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
选修1:戊戌变法

展农工商业
(3)在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在
各地成立中小学
(4)在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
3、对变法法令内容的评价 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 传播, ③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④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康有为
2、“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康南海自编年谱》描述:4 下诏鼓天下之气, 月15日“电到北京,吾先知 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 迁都定天下之本, 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 练兵强天下之势, 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 之,……各直省莫不发愤, 变法成天下之治。 连日并递,章满(都)察 院。……时以士气可用,乃 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 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 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 都、变法三者,……遍传都 下,士气愤涌。”
官督商办、官办
商办 官督商办、官办
19
63 18
16208
12465 5345
77.6%
70% 30%
资料 :变革太多,打破许多人的饭碗,断了
许多人的生路。三个月进行两百多件任务,
消化不良。康广仁说: “规模太广、志气太
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措太大‧ ‧ ‧而
上又无权” 。
例3、戊戌变法在历史上所起到的最重要作用是 A.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C.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必 修 三
从19世纪40年代—90年代先进的中国 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
阶段 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等
曾国藩、李鸿章、 张之洞等
戊戌变法

创办政治团体、 报刊、学堂
强学会 中外纪闻
南学会
1897年底,全国出现 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 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 堂17所,报刊19种;到 了1898年,学会、学堂、 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万木草堂
国闻报
时务报
时务学堂
发动“公车上书” 办《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 与顽固派论战 应诏统筹全局折 组织“保国会”
四、关于维新变法的理性思考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资产阶级: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依靠没有实权皇帝 方针策略的失误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此外:损害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四、关于维新变法的理性思考
3、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 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思想上
梁启超 严 复
二、维新运动兴起
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 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经过: 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 延国命,呈请代奏事……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 高 潮 酝酿和开展 序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 幕 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 1895年《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维新派第一个政治团体 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 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 纲领 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二、维新运动兴起
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经过:
序 幕 酝酿和开展 高 潮
公车上书
创办政治团体、 报刊、学堂
戊戌变法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898·6-9)
1、开始标志:
戊戌变法

戊戌政变
西太后弄权政变 六君子人头落地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旧的封建势力虽然 已日渐腐朽没落,但对于维新变法而言仍然具有强大 的破坏力量。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缺乏斗争的勇气;维新派自 身实力不足,又把维新变法看得过于简单,以为依靠一 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就能实现;光绪帝和维新派斗争经验 不足,变法的实施较为仓促,政令颁布操之过急;对封 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没 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1897年
1897年 1898年 1898年
澳门
湖南 北京 湖南
康广仁
谭嗣同 康有为 谭嗣同
南学会
保国会
1898年
1898年
湖南
北京
谭嗣同
康有为
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强学会 保国会 中外纪闻 国闻报
时务报 南学会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光绪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
1、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光绪帝不愿做亡国之君, 要变法图强; 2、清朝统治集团内部 存在“帝党”和“后党” 两大官僚集团,光绪帝想 利用维新变法之机,从后 党手中夺取实权,改变傀 儡地位。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基础) 19世纪末民族 资本主义有了 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戊 戌 变 法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
思考: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危机,对此中国各种政 治力量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1)资产阶级维新派
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二)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1、俄国改革:①颁布“一二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②颁布《司法章程》统一司 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 ③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2、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 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戊戌变法: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 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 制度领域。
《戊戌变法》

NEWS
19世纪末的中国
人 才 的 缺 乏
内参资料二 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 将,痒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 才工,衢无才商
NEWS
序号 1 2 3 4 方面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教 主要问题 吏治败坏 基本原因 官吏贪污腐化、冗员堆积、 行政效率低下 ,公开卖官
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战争赔款,国家贫穷,生产 方式落后 军事落后 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 废弛,纪律败坏
光绪帝为首 (康梁为首的维新派)
光绪帝
(弱、受约束) A 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 翁同龢 B任命谭刘杨林“军机四卿” (解除远离)
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 陈宝箴 陷井) 光绪帝的反击使得矛盾尖锐化、表面化 (地方官员个别代表)
C拉拢袁世凯 ⑤荣禄暗中勾结旧势 力密谋慈禧训政 交锋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D游说列强
NEWS
戊戌政变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政 治 新 闻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历 史 意 义
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爱国意义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启蒙意义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④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 想的产生与传播。
NEWS
康有为新书发布会
大骇人,故不 如与之先王, 既不惊人,自 可避祸。
2.何为“大申孔子改制孟子民贵之 谊”?为何要如此做? 布衣改制,事
康先生,我看你的 这两本书之后发现 很多东西并不是孔 子倡导的怎么你都 冠上孔子名号呢?
戊戌变法

当代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 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 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 不符合历史事实。”试结合维新变法运动产生的背景、目的和百 日维新的内容,说明胡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答案提示:(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兴起的,它 的基本要求是抵抗侵略、设立议院、发展经济、学习和传播西 方科学文化,其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2)光绪帝为了巩 固清王朝的统治,接受了维新派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 张。(3)光绪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 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实行君 主立宪这一要害问题。这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绝不是实行一 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由此可见,光绪帝仍然是封 建皇帝,在国家政治体制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他不代表民族 资产阶级的利益。
梁启操
曾担任《时务报》 反对封建官僚的因循守旧,主张变法图存; 主笔,发表了《变 主张兴民权,核心是“以群术治群”。动摇 法通议》 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 变法运动的发展。 创办《国闻报》, 把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 翻译了《天演论》 地介绍到中国,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和《原富》等著作 来阐述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为维新变法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史论共享
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 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 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 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 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 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 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 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 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内容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3.知道“公车上书”。
4.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5.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6.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7.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
8.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9.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0.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1.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整体感知]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变法在政治上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如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有关经济的内容均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等,有利于西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
但是变法法令中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知识清单]一、酝酿中的变革1.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客观原因: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政治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一、历史根源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 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一)开始:‚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1.变法宣传: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
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3.内容: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诏书。
变法具体措施:(四) 结果 :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
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
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戊戌变法教案

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认识其大背景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并注意与其他改革比较。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改革的必然性;通过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发表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
在此过程中,学会使用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答案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改革的必然性;通过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发表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
在此过程中,学会使用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答案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
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维新派的主张及其特点难点:1、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2、评价戊戌变法的成败得失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这场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那就是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社会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康梁维新思潮。
展开论战,挑战顽固派: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
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 观念,这是它留给后人的最可贵的精神遗产。近代文化教 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近代传媒的影响从通商口岸拓展到 内陆城市,人们的认知空间扩大。维新派提倡文明的生活 方式,影响很大。
2.经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
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指导:早期维新派的产生和维新思潮的形成。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
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 剧性一募。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 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 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 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 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 其子阿历克塞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 儿子处死.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维新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维新派
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
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 2.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一 时期,具有维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形成,他们的宣传和 主张及其实践活动,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4.组织机构:1898年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
保教”为宗旨,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5.百日维新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 )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能产生如此重大 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
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
的努力,俄国显然摆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 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 道路的曲折性。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1682 ~ 1725 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 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
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
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
走向政治实践。 2.变法宣传:康有为等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尤其 是北京的强学会和上海的《时务报》影响较大,维新变法 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3.施政纲领: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 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 纲领。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例】
材料一
(2008·宁夏·41)阅读下列材料: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
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底盛强与我异。闻日 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 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社会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了民族 意识,“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口号。
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解析】 本题以中国维新变法和俄国彼得改革的相 关材料为背景,重在考查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体现了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等新 课标能力的测试目标和要求。解答此题要运用归纳概括和 比较的方法,这与平时的训练密切相关。第 (1) 题,康有 为的主要观点,要抓住材料的主要意思,稍加概括就可。
是”诏书,宣布变法。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 (3) 评价:新政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 持,但是变法措施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和定宪法等内 容。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6.失败:新政危机四伏,遭到旧势力强烈反对。慈
禧太后做好随时镇压的准备。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 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新政内容除设立 的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