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下肢总结
下肢局部解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下肢的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下肢各部位的主要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
3. 培养学生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下肢骨骼: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跖骨、趾骨等。
2. 下肢肌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后肌、小腿三头肌、小腿前群肌、小腿后群肌等。
3. 下肢血管:股动脉、股静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等。
4. 下肢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足背神经、足底神经等。
5. 下肢淋巴: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腘淋巴结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下肢骨骼:依次观察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跖骨、趾骨等骨骼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2. 观察下肢肌肉:依次观察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后肌、小腿三头肌、小腿前群肌、小腿后群肌等肌肉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3. 观察下肢血管:依次观察股动脉、股静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等血管的走向、分支和分布。
4. 观察下肢神经:依次观察坐骨神经、股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足背神经、足底神经等神经的走向、分支和分布。
5. 观察下肢淋巴:依次观察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腘淋巴结等淋巴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6. 观察下肢浅层结构:依次观察皮肤、浅筋膜、浅血管、浅神经、浅淋巴等结构。
7. 观察下肢深层结构:依次观察深层筋膜、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下肢骨骼: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跖骨、趾骨等骨骼形态各异,相互连接,构成了下肢的骨骼支架。
2. 下肢肌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后肌、小腿三头肌、小腿前群肌、小腿后群肌等肌肉形态各异,具有收缩、伸展、固定等功能。
局部解剖学之下肢

五、股后区和腘窝
(一)皮肤切口
1、在腘窝上部平髌骨 上缘水平作一横切口。 2、在腘窝下部平胫骨 内、外侧髁水平作一横 切口。 3、自臀股沟横切口中 点至腘窝下横切口中点 纵行切开。
• ①解剖小腿后肌群 • ②剖察血管和神经 • ③解剖踝管及其内容
• ④清除足底筋膜 • ⑤解剖足底肌群 • ⑥观察血管和神经
目的要求
• 1、了解小隐静脉的行径及注入深静脉的部位。 • 2、熟悉小腿后群肌的层次和血管神经行径。 • 3、熟悉踝管的组成和内容。 • 4、掌握足底血管和神经的局部位置。
六、小腿后区和足底
(一)皮肤切口
1、在腘窝下缘已有一条 横切口。 2、再于内、外踝水平作 一横切口。 3、在两条横切口中点作 一垂直切口,直达足跟。 4、在足底平趾跟部平作 一横切口。 5、从足跟沿足底正中线 切至中趾的趾端。
(二)层次解剖
1、浅层结构
• ①解剖小隐静脉 • ②观察腓肠神经
2、深层结构
及闭孔神经
目的要求
• 1、了解股外侧皮神经的行径和分布。 • 2、了解大腿前群肌的层次安排。 • 3、熟悉大隐静脉的行径和重要属支。 • 4、熟悉收肌管的位置、组成和内容。 • 5、掌握股三角的组成和血管神经的局部位置。
二、小腿前外侧区
(一)皮肤切口
1、自胫骨粗隆平面作 一横行切。 2、在踝关节平面作一 横切口。 3、沿上述两切口正中 作一纵切口。
(二)层次解剖
1、浅层结构
• ①解剖股后皮神经 • ②观察小隐静脉
2、深层结构
• ①解剖股后肌群 • ②追查坐骨神经 • ③观察腘窝的境界 • ④解剖腘窝内容物
《局部解剖学》上下肢-重点整理

1. 腹股沟区(疝好发部位)的境界和结构特点:腹股沟区又称髂区,上界为经过髂前上棘的水平线,内侧界为腹直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股沟韧带。
该区结构特点为:①腹外斜肌在此区移行为较薄的腹外斜肌腱膜;②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及其腱膜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狭窄间隙(腹股沟管);③站立时,腹股沟区所承受的压力比平卧时高三倍。
因此,腹股沟区为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区,是疝的好发部位。
2. 听诊三角:由斜方肌外下缘、肩胛骨脊柱缘和背阔肌上缘围成,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3 .腰上三角:由竖脊肌外侧缘、腹内斜肌后缘和第12肋围成,肾手术的腹膜外入路经此三角。
腰上三角是腹后壁的薄弱区之一,可形成腰疝。
4 .腰下三角: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和背阔肌前下缘围成,为腹后壁的薄弱区之一,可发生腰疝。
5 .腋窝四个壁的构成: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内侧壁由前锯肌、上4位肋骨和肋间肌构成;外侧壁由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骨构成。
6 .锁胸筋膜:是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深筋膜。
穿过锁胸筋膜的结构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
7 . 三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孔内有旋肩胛动脉通过。
8 .腋窝内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的位置关系以及臂丛各个束的分支:(1)位置关系:腋动脉经过胸小肌后方,被胸小肌分为三段。
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内侧。
臂丛各束先位于腋动脉第一段的后外侧,后居第二段的内、外侧和后方,腋动脉第三段周围为臂丛各束的分支。
(2)臂丛各个束的分支:臂丛外侧束的分支有胸外侧神经、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根,内侧束的分支有胸内侧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迟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根,后束的分支有桡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和胸背神经。
此外,还有起自臂丛锁骨上部的胸长神经。
9 .腋动脉分段,主要分支和分布范围:腋动脉以胸小肌为标志分为三段。
《局部解剖学》第八章 下肢(思维导图)

深层结构
膝部
膝后区(腘窝)
浅层结构 深层结构
有小隐静脉穿入深筋膜,周围有腘淋巴结
皮神经:股后皮神经终末支、隐神经及腓肠外侧皮神经
境界
胫神经:腘窝的最浅面,坐骨神经分出, 至腘肌下缘穿比目鱼肌腱弓进入小腿后区。
腓肠内侧皮神经:伴小隐静脉下行至小腿后面,加入腓肠神经 比目鱼肌神经
腓浅神经
腓总神经:起自腘窝上角,沿股二头肌腱内侧缘行向外下, 越过腓肠肌外侧头表面至腓骨头下方,在腓骨长肌深面,分支
腓肠内测皮神经
腓肠外侧皮神经
腓肠神经:起自腓肠内侧皮神经(胫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总神经)吻合而成, 穿出深筋膜后经外踝后方到达足背,分布于小腿后区下部及足背外侧的皮肤
浅鞘
小腿三头肌
后骨筋膜鞘
小腿上部(由外侧向内侧)
拇(足字旁)长屈肌 胫骨后肌
深鞘
小腿后群深层肌及腘肌
趾长屈肌
内踝后上方
趾长屈肌腱与拇(足字旁)长屈肌腱形成”腱交叉“
皮神经
隐神经:伴大隐静脉行至足内侧缘
腓浅神经:由腓总神经分出,于小腿外侧中、下1/3交点处穿出至深筋膜至皮下, 分布于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
前骨筋膜鞘
胫前动脉:于腘窝下缘由腘动脉分出,伴腓深神经下行。 主干下行至伸肌上支持带下缘处,移行为足背动脉
胫前静脉:2条,与同名动脉伴行 腓深神经:腓骨颈高度起自腓总神经,与胫前血管伴行
闭孔神经:起自腰丛
内侧组 外侧组
内侧组 外侧组
股后区
浅层结构 深层结构
后骨筋膜鞘
坐骨神经:全身最粗大神经,起于骶丛,单干形式出梨状肌下孔,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进入股后区。 下降至腘窝上角,分支
胫神经 腓总神经(支配股二头肌短头的神经)
局部解剖学下肢总结

局部解剖学下肢总结第八章下肢概述:一.境界与区分分为臀、股、膝、小腿、踝、足部。
二.表面解剖:Nelaton线:侧卧,髋关节屈90度到120度,自坐骨结节至髂前上棘的连线。
正常时该线通过股骨大转子尖。
当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时,大转子尖可移位于此线上方。
Kaplan点:仰卧,两下肢并拢并伸直,当两髂前上棘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时,由两侧大转子尖过同侧髂前上棘做延长线。
正常时两侧延长线相较于脐或脐以上。
髋关节脱位过股骨颈骨折时,此点偏移至脐下并偏向键侧。
1.股前区和内侧区一.体表标志1.髂前上棘2.腹股沟3.耻骨结节4.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5.髌骨6.胫骨粗隆7.收肌结节二.主要内容(一)皮肤(二)浅筋膜2.浅动脉腹壁浅+旋髂浅+阴部外3.浅静脉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上行,经股骨内侧髁后方进入大腿内侧部,向前上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穿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汇入点为隐股点)及其上端五条属支腹壁浅+旋髂浅+阴部外+股内侧浅+股外侧浅4.腹股沟浅淋巴结上组腹股沟韧带下方并与其平行排列下组沿大隐静脉静脉近侧段两侧纵行排列5.皮神经恰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的股支+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的皮支+股神经前皮支+隐神经(三)深筋膜1.隐静脉裂孔阔筋膜在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处,形成一卵圆形的隐静脉裂孔,大隐静脉在此穿过阔筋膜注入股静脉。
2.髂胫束阔筋膜的外侧部分由髂肌前分连至胫骨外侧髁的部分特别强厚,呈带状,称为髂胫束。
束的上份分裂为两层,包容阔筋膜张肌。
(四)深层结构1.大腿肌前群和内侧群前股四头肌+缝匠肌内侧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2.血管股动脉及其伴行的股静脉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穿动脉3.神经:(1)股神经:在股动脉的外侧,分支其肌支支配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关节支至髋、膝关节;皮支支配股前内侧区的皮肤;其最长的分支为隐神经,与股动脉相伴进入收肌管。
解剖下肢总结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髌骨、足骨的形态结构。
股前内区、小腿前外区皮神经的分布。
伸肌支持带、腓骨肌支持带的位置、作用。
小腿后群肌的起止。
理解:髋骨的构成。
大隐静脉静脉回流特点。
小腿深筋膜与小腿前、外、后筋膜鞘的形成。
臀区肌、股后肌群的作用和神经支配。
掌握:下肢骨的组成。
大隐静脉的行程要点及伴行神经,五大属支及伴行的浅动脉。
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的行程及分布概况。
梨状肌上、下孔的形成及孔内出入的血管神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髋骨、股骨、胫骨、腓骨形态结构。
大隐静脉。
胫前动脉、足背动脉。
梨状肌上、下孔。
坐骨神经。
难点:跗骨的组成和排列。
血管腔隙、肌腔隙、股鞘的形成。
小腿筋膜鞘的形成。
下肢系统解剖一、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
(一)下肢带骨髋骨hip bone:不规则骨, 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者愈合而成,位于盆部参与构成骨盆。
(二)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
后三部合称足骨。
1.股骨femur:上端:有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等结构。
体:有臀肌粗隆、粗线等结构。
下端:有内侧髁和外侧髁等结构。
2.髌骨patella:人体最大的一块籽骨,包于股四头肌腱内。
3.胫骨tibia: 上端: 有内侧髁和外侧髁、髁间隆起、胫骨粗隆等结构。
下端:有内踝等结构。
4.腓骨fibula:上端:有腓骨头、腓骨颈等结构。
下端:有外踝等。
5.跗骨tarsal bones:短骨,近侧3块,远侧4块。
近侧:跟下、距上、舟在前。
远侧(内侧向外侧):内、中、外楔、骰在外。
6.跖骨metatarsal:5块,小型长骨,位于足掌。
7.趾骨phalanges of tose:14块,名称和结构均与手指骨相同。
二、下肢骨的连结(一)下肢带骨的连结1.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构成: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
2.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构成:两侧耻骨联合面和耻骨间盘连结而成。
3.骶结节韧带sacrotuberoius lig和骶棘韧带sacrospinous lig:4.骨盆bony pelvis:构成: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结。
(局部解剖学)下肢

膝关节
由股骨、胫骨和髌骨组成,是 下肢的主要弯曲和承重关节。
踝关节
由胫骨、腓骨和距骨组成,主 要承担足部的承重和运动功能
。
下肢的肌肉结构
大腿肌肉
包括股四头肌、腘绳肌等,主要 负责下肢的屈曲、伸展和旋转运 动。
小腿肌肉
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等,主要 负责足部的运动和承重功能。
下肢的血管分布
动脉
下肢的动脉主要有股动脉、腘动脉和 胫动脉等,负责向下肢的肌肉和皮肤 提供富含氧的血液。
局部解剖学-下肢
• 下肢概述 • 下肢的关节与运动 • 下肢的神经支配 • 下肢的局部解剖实践 • 下肢常见疾病与治疗
01
下肢概述
下肢的骨骼结构
01
02
03
04
骨盆
骨盆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 ,是连接脊柱和下肢的重要结
构。
髋关节
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是人体 最大的关节之一,主要承担下
肢的负重和运动功能。
运动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发出运动指令,经由锥体束传至脊髓,再经由神经纤维传至下肢肌肉, 引起运动。
下肢的感觉与运动功能
感觉功能
下肢的感觉功能包括痛觉、温觉、触觉等,这些感觉信息通 过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皮质,使人体能够感知下肢的刺激和变 化。
运动功能
下肢的运动功能包括行走、跑步、跳跃等,这些运动指令由 大脑皮质发出,经由神经纤维传至下肢肌肉,引起肌肉收缩 和舒张,实现各种运动。
踝与足部疾病
总结词
踝与足部疾病主要包括踝关节扭伤、跟 腱炎等,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 治疗等。
VS
详细描述
踝与足部是下肢负重和运动的末端结构, 常见的踝与足部疾病包括踝关节扭伤、跟 腱炎等。踝关节扭伤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 、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 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跟腱炎则是因为 跟腱炎症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要点二详细描述
局部解剖学(下肢)PPT课件

踝关节主要肌肉
腓肠肌
起自股骨髁后面,止于跟骨结节, 作用是屈踝关节和屈膝关节。
比目鱼肌
起自胫骨后面,止于跟骨结节,作 用是屈踝关节。
趾长屈肌
起自胫骨后面及腓骨内侧,止于第 2-5趾远节趾骨底,作用是屈第2-5 趾。
04
下肢血管和神经
下肢动脉
下肢动脉的起点和分支
下肢动脉主要来源于腹主动脉,分为股总动脉、腘动脉和胫前动 脉等分支,供应下肢的肌肉、骨骼和皮肤等组织。
详细描述
足部骨骼包括跟骨、距骨、舟骨、骰骨和五根跖骨等。这些骨骼形成了足弓,能 够吸收冲击力和分散压力,保护足部不受损伤。同时,足部骨骼还参与了人体的 平衡和步态控制。
03
下肢肌肉
髋关节主要肌肉
髂腰肌
起自髂窝和腰椎体,止于 股骨小转子,作用是屈髋 关节。
臀大肌
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 面,止于股骨臀肌粗隆, 作用是伸髋关节和使大腿 外旋。
韧带损伤
膝关节韧带损伤通常由剧烈运动或外伤引起,包 括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等。治疗方法包括保 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踝关节疾病和损伤
总结词
踝关节是下肢的另一个重要关节,常见的踝关节疾病和损 伤包括扭伤、关节炎等。
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通常由剧烈运动或外伤引 起。治疗方法包括冷敷、压迫包扎、抬高等。
髋关节骨折
髋关节骨折通常由外伤引起,包括股骨颈骨折和髋臼骨折等。治疗髋 关节骨折的方法包括牵引、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等。
膝关节疾病和损伤
1 2 3
总结词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常见的膝关节 疾病和损伤包括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等。
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损伤是指半月板撕裂或断裂,通常由剧烈 运动或外伤引起。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 治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下肢
概述:
一.境界与区分分为臀、股、膝、小腿、踝、足部。
二.表面解剖:Nelaton线:侧卧,髋关节屈90度到120度,自坐骨结节至髂前上棘的连线。
正常时该线通过股骨大转子尖。
当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时,大转子尖可移位于此线上方。
Kaplan点:仰卧,两下肢并拢并伸直,当两髂前上棘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时,由两侧大转子尖过同侧髂前上棘做延长线。
正常时两侧延长线相较于脐或脐以上。
髋关节脱位过股骨颈骨折时,此点偏移至脐下并偏向键侧。
1.股前区和内侧区
一.体表标志
1.髂前上棘
2.腹股沟
3.耻骨结节
4.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
5.髌骨
6.胫骨粗隆
7.收肌结节二.主要内容
(一)皮肤
(二)浅筋膜
2.浅动脉腹壁浅+旋髂浅+阴部外
3.浅静脉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上行,经股骨内侧髁后方进入大腿内侧部,向前上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穿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汇入点为隐股点)及其上端五条属支腹壁浅+旋髂浅+阴部外+股内侧浅+股外侧浅
4.腹股沟浅淋巴结上组腹股沟韧带下方并与其平行排列下组沿大隐静脉静脉近侧段两侧纵行排列
5.皮神经恰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的股支+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的皮支+股神经前皮支+隐神经
(三)深筋膜
1.隐静脉裂孔阔筋膜在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处,形成一卵圆形的隐静脉裂孔,大隐静脉在此穿过阔筋膜注入股静脉。
2.髂胫束阔筋膜的外侧部分由髂肌前分连至胫骨外侧髁的部分特别强厚,呈带状,称为髂胫束。
束的上份分裂为两层,包容阔筋膜张肌。
(四)深层结构
1.大腿肌前群和内侧群
前股四头肌+缝匠肌内侧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2.血管
股动脉及其伴行的股静脉
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穿动脉
3.神经:
(1)股神经:在股动脉的外侧,分支其肌支支配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关节支至髋、膝关节;皮支支配股前内侧区的皮肤;其最长的分支为隐神经,与股动脉相伴进入收肌管。
(2)闭孔神经:由闭孔进入股内侧区分为前、后两支,分别经短收肌浅、深面下行。
分支支配大腿肌内侧群和闭孔外肌。
(五)局部记载
1.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1)肌腔隙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外侧界:髂骨内侧界:髂耻弓
内容:髂腰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2)血管腔隙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界:耻骨梳韧带外侧界:髂耻弓内侧界:腔隙韧带
内容:股鞘+股动脉+股静脉+生殖股神经股支+淋巴管。
2.股鞘:为腹横筋膜和髂筋膜向下延伸包裹股动脉、股静脉上段所形成的筋膜鞘。
分为3个腔,外侧腔容纳股动脉,中间腔容纳股静脉,内侧腔称股管,内有脂肪和腹股沟深淋巴结。
3.股管和股环
股管:股鞘的内侧腔称股管,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结。
股环:股管上口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界:耻骨梳韧带内侧界:腔隙韧带外侧界:借纤维隔与股静脉相邻
如腹腔内容物经股环、股管突出隐静脉裂孔,则形成股疝。
6.股三角
位置: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
境界上界:腹股沟韧带外侧界:缝匠肌的内侧缘内侧界:长收肌的内侧缘前壁:阔筋膜后壁:长收肌+耻骨肌+髂腰肌及其筋膜。
内容:自外向内有:股神经及其分支+股动脉及其分支+股静脉及其属支+股管+腹股沟深淋巴结等
7.收肌管(Hunter管)
位置:位于股前区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构成:前壁:缝匠肌及收肌腱板
外侧壁:股内侧肌后壁:大收肌和长收肌上口:通向股三角下口:经收肌腱裂孔通腘窝。
内容:自前向后有:隐神经和股内侧肌神经+股动脉+股静脉。
第二节臀部、股后区及腘窝
Part1 臀部
一.境界上为髂棘,下位臀沟,内侧为骶尾骨外侧缘,外侧为髂前上棘之大转子间的连线。
二.浅层结构
浅筋膜中的皮神经:臀上皮神经(损伤后引起腰腿疼痛)、臀下皮神经、臀内侧皮神经
三.深层结构
(一)深筋膜:
(二)肌层:浅层(臀大肌、阔筋膜张肌);中层(臀中肌、梨状肌、上孖肌、下孖肌、闭孔内腱肌、股方肌);深层(臀小肌、闭孔外肌)
(三)梨状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的结构
1.梨状肌上孔:经梨状肌上孔出入的血管和神经:由外侧向内侧依次有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静脉
2.梨状肌下孔: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及阴部神经
(四)坐骨小孔及其穿行结构
右外侧向内侧依次为: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Part2 股后区
一.浅层结构皮肤,股后皮神经
二.深层结构后骨筋膜鞘,坐骨神经(坐骨神经由臀部下行进入股后区,沿中线经股二头肌长头和大收肌之间下降,从其内侧发出肌支至股后区大部分肌肉及大收肌起自坐骨结节的部分,向外侧发出至股二头肌短头的肌支。
通常至腘窝上角处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在臀大肌下缘和股二头肌长头外侧缘夹角处,坐骨神经的位置表浅,是检查坐骨神经压痛点的常用部位。
Part3 腘窝
一.浅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位置:膝关节后方呈菱形的间隙
构成:上外侧壁:股二头肌上内侧壁:半腱肌和半膜肌
下内侧壁:腓肠肌内侧头下外侧壁:腓肠肌外侧头和跖肌
顶:腘筋膜底: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壁腘斜韧带和腘肌
内容物:由浅入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沿外上界:腓总神经
注:腓总神经损伤引起小腿前群和外侧群肌肉损伤,导致马蹄外翻足
第三节小腿、踝部、足部
Part1 小腿部
上界:平胫骨粗隆的环行线;下界:内外踝基部的环行线经内外踝的垂线将小腿分为前外侧区和小腿后区一.小腿前外侧区
1.浅层结构
A皮肤
B浅筋膜1)大隐静脉2)隐神经(伴大隐静脉行至足内侧缘,在小腿上部隐神经居静脉后方,小腿下部绕至静脉前方) 3)腓浅神经(腓总神经分出)4)腓肠外侧皮神经
2.深层结构
A 前骨筋膜鞘容纳胫骨前肌、胟长伸肌、趾长伸肌、腓深神经、胫前血管
a 胫前动脉:由腘动脉分支,上三分之一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下三分之二位于胫骨前肌和胟长伸肌之间,主干下行至伸肌上支持带下远处,移行为足背动脉。
胫前动脉在其实不发出胫前返动脉,中部发出肌支营养前群肌肉,下部在踝关节附近发出内外踝浅动脉,与跗内外侧动脉吻合构成踝关节动脉网。
b 胫前静脉
c 腓深神经支配1、2趾向对面的背侧皮肤以及小腿前群肌,损伤导致足下垂和不能伸趾。
B 外侧骨筋膜鞘包裹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腓浅血管、腓浅神经
腓浅神经由腓总神经发出,行于腓骨长肌与腓骨短肌之间,分布于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除1、2趾向对面皮肤),损伤导致足不能外翻。
二.小腿后区
1.浅层结构
a 小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端,绕外踝后方于小腿后区正中线上行,至腘窝下角注入腘静脉。
有交通支与大隐静脉吻合。
可发生静脉曲张。
b 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皮神经核腓神经交通支于小腿后部吻合而成。
2.深层结构
a 后骨筋膜鞘:浅部容纳小腿三头肌;深部容纳小腿后群深层肌及腘肌。
b 血管神经束:
胫后动脉:腘动脉的直接延续,主干经内踝后方进入足底。
胫后动脉起始处发出腓动脉,在胟长屈肌与腓骨之间下降于外踝后方。
胫后静脉
胫神经:经内踝后方进入足底。
支配小腿后群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腘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胟长屈肌)Part2 踝与足部
一.踝前区与足背
1.浅层结构
足背内侧皮神经、足背中间皮神经、足背外侧皮神经、隐神经、腓深神经
2.深层结构
伸肌上支持带:深面有两个间隙,内侧者通过胫骨前肌腱、胫前血管和腓深神经;外侧者通过胟长伸肌肌腱、趾长伸肌肌腱。
伸肌下支持带:呈Y字形,形成三个骨纤维管:内侧者通过胫骨前肌肌腱,中间通过胟长伸肌肌腱、足背动脉
以及腓深神经,外侧者为趾长伸肌肌腱。
足背动脉腓深神经
二.踝后区
1.浅层结构
2.深层结构
A 踝管:由前向后: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肌腱、胫后动静脉、胟长屈肌肌腱
B 腓骨肌上下支持带:固定腓骨长短肌肌腱于跟骨外侧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