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DL计划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应用初探
环境规划学课后答案(第二版)郭怀成

环境规划学课后答案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内涵: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答:作用:(一)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三)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四)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五)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地位:环境规划担负着从整体和战略层次上的统筹规划、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
基本原则:(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二)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三)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五)系统原则;(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七)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4、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答:(1)按规划期划分包括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包括经济制约型、协调型和环境制约型(3)按环境要素划分包括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规划和噪声污染控制规划(4)按照行政区划分划分和管理层次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划分和管理层次划分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市(县)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5)按性质划分包括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等。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国际经验及启示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国际经验及启示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无序的排放特征,在国际上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
随着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源逐步得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将越来越得到重视。
根据政府干预程度的强弱,可将环境政策手段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刺激型和劝说教育型三种[1][1]。
命令控制手段主要包括行政许可、排放标准、限期治理等。
经济刺激手段包括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税费、生态补偿等。
劝说鼓励手段主要包括环境宣教、信息公开等,劝说鼓励手段一般作为命令控制和经济刺激手段的辅助。
本研究将遵循环境政策手段的分类,对国际上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经验进行回顾和分析,并结合我国基本情况,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针对农业面源的命令控制型手段命令控制型手段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严格的处罚措施、并且政府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因此要使命令控制型手段较好地发挥作用,前提是规制的对象非常明确,且规制的对象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否则监管成本太高。
农业面源排放的特征决定了命令控制手段难以较好地发挥作用。
在国际范围内,命令控制型手段也鲜见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
荷兰的矿物质账户系统(Mineral AccountingSystem-MINAS)较为接近命令控制手段。
[1][2]该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养分标准,其惩罚手段是想超出标准的农场主征税。
MINAS系统控制的对象不是N, P等养分的投入,而是其剩余或流失。
在这个系统之下,每个农民的养分投入和产出情况都被记录下来,如果其农场的养分剩余(或流失)在规定的标准之内,则无需交税,如果超出标准,则需要缴纳较高的税。
随着免税的标准越来越严,超出标准的税率也越来越高,1998年土壤含氮(折纯)的免税标准为 238kg/ha,超标税率为0.7欧元/kg,到2003年,免税标准为140 kg/ha,超标税率则上升为2.3欧元/kg。
尽管监测数据显示荷兰地下水的养分浓度在1992-2000年之间有所下降,但是这项政策仍然由于其高昂的执行费用以及对于环境质量贡献的不确定性受到质疑,在2006年被废除。
美国流域污染负荷和环境容量控制计划

设(conservative assumption) 外在方式:直接划分部分负荷为MOS
流域TMDL
单个水体TMDL
片断水体 相对简单 早期TMDL 整个流域内的多个水体 多重污染物 对整个流域内的水文水质过程的综合分析
流域TMDL
制定TMDL
选择水质标准
水质标准种类
需要长时间的监测和模拟 需要尽快提出方案 多数公众缺乏专业知识 相关各方的利益冲突 过于简单模糊,缺乏足够的决策信息 过于复杂冗长,有效信息被埋没,难以理解执行
时间
公众协商参与
实用性:
欢迎讨论
营养物(COD,N,P,..) 泥沙 病原体 重金属 农药 pH DO 温度 底栖生物
水体指定用途 (Designated Use) 数值标准 描述性标准
水质监测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在线监测 (pH, EC, DO, 温度) 长期监测 (逐月,逐日) 水质危险期监测 (洪水期,枯水期) 时间,预算 流域尺度 对水体状况的初步调查
工矿建筑
农业
非点源污染
最佳管理措施
(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
农业,雨洪,河岸等 BMP数据库 有效性 成本 与土地所有者合作
流域管理规划 Watershed Management Plan
利益相关方协商,共同成立流域管理组织 确定流域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Final documents
污染负荷分配
基准负荷(Baseline
Load)
Load)
现在状况下各污染源的排放量
分配负荷(Allocated
水质达标状况下所容许的各污染源排放量 为流域内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预留负荷 (reserved capacity for future growth)
TMDL计划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应用初探

第3 3卷第 8期
20 0 8年 8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Ⅱt 0NM咂NTAL SCI ENCE AND ANAGEM ENT M
V0 3 L 3 Nn 8 Au .2 08 g 0
文章 编号 :63 22 20 )8- 03— 4 17 ・1 1 (08 0 0 1 0
某种污染物的最大 日负荷量 。该计划 由美国环保局 于 17 92年 《 洁水 法》中提 出, 清 实践表 明, MD T L计划对 于
改善水体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本文在总结分析 中国污染物 总量控 制制度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的基 础上 , 介绍 了 美 国T L计划的成功 实施 经验 , MD 并结合 中国水环 境管理 的现状 , 讨论分析 了 T L计划在 中国实施的技 术路 MD
Ye Xi g ng n pi ,Zh n c a a g Yu h o
( .i guIstt 0 ra 1 nn n ei N nig2 0 2 ,C ia 2 SaeK yL brt yo 1 J n s ntue fUb nPa igadD s n, aj 10 4 hn ; . t e aoa r f a i n g n t o
T L计 划在 污 染物 总量 控 制 中 的应 用 初 探 MD
叶 兴 平 张 玉 超 ,
(. 1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江苏 南京 2 02 ;. 10 4 2 污染控 制与资源化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南京大学环境学 院 , 江苏 南京 2 0 9 ) 10 3
摘
要 :MD T t xm m D i od ) T L( o l i u ayL a s 为最大 日负荷 总量, a Ma l 是在 满足 水质标 准的条件 下 , 水体 能够接 受的
美国tmdl计划管理模型实施实践

美国tmdl计划管理模型实施实践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美国TMDL计划管理模型实施实践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成为全球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
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计算方法探讨

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计算方法探讨摘要:本文总结了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计算的常用方法,从下列几种常用的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方面比较了应用现状。
总结了现有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该研究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污染负荷计算方法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等。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造成的水质污染,导致我国城市和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加重。
计算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这对相关部门科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对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的相关标准尚未制定,导致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不利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测算,不利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监督管理。
总结了目前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计算的常用方法。
1.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特征农业面源污染其具有分布区域广、形成随机和监测方法困难等特点[1],且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众多,如农作物类型、地表径流量、地形和农作物类型等。
所以,如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研究,污染物的来源,类型,以及主要污染物的确定以及主要污染物的的负荷计算,能从源头解决面源污染的防止以及治理。
我国对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起步较晚,最初主要是针对湖泊,水库等水体进行富营养化的研究与调查,如三峡水库[2],太湖流域[3]等。
到21世纪,在以GIS为核心的3S技术[4]在对面源污染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开始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深以层次的研究,对面源污染负荷的估算以及其空间分布类型[5],评价方法以及污染类型的划分及其防治[6]开展了进一步研究,对面源污染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了进步。
2.常用的负荷计算方法及比较表1 常用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计算方法及优缺点从现代水文科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考虑非点源的生态环境形成及其运移规律,可以根据暴雨和大雨的径流推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其估算结果较为准确3现有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分析估算农业面源污染的传统方法有很多,但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计算主要有机理模型测量、经验系数法、断面实测总负荷减去点源负荷的方法、水文估计法这四类。
环境工程开题报告范文(2)

环境工程开题报告范文(2)环境工程开题报告范文篇2一、选题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七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辽河和松花江)总体呈轻度污染。
204条河流409个国控断面中,各级别水质断面对应的比例分别为:Ⅰ至Ⅲ类(59.9%)、Ⅳ至Ⅴ类(23.7%)和劣Ⅴ类(16.4%)。
首先,长江、珠江总体水质良好,淮河、松花江呈轻度污染,黄河、辽河呈中度污染,海河呈重度污染;其次,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对26个湖泊(水库)营养状态的监测显示,富营养化状态的占42.3%;第三,全国部分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功能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尚未能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趋势。
此外,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控制处于低级阶段,污染负荷较大,据研究[2-5],在我国,北京密云水库、天津于桥水库、云南洱海和滇池、上海淀山湖、安徽巢湖、江苏太湖等水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所占比例均高于点源污染。
我国的水生态环境污染呈现多元化、复合型、结构性的特征,给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已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6],总体形势仍十分严峻。
国务院温家宝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全国所有“十一五”规划指标,除了环保指标没能实现年初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其它指标均超额完成;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要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十二五”期间要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
然而,与上述严峻的水污染形势和美好的愿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水环境总量控制理念的发展依旧处在探索和变革的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可以被证实为高效的控制了水环境污染。
渤海陆源TN和COD污染物分配容量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及应用

渤海陆源TN和COD污染物分配容量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及应用在环渤海经济圈内,三省两市辖35个地级市、356个县级行政区。
自1970’s末,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渤海化学需氧量(COD)尤其是溶解无机氮(DIN)浓度呈持续升高趋势。
监测表明,目前渤海DIN浓度超标严重,超过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占比约30%,且水质沿海岸线呈不均衡分布特点。
自2000’s,国家相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渤海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特别是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按照行政区产污等比例的“一刀切”减排方式,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两市开始实行陆源COD和氨氮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但没有产生理想的预期效果。
这主要是由于“一刀切”减排方式严重偏离了超标水域沿海岸线不均衡分布的特征所致。
因此,在当前依然面临产污数量刚性增长的压力下,如果仍沿用“一刀切”减排方式,既难以使水质严重超标海域形成最有效的改善机制,也有可能对未超载行政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必要的限制作用。
因此,迫切需要由按行政区产污等比例的“一刀切”减排转变为按行政区入海排污超载的“差别化”减排。
当前,在美国(TMDL计划)、日本(TPLCS计划)、欧洲(WFD计划)的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GPA计划(Action for the Protection from the Marine Environment from Land-based Activities)中,均已围绕“区域性”尤其是行政区陆源污染物“差别化”减排方式开展研究,包括建立完善行政区排污压力与水质响应之间的数值检验关系等方面。
但目前尚没有针对行政区建立起陆源污染物“水质标定”分配容量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
在陆源污染物从污染源经流域、公共污水工程处理系统到入海排污口再到近海的输移过程(排污链)中,由于输移路径及土地利用类型、离海距离等不同,不同入海排污口及所连接的行政区对渤海水质超标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8期2008年8月环境科学与管理ENV I R O N M ENTAL SC I ENCE AND M ANAGE M ENT Vol 133No 18Aug .2008收稿日期:2008-05-05作者简介:叶兴平(1974-),男,工程师,毕业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理学硕士,从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673-1212(2008)08-0013-04T MDL 计划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应用初探叶兴平1,张玉超2(1.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4;2.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T MDL (T otalMaxi m u m Daily Loads )为最大日负荷总量,是在满足水质标准的条件下,水体能够接受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日负荷量。
该计划由美国环保局于1972年《清洁水法》中提出,实践表明,T MDL 计划对于改善水体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本文在总结分析中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美国T MDL 计划的成功实施经验,并结合中国水环境管理的现状,讨论分析了T MDL 计划在中国实施的技术路线以及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开发研究与中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相结合的T MDL 计划,为科学合理地解决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在点源与非点源、各个污染单位之间分配问题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途径。
关键词:T MDL;总量控制;污染物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A Elementary Study on the App licati on of T MDLin the Total D ischarge of PollutantsYe Xingp ing 1,Zhang Yuchao2(1.J iangsu I nstitute of U rban Planning and Design,Nanjing 210024,China;2.State Key Laborat ory ofRes ource Reuse and Polluti on Contr ol,School of the Envir on 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T MDL means T otalMaxi m u m Daily Loads,which is the t otal maxi m u m daily l oads of s ome pollutant water body could hold .This p lan was put f or ward in ‘Clean W ater Act ’by EP A of US A,and it was p r oved that T MDL was effective for the water quality re mediati on .This paper su mmarized the main p r oble m s in the app licati on of t otal discharge of pollutants in China .U sing i m p le ment experience of US A for reference,the app licati on technical line and technol ogical difficulties of T MDL was ana 2lyzed .Devel op ing the T MDL p lan suitable for China is an effective envir on mentalmanage mentmeasure,in order t o s olve distribu 2ti on of pollutant all owable discharge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T MDL;t otal discharge of pollutants;pollutants前言总量控制是中国“九五”计划以来实施的一项环境管理措施,是将管理的地域或者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根据要实现的环境质量目标,确定该地域或者空间一定时间内可容纳的污染物总量,继而采取措施使得所有污染源排入该地域或者空间内的污染物总量不超过可容纳的污染物总量,保证实现环境质量目标。
根据技术路线的不同,总量控制可分为容量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和行业总量控制三种模式[1]。
多年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对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是积极有效的。
但是,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现有的总量控制制度的问题[2-3]:(1)污染物排放总量仍以点源排放情况作为关注重点,忽视了非点源对水环境污染的贡献率,对于那些非点源贡献率高的地区,该措施对水质改善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影响;(2)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缺乏合理性、公平性。
总量控制是一种政府行为,为了实施该政策,政府首先将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以排污权的形式分配给污染源,从而实现环境容量资源的初始分配。
实施总量控制可以有2种基本方式,其一是通过强制手段,要求各污染源必须根据初始分配获得的排污权排放污染物,这种分配不可能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还会导致环境资源使用的低效率,无法体现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
其二是初始分配后污染源之间的排污权交・31・易,在确保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环境容量资源的重新配置,这是一种市场手段,但是这种分配方式的前提是必须在初始分配之后。
因此,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配技术是总量控制制度的关键。
(3)总量控制手段并没有与法律法规、标准、政策配套一致,可操作性较差,从而造成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有些地区对污染物排放仍然采取浓度控制的方法。
(4)在新上项目快速增加、新污染源不断产生的情况下,新老污染源的排放总量没有统盘考虑,从而不能真正控制排污总量。
进入“十五”以后,中国总量控制的思路和做法作了进一步的调整,针对水污染的控制,将国家、流域的宏观目标总量控制管理与基于控制单元水质目标的容量总量控制管理相结合[4]。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在各种污染源以及污染单位之间分配允许排放污染物量,成为总量控制的核心问题。
目前,对排污总量分配方法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一些报道。
其中,Fuji w ara等基于概率约束模型,对允许排放的污染物量在各个排污口间进行了分配; Burn等采用直接推断法对排污口间污染物分配进行了研究,但总的来说,这些分配方法都还不成熟、不完善,在点源和非点源分配、各行业污染物总量分配以及长时间大范围的实践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5]。
通过研究国外总量控制的实践来看,美国环保局最早于1972年提出的T MDL计划,无论在点源还是非点源的污染综合控制方面成效都非常显著,在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方面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1 T MDL计划的产生背景[4,6]T MDL(T otalMaxi m um Daily Loads)为最大日负荷总量,是在满足水质标准的条件下,水体能够接受某种污染物的最大日负荷量。
该计划由美国环保局于1972年《清洁水法》中提出,其总目标识别系统可以识别全国受损和受到威胁的水体以及引起损害的污染物,将可分配的污染负荷分配到各个污染源(包括点源和非点源),同时考虑安全临界值和季节性变化等因素,采取适当的污染控制措施来保证目标水体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
美国已对水体的营养物、沉积物、病原菌等实施了T MDL计划,并对点源和非点源污染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受污染水体的质量,保障了受污染的水体能够达到它的制定用途。
美国环保局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家的水体质量,不断地努力改善该计划,在2001至2002两年间,被批准或实施的T MDL计划超过5000个,而且该计划每年都以稳定的速度上升,例如从1999年的500个上升到2002年的大约3000个,一些案例表明,T M2 DL计划对于改善水体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2 T MDL计划与中国的总量控制制度对比美国的T MDL计划和中国流域污染治理的基本思路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一致性[6]: (1)首先,两者都强调先确认现状水质,然后确定合理水质目标,继而制定治理计划、通过强制执行治理措施,并对治理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最后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2)两种手段均为“目标总量控制”。
T MDL计划是在满足水质标准的条件下确定总量,而中国则以“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的排放总量或削减指标为总量控制目标;(3)这两种污染治理思路都强调量化污染负荷,并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分配,通过进行总量管理以达到污染治理的目的;(4)两者都强调重点问题重点分析,对问题水体区别对待。
T MDL计划经过水质受限水体的识别,确定制定T MDL计划的先后顺序;流域污染治理则强调抓住重点河流、重点流域,逐条河流治理和每个流域整治;(5)从实施过程来看,两者都是周期性、循环的治理过程,T MDL计划以3年为治理周期,通过对治理效果的评估为制定下一个相应的计划奠定基础;而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以5年规划为治理周期,同样经过水质考核、评估实施效果,以确定下一步相应的治理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但是,和中国流域污染综合整治相比较,T MDL 计划的最大特点在于,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分为点源(现有和未来点源的污染负荷)、非点源(现有和未来非点源的污染负荷)和安全临界值三大部分。
T MDL计划提出安全临界值(Margin of Safety),并将总量合理的分配到面源,为水质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消除了污染物质负荷与受纳水体、水质之间关系的不确定量。
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在T MDL计划制定和实施方面的成功经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尤其是监测条件和技术条件好的地区,率先开发T MDL计划,另外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尤其是水源地受非点源污染威胁的水体尽快开发T MDL计划,因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水体污染较为严重的中国东部地区成为T MDL计划研究和开发的最佳区域之一。
由于T MDL计划近年才为中国学者所认识和了解,目前尚未有在典型流域污染综合整治中应用的案例,仅有个别研究人员将T MDL计划与中国的传统污染综合整治进行了对比,并在南水北调东线山・41・东段治污中进行了比较研究[6]。
3 T MDL 计划在中国的实施框架T MDL 计划在中国的实施,首先要开展地区水系河网状况以及现有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措施调查,对现有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方法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其中的经验教训,经过受限水体的识别和优先顺序,确定某些河流开展T MDL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