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育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奥秘

美国生育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奥秘
美国生育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奥秘

美国生育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奥秘--从美国选举看生育文化细微变化对生育率的影响

美国生育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奥秘--从美国选举看生育文化细微变化对生育率的影响

易富贤

发达国家生育率不断下降,提升生育率成为各国领袖的头痛大事,但美国却一枝独秀,是发达国家中唯一保持生育率在世代更替水平(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1个孩子,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的国家。其实美国鼓励生育的经济手段并不比其他发达国家强,那么为什么美国却能保持合理的生育率?本文从生育文化角度试图找出答案。

一、美国生育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性解放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使美国重新审视性道德的重要性,美国1980年代后痛定思痛,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庭,发起了保护贞操运动、强调忠贞,反对性滥交,结婚率在增加,离婚率在1970年代后期达到顶峰,在1980年代开始稳步下降。所有数字均表明美国人正在重拾家庭观念,宗教力量在增强,社会正逐步迈向稳定,生育率也从1976年的1.74增加到现在的2.09左右[1]。而加拿大和欧洲国家却在回归传统道德上跟不上美国的步伐,生育率也难以回升。根据密歇根大学1997年的一份调查,53%的美国人认为宗教在他们的生活占有重要地位,但英法德三国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16%、14%和13%。美国每周参加宗教活动的有43%,加拿大只有20%;美国只有8%的人从来没有参加宗教活动,加拿大却有38% [2]。

现行的生育文化是经过上千年才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与宗教纠缠在一起。生育文化往往是依托于宗教文化。教徒们继续繁衍后代是因为《圣经》和《可兰经》指导他们如此(中国是为了祖宗而繁衍后代),虔诚的信徒比世俗论者更钟情于大家庭。比如在美国,47%每周去教堂做礼拜者表示他们的理想家庭是拥有三个或更多小孩,比较而言,在很少上教堂的人中,仅有27%有这种想法[3,4]。

加拿大和欧洲不少国家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同性婚姻(民事结合)已合法化国家: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荷兰、德国、芬兰、法国、瑞士、比利时、加拿大、西班牙、英国。欧洲委员会的《欧洲人权手册》称同性恋关系等同于男女婚姻关系,并且宣传同性恋价值。

到2006年为止,在全美国51个州中,只有麻萨诸塞州(2004)和新泽西州(2006)这两个州批准同性恋结婚,但是麻萨诸塞州最高法院2006年同意把禁止同性恋婚姻的州宪法修正案在2008年交付全民投票。美国有20个州把禁止同性恋婚姻条款写入州宪法,25个州制定了相关的法令,但是没有通过宪法修正案,其余4个州虽然没有明确禁止同性恋婚姻的法律,但是也拒绝给同性恋人颁发结婚证,其中内布拉斯加州联邦上诉法院2006年则恢复了禁止同性恋婚姻的法令。

李安的同性恋题材电影《断背山》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很多人觉得不公平。其实要是李安的同性恋电影能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那么美国就已经不是美国了,美国的生育率就会像欧洲一样低了。

此外欧洲和加拿大在对待吸毒也比美国走的远。荷兰2001年宣布批准大麻列为处方药。大麻半合法的国家家也不少,如澳大利亚、英国、德国、葡萄牙、瑞士、西班牙、加拿大等。加拿大还出现大麻党,积极参入政治。

自由派领袖克里蒂安执政加拿大十年任期内,自由党发起了数项社会立法行动,包括引入同性婚姻、以及使拥有少量大麻合法化。加拿大的行动引起共和党布什执政的美国的不满,导致近年两国关系不佳。

欧美发达国家生育率

国家HDI 生育率

挪威0.963 1.78

澳大利亚0.955 1.76

加拿大0.949 1.61

瑞典0.949 1.66

瑞士0.947 1.43

爱尔兰0.946 1.86

比利时0.945 1.64

美国0.944 2.09

荷兰0.943 1.66

芬兰0.941 1.73

丹麦0.941 1.74

英国0.939 1.66

法国0.938 1.84

奥地利0.936 1.36

意大利0.934 1.28

新西兰0.933 1.79

西班牙0.928 1.28

葡萄牙0.904 1.47

平均0.941 1.65

注: 人类发展指数(HDI)采纳联合国2003年资料,反映各国社会发展水平;生育率采纳美国CIA《世界手册》2006年资料,反映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只列人口上百万的国家;德国(生育率1.39)由于东德曾是社会主义国家,未列入计算。

从上表可见,美国以外的欧美发达国家生育率普遍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而美国却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在美国内部,凡是对同性恋和毒品宽容的地区生育率都低。

美国总统、州长、议员选举,选民对于候选人的道德操守看的很重,而欧洲和加拿大选民却相对看得比较淡。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因为性丑闻险遭弹劾,而欧洲不少国家元首有私生子曝光后照样担任国家领导人。

二、社会主义国家生育率普遍偏低

性解放虽然兴起于西方国家,但是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天主教一直进行有效抵抗,一夫一妻制仍然是主流,反堕胎也是主流,绝大多数人仍然忠于自己的伴侣和家庭。美国生育率比较合理,主要原因是宗教的抵抗力度最大,依托于宗教的生育文化使得欧美的生育率不至于太低。荷兰虽然在性解放和毒品上很自由,但是反堕胎势力仍然很强,坚持传统生育文化的人仍然很多,一些人不生育,但是另外一些人多生育孩子。

而东欧和原苏联国家等原社会主义国家却由于反封建、反宗教,依托宗教的生育文化遭到破坏,近年虽然有所恢复,但是由于几代人的信仰已经破坏,信仰失去家庭的传承制,生育文化已经不是原汁原味。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堕胎率普遍高(波兰除外),目前世界上堕胎率最高的两个国家分别是罗马尼亚和俄罗斯。俄罗斯堕胎与出生婴儿的比例曾经高达4:1,苏联解体后1993年还在2.5:1,现在由于避孕措施的普及,堕胎率下降,但是堕胎与出生婴儿的比例还在1.3∶1,就是说每怀孕2.3个孩子,有1.3个被堕胎,只有1个得以出生。堕胎导致大量俄罗斯妇女失去生育能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苏联解体后堕胎率激增,罗马尼亚堕胎与出生婴儿的比例在1991年曾经高达3.1:1,白俄罗斯在1994年曾高达1.9:1。在避孕措施普及的情况下,堕胎率高并不是低生育率唯一的原因,比如波兰堕胎率一直很低,但是2006年生育率仍然只有1.25。生育文化破坏后,《圣经》、《可兰经》、祖宗的权威下降,缺乏生孩子的精神动力。

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生育率

国家HDI 生育率

斯洛文尼亚0.904 1.25

捷克0.874 1.21

匈牙利0.862 1.32

波兰0.858 1.25

爱沙尼亚0.853 1.40

立陶宛0.852 1.20

斯洛伐克0.849 1.33

克罗地亚0.841 1.40

拉脱维亚0.836 1.27

保加利亚0.808 1.38

马其顿0.797 1.57

俄罗斯0.795 1.28

罗马尼亚0.792 1.37

白俄罗斯0.786 1.43

波黑0.786 1.22

乌克兰0.766 1.17

亚美尼亚0.759 1.33

格鲁吉亚0.732 1.42

平均0.819 1.32

注明:由于穆斯林特殊的生育文化,生育率偏高,上表没有列原苏联的7个穆斯林国家和东欧的阿尔巴尼亚。

东德、西德人口变化(百万)

西德东德

1939 43 1939 16.7

1946 46.6 1946 18.5

1950 50.8 1950 18.4

1960 55.4 1960 17.2

1970 60.7 1970 17.1

1980 61.6 1980 16.7

1988 61.4 1988 16.7

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西德人口从1946年的4660万增加到1988年的6140万,人口增加31%;东德社会主义国家人口从1946年的1850万减少到1988年的1670万,减少10%。东德的堕胎率也远远高于西德。

从上可见,东德、东欧和原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发展水平比欧美发达国家要低,理论上生育率应该高,但是由于生育文化的破坏,使得生育率反而更低。

原苏联和东欧的穆斯林国家的生育率又远远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其他穆斯林国家要低,而堕胎率又比其他穆斯林国家要高。

美洲加勒比海地区是高生育率的地区,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生育率只有1.66,而同等发展水平的邻近国家墨西哥和多米尼加的生育率分别为2.42、2.83。古巴有33%的怀孕以堕胎而告终,而墨西哥只有0.12%。

三、从美国两党选举政治看生育文化对生育率的影响

美国是两党政治。支持者中存在一些政治理念的差别。

2004年选举被视为宗教的胜利。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凭借宗教界的支持连任总统。每周参加教堂的选民占41%,其中61%支持共和党,39%支持民主党;偶然参加教堂的占40%,其中

47%支持共和党,53%支持民主党;从未参加教堂的占14%,其中36%支持共和党,62%支持民主党。

自由派选民占21%,其中13%支持共和党的布什,85%支持民主党的克里;中间派占45%,其中45%支持共和党,54%支持民主党;保守派占34%,其中84%支持共和党,15%支持民主党。

已婚选民占63%,其中57%支持共和党,42%支持民主党;未婚者占37%,其中40%支持共和党,58%支持民主党。

根据美国1996、2000、2004年三次总统选举,将美国50个州分成三类:

1、三次都支持民主党候选人的,为民主党(蓝色)州。

2、三次都支持共和党候选人的,为共和党(红色)州。

3、有时候支持共和党候选人,有时候支持民主党候选人,为摇摆州。

民主党支持者对同性恋比较宽容。到2006年为止,在全美国51个州中,只有麻萨诸塞州和新泽西州这两个州批准同性恋结婚。此外佛蒙特州和夏威夷州虽然没有给予同性恋人正式婚姻的名份,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对他们的权益给予保护。这4个州都是民主党州。

美国各阶层对同性恋婚姻或者同性恋公民结合的态度

人群同性婚姻同性公民结合不认可

全国0.28 0.29 0.40

共和党0.13 0.33 0.53

民主党0.32 0.28 0.36

无党派人士0.37 0.27 0.33

18-29年龄段0.43 0.32 0.25

30-44年龄段0.29 0.25 0.44

45-64年龄段0.26 0.29 0.41

65及以上0.12 0.32 0.51

北部0.35 0.31 0.33

中西部0.26 0.23 0.47

南部0.23 0.26 0.48

西部0.31 0.36 0.28

民主党要员希拉里2000年竞选参议员时候参加了纽约同性恋游行,是自由派的代表。但是2004年之后看到美国中间选民偏向保守,希拉里也调整自己的问政风格,现在坚持每周去教堂,以转变在民众中的印象,为下届总统选举作准备。

2006年美国有12个州允许将大麻医用,其中民主党州7个州:加利福尼亚、夏威夷、缅因、俄勒冈州、佛蒙特、华盛顿州、新泽西州;共和党州3个州:阿拉斯加、科罗拉多、蒙他拿;摇摆州2个:亚利桑那、内华达。美国有13个州(民主党州6个:佛蒙特、夏威夷、明尼苏达、马里兰、伊利诺、加利福尼亚;共和党州3个:北达科塔、蒙他拿、弗吉尼亚;摇摆州4个:新墨西哥、阿肯色、肯塔基、西弗吉尼亚州)允许种植工业大麻,但联邦法律仍然禁止工业大麻的种植和药用大麻的使用。

美国共和党州的生育率、研发排名、人均收入

州名生育率选票研发排名人均收入($)

阿拉巴马2.02 9 38 29136

阿拉斯加2.35 3 46 35612

科罗拉多2.08 9 12 37946

乔治亚2.13 15 31 31121

爱达荷2.30 4 2 28158

印第安纳2.07 11 34 31276

堪萨斯2.19 6 24 32836

密西西比2.09 6 45 25318

蒙大拿1.98 3 44 29387

内布拉斯加2.12 5 42 33616

北卡罗来纳2.05 15 19 30553

北达科他1.86 3 37 31395

俄克拉荷马2.10 7 41 29330

南卡罗来纳1.96 8 36 28352

南达科他2.14 3 50 31614

德克萨斯2.32 34 21 32462

犹他2.61 5 20 28061

维吉尼亚1.92 13 27 38390

怀俄明1.96 3 46 36778

平均2.12 32 31650

注: 生育率是2000年资料,人均收入是2005年资料

美国民主党州的生育率、研发排名、人均收入

州名生育率选票研发排名人均收入($)

加利福尼亚2.13 55 8 37036

康涅狄格1.88 7 13 47819

特拉华1.98 3 3 37065

华盛顿DC 1.54 3 54985

夏威夷2.13 4 49 34539

伊利诺斯2.07 21 16 36120

爱荷华2.01 7 32 32315

缅因1.72 4 40 31252

马里兰1.96 10 26 41760

麻萨诸塞1.72 12 9 44289

密歇根1.99 17 10 33116

明尼苏达1.98 10 14 37373

新泽西1.97 15 4 43771

纽约1.87 31 15 40507

俄勒冈1.98 7 23 32103

宾夕法尼亚1.83 21 7 34897

罗得岛1.68 4 1 36153

佛蒙特1.66 3 17 33327

华盛顿1.97 11 11 35409

威斯康星1.92 10 25 33565

平均1.90 17 37870

美国摇摆州的生育率、研发排名、人均收入

州名生育率选票研发排名人均收入($)

亚利桑那2.37 10 6 30267

阿肯色2.06 6 43 26874

佛罗里达2.00 27 30 33219

肯塔基1.95 8 39 28513

路易斯安那2.08 9 48 24820

密苏里2.00 11 29 31899

内华达2.23 5 33 35883

新罕布什尔1.78 4 18 38408

新墨西哥2.20 5 5 27644

俄亥俄2.01 20 22 32478

田纳西1.97 11 28 31107

西维吉尼亚1.76 5 35 27215

平均2.04 28 30694

从上面三个表可见,共和党州生育率2.12,超过世代更替水平;民主党州生育率只有1.90;摇摆州生育率介入二者之间,生育率为2.04。而共和党州研发能力、人均收入都比民主党州要低。换句话说,民主党州在物质再生产上面占有优势,共和党州在人口再生产上面占有优势。

美国两党候选人在很多州都是势均力敌,胜利者往往以微弱优势获胜。全国也一样,总统选举很难以压倒性优势获胜。可见美国两党政治理念的差别不大,但是支持者之间政治理念的这种微小差别就导致生育率相差0.22。美国两党之间的政治理念的差别比美国与加拿大、欧洲的差别要小。欧洲和加拿大政党的政治理念比美国民主党还要自由,政党是选民的代表,这也可以解释欧洲和加拿大为什么比美国要低。

从美国和欧洲、加拿大的情况看,要提升生育率,除了改善民生,降低养育成本外,还得在生育文化上下功夫。

注释:

1. 美国生育率和离婚率:https://www.360docs.net/doc/4717695904.html,/fukuyama/figures/united.htm

2. HOW MANY PEOPLE GO REGULARLY TO WEEKLY RELIGIOUS SERVICES?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7695904.html,/rel_rate.htm

3. Spengler. Faith, fertility and American dominance. Asia Times.Sep 8, 200

4.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7695904.html,/atimes/Front_Page/FI08Aa01.html

Spengler. Power and the evangelical womb. Asia Times . Nov 9, 2004.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7695904.html,/atimes/Front_Page/FK09Aa02.html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

中国的生育率_到底下降了多少_

中国的生育率:到底下降了多少? R obert D.Retherford Minja K im Choe Chen Jiajian 李希如 崔红艳 【内容摘要】 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已经进入低生育国家的行列。2000年人 口普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122,明显存在漏报。那么中国的生育率到底下降了多少?本文利用亲生子女法、生育史重构法和胎次递进比方法分析了1990年代生育率的下降过程,认为2000年总和生育率最准确的估计应为1158。通过分解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认为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下降,2/5归因于结婚年龄的推迟,3/5归因于婚内生育率的下降。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亲生子女法;生育史重构法;胎次递进比 【作者简介】 R obert D.Retherford ,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与健康研究项目负责人,高级研究员;Minja K im Choe ,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与健康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Chen Jiajian ,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与健康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李希如,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地理环境处处长;崔红艳,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人口普查处副处长。1 引言 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登记的出生人数计算,200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TFR asfr )为每名妇女平均生育1122个孩子(中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但是,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还存在相当多的争论,有的估计数字为每名妇女平均118个孩子。为了更好地评价生育率状况,我们分别采用了“亲生 子女法”(own -children )和“生育史重构法” (birth history reconstruction )来研究1990年和2000年的普查数据。每种方法都为普查之前的年份提供了两种生育率趋势的估计(每次普查一种)。这两种趋势在1986~1990年彼此交叉。如果数据完全准确,这两种趋势应该在交叉期间刚好重合。然而,事实上并 未重合。对这种未重合现象的分析为评估1999年和2000年的TFR 提供了基础。 本文讨论的生育率不仅包括年龄别生育率(ASFR )和由ASFR 计算的总和生育率(TFR ),而且包括时期胎次递进比(PPPR )和由PPPR 计算的总和生育率(TFRpppr )。利用这些不同的估计方法,我们还试图评价1990年代生育率的下降多大程度是由目前结婚年龄的推迟造成的,多大程度是由婚内生育率的下降造成的。我们还分析了分城乡、分教育程度、分民族和分迁移状况的生育率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变化情况。2 背景 10年前就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TFR 在1990年代初就降到每名妇女生育211个孩子的更替水 平以下。当年,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变化似乎极不寻常,因而引起广泛的关注(例如,Feeney 和Y uan 1994,Z eng 1996;Y u 和Y una 1996)。后来的一些调查以及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表明,TFR 持续下降,从1991年的118降到2000年的11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2年,G uo 2003,Zhang 2003)。但是,还有种种迹象表明,在各种调查和人口普查中都低报了出生人数,有人认为,2000的TFR 约为每名妇女生育118个孩子(Z ai 2003,Zhang 和Cui 2003,Y u 2002)。 一些中国的人口统计学家基于对现有生育率调查和1990、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提出,即使把历次调查和人口普查中低报的出生人口计算在内,生育率也确实非常低(G uo 2003,Zhang 2003)。G uo (2003)认为,就算这些原始数据经过调整、加上20%漏报的出生人数,TFR 仍然到不了 第28卷第4期2004年7月 人口研究 V ol 128, N o 14 July 2004 3  Population R esearch

美国教育环境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

美国教育环境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 努力教育孩子,孩子就会有好的未来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只是付出爱。时间以及金钱这么简单,我们还要拥有远见的战略。有远见战略的父母,同样的付出,比没有远见战略的父母培养孩子要成功得多。那么有远见战略的赴美如何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呢?今年美国留学签证网接了几个去美国读小学的申请,由于准备充分,安排合理。几个小朋友都顺利的拿到了美国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小学跟中国是不一样的,美国小学在美国教育中起到了提供与启发小朋友们发展和发现兴趣的作用。在美国,由于人种的多样性以及教育的开放性,校园生活显得格外绚丽多姿,是一个真正的绮丽世界。 首先介绍一下,美国的学制如下: 幼儿园1年 小学:1-6年级(个别学校把6年级放入初中) 初中:7-8年级(个别学校6-7-8,或者是初中也有9年级)) 高中:9-12年级4年。 一些学校是从幼儿园到12年级都有的,或者是6或7年级-12年级。纯粹的高中,就是9-12年级。 美国留学签证网跟大家分享两个小案例: 苏同学,北京市某重点小学五年级在读学生,申请美国六年级。 苏同学从来咨询到申请,到美国参加面试,最后拿到录取通知书,一共用了不到五十天的时间。他就读于北京一所知名的重点小学。学习在班级里面名列前茅。孩子很活泼,小小年纪,已经考过了小提琴十级。英语中等,但是在我的鼓励下敢于雷口。父母非常配合的把所有需要回答的问题回答好后,我的团队再润色和翻译。很快,递交材料后,同时也收到了美国学校的邀请函。由于团队帮他们很好的准备了材料(他的父母不在公司工作,是靠其他副业谋生),所以很顺利的拿到了签证。 在学生的材料递交的同时,我们又帮他认真整理了美国面试的常见问题。让孩子准备。最后,孩子到了美国学校,老师问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套用准备过的问题。所以,孩子能够回答的非常流利,老师都赞叹他的口语很棒。同时,由于材料的包装准备,所以,学生的当场录取是顺利成章的。 雷同学,上海某小学四年级,申请美国五年级。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说课讲解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 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 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 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解析中国人到美国生孩子的利弊

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确实和国内有很大的差别,很多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在美国生活,甚至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基于多种原因,选择了去美国生孩子。据调查显示,我国有57%的中薪阶层家庭都考虑过去美国生孩子。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家庭都选择赴美生子,去美国生孩子的利弊有哪些? 有人说:尽管在法律层面上,有空子可钻,但现实的风险却很大.在这里要告诉大家:这不是违反任何法律的,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的法律!美国官方也承认,为了让孩子获得美国国籍而到美国旅游生子并不是犯罪。“你不能因为知道她要去美国生孩子而拒签。”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发言人说,这位发言人说,这些待产母亲通常宣称她们是去美国旅游的。但是妈妈不用担心:如果是第一胎,那么国内可以上户口。当然如果符合第二胎的政策,即使是第二胎国内同样可以上户口,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中选择在这里生孩子,因为赴美生子的好处有这些: 救济福利:办理通过的美国移民申请人及配偶甚至孩子在转绿卡后没有工作时,政府免费给你找工作。具有六个月的交税记录后,到美国当地有关部门报失业就可以领取政府救济金;政府帮助找工作:美国政府有专门机构免费为本国人找工作。绿卡持有者只要到此部门登记自己的技能丶专长和兴趣,该部门就会免费为人找工作。美国移民专家提示:该部门免费培训等待就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如电脑丶英文等)以协助他们就业;奖学金福利:对于有意申请美国大学奖学金的普通中国人来说,只能和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人士竞争数量极为有限的对外籍人士开放的奖学金。但对于有绿卡的人,能享有奖学金的范围,远远超过一个外国人所能申请的。美国很多发放奖学金的机构限定奖学金只适用于“美国人”(含有美国永久居留权的人);学生学费:在18岁上大学之前美国全部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即零学费(私立学校除外)。 美孕嗣沣医疗福利:大多由工作单位支付医疗保险来实现,进入老年后可享受国家免费的医疗保险。美国政府设立了为保护和增进孕妇及儿童健康的专项健康服务。此外,美国针对社会低收入者设立了医药补助丶家中照顾计划,由联邦丶州和县政府联合负担,为65岁以上老人丶失明或残障人士提供家务和非医务性的照顾,使得受益人能在家安全地生活。 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的确有很多比起国内有利的地方,但是至于赴美生子到底值不值,这个就看各位父母各自的想法了。

浅论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浅谈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开了一门课《社会》,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省份等常识。当初对数字还没什么印象,当老师提及中国有数十亿人口时,我们在老师的惊呼中在脑海中留下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浅浅的印象。至于这个“大”所折射的含义,当初根本没有概念,随着中国人口的发展,现在也只能对这个“大”做浅浅的分析和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既然如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认清中国到底存在哪些人口问题,也即中国人口的现状是怎样的。 现就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一窥中国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数量。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热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净增数仍很大。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粗文盲率等数据均显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是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国城镇人口低于下面缓存人口比重。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 田雪原《人民日报》(2009年12月4日07 版)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转变的加速推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以降低生育率为主旨的人口政策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目前社会上对我国人口政策还有不同看法和一些猜测,需要澄清;同时,步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以后,人口的变动又走到十字路口,人口政策面临新的抉择。 历史的足迹 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社会“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影响深远。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出生率上升到37.0%。,死亡率下降到14.0%。,自然增长率创下23.0%。的新高。这表明,在短短的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就完成了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转变,随后迎来第一次生育高潮。这种情况引起了党和政府的关注,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三次会议(扩大)的讲话中,提出抓人口问题“三年试点,三年推广,四年普遍实行”的设想,展露出新中国人口政策的雏形。1957年7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分析了人口增长过快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主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曾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一起,将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当作马尔萨斯人口论批判,进而形成了“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积累越多、发展越快”——人口越多越好的理论教条,人口问题成为无人敢于问津的“禁区”。虽然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文件曾提及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但没有真正贯彻下去。在10年“文革”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美国生育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奥秘

美国生育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奥秘--从美国选举看生育文化细微变化对生育率的影响 美国生育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奥秘--从美国选举看生育文化细微变化对生育率的影响 易富贤 发达国家生育率不断下降,提升生育率成为各国领袖的头痛大事,但美国却一枝独秀,是发达国家中唯一保持生育率在世代更替水平(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1个孩子,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的国家。其实美国鼓励生育的经济手段并不比其他发达国家强,那么为什么美国却能保持合理的生育率?本文从生育文化角度试图找出答案。 一、美国生育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性解放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使美国重新审视性道德的重要性,美国1980年代后痛定思痛,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庭,发起了保护贞操运动、强调忠贞,反对性滥交,结婚率在增加,离婚率在1970年代后期达到顶峰,在1980年代开始稳步下降。所有数字均表明美国人正在重拾家庭观念,宗教力量在增强,社会正逐步迈向稳定,生育率也从1976年的1.74增加到现在的2.09左右[1]。而加拿大和欧洲国家却在回归传统道德上跟不上美国的步伐,生育率也难以回升。根据密歇根大学1997年的一份调查,53%的美国人认为宗教在他们的生活占有重要地位,但英法德三国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16%、14%和13%。美国每周参加宗教活动的有43%,加拿大只有20%;美国只有8%的人从来没有参加宗教活动,加拿大却有38% [2]。 现行的生育文化是经过上千年才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与宗教纠缠在一起。生育文化往往是依托于宗教文化。教徒们继续繁衍后代是因为《圣经》和《可兰经》指导他们如此(中国是为了祖宗而繁衍后代),虔诚的信徒比世俗论者更钟情于大家庭。比如在美国,47%每周去教堂做礼拜者表示他们的理想家庭是拥有三个或更多小孩,比较而言,在很少上教堂的人中,仅有27%有这种想法[3,4]。 加拿大和欧洲不少国家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同性婚姻(民事结合)已合法化国家: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荷兰、德国、芬兰、法国、瑞士、比利时、加拿大、西班牙、英国。欧洲委员会的《欧洲人权手册》称同性恋关系等同于男女婚姻关系,并且宣传同性恋价值。 到2006年为止,在全美国51个州中,只有麻萨诸塞州(2004)和新泽西州(2006)这两个州批准同性恋结婚,但是麻萨诸塞州最高法院2006年同意把禁止同性恋婚姻的州宪法修正案在2008年交付全民投票。美国有20个州把禁止同性恋婚姻条款写入州宪法,25个州制定了相关的法令,但是没有通过宪法修正案,其余4个州虽然没有明确禁止同性恋婚姻的法律,但是也拒绝给同性恋人颁发结婚证,其中内布拉斯加州联邦上诉法院2006年则恢复了禁止同性恋婚姻的法令。 李安的同性恋题材电影《断背山》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很多人觉得不公平。其实要是李安的同性恋电影能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那么美国就已经不是美国了,美国的生育率就会像欧洲一样低了。 此外欧洲和加拿大在对待吸毒也比美国走的远。荷兰2001年宣布批准大麻列为处方药。大麻半合法的国家家也不少,如澳大利亚、英国、德国、葡萄牙、瑞士、西班牙、加拿大等。加拿大还出现大麻党,积极参入政治。 自由派领袖克里蒂安执政加拿大十年任期内,自由党发起了数项社会立法行动,包括引入同性婚姻、以及使拥有少量大麻合法化。加拿大的行动引起共和党布什执政的美国的不满,导致近年两国关系不佳。 欧美发达国家生育率 国家HDI 生育率 挪威0.963 1.78 澳大利亚0.955 1.76

中国育龄妇女与生育现状及人口走向研究报告

中国育龄妇女与生育现状及人口走向研究报告 1949年以来我国出现了三轮婴儿潮,第四轮婴儿潮因长期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并未如期出现,出生人口整体呈下滑趋势。1950-1958年为我国第一轮婴儿潮时期,期间年均出生率35‰最高但人口基数较小,出生人口年均2100万,主要是建国后生育政策鼓励、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因素促成。1962-1975年为第二轮婴儿潮时期,期间年均出生率33‰小幅下调但人口基数有所扩张,出生人口年均2628万,该婴儿潮出现主要与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的补偿性生育和文革时期计划生育工作受冲击有关。 1970-1977年间出生率从33‰降至19‰,1977年出生人口仅1798万,主要受1970年代的“晚稀少”政策影响。1981-1991年为第三轮婴儿潮时期,年均出生率为21‰,出生人口年均2260万,本质为第一次婴儿潮的回声。中为咨询发现1991年之后出生人口逐渐降至2003年的约1600万。第四轮婴儿潮因长期严格执行计划生育而并未如期,二胎政策开放后,2014-2016年出生人口短暂回升,2019年出生人口数继续下滑为1456万人。 1949年以来中国出现了三轮婴儿潮 1949年以来中国出现了三轮婴儿潮

1991年至今生育率在地位徘徊,养育成本提高约束生育行为,总和生育率走向低迷。总和生育率是指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的子女数,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同时左右着人口总量的变化。一般来说,总和生育率小于2.1时,新生人口不足以弥补生育妇女及其伴侣数量。 1949年以来,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经历了迅速上升(1950-1957)、大幅下降(1958-1961)、猛烈反弹(1962-1963)、高位整理(1964-1971)、逐渐下降(1972-1990)、低位徘徊(1991至今)六个阶段,2018年总和生育率为1.52,低于人口更替水平2.1,生育水平保持低位。根据生育理论与中为智研分析,我国生育率下降受死亡率、生育需求和生育意愿等因素的影响。而在现代社会,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主要是受到生育成本约束。 住房、教育、医疗等持续提高的直接成本,“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养老负担,以及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下的高机会成本,均导致人们的生育意愿不能完全实现,总和生育率将维持走低态势。 总和生育率持续走低 总和生育率持续走低 育龄妇女规模逐年下滑,叠加低生育率下预计出生人口情况持续低迷。根据国家统计局与中为咨询整理的数据显示,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与20-34岁

总结近些年美国男人生孩子先例

散粉思考者今天看到美國媒體報道說,世界首位“孕父”竟然在前幾天又生了個兒子。這是他的第三個孩子了。兩年前,美國俄勒岡州本德市變性男子托馬斯·比蒂挺著大肚子的懷孕照片出現在各大媒體時,曾引起世人一片嘩然。散粉思考者也曾撰文報道過。詳見《驚!人類第一位男子懷孕竟成真?》。對於他接二連三生子眾說不一。有人認為他想通過炒作來賺錢,不過比蒂堅稱,雖然他出版了一本自傳,將一些家庭照片高價賣給一家圖片公司,但他並非為了錢,而是想和妻子組建一個完整的家庭。散粉思考者看他一定從男子懷孕這件事嘗到了甜頭,每次懷孕都會被萬人矚目,成為焦點很受用,外加能因此掙到錢,在美國孩子多在返稅上還能占到便宜,何樂而不為?大家怎么看呢? 第一位懷孕男子引起世界轟動 “今年36歲的托馬斯·比提本來是一名女性,原名特蕾西。10年前,她做了“變性手術”,變成了一名法律意義上的男性,並改名為托馬斯.”下面跟美孕嗣灃一起看這張照片是 2000年,接受變性手術前的托馬斯·比提(後)和女友南茜為一家同性戀雜志拍攝的封面照。2003年,比蒂和南茜結婚。 2008年這位男子宣稱懷孕,轟動世界,曾引來爭議和質疑。許多人認為比提懷孕是一場騙局。散粉思考者在上文中曾說相信他懷孕是真的。雖然還沒有先例,但醫學上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因為他畢竟不是一個天生的“男人”,是從女人變性來的。我認為這件事情也具有裏程碑式的社會學的意義。現在家庭的定義應該不再拘泥於傳統的固定模式。不一定非得生孩子的人作為母親,父親生了孩子還是父親。不管如何稱呼,孩子還是有自己的父母 下面這張照片是2000年,接受變性手術前的托馬斯·比提(後)和女友南茜為一家同性戀雜志拍攝的封面照。 第一胎 由於當時女友南茜做過子宮切除術,無法懷孕.比蒂接受變性手術時選擇保留了自己的卵巢和子宮。婚後比蒂決定親自懷孕,這對夫婦四處求醫,但是“變性人”懷孕存在巨大的法律、宗教和社會倫理爭議。在遭到9位醫生的拒絕後,他們從一個冷凍精子銀行購買了幾小瓶冷凍精子,在家中用針筒為自己進行了人工授精。終於懷上了這個孩子。比蒂第一次竟懷上三胞胎,但遭遇宮外孕,差點兒丟了性命。不過2007年,比蒂再次懷孕,並於2008 年6月29日通過自然分娩的方式產下一名女嬰。這名叫蘇珊的女嬰的誕生轟動世界。 第二胎。 2008年7月,世界首位“孕父”比蒂生下第一個孩子。從那以後,比蒂仿佛對懷孕上了癮,蘇珊出生後幾個月,比蒂又在家中用匿名捐贈者的冷凍精子為自己進行了人工授精,結果他再次懷孕在去年6月生下第二個孩子。 第三胎 今年7月25日,比蒂又生了個兒子。這個孩子是自然分娩,由於“3號嬰兒”來得有些匆忙,導致坐車匆匆趕往醫院分娩的比蒂差點兒將孩子生在車上。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梁辉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群众性工作。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从53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曲折、悲壮、辉煌的历程。所谓曲折,就是在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上有过反复,在工作指导上发生过偏差和失误;所谓悲壮,就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通过国家意志推行计划生育,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控制人口增长,广大育龄群众作出了惨烈的奉献和巨大牺牲;所谓辉煌,就是通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计划生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少生4亿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我国的人口发展变化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止2009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2亿人,约占世界的1/5,相当于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数量的总和,目前我国仍以每年600万人口缓慢增长。从夏朝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口发展先慢后快,先后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夏至西汉末年,人口由1355万增长到6000万,是一个缓慢增长时期。 第二个时期,从西汉末年到清朝初期,人口一直在6000-8000万之间绯徊,是一个上下波动,徘徊不前的时期。 第三个时期,从“康乾盛世”到1949年,是人口迅速增长,直线上升的时期。1684年全国人口突破1亿大关,1762年达到2亿,1789年达到3亿,1835年达到4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达到5.4亿。 建国后,中国人口数量扶摇直上,先后出现三次生育高峰: 第一次生育高峰,1950年-1958年,总人口由5.5亿增加到6.5亿,妇女总和生育率为5.8。 第二次生育高峰,1962年-1973年,总人口由6.7亿增加到8.9亿,妇女总和生育为6.18。 第三次生育高峰,1985年-1993年,总人口由10.5亿增加到11.8亿,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8。 二、当前中国人口态势的主要特征 1、人口基数大。全国总人口已达13.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2、人口素质总体不变。我国15岁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2.9%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15年, 高科技人才仅占总人口的0.8%,万人中技术人员数量是发达国家的1/500,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重为1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9%,我国人力资源总体水平居世界106位。

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预测数学模型

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预测数学模型 【摘要】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的预测问题始终是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本文就近几年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生存——生育”双因素 分析,按照人口性别分类,考虑老龄化进程、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及乡村人口城镇 化等因素,根据近几年城、镇、乡的统计数据,建立基于概率方法的Leslie矩阵,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求解,对中国人口进行了中短期预测。 其次,在对人口进行长期预测时,引入净再生产率(NRR)和总和生育率(TFR)。 根据已知数据计算出1994—2005每年的NRR和TFR,通过曲线拟合预测出未来 的TFR趋势。而各年TFR的变化是由相应年各年龄女性生育率的变化引起的,各 年龄女性生育率的变化比例即是TFR的变化比例,得到新的生育率,即得到了新 的Leslie矩阵,计算出该Leslie矩阵的唯一的正的特征根λ,当λ接近于1时, 则人口趋于稳定。此时求得各年人口预测的新的Leslie矩阵,利用新的每年Leslie矩阵连乘,并乘于2005年各年龄人口数向量,则可预测中长期人口数量。 主要问题结论: 1、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进行预测。 首先以2001年人口数据为基数,对2002年—2005年进行预测,并与真实 年份(年)2002 2003 2004 2005 预测总人口数(万人) 实际总人口数(万人)128453 129227 129988 130756 相对误差(%) 虑各年份生育率的影响。 其次,由上表可知模型较为准确,可以2005年人口数据为基数,利用模型 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预测总人口数 (万人) 年份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预测总人口数 (万人) 的变化得到每年各年龄女性生育率的变化,运用新的生育率得到该年的Leslie 矩阵,计算出该Leslie矩阵的唯一的正的特征根λ,当2033年λ较为接近1时, 则2033年后人口达到峰值趋向稳定,且此时NRR2033年=,亦接近于目前发达国家 的NRR指标。此时利用各年的Leslie矩阵以及Matlab软件计算可得长期人口预 测值。 由此可知,中国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 NRR接近,可使中国未来的人口 数量保持稳定趋势。

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作者:翟振武 在人口的变化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最引人注目。从1973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直接目的就是降低人口增长率,翟振武减缓人口规模的扩大速度。如今,经过千千万万计划生育干部的艰苦努力,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惯性,中国人口总量仍然在以每年10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与此同时,作为生育率下降的后果之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却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无论是人口总量的继续扩大,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未来的中国都是严峻的挑战。而且,人口数量控制与人口老龄化还是一对矛盾。人口数量控制越严格,人口老龄化速度越快,老龄化状况越严重。如果放弃人口控制政策,令生育率反弹和上升,人口总量虽然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会因此而减慢。面对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我们该如何清醒地认识这对矛盾,明智地选择应对政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而急迫的问题。 1人口总量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矛盾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等多家单位的预测,即使保持目前生育水平不变的话,中国人口的增长还要持续40年左右,到2040年达到高峰值15.4亿左右,才能实现零增长及负增长(见表1)。也就是说,尽管资源在短缺,环境在恶化,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压力在21世纪的前40年,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进一步加重。中国大陆人口总量还要在现有规模上再增加近3亿人。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人口总量预测的假定条件之一是生育率长期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1.86左右)。这是一个实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政策条件下的预测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如果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作为衡量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我们看到,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左右,中国刚刚跨入老龄社会的门槛。以后,这个比例呈加速上升状态。2010年为8.38%,比2000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而到2030年以后,老龄人口比例在10年内提高近7个百分点,从2030年的14%快速上升到2040年的20.9%。在全社会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近9000万人上升到2040年的2.9亿人。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2000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1.6亿)的2倍。以致近年来,“中国将成为国际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

对全国总和生育率及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推算与建议

对全国总和生育率及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推算与建议 甘计生 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总和生育率将特定时点上全体妇女的生育率综合起来,以一个数字来表示。实际上,它就是假设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期都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她所生育孩子的总数。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的总和生育率显著下降,取得了计划生育的重大成就。但是近来,有很多专家学者,担心总和生育率下降远远超出人类自身的更替水平,引起了“人口安全”问题的担忧。《我国人口结构蜕变面临四大严峻挑战》(https://www.360docs.net/doc/4717695904.html,/popinfo/pop_docxgzl.nsf/v_gwbc),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震动,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而焦虑。此前,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专家教授们关于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何时进行调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曾毅、蔡昉、胡鞍钢、穆光宗等,他们认为防止人口负增长是防止中国未来经济衰退的底线,主张2006—2010年之间是实施“二孩晚育软着陆”的最佳时期。以国家计生委和中国人民大学部分教授为代表的教授却主张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应坚持长期不变,如:魏津生、翟振武等,他们的代表文章有,魏津生:力控人口规模中国计生政策应长期保持不变(https://www.360docs.net/doc/4717695904.html,/rklt/rkyjhsyyj/t20061008_143042645.html),他们认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仅“十一五”不能动摇,“十二五”都不能改变,认为现在提高生育率就是增加将来的老龄化。认为中国的人口压力巨大,放松不得。

解析关于在美国生孩子父母的国籍问题

由于现在在美国生子就能得到美国户籍,并且孩子能享受美国教育。赴美产子美国是为数不多给予在本国出生人士公民权的国家,拥有美国籍后可享受种种“特权”。美孕嗣灃认为一些中国人希望子女成为美国公民,是希望孩子能享受到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及社会环境。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人只要在美国领土出生都算美国人,这催生越来越多外国人选在美国生产,以让孩子获得美国籍。同时借助出生在美国的孩子的关系,父母也一同可以申请为美国永久居民移民签证(也即是绿卡)。 一.申请条件: 1、已婚,22周岁以上,怀孕两个月之内必须报名; 2、有房产; 3、有20万存款; 4、有出入境记录更好; 5、无犯罪记录,没有传染病 二. 赴美生子+绿卡的优势: 1. 不用顾及计划生育(美国政府鼓励多生养) 到美国生孩子,喜欢几胎生几胎,不占中国一胎名额,不用领准生证,免除一堆麻烦事。 2. 在生孩子时就可享受美国先进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到美国生孩子,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职业的医生素养,人性的贴心考虑。你不用给医生塞红包,也不用担心医生不尽心,生产时另一半及亲人还可以在身边陪伴支持,甚至全程录像摄影,作为以后的难忘的记忆。 3. 孩子享受强有力的政治保护

其它国家政局不稳或动荡时,即使航空封锁,美国公民也可以在美国政府的保护之下,享有优先搭机离开的权利。 4. 通过孩子实现全家移民,获得全家在美国就业的机会,享受美国低物价带来的生活品质 当孩子年满二十一岁时,父母及亲人可以申请团聚签证,依法获得永久绿卡,无需等待配额。父母及亲人同样享有政府房屋补助,每月生活补助和食品券,暖气补助、免费电话,老年医疗保险等,并且还可以在美国依法就业。 5. 孩子成年后可以在美国合法就业,获得高薪收入 无论孩子是在美国读书还是在国内读书,在孩子成年后,均可绝对合法的在美国就业,获得远远高于国内的工资待遇,同时还可以获得与本土出生的公民一样的就业权利,根据最近美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2004 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平均年收入是 51,554美元,高中毕业生就业的平均年收入是 28,645 美元,而高中未完成的就业者平均年收入为19,169 美元。而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就业的平均年收入是 78,093 美元。 6. 孩子可以获得 180 多个邦交国入境免签证待遇 孩子长大后,持美国护照到多个邦交国家旅游、商务还能享受免签证待遇,享受全球最优惠出入境便利,省去签证费和很多麻烦。 7. 孩子终身享受美国公民的一切福利待遇 孩子可以和美国本土公民一样,终身享有美国一切社会福利措施,可长年旅居美国之外,不必每年入境美国(只需每年在美国大使馆更换护照);在申请养老金、救济金、其它社会福利条件方面更有利;年老时即使人在海外仍然可以领取老人津贴,住低价高质量老人公寓。 8. 孩子享受美国优质的教育资源 美国公民就读美国的公立小学、中学、至高中,年都是义务教育,一切学费全免(包括书本费,也不必补习,家庭收入低者,学校还提供早、午两餐,以及交通费。即便上大学、研究所学费也只是外国留学生的 1/10,还可申请只有美国公民才可申请的奖学金;若上私立大学,则可申请联邦补助及学生贷款(1%低利率),奖学金的机会也比外国学生多。 9. 孩子一出生就可入籍美国国籍 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规定,所有在美出生者都是美国公民(孩子获美国国籍的法律依据)。所以到美国生孩子,宝宝一出生即自动获得美国公民身份,享受美国公民的一切福利。同时通过依亲移民,人道主义,父母可以同时获得美国永久居留移民身份(也即绿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