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_政治理论论文.doc

合集下载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幸福是一个主观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幸福的伦理内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社会的客观因素。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幸福应该是基于个体的自由、尊严和价值的概念。

幸福不应该只是感性的愉悦和快感,而应该是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同时,幸福也不应该是孤立的概念,而应该与道德、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等相关概念联系起来。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自足的,是以满足人的内在理性、道德、精神之需求而不断实践的活动。

人的幸福感的产生需要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以及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总的基础之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指出,一个人若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很难产生其他需要,更不要说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幸福并不是简单的自我实现和满足,它还涉及到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是实现个体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伦理学中的幸福概念既包含了个人主观体验的层面,也包括了社会客观因素的层面。

总之,幸福的伦理内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社会的客观因素。

幸福不仅是个人内心的自由、尊严和价值的体现,也是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幸福的伦理省思

关于幸福的伦理省思
作者简介 : 闫顺 利 (9 2 ) 男 , 北 肃 宁人 , 山 大 学教授 , 士 。研 究 方 向 : 克 思 主 义哲 学 、 理 学。 16一 , 河 燕 博 马 伦
亚里 士 多德 、 壁鸠 鲁 、 伊 康德 等 哲 学家 都认 为 的的人 的活 动而 已。”1“ 幸福作 为人 的幸 福必 [P 2 引 (
乐人 之 乐的他 者立 场 。追 求 幸福 就 是要 追 问 生活 的 意 义 , 生活 的 意 义在 于寻 求 美好 的 事 物 , 实践 理 性 上 建 立人 与 在
人 之 间公 正 、 谐 的社 会 关 系 , 创 造 性 给 予 中体 验 幸 福 。 和 在 关 键 词 : 福 ; 义 ; 能 生活 ; 理 ; 幸 意 可 伦 创造
适应 环境 , 而人 拥有 无数 个 尺度 超越 自然 , 并且 按
自己决 定 自己 、 自己实 现 自己的力 量 , 自由成 为幸
照美 的规律进 行创 造 。“ 历史 不过 是追求 着 自己 目 福 的一 般 条件 . 自由必 无幸 福 . 者说 幸福 是 其 无 或
象 一样 , N个 人就会 有 N 种关 于幸 福 的答 案 。 有 有 为人 , 能幸 福 , 才 不去 追 寻意 义 除非 他不 愿 做人 或
人说 , 权力 、 富 、 财 名望 、 功 、 成 幸运 就 是幸 福 ; 有人 不 想幸 福 。卢克莱 修说 :人 有 自由意 志 , “ 成人 成兽 说 ,幸福 是 肉体 的无 痛苦 和灵 魂 的无 纷 扰 ;有 人 全靠 自己 。” 的生命 有 限 , 人 因而追 求 没有 结 局 的 说 , 福是 对 命 运 的 服从 , 意 的 人命 运 领 着 走 , 事情 就成 为 最有 意义 的事情 . 只有 具 有无 限 意义 幸 愿 “ 不 愿 意 的人被 命运 牵 着走 ;有 人说 幸 福是 节 制 欲 的事 情才 是 幸福 的源 泉 ,具 有无 限意 义 的事 情是 望 与 过 一种 中道 生 活 : 人 说 。 有 幸福 是 智 慧 、 正 做不 完的 . 以值 得一 生去追 求和珍 爱 。 【 4 公 所 ” 6 ) 没有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学考量的开题报告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学考量的开题报告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学考量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幸福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之一,然而幸福的概念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幸福被定义为个体满足感、舒适、快乐和心理幸福感的总和。

幸福是个体感觉到的一种满足感,同时也是社会经验的一个包容性的概念。

作为伦理学范畴的幸福,被认为是一个涉及人类价值、人类幸福与人类最高目标的问题。

伦理学视角中幸福的讨论与阐述,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幸福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研究意义道德伦理在人类的个人生活、家庭、政治生活和其他重要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幸福问题的伦理学考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人类的道德、价值、性格、家庭生活、行政政治、法律道德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幸福与伦理学的关系,回答以下问题:幸福是伦理学的基石吗?伦理学考虑到幸福的哪些因素?伦理辩论中,人们又是如何看待幸福的?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围绕幸福的伦理学考量展开,并提出以下研究内容:幸福与伦理学的衔接;幸福和各种伦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人们对幸福的伦理看法与论述;如何衡量/评估幸福的伦理标准与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收集相关文献,包括学术论文、专业书籍、研究报告等,进行资料搜集、分类、分析和综合。

通过归纳和总结,得出幸福和伦理学的关系和实践建议。

四、论文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二部分将讨论幸福和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部分将介绍幸福与哲学伦理学、德育伦理学、人文伦理学等伦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第四部分将对历史上对幸福的伦理考察进行梳理和分类,并重点关注现代社会中对幸福的伦理讨论。

最后,第五部分将对前文所述进行总结,并提出我们提出的思考和展望。

关于幸福与幸福感的思考

关于幸福与幸福感的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关于幸福与幸福感的思考课程名称《伦理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姓名井东东关于幸福与幸福感的思考摘要: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国外机构都把幸福感指数的高低当作评价居民幸福与否的重要标准,并且把提高居民收入等同于提高居民幸福。

在我看来,收入高并不一定就会幸福,而且把幸福感指数这一对人们某一时刻的心理体验作为评价幸福高低是不可取的。

通过对幸福、幸福感界定,得出一个人是否能够幸福关乎两个条件: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关键字:幸福幸福感公平正义家庭一、引言在2011地方两会和全国两会上,‚幸福感‛成为频繁出现的新词,也是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未来五年普遍追求的一个新指标,如何让人民更长寿、更幸福?在《政府工作报中》,温总理重点强调‚让人民幸福‛,并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重心之一。

各级政府都把提高居民收入等同于提高居民幸福,《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指出‚福民优先,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居民收入,似乎更符合当前所说的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只一味的提高收入就能提高居民的幸福和幸福感吗?幸福尽管是一种感觉,但幸福的标准却包含着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两个方面。

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虽然有钱不一定就是最幸福的,即没有钱,可能也会很幸福。

人民经常用幸福感指数来衡量一个人幸福的高低,而且幸福感本身作为一种调查数据得出的结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幸福感的调查是否能代表绝大多数国民本身的幸福感受呢?幸福又能否等同于幸福呢?全球最著名的‚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通过访问来自155个国家及地区数千名受访者,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以1至10评分,得出‚人生评估‛幸福指数。

指数高的人属‚生活如意者‛,其它则为‚处身逆境者‛及‚饱受折磨者‛。

研究人员根据每国‚生活如意者‛所占百分比,得出排名。

此外,受访者又被问及之前一日的幸福程度,如是否休息足够、受尊重、远离病痛及是否有益智消遣等,得出‚每日体验‛幸福指数,其得出的中国2010在世界幸福感指数排名中居125位。

对当代幸福问题的反思--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视角

对当代幸福问题的反思--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视角

9月
政治 ・ 法 律
对 当代 幸 福 问 题 的 反 思
— —
以《 尼各 马可伦理 学》 为视 角
徐 海伦
( 上海师范大 学 哲学学院 , 上海 2 0 0 2 3 4 )
摘 要 : “ 幸福” 是《 尼各马可伦理学》 通篇阐述的最重要的问题。它是普通人、 有教养的人和哲人都追求的目标, 而最
终 归结到哲人 的沉思 幸福 。哲人可 以用 伦理 学教化人们走 向幸福 , 但其 听众 必须是 事先有 良好 品格 的人 , 也 即在习俗 和习惯
中有 所教养 。政治学 的 目的之一就在 于这种 教化 。当代 的幸福 观不过 是一种 “ 享乐 ” 生 活和 欲望 的满足 , 缺乏 的正 是 良好的
最高 目标。对《 尼各马可伦理学》 中“ 幸福” 问题 的研究会给予我们关于时代问题的启示 。
l 幸福 作为人生 的最 高追求
对幸福 的追 问首先应当是“ 幸福是什么” 。《 尼各马可伦理学》 开头 即说“ 每种技艺与探索 , 与每种行动 与选择一样 , 都显得是追求某种善( g o o d ) , 所 以人们有理 由把善表示为万事万物所追求 的 目标” _ 1 ] ( 眺) 通
过 对各 种人 类 活动 的 考察 , 亚 里 士多德 看 到所 追求 的善 ( g o o d ) 有 一种 等 级次 序 , 有 的追 求 活 动 本 身 , 有 的追
求 活动 的 结果 , 幸福 就 是这 种 善 的等级 中的最 高一 级 。其 他 善 因幸 福 而被 追 求 , 而 幸福 因其 自身而 被 追 求 . 幸 福是 人类 所 有活 动 的最 高善 、 最 高 目的 。这 种 伦 理 学考 察 是 从 “ e n d o x a ” [ 2 ] 到 真 理 的过 程 。“ e n d o x a ” 意 思

关于幸福的思修论文

关于幸福的思修论文

关于幸福的思修论文幸福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心理状态,时代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幸福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一种心理的愉悦状态,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幸福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幸福的思修论文篇一《关于幸福问题的哲学探讨》作者简介:叶红霞,(1985-),女,汉族,广东茂名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伦理。

摘要:幸福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心理状态,时代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针对当代人幸福感普遍缺失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角度出发,探讨幸福所包含的真善美,激励人们努力追求幸福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为心灵减压,从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幸福;内涵;成因;途径幸福,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尤其是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着焦虑、空虚、孤独,乃至骄奢淫逸、荒诞堕落、暴力色情等一系列幸福感缺失问题,幸福常常被遗忘。

因此,关注心灵建设已刻不容缓。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角度出发,探讨幸福内涵,为人们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和最高的支撑点。

一、幸福的内涵幸福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一种心理的愉悦状态,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必须存在于主体的认识范围之内,并被主体所反映,是主体的一种主观评价,其本质上是指人感知自己生活状态趋向和谐,自己的理想、愿望和人生目的等欲求达到实现而在内心产生的对生活的满意感、和谐感、充实感和丰盈感等美好感受,是人类的终极价值追求。

二、幸福感缺失的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然而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却处于贫乏的状态,对生活无法产生满意感、和谐感和充实感。

幸福感的缺失,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1、巨大的生存压力让人产生心理焦虑从存在论角度看,伴随着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深入,社会改革所带来的快节奏、多风险和强竞争使每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原有的心灵平静被打破。

论幸福政治

论幸福政治

论幸福政治摘要:幸福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不仅仅只有用收入和GDP的增长来衡量,人民有了更多的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对政治权利的要求,物质幸福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幸福。

但目前的政治并不是那么的幸福,有些举措只停留在口号上,因此,在幸福政治的道路上我们任重且道远,但在我们政府以及人民的努力下,幸福政治就在不远处。

关键词:幸福;幸福政治;幸福之路一幸福和幸福政治内涵经常会有人说希望能够得到幸福,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幸福是人的某种重大需要得到实现时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简单而言,幸福就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因此要为幸福制定一个量化的标准是很困难的。

而幸福又可大致分为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两类。

物质幸福是较低层次的初级幸福,正如传统的经济学的观点,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最主要的方法,但是,研究发现,增加财富并不一定就能增加幸福。

那是因为更能给人以满足感的是精神上的幸福,精神上的幸福能够给人以满意感,快乐感。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动力,人们凭借对幸福的向往和和对未来的期待激发出巨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创造出有利于实现幸福的社会氛围和自然条件。

幸福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不仅仅只有用收入和GDP的增长来衡量,更不是越有钱就一定越幸福,物质幸福只是初级幸福的表现,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希望能够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讨论,希望能够充分享有自己的政治权利以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因为幸福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幸福应体现在一定的政治安排中,体现在一定的政治社会实际运作过程之中,应该放到社会政治体系中去考量。

早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时,他写道“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论幸福议论文800字(精选7篇)

论幸福议论文800字(精选7篇)

论幸福议论文论幸福议论文800字(精选7篇)在各领域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幸福议论文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幸福议论文篇1轻风拂过我的脸颊,阳光温柔地披在我身上,舒适与暖意流遍全身。

大自然对我如此厚待,顿生一这边阵幸福之意。

耳畔萦绕轻柔的《幸福万年长》的歌声,悠远、绵长,如一叶扁舟带着我的思维去感受所谓的幸福。

茫茫中华史,上下五千年。

纵观历史伟人,武则天是幸福的,她执政了,登上了中国第一个女皇帝的宝座。

李世民是幸福的,他*隋朝建立了大唐。

为苍生百姓。

勤俭执政,他是人人称赞的好皇帝。

刘邦幸福,因为他胜利了,杨国忠幸福因为他有权了。

秦始皇统一了中原,但他幸福吗?不,他不是真正的幸福。

他可看到过百姓一家妻离子散的悲惨场景吗?为了修筑长城,他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若不,“孟姜女哭长城”的悲哪来?天下之大,只有秦王一人幸福然而他是基于别人痛苦之上的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幸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幸福,幸福永远属于大众,属于人民。

小河流水,涓涓细流,水声潺潺,河水拍打着岸边,溅起一棵棵小水洙,真是一个小淘气。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你会觉得万物都是这么可爱吗?用心去接受,你才会幸福。

霍金是一位懂得如何幸福的人,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女记者问:“霍先生,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你自己很不幸吗?”,霍金很平静,用手指在键盘上输入这样一段文字“我的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我终身追求的理想,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

”霍金如此的坦荡:自己自己拥有的才是幸福的东西,我不禁要说,霍金真的很幸福。

幸福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你能够发觉它。

家是温馨的,其中不免有繁杂和琐屑,用心去感受:没有温馨哪来繁琐,因此家是幸福的。

失败不要紧,没有失败哪能鼓起信心再创辉煌,水能稳如泰山的坐在成功之上,有道是:“失败乃成功之母”,感受失败,展望成功,它也是一种幸福……幸福是一种思维方式,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放开心胸,去感受世界感受自然感受幸福,你会觉得生活多美好!论幸福议论文篇2幸福是什么?在现在人眼里幸福就是有车有房,有钱有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_政治理论论文
感受与社会的客观条件一致起来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它提供了某种客观的依据与标准;同时,它又从人们对幸福感受的普遍心态去作有力的佐证,通常来说,富裕的物质生活、良好的生活环境,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感。

所以,人们考虑制订“国民幸福值”、“幸福指数”等等,用以对应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以求推动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与人们心理情感满意度的同步前进。

但是,这样的理论虽然在重视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方面提供了幸福的一定客观依据,却并没有进入到幸福的核心和本质的内涵,物质财富的增长就一定会幸福?似乎不一定。

不然就不会出现当今“物质财富的增长为何并未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幸福感”这一困扰人心的问题。

显然,只要人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物质增长与幸福、社会发展与幸福的表层关系上,就很难解答上述问题。

人类的历史和现
实生活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社会的发展至多是给人们的幸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未必一定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或真正的幸福。

这里,我们丝毫没有要贬低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条件合乎人性发展的意思,我们认为这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但是这毕竟是外部条件,没有人类对人自身根本价值的探讨和深刻认识,还是很难真正解答幸福问题的。

所以,自古以来对幸福的讨论一再出现,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哲学、伦理学之所以十分重视幸福问题,正是从幸福的核心、本质内涵角度去思考幸福问题,以期作为普遍的价值原则去影响和引导人们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合于人自身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强调了幸福并不仅仅是纯粹的主观感受,还应体现在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提升人的内在品性的实践活动中。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能使自身生活得好并使人性得以完善的能力,幸福就是运用这种能力的活动。

无论是康德还是马克思,在这一点上基本上与亚氏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从根本上讲,亚里士多德时期人的内在价值与今天人们的内在价值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具体内涵有所变化并且更丰富而已。

然而,人们往往忽视或无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仅仅把物质生活所引发的当下的感官快乐和满足视为幸福,或者只看到生活得好这一面而忘却了人性完善的另一面。

物质财富增加,生活条件改善,不能否认这是幸福,但这只是幸福的一部分,而不是全
部;只能引起幸福的浅层感受,而不是深层幸福的根本所在。

当下的快乐与满足(建立在物质享受基础上)总是短暂的,过后就会有新的不满足,或者更大的欲求,一旦受阻或无法得到,就会陷入忧愁或痛苦之中。

即使生活条件优裕,人们也不可能只沉溺于物质享受上,因为由物质享受带来的快乐、幸福毕竟是有限的、不长久的。

一旦幸福感消散,接踵而来的便是精神空虚与厌倦。

所以,真正的幸福一定要与人的内在价值、德性、人性的完善相关,一定要深入人的精神层面;真正的幸福一定是存在于人的不息的生命创造性活动中,不懈地追求人生之根本目的的进程之中。

我们这里所说的“德性”,主要是指对人的道德情操,或者人的理想本性、理想人格的追求;所谓“人生之根本目的”,主要是指人的内在价值的充分体现,人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概而言之,真正的幸福是以人性、人格的完善、丰富、发展为最终目的,而且是在自觉自愿的不懈努力之中,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积极向上的迸发创造力的过程。

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人们得以享有内心绵延不绝的愉悦,精神生活不断充实,精神境界不断升华,从而使人的精神面貌、人格呈现焕然一新的状态。

总之,讲究德性的培育和对人生根本目的的追求,两者是一致的。

德性的培育促使人性的丰满与完善;人性的完善就包含了各种美德和才能的生成。

与这样的幸福相应的幸福感才会是深刻、绵长、安宁、愉悦的。

以今天的眼光看,幸福的客观依据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享有合乎人性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是人性自觉并得以充分的展开和实现。

前者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幸福的核心、本质。

两者缺一不可。

这既是把人的生存条件、生存价值与幸福相统一的带有理想色彩的幸福观,又是可以引导人类为之追求和奋斗的道德目标。

不管个体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如何,实际上都逃脱不了上述幸福的范畴,不同的只是层次上的区别或侧重面的差异罢了。


上面陈述的幸福是理想状态的幸福,是人们可以作为人生根本目的之追求的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人生十有八九
不如意。

为什么?情况很复杂,一般而言,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存条件确实较差;另一种则与人的幸福观有关。

面对这种状况,通过自身努力尽可能去改变现实状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持有正确的幸福观。

通常,人的幸福感都有某种参照物,或者与他人的生活条件、状况相比,或者与自身的现实状况对照,前者涉及诸如收入、住房、地位、名誉等等,如果很在乎这些,当自己不如他人时就会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不说痛苦也是不舒服,如果争取到与他人同样的境地或大有改善,就会感到幸福。

后者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生病时就会感到健康是幸福,贫困时就会感到财富是幸福,等等。

如果这些问题都不存在,是否就一定感到幸福?也不一定,因为很多人往往处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状态,似乎也没感到很幸福。

如何才能维持和增长幸福感?对幸福真谛有充分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除此而外,持有良好的心态也是关键所在。

人们往往把快乐与幸福相联系甚至等同起来。

实际上,快乐作为人的心境,存在不同的层面。

狂喜是极度的快乐,但狂喜只能是短暂的,不可能持续存在,如果持续存在,恐怕对某人来说,不仅不是喜事,反而会很糟糕,意味着此人精神上出现了偏差。

因而,狂喜显然不能与幸福等同,至多是产生转瞬即逝的幸福感。

密尔说:“假如所谓幸福是指高度快意的刺激继续不断,那么,这分明是不可能的。

非常高度的快乐状况只能经历顷刻之久……
所谓幸福并不是极乐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暂,快乐多而有变化,并且主动的快乐比被动的断然占多数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间有一些片刻的极乐。

”[4].
淡淡的愉悦的心境可能会比较持久,如果一个人能经常持有这种心境,那他的幸福感便会较长久。

但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事,因为只要人们总是为身外之物所牵,他就必定要随着物欲之满足与否而心绪波动;即使不为身外之物牵累,如果丧失精神生活的追求与活泼自在的生命力之抒发,他依然会内心空虚和惆怅,缺乏幸福感。

人的心境的最高境界是庄子所言的“至乐无乐”,即根本不存在快乐、不快乐、痛苦之情绪。

因为快乐和痛苦必定是相对而立,相伴而生的,只要你追求快乐,你就无法避免痛苦;如果你把快乐与幸福等同,那你的幸福就不可能持续、恒久。

所以,讲到底,最高的幸福从人的主观感受来说,就是持久的内心宁静,就是很少内心波澜起伏的深层愉悦。

不同的时代,因生活水准与生活质量的差异,人们对幸福感受的具体内涵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当今的社会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因此,对幸福的感受也更丰富具体。

然而,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无论是艰苦的生存条件,还是物质充裕的生活条件,在社会层面,总存在着贫富不均的现象;在个人层面,总会有顺逆起伏的经历,人们都会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达至幸福,怎样才能保持恒久的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