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答案

合集下载

Chapter 9 Microbial ecology

Chapter 9 Microbial ecology

9.1 .1 What is microbial Ecology? 几个概念:
Populations guilds communities ecosystem
9.1 .1 What is microbial Ecology?
In a microbial ecosystem individual cells grow to form populations . populations. Metabolically related populations constitute groupings called guilds . guilds. Sets of guilds conducting complementary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interact to form . microbial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9.2.1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Microbes in soil) Proportion of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different soil soil microorganisms microorganisms in in soil soil 9.2.1.2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
9.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Microorganisms functions in ecosystem 9.1.1 什么是微生物生态学
What is microbial Ecology?
9.1.2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Microorganisms functions in ecosystem
9.1 .1 What is microbial Ecology?

微生物生态学-9微生物与化学污染物之间的1(精)

微生物生态学-9微生物与化学污染物之间的1(精)

C. 与细胞运输有关的抗性机制
降低细胞的运输能力, 降低细胞对金属的渗透能力,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存在有Cd2+/2H+抗子, 从而导致细胞抗Cd2+。
细胞存在有效的排出重金属系统,
都可以提供微生物抗重金属的能力。
D.细胞内的隔离作用和解毒作用
在许多真核微生物中,如藻类、酵母和真菌,细胞能把重金属离子Co2+、 Mn2+、Mg2+、Zn2+和K+累积于细胞内的小气泡中,它们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或结 合在低分子量的聚磷酸上。 许多微生物可以合成具有结合重金属能力的胞内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以催化 胞内的金属离子解毒作用,并可以起贮存和调节胞内金属浓度的作用。
一、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毒性
低浓度下,环境中某些重金属不会对微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反 而对它们有利。 原因:
① 一些重金属对于微生物细胞中的酶是必需的成分。 ② 微生物对某些重金属化合物进行氧化过程中可以获得能量
当环境中的重金属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对微生物产生毒性效应。
高浓度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毒性效应
1. 对微生物群体的影响
二、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1. 重金属
汞:水俣病 砷:中毒,“三致“ 铅:作用于神经系统,紊乱,心肌损伤
2.多环芳香烃 皮肤病、肺癌、胃癌
3.合成洗涤剂 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4. 农药 5. 偶氮染料
有机氯农药引起神经系统损伤; ”三致”; 有机磷农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因呼吸衰毒性
2. 水中的污染物
工业排放的废水 生活污水 大气中带来的水 农田水
3. 土壤中的污染物
来源: 生活污水和垃圾、 工业三废和汽车废气、 农业上施用化肥和农药、 某些微生物在土壤中代谢所产生的有毒物质。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学习题一、名词解释1.硝化作用2.菌根3.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4.反硝化作用5.硫化作用6.氨化作用7.共生8.微生物生态学9.根际微生物:10.根圈效应:11.根土比:12.氨化作用:13.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s):14.正常菌群(normal microflora):15.条件致病菌(oppotunist pathogen):16.拮抗(antagonism):17.寄生(parasitism):18.富营养化9eutrophication):19.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20.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21.TOD:22.DO:23.产甲烷细菌(methanogens)二、填空题1、从,,,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热微生物;从,和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盐微生物。

2、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3种基本过程:、、。

3、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和。

4、嗜热细菌耐高温的使DNA体外扩增技术得到突破,为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5、嗜生物推动的氮循环实际上是氮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循环过程包括,,和。

6、按耐热能力的不同,嗜热微生物可被分成5个不同类型:,,,和。

7、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反应包括,,和。

8、评价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性的基本试验方法是和。

9、污水处理按程度可分为,和。

10、汞的微生物转化主要包括3个方面,和。

三、选择题(4个答案选1)1、总大肠菌群中不包括()。

A、克雷伯氏菌B、肠杆菌C、埃希氏菌D、芽孢杆菌2、下列有机物中最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是()。

A、纤维素B、木质素C、半纤维素D、淀粉3、同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A、氨B、氧C、N2D、N2O4、异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A、氨B、氧C、N2 C、N2O5、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过程最类似于下面哪种微生物培养方式?()A、恒浊连续培养B、恒化连续培养C、恒浊分批培养D、恒化分批培养6、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微生物是()。

《微生物学教程》课后答案

《微生物学教程》课后答案

绪论1. 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人类迟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1861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和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答: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学习题一、名词解释1.硝化作用2.菌根3.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4.反硝化作用5.硫化作用6.氨化作用7.共生8.微生物生态学9.根际微生物:10.根圈效应:11.根土比:12.氨化作用:13.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s):14.正常菌群(normal microflora):15.条件致病菌(oppotunist pathogen):AHA12GAGGAGAGGAFFFFAFAF16.拮抗(antagonism):17.寄生(parasitism):18.富营养化9eutrophication):19.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20.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21.TOD:22.DO:23.产甲烷细菌(methanogens)二、填空题1、从,,,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热微生物;从,和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盐微生物。

2、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3种基本过程:、、。

3、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和。

4、嗜热细菌耐高温的使DNA体外扩增技术得到突破,为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AHA12GAGGAGAGGAFFFFAFAF5、嗜生物推动的氮循环实际上是氮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循环过程包括AHA12GAGGAGAGGAFFFFAFAF,,和。

6、按耐热能力的不同,嗜热微生物可被分成5个不同类型:,,,和。

7、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反应包括,,和。

8、评价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性的基本试验方法是和。

9、污水处理按程度可分为,和。

10、汞的微生物转化主要包括3个方面,和。

三、选择题(4个答案选1)1、总大肠菌群中不包括()。

A、克雷伯氏菌B、肠杆菌C、埃希氏菌D、芽孢杆菌2、下列有机物中最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是()。

A、纤维素B、木质素C、半纤维素D、淀粉3、同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AHA12GAGGAGAGGAFFFFAFAFA、氨B、氧C、N2D、N2O4、异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A、氨B、氧C、N2 C、N2O5、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过程最类似于下面哪种微生物培养方式?()A、恒浊连续培养B、恒化连续培养C、恒浊分批培养D、恒化分批培养6、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微生物是()。

微生物课后习题答案

微生物课后习题答案

微生物课后习题答案微生物课后习题答案微生物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小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分类和演化等方面。

在学习微生物课程时,习题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

下面将给出一些微生物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微生物知识。

1. 什么是微生物?答: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 细菌的形态有哪些?答:细菌的形态多样,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

球菌呈圆形,如链球菌;杆菌呈长条状,如大肠杆菌;螺旋菌呈螺旋状,如梅毒螺旋体。

3. 真菌的特点是什么?答:真菌是一类以吸收有机物为营养方式的生物,其特点包括具有真核细胞结构、细胞壁含有纤维素和壳聚糖、能够产生孢子等。

真菌可以分为子囊菌、担子菌和接合菌三个门。

4. 病毒的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答:病毒的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两个部分组成。

核酸可以是DNA或RNA,蛋白质包裹着核酸形成病毒颗粒。

病毒还可以具有外壳或包膜,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包膜则由宿主细胞的膜组成。

5. 原生动物的生活方式有哪些?答:原生动物的生活方式多样,包括自由游动、寄生、共生等。

自由游动的原生动物通过伪足等结构在水中自由活动;寄生的原生动物依赖宿主生活,如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内;共生的原生动物与其他生物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如瘤胃中的共生原生动物帮助反刍动物消化纤维素。

6. 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答:微生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如食品工业中的酵母发酵制作面包、啤酒等;医药领域中的抗生素和疫苗的生产;环境保护中的污水处理和生物降解等。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农业、能源生产以及基因工程等领域。

7.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答: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食物水源传播等。

空气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如流感病毒;飞沫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如结核杆菌;接触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手部细菌的传播;食物水源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如霍乱弧菌。

微生物的生态

微生物的生态

作用,藻类对无机元素的吸收利用,以及浮游动物和一发低系生,列变但后化不生,减使少动水污物体染通中物过的总存量食在。物浓而链度生对降物
有机体的摄取和浓缩作用等。
化学净化可使污染物的总量降低,
使水体得到真正净化。
一、水体中的微生物 4.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学特征
当有机污染物排入河流后, 在排污点的下游进行着正 常的自净过程。沿着河流 方向形成一系列连续的污 化带,包括四个污染带: 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寡污带,这四个 带是根据指示生物的种群、 数量以及水质划分的。
二、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2.生物因子
③共生(mutualism) 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的共生
牛羊等反刍动物,草食,但它们本身没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而是靠瘤胃微生物帮 助分解,使纤维素变成能被牛羊吸收的糖类。瘤胃中生活着多种细菌和原生动物。 共生原理如下:
二、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2.生物因子
两种微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彼此依赖,相互为对方创造有利条件,有的达到了难以分 离的程度。生理上相互分工,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彼此分离各自就不能很好地生活。
微生物间的共生地衣:由菌藻(子 囊类真菌与藻类) 共生或菌菌(真 菌与蓝细菌)共 生的地衣。
二、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2.生物因子
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已形成特殊形态的整体,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其中的藻类或蓝 细菌进行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养料,真菌以产生的有机酸分解岩石为藻类或蓝细 菌提供矿质元素。
一、水体中的微生物 1.淡水中的微生物
★腐败型水生微生物
随着人畜排泄物或病体污物而进入水体的动植物致病菌,一般难以长期生存,但由 于水体的流动,也会造成病原菌的传播甚至疾病的流行。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9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9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

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概论: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区系(microflora)或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对其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生命科学研究对象的十层次:生物圈(biosphere);生态系统(ecosystem);群落(community);种群(population);个体(individual);器官(organ);组织(tissue);细胞(cell);细胞器(organelle);分子(molecule)。

9.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开发9.1.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1. 土壤中的微生物:每克耕作层土壤中,各种微生物含量之比大体有一个10倍系列的递减规律:细菌(~108)>放线菌(~107,孢子)>霉菌(~106,孢子)>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2. 水中的微生物:淡水型水体的微生物:寡营养微生物(1-15 mg C/L);海水型水体的微生物:3.0-3.5 %盐度;水体的自净作用(self cleaning);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标准(China):1 mL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0个(37℃;24hr);1000 mL自来水中的大肠菌群(coliforms)数不能超过3个(37℃;48hr)。

3. 空气中的微生物:漂浮的尘埃、漂浮的气溶胶均附着大量的微生物。

4. 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工业产品的霉腐;食品上的微生物;农产品上的微生物。

5.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嗜热微生物(thermophile);嗜冷微生物(psychrophile);嗜酸微生物(acidophile);嗜碱微生物(alkalinophile);嗜盐微生物(halophile);嗜压微生物(barophile);抗辐射微生物(thermophile)。

6. 生物体内外的正常菌群:人体的正常菌群(normal flora)与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 pathogen);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与悉生动物(gnotobiota);根际微生物(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与附生微生物(epibiotic microorganism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硝化作用:氨态氮经硝化细菌的氧化,转化为硝酸态氮的过程.2土壤微生物区系: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所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物质强度.3 土著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的微生物,如革兰氏阳性球菌,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和从霉,他们常年维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的加入或温度,湿度等变化而引起数量变化,其数量变化也很少.4发酵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很敏感的微生物,在有新鲜动植物残体存在是可爆发性的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残体消失后又很快消退的微生物,包括各类革兰氏阳性阴性无芽孢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链霉菌和根霉等.5 生物降解:是指环境微生物被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甚至是彻底分解为C O2和水的过程.6 BOD5:表示在20℃下,1L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天所消耗溶解氧的毫克数。

7 COD:化学需氧量,是指采用强氧化剂将1升污水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8根土比:即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比值来表示。

9根圈:也称根际,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二.填空1.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偏利共栖,互利共栖,共生关系,竞争关系,拮抗关系,寄生关系和捕食等.2.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有益影响有::改善对植物的营养源,产生生长调节物调节植物生长,分泌抗生素类物质抑制植物潜在病原菌生长和增加矿物质的溶解性.3.沼气发酵的三个阶段分别由厌氧或兼性厌氧的水解性细菌或发酵性细菌、产酸产乙酸的细菌群、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群三种菌群的作用。

4.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1L水中大肠杆菌群数不超过3个5.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为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

6一种种群因另一种种群的存在或生命活动而得利,而后者没有从前者受益或受害,此两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偏利作用___。

三. 判断1. 在制作泡菜和青贮饲料过程中存在有拮抗关系。

(正确)2. 反硝化作用只有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正确)3有机物质是产生沼气的物质基础,产甲烷细菌可以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做为碳源。

(错误)4协同共栖的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时彼此受益,互相获得利,是一种互生关系。

(正确)四. 单选题1. 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关系可称为:(A)A 协同共栖 B偏利共栖 C 共生D中立2.下述那个过程需要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D)A 脱氮作用B 氨化作用 C固氮作用 D 硝化作用3. 下述那种方法处理污水可产生甲烷:(C)A 曝气池B 活性污泥C 厌氧消化D 生物转盘法4.缺钼可能影响那个过程:(D)A 同化性硝酸还原反应B 异化性硝酸还原反应C 硝化作用D A和B5.反硝化作用的最终产物:(C)A NH3B HNO3C N2D HNO26.平板上,青霉菌菌落周围葡萄球菌不能生长,此种关系为: (C)A 竞争关系B 猎食关系C 拮抗关系 D寄生关系7.下述不是共生关系的是:(C)A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B 菌根和植物C 嗜热菌和温泉D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8.将土壤接种在含放射性14C 的葡萄糖培养基中,5天后检查,下列那种情况证明土壤中有生命,A 放射性土壤B 放射性葡萄糖C 放射性CO2D 无放射性9.在分解复杂大分子有机物时,往往是由多种微生物协同共同完成的,忆种微生物以甲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食物,丙种微生物又以及忆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食物,这种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称为(C)A互生关系B接力关系C共生关系D寄生关系10.土壤中磷酸钙的溶解主要依赖于(D)A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机酸 B CO2溶解产生的碳酸C硫货柜作用主生的硫酸和硝化作用产生的硝酸 D A~C11.地衣中的藻类(或蓝细菌)为真细菌提供碳源,能源和氧气,而真菌则为藻类白日做梦矿物质营养,二氧化碳和水分,它们之间构成了(B)A互利共生关系B共生关系C偏利共生关系D竞争关系12.植物根系对根际微生物最大的影响是通过(B)A植物遮荫B根系分泌各种有机物C根系富集水分D根系伸长过程式中造成土壤通气13.土壤中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的关系是(D)A.偏利共栖关系B.拮抗关系C.竞争关系D.捕食关系14.沼气发酵中产甲烷细菌是(A)A. 专性厌氧菌B. 兼性厌氧菌C. 好氧菌D. 微好氧菌15.(A )的作用结果是A种群增加,B种群减少。

A.捕食关系B.中性关系C.协同作用D.互生关系16.自然界氮素循环过程中,进行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分别是(C )A. 异养微生物和自养微生物B. 都是自养微生物C. 自养微生物和异养微生物D. 都是异养微生物五. 简答题1.生物是如何参与自然界的氮素循环的。

(1)固氮作用;(2)硝化作用;(3)同化型硝酸盐还原作用;(4)氨化作用;(5)铵盐同化作用;(6)异化型硝酸盐还原作用;(7)反硝化作用;(8)亚硝酸氨化作用。

2.举例说明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自然界中微生物植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根据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利害关系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⑴微生物与植物互生的关系当微生物与植物共栖是,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植物有利或无明显影响,例如植物根际与根际微生物的关系. 一方面根际微生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有益于植物,包括去除H2S降低对根的毒性,增加矿脂营养的溶解性,合成维生素,氨基酸,生长素和能刺激植物生长的赤霉素. 另一方面植物根系生长过程中和土壤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不断改变周围的养分,水分,PH,氧化还原电位和通气状况,从而使根际范围内土壤的化学环境不同程度上区别于根际以外的土壤,成为微生物生长的特殊微生态环境.⑵微生物与植物共生的关系: 是微生物与植物互生的关系进一步延伸,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形成结构特殊的共生物体,来执行特殊的功能.包括①真菌(担子菌和子囊菌)与植物形成的特殊共生体----菌根;②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系植物形成特殊共生体----根瘤,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碳源和能源.而根瘤菌则固定氮素输送给植物;③弗兰克氏放线菌与非豆科植物共生形成的特殊共生体----放线菌根瘤④蓝细菌与部分苔类植物,藓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建立的具有固氮功能的共生体.⑶微生物对植物致病关系: 当微生物与植物共栖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植物病害.例如水稻的稻瘟病,百叶枯病,小麦的赤霉病,烟草花叶病等,致病微生物能使植物功能失常而走向死亡.3.试说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举列说明?答:自然界中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偏利共栖,互利共栖,共生,竞争,拮抗,寄生和捕食。

偏利共栖关系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微生物群体共栖,一个群体因为另一个群体的存在或生命活动而淂利,而后者没有从前者受益或受害。

例如好痒微生物与岩羊微生物共栖时,好痒微生物消耗环境中的氧,为厌氧微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厌氧分环境条件互利共栖关系一个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两个微生物群体相互有利的现象,二者之间是一种非专性的松散联合。

例如纤维分解微生物和固氮细菌的共栖,纤维分解细菌分解纤维产生的糖类可以固氮细菌提供碳源和能源而固氮细菌固定的碳素可以纤维分解微生物提供氮源,互为有利而促进了纤维素分解和氮素固定。

共生关系是互利共栖关系的进一步延伸,相互作用的两个微生物群体绝对互利,甚至形成结构特殊的共生物体,分开后有的甚至难以单独生活,而且相互之间有高度淂专一性,一般不能由其它种群取代共生体中的其它成员。

例如某些藻类或蓝细菌与真菌组成地衣,地衣中的藻或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可为真菌提供有机化合物作碳源和能源以及分子氧,而真菌菌丝则为藻类或蓝细菌不仅提供栖息之处,而且提供矿质元素和水分,甚至生长物质。

竞争关系一个态系统中的两个微生物群体因需要相同的生长基质或其它环境因子时,产生的一方或双方微生物群体在增值和活性等方面受到限制时的现象。

例如厌氧生境中,硫酸盐还原细菌和产甲烷细菌都能利用氧气和二氧化碳或乙酸,但是硫酸盐还原细菌对于氢气或乙酸亲和力较产甲烷细菌高。

拮抗关系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于一种微生物群体生长时所产生的某些代谢产物,抑制甚至毒害了同一生璄中另外微生物类群的生存,而其身不受影响或危害的现象。

例如人们在腌制泡菜时,乳酸细菌生长,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降低环境的PH值使其它不耐酸的微生物不能生存,而乳酸细菌不受影响。

寄生关系一种种群对另一种群的直接侵入,寄生者从寄主生活细胞或生活组织获得营养并莱以生存,而对寄主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噬菌体与细菌之间的关系。

捕食关系一种微生物种群被另一种微生物种群完全吞食,捕食者种群从被食者种群得到营养,而对被食者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与其它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4.简述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答:微生物生态是指某种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参与整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和强度体系。

微生物生态系统不仅起着其它生态系统等起不到作用,而且也有不同于其它生态系统的特点。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数量,活动强度和转化过程等都不一样。

在同一生态环境中,由于某一因素的变化,也可能会引起微生物生态系统中成分或代谢强度,最终产物的改变。

微生物生态系统种群的多样性在一个微生物生态系统中,存在具有各种不同生理功能,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态功能的微生物种群,例如土壤微生物群落中存在4000种不同的种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微生物生态系统,如果无环境因子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一般总保持环境的稳定,即具有环境的稳定性。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由于微生物本身结构比较简单,改变环境的能力较弱,面对环境和营养物质的不断改变,微生物生态系统往往不能抗拒,而通过改变自己的群体结构来适应新的环境,形成新的生态系统。

微生物群落种的遗传交流由于微生物的高速繁殖而使得外源得基因在微生物种群中能迅速而广泛地分布。

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在分解复杂大分子有机物时,往往是经过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一步一步逐级分解的过程完成。

5.脱氮作用发生的条件有哪些,如何防止它的发生?答:发生反硝化作用的条件有:有机物的存在、厌氧条件、硝酸根离子存在、反硝化细菌存在。

要防止其发生应注意:保持土壤疏松、良好的通气性、水田要适时排水晒田,化肥要深施,施用消化细菌抑制剂以减少硝酸根离子的来源。

6.简述沼气发酵的基本过程。

答:(3分)沼气发酵: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被沼气微生物分解产生沼气的过程。

(7分)其基本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种有机物质在多种微生物群体的接力作用下进行厌气性分解,产生小分子有机酸、醇等有机物和H2、CO2、NH3、N2等气体;第二阶段是由甲烷细菌(亦称为产甲烷细菌)还原CO2产生甲烷(CH4),或从甲酸或乙酸脱甲基并还原成甲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