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中几个次要人物形象探析
《药》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药》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华老栓1)购药前:觉爽快,跨步格外高远→十分兴奋,充满希望2)购药中:慌忙、抖抖、不敢去接→胆小善良3)购药后:“精神只在一个包上”“ 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整天的笑”→自私麻木“要将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康大叔交易中:1)眼光:像两把刀→凶狠2)神情:焦急→贪婪3)行为:①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往下滴血的馒头→凶恶残暴,毫无人性,杀人面不改色②抢、扯、塞、抓――野蛮粗暴,谋财不择手段4)语言:“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后1)语言:“老栓就是运气了你/ 要不是我信息灵”“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贪得无厌“包好”→欺骗2)神态: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恬不知耻3)外貌:浑身黑色,满脸横肉――凶悍4)装束: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野蛮5)说话特点:大声嚷道→粗鲁◆夏瑜1)家庭情况:“家里只有一个老娘”“穷”得“榨不出一点油水”→出身穷苦2)入狱原因:被“夏三爷告官”――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社会黑暗告官,得赏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人性丑恶3)狱中表现:“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说阿义可怜”“打不怕”→不屈不挠,意志坚定“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推翻帝制“不要命”→置生死于度外,不怕牺牲,无私无畏4)人们对他的反应他革命:“啊呀,那还了得。
”“发了疯了”→认为大逆不道他挨打:“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高兴得拍手叫好“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毫不同情他受刑时:“人们潮一般向前赶”“颈项都伸得很长”→看热闹,麻木他死后:刽子手用人血馒头谋利愚昧群众用他的鲜血为儿子治病母亲上坟时“现出羞愧的颜色”“硬着头皮”。
鲁迅《药》中的人物分析

鲁迅《药》中的人物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的淋漓尽致。
在此,我尚且不谈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只说一下我对文中三个小细节的看法。
第一:华老栓夫妇为其儿子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平常父母对于自己子女的“爱”。
乍一听,问题好象十分荒谬: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不是伟大的“爱”吗?可在被扭曲的社会现实下,事情往往是难以想象的;正如现在的人们难以理解“套子里”的别里可夫。
虽然如此,可文中的一些细节往往使人发出诘问:为这“药”,华老栓倾出了医生的积蓄;为这“要药”,华老栓“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置之度外”,虽年老体迈,还“迈步格外高远”;为这“药”,华老栓弯下了本已直不起的腰,皱瘪的脸上挤出枯涩的笑容;为这“药”,华大妈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流了多少泪水(此诚可想而知)……所以这一切不多浸满了父母对儿子的爱吗?可我倒要问一句:如果华老栓夫妇不是只有一个儿子,而是有许多个儿子,足可以给华氏传宗接代,本就贫穷不堪的华老栓会不会倾出大半生的积蓄为不可救药的儿子买“药”呢?答案可想而知:华老栓是不会这么做的。
因为他还有别的儿子,足可以使华氏香火不灭。
所以,这“爱”就有问题。
你想啊,尽管封建思想开始土崩瓦解,但象华老栓这一类人,“思想蛀虫”已经侵蚀到了他的脑髓,从根本上已经无法改变。
他的脑子里充盈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封建道德,华大妈也被“三从四德”束缚的难以换气,所以为了华氏的香火,为了到阴间向华氏的列祖列宗有个交代,他们竭力保住独苗苗的命根,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甚至用别人儿子的命来“移植”。
他们“爱”的出发点就与平常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出发点有着本质的区别,又怎能说是父母之“爱”呢?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完成他们的人生的重大使命——传宗接代,基于这一点,表现在儿子神圣就成了“爱”的假象。
与其说华老栓夫妇的所作所为是对儿子的“爱”,不如说是对华氏祖宗的“孝”。
这不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身上的封建枷锁何等之紧,何等之牢吗?第二:鲁迅先生是如何看待夏瑜的就义的。
《药》人物形象分析

药人物形象分析引言《药》是一部由作者赵本山所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药物研发与医学伦理的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将主要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各自的命运。
本文将对小说中的药这一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探讨他的形象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药的外貌描述药是一个中年男子,身材高瘦,面容苍白,眼神犀利,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他经常穿着一件黑色西装,细长的手指总是紧握着一支钢笔。
他的发际线向后退缩,头发稀疏,显得有些狼狈不堪。
在整个故事中,药的形象给人一种不容忽视的强烈印象。
药的性格特点药是一个极具野心和冷酷的人物。
他对医药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追求着研发出一种能够治愈人类疾病的先进药物。
他对自己的研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然而,他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伦理道德的底线,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他的冷酷无情让他变得孤独,与周围的人渐行渐远。
同时,他也显示出一种理智、机智以及冷静思考的能力,这使得他在医学界拥有一定的声望。
药的内心世界药有着一个复杂的内心世界。
尽管他表面上显得冷漠无情,但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对过去的悔恨和愧疚。
他曾经经历了大起大落,深受挫折和痛苦的折磨,在不经意间他失去了他最爱的人。
这段痛苦的回忆让他日夜不安,终日沉浸在自责和内疚之中。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反而更加努力地寻找药物的突破。
药在故事中的作用药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从一个医学研究员逐渐崛起为一名医学领域的权威,他的药物研究成果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他的形象也象征着一种复杂的精神状态,他的冷酷和果断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药与其他角色的纠葛以及他内心的矛盾也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令人难以忘怀。
总结药是《药》这部小说中一个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他的外貌描述、性格特点以及内心世界都使得他变得深入人心。
他的出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并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还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对社会和历史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其创作的短篇小说更是现代短篇小说的典范。
而《药》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小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具有超高的创作技巧和思想文化艺术。
一.次要人物——花白胡子的人小说《药》中几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对小说情节的铺垫、场景的转移、上下逻辑的串联和揭发的深刻社会意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花白胡子的形象------圆滑世故的老头花白胡子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常被人忽视。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花白胡子”只是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表明是位老者。
在小说第三部分茶馆谈小栓吃了药后的描写中,康大叔说道:“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
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
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 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这一段是很富有戏剧性的。
康大叔毫无顾忌的话引得华大妈有些不高兴,但她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只好“搭讪着走开“。
在场的其他人都感觉到气氛有些尴尬了。
谁来解围呢?只有年老的花白胡子能做到这一点。
他善于察言观色,更感觉到气氛的紧张,于是他出来打圆场了:“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
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这几句话立刻冲淡了刚才的紧张气氛。
“自然”、“一定”、“全”三个副词连用, 充分强调了这药的效用,同时也是讨好康大叔的绝妙好词。
花白胡子这几句话既安慰了华老栓夫妇,又讨好了康大叔。
小说《药》中华老栓人物形象的分析

小说《药》中华老栓人物形象的分析®杳方刼m m 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01文学敎育内容摘要:华老栓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他矛盾、愚昧、冷漠。
而他的这些特质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顽固的封建思想加上并未深入的革命思想,都是酿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
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环境只要不改变,以华老栓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就不会终结。
关键词:《药》华老栓底层劳动人民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九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 说《药》,对当时动荡的社会有着 深刻的反映。
《药》中塑造了许多 精彩的人物形象,其中以华老栓 这位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尤为突 出,时至今日,华老栓身上所具有 的性格特质依然值得人们研究和 探讨。
华老栓是《药》中的主人公,一方面,他有着鲜明的人物特质,另一方面,这种人物特质是当时 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典型代 表”。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性格特 质,才酿成了后来爱子惨死的悲 剧。
首先,华老栓是一个矛盾的 人,他有着对内和对外的双重身 份一对内他是一家之主有着绝 对的权威,给小栓看病拿人血馒 头就是由他一手操办,华大妈和 华小栓只是在一旁配合。
从华大 妈那带着询问的语气(“小栓的 爹,你就去么? ”)到小栓无条件的 服从,都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华老 栓的权威。
华小栓即使看到那一 碟乌黑的人血馒头从而产生诧异,但听到华大妈的一声:“吃下 去罢,一病便好了。
”后还是几 口吞下,没有丝毫反对。
文中并没 有过多描写华老栓在家庭中的权 威,而是用几句“你给我罢得了”这样简单的,带有命令式的话 语来暗示华老栓的家庭地位。
因为华老栓是处理家庭事务的“决 策者”,华大妈,华小栓只是“参与 者”,对家庭事务的发展起不到决 定作用,所以才有了华老栓一人 购买人血馒头,让小栓吃下这样 荒谬的事情发生。
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

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本文是关于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感谢您的阅读!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写于1919年的《药》是鲁迅先生“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系列小说之一,给广大读者塑造了诸如善良愚昧的华老拴、大义凛然的夏瑜、凶残贪婪的康大叔等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形象,在小说中与华老拴、康大叔相比,“驼背五少爷”不是作者鲁迅笔下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的出现只安排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中“茶馆”里,就像老舍的《茶馆》一样,正是这特殊的场合汇聚了社会的各阶层,最能反映社会众生相,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看似顺手拈来的小人物身上,却体现出了一个文学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在“茶馆”里先后登场的有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康大叔四个人,在这四个人中,除康大叔作为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极端仇视革命外,就要数驼背五少爷最为反对革命,当听到夏瑜在狱中被牢头红眼睛阿义打时,他“忽然高兴”地说“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还有最后的“疯了”,虽然花白胡子也说“简直是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说“发了疯了”,但是只有他表现出幸灾乐祸。
而花白胡子和二十岁的人因为愚昧,他们的表现都是对革命不理解。
为什么“驼背五少爷”同为作者笔下愚昧的群众但又与众不同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就需从他的称谓上说起,从“五少爷”这个称呼上我们可以推知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大家庭,在他的身上明显存在着纨绔子弟的某些生活习气,小说中写他“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度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作者安排他的出现可谓是巧妙,在为数不多的几个茶客中,他是第一个出现在华老拴的茶馆里的,并是在小说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一个很家庭范围的生活片断,华家全家都聚在厨房里,华小拴吃人血馒头,以至于驼背五少爷来时无人招呼。
同时他又是一个封建没落的子弟,他虽身上存在着纨绔子弟的生活习气,喜欢喝茶,但经济实力已不允许他到档次高一点的茶馆里去,只能到陈设简陋华家茶馆里来,这里的最高待遇仅是“外加一个橄榄”,他就像孔乙己一样,“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药》中主要人物形象及手法研究

《药》中主要人物形象及手法研究《药》中主要人物形象及手法研究北京十一学校饶硕平《药》是鲁迅先生写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由于当时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他们脱离群众,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
其中的主要人物为茶馆老板华老栓和革命者夏瑜。
华老栓的形象是一个勤劳、善良但是愚昧、没有觉悟、爱子心切的劳动者。
他是勤劳的,整天总是勤勤恳恳地劳动,即使熬了夜,也不肯休息。
为了买药,花了自己攒了很久的积蓄。
买药前,还“按了按,硬硬的还在。
”到了买“药”去刑场,他“吃了一惊”,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发冷”。
在他眼里,看杀头的闲人像“鬼似的”,当刽子手递给他想要买的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
这些都说明他的性格是善良的。
然而他又是十分愚昧没有觉悟的,深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迷信邪说,华老栓本人也为小栓能吃上夏瑜的血而庆幸不已,一时间他似乎也年轻了许多。
在他心里,儿子的性命是重要的。
买到“药”后,他无比兴奋,小心地煎“药”,充满希望地看儿子吃“药”。
他关心的只是儿子的痨病,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刽子手毕恭毕敬,至于所谓的“革命”,他不关心,更不理解。
夏瑜是文章的另一个主要人物。
虽然从始至终从未正面地出现,但是别人的谈论能够很好的展现夏瑜的形象。
夏瑜家境贫寒,英勇无畏、大义凛然、对革命矢志不渝的革命者。
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
他对革命有明确认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意志坚定,在狱中仍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在狱中还劝“牢头造反”。
他对革命矢志不渝,毫不动摇;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不畏惧,不退缩反而觉得打他的阿义“可怜”,最终在敌人的屠刀下英勇就义。
鲁迅的《药》赏析

鲁迅的《药》赏析鲁迅的《药》赏析 《药》是中国现代⽂学奠基⼈鲁迅创作的⼀篇⼩说。
以下是⼩编整理的有关于鲁迅的《药》赏析,欢迎阅读借鉴。
鲁迅的《药》赏析鲁迅的《药》赏析1 鲁迅在《药》中给我们描写了两个悲剧,⼀个是华⼩栓之死,另⼀个是⾰命者夏瑜之死。
鲁迅在描写时采⽤了双线结构,以两条线索来展开。
⼀条是明线华⽼栓为了治⼉⼦的痨病,听信侩⼦⼿康⼤叔的话,买⼈⾎馒头来为⼩栓治病,但服后⽆效后死亡。
⼀条是暗线夏四奶奶的⼉⼦夏瑜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为了解救苦难的百姓,最终献出了⾃⼰的⽣命。
我们可以看到⽂章中鲁迅《药》最讽刺地⽅莫过于华⽼栓买的⼈⾎馒头就是蘸的夏瑜的⾎,夏瑜是为⽆数⼈的未来和幸福牺牲的,最终却被为之付出⽣命的⼈,吞噬了⾃⼰的鲜⾎。
这是极其让⼈感到悲凉的事实。
夏瑜作为⾰命的先⾏者,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勇敢,当他⾝陷牢狱时,并没有因此⽓馁,还积极的劝牢头造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乐观与坚强。
在狱中他敢于宣传“这⼤清的天下是我们的”。
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怕死的⼤⽆畏精神。
在⼩说中夏瑜的形象是正⾯的,鲁迅对他的精神进⾏了⾼度的赞扬,但他的努⼒与付出⼜有什么⽤呢?在茶馆⾥⽆聊的看客们只认为夏瑜的⾏为是在“作秀”,对他因宣传⾰命道理挨了打,不仅不同情,反尔还幸灾乐祸。
当夏瑜要被杀时,⼜有多少⼈想他快点死呢?这些⼈像恶兽般窥视着夏瑜的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个残酷的事实,⾰命者和被拯救者之间存在很严重的隔膜。
对于⾰命者来说,连⾃⼰的母亲都不知道⾃⼰的⼉⼦为何⽽牺牲,不能不得不说这是极其具有悲剧性的。
华⽼栓为代表的这些⼈,他们⼀⾯是受害者,另⼀⾯⼜充当了“吃⼈”者,华⽼栓听信迷信。
买⼈⾎馒头来治⼉⼦的病,病不但没治好也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华⽼栓⼀家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
但另⽅⾯华⽼栓⼜充当了这些侩⼦⼿的帮凶,间接的也吃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华⽼栓为代表的这些⼈们的迷信、⿇⽊不仁。
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群众中引起强的反响,也没有惊醒这些⿇⽊不仁的群众,鲁迅⽤这两个悲剧告诉我们,只有唤醒群众,当群众能解除他们的奴性思想⾃觉的⽀持⾰命时,⾰命才可能取得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中几个次要人物形象探析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爪牙康大叔,告密者夏三爷,以及勤劳、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的华老栓夫妇,他们的形象早有定论。
但,小说中的几个次要人物如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的形象却相当模糊,甚至被忽视。
人教版教学用书中,仅以世故圆滑,游手好闲,麻木三个词语来分别概括他们的形象,笔者认为是不够的。
那么,鲁迅先生刻画的这三个人物的形象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是代表着当时社会中不同年龄层次及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均对辛亥革命的不理解,不支持,他们的愚昧导致了革命者的悲哀,起到突出小说主旨的作用。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人物往往不多,刻画人物也向来是廖廖数笔,惜墨如金,但无不准确、生动,入木三分。
这三个小人物其貌不扬,言行不多,甚至连姓氏也没有,先生仅以其外部特征为之命名却别有深意。
笔者现将自己的一点浅见嗦如后,与方家商榷。
花白胡子。
胡子已花白,足以证明其年龄大。
按常理说,年龄大,见的世事就多,看问题应比年轻人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准,看得透。
他又深受封建制度的压榨和摧残,对封建制度,现实社会应该是不满的,应该是能够接受辛亥革命的政
治主张的,应该认为这个不公平的世道是该“革一革”的,
然而,他丝毫没有这样的想法。
在《药》中,先生让他在老栓的茶馆里跟不同的人说过几句话,他均以讨好的话语去迎合他人,在其世故圆滑的表象下,暗示的是他代表着当时社会
中年龄大的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不理解,不支持,是一
个群体形象的代表。
二十多的人。
二十多岁足以证明其年轻。
这个年龄,应该是血气方刚,充满朝气,充满好奇,充满理想,充满希望的。
应该是接受新生事物快,对辛亥革命应该是理解支持的,有
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冲动的。
然而,他不但没有年轻人该有的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的冲动,反而整天游手好闲,泡在茶馆
里浪费时光。
当他听到康大叔讲夏瑜在牢中劝牢头造反
时,“很现出气愤模样”地说,“阿呀,那还了得”。
再听到夏瑜说阿义可怜时,他恍然大悟地说“发了疯了”。
他恍然大悟,其实什么也没悟到。
二十多岁的人实质上是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不觉悟的年轻人的群体形象。
驼背五少爷。
驼背是外部特征,五少爷暗示其身世。
他应该是一个在封建社会里没落了的世族子弟,他的身上仍依稀有着世族子弟的影子:“这个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
得最早,去得最迟”,提笼架鸟,泡茶馆,家道中落,却不忘少爷的身份。
其家庭因某种原因而终至没落,这本身就能说明封建制度的残酷性,他应该恨这个制度,但他压根没有想到
过恨,反而称赞阿义的拳棒,嘲讽夏瑜“疯了”。
这一形象实质上是代表着当时社会中没落了的,已经沦为平民的这一特殊的阶层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不理解,不支持。
一言以蔽之,这三个人物,实际上代表着当时社会中不同年龄层次及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
他们的愚昧、麻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也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的愚昧才导致了革命者的悲哀,也从侧面揭示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以至失败的原因。
小说的主旨也因此更加深刻,鲜明。
黄志刚,教师,现居湖北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