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强化版
岳麓版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归纳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景:①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改变,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②美国实力大增; ③美国凭借在战争中树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千方百计地按照其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2、“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③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要求建立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贸总协定(GATT)。
☆3、世界银行(WB):只接受发展中国家的贷款请求。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试用协定书》的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
二、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1、区域经济集团化: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亚太经合组织(APEC)2、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①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②1933年11月1日,欧共体成员国议会相继批准的“马约”正式生效。
③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1月1日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3、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欧盟(EU)建立的原因:①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阻止战争的重演,更好的'利用欧洲的资源②为了消除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行;抵御苏联的影响③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④欧洲人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4、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成员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5、NAFTA的特点: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6、1991年11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总结一、开辟新航路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一)必要性(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高一必修二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归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归纳必修二的历史不仅仅要求我们重视知识的记背,还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我们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一、鸦片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2)表现: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④洋行大量增加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名字创办时间地址创办人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左宗棠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崇厚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备注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开平矿务局 1878湖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汉阳铁厂 1890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性质封建性企业特点(官办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
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
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性质带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特点(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
荀子: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历史必修二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岳麓版,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复习考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1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2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3(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春秋战国之后)5(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春秋战国之后)6二、耕作工具和水利建设7(1)古代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原始社会末期——商周时8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清朝)9(2)三、农业生产方式10(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耕作1112(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出现。
出现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13(3)小农经济特点(丛书第2页)14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1516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17③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1819(注意:小农经济因为自给自足所以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20所以绝不能说小农经济具有先进性或完善性)21(4)评价22积极性:①农民生活稳定,勉强自给自足,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3②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改革,精耕细作,促进封建经济繁荣24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25局限性:①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26济的发展,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②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它容易因天灾或封建剥削破产。
272829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30一、土地所有制度31(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32(2)商周时期以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不允许私自买卖)3334公田私田区别:①公田实际上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536②公田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产品缴纳给贵族,私田收获归己。
37(3)春秋战国——清朝末年土地私有制确立过程:①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公田大量抛荒,私田逐渐被私人3839②随着土地私有日益普遍,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40土地的私有权,41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42③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给予土地私有全面43肯定。
高中历史历史岳麓版必修2 综合知识学习 岳麓版 必修2

历史岳麓版必修2 综合知识学习第一单元 1课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注意;▲为重点题型)①种植结构:南到稻北粟②农具改进:耒耜→牛耕铁器(春秋战国)→曲辕犁(唐);曲辕犁节省人力,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③灌溉工具:翻车(西汉)→筒车(唐)④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防洪灌溉—秦国都江堰两汉修治黄河特色井_坎尔井⑤农耕生产组织的演化:从大规模的简单协作→自耕农经济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三大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耕模式日趋完善●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经营方式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的形式,(实质为贵族占有。
井田分为公田和私田)②春秋战国:历史进行划时代的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土地国有制变革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牛耕铁器),直接原因: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税制改革表现:开垦“井田“外的私田;公田荒芜结果: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土地国有制③土地私有的三种形式,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手段,引起土地兼并的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④经营方式:自耕农经营;田庄式经营;租佃式经营⑤土地经营方式的演变:宋前自耕农经营为主;宋时租佃式经营仅次于自耕农经营,明清时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中的主要形式。
⑥评价租佃式经营:租佃制经营发展反映了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但佃农对地主超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轻,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
▲3课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①从战国到中唐: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山东、山西)②两宋之际经济重心让位于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原因:中原人口南迁)③比较北方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不同原因、过程和意义(课本12-13页)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①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工艺精瓒,领先世界。
如:冶铸技术;丝棉织品陶瓷制作②南北朝的灌钢法是世界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法③冶铸燃料进步:煤(西汉开始→北宋普遍);焦碳(南宋开始→明朝普遍流行)④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西周出现—明前期占据主导地位)6大优势和三大劣势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出现—明中期占据主导地位)经营特点:(课本20页)▲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①两次商业高峰,明清商业的六大新特点②▲以唐都长安和宋都忭京为例说出我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变化(城市布局、管理、功能、对外贸易演绎出新城市)③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社会初期的战国、秦、两汉实行,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继续实行,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了新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农耕文明落后于工业文明大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唐代曲辕犁。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
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强
化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特点:农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但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易错点:
1,西周受封诸侯对土地享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买卖;
2,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无权支配劳动产品;个体农耕下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4,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汇票,不是货币。
山东历史:
1,春秋时期齐鲁的税制改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2,农业书籍:西汉泛胜之《泛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
3,手工业:齐国盐铁纺织业发达;西汉设“三服官”;西汉丝绸之路的源头;
4,商业:战国秦汉时临淄和陶是着名经济都会;
考点一:农业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基础组织形式
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结合,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历程:
1,铁犁牛耕,开垦私田;2,战争频繁,遭到破坏;3,税制改革,承认私有。
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买卖制度
影响:政治上政府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工商业者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小农经济成长因素:
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使用:铁犁牛耕;
2,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
3,农民自身的努力:拥有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产产量。
不利因素:
1,规模小,条件差,剥削重;
2,天灾人祸,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威胁破产;
3,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农业,始终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表现:
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老死不相往来;
4,脆弱性:容易受政策、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
小农经济的影响:
1,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漫长。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成就:
1,14-18世纪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衣食结构变化:双季稻的扩种与增产,玉米番薯的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
3,赋役制度变革: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清前期摊丁入亩,标志着赋役制度的成熟;
4,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大量增长;
5,农业科技进入经验总结阶段。
考点二: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农业生产的进步;
3,商品经济的发展;
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5,官营手工业陈旧的模式阻碍了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考点三:商业
商业发展的成就:
1,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
2,商业贸易影响城市发展;
3,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4,受政府商业政策影响大;
5,出现柜坊(银行)、飞钱(汇票)和纸币。
考点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条件:
1,发达的农业。
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提供了充足原料。
2,发达的手工业。
冶铸业、纺织业和制瓷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3,发达的商业。
大中城市兴起,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繁荣。
4,充足的货币。
大量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资本主义萌芽特点:
1,区域和行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纺织行业;
2,表现:苏州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3,程度: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十分微弱;(弱小性)
4,地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缓慢性)
5,进步性: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6,革命性:冲击了自然经济,体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催生了反封建民主思想。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
1,自然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重农抑商:官府限制打压,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3,闭关锁国:严格禁私,限制对外贸易;
4,土地兼并:地租沉重,工商业者利润多用于买田置地,限制了扩大再生产;
5,官府剥削: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