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先秦诸子百家专项练习(含答案)
最新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先秦诸子百家》同步试题【3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先秦诸子百家》同步试题【3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天上的街市①远远的街灯明了,③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定然是不甚宽广。
天上的明星现了,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④我想他们此刻,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定然在天街闲游。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不信,请看那朵流星,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小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写出1部)。
【小题2】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B.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C.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D.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小题3】第③④两节诗描绘了牛郎织女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
【小题4】对第②节诗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加点的“想”字总领下面诗节,标明由上一节的联想转入想象。
B.两个“定然”是绝对肯定的语气,表明诗人坚信那样理想的世界是不会有的。
C.诗句中“珍奇”一词是名词,指珍贵而稀有的物品。
D.诗人对天上美丽街市的憧憬,含蓄地表达了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答案】【小题1】郭沫若《星空》《女神》《瓶》(任写一部)。
【小题2】B【小题3】自由幸福(意思接近即可)【小题4】B【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重点掌握和积累教材中的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掌握重点作家的代表作。
《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郭沫若,关于“郭沫若”,我们应该做如下了解: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2018-2019学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卷及答案

2018-2019学年中考语文复习卷一、基础知识运用(每小题3分,共21分).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纵然《中国诗词大会》只是从浩瀚(hàn)星辰中摘取几颗,也足以彰显中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奕奕生辉,令观众折(zhé)服。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知识积累(第7题每空2分,第8题4分,第九题每小题4分,共24 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愈《马说》).阅读下面这组对话,请结合语境,在横线处以孩子的口吻对父亲进行劝说。
要求表达合理、得体,“哇!又超了一辆‘宝马’!真带劲!”.名著阅读。
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三、古诗阅读(10分).四、文言文阅读(11-12,14题每题3分,13题每题4分,共13分)五、现代文阅读(每小题4分,共32分)六、语言运用(共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踌躇之时,是勇于面对还是暂避锋芒?当曾经的梦想被一点点销蚀,是重手;第三种观点,从作者角度解读,从作者描述于老大的所作所为及人的精神面貌这一角度来谈,体现了作者对民间普通人的俗世情怀。
表达应清楚、简洁、明了。
19.王奶奶,朋友圈具有社交功能,可以发表文字和图片、也可分享文章或者音乐,让好朋友看到你想表达的信息。
20. 利:可以发表文字图片,分享文章音乐,信息来源广泛;利用手机和朋友圈让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迅捷轻松方便。
弊:朋友圈虚假信息较多,辨识难度大;很多人被朋友圈“绑架”,想逃离朋友圈却不能逃离。
(利弊各2分,共4分)21.(1)微信“朋友圈”不可以随意放言、口无遮拦而又平安无忧、任性潇洒,在圈子里同样要自律慎言。
(2)“并不专业,不用防范”,错误,这些信息更具专业性和隐蔽性,严重的还会造成恐慌,扰乱公共秩序,需要防范。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5.4《诸子百家》同步练习(含答案)

诸子百家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1.生活时期、国家春秋末期;鲁国。
2.地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3.思想主张(1)提出“仁爱”思想。
(2)强调“礼”的重要性。
(3)政治上,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以“德”去教化人民。
4.教育贡献(1)创办私学,求学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他都招收。
(2)注意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要求学生经常复习学过的内容,以便有新的体会;提倡人们相互学习;学习需要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才能学好。
5.文学贡献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西汉“独尊儒术”后,该书成为古代学生的必读书。
二、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2.诸子百家3.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文化高峰,它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了提高,与自然作斗争的力量有所增强,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军事家。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这是造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的历史条件。
【问题2】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明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就不会五彩缤纷。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2+4分)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①;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②,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此之谓三有礼焉。
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此之谓寇仇。
寇仇,何服之有?”《离娄篇下》[注]①国人:路人。
②服:穿丧服,守丧。
【1】简要说明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
(2分)【答案】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志。
(2分)【解析】回答此题,可先从文段中筛选出符合题目中“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要求的词语,比如,孟子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一语,说明国君对臣子抱什么态度,臣子才会对国君报什么态度。
答案只需据此归纳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结合以上文段,请回答孟子是怎样对“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进行分析的。
(4分)【答案】正反对比分析。
(1分)先提出君对臣若做到“三有礼”,臣就能为旧君“有服”,(1分)再从反面分析君若对臣残暴、使用极端手段,臣则“何服之有”。
(1分)君臣关系的关键在于君对臣的态度。
(1分)【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回答孟子进行分析的方法,从孟子的回答中可看出,孟子先说“谏行言听”,然后小结“如此,则为之服矣”;然后又以“今也为臣”开始说另一面,以“何服之有”作结。
可见这是用了对比的方法。
答题时,应先总提一句,再分开以原文作具体论述,最后再总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8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及答案(先秦诸子百家专项练习)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及答案(先秦诸子百家专项练习)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及答案(先秦诸子百家专项练习)一、语言表达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
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10分)【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材料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2.请从下面的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的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10分)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选择的名言:传统美德:现实意义:评卷人得分二、名著导读3.名著阅读(6分)《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必背之书。
书中很多章节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之间的辩证关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则强调了学习时的重要性。
4.名著阅读。
(9分)?《论语》是①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是②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③。
5.文学名著(9分)《战国策》是一部①体史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由汉代②根据战国史书编校整理成书,《战国策》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先秦诸子选读》练习及答案

《先秦诸子选读》基础训练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牺牲既成释: 2.贤贤易色释:3.见其二子焉释: 4.自伐者无功释:5.饭疏食饮水释: 6.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释:7.小人之过也必文释: 8.吾与点也释:9.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释:10.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释:11.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释:1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释:13.子皆勉之释: 14.物或恶之释:15.运斤成风释: 16.夫揭竿累释:17.饰小说以干县令释: 18.王语暴以好乐释:19.家之与家之相篡释: 20.强必执弱释:21.叔孙武叔毁仲尼释: 22.多见其不知量也释:23.颜渊喟然叹曰释: 24.仰之弥高释:25.循循然善诱人释: 26.如有所立卓尔释:27.当仁释: 28.子之武城释:29.莞尔而笑释: 30.予所否者释:31.由也为之释: 32.比及三年释:33.且知方也释: 34.以俟君子释:35.舍瑟而作释: 36.异乎三子者之撰释:37.为国以礼释: 38.其言不让释:39.是故哂之释: 40.于传有之释:41.必为鲧禹笑矣释: 42.因为之备释:二、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翻译1.女闻六言六蔽矣乎通假释:2.无欲速,无见小利通假释: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通假释:4.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通假释:5.富而可求也通假释: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假释:7.莫春者,春服既成通假释:8.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通假释:9.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通假释:10.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通假释:11.牵巨钩,錎没而下通假释:12.夫揭竿累,趣灌渎通假释:13.见利轻亡其身通假释:14.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通假释:15.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益车百乘通假释:16.仪封人请见通假释:17.鲁孔丘与通假释:18.以易之通假释:19.其从辟人之士也通假释:20.植其杖而芸通假释:21.子路反见之通假释:22.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通假释: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

2.1 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学校: 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方法有“赋”、“比”、“兴”。
B、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C、《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它们与《资治通鉴》一样,都是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的组成部分。
D、《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字牧之,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李贺一起并称“小李杜” 。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 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 (《论语•雍也》)[注释]①济众:周济大众。
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
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已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于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了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
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A.宰我认为服丧三年太久了,一年就可以了;孔子批评他“不仁” ,认为孩子生下后,要经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1.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8分)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答案】没有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
【解析】注意重要的文言:未:没有。
而:却。
亲:父母。
后:将……放在后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对于梁惠王提出的“利”,孟子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文段概括。
(4分)【答案】孟子认为,不能先利后义,如果人人“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国家也会危险;(2分)只有实行仁义之道,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意为: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孟子·离娄下》)(1)结合上面选段,简析“大人”(有德行的人)的处事原则。
(2分)(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孟子在个人修养上阐述了什么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百家专项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语言表达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
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10分)【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材料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2.请从下面的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的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10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选择的名言:传统美德:现实意义:评卷人得分二、名著导读3.名著阅读(6分)《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必背之书。
书中很多章节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之间的辩证关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则强调了学习时的重要性。
4.名著阅读。
(9分)《论语》是①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是②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③。
5.文学名著(9分)《战国策》是一部①体史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由汉代②根据战国史书编校整理成书,《战国策》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这一特点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表现为③的描写。
三、综合性学习(共12分)评卷人得分三、其他6.名著阅读(9分)《论语》共_________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儒家的创始人。
评卷人得分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一)《论语》十则(有删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二)《论语》六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①。
”(《雍也》)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注释】①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7.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5分)A.思而不学则殆.(有害)B.是知.也(通“智”,聪明)C.中道而废.(废除)D.学而不厌.(满足)8.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5分)A.其.恕乎神游其.中B.仁以为.己任以丛草为.林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可以.为师矣D.勿施于.人士志于.道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5分)(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论语》在我国各方面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一格言讲的是学习态度。
请结合文意联系自身的感悟作简要评析。
(3分)11.《论语》六则都讲到了学习态度方面的内容,“学而不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别告诉我们要有怎样参考答案1.仁政(施仁政、民贵君轻、以民为本)2.示例: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传统美德:热情好客;现实意义:开放的心态,广交朋友。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传统美德:谦虚好学;现实意义: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名言:礼之用,和为贵;传统美德:重礼尚和;现实意义: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
【解析】第一小题语言概括能力,要从所给的三则材料中概括出孟子的治国思想,就必须认真阅读三句名言及译文,然后从中找出共同点“仁”,即治国者要施仁政。
当然熟悉孟子概况的学生不读材料也可答出本题,这也是考查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量的积累。
第二小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从孔子的三句名言中选一句,来赏析其体现出的中华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
读懂、理解三句名言是答好本题的关键,一、二句句意简单,不难赏析出第一句谈待客之道,第二句谈求学之道。
第三句理解稍有难度,从字面简单可以理解为“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当然,孔子表达的愿意并非如此简单,但也可以看出是谈与人相处之道,该重礼尚和。
然后再结合现实说出其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3.儒学习与思考独立思考(或及时复习)【解析】试题分析:《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则强调了学习时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考点: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点评:要注意积累名著的文学常识,还要理解其内容。
4.儒家春秋教育家【解析】略5.答案:国别刘向邹忌与齐王对话评分:本题3分。
每空1分。
【解析】略6.二十仲尼春秋【解析】试题分析:《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考点:文学常识点评:本题不难,有关《论语》的常识,学生还是熟悉的。
阅读名著名篇,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信息要记忆,一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一方面可作为写作的材料。
7.(3分)C8.(4分)BD9.(6分)(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2)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3)孔子说:“有志于(学习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是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0.(3分)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言之有理即可)11.(4分)“学而不厌”告诉我们:要有好学的精神,学无止境,要从不感到满足;“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解析】7.试题分析:根据“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①”此句的意思和注释,“废”是“停止”的意思,本句意为“半路上停止,比喻勉力而行”。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以“废”字不太了解,但用排除法,即可化难为易,所以答题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使用得当,事半功倍。
8.试题分析:A项中“其”一表示“那”,一表示“其中”,B项中“为”都是“当作”的意思,C项中“以”一表示“用”,一表示“把”,D项中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考点:古文一词多义。
点评:本题有难度,不好判断,学生对古文的一词多义掌握不是太好,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往往是孤立地记忆词义,不善于举一反三,这个习惯要改正。
9.试题分析:句中的关键词要解释清楚,比如第一句中的“忠”“谋”“信”“传”“习”,注意词类的活用,比如第二句中的“耻”,语气要译出来,比如第一句的疑问语气。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有难度,几个句子不好翻译,难解字词较多。
先把文段的内容弄清楚,把句子放在语境中理解,再解释句子中的字词,最后连成句子,最后疏通句子。
10.试题分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为,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从这个角度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感受。
考点:句子含义理解,观点发表。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要理解句子的含义才能针对性的发表感想。
学习古文,不只是语言上的学习,也要汲取古文中的思想意义,受之启迪,接受教育。
11.试题分析:抓住句中“不厌”(不满足)和“乐之”(以学习为乐)理解学习应该具有什么态度。
考点:句意理解,观点概括。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的意思浅显易懂。
不管是学习现代文还是学习古文,都应当从阅读中感受到文中所讲的道理,理解文章内容,丰富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