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未来简史》有感
未来简史读书心得(最新5篇)

未来简史读书心得(最新5篇)自由人文主义在人类取得现代性力量与丧失意义的契约中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但是一转眼,进化论却为“自由意志”的棺材钉上了最后一根钉子。
虽然直到20世纪,人类大脑依然是全世界最精良的计算工具,但是仔细想想,大部分重大决策的背后其实是充斥着各种认知偏差的“拍脑袋”而已,然后交给叙事自我把一切都美化成“自由意志”。
整个过程中真的有自由主义所推崇的那个不可分割的始终如一的真实的自我吗?这不过是个虚幻的想象。
曾经的救世主面临崩塌,但是人类终归还是不能脱离意义而存在。
假设在未来我们都相信个人的重大决策权应该从自由意志转而交给算法更为靠谱,那么当“活出自我”的意义不复存在的时候,生命急需被赋予新的意义。
本书从第三部分开始,越靠近结尾就越接近高潮。
与人类简史一样,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惬意的地方就是易读,因为观点+举例是赫拉利的标配。
简史三部曲的内容是赫拉利从一开始就规划好的,并非因为第一部的热销才有创作后两部的念头。
因此从本书的末尾可以感受到他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继续期待今日简史!这样看来,尤瓦尔·赫拉利先生与其说是一位历史学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哲学家,因为他所思考的,正是人类历史上久久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
人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算是“活着”?“活着”又究竟为了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个世界中,做着看上去理所应当地事情,但是这样的生活与其他动物究竟有着怎样的本质区别?或许,我们与其他动物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们也并不存在什么本质,我们仍旧受生理本能的左右,而非理智的控制。
在现代科学的发现中,我们甚至对自己的自由意志产生怀疑,或许连“自由意志”都是一个精心编织的谎言。
在管理学的课堂上,发现管理学的老师都极为务实,有着极强的“工具理性”倾向。
除却这样的“工具理性”,则世界无法踏实地推进科技、经济的进步。
但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学生,我却始终对此保持怀疑和警惕。
人类真的可以在物质的丰盛中获得幸福和满足吗?今天终于实现了物质的丰盛,我们就真的比古人更加快乐了吗?如果这一答案值得怀疑,那我们是否也应当怀疑世界发展的路径呢?“文明是副产品”这一郑也夫先生提出的论题,从尤瓦尔·赫拉利先生的两本书中看来,想必他也必定赞同。
读《未来简史》有感(精选5篇)

读《未来简史》有感(精选5篇)读《未来简史》有感(精选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未来简史》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未来简史》有感1前段时间的培训,刚经过了关于互联网的“原住民”、“移民”和“难民”配对感悟,赫拉利《未来简史》再次引发我的震撼和思考。
面对未来,我将会怎样,我还能怎样?作者真是个奇人,打破了我的惯性思维,嫁接了历史与未来。
全书近400页,以人类告别疾病和战争之后的未来时代为时间线,提出了人类幸福、永生和神性的目标社会,通过重温智人进化的历史,并与其他动物比较,揭示智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以及人文主义是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宗教。
书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比马克思表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更为具体清晰的未来社会: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并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
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
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我们正常的积淀和积累已经入不敷出,正如傅局那天提出的,我们已近慢不得,更等不得。
《未来简史》告诉我们,我们这代人有可能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生命力。
可是,合上书本,发现还真的没有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
40岁生日那天,写了篇随感发表在《今日浦江》,给自己80岁的人生做了个定性,发现已经过了半辈子。
转眼,步入50年龄层,或许还有半辈子要过,那接下去就不是准备退休的年龄了——这还真有点如何应对的茫然了。
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所面对的职业,面对的生活,何以应付和转型?真的自已由人升格为“神”,或许不只是一种期许,生理的适应缺无法面对心理的适应,成为一个未来时代或社会的“难民”,即使有幸逃难到那个时代,只是成为一个让智能设备摆布的无用阶层,人生的命运无法由自己主宰,这或许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人生际遇。
《未来简史》读后感

《未来简史》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未来简史》,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力作,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世界的宏伟蓝图。
读后令人深感震撼,不禁对我国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深刻思考。
观点独特,犀利剖析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出,人类正从“智人”向“神人”进化,科技进步将使人类掌握前所未有的力量,从而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观点独特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
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在论证这一观点的过程中,赫拉利旁征博引,从宗教、哲学、科技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剖析。
例如,他引用了佛教的“无常”观念,指出人类对未来的担忧源于对变化的恐惧;又以人工智能为例,阐述了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
事实为依据,条理清晰在书中,赫拉利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条理清晰地阐述了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
从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突破,到人类面临的失业、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他都进行了详实的论述。
这使读者在了解未来世界的同时,也能对我国和自身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人性化语言,引人深思《未来简史》的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赫拉利将复杂的科技和哲学问题融入生动的例子中,使人容易产生共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禁会思考: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如何把握人类的发展方向?结论《未来简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对未来世界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当正视变革,勇敢面对挑战,努力把握人类的发展方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篇范文第二篇范文《未来简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类未来的大讨论。
在这场讨论中,我选择采用3W1H模型(What、Why、How、Hence)来重新审视这本书,以期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其内涵,同时使用BROKE 模型(Background、Reason、Opinion、Conclusion、Evidence)来构建我的观点,从而得出更有深度的见解。
关于《未来简史》的读后感(精选19篇)

关于《未来简史》的读后感(精选19篇)《未来简史》的读后感篇1《未来简史》开篇即描述了人类在新千年追求的三个议题: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成神。
正当我在为人类的美好未来而憧憬时,作者又毫不犹豫地一脚将我踢入地狱——在处理这三个议题时科学家发现生物本身只是算法,我们的意识并不自由而是计算的结果,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随着科技进步,机器会比我们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而最终绝大部分人会被机器取代,沦为“无用的阶级”,而控制机器的少数人成为“智神”。
甚至未来的机器会取代人类,成为地球的新主宰——或许有一天某人对人工智能下达一个简单的“我希望世界和平”的指令后,人工智能计算错误(也可能是理性分析后),通过把人类全灭来实现世界和平?曾经,我觉得人类胜过机器的原因在于我们有自由意志,爱是机器永远无法拥有的,各类科幻文章、影视作品中也是这么演绎的。
然而,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各种思想的源泉只是各种激素刺激神经后的化学、物理反应,再汹涌的爱也不过是简单的激素爆发而已。
目前已经有部分药物可以控制我们的情绪,未来或许你难过时向朋友哭诉,他只会递给你一颗让你开心的药丸。
现在各路围棋大神纷纷倒在AlphaGo脚下,人工智能在曾经人类的专属领域获得了胜利,而它甚至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戴上“专注头盔”,普通人就能成为神射手;谷歌通过分析邮件内容,比英国政府通过实体医院的数据更快分析出流感疫情的爆发;通过订制基因,你能得到高情商、高智商、高颜值的完美孩子…目前在多数专业领域,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都超越了人类,靠着人工智能,人类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可因为人工智能有着种种优势,势必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无法继续从事现在的工作,届时失业的人将何去何从,我会不会也成为失业者中的一员,那时该怎么办?因为无解,我无比迷茫。
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随着越来越精密的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终产者”(人类99.99%的财富会集中到一个人手中)将统治世界,其余人沦为奴隶或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做流浪汉?既然我们绝大多数人将来会成为“无用的阶级”,那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届时被压迫到极致的失业人类会奋起反抗,砸烂机器吗?应该不会,因为没人愿意回归到原始人的状态。
《未来简史》读后感(精选15篇)

《未来简史》读后感《未来简史》读后感(精选15篇)《未来简史》读后感篇1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
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
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
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幸福圆满或许都需要重新定义。
然后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能力,见识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
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
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
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
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
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
未来简史读后感范文三篇

未来简史读后感范文三篇未来简史读后感范文三篇导语: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未来简史读后感范文三篇,希望有所帮助!未来简史读后感终于花了两个礼拜把《未来简史》看完了,对这本书及作者可谓仰慕已久。
看了些之前的书评,惊讶的发现贬大于褒,大多是喷这本书与前作重复、人工智能讲的不够深层。
造小就今天就想就这本书说说自己的见解,各位大神不喜勿喷哦~在我看来,本书最令人欣赏的两点,一是在于它的辩证思维,二是在于它的争议性。
辩证思维,是指“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
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是它的主要特点。
这种思维方式在本书中无所不在,例如序言中对于知识悖论的阐述:“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
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
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联想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指导行,行再反过来更新知,否定之否定,以螺旋状前进,方是万物进步的普遍真理。
再看作者在第3章中对于人类特殊之处的叙述,原文分了几段:“如果说灵魂是不可分割、永恒不变的,那么进化论无法接受灵魂的概念”。
“可能有人会说,人类的灵魂就不是进化来的,而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现的,而且完整无缺。
”“要说父母一丝一毫的灵魂都没有,小孩身上却出现了永恒的灵魂,这就不是生物学说得通的事了。
”作者对灵魂是否进化而来进行双方论证,从而得出“进化论无法解释灵魂存在”的结论,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还有第5章中对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解释,作者首先表达了“科学研究事实,宗教给出伦理判断”的观点,又以经典宗教故事三部分为例阐述了“宗教并非只管伦理判断,还包含事实声明”的观点,从而得出“科学与宗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不可对立”的结论。
未来简史读后感(通用13篇)

未来简史读后感未来简史读后感(通用1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未来简史读后感(通用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来简史读后感篇1这是一本谈未来的书,不只是去畅想未来,以未来的角度去看当下,人多事情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与解答。
跳脱现在,回望更能全面地认识现在。
不错,很喜欢的一本书。
不过对于计算机取代人,替代人的观点,我对人类还是保佑信心。
至于取代的那一部分,不过是上层的游戏,压低下层成本,以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生命基于数据处理,但是是一类“有意义”的数据集合,而这个“意义”是人之不同于计算机的:解释这个世界的故事。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何为“价值”,价值取向,计算机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过是人类的欲望作祟而给计算机的算法,让其满足人类的欲望的工具罢了。
计算机满足了人类暂时的欲望,还会有这三个完结后新的值得思考担忧的事情发生。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了解基于已发生的基础上,对于新鲜未知,未曾体验,便不会有认知。
未来简史读后感篇2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未来简史》观点新颖,内容丰富。
拜读之后,有一种悲观的感觉。
其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换一个角度看,人类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从人类发展史看,总体上是进步的。
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危机四伏的生活,圈养牲畜种植庄稼,生活稳定;从农业社会到近现代工业社会,大多数农民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进厂打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从事机械劳动的产业工人走向灵活多样的服务业。
其次,(按书中观点)从第三个千年来看,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
从未来发展看,人类将面临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等新议题,越来越多的工作将由机器代替,解放人类的体力和脑力。
未来简史读后感

未来简史读后感未来简史读后感(通用33篇)未来简史读后感篇1《人类简史》的作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又推出了新的作品《未来简史》。
我有幸拜读,受益匪浅。
以后,你再也不用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机遇。
可能就像,原始人类学习了用火,智力突飞猛进。
现在的人工智能,又会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变革。
人类的'智商比其他地球生物高,于是自称万物之灵。
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人类,那么会发生什么呢?绝大部分平庸的人类,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类,在与人工智能对抗中,能进化为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
以后的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未来简史读后感篇2其实,书评半年前就写完了,只是重新读了书评后,我决定只留下自己总结的的部分:从狩猎时代到农业时代,宗教作为副产品由泛灵论(动物和人类被认为是平等的.生灵)衍变为有灵论(神高于人,人高于动物)。
随后,人类由农业革命到科技革命,而宗教由有灵论变为了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认为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自由意志被推到了神的位置)。
后来,科学家打开了智人这个黑箱子,既没找到灵魂,也没找到自由意志,只找到基因、激素、神经元,遵守着世界其他所有事物都相同的物理和化学法则,于是科学家学会了控制生物基体,转移或增加人类观感,可以配置希腊神话中的力量、智慧以及美貌,学会了创造“灵魂”,我们由科技革命到了数据时代,解构自由意志,自主创造智神。
跟着作者走了这么一大圈,脑子里却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就还是回到小时候孤独的对着巨大的镜子看着自己问自己是谁的孩子,我就还是摇一摇头,告诉自己,请善待自己的一生。
未来简史读后感篇3这本书开始就讲道,人类原来的议题是饥荒,瘟疫和战争,新的议题是长生不死,快乐和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了《未来简史》有感
《未来简史》的作者从已知的历史和科学角度出发,讲述了一段有关未来50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下面是由XX 为您整理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有的人信仰基督,有的人信仰佛祖,有的人信仰轮回,有的人信仰灵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信仰,存在的或不存在的,清晰的或模糊的。
过去,人类科技落后,自身力量渺小,无法从根本上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一直被饥荒、瘟疫和战争三大问题所困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只能诉诸于神,把地球上出现的灾祸全部归纳为“神”的旨意,个人生命的意义在与神的互动中得到圆满。
在过去充满天灾人祸的环境里,人类需要神的保护。
今生受苦,来世超脱。
在神的庇护下,今世的苦难变的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积德修福,为了更远的价值和幸福。
在此基础上,所有的哲学都在讨论,在这个短暂且苦难的生命中,什么才是真实,什么才是意义。
当然,宗教也成为过去统治阶级的管理工具,从而推动秩序的建立和社会的发展。
这是《未来简史》开篇后小幅论述的人类历史,也是为后面大笔墨预测人类未来情形进行铺垫。
这些天我读完全书,心中对未来人类生活场景感到期盼向往却又触目惊心。
人类近几十年科技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过去几千年,逐步成几何级态势,已经困扰人类多年的三大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也在近几十年逐步被现代科技和人类文明给攻破,神的喜怒哀乐不再成为操纵自然灾难的源头,人类科技文明已经能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根本性的解释,对许多自然灾难也有应对举措和预防手段,并且现代科技在基因工程、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一旦有所突破,如基因工程改造人体创造超人,人工智能用电脑连接大脑等等,造成的连锁反应和科技迭代将超出我们想象,人类接下来新的三大议题将是永生、极乐、成神,于是此书给人类历史定义了新宗教:数据主义,并且指出未来世界的生活方式——算法。
作者将人类历史上的几个大趋势,比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带来的人文主义以及信息革命与全球化等,串联在同一个历史结构里面,并用之预测未来。
提出人文主义让神创论退场是因为我们现在比上帝更了解世界,而人工智能将通过大数据证实其实他们比我们更了解世界。
智能将战胜意识,部分人将从智人向神人转变,数据将代替上帝成为新的宗教。
未来科学将认为人不需要有意识。
人体每一个动作都可以靠自身神经系统自动运行,换句话说,人完全可以像一台计算机一样靠算法存活的很好,无需任何主观感受,比如,饿了就吃,而无需想吃;皮肤破了就上药,而无需感觉痛苦。
所有的动作将根据算法围绕“有用性”去开展。
当人从信仰中解脱出来,科学和认知革命颠覆后,人们所获得的巨大能力,发现一切都只是算法,而心灵和心智,甚至也只是一种算法的时候,人岂不是就沦为了工具人来世界走一遭,就只活一个“有用”吗人的一生,变成一张任务清单。
同时,由于人工智能的取代,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阶级:这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
他们不是无产阶级,而是“无用阶级”。
历史终归能总结,未来却只可预测。
我始终相信这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世界会进化是因为不管是物种演进还是生命成长都是有无数个体,基因不断的试错。
如果一味追求更高速运转科技的发展将会把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全部省略,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归于死寂。
我愿意在我的有生之年去感受属于我这个个体的所有体验,在我看来这才是最好的时代。
奥斯托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