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朱杰人《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阅读练习及答案
安徽名校2020年春季期末高二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名校2020年春季期末⾼⼆联考语⽂试题及答案解析安徽名校2020年春季期末⾼⼆联考语⽂试题及答案解析⼀、现代⽂阅读(⼀)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古来新学问起,⼤都由于新发见。
”⾃现代考古学在我国兴起以来,诸多考古发现与宏富考古资料,不断引起学术界瞩⽬,为研究增添新可能、新视⾓。
⽐如汉字研究,现代考古学就使其突破传统⼩学、⾦⽯学、书学范畴,步⼊全新的⼴阔领域。
《中国汉字美学史》的研究就建⽴在20世纪现代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基础之上。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化重要代表,历经⼏千年发展,⾄今仍以蓬勃⽣命⼒在当今社会发挥重要作⽤。
汉字也是解读中国历史⽂化奥秘的钥匙,⼀个字、⼀个读⾳、⼀个偏旁部⾸甚⾄⼀个点画,都蕴藏古⽼⽂化和深厚内涵。
在漫长发展演变中,汉字发展出独特美学,《中国汉字美学史》聚焦于汉字形体及其美学特征,尤其是汉字的装饰美化功能。
汉字的装饰美化功能萌⽣于史前刻画符号,成熟于商周图形⽂字,继之有春秋战国以鸟⾍书为代表的⾦⽂以及秦汉篆书,转折于宋元雕版宋体字,昌盛于20世纪现代美术字。
这⼀研究与⽂字学、艺术学、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汉字是线的艺术,装饰⽂字笔画中的直线、曲线及其变化组合,构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象形是汉字最鲜明的特征,其在史前⽂化的陶器、⽟器刻画符号中已见雏形,其中蚌埠双墩⽂化与良渚⽂化器物上的诸多动物形象就很突出。
在史前时代,刻画符号已经初具垂直刻画和纵向构造的⾻架,具备平衡对称架构,具有造型装饰美感,是汉形体美的源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鸟⾍书为杰出代表的⾦⽂中,⽂字装饰丰富多样。
现代美术字是20世纪初中西⽂化交流的产物,诸多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流派,改变传统⽂字美化观念,形成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字造型装饰形式。
汉字之美不仅体现在汉字⾃⾝,还体现于汉字与其载体的构成关系上。
⽐如,史前刻画符号多集中在器物外⼝沿、上腹,正中、圈⾜底部等,也有些居于器物的柄部、容器的流部,均以特定器体的中轴线为参照。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检测: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习思用)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组1 历史·文学文1[2016全国卷丙卷(Ⅲ卷),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12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汇编 2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论述类文章阅读汇编(2012浙江卷)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
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
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
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
“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
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
这就是经学。
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
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
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
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
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
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
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
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他们抓住了《周易》。
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
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
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
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
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
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
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
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
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
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
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
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
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
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
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
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试题附解析

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试题附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
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
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
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
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
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
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字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
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
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
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
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
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
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
尽管中国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品类繁盛,但它们的精神气质都是诗性的。
废除科举制的利弊

废除科举制的利弊据说,这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
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让人们应接不暇。
有了问题,自然就要寻求解决之道。
现实中问题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人们对当下的检讨,对往昔的反思。
有着‚反省传统‛的国人因之特别重视历史,所谓‚殷鉴不远‛的古训,就明白地表达了这一情结。
对于传统文化的热衷者来说,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头几年,是十分值得兴奋的。
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方兴未艾。
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的几个口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时俱进,以德治国,和平崛起等等,似乎在昭示着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之后,重新寻回了自信。
与此呼应的是,2004年,文化保守主义者公开亮相,读经运动红红火火,国学院国学班纷纷出现,2005年祭孔大典全球联袂举行,这一切都是过去未曾逆料的。
虽然这仅仅是一种思潮的流行,未必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灵丹妙药,但毕竟多了一种思路,一种参考。
在这林林总总的社会现实中,教育体制的改革,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国学的复兴都是近年来时常萦绕耳际的话题。
所有这一切都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
科举,这个曾经被骂得一无是处的制度,与封建、落后、专制等联系在一起,与八股取士等同而论,曾经是百余年来国人的共识。
可是,那种共识毕竟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人自信心也得以恢复,对待民族历史,对待传统文化,已少了些偏颇与成见,多了些温情与敬意。
因此,科举便重新被提起,被讨论。
一千四百年前,也就是公元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一百年前,也就是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发布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期间整整一千三百年,占据了整个帝制时代一多半的时间。
其影响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远。
千年古制,一朝废除,其影响也是深远的,有位汉学家就曾将科举的废除作为中国两个时代的分水岭。
学术与学术想法阅读附答案-.doc

学术与学术思想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①1911年,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学与术》,其中有一段写道:“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例如以石投水则沈,投以木则浮。
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也。
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
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此生理学也。
应用此真理以疗治疾病,则医术也。
学与术之区分及其相关系,凡百皆准此。
”这是迄今看到的对学术一词所作的最明晰的分疏。
学与术连用,学的内涵在于能够揭示出研究对象的因果联系,形成建立在累积知识基础上的理性认知,在学理上有所发明;术则是这种理性认知的具体运用。
他反对学与术相混淆或者学与术相分离。
严复对学与术的关系也有相当明确的界说,此见于严译《原富》一书的按语,其中一则写道:“盖学与术异。
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
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
学主知,术主行。
”用知与行的关系来解喻学与术两个概念,和任公先生的解释可谓异曲同工。
②中国古代还经常讲道术。
“道”标识着学问的方向。
对一个学人来说,为学的目的是最为重要的。
严复在为《涵芬楼古今钞》作序时指出,做学问的目的就在学术本身,学术以外没有也不应该有目的,因而也可以称作“为己”之学。
而诗词书法一类传统文士人皆能详的技能,不过是一种工具,也就是术。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为学的目的是为了猎取功名利禄,所掌握的术再精良,也只能是“为人”之学,真正的学者必不取此种态度。
中国传统学术,既讲学,又讲道。
道这个概念,用现代一点的说法,不妨可以看作是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情、物事所固有的因果性和规律性,以及人类对它的超利害的认知。
③学术思想则是人类理性认知的系统化,而且须有创辟胜解,具备独到性的品格。
系统又独到,属于思维的成果,具有形上之学的特点。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造学之途有百,而其要期于明道。
”学术思想的根本特征应该是“即器以明道”。
高考“论述文本阅读” 专练(共6篇,有答案解析)

高考“论述文本阅读”专练(共6篇,有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展开为一个历史变迁和衍化的过程。
在早期,中国哲学除了先后传播于周边区城,对世界的其他区域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影响。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文化传统(包括西方文化)之间,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并存关系,而没有内涵上的实质交流和互动。
到了明清之际,情况开始发生某些变化。
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开始把西方文化,即古希腊以来欧洲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和科学思想,包括基督教思想介绍、引入到中国。
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若干典籍,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
17世纪的时候,儒家经典已被比较完整地剖译成拉丁文,并渐渐为当时主流的西方思想家们所关注。
在欧洲,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不如中国人,而且,“中国哲学比古希腊人的哲学更接近于基督教神学”。
考虑到莱布尼茨时代基督教神学在欧洲仍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一评价无疑是相当高的。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同样表现出对中国哲学的多方面肯定。
伏尔泰指出:“中国的儒教是令人敬佩的。
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这里无疑有见于中国哲学(包括学)内在的理性精神。
反观那一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对于传教士介绍的西方思想观念也给予了某种关切,但即使对天主教思想表现出某种认同和肯定的徐光启,也将主要的兴趣放在几何学等科学知识上。
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言,徐光启时代的中国哲学家感兴趣的,主要是其中与几何学比较接近的、形式层面的逻辑学,对其形而上学、伦理学,则很少问津。
王夫之认为:“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实測为得之。
”这看法无疑受到西方实测之学的影响,但在哲学层面,却很难看到王夫之对西学总体上的正面评价。
可见,明清之际重要的中国思想家,从徐光启到王夫之,对西学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但他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西学中科学与技术的层面,如历法、数学、实测之学,等等,对于哲学层面的普遍思想内涵、价値观念,在总体上并没有给予实质上的肯定。
论述类文本阅读社科类(含答案)22

论述类文本阅读社科类(含答案)22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人从自然中获取物质以维持生命,同时又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涵养审美情趣。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变化、新鲜等等。
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
美的要素再简化些就是形状、颜色、声音。
形、色、声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
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所创造的,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
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人是怎样和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的呢?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意思是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加工出来的。
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飘逸的行云、潺潺的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景物吸引。
自然景物,只要美,人就喜欢。
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为情感,并形成一种定式,景色的明暗会相应引起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而这种精神之别又反作用于眼中的物象,于是就有了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暗,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不仅仅满足于自然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
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
人与自然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它们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生发美好的情感,还能悟出哲理的美、逻辑的美。
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能使人产生美感,所谓“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
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
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学贯穿于中国整个的传统学术史,因而经学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并因此造就国人不同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征就体现在——它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追求事物各种关联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这种思维方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那种分析的、割裂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以阴阳相对、五行相生相克等的基本理论,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思维定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天人合一”的完整的宇宙世界。
它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
《周易》的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周易》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
中医就是这一思维模式最经典的代表。
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的出发点不仅是把人体看作是由各部分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且把人看作大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联体。
中医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病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中国的学术是由经学孕育而衍生的,经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孕育出中国学术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
研究中国学问的人都知道“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
在中国学者的眼中,文学和史学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把它们人为地分割开来,就不可能取得对它们的正确认识。
上文提到的中医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经学研究本身则更能说明问题。
在传统的经学研究中,文、史、哲、经济、政治这些在西方学术中有着严格分野的学科是整合在一起的,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浑沌的模糊,但是,恰恰是这种浑沌给了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感悟,恰恰是这种模糊使我们有可能进入事物的本源,掌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西学东渐,明晰和严格的学科分类,带给我们的是明快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它使研究的方法趋于简洁和便于运用,因而很快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中国特色的整体研究被遗弃,甚至被当作落后的思想方法而受到批评。
更严重的是,由于西学学科分类的思维方式借重西方文明的学术霸权对中国学术的压迫,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学术思维赖以生存的土壤,又从学理上加速了经学的衰亡。
其实,思维方式是无所谓优劣之分的。
我们并不否认西学学科分类的科学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也是有弊病的。
而它的弊病恰恰可以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加以弥补。
所以,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把自己的长处丢掉。
(摘编自朱杰人《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重整体、讲关联的思维方法是受贯穿于中国整个的传统学术史的经学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形式。
B.在研究中国学问的人眼中,文学和史学是互相渗透互相关联的,因而要求我们从学科融合与贯通的角度去研究它们,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
C.西学东渐后,中国特色的整体研究方法被遗弃、被批评就是因为其缺少明晰和严格的学科分类,并进而导致经学的衰亡。
D.传统的经学研究中,文、史、哲、经济、政治这些学科是整合在一起的,给人模糊的感觉。
恰恰是这种模糊才使我们进入事物的本源,掌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先提出经学的思维方式影响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并由此造就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立论清晰。
B.第二段以《周易》为例着重分析其宇宙观及思维方式对国人整体思维模式的深远影响,并以中医为例整体而深入地分析这种思维模式重整体的特点。
C.文章整体呈总、分、总结构,中间两段呈并列式,分别论证受经学思维模式影响的中国传统学术思维方式的特点及经学对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论证结构清晰。
D.文章客观对比分析中西思维方式的特点,并进而分析受经学整体思维模式影响的中国学术思维的特点与西方学术思维的不同,旨在传承并发展以经学为核心的传统学术思维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经学思维方式影响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整体,讲联系,明显要比西方那种分析的、割裂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更科学。
B.根据中医理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病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由此可见,西医治病只是治标,无法治本。
C.西学东渐后,西学学科分类的思维方式借重西方文明的学术霸权对中国学术进行压迫,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学术思维赖以生存的土壤,导致了经学的衰亡。
D.经学思维模式与西方学科分类思维模式相比,各具特点,我们应该丢弃民族自卑情绪与民
族虛无主义,传承并发展以经学为核心的传统学术思维方式。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参考答案】 A
2.【参考答案】 C
3.【参考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