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结构力学名词解释整理

1. 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布置的三个原则:(1)沿结构单元的两个方向设置剪力墙,尽量做到分散、均匀、对称,使结构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尽量重合,防止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结构发生扭转。
(2)在楼盖水平刚度急剧变化处,以及楼盖较大洞口的两侧,应设置剪力墙。
(3)在同一方向各片剪力墙的抗侧刚度不应大小悬殊,以免水平地震作用过分集中到某一片剪力墙上。
2. 解决拱结构拱脚推力的三种方法:(1)推力由拉杆承受(2)推力由侧面框架结构承受(3)推力由基础直接承受3. 变形体与刚体:(1)变形体固体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包括物体尺寸的改变和形状的改变,这些固体称之为变形体。
(2)刚体刚体是一种理想化的力学模型,理论力学认为刚体是这样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二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4. 索膜结构的四种主要形式:1).双曲面单元结构2).类锥形单元结构.3).索弯顶结构4).桅杆斜拉结构5. 先张法与后张法:(1)先张法张拉预应力钢筋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进行的方法叫先张法。
(2)后张法张拉预应力钢筋在浇筑混凝土之后,待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再进行的方法叫后张法。
6. 端承桩与摩擦桩:(1)端承桩: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端阻力分担荷载较多的桩。
(2)摩擦桩: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侧阻力分担荷载较多的桩。
7.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优点:(1)钢筋混凝土与型钢共同受力(2)与全钢结构相比,可节约钢材1/3左右:(3)型钢外包的钢筋混凝土不仅可以取代防腐,防火材料,而且更耐久,可节省经常性维护费用。
(4)可用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各种结构体系中。
8.筒体结构类型5种:实腹筒、框筒、桁架筒、筒中筒、筒束9.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由哪四部分组成?1、化学胶结力:钢筋和混凝土接触面上的化学吸附作用力。
2、磨擦力:混凝土收缩后将钢筋紧紧地握裹住而产生的力。
3、机械咬合力:钢筋表面凹凸不平与混凝土产生的机械咬全作用而产生的力。
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剪力墙的布置原则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是一种重要的抗侧力构件,它能够有效地抵抗水平荷载,如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合理地布置剪力墙对于结构的性能和经济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一、均匀布置原则剪力墙在平面上的布置应该尽量均匀,以保证结构在各个方向上的刚度和承载能力相对均衡。
如果剪力墙的布置不均匀,可能会导致结构在某些方向上的刚度较大,而在其他方向上的刚度较小,从而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性。
例如,在一个矩形的建筑平面中,如果只在长边方向布置剪力墙,而短边方向没有剪力墙或者剪力墙数量很少,那么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建筑就容易绕短边方向发生扭转。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该在建筑的两个方向上均匀地布置剪力墙,使结构的抗侧力体系更加合理。
二、周边布置原则剪力墙宜沿建筑物的周边布置,这样可以增加结构的抗扭刚度,有效地抵抗水平荷载产生的扭转作用。
周边布置的剪力墙能够形成一个封闭的抗侧力体系,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同时,周边布置的剪力墙还可以有效地抵抗建筑物周边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减少建筑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此外,周边剪力墙还可以为内部的框架结构或其他结构体系提供有效的约束,提高内部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三、对称布置原则剪力墙的布置应该尽量对称,使结构的质心和刚心尽可能重合。
质心是建筑物质量的中心,刚心是结构抗侧刚度的中心。
当质心和刚心不重合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会产生附加的扭矩,增加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对称布置剪力墙可以有效地减少结构的扭转效应,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例如,如果一个建筑物的平面形状不规则,存在突出部分或者凹进部分,那么在布置剪力墙时,应该在突出部分和凹进部分对称地布置剪力墙,以平衡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分布。
四、纵横墙相连原则纵横墙相连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空间结构体系,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
在布置剪力墙时,应该尽量使纵横墙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抗侧力体系。
剪力墙的分类、特点及布置原则

剪力墙的分类、特点及布置原则剪力墙的分类、特点及布置原则一:剪力墙的分类1. 根据结构形式分类剪力墙可分为砌体剪力墙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两种类型。
砌体剪力墙是采用砌体构建的墙体,主要用于住宅和小型建筑。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则是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墙体,适用于大型建筑以及高层建筑。
2. 根据抗震性能分类剪力墙可分为传统剪力墙和抗震剪力墙两种类型。
传统剪力墙是指仅具有抗剪能力的墙体,其抗震性能相对较低。
而抗震剪力墙则是采用加强的结构形式,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地分担地震作用。
二:剪力墙的特点1. 承载能力强剪力墙由于采用了较多的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能够有效地承担建筑物的重力荷载。
2. 抗震性能好剪力墙采用了抗震设计原则,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墙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力,减小建筑物的振动。
3. 布置灵活剪力墙的布置相对灵活,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使用要求进行合理的布置。
例如,在高层建筑中,可以将剪力墙布置在建筑物的核心区域,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三:剪力墙的布置原则1. 等间距布置剪力墙应按一定的间距进行布置,一般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两倍高度。
这样可以使剪力墙均匀分布在建筑物中,保证整体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2. 交错布置建筑物中的剪力墙应交错布置,即将两面相邻的剪力墙错开布置,形成一定的连续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分散和吸收地震力,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3. 墙体屈曲长度剪力墙的墙体屈曲长度应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确保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墙能够充分发挥其抗震性能,防止因墙体过大而导致的不利效应。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 抗震设计:指根据地震活动区的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使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剪力墙的分类、特点及布置原则一:剪力墙的分类1. 按构造材料分类剪力墙可以分为砌体剪力墙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两种。
砌体剪力墙是由砌块构成的墙体,主要用于住宅建筑。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原则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原则1、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构件之间不宜采用铰接。
抗震设计时,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的梁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2、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一般按照“均匀、对称、分散、周边”的原则布置:(1)剪力墙宜均匀对称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
在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两侧不宜同时设置剪力墙。
(2)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
(3)剪力墙布置时,如因建筑使用需要,纵向或横向一个方向无法设置剪力墙时,该方向可采用壁式框架或支撑等抗侧力构件,但是,两方向在水平力作用下的位移值应接近。
壁式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考虑。
(4)剪力墙的布置宜分布均匀,单片墙的刚度宜接近,长度较长的剪力墙宜设置洞口和连梁形成双肢墙或多肢墙,单肢墙或多肢墙的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m。
每段剪力墙底部承担水平力产生的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剪力的40%。
(5)纵向剪力墙宜布置在结构单元的中间区段内。
房屋纵向长度较长时,不宜集中在两端布置纵向剪力墙,否则在平面中适当部位应设置施工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影响,同时应加强屋面保温以减少温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6)楼梯间、竖井等造成连续楼层开洞时,宜在洞边设置剪力墙,且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不宜孤立地布置在单片抗侧力结构或柱网以外的中间部分。
(7)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应满足楼盖平面刚度的要求,否则应考虑楼盖平面变形的影响。
3、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宜设计成周边有梁柱(或暗梁柱)的带边框剪力墙。
纵横向相邻剪力墙宜连接在一起形成L形、T形及口形等,以增大剪力墙的刚度和抗扭能力。
4、在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项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当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予减小。
剪力墙的布置

剪力墙布置一、主体结构不铰接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构件之间不宜采用铰接。
抗震设计时,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的梁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二、剪力墙布置原则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一般按照“均匀、对称、分散、周边”的原则布置:(1) 剪力墙宜均匀对称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在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两侧不宜同时设置剪力墙。
(2)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
(3)剪力墙布置时,如因建筑使用需要,纵向或横向一个方向无法设置剪力墙时,该方向可采用壁式框架或支撑等抗侧力构件,但是,两方向在水平力作用下的位移值应接近。
壁式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考虑。
(4)剪力墙的布置宜分布均匀,单片墙的刚度宜接近,长度较长的剪力墙宜设置洞口和连梁形成双肢墙或多肢墙,单肢墙或多肢墙的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 m。
每段剪力墙底部承担水平力产生的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剪力的40%。
(5)纵向剪力墙宜布置在结构单元的中间区段内。
房屋纵向长度较长时,不宜集中在两端布置纵向剪力墙,否则在平面中适当部位应设置施工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影响,同时应加强屋面保温以减少温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6) 楼梯间、竖井等造成连续楼层开洞时,宜在洞边设置剪力墙,且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不宜孤立地布置在单片抗侧力结构或柱网以外的中间部分。
(7) 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应满足楼盖平面刚度的要求,否则应考虑楼盖平面变形的影响。
三、宜带边框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宜设计成周边有梁柱(或暗梁柱)的带边框剪力墙。
纵横向相邻剪力墙宜连接在一起形成L形、T形及口形等,以增大剪力墙的刚度和抗扭能力。
四、长形平面剪力墙布局原则在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项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当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予减小。
剪力墙结构设计注意要点

剪力墙结构设计注意要点关键信息项:1、剪力墙的布置原则2、剪力墙的厚度要求3、剪力墙的配筋设计4、连梁的设计要点5、边缘构件的设计规定6、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1、剪力墙的布置原则11 剪力墙应沿建筑物的主要轴线方向布置,以形成有效的抗侧力体系。
111 剪力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避免出现局部薄弱部位。
112 剪力墙的间距应符合规范要求,以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扭性能。
113 对于较长的剪力墙,宜设置洞口将其分成若干墙段,墙段之间宜采用弱连梁连接。
2、剪力墙的厚度要求21 剪力墙的厚度应根据其所在部位、抗震等级、房屋高度等因素确定。
211 一般情况下,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厚度不应小于 200mm。
212 非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厚度不应小于 160mm。
213 剪力墙的厚度还应满足稳定性和构造要求。
3、剪力墙的配筋设计31 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应根据计算结果和规范要求进行配置。
311 竖向分布钢筋通常布置在剪力墙的两侧,其间距不应大于300mm。
312 水平分布钢筋应布置在竖向分布钢筋的外侧,其间距不应大于300mm。
313 剪力墙的边缘构件应按照规范要求配置箍筋和纵筋。
4、连梁的设计要点41 连梁的跨高比应合理控制,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
411 连梁的截面尺寸应满足剪压比要求,避免发生脆性破坏。
412 连梁的配筋应根据其受力特点进行计算和配置,同时应考虑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
413 对于跨高比较小的连梁,可采用交叉斜筋、对角暗撑等加强措施。
5、边缘构件的设计规定51 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其设置范围和配筋要求应符合规范。
511 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应根据抗震等级和墙肢轴压比确定。
512 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6、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61 剪力墙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611 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墙结构应满足层间位移角等变形要求。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一般原则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一般原则剪力墙结构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
它通过在建筑物的侧墙上设置一定数量和位置的剪力墙,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抗震能力。
在进行剪力墙结构的布置时,需要遵循一些一般原则,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
首先,剪力墙的布置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形态特点进行合理的决定。
考虑到剪力墙的布置对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和建筑物的尺寸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剪力墙布置方案。
例如,在大跨度的建筑物中可以采用中央对称的剪力墙布置方案,而在不规则形状的建筑物中需要采用错综复杂的剪力墙布置方案。
其次,在剪力墙的布置中应遵循剪力墙的平面布置连续和对称的原则。
剪力墙在平面上的布置应该遵循连续和对称的原则,以确保整个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均匀受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剪力墙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建筑物的尺寸和功能规划进行合理确定,以达到结构整体的均衡受力。
此外,剪力墙的布置应结合结构的细部设计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剪力墙的布置需要考虑到结构的连续性和刚度分布等因素,同时还需考虑结构中其他构件的布置和连接方式,以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例如,在布置剪力墙时,需要与楼板、柱子等构件的布置进行协调,确保结构的连续性。
另外,剪力墙的布置还需要考虑到结构的施工和维护等因素。
剪力墙的布置应尽量减少施工的复杂性和工艺难度,以提高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在剪力墙的布置中还需考虑到将来的维护和修理等因素,以便于对结构进行检修和加固。
最后,在剪力墙的布置中应遵循经济性原则。
剪力墙的布置应尽量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和施工的成本,以提高结构的经济性。
在确定剪力墙的布置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使用性等因素,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剪力墙结构的布置需要遵循一系列的一般原则。
在剪力墙的数量和位置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形态特点和结构的连续性、刚度分布等要求。
(完整)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设计原则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设计原则1 剪力墙布置原则(1)剪力墙的位置:1)遵循均匀、分散、对称和周边的原则。
2)剪力墙应沿房屋纵横两个方向布置。
3)剪力墙宜布置在房屋的端部附近、平面形状变化处、恒荷载较大处以及两端楼(电)梯处,在结构中部尽量减少剪力墙的布置量。
4)在平面布置上尽可能均匀、对称,以减小结构扭转。
不能对称时,应使结构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接近。
5)沿高度均匀变化;在竖向布置上应贯通房屋全高,使结构上下刚度连续、均匀。
6)多均匀长墙(增加抗侧刚度和减少剪力墙数和混凝土用量),少短墙(抗震性差);可布置成单片形(不少于三道,长度不超过8m)、L形、T形、工字形、十字形或筒形最佳,H/L≥2, 少复杂形状转折。
7)洞口布置在截面中部,避免布置在剪力墙端部或柱边。
(2)剪力墙的间距:为了保证楼(屋)盖的侧向刚度,避免水平荷载作用下楼盖平面内弯曲变形,应控制剪力墙的最大间距。
(3)剪力墙的厚度:剪力墙厚度取值由以下因素确定:1)通过结构分析,在满足最大层间位移、周期比、位移比的各项指标确定每层剪力墙的厚度;2)不同抗震等级的轴压比的限制;3)构造性及稳定性要求(而稳定性一般会满足);对于普通的住宅建筑在7度或8度地区,墙厚大多情况下是按稳定性和构造要求所控制的;首先剪力墙厚度应满足《高规》7.2.1条7.7.2条规定(其实是高厚比要求),当不能满足上面几条的时候应按《高规》附录D 计算墙体的稳定,从大量工程实例看,按《高规》附录D 计算的墙厚比《高规》7.2.1条7.7.2条规定的小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原则
剪力墙结构是利用建筑物墙体作为建筑物的竖向承载体系,并用它抵抗水平力的一种结构体系。
其侧向刚度大,整体性好,用钢量较省,缺点是自重大。
剪力墙间距一般为3m〜5m。
平面布置的灵活性受到限制。
由于其良好的抗侧性、整体性和抗震性能,可以建造较高的建筑物。
剪力墙的布置原则为:
1、剪力墙结构中全部竖向力和水平力都由剪力墙承受。
所以一般应沿建筑物的主要轴线双向布置。
特别是在抗震结构中,应避免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形式,并宜使两个方向抗侧刚度接近,即两个方向的自振周期宜相近。
2、剪力墙应尽量拉通对直,以增加抗震能力。
门窗洞口上下各层对齐,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使受力明确,计算简单。
在抗震结构中,应尽量避免出现错洞
3、剪力墙和叠合错洞墙。
叠合错洞墙的特点是洞口错开距离很小,甚至叠合,不仅墙肢不规则,而且还在洞口之间形成薄弱部位,对抗震尤为不利。
4、剪力墙沿竖向应贯通建筑物全高。
剪力墙沿竖向改变时,允许沿高度改变墙厚和混凝土等级,或减少部分墙肢,使抗侧刚度逐渐减小,避免各层刚度突变,
造成应力集中。
剪力墙要避免洞口与墙边,洞口与洞口之间形成小墙肢。
小墙肢宽度不宜小于三倍墙厚,并用暗柱加强。
5、较长的剪力墙宜开设洞口,将其分为均匀的若干墙段,墙段之间宜采用弱梁连接,每个独立墙段的总高度与其截面高度之比不应小于2,墙长较小时,受弯产生的裂缝宽度较小,墙体配筋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因此墙肢截面高度不宜大于8m。
6高层建筑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结构形式,短肢墙应尽可能设置翼缘。
在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应布置筒体,以形成共同抵抗水平力的剪力墙结构。
控制剪力墙平面外弯矩,应采取增加与沿梁轴线方向的垂直墙肢,或增加壁柱、柱等方式,来减少梁端部弯矩对墙的不利影响。
对截面较小的楼面梁可设计为铰接或半刚接,减小墙肢平面外弯矩。
7、不宜将楼面主梁直接支承在剪力墙之间的连梁上。
因为一方面主梁端部约束达不到要求,连梁没有抗扭刚度去抵抗平面外弯矩;另一方面对连梁本身不利,连梁本身剪切应变较大,容易出现裂缝,因此应尽量避免。
那什么是框架剪力墙?
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也称框剪结构,从字面上讲就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受力形式,框架与剪力墙的相互作用力使整个框架剪力墙结构更加的稳固。
框架剪力墙结构优缺点:
1)框架结构建筑布置比较灵活,可以形成较大的空间,但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较差,而剪力墙结构则相反。
2)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使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3)在框架的某些柱间布置剪力墙,从而形成承载能力较大、建筑布置又较灵活的结构体系。
在这种结构中,框架和剪力墙是协同工作的,框架主要承受垂直荷载,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
框剪结构适用范围:
这种结构一般宜用于10〜20层的建筑。
2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原则
原则1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构件之间不宜采用铰接。
抗震设计时,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的梁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原则2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一般按照“均匀、对称、分散、周边”的原则布置:
1)剪力墙宜均匀对称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在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两侧不宜同时设置剪力墙。
2)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
3)剪力墙布置时,如因建筑使用需要,纵向或横向一个方向无法设置剪力墙时,该方向可采用壁式框架或支撑等抗侧力构件,但是,两方向在水平力作用下的位移值应接近。
壁式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考虑。
4)剪力墙的布置宜分布均匀,单片墙的刚度宜接近,长度较长的剪力墙宜设置
洞口和连梁形成双肢墙或多肢墙,单肢墙或多肢墙的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 m。
每段剪力墙底部承担水平力产生的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剪力的40%。
5)纵向剪力墙宜布置在结构单元的中间区段内。
房屋纵向长度较长时,不宜集中在两端布置纵向剪力墙,否则在平面中适当部位应设置施工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影响,同时应加强屋面保温以减少温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6)楼梯间、竖井等造成连续楼层开洞时,宜在洞边设置剪力墙,且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不宜孤立地布置在单片抗侧力结构或柱网以外的中间部分。
7)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应满足楼盖平面刚度的要求,否则应考虑楼盖平面变形的影响。
原则3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宜设计成周边有梁柱(或暗梁柱)的带边框剪力墙。
纵横向相邻剪力墙宜连接在一起形成L形、T形及口形等,以增大剪力墙的刚度和抗扭能力。
原则4
在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项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当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予减小。
2)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两尽端。
原则5
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全高,沿高度墙的厚度宜逐渐减薄,避免刚度突变。
当剪力墙不能全部贯通时,相邻楼层刚度的减弱不宜大于30%,在刚度突变的楼层板应按转换层楼板的要求加强构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