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伤寒论》第十四条解密
伤寒论140条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140条原文及解释摘要:1.伤寒论简介2.140条原文概述3.140条原文解释与应用4.伤寒论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5.伤寒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正文:一、伤寒论简介《伤寒论》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外感热病的专著,作者为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该书总结了张仲景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书中详细阐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被誉为“中医圣经”。
二、140条原文概述《伤寒论》共140条原文,分为三个部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其中,太阳病67条,阳明病39条,少阳病34条。
这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了不同病程、病机、病位的病证特点和治疗方法。
三、140条原文解释与应用1.太阳病:主要讲述表证,包括中风、伤寒、温病等。
太阳病的治疗原则为解表,常用麻黄、桂枝等药物。
2.阳明病:主要讲述里证,包括实证、虚证、寒证等。
阳明病的治疗原则为清热、滋阴、降火,常用石膏、知母等药物。
3.少阳病:主要讲述半表半里证,包括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等。
少阳病的治疗原则为和解,常用柴胡、黄芩等药物。
四、伤寒论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伤寒论》不仅对古代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伤寒论中的一些理论和治疗方法,如解表、清热、滋阴、和解等,仍在现代医学中被广泛应用。
同时,伤寒论还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如病毒性感冒、传染性发热等疾病的防治。
五、伤寒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伤寒论》中的一些预防和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很强。
例如,预防感冒可以通过喝姜汤、泡脚等方式;治疗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伤寒论中的解表、清热、止咳等药物。
此外,伤寒论还为人们提供了保健养生的方法,如饮食调理、起居作息等。
总之,《伤寒论》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中医经典著作。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 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007)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 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 008)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009)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010)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 髓也。(01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2)
8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 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 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 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 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
5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 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 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029)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 介绍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介绍刘渡舟《伤寒论》注解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它对于三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进行了系统解读和注释。
刘渡舟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和教育家,他对《伤寒论》的注解被誉为“刘氏伤寒”,为中医学界所广泛认可和推崇。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它是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一,内容丰富,观点独到,被誉为中医药领域的“圣经”。
而刘渡舟针对《伤寒论》作出的注解,对其中的病理分析、辨证论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作出了针对性的补充和举例说明,使得《伤寒论》的内涵更加丰富,对后人的学习与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刘渡舟的《伤寒论》注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他对《伤寒论》的注解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刘渡舟以敏锐的医学眼光和扎实的医学知识,对《伤寒论》中的名词解释、疾病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伤寒论》的内容。
他的注解不仅解释了原文的含义,还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得读者能够从中获益匪浅。
他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刘渡舟是一位医术精湛的中医临床医生,他的注解中融入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经验总结,这些案例有力地印证了《伤寒论》中的理论观点,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
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读者可以更容易地将《伤寒论》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结合,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他将古代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注解广泛涵盖了对《伤寒论》中理论的现代诠释和应用。
刘渡舟在注解中结合了当代医学的发展现状和新的医学理论,使得古代医学理论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时代的价值。
他将古代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开阔了医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中医学及传统医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他对《伤寒论》的注解注重于全面、系统的阐释。
刘渡舟的注解不仅涉及了《伤寒论》中的各个章节和篇目,还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读和注释,形成了具有严密逻辑和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14)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18)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11.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2.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3.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31)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38)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郝万山讲伤寒论14-15讲

郝万山讲伤寒论14-15讲第 14 讲下面是太阳病的第二个类型,太阳伤寒。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 35 条,写了8个症状,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八证”。
这8个症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实际上只有三组。
第一组是发热、恶寒,这是表证的共同特征。
无论是第3条,还是第35条,都谈到了太阳伤寒表实证,有发热恶寒这样的特征。
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恶寒这个特征最先出现,而且怕冷最重,所以第 3 条才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为什么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最重呢?这是因为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比较重。
太阳伤寒表实证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特别明显的怕冷。
对于太阳伤寒证来说,它的发热的病机是寒邪闭表以后,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寒闭阳郁,才见发热。
所以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发热这个证候是后出现,因此第3 条才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已经有了发热了,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发热。
也就是说,阳气郁积的程度要达到发热这样的症状需要一定的时间。
平素阳气比较旺盛的,体质比较壮实的,阳气抗邪的反应能力好,所以郁积的比较快,它可能发热就出现得比较早;平素阳气稍稍不足一些的,抗邪的反应能力差一些的,他可能发热出现得比较晚。
但是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它毕竟是表证,尽管发热的出现有迟有早,最终都会出现发热的,如果自始自终不会出现发热的话,那就不诊断为太阳伤寒,而可以考虑为少阴伤寒了。
当然对于少阴伤寒来说,它的脉绝对不是浮的,而应当是沉的,这是第一组症状,是发热恶寒。
第二组症状,是诸痛。
在第3条说是体痛,那是笼统的说,第35 条就说得更明确一些,“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包括了全身肌肉的,全身关节的,也包括了太阳经循行部位的,头项部和腰部。
这么多疼痛,它的病机是什么?这主要是和寒邪有关,因为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以后,使肌肤气血涩滞,筋脉拘挛。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第一讲《伤寒论》导言一、《伤寒论》的历史变革《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
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
这部书是公元196 年-204 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的作品。
张仲景,南郡涅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219年,他的事迹汉书无传。
据唐《明医录》载.“甫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着论,其言精而典,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所能及。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导致了疾疫流行,死的人很多。
张仲景家族是拥有两百多人口的南阳大族,在疫情的危害下,还不到十年时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死于伤寒的则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在序文中曾哀叹地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激发了他着书活人的志愿。
为了着书济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地吸收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给合自己的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
经过了辛勒的劳动和反复的印证,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这部作品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兵火的摧残,致使原书十六卷残缺不全。
公元256年一316年,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了一些残存之书,进行整理并撰次成篇,但只整理了十卷,对十六卷的原貌已不复见。
所以晋以后的《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只载《伤寒论》十卷,而不再称十六卷。
到了公元1065年,宋朝的治平年间,政府指令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把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进上的《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加以校正,同时梓板而颁行于世。
在这个时闻,翰林学士王沫在馆阁日,从蠹简中检得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也加以校正而刊行于世。
二、《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相提并论的一部书。
自宋治平梓板简称《伤寒论》,而林亿等人又有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而《金匮玉函要略方》则专论杂病,这一看法一直流传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伤寒论》第十四条解密
太阳中风病的变证:桂枝加葛根汤证。
关键词:桂枝加葛根汤证:内伤在气,督脉失养,外感风邪。
《伤寒论》第十四条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文意:太阳病:太阳经脏腑气虚或他经脏腑气虚外感风邪的太阳病。
项背强几:项背非常拘强,总想伸背摇肩。
强,音jiang.拘强,僵硬,形容词;几,音ji.有盛大,著名之意;也有人将音读为shu.《说文解字》:“几,鸟之短羽飞几几也。
”,其意是描写短羽之鸟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此处借以描写人项背拘强伸颈摇肩,像短羽鸟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
两种解释都通。
何以项背强几?发生这种症状有两种原因:其一,邪气外束,向背部经气不畅;其二,督脉——向背部筋
脉失养。
常见的是外邪束经,如寒邪,湿邪等,但各有其症状。
在此病中,没有其它症状,反而出现的症状是汗出恶风,汗出恶风是气虚不能敛阴,即太阳伤风病的症状,因此,这个项背强几一定是督脉失去阴液的濡养。
既然同是太阳伤风病,为什么此病家就会出现项背强几的症状呢?这又要回到《伤寒论》的辩证原理上来,内伤不但决定外感病的种类,而且决定着外感病的发展。
此病家本来气虚汗出过多,进而波及督脉,加之又感风邪,加剧内伤病态,汗出更多,以致筋脉失养,项背强几。
反而汗出恶风者:(一般项背强几应是风寒凝涩经络,本不当出汗,现在)反而汗出恶风。
(说明外感之邪并不是风寒,而是风邪;既是风邪,那内伤必是气虚。
)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由于本病病机是:太阳伤风兼及督脉失养,因此治疗既要调和营卫,又要滋养督脉。
故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诊断意:本案为仲景案例说教条。
其意义有二。
其一,记述了一个太阳伤风兼及督脉失养的案例。
其二,督脉失养怎样
调治?所谓督脉失养,实际上是失去津液的濡养;对此,若从脾胃入手,不但路遥耗时,而且在脾胃阴气不虚的情况下,还不能滋阴;仲景用葛根扩张血管,起阴气而上行来滋补阴液,濡养督脉;实为一大发明。
《神农本草》谓: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说明葛根有良好的生津益阴解表功能。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能扩张心脑血管,改善心脑与外周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
太阳伤风时,因汗出过多,头颈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筋脉失养,故有项背强几之感。
用葛根后,神经肌肉得以濡养,则拘强自除。
本条在此意欲十三条对比,让后世医家明白决定外感病种类的是内伤,决定外感病发展的还是内伤。
若医家能把内伤和六淫的关系搞清楚,则《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就庶几了悟了。
附: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薇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汤要啜稀粥,桂枝加葛根汤不要啜稀粥,这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呢?桂枝汤的病机是气虚无力固护阴液,致汗出伤阴,营卫不和,因此桂枝汤在振奋心气的同时,要通过加强脾的运化能力来增加阴液,这就要啜稀粥以提供脾脏运化的物质来源;桂枝加葛根汤的病机是汗出过多,督脉失养,治疗思想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此时啜粥,恐增加血液容量,加重心脏负担。
元阳道人(张敏宁)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