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戊戌变法(人民版)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戊戌变法课件 人教版

高一历史戊戌变法课件 人教版

2.历史意义:
(1)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中国行不通
康有为写好《上皇帝书》后,约请各省的举人 在北京宣武门外松筠庵商议上书问题
宣 武 区 维 新 变 法 活 动 旧 址 分 布 示 意 图
谏草亭
杨椒山祠(松筠庵)
(三)维新思想的传播
1.讲学:广州万木草堂
2.上书:1895年春,“公车上书”
3.创办刊物:1895年夏,《中外纪闻》
4.成立政治团体:强学会
2.袁世凯的出卖
慈禧
荣禄
袁世凯
3.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 “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屠杀戊戌六君 子,惩处倾向、参与新政的官员
4.结果:
新政中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全
部废止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a.缺乏彻底反封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 法,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b.脱离广大群众; c.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2)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1858-1927)
宣 武 区 维 新 变 法 活 动 旧 址 分 布 示 意 图
康有为故居
书中康有为在维护孔 子的名义下,把被认 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古文经斥为伪经,动 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 祖训、反对变法的理 论基础。
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 改制、主张变革的先 师,六经都是孔子所 作。其目的是利用孔 子的权威,来论证资 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 合理性,为维新变法 思想制造历史根据。
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的简表
国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戊戌政变》参考课件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戊戌政变》参考课件1
课标要求: ⑴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⑵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 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⑶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 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阅读思考: 一、为什么要变? 二、变什么? 三、康梁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四、怎样变? 五、变的结果如何? 六、变的意义是什么?
袁世凯
慈禧 太后 召荣 禄来 京的 电报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1898年9月21日,慈 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 光绪帝,重新 “ 训政 ”, 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
行刑之地——菜市口
林旭、杨深秀、康广 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 菜市口,史称“戊戌 六君子”。
光绪帝被囚禁之地——瀛台
乐 寿 堂
2.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 完整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 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 基着变法的深
入,新旧势力冲突日
益尖
锐。
维新
派想
争取
光绪帝接见外国使节
列强
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
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⑵重要原因 ①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②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③存在依赖幻想:只是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 绪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 有不切的幻想;
④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⑤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 平”“合法”方式。
认识: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
②逮捕维新人士,屠杀“戊戌六 君子” ※
京师大学堂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思考一: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这说明了什 么? 思考二: 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2019精选教育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课件(共58张PPT).ppt

2019精选教育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课件(共58张PPT).ppt
材料4、面对着山河破碎,群雄环伺,国将不国的危局,“救亡图 存”成为中国当时压倒一切的社会主题。因此有强烈民族 主义意识的变法者们变得十分的焦灼、亢奋和激进,以至 于病急乱投医,因邻国日本变法的成功而希图依样画葫芦, 据此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周嫦妮 《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政治争权和民族危机妨害现代化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结合中国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戊戌变法“构成了中国现代 化的逻辑起点”,并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 地位。
作品名称:戊戌六君子祭 作者:杨参军 材质:画布 油彩 规格:260x230cm 创作年代:2009年 收藏:中国美术馆
探究三:失去的改革
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本 课
首次提出现代化的系统方案
小 结

中 国



代 化



路 的



折 性
全面追求近代化的启蒙阶段

1.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Hale Waihona Puke 发展④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应诏统筹全局折》
示例:
经济探上:究维二新派:提倡走兴向办近现代工代业、的交系通运统输业方,设案立农工商 局、路矿总局,改变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为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走经济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1、第六书为《应诏统筹全局折》,在提出进行财政、经济、 文化、政治、军事方面的改革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 进行政治改革必须做的三件事:一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立 “对策所”以征贤才,三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杨宁一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2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2 人民版选修1

这一年,一个年仅30岁的青年只身来到北京,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

材料二:材料三:【课本第121页“材料阅读与思考”】试根据以上材料和本课所学内容,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

答:……(板书)一、背景(板书)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国内局势:①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板书)二、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及特点:代表思想主张特点、意义康有为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1)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明确提出兴民权的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严复翻译西方进化论思想,阐述维新变法。

用来解释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板书)三、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和过程: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施政纲领:康有为的《》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

4、失败:年的戊戌政变:(1)、戊戌六君子:(2)新政的措施中惟有等得以保留。

(板书)四、内容与特点(1)内容:根据课本知识,完成下表:内容进步性和局限性政治上书办报裁冗员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经济投资厂路开矿产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军事裁汰绿营西法练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文教废八留学改书院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2)特点:1、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2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民族危机、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等事件,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必然性。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政变等重大事件,分析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及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其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能力。
4.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互动性。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设计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4.告诉学生,历史的发展充满曲折,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整理戊戌变法的时间线,标注出关键事件,并简要说明每个事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和心态,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感悟。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相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增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要求:不少于500字,结合教材内容,对史料进行解读。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优秀课件(27张)(共27张PPT)-PPT文档资料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优秀课件(27张)(共27张PPT)-PPT文档资料

“商战”(郑观应) 兴办学校、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④ 思想特点:
王韬
郑观应
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的维新思想 奠定理论基础,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 于实践。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除 旧 、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裁汰旧军。

有利于传播西学

文化教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
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取士。
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
慈禧 太后 召荣 禄来 京的 电报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 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 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 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 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 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
其原因何在,有何看法?
原因: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看法: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 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1、兴起---公车上书(1895年)
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 上书的重大行动——“公车上书”
——梁启超《戊戌变法记》
① 战前中国人自视甚高和固有的文化优越感; ② 国人对洋务运动抱有希望; ③ 《马关条约》危害太大;
天四 涯万 何万 处人 是齐 神下 州泪
熊—— 俄国 (东北)
虎—— 英国 (长江流域)
蛤蟆—— 法国 (两广 、云南)
肠—— 德国 (山东)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件

宣扬“物 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社会进 化论思想
共 同 主 张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 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2007年宁夏历史新课程卷: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 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戊戌变法是高考重点内容之一。侧重变法的方式和 内容的选择,特别着眼于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 影响。如2008年宁夏文综卷对“彼得改革”、“明 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进行了对比。
1868 日本明治维新
亚洲强国
1898 中国戊戌变法
???
俄国1861 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 新1868年起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假设你是当时的康有为,为了进一步 宣传维新变法思潮,吸引更多的人支 持和参与维新变法运动,你会怎样做?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 入侵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 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 一次战争。 条约内容太苛刻、影响太大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 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件
赔款(两) 增开通商 其他 口岸 《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 两亿 沙市、重 允许日本在 台湾、澎 庆、苏州、 通商口岸投 》 湖列岛 杭州 资设厂 割地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 2、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3、康有为等维新势力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 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戊戌变法》课件PPT人教版1

人教版高中历史《戊戌变法》课件PPT人教版1

是基于
A.王安石变法的客观事实
B.评价历史的基本原则
C.对相关史料的全面解读
√D.维新变法的舆论需要
12
解析 材料“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掣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 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表明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充分肯 定,是为维新变法做舆论支持,故D正确; 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过于拔高,特别是认为将历代所有弊政 全部扫除,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故A、B、C错误。
1.中国古代就有“卫生”一词,但常与“养生”相连。1905年,在借 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 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 这表明 A.“卫生”被纳入到地方行政管理
√B.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
C.传统意义上的卫生观念彻底消除 D.清末新政实现了卫生服务的普及
(③1)军中事国:古裁代汰缺绿乏营真,正不用意西义法否上训的练防定军疫队制过。度。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
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 题干未体现“卫生”被纳入到地方行政管理,排除A项;
考中点国三 古代建就确国有初“卫定期生的”一状税词制,改态但革常,与“养其生”相结连。果必定是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
12
2.戊戌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全国推行由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与国际 接轨的近代三级教育体制。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 117所。变法 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据此分析可知 A.戊戌变法除了教育之外没有建树 B.戊戌变法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C.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D.戊戌变法建立起近代代议制政体
12
返回
史学方法总结
①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1)制定一系列疫时社会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材料:戊戌新政不只是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合作探究: 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 有人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 多的是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 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对吗?请 新政的口号是“保国”。…… 你说明理由。 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 • 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影响: • 真实的“兴西学”“兴民 • (1)性质:是资产阶级改 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 • ( 4 )经济上:有利 良、爱国救亡运动和思想解 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 放潮流。 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 • 推动经济近代化进程; (2)思想上:是中国第一 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 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入, • 次思想解放潮流,有启蒙性, (5)文化上:有利 促使中华民族觉醒,推动思 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 于西方科技传播,文 想近代化进程; 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 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 • 化和教育近代化进程; (3)政治上:是爱国救亡 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 的政治运动,有爱国性,推 度。—以上材料均摘自《层级 动政治近代化进程; 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康有为:把西方资 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 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①反对君主专 制; ②学习英国君 主立宪制; ③变法图存, 挽救民族危 机; ④发展资本主 义。
(1)借孔子之名减轻变法阻力。 (2)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3)根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不充分。 (4)儒家思想的束缚;与康有为 自身素养有关。
(1)处在在19世纪末向帝 (1)处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 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 本主义时期。 瓜分对象。 国际 (2)列强入侵中国和中国人 (2)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 环境 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 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相信自己,我是最棒、 最聪明的学生!
本课小结: —学习技术 (“器物”) 向 近 1、地主阶级抵抗派 (开明知识分子林则徐 魏 西 代 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方 向 学 西 2、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 曾 习 方 国藩等人: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 不 学 自强 断 习 深 历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 —学习制度(制度变 为等人 : 入 程 革) ——君主立宪制
影响
消极性:没有涉及 积极性: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政,打击 君主立宪制等政治 封建官僚制度; 主张。
积极性:有利于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 消极性:没有触动 封建土地所有制。
有利于增强军 事实力,抵御 外来侵略,挽 救民族危机
有利于传播西方 先进科技文化,培 养人才
变法抵制农 民起义,幻想 帝国主义支持, 不敢触动封建 统治的基础, 不敢发动农民 阶级反对帝国 主义。
材料一、近代化主要是指资 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过程。19 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近代 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 的环境中起步。—《中国近代 史》 材料二、有历史学家认为: “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 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 伙的力量”。 材料三、在“百日维新”短 短的103天内,光绪帝谕令合并 衙门,裁汰冗员……下令裁撤 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 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 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 们对新政怨声载道。—《中国 近代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合作探究: 假如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会如 维新派所设计的那样走上资本主 义道路吗?为什么?
•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 (1)经济上(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 (2)政治上(主要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妥协 和软弱性); • (3)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 勾结阻挠,敌强我弱; • (4)主观上: • ①对反动势力抱有幻想,变 法策略不当; • ②没有发动群众,脱离群众。
贵州省印江民族中学 历史组 吴运江 勤奋博学出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合作探 企业比较表 究:由“器物变革”到“制度 资金额 变革”的戊戌变法是历史发展 时间 企业数 (万元) 的必然吗?请你说明理由。 1863—1894 119 680 • 戊戌变法的原因: • ( (1 3)经济上(根本原因): )思想上: 1895—1898 274 1432 •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①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 2)政治上: • (②明清民主思想的影响; • ①政治基础:光绪帝支持; • ③借鉴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 ②主力:维新知识分子的 经验; 推动; • 4)直接原因:第二次工 •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 业革命推动列强瓜分中国; 级登上舞台; • 5)主要原因:民族危机 • ( ④组织基础:强学会等政 加深。 治团体建立; • (6)洋务运动诱导。
课后作业: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人民反抗;新兴地主、商人 封建危机严重;封建统治 社会 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大名、 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 背景 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 力较强大。 众矢之的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 领导 力量 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把希望 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顽固派力量强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