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

合集下载

2014.4海淀一模试卷及答案

2014.4海淀一模试卷及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4.4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7分。

1. D2. A3. B4.C5.A6.D7.B(第3、6、7小题每题3分,其余每题2分)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8. B 9.C 10.B (每小题3分)11. 自己的父亲(1分)12. 答案要点:①平息愤怒:没有请示,不敢擅自提及桓彝,示谦敬之意;②消除怀疑:回答非常迅速,让人感到不是临时应变之辞;③触发情感:高度赞扬桓彝的功德,评价中肯,触发桓温怀念追思之情。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13.(王)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幼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共5分,每答对2处得1分。

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参考译文:王献之小时候学习书法,父亲王羲之从他后面拽取毛笔而未能夺掉,便知献之长大后必然能在书法方面名显于世。

我认为善书者不在于执笔牢与不牢,信手写来而不失笔法,这才是懂得用笔的奥妙。

然而王羲之看重献之的原因,在于他执笔稳重,精力集中,专注于笔。

否则,天下有力气的人个个都成书法家了。

14.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③浴乎沂风乎舞雩④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⑤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共8分。

每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

学生如多写,选前4道小题评分)15.① C(3分)②答案要点:对当权者的讽刺、蔑视,怀才不遇的愤慨,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对大唐帝国前途命运的隐忧。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得4分)③评分参考:共12分。

能结合诗句内容分析,2分;阐述具体、准确、深入,思路清晰,6分;语言通顺、流畅,表达清楚、得体,4分;字数不足,每少20字减1分。

2014年语文海淀一模试题解析

2014年语文海淀一模试题解析

高三语文月考2014.12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5题。

一场秋雨,一层凉意。

东京大学校园里的银杏开始①,进校门便是一地金黄。

如果恰逢正午的太阳,景色更为壮观。

报载北京前两天下雪,想来北大校园里的银杏早已②。

银杏有大小,一地金黄的时间也有先后,可两座校园确有不少相似之处,难怪刚来时老有梦里曾相见之感。

客居异国,不免思乡。

忽忆起杜牧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并无牧之之才气,也难得“烟花三月下扬州”,只是凭空觉得“十年一觉”四字惊心动魄。

曲指算来,从我第一次到北大寻梦,到今秋东渡访学,刚好十年。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更何况适逢从“而立”走向“不惑”?倘若不是此次偶然的出游,造成一种时空的距离和陌生化的效果,或许不会如此清醒地“追忆逝水年华”,也不会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十载燕园梦的③。

1.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确有 B.薄幸 C.曲指算来 D.东渡2.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凋零飘落飘逝B. 飘落飘逝凋零C.飘落凋零飘逝D. 飘逝凋零飘落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2分)A.一场秋雨,一层.凉意B.一盏.明月静悬高空C.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D.一缕.花香浸润心间4.扬州三月美,瘦西湖景最佳。

在瘦西湖公园东北门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风生碧涧鱼龙跃”,下面对句是其下联的一项是(2分)A.山色迎人秀可餐B.松排山面千重翠C.月照青山松柏香D.地辟天开指顾中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贺并称“小李杜”。

他以七言绝句著称,且擅长文赋,有《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B.“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欣赏的诗界名士,李白曾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称誉之。

C.“而立”、“不惑”出自《论语》,是古人形容年龄的词语,与之相类的词语还有“弱冠”“耳顺”“花甲”“古稀”“耄耋”等等,今人也时有使用。

2014北京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分析

2014北京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分析

2014年丰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分析一.试卷概述本套试卷在之前原有的题型基础上,增加了对于新题型的考查,符合《2014年中考考试说明》中所体现出的改革变化之处。

试卷难度总体适中,考查内容侧重于识记、理解、信息概括、整体感知、综合表达等能力。

对考生来说,主要的问题是对于新题型的生疏带来的。

二.试卷分析【基础部分】本套试卷的的基础部分,整体上来看难度不大,以简单题居多。

所考查的内容涵盖了字音、字形、成语俗语、病句修改、语句衔接、新闻标题、文段修辞题这几个知识点,均为考试说明范围。

而在数量上也有以往的6题上升为7题。

值得注意的是,7道选择题的考查,涉及的知识点是历年考试反复出现的,包括新增的新闻标题,虽以新闻标题为外在表现形式,但实质考查内容也指向了修辞。

在接来下的复习中,各位考试务必重视将基础夯实,同时还要学会灵活运用,不被题目的外在形式所迷惑,才能更为准确的解答题目。

【古诗词默写与名著阅读部分】这一部分最大的改变时理解性默写由以往的一道变为三道题目,整体难度不大,但是传递出的信息是是与高考古诗词改革变化的接轨。

同时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不再像以往一样侧重于对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古诗文会背会默即可,还必须对于古诗文的内在含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将这部分的分数握在自己的手中。

名著阅读考查内容为《水浒传》和《西游记》,需要学生对于人物、绰号以及绰号的由来能够一一对应,平时注意积累即可,难度不大。

【文言文阅读部分】文言文考查文章为《伯牙善鼓琴》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中《伯牙善鼓琴》是2014年首次进入中考考试说明的文言文。

其中10题考查的是虚词,11、12两题考查的是翻译,难度不大。

13题所涉及的考查的是对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平时熟悉文章内容的考生对于这一部分应当较有把握。

本套试卷的文言文部分,对于考生儿而言,形式上的难度大于实质上的难度,部分考生在考场上会被考查两篇文章而吓到,但从实质上来说考查的都是较为常见的传统题型,日常中熟练掌握考试说明中要求的篇目即可。

2014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三)议论文阅读
18、答案:第③段:创造条件,排除干扰;第④段:认识自我,挑战自我。
19、战胜困难才能成就梦想
20、略
四、作文
21、22、答案略。
北京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以及部分重难点解析
一、基础·运用
(一)选择
题号
1(1)
1(2)
2
3
4
5
6
答案
C
A
B
D
B
C
D
(二)填空(9分)
7、答案
(1)采菊东篱下(1分)
(2)直挂云帆济沧海(1分)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分)
8、答案
①《水浒传》
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③官逼民反
二、文言文阅读。
9、游:交往质:询问
(二)说明文阅读
15、答案参考:宜居城市各具特色,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宜居城市会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让生活更美好。
16、答案参考:甲
17、答案参考:宜居城市一要有合理的规划,让人们生活更快捷,二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汽车出行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便利,让人们出行方便快捷。但为了能高效地出行,需要修建不同级别的道路,使交通网覆盖面广,这就需要城市合理的规划。同时,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以保证良好的生活环境。综上,要对汽车出行进行合理的规划,才能有助于宜居城市的建设。
(一)记叙文阅读
12、答案参考:和小孩子们拾麦穗;和家人在割麦间歇一起做饭吃饭;和伙伴们帮老师一起割麦子。
13、答案参考:麦子本身的味道是--甲、丙
麦子味道中蕴含作者情感的是--乙、丁
14、答案参考:第④段“累了,直起腰,抹抹汗,继续干”等语句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劳作的辛苦。第⑤段运用衬托的手法,用麦收时的劳累突出了午休时一家人一起做饭吃饭的惬意。作者就是这样用朴实的语言将家人间的亲密与麦子相联系,写出了一家人淳朴、温馨的情感,寄托了对那段亲切而久远的日子的怀念。

2014年北京各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

2014年北京各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

2014年北京各区一模记叙文14一模昌平区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阅读《种春风》,完成13—16题。

(共18分)①那天正好是立春。

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②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

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

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

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③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

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着音乐,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

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⑤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

”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⑥“寄到哪里?”我问。

“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

”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⑦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⑧“多可怜啊!”老人说。

⑨“骗你呢,大伯。

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⑩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

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

你说,要有活着的办法谁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⑪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

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

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⑫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⑬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

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

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⑭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

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四道大题,22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23分)(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4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共4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举世闻名的古人类遗址,2011年7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开始迁建。

建成后的新馆,面积是旧馆的8倍。

走进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雕塑,“北京人”右手持木棍,肩上扛着猎物,身体直立着行走,①地还原了“北京人”狩猎归来的场景。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用来收藏,保护和研究②。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追溯(shuò) “为”字的笔顺是:B。

追溯(sù) “为”字的笔顺是:C。

追溯(sù) “为”字的笔顺是:D。

追溯(shuò) “为”字的笔顺是:(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①栩栩如生②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B.①巧妙绝伦②周口店历年来的考古遗址发掘物C.①巧妙绝伦②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D.①栩栩如生②周口店历年来的考古遗址发掘物2.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字谜,就常常借助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偏旁来设计。

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偏旁来设计的一项是(2分)A.上下平行,左右勾连。

(打一字) 谜底:互B.看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

2014北京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4北京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4北京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1、2014北京中考语文一模[海淀区]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何以.战以:皆以.美于徐公以:(2)忠之属.也属:司命之所属.属: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下视其辙翻译:12.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共4分,每小题1分)2、2014北京中考语文一模[朝阳区]阅读《活板》(节选),完成第10-13题。

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2014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4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北京市2014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解析一、基础·运用1.(1)【答案】C【解析】“溯”是教材中的重点字,应读“sù”。

本题难点在于“为”字的写法,其应遵循的书写原则是从左到右,故选C。

【考点】汉字的读音和笔顺。

(2)【答案】A【解析】“栩栩如生”的意思是“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巧妙绝伦”的意思是“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①处描写的对象是“北京人”,所以只能用“栩栩如生”。

“周口店遗址”是古遗址名,“发掘物”是在这个地方发现的,所以正确的语序是“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

【考点】辨析成语和根据语意排列语句顺字。

2.【答案】B【解析】B项是根据汉字所代指的事物的特点、字形和意义来综合设计字谜的,不同于其他三项。

故选B。

【考点】汉字的形、义和字谜知识。

3.【答案】D【解析】A项中的“温故知新”,B项中的“舍生取义”,C项中的“豁然开朗”都来源于古文,而不是历史故事。

D项的四个成语都来源于历史故事,故选D。

【考点】成语的来源之一——历史故事。

4.【答案】B【解析】根据《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知上联应填“乐”“忧”二字;与上联中“一千年”相对应的应是“八百里”,故选B。

【考点】对联知识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5.【答案】C【解析】题干中所设计问题的对象是“你”,回答时应用第一人称“我”。

问题是个选择问句,选取其中的一个还是都选答语中必须明确。

C项中用“我们”来回答,转移了对象;对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做出选择性回答,答非所问,所以是不得体的。

【考点】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6.【答案】D【解析】A项中的句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的情景,而不是你先我后,相继开放。

B项中的句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野花亮、多、动的特点,还间接写了春风,而不是写花儿“灿烂绽放的景象”。

C 项中的“厚障壁”指的是“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这种隔膜是由封建等级思想造成的,而不是由时间造成的,选项中的分析过于肤浅和表面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海淀区201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一、基础·运用(共24分)(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4分。

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剔.除(tī)着.落(zháo)骇.人听闻(hài)B.吟.诵(yín)祈.祷(qí)载.歌载舞(zǎi)C.贮.藏(chǔ)慨.叹(kǎi)恰如其分. (fân)D.宿.营(sù)憎恶.(wù)锐不可当.(dānɡ)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群峰叠翠,风光绮丽,真是人们登山赏景的好去处。

B.面对匆匆流逝的光阴,我们不应荒废时日,而应该充实而快乐地生活。

C.联谊会上即兴表演一个节目,对多才多艺的他来说是件轻而义举的事。

D.演唱结束了,听众还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整个音乐厅一时变得鸦雀无声。

3.在校园文化节中,初三(1)班李晓与王晨代表年级参加了学校的辩论赛。

李晓的活泼诙谐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王晨的冷静严谨也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赞扬。

比赛结束后,学校决定让两人组队参加区中学生辩论赛。

同学们纷纷评价李晓和王晨的组合特点。

评价最恰当的一句是A. 同学甲:他们俩真是相得益彰!B. 同学乙:他们俩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同学丙:他们俩不能不说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D.同学丁:他们俩难道不是相得益彰吗?4.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用黑色的墨水在白色的纸、绢上作画,这是中国画家所钟情的“黑白世界”。

黑白世界,对中国人来说,它没有绚烂富丽的颜色,它的水墨颜色最能表现自然的朴素本性,能够体现出画家追求自然妙趣的思想。

水墨山水在中国绘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A. 由于所以而且B. 虽然但是所以C. 不仅而且因此D.因为所以而且5. 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北京天坛的建筑设计,处处突显出与天相关的神秘性。

天坛从南到北依次为圜丘、皇穹宇、祈年殿,整体呈现出连续上升的势态。

位于最高点的祈年殿,屋檐层层收缩上举,直入云霄。

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四周的墙壁上也以蓝色为主调,呈现出天的颜色。

圜丘中被视为天所居之位的天心石,人站其上,说话的声音就会从脚下升起,再从四周返回,仿佛在与天沟通交流。

天坛使这些特点具有一种和谐、静穆、崇高的意境之美。

A. 修改:天坛使这些特点具有一种崇高、静穆、和谐的意境之美。

B. 修改:天坛使这些特点具有一种崇高、和谐、静穆的意境之美。

C. 修改:这些特点使天坛具有一种崇高、静穆、和谐的意境之美。

D. 修改:这些特点使天坛具有一种崇高、和谐、静穆的意境之美。

6.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①仲春时节踏上旅途,眼前的风光就是一幅清丽的图画。

②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路旁的小花,纤蕊若丝,带露绽开。

③一路走,一路看,美丽的风光尽收眼底。

④享受着这和煦阳光的抚慰,置身于清爽春风的怀抱,耳边传来呢喃的鸟语,扑鼻的花香令人心醉。

⑤此时,胸中纵有万般的愁绪又怎能不被化解?A.第①句把旅途的“风光”比喻成“图画”,形象地写出了仲春时节旅途风光的清新美丽。

B.第②句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写出细柳摇摆的柔美与小花绽放时的娇美。

C.第④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阳光清风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阳光清风的活泼欢畅。

D.第⑤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突出强调仲春旅途美景能够使人忘却忧愁,倍感轻松惬意。

7.根据班级板报“书法名家”栏目的文字内容与表达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融合各家之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书法体系,在书法上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

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构稚拙的局面,精心研究前人的书法体势,对楷书的结构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的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美飘逸,一改当时行书只重实用,缺少美感的状况,使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A. 无人能及独具特色B. 书法多变秀美挺拔C.精研体势变革三书D. 锐意进取变革书法(二)填空(共10分)8.默写(7分)(1)蒹葭苍苍,。

(《蒹葭》)(2),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李白在《行路难》“,”这句诗中写出了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现示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

(5)《岳阳楼记》中,“,”运用拟人手法,从空间上极写洞庭湖广阔浩淼的气势。

9.名著阅读(3分)《水浒传》中,作者给人物所起的绰号,大多极具艺术特色:一个郑姓屠夫绰号“镇关西”,喻示他欺行霸市、为非作歹,这为后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情节发展服务,从而突出了鲁达①的品质;吴用绰号“智多星”,喻示他足智多谋,②(事件)就足以表现他的这一特点;张顺绰号“浪里白跳”,喻示他③(本领),他也因此成为梁山水寨的水军副都督。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何以战以:皆以美于徐公以:(2)忠之属也属:司命之所属属: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下视其辙翻译:12.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以及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阅读《汗血诗人》,完成第13-16题。

(共17分)汗血诗人①在北师大念书时,我听过著名“七月派”诗人牛汉的演讲。

他对诗歌的解读生动形象,内容鲜活,能把人一下子带回文学历史的“现场”。

牛汉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身材高大的他,笑起来极天真,满脸的灿烂,简直就像个孩子。

②在一个天色晦暗的下午,我在北京图书馆看书,默诵着牛汉的长诗《鄂尔多斯草原》,想象着十八岁的牛汉,满怀青春的梦想,投身革命。

他被军警用枪托砸伤过头部,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但他的《鄂尔多斯草原》却饱蘸青春的激情,让你分明感到,作为蒙古族后裔,他体内流淌的,是强悍野性、豪迈奔腾的血液。

③很凑巧,我毕业后,幸运地成了牛汉的同事,对他的人生遭际与诗歌创作,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④文革一开始,牛汉就被关进了“牛棚”,在湖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军代表看他人高马大,就让他干拉车运输等最繁重、最辛苦的活儿。

在阴冷的雨季,他佝偻着高大的身躯,拉着装载千斤以上的板车,艰难地挣扎在崎岖颠簸的山路上,嶙峋的瘦骨如蒙古骑士的一张弓,负担起压在身上的全部苦难。

三四年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奉命返回了京城,牛汉与少数人却仍然被留下来,与他相依为命的,只是两条狗。

他陷入了精神苦闷中,几乎绝望。

万幸的是,久违的诗神,眷顾并拯救了他!他发现苦难的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诗意。

他寻觅,为萧索的枯草中繁星般开放的野菊花;他狂奔,为日渐空茫的山林里那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果子;他战栗,为那参天大树扭曲了的坚硬的树根;他激动,为蚯蚓的血液、云雀的飞翔……他又开始了创作,像一匹蒸腾出血气的汗血宝马,翻越雪封的山坡,冲击凝冻的云天。

诗人在苦难中“再生”!在暴雨将临之际,牛汉听到天空传来鹰的叫声,写下了《鹰的诞生》:在雷鸣电闪的交响乐中,可以听见雏鹰激越而悠长的歌声。

⑤面对着生活的苦难,诗人和诗一起振奋和勇敢起来,诗带着他从政治压迫、精神屈辱,甚至失语状态之中超拔出来。

他郑重地以“汗血斋”未自己的陋室命名。

就在“汗血斋”里,他创作了几十首诗歌。

在那些最没有诗意的日子里,在一个最没有诗意的地方,他却用生命在创作,在歌唱……⑥在度过了战乱、流亡、迫害、囚禁之后,在经历了种地、建房、养猪、拉车的劳改岁月之后,在苦难锤砧的击打下,他的人与诗,都日益成熟起来,愈加沉实而美丽。

八六年,牛汉写出了那首著名的《汗血马》。

该诗的最后一节这样描写汗血马: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汗血马扑倒在生命的顶点焚化成了一朵雪白的花⑦汗血马就是这样超越生命的极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和辉煌的。

人如其诗,诗如其人。

对于牛汉来讲,被称为“汗血诗人”再恰当不过了。

⑧在以后共事的十多年间,我们保持着忘年之交。

在某个特殊时期,我曾陷入一场精神危机之中,极度颓唐、苦闷。

牛汉察觉了,每次见面,都关切地问我最近在干什么。

我回答:“我在混……”他马上严肃起来,盯着我,认真地说:“我可不混!”我立刻感到羞愧,低下头,不敢看他的眼睛。

我明白他是希望我振作起来,做有意义的事。

他的话,他的经历,不禁使我增添了振拔的勇气。

⑨九九年十月中旬,北京秋意渐深,我到牛汉的寓所去看他。

我对他说:“我特喜欢您的那首《酷夏,一个人在北京自言自语》。

”他听了非常兴奋,马上从书架上取下《牛汉诗选》,翻开,大声朗读起来。

他的眼睛在那一瞬间明亮了起来,神情像个孩子。

这个经历了那么多生活摧折的诗人,仍然以这样激昂的姿态诠释着对诗歌、对生命的最质朴的热爱。

我也和他一起,放声诵读着。

读完,我们两个人快意地相视,开怀大笑。

⑩这,就是诗人牛汉,蒸腾着“汗血气”、被称为“汗血诗人”的牛汉!(取材于王培元《汗血诗人》)13.本文回忆了“我”所认识的诗人牛汉,梳理文章第①—⑧段的行文思路,填写下面表格。

(414.根据文章内容,说明第⑧段的人物对话中两处标点的作用。

(4分)(1)我在混……答:(2)我可不混!答:15.联系上文,说说你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2分)答:16.文章把“汗血诗人”牛汉的形象刻画得生动感人,请以第④段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

(不超过150字)(7分)答:(二)阅读下面有关“中国大运河”的文字,回答第17-20题。

(共11分)文段一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

吴王夫差为便于北上伐齐,开通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邗沟,用来运兵运粮。

此后,秦、汉等朝都政整治改造过运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