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封闭连接 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形成一道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防止细胞外物质无选择地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或组织中的物质回流入腔中,保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形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膜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从而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二.锚定连接 形成能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黏合。


三.通讯连接 实现细胞间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通讯联系,从而完成群体细胞间的合作与协调。


1.


一.将要在膜结合型核糖体上进行翻译的mRNA,在其翻译的起始位点3’端含有一些独特的密码子,这样一来,在翻译形成的多肽链的末端,会添加上一些独特的序列(即信号肽),这段信号肽能使核糖体附着于膜上。


二.

2.在糙面内质网中进行糖基化时,是在蛋白质分子上添加一个预先装配好的14残基寡糖链,而不是用一个个的酶依次将糖单元加上去在蛋白质的表面生成糖链。这种机制有什么优越性?(中)

3.说明信号序列的结构和功能。(中)


结构:信号序列是一段由不同数目、不同种类的氨基酸组成的疏水氨基酸序列。


功能:指导蛋白多肽链在糙面内质网上进行合成。

4.


合成部位: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去 向:1.向细胞外分泌的蛋白质向细胞外分泌的蛋白,如胰腺细胞分泌的酶,浆细胞分泌的抗体

2.膜 的 整 合 蛋 白,如溶酶体与植物液泡中的酸性水解酶类;

3.构成细胞器中可溶性驻留蛋白

5.流感病毒包着一层膜,膜上含有酸性条件下活化的融合蛋白。活化后此蛋白质引起病毒膜与细胞膜的融合。有一种古老的民间治疗流感的方法,建议患者到马厩内过夜。奇怪的是这种方法可能有效,对此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空气中含有马尿经细菌作用产生的氨气(NH3)。请推测氨气如何保护细胞不受病毒感染。(提示:NH3能以下列反应来中和酸性溶液:NH3+H+→NH4+。)(难)


马尿中的NH3与空气中的H+结合,是马厩中的环境呈弱碱性,进而使流感病毒外的膜无法活化,就无法与人体内的细胞膜融合来感染人体。

6.


合成的酶蛋白在内质网中被糖基化并被转运至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内被加工,并被囊泡转移至细胞质内与晚期内体融合,形成溶酶体。

7


原核细胞中的为甲酰甲硫氨酸,真核细胞内的为甲硫氨酸。

8.


共翻译转运是内质网上,多肽链在信号肽的作用下一边被合成一边被转运入内质网,翻译与转运使同时进行的;翻译后转运是等多肽链完全被翻译出来之后才进行的转运。

9


受体介导的内吞是由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与胞外特定的物质结合之后,通过膜的内陷形成囊泡,从而进入

细胞。吞噬作用是直接由细胞膜凹陷形成伪足,将颗粒包裹后摄入细胞。

10.


一.绝大多数蛋白质均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起始合成,随后在细胞质基质中,或转运至糙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合成完成后,再通过不同的途径转运到细胞特定部位并装配成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参与细胞活动,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分选。


二.1)翻译后转运途径 2)共翻译转运途径


三.1,提高细胞对蛋白质的合成和利用效率;

2,使蛋白质分子能准确定位到功能部位,使其能准确行使其生物学功能;

3,分选过程中伴随着对蛋白质分子的加工和修饰,使真核细胞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多样化


11.真核细胞的细胞质膜以及内膜系统的膜是怎样合成的?(中)


细胞质膜和内膜系统的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再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并运输到膜上。

12.当一个含有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内体与溶酶体上的LDL受体结合,pH下降引起颗粒与受体的亲和力降低,在融合小泡中脂质和载体蛋白都被降解。与胆固醇一样,铁与转铁蛋白(transferrin)形成复合物在血液中运输。铁/转铁蛋白复合物称为铁转铁蛋白(ferrotransferrin),是细胞膜上转铁蛋白受体的配体。与对LDL的反应不同,pH下降不会引起受体的亲和力降低,然而会降低铁与转铁蛋白的结合。推测铁/转铁蛋白在细胞中利用的过程,以及转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受体在铁被利用之后的命运。(中)


细胞膜通过转铁蛋白受体介导铁转铁蛋白进入细胞,ph下降导致铁与转铁蛋白分离,转铁蛋白通过囊泡运出细胞,并在血液中与另一个铁结合形成铁转铁蛋白。

13.比较膜结合核糖体的蛋白质合成和游离核糖体的蛋白质合成。(中)


mRNA与游离的核糖体结合,开始翻译,当把mRNA上的信号肽序列翻译出来时,翻译停止,游离核糖体和内质网膜结合,成为膜结合核糖体,翻译继续,并将多肽链导入内质网内,翻译完成后,膜结合核糖体脱落,成为游离核糖体。

14.比较蛋白聚糖合成中的N-连接与O-连接。(中)


N-连接糖蛋白 O-连接糖蛋白


发生部位 糙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连接基团 -NH2 -OH


第一个糖基 N-乙酰葡萄糖 半乳糖 N-乙酰半乳糖胺


糖链长度 5-25 1-6


糖基化方式 寡糖链一次性连接 单糖基逐个添加


15.试述一个受体-配体复合物可能的不同命运。(中)


通过内陷作用进入胞质;配体分离,受体与下一个配体结合。


16.滑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易)


参与脂质的合成与转运,参与糖原的

代谢,是细胞解毒的主要场所,是肌细胞Ca2+的储存场所,与胃酸、胆汁的合成与分泌密切相关。

17.当加入衔接蛋白、网格蛋白和发动蛋白-GTP时,在真核细胞质膜上可见到披网格蛋白小泡的出芽。(难)

(1)如果其中不加入①衔接蛋白、②网格蛋白或③发动蛋白,将会观察到什么情况?


什么都不会发生

(2)如果质膜片段来自原核细胞,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有细胞壁的限制作用,网格蛋白小泡内陷。

18.关于膜蛋白的取向,请回答下列问题:(中)

(1)一个合成的蛋白质具有l个不被切除的内在信号序列,但并不含有l个停止转移信号,预测这个蛋白质的膜取向。1.蛋白质定位于膜上,一次跨膜


(2)一个蛋白质具有1个可切除的N端信号序列,并含有1个终止转移序列和l个起始转移序列,预测这个蛋白质的膜取向。2.蛋白质定位于膜上,一次跨膜

(3)一个穿膜多次的蛋白质,怎样安排信号序列,能使其插入膜的片段为奇数?3.具有多个内部信号肽序列,两个内部信号肽之间间隔一个停止转移信号。

19.内质网分为几种?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各有何特点?(易)


两种。糙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形态结构上,RER上有核糖体颗粒附着,多呈排列较为整齐的扁平囊状;AER呈光滑的管、泡样网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RER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加工修饰、分选及转运;AER主要作为胞内脂类物质合成的主要场所。

20.简述内质网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


核糖体内合成多肽链并导入内质网,新生多肽链在内质网内折叠、装配、糖基化,最终通过囊泡进入高尔基体。

21.简述溶酶体的主要功能。(中)


分解胞内的外来物质及清除衰老、残损的细胞器,具有物质消化与细胞营养功能,是机体防御保护功能的组成部分,参与某些腺体组织细胞分泌过程的调节,在生物个体发生与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2.描述高尔基体的超微结构。(中)


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见于一切有核细胞,来自核膜外层,由数列弯曲成蹄铁状的扁平囊组成,在横切面上表现为光面双膜,其末端膨大成烧瓶状.高尔基体面向核的一面称为形成面,由许多与粗面内质网池相连的小泡构成.另一面称为成熟面,由此断下一些较大的泡,内含分泌物.

23.说明过氧化物酶体的结构和功能。(易)


结构: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模型球囊状细胞器。功能:有效地清除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及其他毒性物质。

24.什么是胞饮作用,与吞噬作用有什么主要不同?(中)


胞饮作用是细胞非特异性地摄取细胞外液的过程。吞噬作用一般是吞噬入侵

的微生物、清除损伤和死亡的细胞。

25.以LDL为例简单介绍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中)

胆固醇在肝脏中合成并包装成LDL在血液中运输。受体向有被小窝集中与LDL结合,有被小窝凹陷、溢缩形成有被小泡进入细胞。

26.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蛋白糖基化的区别。(难)



发生部位
糙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连接基团
-NH2
-OH

第一个糖基
N-乙酰葡萄糖
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

糖链长度
5-25
1-6

糖基化方式
寡糖链一次性连接
单糖逐个添加



27.是否所有的细胞都含有糙面(RER)和滑面内质网(SER)?(中)


不是。并非所有的细胞都是如此。有的细胞中只有RER,如胰腺外分泌细胞;有的细胞只有SER,

如平滑肌、横纹肌细胞;有的细胞中既含有RER,又含有SER

28.糖原贮积病的病因是什么?(易)


在低氧、辐射、阻塞等情况下,干细胞中的内质网膜断离伴随核糖体的脱落,以至于糖原无法分解。

29.简述细胞分级分离的原理。(易)


细胞内不同结构的比重和大小都不相同,在同一离心场内的沉降速度也不相同,根据这一原理,常用不同转速的离心法,将细胞内各种组分分级分离出来。

30.简述溶酶体的作用。(中)


分解胞内的外来物质及清除衰老、残损的细胞器,具有物质消化与细胞营养功能,是机体防御保护功能的组成部分,参与某些腺体组织细胞分泌过程的调节,在生物个体发生与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1.信号序列(肽)假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中)


将要在膜结合型核糖体上进行翻译的mRNA,在其翻译的起始位点3’端含有一些独特的密码子,这样一来,在翻译形成的多肽链的末端,会添加上一些独特的序列(即信号肽),这段信号肽能使核糖体附着于膜上。


32.临床上医务人员在抢救休克患者时,通常要给患者注射大量的糖皮质类固醇药物,其目的是什么?(中)


休克患者缺氧,会造成细胞质 pH下降,溶酶体不稳定易破裂,目的是稳定溶酶体PH.33内质网蛋白在C末端有一段KDEL序列,该序列由分泌系统中特异的受体/ 转运蛋白识别。

一旦结合,受体/蛋白质复合物可被运回内质网。

33.细胞如何防止内质网蛋白通过运输小泡从ER逃逸进入高尔基体中?(中)


高尔基体上有COP I有被小泡,可以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内质网蛋白在C末端有一段KDEL序列,该序列由分泌系统中特异的受体/ 转运蛋白识别。

一旦结合,受体/蛋白质复合物可被运回内质网。

34.细胞通过何种机制保证溶酶体的酶类不泄漏?(中)


.通过在高尔基体反面网络和细胞质膜上安装M6P受体蛋白的办法保

证溶酶体的酶类不泄

漏。高尔基体反面网络上的M6P受体蛋白将溶酶体的酶类集中形成溶酶体酶的分泌小泡,而质膜上的M6P受体蛋白则是将从TGN上逃脱出来的溶酶体的酶类,从新形成溶酶体小泡。

35.比较自噬作用和吞噬作用。(中)


自噬作用是细胞的自我消化,指胞浆内大分子物质和细胞器在膜包囊泡中大量降解的生物学过程。吞噬作用是吞噬细胞清除胞内外来物质的过程。


36.Hsp70家族中的分子伴侣在正常细胞和应激细胞中可完成不同的功能,试列举几种功能。(难)


分子伴侣是一种引导蛋白质正确折叠的蛋白质。当蛋白质折叠时,它们能保护蛋白质分子免受其它蛋白质的干扰。很多分子伴侣属于热休克蛋白(例如HSP-60),它们在细胞受热时大量合成。热激可导致蛋白质稳定性降低,增加错误折叠的几率,因此在受到热刺激时,细胞中的蛋白质需要更多热休克蛋白的帮助

37.如果说膜蛋白是通过ER蛋白转运通道(其本身就是一种膜蛋白)整合到ER膜中去的话,那么第一个转运通道蛋白又是怎样整合到ER膜中去的?(难)


内质网形成时,蛋白质与磷脂双分子层就已经结合在一起了。

38.简述外侧高尔基体网络的作用。(中)


主要功能是进行蛋白质的分选,也有些蛋白质的修饰在此进行。











1


1、 在未来的时代细胞生物学仍然是生命科学的领头学科,是支撑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科学。尽管发现细胞已经300多年了,但人类目前对细胞在整体层次上(哪怕是“简单的”细菌)的工作机理并未获得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细胞生物学在如下领域内的发现将为生物技术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1)对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控制机制的认识或许会带来治疗应用方面的重大突破;

(2) 对遗传基因和生化途径调控机制的认识将催生更先进的遗传修饰方法;

(3)理解细胞感知环境的机理会有助于研发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传感器;

(4)了解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的协同工作机制将很可能在下半个世纪中引领纳米技术的生物应用。

2、细胞生物学的内容有:

(1)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不可描述成“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因为病毒等生物并不具有细胞结构).

(2)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

(3)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

(4) 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5)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 生物体是通过细胞的活动来反映其功能的。

(7)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

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8) 新的细胞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

3、简述细胞生物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答:细胞生物学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1665 -1830年,细胞发现,显微生物学。

1830-1930年,细胞学说,Cytology诞生。

1930-1970年,电镜技术应用, Cytology发展为cell biology。 1970年~,分子细胞生物学时代。

4、一切现代细胞都从同一祖先进化而来根据古生物证据,原始细胞大约在3.5×109-3.8×109年之前就在地球上出现(最有力的证据是在澳大利亚的35亿年地层中发现的球形微结构化石,被认为是现代细胞的共同祖先)。而且通过对某些遗传物质的控制并以突变的形式是原始细胞逐渐趋向各异(如在南非32亿地层中发现的具有杯状、球状和丝状微结构化石,被认为是距今10亿年的晚期前寒武纪蓝藻的祖先。在美国27亿地层中发现的单个和成簇的球形结构化石,是现今细菌和蓝藻的鼻祖,光合作用生物大量出现。在距今14亿年的Beck spring白云石中发现的化石结构很像现今真核绿藻)。真核细胞大约在15亿年前出现,被认为是由原始原核细胞进化而来,因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遗传机制和代谢机制上非常相似,原细菌(Archaebacteria)的发现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总之,就细胞进化的整个历程来看,一切现代细胞都或多或少地被大上原始原核细胞的烙印。

可以假设那个原始的祖先细胞是所形成的第一个仅有的细胞。

5、相同点:

(1)有细胞膜细胞质,均有核糖体,均能进行转录与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

(2)均有DNA和RNA,且均以DNA为遗传物质。

区别:

(1)大小区别:原核细胞小、真核细胞大。

(2)种类区别:细菌、蓝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动物、植物、真菌、衣藻、绿藻、红藻等。

(3)细胞壁:原核生物为肽聚糖、真核为纤维素和果胶.

(4)细胞质中细胞器:原核细胞不含复杂的细胞器,但有的能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其场所分别在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膜上进行。例光合细菌、蓝藻、硝化细菌等。

高等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特有:细胞壁、大的液泡、叶绿体。低等的植物细胞特有: 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中心体动物细胞特有:中心体,(无细胞壁、叶绿体和大的液泡)。

(5)均以DNA为遗传物质:原核细胞DNA在拟核、质粒中。无染色体结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真核细胞DNA在细胞核、线粒体或叶绿体中。

(6)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其变异靠基因突变,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真核生物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其变异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7)生殖方式:原核生物只进行无性生殖,主要进行分裂生殖真核细胞进行有性生殖,但酵母菌在不良的环境下进行有性生殖,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无性生殖。

(8)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活化能合成作用的原核生物属于生产者,为自养生物。例光合细菌、蓝藻、硝化细菌等。多数细菌为分解者,例大肠杆菌、乳酸菌等;有的为消费者,例根瘤菌等。

6、生物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结构的生命形式进步,对于生命的延存是很有利的。首先,他们可以通过分化进行功能的特化,在生物体内不同的细胞承担专门的功能又互相合作,利用各种环境条件生活。例如,植物的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叶细胞收集光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这种方式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摄取,为细胞的生存、生长、分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另外,多细胞形式生存的物种遗传和性状稳定性好,少数个别细胞受到伤害不至于引起死亡,也不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迅速发生物种突变,能稳定地延续物种后代。

7、细胞系指原代细胞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所繁殖的细胞群体。也指可 长期连续传代的培养细胞。

细胞株: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 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的培养物。

8、电子显微镜缺点:

(1)电子显微镜的电子对生物样品损伤极大,染料的保护则破坏了样品本身的形态。

(2)电子显微镜的样品缺乏有效的tag(如光镜中的GFP)

(3)电镜没办法看活动的样品。

(4)电镜是黑白的。

光学显微镜优点:

比如光镜,其分辨率受衍射极限的限制,故其分辨率不可能小于入射光波长的一半。也就是说,如果你用400nm的入射光,那么观察对象不能小于200nm。但是由于其可以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在生物学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所以没有那个搞生物的离得开荧光显微镜、共聚焦之类的光镜。而比如电镜,由于用电子束来扫描成像,其分辨率可以很轻松的达到纳米级,这对于高分辨率成像的应用时不可取代的。但是由于样品制备复杂,需要真空条件,所以无法对活细胞实现实时、动态观测,因而又大大限制了其应用。

9、电子显微分析是利用聚焦电子束与试样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物理信号,来分析试样物质的微区形貌、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包括: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的透射电子显微分析(形貌)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的扫描电子显微分析(形貌)用电子探针仪进

行的X射线显微成分分析(成分和形貌)。电子显微镜的特点:⑴具有在极高放大倍率下(可以从小于1000倍放大到一百万倍以上)直接观察试样的形貌、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⑵为一种微区分析方法,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成像分辨率达到0.2~0.3nm(TEM),可直接分辨原子,能进行nm尺度的晶体结构及化学组成分析。⑶各种仪器日益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电子显微学和电子理论以及晶体缺陷.称之为近代材料科学的三大支柱。电镜大体可划分为: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扫描透射电镜(STEM)电子探针显微镜(EPMA)。决定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是波长λ,而可见光的波长为4000--7000?.而分辨率大约是光波波长的一半。因此在可见光范围内,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极限为200nm左右。









1.(1)细胞核的结构:①核膜是双层膜,有核孔,有核膜使细胞的核质分开;有核孔使细胞的核质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如信使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核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氨基酸、葡萄糖、离子和小分子等可通透核膜。由于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酶,可进行各种生化反应。②核仁,核仁是细胞核中显著的结构,它折光性较强。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呈现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核仁呈圆形或椭圆形颗粒状结构,没有外膜,是匀质的球形小体。核仁富含蛋白质和RNA分子,核糖体中的RNA就来自核仁。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场所,所以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常有较大和较多的核仁。③染色质:此名词早在1882年提出,主要指细胞核内易被洋红或苏木精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故叫染色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呈细长丝状且交织成网状,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

(2)细胞核的功能:①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从细胞核的结构可以看出,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结构是染色质,染色质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而DNA分子又是主要遗传物质。当遗传物质向后代传递时,必须在核中进行复制。所以,细胞核是遗传物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②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能经复制后传给子代,同时遗传物质还必须将其控制的生物性状特征表现出来,这些遗传物质绝大部分都存在于细胞核中。所以,细胞核又是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①分子伴侣定义:分子伴侣是指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含多

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的组装,而且在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结构执行功能时的组份。

②类别:伴侣素家族(chaperonin, Cpn),应激蛋白70 家族(Stress-70 family),应激蛋白90 家族(Stress-90 family),此外,其他的分子伴侣还有核质素、T 受体结合蛋白 (TRAP) 、大肠杆菌的SecB 和触发因子(trigger factor )及 PapD 、噬菌体编码的支架蛋白(scaffolding proteins )等。

③功能:参与新生肽链,参与蛋白运送,修复热变性蛋白。分子伴侣不仅与胞内蛋白的折叠与组装密切相关,影响到蛋白质的转运、定位或分泌;而且与信号转导中的信号分子的活性状态与活性行为相关连,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3.①人工染色体:人工染色体指人工构建的含有天然染色体基本功能单位的载体系统。包括酵母人工染色体(YAC)、细菌人工染色体(BAC)、P1派生人工染色体(PAC)、哺乳动物人工染色体(MAC)和人类游离人工染色体(HAEC)。人工染色体为基因组图谱制作、基因分离以及基因组序列分析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②YAC文库:YAC是结构上能够模拟真正酵母染色体的线状DNA分子:含某种生物的一段基因的酵母人工染色体。YAC带有天然染色体所有的功能元件,包括一个着丝粒,一个DNA复制起点,两个端粒。YAC能够容纳长达几百kb的外源DNA,这是质粒和黏粒办不到的。大片段的插入更有可能包含完整的基因,在染色体步移中每次允许更大的步移距离,同时能够减少完整基因组文库所需的克隆数目。YAC载体主要是用来构建大片段DNA文库,特别是用来构建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文库,并不用作常规的基因克隆。


4.染色体的绳珠模型:是染色体的一级结构。由核小体组成,各核小体之间有连接DNA相连。核小体又称为核体。核粒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由200bp(160~240bp)的DNA与五种组蛋白结合而成。其中4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分子组成八聚体的小圆盘,是核小体的核心结构。146bp的DNA在圆盘外围绕1.75圈,1分子H1与DNA结合,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口,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两个核小体间的连接DNA长度因种属和组织而异,一般60bp。


5.①染色体骨架:在染色体包装时, 为染色质提供锚定位点的非组蛋白。为了证明染色体骨架的存在, 分离有丝分裂前的染色体, 接着用试剂溶解组蛋白和大多数主要的非组蛋白, 然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一完整的染色体结构框架(framework)或支架(scaffold)。在间期, 染色体支架解体, 而构成支架的蛋白则作为核基质的组成部分起作用。②核基质:亦称核骨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认为核基质包括核基质-核纤层-核孔复

合体结构体系;狭义概念是指真核细胞核内除去核膜、核纤层、染色质、核仁以外存在的一个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架体系。目前较多使用狭义概念。呈网络状的核基质纤维充满核空间,与核纤层和核孔复合体相连,核仁被网络在核基质纤维的网架中。核基质、核纤层和中等纤维形成一个贯穿于核质间的统一网架结构体系。


6.①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进化程度高,结构复杂。它以生物膜的进一步分化为基础,使细胞内部构建形成许多更为精细的具有专门功能的结构单位。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被包围在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DNA是以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而存在的,并被包装成为高度有序的染色质结构。DNA与蛋白质的结合与包装程度决定了DNA复制和遗传信息的表达,即使是转录产物RNA也是以与蛋白质结合的颗粒状结构存在。②原核细胞结构简单,仅由细胞膜包绕。在细胞质内含有DNA区域,但无被膜包围,该区域一般称为拟核。拟核仅含有一条不与蛋白质结合的裸露DNA链。原核细胞在细胞膜之外,有一坚韧细胞壁,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多糖脂。故原核细胞没有核也能生存。


7.①组成性异染色质除S期以外在整个细胞周期均处于聚缩状态, DNA包装比基本不变,可构成多个染色中心。②兼性异染色质是指在一定的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呈现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在一定时期的特种细胞的细胞核内, 原来的常染色质可转变成兼性异染色质。


8.不能。还要看是隐形遗传还是显性,还有看是基因的哪个位点的突变,密码子第三位一般不影响蛋白功能。基因的转录翻译具有简并性。可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观察蛋白质的变化来判断。


9.①m-RNA反转录得到的DNA称为cDNA。DNA是含有整套遗传系统的遗传信息的集合,包括外显子(表达的部分)、内含子(间隔作用或调节作用)或者顺式作用元件(调节作用)、重复序列(基因的备份或增加表达量)、端粒(保护作用)等等。而cDNA仅仅包括DNA的外显子部分。当然了,对于没有去掉Poly A尾巴的mRNA反转录来的cDNA也会包含有Poly T的尾巴。②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基因的位置,使整条序列全部改变。由于碱基序列的改变,造成基因可能错误,所以不能够转录。


10.①真核基因组比原核基因组大得多,多复制起始点,多基因家族,超基因家族。大肠杆菌基因组约4×106bp,哺乳类基因组在109bp数量级,比细菌大千倍;大肠杆菌约有4000个基因,人则约有10万个基因。真核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与组蛋白等构成染色质,被包裹在核膜内,核外还有遗传成分(如线粒体DNA等),这就增加

了基因表达调控的层次和复杂性。

②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基本上是单倍体,而真核基因组体细胞是二倍体。而原核基因组的大部分序列都为基因编码,而核酸杂交等实验表明:哺乳类基因组中仅约10%的序列为蛋白质、rRNA、tRNA等编码,非编码序列占基因组的90%以上。原核基因组中除rRNA、tRNA基因有多个拷贝外,重复序列不多。

11.①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②用途为遗传疾病诊断、产前诊断、白血病诊断、致突变研究、绘制基因物理图谱、肿瘤物理学研究、其他染色体研究等。


12.核孔复合物(NPC)是一种轮形结构,呈八面对称。只有一中央运输蛋白,向外伸出8个辐条,与核面的核质环及细胞质环相连,在胞质环表面常有8个细胞颗粒位于其上,而胞质环上分别有肌纤丝伸向核质、胞质,形成笼形结构。


13.(1)约4167个

(2)约3000个

(3)约150个


14.真核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消失,而在染色质前期又开始缩短变粗螺旋化。两者可以说是同步进行,等到核膜消失完。染色体就行成了,时间刚好错开。所以看到染色体时也就看不到核膜,肯定细胞核也看不到。


15.有证据表明, 染色质和核小体构型的改变在转录的起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根据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结合部分实验结果, 初步探讨了以下相关问题:转录起始与核小体改构。 评述了两类起不同作用的核小体构复合体, 一类是具有DNA激活的ATP酶活性的复合体, 它们通过重构核小体的组蛋白核心或改变DNA链在核小体上的位置来增加启动子序列与转录因子的可接触性, 从而激活基因转录置换延伸和终止3个主要阶段, 其中转录的起始是最关键的调控机制, 涉及各种转录调节因子同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


16.①保持核的形态:是核被膜的支架,用高盐溶液、非离子去污剂和核酸酶去除大部分核物质,剩余的核纤层仍能维持核的轮廓。此外,核纤层与核骨架以及穿过核被膜的中间纤维相连,使胞质骨架和核骨架形成一连续网络结构。

②参与染色质和核的组装:核纤层在细胞分裂时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在间期核中,核纤层提供了染色质(异染色质)在核周边锚定的位点。在前期结束时,核纤层被磷酸化,核膜解体。其中B型核纤肽与核膜残余小泡结合,A型溶于胞质中。在分裂末期,核纤肽去磷酸化重新组装,介导了核膜的重建。


17.①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②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

③DNA分子以左手螺旋缠绕在核心颗粒表面。④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为一段连接DNA,连接DNA上有组蛋白H1和非组蛋白。


18.①核孔复合体是指镶嵌在核孔上的一种复杂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种结构组分:(1)胞质环:位于核孔边缘的胞质面一侧,又称外环;(2)核质环:位于核孔边缘的核质面一侧,又称内环;(3)辐:由核孔边缘伸向中心,呈辐射状八重对的纤维;(4)栓:又称中央栓。位于核孔中心,呈颗粒状或棒状。核孔复合体对于垂直于核膜孔中心的轴呈辐射状八重对称结构,而相对于平行核膜面则是不对称的。

②核孔复合体的功能是核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的蛋白质复合体。他具有双功能和双向性。双功能表现在两种运输方式:被动扩散与主动运输。双向性表现在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运输,又介导RNA RNP等的出核运输。


19.①组蛋白:特点: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组蛋白的修饰作用。作用:核小体组蛋白,帮助DNA卷曲形成核小体的稳定结构。H1组蛋白,在构成核小体时期连接作用,赋予染色体极性,对染色体DNA的包装起着重要作用。②非组蛋白:非组蛋白是一类酸性蛋白质,富含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带负电荷。具有多样性,组织专一性和种属多样性。作用:是真核细胞转录活动的调控因子,与基因活化与选择性表达有关。


20.①核糖体RNA:即rRNA,是最多的一类RNA,也是3类RNA(t-RNA,m-RNA,r-RNA)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一类RNA,它与蛋白质结合而形成核糖体,其功能是作为m-RNA的支架,使m-RNA分子在其上展开,实现蛋白质的合成。rRNA占RNA总量的82%左右。r-RNA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RNA,约占RNA总量的82%。rRNA单独存在时不执行其功能,它与多种蛋白质结合成核糖体,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装配机”。 r-RNA的分子量较大,结构相当复杂,目前虽已测出不少rRNA分子的一级结构,但对其二级、三级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深入。原核生物的rRNA分三类:5Sr-RNA、16Sr-RNA和23Sr-RNA。真核生物的rRNA分四类:5Sr-RNA、5.8Sr-RNA、18Sr-RNA和28Sr-RNA。S为大分子物质在超速离心沉降中的一个物理学单位,可间接反应分子量的大小。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均由大、小两种亚基组成。

②(1)RNA基因的转录:RNA基因定位在核仁组织区,该区域的基因编码18S、 5.8S 和 28S RNA,这三个基因组成一个转录单位。rRNA基因在染色质轴丝上呈串联重复排列;沿转录方向,新生RNA链从DNA长轴两侧垂直伸展出来,而且从一端到另一端有规律地逐渐增长,形成箭头状,外形似“圣诞树”

。每个箭头状结构代表是RNA基因转录单位,在箭头状结构间存在着裸露的不被转录的DNA间隔片断。(2)RNA前体的加工成熟:DNA转录单位转录出45S RNA前体,很快前体被甲基化,并剪接为41S RNA前体;41S RNA在相同的剪接位点可按照不同的剪接顺序产生不同的中间前体RNA,最终将41S RNA前体剪接为28S、18S和5.8S RNA。(3)核糖体亚单位的组装: 核仁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组装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核糖体的生物发生包括RNA的合成、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等过程,是一个向量过程。从核仁纤维组分开始,再向颗粒组分延续。核糖体小亚单位成熟较早,大亚单位成熟较晚。核糖体的成熟作用仅发生在它们的亚单位被转移到细胞质以后,两个亚单位只有分别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才能形成功能单位。这可阻止有功能的核糖体与核内加工不完全的hn-RNA分子接近。大亚单位中的5S RNA基因并不定位于核仁上,不同物种其位置不同。


21.前导肽与核定位信号的区别:①前导肽是信号肽的一种,位于成熟蛋白的N端,引导蛋白穿膜,并且在后来被剪切掉而核定位信号是蛋白质的永久性部分,在引导入核过程中,并不被切除, 可以反复使用, 有利于细胞分裂后核蛋白重新入核。②核定位信号是另一种形式的信号肽, 可位于多肽序列的任何部分。一般含有 4~8个氨基酸, 且没有专一性, 作用是帮助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入核信号与导肽的区别在于: (1)由含水的核孔通道来鉴别; (2)入核信号是蛋白质的永久性部分,在引导入核过程中,并不被切除, 可以反复使用, 有利于细胞分裂后核蛋白重新入核。


22.核基质的作用:①为DNA的复制提供支架,DNA是以复制环的形式锚定在核骨架上的,核骨架上有DNA复制所需要的酶,如:DNA聚合酶α、DNA引物酶、DNA拓朴异构酶II等。DNA的自主复制序列(ARS)也是结合在核骨架上。②是基因转录加工的场所,RNA的转录同样需要DNA锚定在核骨架上才能进行,核骨架上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使之固定于核骨架上,RNA的合成是在核骨架上进行的。新合成的RNA也结合在核骨架上,并在这里进行加工和修饰。③与染色体构建有关,现在一般认为核骨架与染色体骨架为同一类物质,30nm的染色质纤维就是结合在核骨架上,形成放射环状的结构,在分裂期进一步包装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染色体。


 23.①不可以。②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与细胞质是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统一的整体,不同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要复杂的多。其中转录过程中真核生物转录过程转录起始前的-25bp区段多有典型的TATA序列,称为TATA box,通常认为这

就是启动子的核心序列。此外DNA分子上还具有其他可影响转录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能直接、间接辨认和结合转录上游区段的蛋白质——反式作用因子,其中直接或间接结合RNA聚合酶的为转录因子。翻译过程中真核生物肽链合成起始过程与原核生物相似但更复杂。真核生物有不同的翻译起始成分,起始因子种类更多,起始甲硫氨酸不需甲基化等。成熟的真核mRNA有5'帽子和3'polyA尾结构;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延长过程与原核生物基本相似,只是有不同的反应体系和延长因子。此外真核细胞结构及基因组结构远比原核复杂,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发生在染色体活化、基因转录激活、转录后加工、翻译及翻译后加工等水平的调节事件也要复杂的多。因此,真核细胞如此复杂的表达需要在分区进行的基础上才能有条不紊的实现。


24.好处:①基因表达的时空隔离在原核生物中, 基因表达是连续进行的, 即m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相偶联。这主要是因为原核细胞结构简单, 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物无须经过剪接。真核生物的结构复杂, 而且大多数基因都有内含子, 转录后需要经过复杂的加工, 所以核膜的出现, 为基因的表达提供了时空隔离的屏障, 便于DNA在核内活动的多样性。②核膜作为保护性屏障, 使核处于一微环境中细胞核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细胞的遗传信息储存量越来越丰富以及由遗传信息所指导的代谢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将携带遗传信息的染色质与细胞的其它部分隔离开来。核膜的出现,为细胞遗传信息的保存、复制、传递及发挥其对细胞代谢和发育的指导作用创造了特定的微环境,提高了上述各项活动的效率;避免直接受细胞内其它各种生命活动的干扰,并防止细胞中这个调度中枢的功能轻易地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这些都是核膜出现的进化意义。③染色体的定位和酶分子的支架染色质通过核纤层同核膜相连, 使之多而不乱, 保证了有序性。另外, 核内的一些酶是以膜蛋白的形式存在的, 这就有利于核内生化反应的区域化, 从而发挥高度的催化活性。所以核膜是染色体和酶分子的支架和固着部位。


25.不同之处:都指染色体上与有丝分裂纺锤体相连的点。动粒在显微镜下是染色体上一个与微管相连的密集区域。着丝粒是染色体上进行正确分离所必需的区域。


26.染色体显(分)带技术:是一项借助某些特殊的染色程序使染色体在一定部位内显现出深浅不一的带纹的细胞学技术.由十特定染色体有其特定的带纹,因此显带可作为鉴别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手段,从而可以深入地认识个别染色体

做出染色体组的带型。研究、记载染色体核型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对染色体本身进行深入细致灼分析,是近50年才发展起来。


27.重排的意义:是基因活性调节的一种方式。这种调节主要是根据DNA片段在基因组中位置的变化,即从一个位置变换到另一个位置,从而改变基因的活性。


28.组蛋白甲基化的异常与肿瘤发生等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可以特异性地激活或者抑制基因的转录活性。研究发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作用对象不仅仅限于组蛋白,某些非组蛋白也可以被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甲基化,这将为探明细胞内部基因转录、信号转导、甚至个体的发育和分化机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9.功能:核质蛋白的作用在于既能促进组蛋白与DNA的相互作用形成核小体, 又能避免DNA与组蛋白间因强静电吸引而形成非特异结合的不溶性聚合物。 但它本身并不参与核小体的组成。


30.核孔复合体的功能:其功能是核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的蛋白质复合体。他具有双功能和双向性。双功能表现在两种运输方式:被动扩散与主动运输。双向性表现在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运输,又介导RNA RNP等的出核运输。


31.保守性意义:(1)核小体组蛋白,帮助DNA卷曲形成核小体的稳定结构(2)H1组蛋白,在构成核小体时期连接作用,赋予染色体极性(3)对染色体DNA的包装起着重要作用。


32.①非组蛋白是一类酸性蛋白质,富含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带负电荷。具有多样性,组织专一性和种属多样性。②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许许多多脱氧核苷酸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连接起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每个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是:(1)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两条主链;(2)两条主链是平行但反向,盘旋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一般是右手螺旋,排列于DNA分子的外侧;(3)两条链之间是通过碱基配对连接在一起,碱基与碱基间是通过氢键配对在一起的 蛋白质的结构:(氨基酸-多肽-肽链-蛋白质)一级结构;构成蛋白质的单元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形成的线性序列,为多肽链。 二级结构:多肽链的某些部分氨基酸残基周期性的空间排列。 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成紧密的三维形式。 四级结构:由蛋白质亚基结构形成的多于一条多肽链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排列。


33.组蛋白H1有着一个中央球状结构域及长的C与N端尾巴,能将小珠子串结构围成30纳米大小的螺线管结构。对比其他种类的组蛋白,H1的数量只为其他的一半。这是因为它不是构成核小体部

份,而只是将DNA及核小体紧扣在一起。连接组蛋白H1将核小体核心颗粒与DNA的进入位点及E位点结合,因而可以将DNA紧扣在位,并且能容许形成更高层次的结构。不同生物的H1序列变化较大,在某些组织中,H1被特殊的组蛋白所取代。如成熟的鱼类和鸟类的红细胞中H1则被H5所取代,精细胞中则由精蛋白代替组蛋白。


34.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区别与联系:(1)两者结构上连续,化学性质上没有差异,只是核酸螺旋化程度(密度)不同。(2)异染色质在间期的复制晚于常染色质。(3)异染色质间期仍然高度螺旋化状态,紧密卷缩(异固缩), 而常染色质区处于松散状态,染色质密度较低。(4)异染色质在遗传功能上是惰性的,一般不编码蛋白质,主要起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常染色质间期活跃表达,带有重要的遗传信息。


35.结构特征:多线染色体不是生长到一定程度就进入有丝分裂,而是不断生长,继续复制,而且新的复制体总是沿其全长整齐地与原来的染色体并列着的,因而染色体就生长得极其庞大。例如,在果蝇唾腺细胞中每一个多线染色体都是经过大约9个循环的复制产生的,所以每条多线染色体至少包含了500-1000条单染色体(DNA纤丝),某些昆虫的多线染色体包含了多达16000条。经过醋酸洋红或地衣红染色后,在高倍光镜下就可以看到每条多线染色体都是由暗带和明间带直线交替组成的。同时也已证明,大部分DNA存在于暗区带之内,每条区带都相应于染色体上染色粒的聚合区域,它能被碱性染料染得很深,孚尔根染色呈现阳性,而明间带则几乎不着色。以后又证明了每条区带都包括几个或几十个基因位点。


36.核定位信号是另一种形式的信号肽,可位于多肽序列的任何部分。一般含有 4~8个氨基酸,且没有专一性, 作用是帮助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入核信号与导肽的区别在于:①由含水的核孔通道来鉴别;②入核信号是蛋白质的永久性部分,在引导入核过程中,并不被切除,可以反复使用, 有利于细胞分裂后核蛋白重新入核。


37.是的。核基质结合序列(Matrix Attachment Region,MAR)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上一段富含A/T,且能够将DNA或染色质附着到核基质上的一段DNA序列。且广泛存在于染色质Loop结构的边界序列中。当染色体周围富集大量置换蛋白时,这些置换蛋白能特异识别并结合到MAR序列区域并替换掉H1组蛋白,使MAR区域的染色体形成一种易于调节因子及修饰因子接近的开放结构,因而MAR序列的出现使染色质上核小体处于松散状态,从而影响邻近基因的表达。


38.①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它是由DNA、

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②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在细胞周期不同的功能阶段可以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染色质与染色体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但包装程度不同,构象不同。







1.细胞分化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分化细胞全能性较高,细胞体积小。


2.判断细胞是否死亡可以用下述形态学改变作为指标如:核膜断裂、核仁逐渐溶解和消失、线粒体肿胀、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等;更重要的依据是细胞是否还具有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


3.细胞坏死时,细胞膜和细胞浆中细胞器的质膜发生破裂,细胞浆外溢 细胞解体并引起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4.细胞凋亡时 质膜始终保持完整,胞膜内陷将细胞内容物包被成凋亡小体,后者被周围吞噬细胞吞噬 不引起炎症反应。


5.细胞凋亡是机体维持自身稳定的一种生理机制。机体通过细胞凋亡清除损伤、衰老与突变的细胞维持生理平衡。


















1答:说法不够准确,应该是DNA数量的稳定。

2答:减数分裂是发生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得配子细胞成为仅具有单倍体遗传物质的细胞。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生物世代间遗传的稳定性,也构成了生物变异及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后代变异增大,对环境适应能力强。

3答:因为在G1期,细胞中多种蛋白质发生了磷酸化,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加强;这样的话,会影响非分裂期的细胞的正常生活。

4答;核纤层蛋白在细胞分裂前期磷酸化,核纤层可逆性去组装,发生解聚,使核膜破裂;细胞分裂末期,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核纤层蛋白在细胞核周围聚集,核膜再次形成。

5.细胞内的突变使编码参与DNA复制的蛋白质的基因失活。在没有这种蛋白质的情况下,细胞内的DNA复制仍然尽可能地进行。如果下列蛋白质消失,将会产生什么样的DNA产物?(中)

(1)DNA聚合酶;

答:松散的结构,没有磷酸二酯键。

(2)DNA连接酶;

答:DNA为片段式结构,无法结合成长链。

(3)DNA聚合酶的滑动夹钳;

答:复制不能继续。

(4)清除RNA引物的切除酶;

答:复制到终止点就中断。

(5)DNA解旋酶;

答:无法复制。

(6)引物酶。

答:无法复制。

6.对生物来说,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包括减数分裂I的所有过程)完成体细胞的普通有丝分裂为什么是不可取的?(中)

答:因为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分裂以后DNA数量没变,但是染色体数目减半。

7.粗线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易)

答:同源染色体

进一步的凝集而缩短、变粗,同源染色体间出现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及重组。

8.最短的真核细胞分裂周期(甚至短于细菌分裂周期)出现在许多早期动物胚胎中,这些分裂的发生并不伴随胚胎质量的显著增加,为什么?推测细胞周期哪个阶段可最大限度地缩短?(中)

答:胚胎早期需要快速分裂,因而如此。G1期。

9.海胆的细胞周期蛋白B是如何鉴定到的?(难)

答:从海胆胚胎中用浓度分离鉴定的。

10.科学家们已获得在细胞周期控制中有缺陷的许多酵母突变株。这些突变株在低温(30℃)能正常增殖,而在较高温度(37℃)则不能正常生长和分裂。两个突变株(分别称为Gee和Wee)在同一基因的不同部位有缺陷,对升高温度有明显不同的反应。在37℃时,Gee株细胞只生长得很大而不分裂,Wee株细胞有很短的细胞周期,并且当体积远小于正常大小时仍进行分裂。提出一个可能的模型,解释这些观察结果,并指出由这个基因编码的正常蛋白会起什么作用?(中)

答:突变的基因属于细胞周期蛋白基因,此基因突变后,细胞受温度影响,第一种突变是细胞周期开始,但是无法分裂,因此营养积累,细胞变大;第二种是能分裂,但是要消耗能量,因此体积变小。由这个基因编码的正常蛋白会导致细胞分裂的正常进行,受温度影响而又不同。

11.什么原因导致同一染色体两份拷贝进入同一子细胞这种极为罕见的现象?如果这一事件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出现,其后果怎样?(中)

答:微管蛋白控制出错引起的。在有丝分裂中出现时,体细胞出现染色体变异,无法正常生活;出现在减数分裂时,配子细胞染色体多或者少一条。

12.试述真核生物G2/M转换的机制。(难)

答:G2晚期,cyclingB的表达达到峰值,Cdk1活性被激活,MPF的活性增高,促进了G2/M的转换。

13.在减数分裂I中,姐妹染色单体为什么必须保持配对?(难)

答:只有两者配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时候,细胞配子才能得到单倍体数量的基因。

14.P34是如何被激活和失活的?(中)

答:与相应蛋白结合后,激活,蛋白离开后,失活。

15.有何证据证明染色体周期、中心粒周期和细胞质周期是受到协同调控的?如何证明它们之间可独立进行?(中)

答:因为三者的变化在同一时期是一一对应的。三者没有必然联系,是受不同基因控制的。

16.关卡(checkpoint)位于细胞周期的哪些阶段?每次“检查”什么?(难)

答;在进入M期,后期,末期,G1期,进入S期,S期内。检测Chk1,检测Mad2,检测Cdc14,检测ATM/R,检测p21,检测p21。

17.有丝分裂CAk的功能之一是在M期中期使细胞周期蛋白含量急剧下降,这样会

发生什么后果?并阐述其可能的机制。(难)

答:使细胞不能连续分裂,可能是使得各种细胞周期蛋白失活。

18.简述纺锤体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易)

答:牵拉染色体向细胞两极。

19.简述细胞周期G1期的主要特征。(中)

答:在G1期,细胞中多种蛋白质发生了磷酸化,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加强。

20.简述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难)

答:细胞周期蛋白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构成细胞周期调控系统的核心,细胞周期蛋白调控细胞周期阶段的进行,并有细胞周期检测点监控细胞周期的运行。

21.减数分裂的末期I与有丝分裂末期的主要差别是什么?(中)

答:减数分裂的末期I有基因自由组合,而有丝分裂末期没有。

22.RB蛋白在G1期的作用是什么?(难)

答:Rb蛋白在G1期,它表现为去磷酸化,使G1转向S期。

23.在减数分裂前期I发生染色体联会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中)

答:使配子细胞中准确的有一个染色体组,保持了遗传稳定性。

24.比较有丝分裂的中期与早中期。(中)

答:早中期是紧接有丝分裂前期后的一个时期。随着前期的进展细胞核稍有收缩,在前期结束时变成炸面圈形状的核仁在这个时期完全消失了(因生物的种类不同,亦有核仁残留的),核仁物质分散在整个核内。接着核向外分泌透明带,分布于核周围,其后核膜的次级结构被破坏,由核与透明带形成纺缍体。仅在两极部分出现的透明带时,这个部分特别称之为极帽。这时,具染色单体结构的染色体一边在纺缍体的两个极间不规则地往返运动,一边把所有的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面上而进入中期。在藻类和动物细胞中,在前期二分的中心体位于两极,星状体开始发育。

25.SPF和MPF的主要差别是什么?(易)

答:spf是一个介导FGF对中胚层诱导作用的新基因,MPF是cyclin-Cdk复合物,称为成熟促进因子。

26.简述P53蛋白的作用。(中)

答: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p13.1,编码393个氨基酸组成的53kD的核内磷酸化蛋白,被称为p53蛋白。p53基因是细胞生长周期中的负调节因子,与细胞周期的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有关。p53基因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其产物也有野生型和突变型。野生型p53蛋白极不稳定,半衰期仅数分钟,并具有反式激活功能和广谱的肿瘤抑制作用。突变型p53蛋白稳定性增加,半衰期延长,可被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出来。

27.为什么说近亲结婚有可能是一种悲剧性的婚姻?(中)

答:增加了隐形遗传病的发病概率,后代健全性不大。

28.染色体交叉的意义是

什么?(易)

答:对后代适应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29.组蛋白磷酸化的意义是什么?(中)

答:组蛋白磷酸化降低组蛋白与DNA的结合,使DNA解旋,从而有利于复制和转录的进行。

30.内质网解体的意义是什么?(难)

答:方便微管拉动染色体,提供空间。

31. 两极微管的作用是什么?(易)

答:拉动染色体向两极运动。

32.英国克隆绵羊的科学家为什么要将培养的绵羊乳腺细胞周期调整到G0期而不调整到M期?(中)

答:G0期,细胞核膜在,是成型的,方便下次细胞分裂的开始。

33.分裂后期中染色体为何要低速运动?(中)

答:微管蛋白去组装,重叠微管长度增长,彼此之间滑动,细胞内结构正在变化,以达到后期应有的条件。

34.细胞周期关卡(checkpoint)的作用。(中)

答:检测细胞分裂的正常进行并及时进行修复。

35.比较后期A与后期B。(中)

答:后期A,染色体向纺锤体的极运动;在后期B,在染色体向关于有丝分裂后期支配染色体运动。

36.减数分裂的前期I可分为5个小期,偶线期和双线期的“偶”与“双”的含义是不同的,请说明。(易)

答:偶线期,染色体进一步凝集,发生联会;双线期,联会复合体去组装。

37.比较成膜体与收缩环。(难)

答:成膜体,指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纺锤体中部由微管、肌动蛋白丝和囊泡等组成的结构。有丝分裂的胞质分裂开始时,大量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组在中间体处组装成微丝束,环绕细胞。称为收缩环。

38.简述有丝分裂染色体形成的意义。(中)

答:使DNA稳定,不易发生不该有的变异。

39.贴壁培养的细胞在细胞周期中,表面形态有什么变化?(中)

答:体外贴壁生长的状态好的细胞透光性好,细胞胞浆内颗粒状物质较少,细胞胞浆体积较小,整个细胞的外形比较紧凑。

40.比较细胞周期中的G0期与G1期。(中)

答:在G1期,细胞中多种蛋白质发生了磷酸化,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加强。在G0期,细胞保持代谢活性但仅仅在接受到适当的信号才进入细胞周期。


41.何谓早熟染色体凝集?(难)

答:将处于分裂期(M期)的细胞与处于细胞周期其他阶段的细胞融合, 使其他期细胞的染色质提早包装成染色体, 这种现象称为染色体早熟凝集。















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在肝细胞线粒体中各功能区隔蛋白质的含量依次为:基质67%,内膜21%,外膜8%,膜间隙4%
有氧呼吸分为4步进行
1、糖酵解:葡萄糖在细胞质中的糖酵解

C6H12O6+2NAD++2ADP+2Pi糖酵解酶系 2丙酮酸+2NADH+ 2H+ 2AT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