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全册知识点(精简版)第一单元光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传播。

5.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会把光挡住,光无法继续传播。

6.光由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透明物体中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叫光的折射现象。

7.太阳光(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8.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9.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0.潜望镜原理:物体反射的光经过两次反射后,从潜望镜的窥测口进入人的眼睛。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壳是最薄的圈层。

3.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5.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6.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地球内部的力量→地震、火山喷发等→影响迅猛。

(2)地球外部的力量→风的作用、水的作用等→影响缓慢。

7.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风的作用主要有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及堆积作用。

8.雨水会把地表上的沙、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9.地表的坡度、植物覆盖、降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雨水对地表侵蚀的快慢。

10.河水会不断侵蚀河床、河岸,它所携带的泥沙会在下游大量沉积。

河流下游的地形多是平原。

1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侵蚀。

12.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光1.有关光的思考光源: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分类:光源可以分为 (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两大类。

太阳:(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2.光是怎样传播的传播方式: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具体应用: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射击、排队看齐。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实验:光(能)穿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穿过一些比较薄的物体,比如纸巾;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生活实例:(日食)、(月食)的形成。

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光的折射: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发生(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物质垂直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不会)发生折射。

实例: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光的(折射)。

5.认识棱镜定义:(棱镜)是控制光的传播路线的光学元件。

作用: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分解光:(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6.光的反射现象定义: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传播方向: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实际应用: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如汽车后视镜等。

7.制作一个潜望镜构造:内部有两块和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

原理:光通过两块镜子的(反射),最终传递到我们的眼睛里。

应用:(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作者寄语1、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拚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2、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石。

3、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无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还是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见。

4、躺在被窝里的人,并不感到太阳的温暖。

5、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6、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健康的活着,真诚的爱着,也不失为一种富有。

小学科学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知识归纳1.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2.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

3.热辐射可以不借助任何物质,例如太阳在传递热的时候就可以穿越真空到达地球。

4.棉被里的棉絮疏松多孔,里面有许多不流动的空气,因为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裹着棉被的冰块温度上升比较慢。

5.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同的。

像铜、铁、铝这样导热性好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这样导热性不好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

6.单层玻璃由于内外表面温差较大,加上玻璃内外的空气都可以对流,热传导速度较快。

双层玻璃每层玻璃内外表面的温差都相对减小,加上采用合适的间隔可以有效防止夹层中空气的对流,静止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保温效果大大增加。

7.保温瓶的软木塞是热的不良导体,减慢了热的传导。

双层结构的夹层被抽成真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热传导和热对流,再加上银镀层,又尽可能地阻止了热辐射。

多种方式同时使用,大大减缓了热传递的速度,起到了良好的保温作用。

第二单元知识归纳1.人体通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来感知世界。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从感觉开始的。

各种感官受到物体的刺激后,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信号并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对接收到的各种信号进行综合、判断,就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知。

2.光线、声音、气味等外界刺激是人体感知事物的前提条件。

但是过强的外界刺激也可能会损害感官,这时人体会产生一定的反应来避免这种伤害。

3.我们用眼睛观察物体时,眼球中的晶状体把物体的像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物体。

4.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五年级上册科学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第一单元通常涵盖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旨
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本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 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掌握生物的
基本特征,如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

2. 生物的分类:学习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以及如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分类。

3.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
和种子,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例如,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茎负
责输送水分和养分,叶进行光合作用等。

4.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以及它们如何支持动物的生存和
活动。

5. 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需要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和调节机制。

6.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对
生物生长和分布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7. 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制定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8. 科学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测量植物的生长、记录动物的行为等。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生物世界的基本认识,培
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为进一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一、种子发芽实验(一)1.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就像我们人生活需要一些必备的东西一样,种子发芽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行的呢。

首先得有水分,你想啊,如果种子干巴巴的,就像我们人渴得嗓子冒烟一样,肯定没法开始生长。

然后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太冷或者太热,种子就会像我们在很不舒服的环境里一样,不想动弹,也就是难以发芽。

最后呢,空气也很重要,种子也得呼吸新鲜空气才能茁壮成长。

2. 在做种子发芽实验的时候,我们得保证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这就好比比赛跑步,大家都在同样的跑道上(其他条件相同),就看谁在某一个特殊的规则(不同条件)下跑得更快。

比如说,我们想看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那就准备两组种子,一组给充足的水分,另一组不给水,但是温度啊、空气啊这些都要保持一样,这样才能知道水分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

二、种子发芽实验(二)1. 当我们做完实验,就要仔细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啦。

这就像我们每天观察自己养的小宠物有没有长大一样。

我们可以记录种子发芽的天数、发芽的数量、芽的长度等等。

这些记录就像种子发芽的小日记,能告诉我们很多秘密呢。

2. 如果实验结果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也不要灰心。

这可能是因为有一些我们没注意到的小细节。

就像我们以为按照菜谱做菜肯定好吃,结果却不尽人意,可能是盐放多了一点或者火候没掌握好。

这时候我们就要重新检查实验过程,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三、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1.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不过呢,绿豆芽有点像个小挑剔鬼,它不能接受太强的阳光,不然就会被晒得受不了。

它比较喜欢那种明亮但又不是特别强烈的光线。

如果没有阳光,绿豆芽就会长得又细又长,就像豆芽菜在黑暗的环境里拼命想长高找光一样,但是看起来就比较虚弱。

2. 除了阳光,土壤对绿豆芽的生长也很重要。

好的土壤就像一个舒服的小床,能给绿豆芽提供很多营养。

如果土壤太贫瘠,绿豆芽就会像住在破房子里没东西吃的小可怜,长得不好。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大多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 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 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五年级科学上册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一单元知识点一、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质地、透明度、燃烧性、热胀冷缩等特征。

2.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经历物态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而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3. 能量的传递:能量可以通过传导、传播、辐射等方式进行传递。

常见的能量形式有热能、光能、声能、化学能等。

二、光的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光线在均匀介质中沿着一条直线传播,遇到边界时可能发生反射、折射、透射等现象。

2. 反射:光线遇到光滑的表面时,会反射回来。

反射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 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称为斯涅尔定律。

4. 透射:光线穿过透明介质时,继续传播,透明介质可以是空气、水、玻璃等。

三、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振动物体引起的,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空气分子产生振动,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波通过压缩和膨胀的方式传播,需要介质来传递。

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是由介质的性质决定的。

3. 声音的特性:声音有频率和振幅两个主要特性。

频率越高,声音越高音,频率越低,声音越低音。

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

四、天体运动1.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自身的轴进行自转运动,一天完成一次自转,造成了昼夜的交替。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进行公转运动,一年完成一次公转,导致了季节的交替。

3. 月球的运动:月球绕地球进行公转运动,月球的不同照面导致了月相的变化。

五、环境与生态1.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包括生物圈、地球圈和大气圈等。

2. 生物多样性: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态系统内不同物种的种类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非常重要。

3. 环境污染: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做对比实验时,我们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相同,
3.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等条件。

4.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这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6.食物链: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生产者: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9.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0.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1.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防治沙尘暴的方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

猎隼(sun)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2.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

生态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13.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1956年,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对比实验设计
1.蚯蚓的生活环境
提出问题:蚯蚓喜欢明亮的环境还是阴暗的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蚯蚓10条、潮湿的泥土
实验过程:①找一个长方形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盖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
部铺上潮湿的泥土,中间留一条空隙。

②将10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

5分钟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的生活环境。

2.蚯蚓的生活环境(二)
提出问题: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还是潮湿的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蚯蚓10条、干土和湿土。

实验过程:①找一个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中间留一条空隙。

②将10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

3.绿豆芽的生长条件
提出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长势较好的绿豆芽10棵、两个花盆、标签、黑色塑料袋、透明塑料袋各一个。

实验过程:①在两个花盆中各种入5棵绿豆芽,放置于阳台上。

②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杯子的外面。

实验组用透明塑料袋罩起来,对照组用黑色塑料袋罩起来。

③每天给两个杯子内加适量相同的水并比较两个杯子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的绿豆芽长得茁壮且颜色深绿,对照组的绿豆芽茎比较细且颜色浅,偏黄。

实验结论: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4.种子发芽实验(一)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实验材料:两个同样的杯子、饱满的绿豆种子10粒、纸巾、标签
实验过程:①在两个杯内都垫上纸巾,在杯内纸巾上各放5粒绿豆。

②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杯子的外面。

每天给实验组浇适量的水,对照组
保持干燥。

③每天比较两个杯子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