样品溶解或溶胀。

最常用的浸液有水、乙醇和火果油等。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古陶瓷显气孔率、吸水率及体积密度的测定。

古陶瓷坯体显气孔率、体积密度和吸水率的测定主要有煮沸法和抽真空法。

为减少误差,一般测试需样品三件。

从三件样品中取大小基本相同的测片6块,每块测片的质量为5-20g,其质量差不超过2g。

制好的样品在105-110℃的温度下烘2h,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其质量(m),精确至0.001g,然后再烘30min,称量,两次称量质量之差,不超过0.020g,否则,重新干燥。

分别采用煮沸法或者抽真空法测量样品的保水质量。

1、煮沸法
样品放入用有线框隔开的容器内,再注入蒸馏水,使样品完全置于蒸馏水中,煮沸3h,煮沸过程中,液面应保持超过样品(20±5)mm。

冷却至室温,用饱含蒸馏水的棉巾轻轻拭去样品表面多余的水,立即称量(m1),精确至0.001g。

2、抽真空法
样品放入用线框隔开的容器内,置于真空装置中,在不
低于0.095mPa的真空度下抽真空10min,注入蒸馏水,直至液面超过样品(20±5)mm为止。

在真空度下抽真空10min,注入蒸馏水,直至液面超过样品(20±5)mm为止。

在真空度不低于0.095mPa下保持30min,打开真空装置,取出样品,用饱含蒸馏水的棉巾轻轻拭去样品表面多余的液体,立即称量(m1),精确至0.001g。

将线框悬挂于天平一端,沉没在盛水的容器中,校准天平零位;然后将饱含水的样品放入线框内,并不与容器的任何部位相接触,液面应保持超过样品约(60±5),称量(mz)精确至0.001g。

显气孔率按式(A3)进行计算,体积密度按式(B4)进行计算。

对于陶瓷的吸水率,分为磨釉样品两种情况,磨釉样品按式(Dg)进行计算。

式中:Pa为显气孔率;Pb为体积密度,g/m3jW为样品饱吸浸液后的质量,gjm2为样品沉没在浸液中的质量,gjdm 为浸液的真密度,g/m3jk为换算分数,根据不同资料,日用白瓷为4.0,日用育瓷为2.5,日用火石器为2.0,日用精陶为1.2。

1.2色度
1.颜色的基本概念
颜色都可以用明度、色调(色相)和饱和度(色纯度)
这三个属性来描述。

明度是表示物体表面明亮程度的一种属性,在非彩色中最明亮的颜色是白色,最暗的颜色是黑色,其间分布着不同的灰色。

也就是说,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而灰色的明度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

饱和度的高低可以从光谱色和白光的混合来理解。

任意一个颜色都可以看成是白光与光谱色混合后得到的。

白光的成分越多,则饱和度越低;白光的成分越少,则饱和度越多。

2.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
CIE是国际照明委员会的缩写。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是以视觉心理为基础的,能较为精确确定颜色的。

目前被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颜色标定方法。

它是基于CIE-XYZ1931年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而建立的一种色度学系统。

光谱三刺激值是对380-780nm范围内的可见光波长进行等能光?V匹配的需要的红绿蓝三原色的数量,CLE在1931年通过了317位标准色度观察者进行颜色匹配实验,测定和统计出光谱三刺激值的平均数据x(λ)、y(λ)、z(λ),将它们称为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

由光谱三刺激值平均数值x(λ)、y(λ)、z(λ)按下列公式转换成光谱刺激色度坐标x、y、z。

x=x(λ)/(x(λ)+y(λ)+z(λ)
y=y(λ)/(x(λ)+y(λ)+z(λ)
x+y+z=1
由x、y确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色度点,再将各色度点连接起来,即为CIE1931标注色度学系统的色度图,如图所示。

3.基于CIE标准色学系统的陶瓷釉色的颜色测量与评价
基于CIE的规定,一个物体的颜色可用其三刺激值来表示。

三刺激值的计算基本公式是:
式中Xo、Yo、Zo为颜色样品的三刺激值,x(λ)、y (λ)、z(λ)为CIE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K为因数。

由于Yo表示光源的绿原色对人眼的刺激值,同时又表示光源的亮度,为了便于比较,常将Yo调整为100,因此调整因数可以通过下式求得:
式中,S(λ)为待测颜色样品的颜色刺激值函数。

对于陶瓷颜色样品,它属于反射体,则
S(λ)=E(λ)R(λ)(Fg)式中,E(λ)为照明光源相对光谱功率分布,R(λ)为陶瓷光谱反射率。

因此,只需测量出陶瓷样品的光谱反射率R(λ),代入式(E),式中(Fg)中可得出该陶瓷样品的三刺激值Xo、Yo、Zo值,再代入式(Eg)中求出它的色度坐标,据此在CIE色度图上可以标出对应陶瓷样品颜色的色度点。

x=Xo/(Xo+Yo+Zo)
y=Yo/(Xo+Yo+Zo)(Gg)
1.3 白度
1.白度的基本理论
与其他颜色一样,白色也是三维空间的量,大多数色觉正常的观察者可以将一定范围内的光反射比、色饱和度和主波长不同的白色,按其白度的高低排成一维的白度序列,从而进行定量和评价。

从色知觉角度讲,白度的评价和测量与高等色度学有关。

实践证明,白度标可以与已确立的色度参数和色知觉参数联系起来。

2.白度的定量评价
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对可见光谱所有波长的反射比在80%以上,可认为该物质的表面为白色。

另外,也有专家用三刺激值Y(明度)和兴奋纯度(Pe)来表示白色。

Bergen 认为,当样品的表面Y>70、Pe<10%时可看做白;MaoAdam 的实验数据则为,Y为70-90,Pe为0%-10%;而Gnum等则认为物质表面的纯度在0%-12%和高反射比就看做白。

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在1986年制定了白度?y量应遵循的共同规范:
①应该使用同样的标准光源(或照明体)来进行视觉的仪器的白度测量,推荐用D65照明体为近似的CLE标准光源。

②在与①不一致的条件下得到的实验数据不能确定或
检验白度公式。

③推荐使用白度W=100的完全反射体(在可见波段谱反射比都等于1的理想漫射体,简称PRD)作为白度公式的参照标准。

确立或检验白度公式时都必须为-或PRD的白度值等于100。

根据以上规范,任何白色物体的白度是表示它对于PRD 白色程度的相对值。

因此,此PRD为参照基准而标定的标准白板的标准反射比标准以及由此而确定的三刺激值X、Y、Z,或者由此而确定的三刺激值反射比因数RX、RY、RZ等都可以作为计量白度标的基础。

后记: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繁荣昌盛,通过研究古代陶瓷材料的物理性能,提升了研究古代陶瓷研究交流平台,促进和推动考古的发展!相信,古陶瓷考古必将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刚玉强化日用保持的理论分析李文超王俭刘建华《中国陶瓷》
[2]光照作用对古陶瓷热释光年代的影响
[3]李盛华、苗建民、《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国科学》
[4]宋代瓷器科技分析浅论王洪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模糊聚类分析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6]陈金强关永、冯金花《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