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区别

合集下载

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

主讲:滨州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徐军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脑损伤脑震荡原发性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硬膜外血肿继发性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颅内血肿急性血肿(3日内)亚急性(3日到3周内)慢性血肿(超过3周)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按时间分颅内血肿按部位分按部位分一.急性硬膜外血肿出血位置:颅骨与硬脑膜之间来源:脑膜中动脉(最常见)、静脉窦破裂、颅骨骨折脑膜中静脉、颅骨板障静脉、导血管损伤脑膜前动脉和筛动脉。

部位:颞区74.6%额顶11.9%颞顶 5.8%少见部位:额部,顶部,后颅窝及枕部硬膜外血肿分布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a、原发伤轻,无原发昏迷,血肿形成逐渐昏迷。

b、原发伤重,先昏迷,然后有中间清醒期,再次昏迷为典型表现。

c、原发伤严重,持续进行性昏迷。

2、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及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减慢等生命体征变化(两慢一高——库欣反应)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3、瞳孔变化早期动眼神经刺激,缩小,反应迟钝晚期动眼神经麻痹,散大,反应消失4、神经系统体征: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脑疝时锥体束征、病理征阳性。

急性硬膜外血肿诊断1、外伤史a、直接暴力及头皮损伤b、骨折线走行2、诊断:颅脑CT检查发现颅骨内板与硬脑膜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了解脑室受压、中线移位、有无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及血肿定位、计算血肿量。

治疗1.手术治疗适应证: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CT扫描提示明显脑室受压的硬脑膜外血肿;血肿量小脑幕上大于30ml、颞区大于20ml、幕下大于10ml及压迫大静脉窦而引起颅内高压的血肿;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cm;颞叶血肿(大于20ml)因易脑疝、硬膜外血肿难以吸收要放宽指征。

手术方法:血肿清除术;紧急情况下的颅骨钻孔探查术。

治疗2.非手术治疗:伤后无明显意识障碍,病情稳定,血肿量小脑幕上小于30ml、颞区小于20ml、幕下小于10ml及中线结构移位小于1cm,严密观察下药物保守治疗。

CT对于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

CT对于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

本 组 硬膜 下 血 肿 1 2例 . 中 , 表 现 为颅 骨 内板 下新 其 9例 月或 半 月 形 高密 度 影 , 表 现 为 内缘 模 糊不 整齐 的双 凸 形 3例
高 密度 影 , 裂痕 呈 “ 齿 状 ” 血肿 不 厚 , 围较 广 ,2例 患 外 锯 , 范 1 者 均存 在 中 线结 构 的不 同程 度 偏移 ; 1例 硬膜 外 血 肿 患 者 , 1
查诊 断 的 临床 经验 。 结果 : 膜 下血 肿 1 硬 2例 , 例 表 现为 颅 骨 内板下 新 月或 半月 形 高密 度影 , 例表 现 为范 围较 广 的 9 3
双 凸形 高密 度 影 , 存 在 中线 移位 ; 均 硬膜 外血 肿 1 1例 , 以局 限性 半 月形 高密 度 影为 主 。 结论 : 膜#, o 硬膜 下 血 硬 1 ̄h 和 n p 肿各 有 其 自身 影像 学 特 点 ,T检 查 是对 其进 行 良好 鉴 别诊 断 的手 段之 一 。 C
尊 黔 ; 毋
21 0 2年 1月第 1 9卷 第 1期
影像 与介入
C 对于硬膜 外 与硬膜下血肿 的鉴别诊 断 T
张 金 丽
辽 宁省 沈 阳市 第 一人 民医 院放 射科 , 辽宁 沈 阳 1 0 4 10 1
【 要】目的 : 讨 c 摘 探 T检 查 对 硬膜 外 与硬 膜下 血 肿 的鉴别 诊 断 意义 。方 法 : 总结 本 院对 于 硬膜 外与 硬膜 下 血肿 c T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的头 颅 常规 扫 描 , 特殊 病 例 。 0mm 对 加行 5mm薄 层 扫描 。
2 结 果
现 可 呈 现 双 凸镜 样 高 密 度 影 . 边 缘 锐 利 . 膜 下 血 肿 则 是 且 硬 在 硬 膜 下腔 , 多 继 发 于 颅 脑 损 伤后 , 于皮 层 动 静 脉 破 裂 大 由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常有突发地、明确地的头部外伤 典型表现是伴有或不伴有暂时性意识障碍的头部撞击,随后意识恢复,但由
于硬脑膜从颅骨上撕脱,常存在进行性的严重头痛,几小时后又逐渐出现意 识丧失。
CT表现
典型表现:颅板下双凸状高密度影,有时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楚 可出现占位效应:中线移位、大脑镰下疝、钩回疝 急性出血时,未凝集的新鲜血液呈现更低的密度 血肿较局限,不跨越颅缝
按出血来源不同 动脉性硬脑膜外血肿 静脉性硬脑膜外血肿
较少见,如硬脑膜中静脉、蝶顶窦、上矢状窦、横 窦和乙状窦、板障静脉出血
导静脉和蛛网膜颗粒破裂也可引起出血
发生位置
超过95%患者是单侧发生,也有文献报道,双侧 或多处发生
幕上:90-95% 颞部: 60% 额部:20% 顶枕 部:20% 位于后颅窝:5-10% 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 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 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
MRI表现
可以清楚地显示T1和T2上呈现低信号的硬脑膜移位 急性硬膜外血肿T1等信号和T2上从低到高跟中信号 亚急性早期T2低信号,亚急性晚期和慢性期T1、T2上均呈高信号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
较少见,系指伤后2~3周以上出现血肿者。一般而言,伤后13天以上,血肿 开始有钙化现象即可作为慢性血肿的诊断依据
临床特点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关系 原发性意识障碍 中间清醒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着力对侧多,同侧 在着力同侧 少
重,在对冲部位多 轻,在冲击部位多
约半数
绝大多数有
约半数在同侧
绝大多数在同侧
多较重
多较轻
较少
较多
范围较广
较少,较轻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1.常见原因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由直接打击头部引起,主要见于接触类体育运动。

硬膜下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中间层(蛛网膜)之间出血,而硬膜外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出血。

2.识别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通常经历意识水平降低和剧烈的头痛。

在一个变化不定的清醒期之后,意识水平迅速下降。

硬膜下血肿或颅内出血将导致意识丧失,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神智。

可能发生明显的呕吐、癫痫和偏瘫。

两边瞳孔常常大小不一而且扩大。

3.治疗方法
出现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症状的运动员应立即暂停比赛,并被送至医院急救室。

注意,初次打击头部造成的出血或脑创伤通常并不严重。

4.重返体育运动
因为症状根据损伤程度不同而有巨大的差别,所以还没有针对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何时重返体育运动的固定标准。

每个事件都必须单独评估。

这就是说,许多轻度脑血肿的运动员在受伤几周后便可重返体育运动,其他脑血肿受伤者则需要等待更漫长的时间。

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区别课件

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区别课件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颅内 压、控制血压和预防感染等措 施,以缓解症状并预防并发症 的发生。
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可能 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清除血 肿并降低颅内压。
两者治疗的异同点
01
02
03
04
硬膜下出血和硬膜外出血的治 疗方式存在一定的异同点。
相同点在于两者都需要降低颅 内压、控制血压和预防感染等
05
硬膜下出血与硬膜外出血 的治疗
硬膜下出血的治疗
硬膜下出血的治疗通常需要紧急 手术,以清除血肿并降低颅内压

手术方法包括开颅手术和微创穿 刺引流手术,具体手术方式应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
选择。
手术后,患者需要在ICU进行密 切监测,以确保颅内压稳定和生
命体征平稳。
硬膜外出血的治疗
硬膜外出血的治疗通常包括药 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两者症状的鉴别要点
01
硬膜下出血和硬膜外出血的症状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头痛、呕吐、视 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及意识障碍等。
02
鉴别要点在于硬膜下出血通常会出现瞳孔散大、动眼神经受压等症状 ,而硬膜外出血则会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03
此外,硬膜下出血通常会导致较严重的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而 硬膜外出血则较少出现这些症状。
不同点
硬膜下出血主要由脑血管疾病或脑肿瘤引起,而硬膜外出血主要由颅骨骨折或 手术并发症引起。
03
硬膜下出血与硬膜外出血 的症状
硬膜下出血的症状
硬膜下出血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呕 吐、视乳头水肿等,这些症状可能会 在头部外伤后立即出现。
可能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从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到深昏迷 ,甚至出现去皮质状态。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nxpdy
49. 放大率:放大的影像比实际肢体增大的倍数叫放大率或称放大倍数。 50. 第一斜位:被检者身体右侧朝前倾斜贴暗盒面或立位摄影架面板,或者是摄影床的床面。左侧远 离暗盒或床面,冠状面与暗盒面或床面倾斜一定角度。 51. 宽容度:是指连接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所对应的曝光量范围。 52. 听眶线:外耳孔与眼眶下缘的连线,此线为解剖学上的颅骨基底线,或水平线。 53. 透光率:透过照片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54. 增感率:在照片上取得相同的密度值 1.0 时,无屏与有屏所需要的曝光量之比值。 55. 平均斜率:连接胶片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 D1 和 D2 的直线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 56. 栅比:是铅条高度与铅条间距之比。 57. 定影:就是将未感光的卤化银溶解掉的过程。 58. 时间减影:用作减影的两图像是在不同显影时期获得的。 59. 球管热容量:X 线管处于最大冷却率时,允许承受的最大热量。 60. 均匀度:主磁场的均匀性系指 B0 随空间位置的改变而发生的大小变化。 61. 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中可辨认的邻接物体空间几何长度的最小极限,即对细微结构的分辨率。 62. CT 值:CT 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 X 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 63. 时间飞跃效应:是指流动的自旋流进静态组织区域而产生比静态组织高的 MR 信号。 64. 进动:原子自旋轴与主磁场的轴线有一小角度不完全平行,并围绕主磁场轴作较慢的旋转。 65. 纵向弛豫:通常将 Mz 的恢复称为纵向弛豫,是自旋一晶格弛豫的反映,因此又称其为 T1 弛豫。 66. 螺距:定义为扫描时床进速度与扫描层厚之比值。 67. 像素:又称像元,指组成图像矩阵中的基本单元。 68.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探测其行踪, 达到研究示踪剂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分布及运动规律的技术。 69. 放射自显影技术:利用射线能使感光材料感光的原理,探测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在生物组织中 分布状态的一种显影技术。包括宏观自显影、微观自显影、电子显微镜自显影等。 70. 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通过显示放射性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浓聚、排泄过程及分布的影像, 从而判断机体组织的功能状态及病理变化。 71. 阴性显像:正常部位能摄取放射性药物,病变部位失去相应功能表现为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72. 阳性显像:病灶部位放射性摄取高于正常组织的显像。 73.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74.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核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75. 电子俘获:原子核中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 不稳定,多余能量使电子脱离轨道产生俄歇电子,或发射特征性 X 线。 76. 衰变常数:单位时间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几率。 77. 有效半衰期:放射性物质在生物体内由于物理衰变和生物代谢共同作用下减少一半的时间。 78. 韧致辐射:β-粒子与物质作用,部分能量变为 X 射线,发生率与受作用的物质原子序数成正比。

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鉴定

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鉴定

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鉴定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后颅内大出血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2年1月间108例颅内出血病人进行临床医学鉴定。

结果:108例颅内出血病例中,有96例因外伤引起的颅内出血,占88.89%;其余12名病人均为颅内出血,未见明显的脑部损伤。

在108名病人中,62名是严重的,26名是轻伤,20名是死亡。

结论:经法医临床诊断,发现的颅内大出血主要是因为头部损伤,少数是由于本身的原因引起的。

所以如果发生了意外的脑损伤,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颅内检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关键词:脑外伤;颅内出血;法医临床鉴定颅内出血是颅内出血最常见的表现,也是继发颅内伤害的高危因素,在法医的鉴定中,颅内出血的原因、部位、颅内出血的数量、出血时间等都会影响到临床的判断。

高血压、脑血管畸形的病人,本身就有可能引发颅内出血,这就给临床诊断带来了困难。

通过对颅脑损伤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的分析,为法医鉴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对伤残等级的划分和案件的侦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108例颅内出血病人进行了法医鉴定,并对其进行了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间住院的108名脑出血病人进行临床医学鉴定。

其中,男性83名,女性25名,16~72岁。

108例患者均经过脑部CT检查被确定为脑外伤后颅内出血。

参加此次脑损伤后颅内出血的病人和他们的家人都已经知道了这一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签字。

不包括精神方面的疾病,不能配合病情调查,也不能有其他严重的脏器损害。

1.2办法通过对病人和家属的问卷调查,了解病人的伤情,并对病人的某些病史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同时,对所有参加此项试验的病人的以往影像学检查及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于个别病例,应重新进行化验及影像检查,以最新的调查数据为主要基础,综合分析受伤人员的脑出血状况。

在此基础上,对病人的伤情进行了重新的鉴定和评定。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颅内出血的两种类型,在临床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聚集在硬膜和颅骨之间的一种颅内出血,而硬膜下血肿是指血液聚集在硬膜和大脑之间的一种颅内出血。

两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鉴别要点。

首先,两者的发病机制不同。

硬膜外血肿多由颅骨骨折或血管破裂引起,而硬膜下血肿多由血管破裂引起。

其次,两者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硬膜外血肿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而硬膜下血肿则常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偏瘫等。

此外,两者在CT或MRI影像学表现上也有所不同,硬膜外血肿通常表现为局部的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像,而硬膜下血肿则表现为局部的半圆形或月牙形高密度影像。

综上所述,鉴别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临床上,如遇到疑难病例,应及时请教专业医生。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道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妥善固定管道、标记醒目 体位:术后 头低足高位患侧卧位或平卧 引流袋高度:低于创腔30㎝ 保持引流通畅 观察引流量、性状、色 拔管:常于3天后CT检查血肿消退即可

脑脊液循环机制

流动于脑室、中央管、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 透明、无沉淀、的液体为脑脊液。正常 400~500ml/日
大脑半球的上缘附近、蛛网膜 形成许多绒毛状的凸起,为蛛 网膜颗粒。它们都突入上矢状 窦内
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顶部,硬脑膜 中线,是硬脑膜内外两层形成的 管道
一方面接受大脑半球浅部的静脉血回流 一方面又吸收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
脑内压
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正常值:
成人0.69~1.96kpa(70~200mmh20)儿童0.49~0.98kpa
(50~100mmh20)颅内容物由颅组织、脑脊液、
血液组成
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 之间的血肿,由脑膜血管、静脉窦和板障血 管的破裂而引起。十分常见,约占外伤性颅 内血肿的30%左右。
脑脊液循环路径怎样?
脑脊液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
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道,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 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流
入蛛网膜下隙,使脑、脊髓和脑神经、脊神经很均被脑脊液浸
泡。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 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入血液(颈内 静脉)中。如在脑脊液循环途径中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水和 颅内压升高,进而使脑组织受压移位,甚至形成脑疝。

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颅内压增高症 状明显。 典型:昏迷 清醒 昏迷 血肿对侧肢体出现无力,甚至瘫痪、失语。 患侧瞳孔散大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硬膜外引流

硬膜外血肿:血液聚积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
当脑外伤后,一般成人幕上血肿>20ml幕下血 肿>10ml即可引起颅内高压症状,一旦确诊立 即行血肿清除术

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主要是颅脑 外伤,有的仅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额 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 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 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 膜下水瘤受损出血。 非损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分少见, 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 有关。


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出血指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 出血,因常易聚积而习惯称之为硬脑膜下 血肿。 根据其受伤后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 间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 头部受伤后3天以内出现的颅内血肿称为急 性硬脑膜下血肿;3天至3周出现的颅内血 肿为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周以上出现颅解期时间长
CT一旦确诊伴颅内高压症状立即行:颅骨钻孔 引流或血肿清除引流术
目的
为预防开颅术后产生硬膜外血肿,常规置入 直径2㎜引流管于硬膜外,与颅骨内板相贴, 外接引流袋.硬膜外引流在引流组织液、血 液及血性分秘物的同时也可引流出部分脑脊 液,此时引流液性质应为血性脑脊液

什么是脑脊液?

脑脊液是充满于脑室系统、脊髓中央管和蛛 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内含无机离子 、葡萄糖和少量蛋白,细胞很少,主要为单 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脑脊液的作用是什么?
其功能相当于外周组织中的淋 巴,对中枢神
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 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 脑脊液总量在成人约150ml,它处于不断地产生、 循 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其途径如下:
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 区别及护理要点
后病房IUC
聂梦嘉 2016-5-28
脑部结构
硬膜 :由2层纤维膜组成,紧贴颅骨内面, 包在脊髓外面的叫硬脊膜,通过枕骨大孔与 硬脑膜相连

蛛网膜:半透明膜,位于硬膜深面,与深 面软膜之间有许多小梁呈网柱状为蛛网膜下 隙,内充满脑脊液此腔贯通脑和脊髓
软膜:紧贴脑和脊髓表面的薄膜
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 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常常发生在外 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 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 。
硬膜下血肿约1/3同时合并有颅骨骨折。范 围广泛,可跨越颅缝,但不越过中线。 硬膜下血肿形态为弧形、新月形或半月形 。

硬膜下引流管

硬膜下血肿是最常见的颅内血肿,占颅内血 肿的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