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一、蒙学的起源和发展蒙学是中国古代一种普及于民间的、以教育儿童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方式。
它起源于汉代,经唐代发展至盛行于明清时期。
在蒙学中,教师使用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古代读物,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和背诵等方式学习基础知识。
二、蒙学的基本特点1. 以家庭为单位蒙学是基于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
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亲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会教授一些基础的读写算术,而刻意的教育则需要请专门的先生。
2. 按年龄段授课蒙学按照年龄段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在蒙学中,学生分为蒙童、幼童、小童、大童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3. 重视口耳相传蒙学中的教育方式注重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课文结构简单易懂,富有韵律美感,有助于吸收。
4. 教学内容单一古代的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三、蒙学的启示1. 家庭教育重要性蒙学注重家庭教育,体现了“家庭是儿童第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
家长应该适时引导孩子学习,进行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律、尊重和帮助家人。
2. 年龄逐级分类教育蒙学按年龄段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孩子从小学会分辨自己的年龄阶段,逐步学习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为孩子选择适当的书籍、游戏和其他教育资源。
3. 口头传授是个好办法蒙学中的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现代学前教育中,一些诗歌、童谣等的口头传授,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4. 把教材内容控制在适当范围古代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现代学前教育中,也需要开展适合儿童的简单、易于掌握的教育活动,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四、结论尽管蒙学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的地方。
古代孩子启蒙教育

古代孩子启蒙教育在古代,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古代孩子启蒙教育的方式和特点。
首先,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注重家庭教育。
在古代,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
父母会亲自教导孩子读书识字,传授家风家训,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家庭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还培养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其次,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注重师傅传授。
在古代,孩子要学习一门手艺或者技能,通常会找一个有经验的师傅来传授。
师傅不仅会传授技艺,还会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勤劳精神。
通过与师傅的相处,孩子不仅学到了实用的技能,还受益匪浅。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还注重书院教育。
在古代,书院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
孩子在书院里学习经典著作,领悟先贤的智慧,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在书院里,孩子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人脉关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还注重实践教育。
在古代,孩子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参与农耕、家政等实际工作。
通过实际操作,孩子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锻炼了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总的来说,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它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古代孩子在家庭、师傅、书院和实践中接受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启蒙教育体系,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
中国古代蒙学研究总结

中国古代蒙学总结诵读蒙学经典,传承民族文化,实施启蒙教育,培育良好品性。
小学是启蒙教育,蒙以养正,先入为主,这关系到每个孩子一生的幸福。
我们古代儿童就有许多经典的开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增广贤文》等等。
古人把那些深奥的道理口语化,并辅以押韵、对仗、喻理、排比、递进等修辞手段,使之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今天孩子们读起来,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领悟到其中孝、义、礼、善等为人之道。
诵读经典,可以荡涤儿童心灵,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
让儿童从小诵读蒙学经典,可以使他们穿越时空,体味“千古美文”的韵味,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快乐。
可以帮助他们滋养心灵,净化人格修养,开启智慧潜能,从而为将来成为有作为的人奠定基础。
在活动中,我们以“蒙学经典诵读”为切入点,通过读、写、思、行,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传统美德、文明礼仪、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让孩子学习、生活、成长在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小学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范式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这个时候一个人掌握了什么样的词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他会说什么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
鲁迅先生曾说,现今十来岁的孩子如何,可以预料到二十年后的中国情况,儿童的教育问题,与我们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
良好的儿童教育不仅关系着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昌盛。
以识字教学为主,重视人文精神的古代蒙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对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蒙学教学的开端,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识字教学的教材在明清时期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合称“三、百、千”。
识字教学的方法有指物识字、六书识字、卡片识字、圈列识字、拆字识字、带读识字、对比识字、析义识字等,实践中往往多种方法兼用。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文档资料

xx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我国的荣学教育历史悠久,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内容不断完善。
方法也日益成熟,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吸取知识、增长智慧、规范道德的重要思想基础。
由于汉语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汉语文的教学也应该认清本身的独特性,重视从古代的蒙学中吸取教学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一、xx的界定蒙学的称谓取自《易经》。
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义。
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1]这是最早的蒙学论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
对于蒙学的概念,虽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内涵大致相同。
所谓“蒙学”,是指在儿童智慧开启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养成儿童优良的品德、开发儿童的智慧,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蒙学教育,认为它可以使儿童去蒙蔽而变得聪明。
现代心理学认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
可见,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我们从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谋求出路。
二、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一般特点以及对于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一)重视儿童的思恕品德教育,注重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对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的认识。
《汉书?食赞志》在记述“教人之大略”时说过:“八岁入小学,学五甲六方,书记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岁入大学。
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童蒙教育培养儿童基本品德和智慧,通过童蒙教育不但要增长儿童的知识,促进其德性发展,而且还能让儿童“存其心”,“宣其志”。
这都反应了蒙学中“道德至上”的教育思想。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蒙学以识字、读书为形式、提高儿童智力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德育活动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完成了“德智统一”的教育内容。
如《三字经》中明确说“首孝悌,次见闻”,认为人生第一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
中国蒙学教育方法的探讨

中国蒙学教育方法的探讨蒙学是对我国传统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先秦到清末,蒙学教育延绵不断,为后世留下大量的蒙学读物,充满人文精神,对现今的儿童人文启蒙教育也大有裨益。
在清代中国与朝鲜文人笔谈与尺牍的交流中,直接呈现了大量的当时蒙学教育的情况,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为中国蒙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一、从清代中朝文人交流看中国蒙学教育目的蒙学是传统的文化启蒙教育,从先秦开始,孩童通过学习蒙学读物规范训练道德行为,培养知识技能。
到了宋朝以后,理学的兴起使得蒙学教育的道德教化与行为规范训练的职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根深蒂固与封建科举制度的建立,到了清代知识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这一教育目的越来越在蒙学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
首先是普及平民教育的教育目的。
这种识字与写字的教育,是蒙学教学的开端,可以说是纯粹的知识技能教育。
如洪大容《与孙蓉洲书》中记载:小儿始入学,教何书?《六经》亦当有次第,史书先授何书?初学写字临何书帖?临写之法有影摩诸法云,然否?(孙答曰:小儿入学,先教认字。
如《三字经》三字为一句,皆明伦教学经史之类,頗有意义。
《千字文》四字为一句,梁朝周兴嗣奉勑撰之类。
及其认字既多,则授以《四字书》。
)由此可见,识字写字是其他教学的基础,中国的识字教育的基本材料也早在宋元时代就已定型,最主要的就是被简称为“三、百、千”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其次是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教育。
隋唐以来,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蒙学教育也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不断发展并为其服务,变成了更高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燕行日乘》中记载沈乐洙与虞有光兄、虞鸣球、陈木、虞有光的笔谈:余曰:“景山教习何官?”曰:“教习专管官学生读书作文之事。
其中举人、生员、童生俱有教读,勤而成效多者为上等,始得知县。
”余曰:“教育英材好事,所管学生、童蒙约几人?”答曰:“每教习应管学生二十人,不论大小及举、贡人、童生,总以教习,以后学生考试时,能升一等者为成效,每教习应下成效须有三人方为合例。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牛莹[摘要]蒙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机构,蒙学使用的教材就是蒙学教材。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古代蒙学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蒙学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的特点,提出古代蒙学教材对我国今天的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的编写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我国古代蒙学教材蒙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机构。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我们现今的小学。
蒙学教材,指的就是为实现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目标而编成的各种读本。
我国的蒙学教育大致始创于奴隶社会的夏朝,在秦汉时期得到不断发展,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程序。
古代的蒙学教育承担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对儿童进行读书、习字、作文的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儿童进入官学、书院学习以及日后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我国古代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很多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都参与过蒙学教材的编写,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蒙学教育的发展,也保证了蒙学教材的质量。
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蒙学教材的种类繁多,大约有二千种左右,古代很多蒙学教材为我们今天编写儿童教材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研究古代蒙学教材的价值,对我们现今儿童启蒙教材的编写是有极大帮助的。
从发展状况来说,我国的蒙学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第一时期是周朝至唐朝。
这个时期的蒙学教材内容上主要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并包含了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周朝是我国蒙学教材出现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
由于我国早期的儿童教材特别重视儿童识字和写字的教学,所以我国最早的能够蒙学教材,主要是字书一类的读本。
秦代的蒙学教材最重要的是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和胡母敬的《博学篇》,这三个教材都是以识字和写字为主的,是在《史籀篇》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汉代时,这三种书被称为“三仓”是主要的蒙学教材。
汉中时,闾里书师将这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钱加清 蒙学即启蒙之学,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
所谓蒙学教材,指的就是为实现启蒙教育目标而编成的各种读本。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语言文字的传习,尤其重视蒙学教育,对蒙学读物的编写给予极大关注。
蒙学教材编写历史悠久,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存的蒙学教材加以考察,蒙学教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周朝至唐朝的蒙学教材,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并包含多方面的知识。
二是宋朝至清朝中叶的蒙学教材,在内容上出现分门撰写倾向,如道德教育、历史故事、典章名物、诗词歌诀等都各有专书。
三是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的蒙学教材,出现了些采用旧形式介绍声、光、电等新内容的课本,也有改写的蒙学教材问世。
从内容上看,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综合类,其中最早的一本识字教材是《史籀篇》,《汉书・艺文志》说它是“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流传时间最久的是汉元帝时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宋人晁公武解释说:“杂记姓名诸物五官等字,以教童蒙。
‘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
”流行最广泛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三、百、千”。
还有一些杂字课本在各地使用。
二是伦理类,如《性理字训》和《弟子规》等。
三是历史类,影响较大的如《十七史蒙求》、《叙千古文》和《小学》等。
四是诗歌类,以《千家诗》和《神童诗》为代表。
《千家诗》历史上曾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千”。
“三、、百、千、千”各有所长,如明代路吕坤所说:“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五是名物类,《名物蒙求》、《幼学琼林》、《龙鞭文影》和《兔园册》等影响较大。
六是工具类,如《字学举隅》、《文字蒙求》和《声律启蒙》等。
蒙学教材的撰写形式则主要有三种,即韵文短语形式、散文的形式和诗歌的形式。
中国古代的蒙学(小学)知识讲解

(泛爱众而亲仁)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
第一 ,集中识字 ,注重实用
《急就篇》 和 《百家姓》 均是这类教材的代表
第二 ,句式简短整齐 ,讲究押韵对仗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五字鉴》 等
古代的蒙学教材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一)道德启蒙
“蒙学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进行道德的启蒙。他们在教育 教学中 ,往往把道德训诫与识字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儿歌 与韵语的形式把艰深的哲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除伦理道德外 ,蒙学教材中还蕴含着另一种德 ,那就是对 国家、 对事业、 对他人、 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 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坚定的、 高尚的行为。古人利用 蒙学教材对孩童进行道德启蒙 ,其目的在于最终达到 “修 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最高境界。
古代蒙学 (一)构建 诵读 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对当
前小学文 “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
言文教学
的启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
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小学教材文言文内容的编制需向生活化转型。
(三)注重精选语言形式,易读成诵,适当应用。
《算学启蒙》
《三字经》
▪ 宋人所作,最有影响的蒙学读物,几乎成为蒙书的 代名词。全文1086字。
▪ 成功的奥秘: 第一,内容丰富,知识密集。 第二,句子短小,便于诵读。 第三,语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易懂。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摘要:蒙学即启蒙之学,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
重视蒙养教育,重视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本文结合分析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的三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传统蒙学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蒙学;德育;借鉴
一、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
1.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努力使学生懂得并自觉实践传统的伦理道德。
比如《三字经》内容就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多方面我国古代所提倡的思想品德。
首先,传统蒙学,十分强调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三字经》中有“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饮食起居,都有具体的礼仪规范和要求。
可见,古代蒙学教育家都重视倡导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其次,重视“孝”。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宗亲、宗族、宗法体制以传统伦理道德为纽带,人伦纲常成为道德的核心,“孝亲”观念也成为人伦纲常的中心内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
”可见,孝亲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所倡导的行为美德。
“百行孝为先”,《三字经》有“首孝弟,次见闻”。
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首先当牢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再者,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传统蒙学教育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实现寓德育与智育,养成儿童的道德人格。
因此,传统社会一直主张培养儿童的理想和志气。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
2.教材编纂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儿童爱听故事,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东西,喜欢大声朗读。
古代蒙学教材适应这一共同的心理特点,在教材中编入许多简短的故事和浅显的诗歌,有的还附有插图,以引起学生兴趣。
把讲故事和讲历史结合起来,儿童喜欢听,愿意学。
如《日记故事》中的“击瓮出儿”、“磨杵成针”等都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有启迪教育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注意选择一些浅易诗歌让学生诵读。
儿童从小读些富有情趣性的诗歌,不仅可以促进智力和语言的发展,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启发鼓舞其向上的志趣。
明代学者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
”他认为孩子的性情喜欢游戏,害怕拘束,好像草木刚萌芽一样,如果让它舒展通畅就能茁壮成
长,反之就会枯萎下去。
所以在进行儿童教育时,要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
3.强调“熟读成诵”。
学生读书,先由蒙师讲认生书。
讲书的形式有个别“口授”和“粗粗讲解”。
“口授”是教师先教学生认字,带学生缓缓朗读,然后让学生自读。
“粗粗讲解”时用通俗话,要指实事说明,使儿童易懂。
还要启发儿童思考,培养儿童智力的发展。
学生读书必须熟背,以背书驱使学生勤奋用功,“以期所习永永不忘”。
所以,蒙师对学生背书要求甚严,在背书时,教师也要“听差”,以纠正学生的读音、分句等。
背书时,还有“提背”,提到哪里背到哪里,以检查学生熟记的程度。
又有“初背”(背生书)和带背(背熟书)和按时“抽背”,最后读完一册还要“通背”。
故学生必须时时读书,时时背书。
在蒙学中,认书、读书、背书和温书四步曲,周而复始,日日如此,月月如斯。
这对训练儿童的记忆力是有帮助的。
同时也充分利用少年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
儿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背熟了许多文词,这对以后的写作也大有帮助。
不过儿童所诵读的书,并不都懂,教师也不要求儿童全懂,只好等儿童长大了才明白,现在只记住,到“后来受用”。
二、蒙学教育特点给我们的启示
主张儿童教育从小抓起,为我国历代蒙学教育家所共
识,给当代儿童道德教育实施与开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试作出如下思考:
1.重视小学阶段教育的德育功能。
在社会发展快速现代化的今天,高度的物质享受和较多的感官刺激给儿童发展带来了较问题,受社会“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等现象的误导和影响,不少儿童从小就形成了“攀比心理”,追求的是吃喝穿戴,家长也以儿童的“外在形式”作为自身能力和地位的显示方式,过于关注儿童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忘却了对儿童生命形而上的追求和探索,忽视了儿童的理想教育,忘却了对儿童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养成,已经成为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一大困惑。
我国古代教育十分重视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播,在蒙学教材中体现为重视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宣传儒家思想。
但是这类教材除了对封建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说教外,还有一些诚实、忠信的道德教育,这些优良的传统道德,到今天,仍然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2.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蒙学教材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结构、知识程度,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及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那么我们当今的小学教育也应该从中受到启示,不是一味地填鸭式灌输知识,为了得到好的成绩而对学生的特点有意忽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因
此,在教材编纂与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向蒙学教育学习,多多编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故事,在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和知识技能,学生又怎么会厌学呢?
3.重视诵读能力的培养。
上文已经分析道传统的蒙学教育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儿童的诵读能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当今小学生背诵的篇目已经大大缩水,因此,就很有必要借鉴一下蒙学中的诵读教学,重视当今儿童诵读能力的培养。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国学经典诵读对小学生道德修养也有很大的的影响。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有很多,因此在实验中将重点研究经典诵读对学生道德修养产生影响有效策略。
可以说,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是教育中的一块瑰宝,其中纵然有缺憾,但其固有的价值仍待我们思考、开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静.从古代蒙学教材的演变看当代启蒙教育.现代语文,2007
[2]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
出版社,2000
[3] 刘天风.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意蕴.曲阜师范大学,2008
[4] 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3
[6]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