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历险中的生活智慧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历险中的生活智慧《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历险中的生活智慧《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以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的冒险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他在历险中所获得和体悟到的生活智慧。
这些智慧不仅仅是对冒险故事的真实再现,更是对人性、社会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
一、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哈克贝利·费恩是一个独立思考的少年,在历险中经历了许多与传统观念相悖的事情。
他不愿被束缚于旧有的观念和社会规范,他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良知去判断是非,而非盲从他人的意见。
他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受传统观念的禁锢,这也使得他能够以另类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性和独特的见解。
这一点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独立思考的勇气,不被束缚于旧有观念的框架,要勇于质疑和探索。
二、体验自然的美好在历险中,哈克与朋友吉姆一起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他们在大自然中体验到了自由和美好。
与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对比,大自然给他们带来了独特的享受和放松。
哈克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到它带给他心灵的治愈和力量。
这一点告诉我们,要在繁忙的生活中留出时间,与大自然亲近,感受自然之美,平衡身心,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舒适。
三、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在历险中,哈克和吉姆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都没有退缩或放弃。
他们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坚毅的意志,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一点启示我们,人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要勇敢地面对,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在历险中,哈克与吉姆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哈克在与吉姆的相处中意识到,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肤色,但他们内心的渴望和追求是相同的。
哈克逐渐摒弃了对吉姆的偏见,并与他携手合作,共同面对困难。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人物形象分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人物形象分析第一、勇敢坚定的性格
哈克贝利·费恩是一个十分勇敢坚定的人,他敢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在他和吉姆
逃跑的历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极端危险的情况,但他却不曾退缩,而是毫不畏惧地迎面而上。
尤其在吉姆被抓住时,哈克更是冒着生命危险前往疏散射击,并成功救下了吉姆,这
种勇敢和坚定的精神令人钦佩。
第二、独立自主的个性
哈克贝利·费恩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他对自己的生活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划,并且在
行动上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在逃亡途中,他没有依赖购买物资,而是靠自己的聪明
才智和胆略,找到了足够的食物和水源,并成功地消遣了许多枯燥的时光。
同时,在他与
吉姆分别后,哈克也没有一味地追随吉姆,而是决定踏上自己的旅途,寻找自由和新的世界。
第三、善良朴素的个性
哈克贝利·费恩是一个善良朴素的人,他对于世间善恶的判断往往基于自己的善良本性。
他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友爱,虽然在人生的历程中遇到了许多有着背叛和恶
意的人,但他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性格。
他不仅同情弱势群体,并且在逃亡途中曾经帮
助过许多人,这种朴素而真诚的品格让人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喜爱。
哈克贝利·费恩是一位经历过磨难,不断成长和变化的人物形象,他的困境和冒险不
仅揭示了当时的美国社会问题,也展现了人类的不屈精神和对自由的渴望。
他是一个勇敢、独立、善良的人,他的精神也一直在激励和鼓舞着人们。
哈克贝利费恩的人物形象分析哈克贝利是怎样的人

哈克贝利费恩的人物形象分析哈克贝利是怎样的人哈克贝利费恩是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叛逆、自由、正直且有着无尽好奇心的孩子。
本文将对哈克贝利费恩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第一部分:童年时期的哈克贝利在小说的开头,哈克贝利贫穷、孤独且没有受到教育。
他无法适应社会中的束缚和规范,因此逃离了家庭和社区的压力。
哈克贝利不相信世俗价值观,他反对奴隶制度,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对待。
这种对平等和自由的渴望使他与社会发生冲突,但也让他成为了一个独特而有趣的人物。
第二部分:冒险与友谊的经历哈克贝利感到被束缚并受困于社会的规范,因此他选择了冒险来解放自己。
他和吉姆,一位逃亡中的黑人奴隶,一起踏上了漂流的冒险旅程。
在这段旅程中,哈克贝利和吉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危险。
哈克贝利在这段冒险中学会了关心他人,并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种族差异并不重要。
第三部分:哈克贝利的成长历程通过冒险和与吉姆的交流,哈克贝利逐渐成熟起来。
他学会了分辨是非和正义,也学会了为自己的信念而战斗。
哈克贝利在遇到一些道德困境时,做出了一些艰难但正确的选择。
他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不去辨别是非,而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内心的声音。
第四部分:哈克贝利的反叛与自由精神哈克贝利一直对社会中的不公正感到愤怒,并试图逃离这种束缚。
他热爱大自然,且不受社会价值观的约束。
哈克贝利憎恶虚伪和伪善,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并且不愿意妥协。
他的反叛和自由精神令他成为一个非典型的主人公,也让读者们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第五部分:哈克贝利的成就最终,哈克贝利认识到真正的成就不仅仅是财富和地位。
他学会了理解他人和对别人的善意,学会了在不受规范束缚的情况下自由地表达自己。
他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和善良。
哈克贝利的经历和成长历程给了读者们许多启示,启发了他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结论:哈克贝利费恩是一位既叛逆又充满好奇心的主人公。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主义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主义张建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马克•吐温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仍被世人所喜爱,并成为了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以自由主义为主题对其作品进行分析,通过文中哈克与吉姆的形象来揭示自由主义的内涵,并说明白人与黑人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应携手共同为废除奴隶制而奋斗。
关键词:自由主义;平等;束缚作者简介:张建(1994-),男,山东泰安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142-01一.马克•吐温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演说家和幽默大师,同时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小说、诗歌等。
从作品的主要内容来看,他批判了人的假恶丑以及当时社会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美国内战以前的南方社会生活场景,作者通过对白人孩子哈克以及黑人奴隶吉姆的描述,通过哈克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吉姆对自由的追求的描述,表达出内心对自由和安逸的期待与向往。
小说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是个善良聪明,敢于追求自由的白人。
为了追求自由安逸的生活,他逃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那里遇到了热情朴实、忠心耿耿的黑人奴隶吉姆,两人历经种种奇遇。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吐温通过对哈克的描写,以讽刺性的描写手法揭露出当时美国社会日渐衰败文明的假恶丑,同时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自由生活的画卷。
海明威曾评价马克•吐温的这部作品:“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部作品,此后还没有哪部作品能和它匹敌。
”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象征意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密西西比河贯穿了整部小说,也成为当今人们研究这部小说时的热门话题之一。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自由 比金子更重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由比金子更重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由比金子更重要自由,是每个人都追求的权利和价值。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小说中,马克·吐温通过哈克贝利·费恩的冒险经历,传达了自由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
本文将从哈克贝利的自由意识、自由的真正含义以及自由与金钱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哈克贝利·费恩是一个年轻的美国男孩,他在南方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生活。
他因为自由、反抗旧有制度的思想而成为小说的主人公。
无论是与父母的矛盾,还是对奴隶制度的反感,哈克贝利始终追求着真正的自由。
在冒险中,哈克贝利摆脱了父母的束缚,他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决定了他的命运。
这种自由意识让哈克贝利成为了一个独立、勇敢的人。
然而,自由并不仅仅是摆脱外部的限制,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小说中,哈克贝利与奴隶吉姆成为了朋友,并一同逃亡。
他们逃离了一个虚伪的社会,他们寻找的是一种内心的自由。
吉姆这个角色更是代表了所有受奴隶制度束缚的人,他们身体上被束缚,但内心却无法被奴役。
通过这段逃亡历程,哈克贝利和吉姆一起寻找着真正的自由,寻找着内心的解放。
小说中还探讨了自由与金钱之间的关系。
在哈克贝利和吉姆逃亡的过程中,金钱成为了一种诱惑。
不少角色都追逐着金钱,他们为了金钱而背叛、欺骗甚至杀人。
与之相对的是哈克贝利和吉姆,他们看到了金钱的虚幻和丑陋,他们拒绝了金钱的诱惑,他们坚信自由比金钱更加重要。
通过这一点,马克·吐温号召人们要珍惜自由,不要被金钱束缚,要追求真正的内心自由。
在完成了冒险之旅之后,哈克贝利意识到,自由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它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在小说的结尾,哈克贝利做出了一次艰难的选择,他决定不再隐瞒吉姆的真实身份。
这个选择彰显了他对自由的坚守,也象征着一种对社会的呼吁,对奴隶制度的批判。
哈克贝利用自己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自由和真理而战斗。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读后感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一部著名小说,它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黑珍珠”。
海明威曾评论说:“现代美国文学皆源于此书。
”这部小
说以批判现实的种种罪恶,赞扬自由的无限生趣得享美誉。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吐温通过哈克贝里这个形象,探讨了人类的存在意义、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问题。
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追求自由、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
同时,他也强调了人类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只有通过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探索,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吐温的文学风格。
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这部小说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意味。
同时,他的文笔也非常优美流畅,让人读起来非常愉悦。
读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我们需要珍惜生命,同时也需要尊重他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浅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作品主题

278文|齐 俊浅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作品主题摘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自由和觉醒主题是该作品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分析这两个主题,以使深刻理解对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自由民主的向往。
关键词: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主题学;自由;觉醒马克・吐温(1835-1910)是19世纪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讽刺人类的愚蠢和邪恶。
在那个时代他赢得了世界的名望,并对20世纪伟大的文学大师,如海明威和福克纳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品描述了一个可怜的白人男孩哈克和一个失控的黑人奴隶吉姆,在密西西比河沿岸的逃生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社会问题。
他们在避难所的遭遇,他们遇到的不同的人,经历的许多事情,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生动地展现出了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全景。
马克・吐温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脱离了英国文学传统的影响。
他详细地描绘出了美国社会的生动画面,同时他率先在作品中采用了美国方言和口头语,使他的作品语言活泼,情节生动,令读者在几乎可以触摸主人公心跳的同时,产生对美国社会问题的深深的思考。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不仅是作者成熟期的一个划时代的杰作,而且代表着其批判现实主义写作的顶峰。
美国内战后,马克・吐温认为会有一个全新的黑人与白人共同的社会,政治民主,言论自由。
然而美国的现实令这位伟大的作家深感失望,《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就诞生在这样的美国社会和作者的这一心理时期,追求自由以及觉醒的主题就自然显现出来。
一、主题一:追求自由对自由的追求是《哈》的重要的主题之一。
哈克想逃脱“文明”社会的限制,逃离虚伪和腐败,以及虐待他的醉酒父亲,以获得精神自由。
吉姆则想逃离奴隶制国家到一个自由的地方,成为一个自由人。
在他们逃离的过程中,哈克和吉姆越来越深刻地认识美国社会。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人物形象分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人物形象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叛逆而勇敢的少年哈克贝利·费恩的历险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
哈克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和叙述者,深刻地展现了一个既天真又聪明,既叛逆又勇敢的形象。
以下是对哈克贝利·费恩人物形象的分析。
哈克是一个天真而无邪的孩子。
他自由自在,不受束缚,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他在小说中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因此没有被社会的偏见和成见束缚。
他不理解为什么要穿得整洁、说话得体,或者为什么要按照大人的规定生活。
他拥有一个纯洁的心灵,不受社会规范的桎梏,表现出了对真实和自由的追求。
哈克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
尽管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睿智的头脑让他能够从各种情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论是在逃离骗子与强盗的追赶中,还是在附近乡村的冒险中,哈克总是能够想出一些聪明的计策来保护自己和他的朋友吉姆。
他的智慧和机智是他在残酷的世界中生存和摆脱险境的关键。
哈克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孩子。
他目睹了当时美国南方奴隶社会的不公和不人道之处,也亲眼见证了吉姆这位黑人奴隶的困境。
哈克逐渐意识到奴隶制度的罪恶,开始怀疑社会和成年人的道德价值。
他决定帮助吉姆逃离为奴,展现了他对人权和自由的强烈诉求。
尽管他违抗了社会的规范和父母的期望,但他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这显示出了他坚定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哈克是一个勇敢而成熟的孩子。
在他的冒险旅程中,他不断面临各种形形色色的危险和困难,但他从未退缩。
他在决定帮助吉姆逃跑时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追求自己内心的正义和平等。
他的冒险经历也促使他成长和成熟,在旅途中他学会了如何认识真正的友谊和勇敢地面对困境。
哈克贝利·费恩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他的天真无邪、聪明机智、正义同情、勇敢成熟等特点使他成为一位深受读者喜爱和敬佩的主人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多元智力发展与外语教学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4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5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6 论政治演说中平行结构的应用7 英汉“骨”与“血”的隐喻研究8 Beyond Language, Toward Nature: A New Reading of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9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10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11 浅析舒肤佳品牌的翻译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3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14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15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16 衔接理论在科技语篇英译汉中的应用17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18 女性主义对《绝望主妇》人物性格塑造的影响19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20 英文商标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21 Cultural Mediation in Interpreting—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2 英汉双语词典中的语用信息23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24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25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26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27 论《白鲸》的象征主义2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9 人力资源管理浅谈30 英源外来词的翻译方法31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32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33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34 从跨文化角度论商标的翻译35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36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37 Salinger, a True Man: A Study of Salinger Based 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38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39 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40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41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42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43 中英动物习语的跨文化分析44 A Study on Theme Slogan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45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常用技巧—以《发如雪》为例46 论苏珊•桑塔格《在美国》的身份危机47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48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49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50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51 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翻译52 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53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54 Three Discriminations to Little Black American Girls in The Bluest Eye55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56 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57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5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59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60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ter61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形象62 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费边主义思想63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64 马尔福的嫉妒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6 中西方常用标语分析67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68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69 《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70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71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72 如何增强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73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结局的文化对比研究74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75 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76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urs in The Great Gatsby77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78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79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80 如何激发和培养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81 浅析虚词在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82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83 社交活动中肢体语言的研究84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85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86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87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88 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89 英语广告的修辞及其翻译90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91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92 浅析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93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94 爱情至上——浅析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95 商务谈判中话语的顺应性研究96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97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98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爱情观的不同99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100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101 广告中的文化因素102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103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104 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10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106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107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108 从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探讨PPT使用的利弊109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110 从安利(中国)的成功看直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111 Women in the Civil Wa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d Mountain and Gone with the Wind 112113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14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115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116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117 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118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119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120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121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122 论古诗的翻译技巧123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12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旅行主题分析125 从美学角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126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12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128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129 An Analysis of Gender in Oh,Pioneers!130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131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32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133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34 进退维艰的女性—《儿子与情人》的女性主义分析135 论《爱玛》中的新女性形象136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137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138 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139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140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141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42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143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144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意译145 A Funeral of Red Roses:An Analysis of Du Shiniang's and Marguerite Gautier's Trag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ignity14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7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148 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广告语言特点分析149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150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151 黑人英语与非裔美国黑人文化的研究152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153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154 简爱的独立与反叛性格分析155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156 The Temp tation and Disillusionment of Gatsby’s Pursuit of Dream157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58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159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160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161 浅谈公示语的翻译162 约翰.邓恩诗歌艺术陌生化163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人鼠之间》中的美国梦(开题报告+论文)164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Chinglish165166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女性意识167168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169 浅析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170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171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172 英语体育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对策173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174 从文化角度论动物词汇的比喻与翻译175 汽车广告翻译浅析---论消费者心理差异对汽车广告翻译的影响176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177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178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79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180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181 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182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183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184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185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186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187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88 On Beautiful Women’s Death in Poe’s Fictions189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190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191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192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193 浅析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194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195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196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197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198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9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奶妈与《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形象对比200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An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 Red, Red 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