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 8_1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8_1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堂小结】
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达标测评】(8分钟)
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一、惯性
二、惯性现象
三、惯性的应用与防止
【教后反思】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
3.各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统一认识。
4.各组推荐一名同学站起来进行抢答,不足之处小组组长进行补充。
5.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导学三惯性的应用与防止
1.各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活动三的内容进行讨论,统一认识。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站起来进行抢答, 不足之处小组组长进行补充。
导学一惯性的概念( 5分钟)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8页“惯性的概念”部分。
2.学生讨论完成导学案探究活动一。
3.小组以师徒结对的形式进行交流,师徒尽量教会徒弟。
4.让各小组5号学生进行抢答,如有问题,各组的师付进行补充。
5.教师对惯性的定义和大小不进行归纳总结。
导学二惯性现象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8页“惯性现象”部分,独立完成探究活动二的相关习题。
导学四典例解析
1.学生独立完成例题1~3。
2.抽查2组5号同学展示例题1,不足之处对应师傅进行补充。
3.抽查4组5号同学展示例题2,不足之处,对应小组组长进行补充。
4.抽查6组3号同学进行点评。
5.抽查8组5号同学展示例题3,不足之处,对应小组组长进行补充。
6.抽查9组3号同学进行点评。
7.教师对本题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6.在水平轨道上滑行的两节车厢质量相同,行驶速度较大的车厢不容易停下来,说明速度较大的物体惯性大。
学法指导:此说法是错误的。由惯性的 定义可知,质量相等惯性相同,跟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无关。而速度较大的车厢不容易停下来原因是:物体因为有惯性,所以速度大的物体要改变原来的速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不能说明速度较大的物体惯性大。

9.2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9.2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9.2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导学案 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师,下面是关于“9.2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二课时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九章第二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含义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1. 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解释了物体为何会保持当前的运动状态,以及外力作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理。

3. 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际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内涵,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2. 学生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物理学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放在桌面上的书本,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书本会保持哪种运动状态?2. 知识点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内涵和外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和后仰,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些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解决一些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9.2 牛顿第一定律2. 板书内容:定义: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苏版初二下册物理导学案: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

苏版初二下册物理导学案: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

苏版初二下册物理导教案:牛顿第必定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经过实验 .推理 .总结得出牛顿第必定律2.牛顿第必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3.经过实验剖析,培育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剖析.归纳 .推理〕【知识链接】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

快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无沿水平方向运动。

英勇地试试看,同学们!【学法指导】利用惯性来解说一些现象时,要先确立好研究对象。

【温故知新】全部物体在没有遇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状态,这就是牛顿第必定律。

依据牛顿第必定律可知,本来静止的物体 ,假如不受任何力 ,那么保持 ________状态;本来运动的物体 ,假如忽然不受任何力 ,不论物体原来如何运动,都要保持 _______________。

【研究新知】一 .自主学习1.由牛顿第必定律可知,全部物体都有保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必定律也叫做定律。

2.汽车忽然启动或加快时,乘客的脚随车厢一同运动,而上身因为保持本来的________状态 ,故人向倾倒;汽车忽然刹车或减速时,乘客的脚随车厢一同停止运动,而上身因为保持本来的________状态 ,故人向_倾倒。

3.以下对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只有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B 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C 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D 子弹走开枪口后,还能持续高度向前飞翔,是因为子弹拥有惯性4.以下现象不属于惯性现象的是()A 人走路时脚被绊了一下, 会向前倒下B 投出去的篮球会持续向前飞翔C 封闭了发动机的汽车会向前滑行D 熟透了的桃子会从树上掉下来5.很多高档轿车中安装了安全气囊 ,特定状况下它会〝蹦〞出来 ,免得身体直接撞到车身上而受伤 ,安全气囊最有可能〝蹦〞出来的状况是轿车在 ( )A 高速公路上急速行驶时C 刚开始忽然启动时B 盘山公路上迟缓行驶时D 与前面物体发生剧烈碰撞时二.合作研究1.假如你坐在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上,用手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会落在手上 .手的前面仍是手的后方?同学们思虑后观看视频文件。

高中物理 3.2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 3.2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 3.2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案教科版必修11、3.2牛顿第肯定律第二课时[目标定位] 1.学会用“掌握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2.会用图象表示加速度与质量、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1.试验器材: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沟通电源、纸带、刻度尺、天平.2.试验原理:试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变量法(1)保持讨论对象即小车的质量不变,转变小桶内砂的质量,即转变作用力,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验证加速度是否与作用力成正比.(2)保持小桶中砂的质量不变,即保持作用力不变,转变讨论对象的质量,测出对应不同质量的加速度,验证加速度是否与2、质量成反比.想一想:试验中小车的加速度怎样得到?答案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利用逐差法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一、试验方案的设计1.三个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体会近似法本试验的讨论对象: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装置如图321所示).图321(1)小车质量的测量:利用天平测出,在小车上增减砝码可转变小车的质量.(2)拉力的测量:当小桶和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状况下,可以认为小桶和砂的重力近似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合外力),即F≈mg.(3)加速度的测量:由纸带依据公式Δx=aT2,结合逐差法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2.试验数据的处3、理方法——图象法、“化曲为直”法(1)讨论加速度a和力F 的关系图322以加速度a为纵坐标,以力F为横坐标,依据测量数据描点,然后作出图象,如图322所示,若图象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就能说明a与F成正比.(2)讨论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如图323甲所示,因为aM图象是曲线,检查am图象是不是双曲线,就能推断它们之间是不是反比例关系,但检查这条曲线是不是双曲线,相当困难.若a和M成反比,则a与必成正比.我们实行“化曲为直”的方法,以a为纵坐标,以为横坐标,作出a图象,若a图象是一条通过原点直线如图乙所示,说明a与成正比,即a与M成反4、比.甲乙图323二、试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并把数值记录下来.2.按图324所示的装置把试验器材安装好(小车上先不系绳).图324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木块,反复移动木块位置,直到轻推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为止(纸带上相邻点间距相等).4.在小桶里放入适量的砂,并把细绳系在小车上,在小车上加放适量的砝码,用天平测出小桶和砂的质量m,记录下来.接通电源,放开小车,待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好点后取下纸带,并设计表格如下.次数123456小车加速度a/(ms-25、)砂和小桶的质量m/kg拉力F/N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转变砂和小桶的质量,按步骤4再做5次试验.6.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填入表格中.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横坐标表示作用力,依据试验结果画出小车运动的aF图象,从而得出aF的关系.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试验,求出相应的加速度,并设计表格如下.依据试验结果画出小车运动的a图象,从而得出aM的关系.次数123456小车加速度a/(ms-2)小车质量M/kg1/M/kg -19.整理试验器材,结束试验.三、6、误差分析1.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约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但会带来肯定的误差.小车的质量与砂桶和砂的总质量相差越大,这种误差越小.2.为减小长度测量时的偶然误差,可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3.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平衡不好,试验中作出的aF或a图象不过原点.四、留意事项1.试验中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2.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悬挂小桶,但小车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用手轻轻地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假如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间隔匀称,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跟它受到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3.转变砂的质量过程中,要始终保证砂桶(包7、括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4.作图时应使所作的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尽可能的对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但若遇到个别偏离较远的点可舍去.典例精析例1 用如图325所示的装置讨论在作用力F肯定时,小车的加速度a与小车质量M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的试验步骤如下:图325A.用天平称出小车和小桶及内部所装砂子的质量;B.按图装好试验器材;C.把轻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砂桶;D.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6V电压的蓄电池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明小车质量;E.保持小桶及其中砂子的质8、量不变,增加小车上的砝码个数,并记录每次增加后的M值,重复上述试验;F.分析每条纸带,测量并计算出加速度的值;G.作aM关系图象,并由图象确定aM关系.(1)该同学漏掉的重要试验步骤是________,该步骤应排在________步试验之后.(2)在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选项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3)在上述步骤中,处理不恰当的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解析试验中把小桶及其中砂子的重力看做与小车所受拉力大小相等,没有考虑摩擦力,故必需平衡摩擦力.电磁打点计时器 9、接在6V电压的蓄电池上将无法工作,必需接在6V以下沟通电压的学生电源上.作aM关系图象,得到的是双曲线,很难作出正确的推断,必需“化曲为直”,改作a关系图象.答案(1)①平衡摩擦力B(2)步骤D 6V电压的蓄电池6V以下沟通电压的学生电源(3)步骤G aM a借题发挥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将不带定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托盘状况下,使小车带动着纸带(打点计时器打点时),沿长木板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目的:使托盘与砝码的重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例2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活动中,某小组设计了如图326所示的试验装置.图10、中上下两层水平轨道外表光滑,两小车前端系上细线,细线跨过滑轮并挂上砝码盘,两小车尾部细线连到掌握装置上,试验时通过掌握装置使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然后同时停止.图326(1)在安装试验装置时,应调整滑轮的高度,使________;在试验时,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______(选填“远大于”“远小于”或“等于”)小车的质量.(2)本试验通过比较两小车的位移来比较小车加速度的大小,能这样比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11、_________________.(3)试验中获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小车Ⅰ、Ⅱ的质量均为200g.试验次数小车拉力F/N位移x/cm1Ⅰ0.1Ⅱ0.246.512Ⅰ0.229.04Ⅱ0.343.633Ⅰ0.341.16Ⅱ0.444 .804Ⅰ0.436.43Ⅱ0.545.56在第1次试验中小车Ⅰ从A点运动到B 点的位移如图327所示,请将测量结果填到表中空格处.通过分析,可知表中第________次试验数据存在明显错误,应舍弃.图327解析(1)拉小车的水平细线要与轨道平行.只有在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才能认为砝码盘12、和砝码的总重力等于细线拉小车的力.(2)对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间相同时,依据x=at2,得=.(3)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要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读数为23.86cm-0.50cm=23.36cm.答案(1)细线与轨道平行(或水平) 远小于(2)两小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两小车的运动时间相等(3)23.36(23.34~23.38均对) 3例3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试验装置如图328甲所示.图328(1)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328乙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13、为0.02s.从比较清楚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2.(结果保存两位有效数字)(2)平衡摩擦力后,将5个相同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挂上砝码盘,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一个砝码添加到砝码盘中,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小车的加速度a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的试验数据如下表: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N0.1960.3920.5880.7840.980加速度a/(ms-2)0.691.181.662.182.70图329请依据试验数据在图329中作出aF 的关系图象.(3)依据提供的实14、验数据作出的aF图线不通过原点,请说明主要缘由.解析(1)计数点时间间隔T=0.1s,间距x1=3.52cm.x2=3.68cm,x3=3.83cm.因x2-x1=a1T2,x3-x2=a2T2,a=,得a==0.16m/s2.(2)aF图象如下图.(3)设砝码盘的重力为F0,则a==+,因F0≠0,故F=0时,a≠0,图线不过原点.答案(1)0.16(2)aF 图象见解析图(3)未计入砝码盘重力或砝码盘的重力不能忽视借题发挥试验中作出的aF图象有时不过原点,如图3210所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缘由是:试验中没有考虑砝码托盘15、的质量,误将砝码的重力等于拉力F,或是平衡摩擦力时垫得太高了,会出现图象甲的状况;试验中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平衡不充分,会出现图象乙的状况.图32101.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试验中,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打上的点计算出.(1)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2)一组同学在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试验时,保持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肯定,转变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采纳图象法处理数据16、.为了比较简单地观测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应当作a 与______的图象.(3)乙、丙同学用同一装置做试验,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图线如图3211所示,两个同学做试验时的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m乙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m丙.图3211解析(1)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试验中,要保证m?M,才能保证绳子的拉力约等于m的重力.(2)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合力肯定时,a 与M成反比,因为反比例函数图象是曲线,而依据曲线很难判定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图象是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就比较简单判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17、关系.所以试验数据处理时作出a与的图象.(3)在小车质量M相同的状况下,拉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试验中我们又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和盘中砝码的重力.所以两个同学做试验时盘中砝码的质量不同,m乙大于m丙.答案(1)M?m (2) (3)大于2.(2021四川绵阳期末)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试验中:(1)为了探究小车(包括里面所装钩码)总质量M肯定时,加速度a与合力F的定量关系,需要在砝码盘里面添加砝码来转变小车所受到的合力.砝码质量m和小车总质量M分别选取以下四组值:A.M=500g,m分别为50g、70g、100g18、、125gB.M=500g,m分别为20g、30g、40g、50gC.M=200g,m分别为50g、70g、100g、125gD.M=200g,m分别为30g、40g、50g、60g若其他操作都正确,那么应当选用________组值(选填字母)进行试验时的试验误差较小.(2)如图3212是试验中得到的一条已打点的纸带,纸带上的A、B、C、D、E、F、G均为相邻计数点,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0.02s,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计时点未画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已标注在图上,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m/s2,打19、C点时的速度大小vC=______m/s.(以上结果都保存2位有效数字)图3212解析(1)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试验中,要保证m?M,才能保证绳子的拉力约等于m的重力.(2)计数点时间间隔T=0.1s,间距x1=2.67cm.x2=3.57cm,x3=4.46cm,x4=5.37cm,x5=6.28cm,x6=7.20cm.由a==0.91m/s2.vC==0.40m/s.答案(1)B (2)0.91(0.90~0.93都正确) 0.40。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专题CHUZHONGWULIZHUANTI《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辽宁省辽阳县柳壕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陈璐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分为两课时,第1课时学习惯性,第2课时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它确立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本质,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之前的知识。

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是本章所学知识的升华。

二、学情分析在第1课时知道惯性的前提下,第2课时的探究实验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基本可以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教学中应组织好学生交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经分析、比较,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进一步归纳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区分惯性和惯性定律。

(3)知道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得出的一条规律。

(4)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五、设计思路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从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在课程设计上先利用生活例子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再运用得出的规律解释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对常见现象的认识是否准确。

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较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中灵活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任何知识的形成都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是漫长的,科学家是伟大的,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在桌面上缓缓推动黑板擦,使其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后,黑板擦立即停止运动;在桌面上用力推一下黑板擦,使其从静止开始向前运动,黑板擦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3.4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导学案)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

3.4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导学案)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

3.4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惯性,知道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2.能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3.知道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实例。

【学习重点】了解惯性,能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学习难点】惯性只与质量有关;惯性是一种现象不是作用;利用惯性知识解释相关的一些现象。

【自主学习】(此模块是回顾与预习)1.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我们把叫做惯性。

3.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决定。

【课堂探究】一、惯性原来,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1.惯性定义我们把叫做惯性(inertia)。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活动1:如图所示,向右拉动木块,当木块受阻碍而停止运动时,上面的木块将会。

为什么?说明活动2:如图所示,用手指弹击卡片,卡片上的硬币会跟着飞出吗?为什么?说明活动3:如图所示,取一只开有一个洞的纸板箱(纸板的其他接缝均用胶带纸封住),用两肘抱住纸箱,让洞口对着点燃的蜡烛,用两手同时拍击箱的两个侧壁,将会看到。

你能用惯性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说明2.惯性的理解深刻理解惯性1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属性,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深刻理解惯性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是力,我们可以说“物体具有惯性”,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任何物体在任何时间都有惯性。

深刻理解惯性3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而一个物体惯性的大小则意味着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惯性与物体的形状、位置、体积、是否运动及速度大小等因素均无关。

思考与讨论1.离开喷泉口的水,为什么还会继续向上运动?2.倒胡椒粉时,手为什么需要晃动?3.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惯性现象解释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3)确定受力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突然静止还是突然运动;(4)另一个未受力的物体由于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从而推测其运动轨迹。

8.1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

8.1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

8.1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牛顿第一定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掌握其内容和意义。

2. 学习运用实验探究和科学推理的方法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2. 学会运用实验探究和科学推理的方法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阻力板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停下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2. 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受到不同阻力时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和科学推理的方法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意义: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一个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应用,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完全不受外力的物体?进一步探讨牛顿第一定律的局限性。

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案

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的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3、了解惯性及生活中惯性的应用教学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2、惯性的概念教学难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2、惯性的理解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识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师:你能举出一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吗?生:①力能使静止的木箱运动②力能使钉子钉进木板③力能使足球飞出去④力能使火车的速度大小改变,方向改变……(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回答)师:可见力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速度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运动方向改变。

2、新课教学师: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生:受到摩擦阻力师: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又将会怎样?生甲:不受力,物体应该可以继续运动下去。

生乙:不受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必须有力,物体才能动。

生丙:不受力,物体可能会永远运动下去。

师:让我们来看看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

(与学生乙的看法一致)伽利略: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其运动会是匀速的,而且将永远运动下去。

(与学生甲和丙的看法一致)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让我们先用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探究师:既然实验研究的是“阻力对物体小车运动的影响”,那在开始时小车的运动状态就要保持相同,然后改变阻力的大小,观察小车运动的远近。

我们采取的这种方法是哪一种物理研究方法?生:控制变量法师:怎样才能控制小车开始时的运动状态相同?然后又怎样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再指导学生参考课本图)共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让一辆小车分别几次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后,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比较它在几种不同平面上的运动距离。

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师:观察收集到的证据,你能发现三次实验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生甲:相同的是:①用的都是同一小车②小车都是从同一高度滑下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生甲:保证小车在不同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洋湖中心初中八年级物理“学思导学”教师教案
【导学】
【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3.理解惯性的利与弊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重视惯性
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导疑】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力,则保持___
___________.
3.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突然不受任何力,则保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体保持的性质叫做惯性。

汽车
关闭发动机后,由于,仍能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继续
前进。

但最终要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受到地面的
作用。

5.由于惯性,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
会。

汽车突然向右拐弯时,乘客
会。

6.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不是为了防止由于
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所制定的交通规则是()
A.某些路段要对机动车辆限速B.车辆快
速行驶时要保持车距
C.车辆要右侧行驶D.小型客
车的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
【导思】
什么叫惯性?为什么说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我们将物体的性质称为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物理。

牛顿第
一定律又叫_____________。

[解释]
①惯性是物体
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一种力。

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力不管是否运动和
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切莫将惯性误解为“物体只有保
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才有惯性,在
受力作用时,惯性依然存在,体现在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
程度上。

③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外界因素无
关,切莫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④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惯性做事或防止惯性
的不良影响。

⑤不要把惯性概念与惯性定律相混淆。

惯性是万物皆有的
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
作用时的运动定律,当有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必定改
变。

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虽然不再受到推力的作用,但是仍然
向前运动。

为什么?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和“信息库”制
动距离与反应距离并讨论在小汽车的行驶过程中要注意哪些
交通规则,请说出你知道的几条来。

【导练】
1.下面的现象中,不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是()
A.放在教室里的课桌,没人搬动总是在原处
B.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
C.站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的人,若汽车紧急刹车,人就要向前倾
D.自行车从坡顶沿斜坡向下运动,速度不断增大
2.子弹从枪口射出后,能在空中继续向前运动,这是因为子弹()
A.受到火药燃烧后产生的推力B.受到惯性力
C.具有惯性D.惯性大于子弹受到的阻力
3.某人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后背向后紧贴着座椅的靠背,则汽车这时的运动状态是()A.匀速行驶B.加速行驶C.减速行驶D.正在拐弯
4.由东向西飞行的救缓飞机,在地面目标的正上方投下救灾物资,肯定不会命中目标,而是落在目标的方,其原因是具有惯性。

【导创】
飞机在飞行中空投救灾物品时,如果在空投目标的正上方投下,物品能落到目标处吗?应当怎样空投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