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思考题习题答案—第8章 电化学

第八章电化学一.基本要求1.理解电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异同点,电极的阴、阳、正、负的定义,离子导体的特点和Faraday 定律等。
2.掌握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计算、与浓度的关系及其主要应用等。
了解强电解质稀溶液中,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离子平均活度和平均质量摩尔浓度的定义,掌握离子强度的概念和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的理论计算。
3.了解可逆电极的类型和正确书写电池的书面表达式,会熟练地写出电极反应、电池反应,会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4.掌握电动势测定的一些重要应用,如:计算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计算电池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求难溶盐的活度积和水解离平衡常数,求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和测定溶液的pH等。
5.了解电解过程中的极化作用和电极上发生反应的先后次序,具备一些金属腐蚀和防腐的基本知识,了解化学电源的基本类型和发展趋势。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在学习电化学时,既要用到热力学原理,又要用到动力学原理,这里偏重热力学原理在电化学中的应用,而动力学原理的应用讲得较少,仅在电极的极化和超电势方面用到一点。
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不同,电解质溶液中有离子存在,而正、负离子总是同时存在,使溶液保持电中性,所以要引入离子的平均活度、平均活度因子和平均质量摩尔浓度等概念。
影响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的因素有浓度和离子电荷等因素,而且离子电荷的影响更大,所以要引进离子强度的概念和Debye-Hückel极限定律。
电解质离子在传递性质中最基本的是离子的电迁移率,它决定了离子的迁移数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等。
在理解电解质离子的迁移速率、电迁移率、迁移数、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等概念的基础上,需要了解电导测定的应用,要充分掌握电化学实用性的一面。
电化学在先行课中有的部分已学过,但要在电池的书面表示法、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的写法、电极电势的符号和电动势的计算方面进行规范,要全面采用国标所规定的符号,以便统一。
会熟练地书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是学好电化学的基础,以后在用Nernst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时才不会出错,才有可能利用正确的电动势的数值来计算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值,如:计算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电池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难溶盐的活度积,水的解离平衡常数和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等。
(完整版)第八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一、基本概念1、系统动力学(Systems Dynamics,SD)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弗雷斯特(J. W. 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提出的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辅助手段的计算机仿真模型。
2、因果关系分析是系统动力学的基础,起着指明系统的变量间因果关系、作用方向和说明系统的反馈回路的作用。
通常事件间因果关系的逻辑可描述为“如果……那么就……”。
因果关系可以用因果关系图来表示。
3、因果链是用因果箭来描述的递推性的因果关系。
例如,A是B的原因,B是C的原因,则A也成为C的原因。
4、一般系统内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用箭头图表示,一个箭头连接两个有因果关系的相关变量,称之为因果箭。
5、当因果链中“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引起“结果的结果”,最终又作用于最初的“原因”,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则称为因果关系的反馈回路或因果反馈回路、因果反馈环。
6、流程图中可以根据流率等因素的影响,描述系统状态变量的变化,并通过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方程来精确表示变量的变化机制。
7、系统动力学中,流率变量用来表示决策函数。
“流率”描述的是系统中的流随时间而变化的活动状态,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提货速度等,用一个表示阀门的符号来标记。
8、Vensim是由美国Ventana Systems公司开发的一款可视化系统动力学软件,它提供了相对简单灵活的方式,建立仿真模型,观察变量的因果关系和反馈回路,便于修改、优化和探索模型。
二、选择题(1-4单选,5-8多选)1、如果变量A的增加使变量B也增加,那么两者为()A. 正因果关系B. 负因果关系C. 负因果链D. 正因果链2、全部因果箭都是负极性的反馈回路()A.一定是负反馈回路B.一定是正反馈回路C.可能是正反馈回路也可能是负反馈回路D.既不是正反馈回路也不是负反馈回路3、描述系统积累效应的变量是()A.系统变量B.状态变量C.决策变量D.流率变量4、()的多少是系统复杂程度的标志。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第八章 一般均衡、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一、思考题1.论述交换和生产一般均衡的实现条件。
2.为什么说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不相等时,资源没有达到有效配置。
3.市场失灵原因有哪些?4.信息不对称怎样带来市场失灵?5.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什么?6.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7.运用实例说明外部效应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政府有哪些对策?8.试述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的内容。
9.政府失灵的含义及其原因?二、计算题1.假设某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 Q 101000-=,而成本函数为Q C 40=,试求:(1)若该商品为一垄断厂商生产,则其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2)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则其产量和价格应各为多少?(3)社会纯福利在垄断性生产是损失了多少?2.某两企业之间存在外部性,企业1给予企业2造成外部不经济。
企业1生产X 产品、企业2生产Y 产品,各自的成本函数为212x C =xy y C 222+=x 、y 分别为两企业的产量,企业2的成本受企业1的产量x 的影响。
X 、Y 的市场价格分别为 80、60。
(1)假设两企业不对外部性进行交涉,两企业的产量各为多少?(2)假设两企业进行外部性问题交涉,交易成本为0,两企业的产量为多少?(3)在(2)的场合,对企业1的外部不经济有法规及无法规时,两企业如何分配利润?(4)政府为抑制外部不经济,对企业1的生产每单位征收t 的税收,企业各自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税率t 应定为多少?(5)政府向企业1对x 的产量征收每单位t 的税收,而向企业2按每单位x 的产量发放t 的补贴。
假设两企业可以无交易成本地自由交涉,那么政府的税收、补贴政策会带来什么影响?3.某经济由两个个人及一个企业构成。
企业雇佣劳动L 以生产x ,生产函数为212L x =企业利润均等地分配给两个人。
企业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公害,公害量z 依存于x4x z =两个个人的效用依存于x 及z ,两人均为 223z x u -=初期两人均只有8单位的劳动。
运动生理学第三版第八章思考题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三版第八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酸碱平衡2.缓冲体系3.碱储4.排泄5.肾小球滤过作用6.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7.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答: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由弱酸以及弱酸与强酸生成的盐按一定的比例组成的混合液称为缓冲体系。
3.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的含量称血浆中的碱储。
4.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5.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手细血管时,除血浆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其余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均可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囊液,这一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作用。
6.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是指肾小管液中的某些物质经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转移出肾小管而返回血液的过程。
7.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指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细胞自身的代谢活动将产生的物质转到肾小管液中;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排泄,则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转到肾小管液中去。
二、问答题1.简述尿液形成的基本过程以及运动对尿量和尿液成分的影响。
2.简述运动性蛋白尿的含义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答:1、(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血浆-肾小球毛细管肉-(滤过作用)-肾小囊(小囊液)-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分泌与排泄)-终尿(2)运动对量和尿液成分的影响心输出量重新分配一>肾血流量下降一尿量减少剧烈运动骨骼肌糖酵解增强一>血乳酸增加-尿乳酸增加答:2、当人体对大运动量训练不适应或进行时间长、强度大的运动后,不但尿液中代谢性酸产物增加,而且相当一部分运动员尿液中还会出现蛋白,但运动后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一般在24小时内可自行消失。
这种由干运动引起的一过性的尿中蛋白质增加的现象,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其出现的阳性率与运动的项目有关,在运动量的诸因素中,与运动强度的关系最大。
七年级科学上(华师大版)第八章地球上的生物圈基本概念参考答案

第八章地球上的生物圈基本概念参考答案一、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的区域环境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三部分①属于同一物种。
物种是一群生物,它们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出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②占据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可大可小。
③是同种生物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
一个种群中的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差,雌雄之别,只要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那就是一个种群。
2.群落的概念:生活在一定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三部分:①“一定区域内”,它决定群落的大小、可大可小,由人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②“各种生物种群”实际是这一区域内各种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种群。
③“总和”的关键是指这一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具体有这植物种群(这个环境中所有和植物)、动物种群(这个环境中所有的动物)和微生物。
3.种群和群落的关系: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依赖,相互联系,而不是简单的组合,从而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
4.森林群落有分层现象,自上而下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衣层。
它们生活在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空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联系。
在森林中由于植物的分层,导致以植物为生的动物也出现分层。
5.群落有多种类型,根据群落的基本特性及其生活的环境,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有的植物的总合叫植物群落。
7.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称为植被。
8.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构成了不同的植被。
9.天然森林的形成:沙丘出现一年生草本植物(先锋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一段时间后)出现灌木群落(几百年后)出现乔木(漫长过程后近千年)形成一个稳定的天然森林10.森林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保持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称为地球的“绿色之肺”。
11.森林之最:①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位于亚马孙河流域,占世界热带雨林的30%以上,世界上热带雨林分布最多的国家是巴西。
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第八章

第八章压气机的热力过程1、利用人力打气筒为车胎打气时用湿布包裹气筒的下部,会发现打气时轻松了一点,工程上压气机缸常以水冷却或气缸上有肋片,为什么?答:因为气体在压缩时,以等温压缩最有利,其所消耗的功最小,而在人力打气时用湿布包裹气筒的下部或者在压气机的气缸用水冷却,都可以使压缩过程尽可能的靠近等温过程,从而使压缩的耗功减小。
2、既然余隙容积具有不利影响,是否可能完全消除它?答:对于活塞式压气机来说,由于制造公差、金属材料的热膨胀及安装进排气阀等零件的需要,在所难免的会在压缩机中留有空隙,所以对于此类压缩机余隙容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叶轮式压气机来说,由于它是连续的吸气排气,没有进行往复的压缩,所以它可以完全排除余隙容积的影响。
3、如果由于应用气缸冷却水套以及其他冷却方法,气体在压气机气缸中已经能够按定温过程进行压缩,这时是否还需要采用分级压缩?为什么?答:我们采用分级压缩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压缩过程中余隙容积的影响,即使实现了定温过程余隙容积的影响仍然存在,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分级压缩。
4、压气机按定温压缩时,气体对外放出热量,而按绝热压缩时不向外放热,为什么定温压缩反较绝热压缩更为经济?答:绝热压缩时压气机不向外放热,热量完全转化为工质的内能,使工质的温度升高,压力升高,不利于进一步压缩,且容易对压气机造成损伤,耗功大。
等温压缩压气机向外放热,工质的温度不变,相比于绝热压缩气体压力较低,有利于进一步压缩耗功小,所以等温压缩更为经济。
5、压气机所需要的功可从第一定律能量方程式导出,试导出定温、多变、绝热压缩压气机所需要的功,并用T-S 图上面积表示其值。
答:由于压缩气体的生产过程包括气体的流入、压缩和输出,所以压气机耗功应以技术功计,一般用w c 表示,则w c = -w t由第一定律:q=△h+w t ,定温过程:由于T 不变,所以△h 等于零,既q=w t ,q=T △s ,21ln p p R s g =∆,则有 12lnp p T R w g c = 多变过程:w c = -w t =△h-q()⎥⎥⎥⎦⎤⎢⎢⎢⎣⎡-⎪⎪⎭⎫ ⎝⎛---=⎪⎪⎭⎫ ⎝⎛----=---=-111111111112112112n n g g V P P T R n n T T T R n n T T c n n q κκκκκ ()⎥⎥⎥⎦⎤⎢⎢⎢⎣⎡-⎪⎪⎭⎫ ⎝⎛-=⎪⎪⎭⎫ ⎝⎛--=-=∆-1111112112112n n g g p p p T R T T T R T T c h κκκκ 所以⎥⎥⎥⎦⎤⎢⎢⎢⎣⎡-⎪⎪⎭⎫ ⎝⎛-=-111121n n g c p p T R n n w 绝热过程:即q=0,所以⎥⎥⎥⎦⎤⎢⎢⎢⎣⎡-⎪⎪⎭⎫ ⎝⎛-=∆=-=-111121n n g t c p p T R h w w κκ6、活塞式压气机生产高压气体为什么要采用多级压缩及级间冷却的工艺?答:由于活塞式压气机余隙容积的存在,当压缩比增大时,压气机的产气量减小,甚至不产气,所以要将压缩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采用多级压缩,以减小单级的压缩比。
思考题与习题解答

第八章思考题与习题解答8-3 试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用√或×表示在括号内。
(1)只要满足相位平衡条件,且1AF,就可产生自激振荡。
( )(2)对于正弦波振荡电路而言,只要不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即使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很大,它也不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
( )(3)只要具有正反馈,就能产生自激振荡。
( )答:(1) √。
(2) √。
(3) ×。
相位条件满足后,还需同时满足幅度条件才能振荡,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8-4 试分析下列各种情况下,应采用哪种类型的正弦波振荡电路。
(1)振荡频率在100 Hz~1 kHz范围内可调;(2)振荡频率在(10~20) MHz范围内可调;(3)产生100 kHz的正弦波,要求振荡频率的稳定度高。
图题8-6解 (1)本题振荡频率范围是低频,因此用RC串并联振荡器(或文氏桥振荡器)。
(2)本题要求的振荡频率在高频范围,因此采用三端式(电感三点式或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3)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可以满足高稳定度的振荡频率。
8-6 试用相位平衡条件判断图题8-6所示各电路,哪些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哪些不能,并说明理由。
目的练习由分立元件构成的电路的判振。
解 (1)图(a),放大电路由两级构成,第一级由1V管构成共基放大电路;第二级由2V构成工作点稳定共射放大电路;反馈网络与选频网络由RC串并联网络构成。
反馈信号f U 取自RC 并联支路上,上正下负。
断开f U 与放大电路输入端1C (或左或右均可)处,并在此处与地之间加入一个信号i U ,用瞬时极性法(见图中的正、负号)判别此反馈为负反馈(即i U 与f U 反相),因此此电路不可能振荡。
或者用相位条件表达式求φ:A f φϕϕ=+ 因为第一级共基电路不反相,第二级共射电路反相,一共反相一次,因此A ϕ=180°RC 串并联网络不反相,因此f ϕ=0°则 ϕ=180°+0°=180°不满足相位平衡条件,不能振荡。
第八章 思考题与解答要点

第八章思考题与解答要点1.发明创造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在发明创造中如何遵循这些原则?解答要点:(1) 发明创造的基本原则①目标性原则发现并确定发明的目标是发明的开端,而发明目标就是人们的某种需求,即人们面临的难题或某种需要改进的东西。
②灵活性原则发明过程并非是按部就班进行就能达到发明的目的,期间各个发明步骤的顺序可能有多种变化。
③群体性原则现代发明创造活动表现出群体性的发展态势,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从成果的产生到实际应用,仅仅依靠个人的创造能力已难以实现,而代之以群体的协作,方能如愿以偿。
(2) 如何遵循上述原则①通过调研发现人们的一些需求,从中梳理并确定欲发明创造的目标。
②根据已有的基础以及自身的学识和水平,设计合适的发明内容。
③依靠科研集体的力量,协作攻关,以实现既定的发明创造目标。
2.发明创造的基本类型有哪些?试举几个典型的发明创造实例解答要点:(1)按照创新性程度分类发明创造就是设计并发明原来没有的新东西,就其发明的创新性程度而言,有开创性发明和改进性发明之分。
开创性发明在人类发明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大,而改进性发明则比例甚高。
(2)按照专利受理范围分类有16个发明创造专利范围,其基本类型包括原料加工、制造、建筑、交通、通信、电力、农业、医药、渔业、食品加工、军事、家庭用品、办公用品、玩具、个人用品、娱乐品。
3.发明创造要经历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解答要点:(1) 发明创造经历的阶段发明创造需要有一个过程,期间要经历发现目标、确定任务、构思方案、实验试制等基本阶段。
(2) 各阶段的主要内容①发现目标:发现发明的目标是发明的开端,发明的起点在于社会的需求,即发现人们的某种需要,人们面临的难题或某种需要改进的东西。
②确定任务:发现发明目标之后,就要分析目标并确定发明任务。
该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考查该目标目前没有满意办法的关键所在,调研为完成目标所需解决的办法,为实现新发明所需要的客观和主观条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第八章货币供给本章重要概念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规定性、供给渠道或程序、决定因素以及中央银行调控等理论,它是货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存款:原始存款(Primary Deposit):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派生存款(Derivative Deposit):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它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货币乘数: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指银行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之后,所创造的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法定存款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所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中央银行现金负债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负债与存款负债的比例关系。
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实际持有的r超过应当保留的r部分)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必须具有明确的最终目标(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选择具体的调控对象(或中间目标,即联系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如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等),运用合适的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
以上诸部分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和相关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调控系统。
虚拟经济:虚拟经济起源于虚拟资本,它是信用制度高度发展与货币资本化的产物,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 3.外的虚拟资本持有和交易活动。
本章思考题1.试述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宏观背景在纸币流通完全取代金属货币流通,以及在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之后,客观经济形势就迫切需要人们对货币供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
(2)信用创造——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不仅有其客观必要性,还有其现实可能性,这就是信用创造学说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创造学说兴起之后,流通中的货币是如何形成的和怎么运行的等问题开始明朗化,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通过什么手段、采取什么方法加以控制等问题也就很自然地提出来了。
(3)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过程①萌芽期。
信用创造理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据有关资料,货币供给理论的萌芽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②成长期。
货币供给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a)早期影响最大的是米德和丁百根两人,他们的主要贡 4.献在于对整个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量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们将实证研究方法引进货币供给理论。
b)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关于货币供给决定因素的分析见二人合著的《1867~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一书。
c)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卡甘于1965年出版了专著《1875~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的决定及其影响》,这一研究成果是对近一百年来美国货币供给量的最全面最深入的分析。
d)货币供给理论经过以上学者的发展,尽管存在一些不同观点,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货币供给量由强力货币(亦称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
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大家所普遍接受的货币供给模型,即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2.试述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
(1)货币供给量由基础货币(亦称强力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即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MS=mB (MS为货币供给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
这就是货币供给理论的一般模型。
(2)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它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5.(3)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指银行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之后,所创造的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3.如何认识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的?银行自身具有创造资金来源的能力,为了便于说明,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并简化如下页表:根据资金平衡表原理,有如下公式:A+A+A+A=L+L+L+L+L513412234(1)资金运用(资产)不增加,资金来源(负债)不会增加。
在资金运用不增加的情况下,以上A、A、A、A各项4321的增加,都是在信贷资金来源一方的各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并不影响资金来源总量的变化。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及简化表资金来源(负债)资金运用(资产)乙甲L 各项贷款 A各项存款11L金银库存占款 A 银行自有资金22L其中:当年结外汇库存占款3L上缴财政款益4L财政透支流通中货币A 53其他A4合计合计(2)资金运用(资产)发生变动,资金来源(负债)会 6.相应变动。
资金运用减少,在一般情况下,一是企业用销货收入提前归还贷款,则表现为A和L相应减少同一额度;11二是银行按期收回贷款,则A或A与L相应减少同一额度。
131若资金运用增加,如某企业向银行贷款,则表现为L和A11相应增加;企业贷款中部分要提取现金,则表现为L和A、11A的相应增加。
若银行购进金银外汇,则出售金银和外汇的3个人会增加一笔存款或现金,表现为L和A、A的相应增312加。
若银行弥补财政赤字,则表现为L和A的同时增加。
11(3)根据以上分析,再将原有的资产负债表加以简化,即可得出“贷款=存款+现金”这一恒等式。
这一恒等式的实质内容说明,我国货币大多数是由贷款这一渠道注入流通的。
4.“贷款决定存款”这一结论会不会导致信贷失控?“贷款决定存款”这一结论不会导致信贷失控。
(1)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贷款决定存款”,银行就可能大胆地发放贷款,从而导致信贷失控。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从纯技术的角度探讨,存款由贷款引出,贷款制约并决定着存款,因此,就银行整体而言,银行扩大信贷的能力是无限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信贷的无限扩张是极其少见的。
现实状况是:贷款的恶性扩大造成流通中货币过多,货币过多又必然引起经济运行的紊乱。
7.(3)银行扩大信贷技术上的无限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客观上的有限性。
通过银行向企业单位提供和分配信贷资金是价值的分配,这种价值的分配受客观生产条件的限制。
(4)因此,“贷款决定存款”这一结论不会导致信贷失控。
信贷失控常常是因为银行不顾客观生产条件,恶性贷款造成流通中货币过多,货币过多又必然引起经济运行的紊乱。
5.试述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关系。
(1)原始存款,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派生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2)派生存款必须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
派生存款并非可以凭空创造,必须具有派生的基础,即有一定量的原始存款给予保证。
(3)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或称存款货币银行)内直接形成的。
凡是在银行具有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能力的货币,都具有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4)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商业银行内的存贷活动形成的派生存款量,是由贷款引伸出的超过最初部分的存款。
(5)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还存在有相互转化的关系,这 8.种相互转化须以贷款为条件。
①原始存款转化为派生存款的过程是:当中央银行用再贷款形式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贷款转入借款人存款账户,成为可供借款者使用的存款。
但由于存款的所有权属于银行,所以表现在银行账面上,在原有存款的基础上,又引伸出一笔存款来。
以此类推,这些引伸出来的存款,就是派生存款。
②派生存款转化为原始存款的过程是:商业银行在不同层次的存款派生过程中,总有数量不等的存款准备金交存中央银行,与此同时,又形成了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作为存款派生的基础。
6.试述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1)银行之所以能够创造存款货币,是由于运用原始存款发放贷款的结果。
(2)为了分析简便,作如下假设:①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所构成;②法定准备率为20%;③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及其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所组成;④银行客户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体系。
(3)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下表来表示:(4)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由整个银行体系运用扩张信用的结果,可产生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存款货币。
9.多倍存款的创造过程表银增加法定增加备80000100020000640000家银16000 512008000012800……家银64000::…::家银::家银::4000 5000100007.试述存款货币的创造在量上有哪些限制因素。
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的存款货币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
这个限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它要求银行体系必须适度地创造货币;其二是商业银行在存款创造的过程中,还有以下因素对存款创造倍数的限制:(1)法定存款准备率(r)对存款创造的限制整个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会受法定存款准备率 01.的限制,其倍数同存款准备率呈现一种倒数关系。
(2)现金漏损率(c)对存款创造的限制现金漏损是指银行在扩张信用及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现金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人们的手中而不再流回。
这种现金漏损对于银行扩张信用的限制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具有同等的影响。
(3)超额准备率(e)对存款创造的限制在银行体系中,超额准备率的变化对于信用的影响,同法定准备率及现金漏损率具有同等作用。
(4)定期存款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限制银行对定期存款(D)也要按一定的法定准备率(r)提留tt准备金(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往往不同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
定期存款D同活期存款总额(D)之间也会保持dt t= D / D(r·D)/D=r·t。
时,则一定的比例关系,当令tddttt这部分r·t或(r·D)/D对存款乘数的影响,便可视同为dttt法定准备率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