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自主练习人民必修2讲解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202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 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习目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习重点: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的成就。
2.了解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体会工匠的创造性智慧,感受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自豪,懂得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学习难点:官营手工业;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法指导:根据导学案梳理知识,勾画课本并熟记基础知识,回答学习思考问题。
一、前置自学(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1。
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_______为主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
这种经济的特点是,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可以基本做到_________。
中国古代,长期依附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经济形式。
就是这样的社会单元.(二)“工官"和“匠户"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三)古代纺织业的发展概况新石器时期已经萌芽,最初的原料是,后来又出现了。
汉代时纺织产品品种达20余种,技术很高,并远销到。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2064人民版PPT课件

2、高超的冶金技术
❖ ①冶铜业 ❖ ②冶铁业:
❖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冶炼生铁,能制造钢剑。 ❖ 战国,铁器大量出土。 ❖ 西汉: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开始用煤炭作燃料。 ❖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 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 北宋: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 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 ❖ 明朝:普遍用焦炭冶铁
3、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 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代表是彩陶和黑陶
❖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 东汉:瓷器生产技术成熟,先青后白
❖ 唐代:陶器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开始销往国外
❖ 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五大名窑
❖
(官、哥、汝、定、钧)(河北定窑、河南钧窑、
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 管理方式: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 产品用途:供民间消费
❖ 流通方式:在市场流通
❖ 社会地位:明代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某些部门在明中期以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但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缓慢。
❖ 3、家庭手工业
❖ 管理方式:农户的副业
❖ 产品用途: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
❖ 流通方式:剩余部分出售
❖ 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器
❖ 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景德镇成为“瓷都”,中 后期烧制出五彩瓷
❖ 清代:发明粉彩、珐琅彩
考点补充: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 ①历史悠久,远销海外 ❖ ②技术领先,分工细致 ❖ ③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
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
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知识导航素材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知识导航素材人民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知识导航素材人民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知识导航素材人民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田庄手工业1.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
田庄农户以农业为主,兼营副业,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这种生产模式严重限制了手工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形式。
2.崔寔的《四民月令》反映了汉代田庄里的生产、生活方式。
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等。
二、“工官"制度的演变1.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由中央许多机构所属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
“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2。
“工官”制度使得技术水准较高的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3.在一定历史时期,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子孙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限制.三、手工业技术的发展1。
纺织业(1)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骨针等器物。
这说明早期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萌芽。
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通过考古发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蚕茧和丝织品残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854人民版PPT课件

陆 上 丝 绸 之 路
海 上 丝 绸 之 路
方 西 东 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 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友谊之道
方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 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
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赛里丝”
据史书记载,古罗马人 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 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袍 出现在剧场曾轰动一时。 那时期,身穿中国丝织品 衣服,成为罗马社会上层 的风尚。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古代手工业
•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 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一、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家庭、田庄手工业
• 1、什么是自然经济? • 2、从经营方式、产品流向、发展情况等方
面说明家庭(田庄)手工业的基本特点? • 经营方式:和小农经济结合,属个体农业
的副业活动。 • 产品流向: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
二、古代手工业主要生产部门 (三)陶瓷业
古人类所用的陶制烹饪器具,其中一为陶锅, 另一为放置在锅上用来蒸东西的笼屉(即为 史书中记载的“甑”)
半坡人面网纹盆
彩陶
定窑 汝窑
官窑
钧窑 景德镇
哥窑
官窑
定窑
汝窑
哥窑
钧窑
青
粉
花
彩
瓷
瓷
颜 色 釉 瓷
陶瓷业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从商朝到东汉 由陶向瓷过渡
远销海外 (丝绸之路、“丝国”) 4、唐代: 私营作坊出现;官营规模大
5、宋代:棉纺织业开始发展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 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2208人民版PPT课件

工更细 宋朝 棉纺织业发展 明朝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
(二)冶铸业
冶铜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青铜器 商周青铜铸造大发展,主要是礼器
春秋末期:最早人工冶铁
战国时期:生铁;炼钢淬火技术 冶铁业 汉:燃料煤炭;技术水排(东汉南
阳太守杜诗)水力鼓风冶铁装置
司母戊大方鼎:目前世界上 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 832.84千克。
半坡陶盆
龙山黑陶
唐三彩
唐代瓷器:南青北白
原始青瓷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唐代釉下彩绘瓷水盂
清代粉彩瓷
河北定窑,以优质白瓷著称世。不仅是 宫廷贡品,还由丝绸之路传至中亚、东 欧各国。
河南钧窑,皇室用瓷。钧瓷两 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 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 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 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 霞。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 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 术效果。钧瓷釉层厚,在烧制 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 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 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 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 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 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 花盆最为出色。
江西景德镇窑,以青白瓷(又叫“影青瓷”) 著称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派 人到景德镇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 年制”,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遂由此而 得名,成为千古“瓷都”。
青花瓷
颜色釉瓷
浙江龙泉窑瓷,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龟裂的 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片纹,大小有 别、颜色深浅不一,有“鱼子纹”“百圾 碎”“金丝铁线”等特殊艺术效果。本属于 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但就如画家变败笔 为神奇一样,哥窑瓷器因其自然开裂现象而 增添了生机,反而博得人们的喜爱,给人以 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件人民版必修

【易错防范】 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演变及地位 从经营的方式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 转变;至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 导地位,但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易错防范】 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 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许涤新、吴承明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体现的是一种雇佣关系。 思考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雇佣关系出现,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史论形成] 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民营和家庭(田庄)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5)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 (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现相应的变化。
2.棉纺织业的兴盛 史料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 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王应奎《柳南续笔》 注:“御寒”“生暖”“无不赖之”主要反映了棉布的功能及地位。 思考 史料中的棉之功“过于蚕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棉布实用价廉,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885人民版PPT课件

唐代·邢窑白瓷罐
四、陶瓷业的成就
宋代——五大名窑 找一找:找出宋代五大名窑所在地龙
泉 窑 耀葫 州芦 窑瓶
凸 河北定窑白釉莲纹大碗花
莱 河南钧窑玫瑰紫大菔尊花盆 江西景德镇青白釉注子、温碗
五大官窑(汝、哥、官、定、钧)、八大民窑
主要成就 彩陶、黑陶
陶向瓷过渡
独立部门、南青北白;唐三彩;釉下彩绘 五大名窑 青花瓷 粉彩瓷器;珐琅彩
五.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自给自足,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家庭;官营;私营) 历史悠久,世界领先(丝国和瓷国); 部门多、分工细、规模大 手工业、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受农业生产制约
思考
中国发明陶瓷的历史要比欧洲早1700多 年。在十八世纪,欧洲人仍在苦苦寻觅瓷 器制造的秘密,英国人简·迪维斯在《欧洲 瓷器史》一书中写道“几乎整个十八世纪, 真正瓷器制作工序仍然是一个严守着的秘 密”,而中国,早在东汉时期便已破译了 这个秘密。
——摘自中国科普博览网
历史悠久,享誉世界
骨瓷,因在其黏土中 加入牛、羊等食草动物 骨灰(以牛骨粉为佳) 而“得目名前,中是国环瓷保器的在绿世色界排名第六、七位上徘徊,世 消界费各品地。大饭店根本不用中国瓷器,很多器物只能在
国外地摊上卖:无论是工艺、原料都落后了。现在 国外17用94动年物由骨英头国做人原发料,配上瓷土,既白又轻,图 明案的新。颖长,期细以腻来精是美英,国好的一只盆子值我们一桌青花 皇瓷家的和钱贵。族的专用瓷, 是目前唯一世界上公认 的高档瓷种,兼有使用 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是 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号 称瓷器之王。
继承与发扬 创新与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给当今的中国设计一张 最出彩、最有影响力的商品名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古代中国的手
工业经济自主练习人民版必修2
我夯基我达标
1.西汉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开始于()
A.汉武帝
B.汉成帝
C.汉哀帝
D.汉高祖
思路解析:汉武帝时,规定煮盐、冶铁、铸钱、炼铜这些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答案:A
2.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
A.青瓷
B.蛋壳黑陶
C.白瓷
D.粉色彩陶
思路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越窑”二字,越窑生产青瓷,邢窑生产白瓷。
答案:A
3.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达到历史的高峰是在()
A.新石器时代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思路解析:早期铜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青铜铸造达到高峰是在商周时期。
答案:B
4.下列有关春秋时期冶铁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湖北大冶铜绿山铁矿开始采冶
B.冶铁采用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
C.有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
D.创造出了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思路解析:A、B、C三项均为春秋时期的技术,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是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
答案:D
5.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是在()
A.商代中期
B.东汉末期
C.雍正时期
D.康熙年间
思路解析:唐代晚期首创釉下彩绘,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进一步提高,到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答案:C
我综合我发展
6.中国古代“工官”工场的特点有()
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②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③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④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官营手工业在明代以前占据着主导地位,明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等原因,民营手工业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④被排除。
答案:A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
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有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
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
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
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中期)以前的面貌。
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
32.3 53.2
江淮地区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期一片葱茏。
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称为“陆海”。
然而,关中作为许多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
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
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请完成:
(1)秦汉至北宋时期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有哪些变化?请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
(2)秦汉至北宋时期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思路解析:本题以图文材料作为考查的载体,旨在培养阅读理解史料、正确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掌握“图史相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第(1)问的解题关键是依据材料一,找出正确的时期分界线,即以秦汉、唐中期为界;第(2)问的解题关键是高度概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1)秦汉时期,我国丝绸生产的产地主要位于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以后,丝织技术逐渐由北向南传播;唐代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
(2)黄河中下游人口密度过大导致的过度垦殖和历代帝王营建坟墓、宫殿导致乱砍滥伐,使黄河中下游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从而造成气候和土壤的变化,植桑养蚕的自然生产条件被严重破坏。
8.阅读下列材料:
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指出:“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
”
请完成:
(1)我国古代的衣料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棉布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思路解析:衣料经历的发展趋势可依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衣料进行归纳;棉布盛行的原因可以从棉布的性能、价格等方面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1)由麻和葛到丝绸再到棉布。
(2)棉布衣服的御寒保暖性能好;棉花种植广泛,原料充足;棉布的价格便宜,未超
出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始制造各类日用陶器。
自从火发明后,烧制出各种汲水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并设计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各式不同器皿造型,还创造了绳纹、划纹、蓖纹、压印纹、指甲纹、锥刺纹以及堆贴、彩绘、镂空等装饰手法,使陶器在器皿的基础上,发展为原始社会灿烂的艺术之花。
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已发现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材料二:夏、周、商三代,灰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
商代原始陶器的出现,为发展到瓷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此,陶和瓷形成了各自发展的两个支流。
采用纯白的高岭土造器皿,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东汉晚期创造性地烧成了青瓷,对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国时期,越窑的青瓷造型质朴,纹饰单纯。
材料三:隋、唐、宋时期,正处于中国陶瓷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在继承的基础上,唐代的青瓷、白瓷都进入成熟阶段,釉下装饰开始出现,斑驳绚烂的三彩陶开始大量生产。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期,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各有特色的陶瓷制品名扬天下。
材料四:元、明、清是中国陶瓷美术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元代的青花瓷器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明代,已进入到以彩瓷为主的灿烂的黄金时期。
景德镇瓷窑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
——《中国陶瓷发展史》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国陶器产生的时间和区域。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汉至明各朝对我国制瓷生产所作的突出贡献。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制瓷业具有怎样的世界地位?
思路解析:第(1)问可通过提取材料中的“新石器时代产生陶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密集”等有效信息进行解答;第(2)问依据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即可;第(3)问需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技术、影响、地位等角度分析中国制瓷业的世界地位。
参考答案:(1)时间:商代。
区域:黄河流域。
(2)东汉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高峰时期;元代青花瓷在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中后期,烧制出多彩瓷,把我国的制瓷业进一步推向高峰。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享誉世界;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世界各国也开始生产瓷器;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