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
(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2 . (2013· 枣庄高二检测 )1898 年 6 月 16 日,康有为上书 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 臣,而唯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 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
按新法武 装训练新 式军队, 添造兵船
作 用
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 有机会参 与政权, 初步动摇 了 封建统治 _________ 秩序
有利于中 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 发展
有利于先 进科学文 化的传播
增强了国 防力量和 海军实力
3.局限 行宪法 ,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未采纳“_________
2.认识 康、梁维新派在维新变法中,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实 行君主立宪制,但在百日维新具体措施中,却根本没有涉及 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
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
们的宣言落后了。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 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6.主力
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 分子群体。
7.组织基础 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8.推动因素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总之,戊戌变法尽管具备了一些历史条件,但是由于民
族资产阶级只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在社会条件还没有成 熟的情况下,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导致先天不足。 当时还没有出现促使变法成功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因此在
(4) 部分爱国官员的支持。本目是本课的重点,知识线 索繁乱,教师讲述时可在理清知识线索的同时,结合教材插 图及“历史纵横”引导学生得出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使维新
变法运动由政治运动变为政治实践的结论。
9-3《百日维新》教案04

教学目标重点:保国会及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难点:保国会及戊戌变法的性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讲授新课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合作探究】: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有哪些?()外因: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增大资本输出,加剧了殖民掠夺。
(根本原因)()内因: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的侵华野心。
(直接原因)①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③法国租借广州湾;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合作探究】: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怎样?中国人民:展开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爱国官员: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年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
【合作探究】: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他具有改革意识;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3、4课《百日维新》(共35张PPT)

百日新政 ——变法高潮
目的及概况 内容及评价 新政特点
百
日 戊戌政变
政变的标志
新 ——变法失败 失败的原因
政
戊戌余音
性质及评价
——变法影响 认识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 独立则国独立,少年 自由则国自由,少年 进步则国进步,少年 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 洲,少年雄于地球则 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 年中国说》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爱国性) 国
揭露了帝国主义
促进了中华
近
瓜分中国的阴谋
民族的觉醒
代
化
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启蒙性) 历
传播了西方政治
西学变革成
程
学说和科学文化
为时尚潮流
问题2:通过对戊戌变法的学习,我们得 到什么认识?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行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道路漫长而坎坷,只有实现民族独 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 文教方面
中小学堂。设立译书局,翻 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 股
学会;派人出国留学。
增强军事实力
军事方面 裁洋汰操军绿。有 播营实队和利,行近精征培于练兵养西代陆制人学军;化才传,添改设习海 军。
挽救民族危亡
裁汰绿营
问题3:结合百日新政的相关信息分析其特 点?
(1)新政内容: 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 想文化等多方面,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 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推行者: 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 力量的薄弱。
政变的标志;失败的原因。
探究三:戊戌余音——变法影响
探究三:戊戌余音——变法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全套精品课件:第9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

大集群臣,革旧维新;设上书处,许天 下士民上书;开制度局,重定章程。 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哪三项变法主张? 《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成为资产阶级维 新派的施政纲领。
请结合课文中的【历史纵横】回答:保国会 成立的时间、宗旨、性质、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北京保国会遗址 时间、地点: 1898年4月北京 宗旨: “保国、保种、保教” 性质: 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结果: 只举行了两次活动后即自行中止了 影响: 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 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光绪帝(1871-1908) 名爱新觉罗· 载湉,同治帝之弟。 4岁即位,由慈禧太后“垂帘听 政”。1889年19岁 “大婚典礼” 后“亲政”,慈禧太后,退居 颐和园,但她仍掌握着内外大 权。光绪帝作了34年的傀儡皇 ①不甘作亡国之君; 帝,经历了中法战争、甲午中 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 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 义掀起的割地狂潮。1898年6月, 为了从慈禧手中夺回统治权, 振作图强,毅然支持和任用维 新派人士康、梁等实行变法。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1897年底,德、俄强占胶州湾以及旅顺、 大连,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表现:各种改革力量推动维新变法形势高涨 ①康有为呈《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②康有为呈《上清帝第六书》,成为施政纲领。 ③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④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 ⑤有见识的爱国官员希望变法图强 3.影响: 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课标: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 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第3 课
百日维新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维新运动的发展)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表现:各种改革力量推动变法形势高涨 3.影响: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二、百日维新(维新运动的高潮) 1.开始标志: 1898.6.11.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2.主要内容: 3.对变法上谕的评价: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1)

• 3.局限:未实行“__行_宪_法____,大开国会”、设立制 度局等主张。
• 4.意义
• (1)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 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 (3)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__________。
• A.道光帝
B.咸丰帝
• C.光绪帝 D.宣统帝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题干中 “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
显然是指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是在光绪帝主持下进 行的。
• 答案: C
• 2.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 A.设京师大学堂 • B.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 • C.改革科举制度 • D.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 解析: A、C两项是文化教育措施;D项是政治措
第一,复述。 课本上和老师讲的内容,有些往往非常专业和生硬,不好理解和记忆,我们听课时要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知识说一说。有时用自己的话可能要啰嗦
一些,那不要紧,只要明白即可。 第二,朗读。 老师要求大家朗读课文、单词时一定要出声地读出来。 第三,提问。 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也可以保证
• 2.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 从维新变法的内容、性质、目的、作用等多个角度 来把握,具体表现如下:
•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经济基础,下至上层 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 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 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 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0
thank
you!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2)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号召救亡图存: ①建立: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它以保国、保种、 保教为宗旨。 ②影响:在保国会的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相继成 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爱国官员的要求 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爱国官员,甚至像张之洞这样的 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九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 Word版含解析

学案3百日维新[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列强对华掀起瓜分狂潮(1)德国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法国强租广州湾。
(4)英国租借“新界”和威海卫。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4)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的保国会、保浙会等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深化探究]材料一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困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保国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保国会章程》材料二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臵我大清国以度外。
”光绪帝为此说:“会为保国,岂不大善?”下令将文悌革职。
——《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思考(1)材料一反映了保国会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成立的?据材料归纳保国会的宗旨。
(2)文悌代表哪一集团?其弹劾保国会的理由有哪些?据材料二指出光绪帝支持保国会的根本目的。
(3)据材料指出保国会的性质,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2)守旧势力。
保国会“乱国”,保百姓不保清王朝。
维护清王朝统治。
(3)性质:保国会是维新派发动和组织的爱国救亡团体。
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名师点拨]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运动。
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
[深度认识]以康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百日维新》教案

教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目標:1、識記康有為兩次上書,進呈《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組織保國會,維新變法浪潮激蕩全國。
掌握百日維新的開始的標誌和基本內容。
2、理解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從理論宣傳轉入政治實踐的原因,分析百日維新的進步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1、探究百日維新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歸納和問題探究維新變法的內容,進行材料收集和討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己任,要求變法,順應歷史潮流,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巨大進步。
2、維新變法運動是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產物,是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產物與要求,是先進的中國人從學習西方器物遞進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與深化。
教學重難點重點:百日維新的背景及基本內容。
難點:對百日維新的評價。
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採用談話導入法:拿破崙關於中國有一句名言,“中國是頭睡獅,就讓它永遠睡下去吧!”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確實像一頭睡獅,但鴉片戰爭的炮火使這頭睡獅逐步醒來。
鴉片戰爭導致新思想的萌發,甲午中日戰爭導致更多的中國人醒來。
隨著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水準有了質的飛躍,維新運動由理論宣傳進入政治實踐階段。
一批先進的知識份子異想天開地想要依靠光緒皇帝的支持來進行一場旨在改變中國危局的維新變法運動。
由此導入新課學習。
一、救亡與變法的呼聲再起:1、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戊戌年間,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又達到一個狂潮。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德國藉口兩名傳教士被殺,突然出兵佔領膠州灣,並無理要求租借膠州灣。
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請*艦隊來到膠州灣,希望以此遏制德國,結果引狼入室,俄軍趁機強佔了大連、旅順兩港。
1898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向清廷要求租借兩港二十五年,清廷*答應。
接著,法國要求租借廣州灣九十九年,並把魔爪伸向粵桂;英國要求繼續九龍半島的九十九年借約,更無理強行租借日本撤離後的威海衛;日本則向清廷聲明:不得割讓與臺灣相近的福建省(伺機窺視福建);*更貪婪地禍及滿、蒙、新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讲述内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合作探究】1: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有哪些?(1)外因: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增大资本输出,加剧了殖民掠夺。
(根本原因)(2)内因: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的侵华野心。
(直接原因)①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③法国租借广州湾;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合作探究】2: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怎样?中国人民:展开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爱国官员: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
【合作探究】3: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他具有改革意识;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2、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表现(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痛陈变法1897年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的紧迫性,强调内忧外患,形势严峻,变法刻不容缓,否则,皇上与诸臣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虽未到达皇上,但广为流传,影响颇大。
光绪帝为了摆脱慈禧太后束缚,开始准备接纳维新主张。
守旧派阻挠皇帝召见维新派,改令五大臣“问话”康有为,1898年1月24日,李鸿章、翁同和、荣禄、廖寿恒、张荫桓在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荣禄问:“祖宗之法不可变”,康答:“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即如此地为外交之署,亦非祖宗之法所有也,因时制宜,诚非得已。
”事后,翁同和入奏,光绪帝命令,今后康有为若有条陈,即日呈送,不许阻止,并要康有为呈送所辑日俄变政之书。
这样就有了1898年1月29日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上清帝第六书),指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建议皇帝效法日俄推行新政,当务之急是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开制度局,许天下人上书,它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康有为主张引起了皇帝的共鸣,他当即下令有关部门详细研究康有为建议。
(2)康有为递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帝党官僚翁同和大力举荐康有为,皇帝命令总理衙门将康有为撰写的宣传变法的《日本明治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法考》等书进呈上来,皇帝对此十分欣赏,将书“置御案,日加披览”。
(3)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宣传变法【合作探究】4:阅读P135【历史纵横】回答:(1)保国会成立时间?(2)保国会的宗旨和性质是什么?(3)保国会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1)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成立了保国会。
(2)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3)结果:保国会只举行了两次活动后即自行中止了。
影响: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保国会是御侮救亡的团体,规模比强学会大,它的成立使维新变法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4)1898年,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当时,各地的维新报刊和学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到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维新变法风气在全国各地蓬勃。
一些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1998年在各种政治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合作探究】5:指导学生阅读张之洞与《劝学篇》,请回答:张之洞的主张与维新派的不同,原因是什么?张之洞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目的是维护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
二、百日维新1、变法的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6: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方面。
回答:(1)"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2)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3)文化方面的改革的作用有哪些?(4)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5)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一些主张,但却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
这是为什么?(1)"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2)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3)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4)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5)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决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
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3、进步意义光绪皇帝的变法上谕,基本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合作探究】7: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光绪帝没有采纳维新派“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但在政治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在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
这基本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1)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2)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3)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局限性:(1)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2)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3)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合作探究】8:百日维新的特点有哪些?(1)是变法高潮。
(2)内容基本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3)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4)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不彻底。
【本课小结】19世纪末列强逐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极力宣扬变法,他们的主张引起了光绪帝的共鸣,变法形势不断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898年,光绪帝任用维新派进行变法,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进行改革,基本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提示: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
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
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本课测评:1、“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答案提示:主要措施见教材相关内容。
2、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提示: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光绪帝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但实际上维新派的实践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