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戊戌变法

历史戊戌变法
历史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在百天之后就以遭到镇压结束,戊戌六君子被斩首示众,康梁二人匆匆逃亡国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这场以救亡图存为出发点的改革以失败告终。最后结局令人扼腕,为壮士痛惜。然而,分析其局限性,不难得出维新变法注定会是一场草草收尾的改良运动。

1.错误把改革重任交给光绪帝

康有为等人在听闻《马关条约》被迫签订时,深感国家与人民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其联合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给光绪皇帝,并未成功。1897,德国强占胶州湾,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仔细了解戊戌变法整个经过后,不难发现,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的那一天,整个变法的核心人物是光绪皇帝,而康梁等人的主要活动就是协助光绪帝拟定各种诏书,出谋划策。同时,也可以说康梁等人变法的主要方式手段就是说服光绪帝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光绪皇帝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政治伙伴。首先,此时清朝政权实际由慈禧太后一人掌控。比较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二人实力的话:慈禧太后在光绪帝亲政之前已在掌权多年,政治经验丰富,运筹帷幄能力自不在话下。反观光绪皇帝,此时他亲政也不过五年的时间,身边也没有什么既信得过又有实力的力量。光绪皇帝名义上是亲政,可以自己处理事务,但根据《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中准确可靠的考据可知: 戊戌变法前,有一种事后报告制度,即光绪在自己处理事件后的第二天须报告给慈禧。同时,根据档案记载,光绪皇帝是在当面请示之后才开始百日维新的谕旨。由以上两件事能看出光绪皇帝的权力不属于他自己。康有为等人如何依靠一个不能自主定夺的人呢?

康有为等有抱负的政治家们一心寄希望于光绪帝,希望他能想俄国的彼得大帝,日本的明治天皇一样具有雄才大略。然而事实证明光绪帝并不是拥有这样潜质的领导人。改革后期,光绪帝曾一度希望既不惹恼慈禧太后也能使康梁等人满意。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光绪帝缺乏改革的魄力,洞察力,只是单有青年人的一腔热血罢了。康有为想要辅佐出一代明君,并使清朝脱离危机的理想从一开始就是场幻灭。

2.错误估计中国国情,操之过急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康有为通过与日本的比较认为中国可在三年内快速实现强国梦。1898年,中国已经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想要改革,必将触动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利益以及顽固派人的特权。总之,改革的阻力重重,步履维艰。要想成功推动改革,在我们看来,至少也要先积蓄实力然后一步步将内部阻力清除。然而,从历

史中我们知道,改革派党人接近于天真的政治家们。即使没有阻力,中国在那个时期也不可能用短短三年时间实现摆脱危机,富国强民的大跨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革新,然而一个社会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完全不同的状态,是类似于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即将社会老化了的细胞血液排出后,再慢慢注入以新的血液,从而激活社会的各个组织。然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显然,光绪帝的做法不符合社会改革的规律。日本在相对压力较小,封建因素较少,经济基础较好的情况下也用了三十年。

国情固然紧急,然而统筹国家大局的人应有一颗赤热的心和冷静的头脑,客观分析,不过分乐观也不悲观,才能使所有的才略得以正确实施。

3.无法统一想法缺乏凝聚力

纵观近代以来所有的改革与革命,团结的人们将所有看似坚不可摧的“大山”推倒往往也就在一瞬间。因此,我们不认为,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与反动势力的雄厚构成关键因素。然而致命的是内部的分崩离析。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从这里也能看出,改革派内部没有统一的思想基础,虽然都是要“变”,但却没有设计出完美的方案。内部的意见分歧必然会影响改革推广的程度和实施行为的效果,同时也会分化力量。资产阶级的力量此时本来就不够强大,再经分化,显然改革的过程也无法保证。

另外,即使光绪帝是变法支持者,作为统治者的他始终与康有为等人变法的目的有所不同。光绪皇帝主要是不愿做亡国之君,想要巩固祖宗基业。而改革派等人主要是想要建立一个像日本一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实现国富民强。

维新变法在群众中的宣传力度也不够。谭嗣同将热血洒于菜市场的街头的英勇行为并没有得到当时百姓们的歌颂,相反人们都一边朝他扔去烂菜叶,一遍加以辱骂。这从侧面也能反映出普通的人们对维新变法知之甚少。这场改革可以说是一场士人们发起的运动。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发动群众的运动不可能成功。

总之,维新变法实际是一场离心离德的改革。

参考资料:

《成败得失-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著,中国致公出

版社2012年2月

《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著,三联书店 2004年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5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洋务运动 【温故互查】 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列强发动的数次大规模侵华战争,请举例 这些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领土被宰割,经济遭到破坏,主权被严重损害。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一些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统治,形成了所谓“洋务派”。他们所从事的与老外打交道的过程被称作洋务运动。 【设问导读】 一、学生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1、从世纪年代到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为代表,在地方以、、、为代表。 2、、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以“”为口号,开办一些。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等。 3、1862年成立的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4、洋务运动: 目的:维护,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作用:它没有使中国,但引进了,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培养了,在客观上为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开辟了道路。(地位) 二、教师点拨 出示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前期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近代学堂,培养近代军事、外交、科技人才。(1)前期以()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后期以()为口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比如()。这些都是在学习西方的()即“器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筹建的海军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与破产。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和目的我们可以看出其性质是一场()的自救运动。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的政治改良运动,那么你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在19世纪中期的时候资本主义正在快速的发展着,很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都非常的强大,在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导致一些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快。西方的有些国家一旦强大就想着如何采取一些措施使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虽然这些措施是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国力便开始瓜分一些落后的国家,中国就是被瓜分的国家之一。因此很多爱国人士,发起了拯救国家的爱国运动,而戊戌变法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在当时中国国内的情况和国际的情况完全不同,尤其是面对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中国显得十分落后。自从鸦片战争开始之后,民族的危机越来越严重,中国的领土、主权、经济、政治都受到重挫。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了初期的发展,在这之前面对国家的危难,中国人也进行了一些举措,比如洋务运动等,在戊戌变法爆发之前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亲自参加了洋务运动,所以他们有一定的经验。戊戌变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 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是1898年6月11日,当时资本主义国家

迅速地发展,中国正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瓜分下身处危难,这是当时中国的情况,也是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所以戊戌运动是一场发生在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的运动,它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能被遗忘的。 戊戌变法的时间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发生很多改革,其中戊戌变法就是一场重要的改革,除此之外它还是一场让人们思想启蒙的运动。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是1898年6月11日,那时的中国正处于近代史阶段,已经经历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危险之际,中国的清政府并不能救国,这就引发了很多爱国人士的救国的心,为了可以使国家强大,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人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开始了戊戌变法。但是戊戌变法主要以学习西方为主,这遭到了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制止,在种种的原因下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是戊戌变法也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比如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等。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内容很多,主要关于诊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具体如下: 1.政治方面:光绪皇帝下诏开放言路,就连普通的百姓都可以发表意见,同时撤销了很多衙门,精简机构,在制度上效仿康熙和乾隆的旧制。 2.经济建设:戊戌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强调工商立国,鼓励发展民办企业、农工商总局等,并且在各省设立分局,广泛地开展农会。 3.教育改革:戊戌变法期间所有的书院、社会、祠庙等都改成了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希望的关键时刻 高举民族救亡图存的旗帜 要求通过变法 发展资本主义 侃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面目实践和思想理论 不公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 主张衽君主立宪制 并在政治面目、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虽然未能生效 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 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 维新派通过组织学、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 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货观念 批封建群权和封建纲常伦理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维新派的推动下 文化界还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 而且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失败原因 1 客观上 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 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而以慈禧太后亩产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 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如履薄冰 难以取胜。 2 主观上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 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在大声疾呼救亡图存 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第三 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了人民群众 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因此 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 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 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 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而“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也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 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知识要点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变法的背景、代表人物以及变法内容以及产生的各种意义等,小编整理了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内容给大家作为参考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了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 变法过程:康有为的两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所有内容中唯一没有被废除的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一、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不仅不认为有理由把洋务运动放在历史的进步潮流里,而且竭力否认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生怕因两者的某种联系而给洋务运动带来某种进步性。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如果有,有什么联系?两者间是否截然对立?这些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一 戊戌变法是怎样发生的?现在仍然流行的说法是:“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原动力”。许多著作和论文在论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时,只从中日甲午战后开始,认为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丧师辱国,割地赔款,才“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因而奋起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也有的提到甲午战前,说“戊戌变法是甲午前三十年中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但在他们看来,戊戌变法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持此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当洋务运动压制中国资本主义,而以富强自夸时,微弱的代表资产阶级要求的改良主义者提出了经济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开始破产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完全破产后,终至酝酿为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只是以自己的“完全破产”才证明戊戌变法出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不承认戊戌变法是之前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不承认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物质的思想的条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首先,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条件的,是以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为社会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4页。)在昔日的戊戌变法研究中,很少有人把戊戌变法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而多从战争和政治斗争说其起因。有的虽然注意到从经济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但止于甲午战争后,他们把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限于甲午战后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割断它与甲午以前中国近代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须知,甲午战后的民族资本,正是在甲午战前中国近代工业和交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终能改变封建生产关系,造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近代生产力,在中国正是由洋务运动从外国资本主义世界引进机器开始的。中国近代工业和交换是在洋务运

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介绍

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介绍 戊戌变法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的一次政治改良运动,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戊戌变法地位,首先要明确的是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面对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做出了第一步尝试。所以说戊戌变法地位是很高的,下面就来看看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戊戌变法的主要引导者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他们在看到了西方的制度等之后,开始对中国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新的想法,试图通过改革来使得中国摆脱封建制度的禁锢,从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点是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的。 其次,戊戌变法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无法应对,只能被迫挨打。所以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但是因为其发展的主要方面是政治,所以它又是一场政治运动。在民族危亡时刻,维新派率先觉醒,他们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摆脱挨打的局面,从而走上富强之路。所以戊戌变法又是一场爱国图存的政治运动。 同时,戊戌变法还是一场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隶属于资产阶级行列的维新派人士在中国倡导新学,主张实施君主立宪制度,也就是改变封建体制,广兴民权。同时他们强烈的抨击封建思想对人们

的禁锢,将西方先进的思想广泛传播,使得更多的人看清了现实,开始加入到维新派的行列。简单说,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着思想启蒙的作用。 以上就是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就这三点来看,戊戌变法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戊戌变法的启示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末年,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尝试着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并且积极的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虽然这场改良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戊戌变法的启示对于中国来说却是意义深远的。 戊戌变法的启示一:在戊戌变法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主导了这一变法行动。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缺乏必要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革命彻底性,只能是寄希望于改良,并且在这场运动中将成功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将成功的砝码放在了袁世凯的身上,脱离了广大的群众,这是导致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告诉后来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纲领一定要依靠群众,而不是腐败的政府和官僚。 戊戌变法的启示二:当时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是非常强大的,帝国主义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那样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而封建势力则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也不希望改革成功。在当时的

戊戌变法运动历史回顾

戊戌变法运动历史回顾 作者:苏沛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884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01日 清末戊戌维新运动,如果以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光绪皇帝书为起点,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终点,前后经历十年左右时间。接踵而起的是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每一次革命的规模都比上一次壮阔,提出和解决的问题都比上一次深刻,都更加接近中国的实际,取得了更大的胜利。人们的认识在斗争中一步一步地提高了,因而事后来看以往的政治斗争运动。难免把它的缺点看得多一些,把它的成就看得少一些,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可能由于这个原因,多年来有些著作在评价戊戌维新运动的时候,往往对它在中国近代所起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有鉴于此,笔者不顾浅学,谨抒己见,以就教于博学。 一、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戊戌变法运动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七十年代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冯桂芬、郑观应、马建中等人。冯桂芬的《校□庐抗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马建中的《适可斋记言记行》,是其代表著作。维新派所提出的许多政治主张,在早期维新思想家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踪迹。例如,设立议院的主张,就可以在《盛世危言》中找到。维新派的说法是:“今吾国有四万万之民众,大地莫多焉,而不开国会,虽有四万万人,而不预政事,视国事如秦越,是有民众而弃之。”(《请君臣合治满汉不分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Ⅱ(以下凡引自《戊戌变法》者均简称“资”),第238页)“设议院以通下情也。……人皆来自四方,故疾苦无不上闻;政皆出于一堂,故德意无不下达。”(《上清帝第四书》资Ⅱ,第176页。)《盛世危言》中的说法则是:“故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为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资I,第57页。)两者相比较,不仅主张一致,连申述的理由也基本相同。又如,维新派认为变法必须从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入手。梁启超说:“今言变法必自求才始,求才必自兴学始。”(《蒙学报演义报合叙》资Ⅳ,第539页。)而《盛世危言》中说:“学校者,人才所由此;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资I,第49页。)两者的观点和逻辑也是一致的。更值得注意的是,维新派在批判洋务派时,曾提出一个著名的体用不可分割、向西方学习必须兼学其体用的观点。这是两派在展开激烈的论战中一个交锋的观点。可是在早期维新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已提出过了。《盛世危言》初刊自序中说:“善夫张靖达公云:‘西人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国,然其驯致富强亦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性质可以用一句话来做总结,它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一次改革运动。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革,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是一次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首先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其次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还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应来源。经历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军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历程。洋务运动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问题,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了民用企业。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西方经济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洋务运动中改良派政治上的内部落后性和对外依附性,决定了洋务运动只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无法进入政治层面与思想层面。洋务运动虽然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还是刺激了中国政治向近代化的进程迈进。洋务运动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人才,开办新式学堂,这些学堂主要培养为洋务运动服务的翻译、工程、兵器、轮船驾驶、电报通讯、矿务、军医等各类人才。洋务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中国人借此深层次地接触西方,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可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在文化教育上的积极影响更可视为我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促进了传统观念意识向近代化的转变,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在保守观念极为浓厚、顽固派反对甚烈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洋务运动,它本身就是对传统保守观念的一个有力冲击。“师夷长技”的观念,承认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落后,认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使人们逐渐改变轻一些旧观念。”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相同点: 1.社会背景: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内容:都向西方学习,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3.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4结果:都失败了,但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 1.社会背景: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戊戌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 3.目的: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主张:洋务运动只学科学技术,自强、求富;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5.影响: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1.背景相同 (1)国际:都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 (2)国内: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方式)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革;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领导阶级 (1)相同:都是资产阶级。 (2)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4.主张(目的) (1)相同:都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不同: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 5.结果相同: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6.意义 (1)相同: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不同: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戊戌变法

第九讲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授课时间: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教学主题: 一、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习题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叙述与洋务运动无关的一项是() A.引进西方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对外国经济侵略进行了一些抵制 C.建立了近代化的政治制度 D.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军工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福州船政局 C.天津机械制造局 D.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3.洋务运动的核心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师夷长技以治夷 C.师夷长技以求强 D. 师夷长技以自强 4.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的根本目的() A.维护满清封建统治 B.赶走外国侵略者 C.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使中国富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5.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B.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C.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干扰破坏 D.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6.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保国会的成立 D.兴中会的成立 7.戊戌变法失败后,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派人物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广仁 8.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二、材料分析 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什么方面的内容? (2)请指出这一事件的起止时间及标志? (3)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这次变法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 2.“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请回答: (1)“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什么人? (2)他为什么会感到“无力回天”? (3)此遗言表达了谭嗣同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引用了他的一句名言是什么?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4)他所参加的变法名称是什么? (5)在戊戌政变当日,谭嗣同本来有机会可以逃走,但他不愿逃走,表示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就义。有人认为,谭嗣同应该逃走,以便日后再图维新事业。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答案: 一、单项选择:1. C 2.D 3.D 4.A 5.B 6.A 7.C 8.D 二、材料解析: 1. (1)戊戌变法文化方面 (2)开始时间是1898年6月 11日,标志是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结束时间是1898年9月21日,标志是戊戌政变。(3)戊戌变法因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而失败。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导致的。 (4)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于 2. (1)慈禧太后、荣禄、袁世凯等统治阶级。 (2)因为戊戌变法失败了。 (3)表达了谭嗣同痛恨当时的社会,但又无能为力的愤痛心情。课文中引用了他的一句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摘要: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开始,至9月21 日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但是却对近代中国有很大的意义,对后来的辛亥革命革命及新文化运动都有深远的影响。探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对当代中国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原因;教训;变法; 在中国5000 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代都总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拥有惊才绝艳的智慧, 他们拥有远超世人的长远目光,他们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们不顾自身,敢于在民族危 亡之际挺身而出,挑起振兴中华的大任。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投身于戊戌维新运动的那些人就是那一代中国的脊梁。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及过程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1895 年公车上 书公车上书 4 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犹如晴天霹雳,朝野震惊。在北京参 加会试的举子们群情激愤,他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组织下,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这次上书由康有为起草1300 多人签名,史称“公车上书”。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政府触动不大,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公车上书”拉 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8 年 1 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 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 月11 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但是,仅仅103天之后,1898年9月21日的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仅仅持续了103天就是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洋务派曾经掀起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 洋务运动。但是,洋务派只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技术和设备等一些表面上的东西。甲午战争 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时候,维新派就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理论思想,都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 的思想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

戊戌变法整个变法的历史过程

戊戌变法失败之触动 戊戌变法整个变法的历史过程文献看了好多遍了,也结合了历史书籍和网上的所总结的,结合我自己的一点鄙见来对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变法的问题小谈一下。 首先我们谈谈一个很基本的问题,问什么要维新呢?因为戊戌变法是没落的旧中国的图生存图发展的需求,必须得改革,改革它的政治体制,封建皇权体制不利民主思想的传播,或者干脆就这样说与民主大潮的思想完全被道而驰,皇权体制是独裁,哪里谈的上分权予民,更要改革它的经济体制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小农经济已经是时候画上句号了,19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浪潮,冲击旧的落后封闭的经济体制,解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时代所需。 但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 因为1、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组织。变革过程缺乏宏观统筹和周密安排,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无权的皇帝身上,把变法看得太简单,缺乏周全的考虑和商议,慈禧那么大的权利不依靠拉拢,却拥护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犯了策略上的错误,错误地估价了西太后的政治立场,把西太后放在了与维新派敌对的位置,加大了改革的阻力。在政治上缺乏凝聚力,改革的如何能够实现下去呢? 2、维新派缺乏从政经验,没有实权军权,计划失当,操之过急,推进得太猛太快,求治心切,从改革的内容和进程来看,戊戌变法在很短的三个月内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轰动性的300条改革。改革的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触及的面太广,违背了循序渐进、逐步进行的原则和规律,使尚未开化的民众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被推入了一种新的难以适从的社会氛围当中,整个情绪和心态无法安稳,容易引起社会混乱和不安,效果肯定不好。何谈在民众中得到响应和支持呢?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改革得慢推广开来,中国的现代化改革反对大跃进,一步步来,先弄

第5课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洋务运动的兴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安庆内军械所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 2、能力培养: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目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辨证客观看待历史事件。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有摆脱落后的可能 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失败原因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观察课文插图,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洋务运动课文内容 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洋务派为什么要创办民用工业? 二、概括总结知识结构: 背景: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目的:师以长夷以自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机器设备与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 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口号:自强求富 内容:19世纪60年代,兴办军事工业:“三局一所” 19世纪70年代,兴办民用工业:“三局一厂” 结果:失败 性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意义:p32页 三、问题探究 1、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 见P32页标注 四、学生自学戊戌变法课文内容 1.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 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2. 光绪帝为什么接受和支持维新派的主张?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为什么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仅历103天,便昙花一现般地消失了? 五、总结知识结构 戊戌变法的背景及目的: 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报刊:《事务报》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第2课时) 预习学案 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难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梳理 自主完成 一、阅读课本“百日新政”一目,回答下列问题 1、维新变法的直接诱因是什么? 2、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合作完成 二、阅读课本“无力回天”一目,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小组讨论解决,看哪个组总结的最全面) 三、阅读课本“维新时期的遗产”一目,思考维新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方面思考归纳总结) 第1课时巩固检测: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预习检测 1、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讲授学案

一、自主探究合作完成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 材料二: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材料三: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待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中光绪帝令各省“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你认为光绪帝颁布的这些“新政诏书”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点整理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背景:内忧外患。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领导机构:总理衙门 内容:军事企业(见下表)以“自强”为口号 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地址 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上海 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南京 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福州 天津机器制造局1867年崇厚天津 特点:封建性为主,带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 近代工业的起步。存在弊端。制约发展。 民用企业(见下表)以“求富”为目标 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地址 轮船招商局1872年李鸿章上海 开平矿务局1878年李鸿章唐山开平镇 电报总局1880年李鸿章天津 上海机器织布局1880年郑观应等上海 湖北织布局1893年张之洞湖北武昌 汉阳铁厂1890年张之洞湖北汉阳 特点:资本主义为主,带有一定封建性。 促进其他工业发展。 新式海军: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洋海军,南洋海军,福建水师。 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失败原因:1、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2、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阻挠与破坏。 3、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4、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5、没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 影响/评价:1、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培养了人才,传播了西学。 2、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愿望,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国的封建制度。 如何理解“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为何会出现这种思潮? 1“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指中国传统的体制和文化;“西用”指西方的技术。即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固有的制度的纲常礼教 2.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在较广泛的层面传输进来,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当时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在如何维护清朝统治的问题上出现了倡行“中体西用”的洋务派,他们

高一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高一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了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康有为的两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所有内容中唯一没有被废除的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收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教训: 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维新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