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认定的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名单

通过认定的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名单序号平台申报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1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北京科技大学教育部3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4 中国应急分析测试平台钢铁研究总院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5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6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7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8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9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10 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11 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卫生部12 水产种质资源平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13 国家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质资源平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14 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部15 林业科学数据平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1—序号平台申报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16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17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部18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19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20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21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科技部22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3 中国数字科技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
国家枣种质资源圃

国家枣种质资源圃国家枣种质资源圃(共享服务平台)是隶属于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专项和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同管辖。
是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开展长期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科研平台。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枣种质资源库创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枣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功能基因研究、枣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研究、枣优良种质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和枣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发示范。
致力于培养建设学科特色鲜明、区域优势突出、持续创新能力强,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技术和人才聚集的科技创新平台,研发推广对枣产业具有显著支撑引领作用的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
该圃已有60年的建设历史,1979年升级为国家枣种质资源圃,是我国'六五'期间首批建立的15个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之一。
现占地面积11hm2,保存枣种质资源930份,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种质保存数量最多、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仪器设备齐全、研究手段先进、管理技术一流的现代化国家枣种质资源圃。
现已成为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成果试验示范和展示、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多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个,拥有枣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山西省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等平台,共获科技奖励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包括国家果树资源圃的建立、主要性状鉴定和优异种质筛选等。
出版国家级著作2部。
种质资源创新方面,选育枣新品种共8个,其中国审2个。
选育的抗裂品种临黄1号在枣主产区吕梁地区推广面积已达50万亩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P中国枣品种资源图鉴MM匡和质资源米7掘述规范耐数掘标准Deseriplors nnd O I Slundxrd for Jiijubc(Z/aphusw^Mill.)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枣葡萄种质资源子平台I山西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2005年度项目启动

份 责任 .在 设计和 使用 中要岽尚节 工作质量 的前提 下降低成本 , 且在使 并
求美观的过程中确实有些过于奢侈和浪 约 , 按照科学 发展观进行设计 , 断开 用过程中尽可能节约能耗 ,充分利用人 不 费的地 疗.比如刚建成没几年的建筑在 发出质忧价廉的产品 A NCH R 系统 力资源优势.大夫提高] 作效率,安全 O : 火量拆除一过 分追 求奖观.建设利用率 正是 顺应这 一理志 .在保 证设备的适 高效地完成清洗 和维护工作 北京普华 极低的夫广场 .大绿地 。一些地方不注 用、美观 外,还突出 了价格低廉、工作 明设备工程技术有限公 司AN OR系 CH 霞建筑功能 , 不考虑经峁 性. 贪大奢华、 效率商、能耗低 环保 等极具 时代精神 统的广泛应用将 有利于加快这一进程 .
( 责任蝙辑 郭剑峰)
筑. l r 然 筑 9 H 0 漩 _ 外 ( ) 这 必 滋 ; 1 呦々 城 醚 n ; 迎_ } [ = 物的 窗 端 系统谰试 到运 间的事。开展资源节约 、 建设节约型社 行实施全程能源管理 . 对建筑的不同耗 会 . 好 绿色奥运”是党中央、国务 摘 院做出的 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 要做好这 件事 , 从建设行业的角度来看 . 需要政
府、业主以及建筑师等从业人 员长期
同的努 N。0 , J
维普资讯
断发展. 建筑在考虑适用. 经济的同时. 奢侈浪费 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 的倡 洗、维护方面也要 大力贯彻这一观念 , 也更舢挂重 r美观 建筑是能耗较大的 导下 . 建筑工 程行业应 当责无旁 贷舶尽 不但要鼓励设务设计经 济合理 , 在保障 行业 .但不可否 |的是 ,n 建筑设 计追 人 在
—
并且适合我国现有国’ 睛的创新特点, 能 配台建潋 “ 节能建筑 。 够保证工程在一个台理的经济条件下顺
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与应用

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与应用
植物种质资源是指由自然界提供的、包含着基因的有机物,是植物进化与繁衍的物质基础。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种质资源,建立和应用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将各类植物种质资源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包括种质资源的基本信息、遗传资源特征、生物学性状、遗传背景等。
这些信息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采集、整理和录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效率。
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植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与数据库相结合,形成一个空间信息平台,便于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可以为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生物学特征,从而指导农作物的选育和种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可以用于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植物种质资源涵盖了大量的植物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背景,通过分析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可以了解到物种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为植物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可以为植物物种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
通过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的电子信息档案,可以了解到物种的分布范围和数量状况,从而评估物种的濒危程度,提出保护措施,促进濒危物种的恢复和繁育。
可以促进植物种质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的电子信息档案,可以使各地的植物种质资源信息互通有无,为各个研究机构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推动植物种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和利用。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分析世界各发达国家均普遍重视提高科技资源的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科技资源的广泛共享,从而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有效支持,这也是其能够快速发展科技、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所在。
各国政府往往通过立法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引导和推动科技资源的保护与共享。
在我国,科技资源的共享问题近年来开始引起国家和各地方的重视。
本文将梳理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并对此进行分析。
一、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现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资源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积累了一些重点领域的常规科学数据和文献,建立了部分区域性的观测与监测网络,收集整理了一定数量的种源和标本,拥有了一批科技基础设施等。
"九五"以来,在资源整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动了科学数据、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和科技图书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
(一)科学数据领域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基本数据、资料,以及按照不同需求而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具有明显的潜在价值和可开发价值,并在应用过程中得以增值,是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最宽的科技资源。
建国以来,我国在许多科学领域组织开展了不同程度、规模不等的观测、探测、调查和试验研究工作,通过科技攻关、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重大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的建设等,积累了大批宝贵的科学数据和基于这些科学数据所得出的大量综合性信息,基本构成了我国海量科学数据的大致轮廓。
目前为止,我国已先后建成一批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建成规模不等、质量各异的科学数据库5000个到6000个,内容基本覆盖了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
各有关部委还相继成立了专门的信息中心,负责收集和整理本部门所采集的各类数据资料,通过建立数据库和产品加工,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撑。
目前这些信息中心已经成为所在政府部门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基础性服务的重要窗口。
科技部在促进科学数据的共享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科技计划支持一批科学数据库的建设,另一方面还专门设立了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先后启动和支持了一批急需的科技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19.08.20•【文号】林场发〔2019〕82号•【施行日期】2019.08.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林场发〔2019〕8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种苗是林业草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林地草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根本。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种苗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种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总量供给严重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种苗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十分突出,成为林业草原现代化建设的一大短板。
为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林业草原事业发展的需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握种苗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明确工作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种子法》、《草原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精神,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种苗使用优质化、种子生产基地化、苗木供应市场化、种苗管理法治化为总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抓好强基础、搭平台、重服务、严监管工作,推进种苗生产和管理现代化,开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推进林业草原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效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保护形式对种苗的需求,科学确定生产布局、发展重点及其政策措施,统筹抓好种苗数量保障、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工作。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生物多样性 2010, 18 (5): 454–460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 收稿日期: 2010-05-21; 接受日期: 2010-07-27基金项目: 农作物种质资源标准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2004DKA30380)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caoys@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应用曹永生* 方 沩(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摘要: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长期以来,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标准不统一、资源保存相对分散、信息网络设施薄弱, 制约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共享利用。
本文提出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概念和架构, 它是一个虚拟式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机构, 由国家长期种质库、国家复份种质库、国家中期种质库、国家种质圃和国家种质信息中心组成。
阐述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建立了由110种作物的描述规范、数据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组成的技术规范体系。
提出了以信息共享带动实物共享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建成了拥有39万份种质信息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
创建了日常性服务、展示性服务、针对性服务、需求性服务和引导性服务等5种农作物种质资源服务模式, 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的难题。
关键词: 农作物, 种质资源, 数据库, 信息共享, 生物多样性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 in ChinaYongsheng Cao*, Wei Fang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Abstract: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are a key component of biodiversity, and can serve as a material basis for crop breeding and agroproduction. For a long time, ununified standards, widely-scattered germplasm storage, and weak informati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have restricted the sharing and utilization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 China.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the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of a pro-gram called the Nation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 (NCGRI) were proposed. The NCGRI is a virtual organization which brings together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from the national long-term genebank, the national duplicate genebank, the national medium-term genebank, the national field genebank, and the national germplasm information cent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a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were elaborated. Complete with descriptor lists, a data dictionary, and data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 the group established a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for 110 crops. A protocol for sample sharing that is driven by information sharing was put forward. The nation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database with 390,000 acces-sions and the Chinese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 (/) were estab-lished as repositories. Finally five service-modes including routine service, field display services, targeted services, demand for services, and guide services were created.Key words: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database, information sharing, biodiversity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国家最有价值、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
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与应用

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与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植物种质资源是指各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信息,是农业生产和科研的基础。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种质资源的保护、收集、鉴定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植物种质资源,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传统的植物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多依赖于纸质档案和手工登记,存在信息不全、不及时、不便于共享等问题。
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可以将相关数据数字化,实现信息的全面记录和精准检索,方便用户获取、利用和传播相关信息。
通过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珍稀物种,促进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还可以为植物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与应用,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与应用是当前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植物种质资源,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相关内容。
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可以实现对植物资源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信息的整合性和可操作性,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多便利。
可以通过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促进多部门、多地区的植物资源信息共享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推动资源有效利用。
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还可以为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更多技术手段和支撑,为推动国家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保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探索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推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发展贡献力量。
1.3 意义植物种质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电子信息档案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项目年度总结交流会在厦门召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年度总结交流会,2008年3月14-16日在厦门召开。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许增泰处长,农业部科教司陈彦宾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副院长、科技局李建萍处长,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所长、王述民副所长,茶叶研究所江用文副所长,草原研究所王育青副所长,福建省科技厅郭运孝处长、农业厅程书田处长、农科院刘波副院长,以及来自全国91个单位的258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许增泰处长充分肯定了项目在植物种质资源政策法规、规范标准、资源保护、整理整合、信息共享、实物共享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对项目2008年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陈彦宾处长对项目工作表示满意,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协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刘旭副院长要求各子项目进一步加强管理,全面总结平台工作,加强交流,填平补齐,整体推进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万建民所长代表项目主持单位感谢科技部、农业部的长期支持,感谢项目参建单位和专家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表示作物科学所将认真组织好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圆满完成项目任务。
王述民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年度进展和下一步工作安排,曹永生、江用文和王育青研究员分别汇报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牧草种质资源平台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各参建单位分别汇报了各自任务完成情况和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多
样性图谱编制进展,并就项目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涵盖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质资源、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热带作物种质资源、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及牧草植物种质资源。
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持,包括农业部、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中国科学院下属的331个参加单位,参加人员达2630人,其中高级职称9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