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

1.腋腔及顶,底,四壁?腋腔:当上肢外展时,肩下方呈穹窿状的皮肤凹陷称为腋窗,其深部呈四棱椎体形的腔隙。
顶:是腋腔的上口,向上通颈外侧区,由锁骨中3分之1段,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
底:皮肤,浅筋膜,腋筋膜。
四壁:前壁: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
后壁: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肩胛骨。
内侧壁:上四位肋骨及其肋间肌组成。
外侧壁:结节间沟,肱二头肌两个头及喙肱肌。
2.肌腔隙的边界和内容?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外侧界:髂骨。
内侧界:髂耻弓。
内容:髂腰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3.血管腔隙的边界和内容?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界:耻骨梳韧带。
内侧界:腔隙韧带。
外侧界:髂耻弓。
内容:股动脉,股静脉,股环及腹股沟深淋巴结。
4.股环的边界?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界:耻骨梳韧带。
内侧界:腔隙韧带。
外侧界:借纤维隔与股静脉分开。
5.上颌动脉分几段,每一段的分支有哪些?分三段。
第一段:自起点到翼外肌下缘。
分支: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
第二段:翼外肌浅面或深面的一段。
分支:颊动脉。
第三段:自翼外肌上缘进入冀腭窝以后的一段。
分支:上牙槽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
6.腕管的组成和内容。
组成: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组成。
内容:指浅屈肌腱及腱鞘,拇长屈肌腱及腱鞘,正中神经。
7.下颌下三角的边界和内容。
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下缘围成,又称二腹肌三角。
内容:下颌下腺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结,面血管,舌下神经,舌血管,舌神经。
8.气管颈部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是什么?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9.椎动脉三角的边界和内容。
下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
外侧界:前斜角肌内侧。
内侧界:颈长肌外侧缘。
尖: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
内容:椎动脉,椎静脉,颈动脉鞘及交感干等。
10.二腹肌后腹浅面和深面通过的结构各有哪些?浅面:面神经颈支,面动脉和下颌后动脉的前支。
深面: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舌静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颈交感干。
《局部解剖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1.头皮: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3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合称为头皮。
2.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
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上项线:为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至乳突的骨嵴,内面与横窦齐平。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发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大分支,其感觉支除分配于面深部外,终末支穿面颅各孔,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
腮腺管: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向前横行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急转向内侧,穿颊肌,在粘膜下潜行一段距离,然后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处的颊黏膜上。
咬肌间隙:为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间隙,咬肌的血管神经即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与咬肌间隙仅以下颌支相间隔,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通,上界为翼外肌下缘,下界是翼内肌在下颌支附着处,前界为颞肌、颊肌,后界为腮腺和下颌支后缘。
间隙内容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及疏松结缔组织。
小脑幕:是一个由硬脑膜形成的半月劈,介大脑半球枕叶与小脑之间,并构成了颅后窝的顶。
下颌下三角:位于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又名二腹肌三角,内容主要有下颌下腺、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
颏下三角:位于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上缘之间。
其内有1-3个淋巴结,收纳颏部、下唇中部、口底和舌尖等处的淋巴结。
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凸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与二腹肌后腹之间。
内容颈总动脉及分支、颈内静脉及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膈神经和颈深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沿颈横血管排列,位置恰好在锁骨大窝内,其中位于左侧颈根部静脉角出的淋巴结又称Virchow淋巴结,当胃癌或食管下部癌转移时,常可累计该淋巴结。
肌三角:又称肩胛舌骨肌气管三角,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内容舌骨下肌群、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和食管颈部等器官。
《局部解剖学》期末考试重点.doc

1.腓骨颈骨折的损伤:腓骨颈的位置伴行腓总神经,损伤后可出现:⑴足下垂。
(2)踝关节不能背伸。
2.坐骨直肠窝:坐骨直肠窝又称坐骨肛门窝,位于肛管两侧,呈楔形。
内侧壁的下部为肛门外括约肌,上部为肛提肌、尾骨肌及其表面的盆膈下筋膜;外侧壁的下份为坐骨结节的内面,上份为闭孔内肌及其筋膜,还有由闭孔内肌筋膜形成的一个管状裂隙,称阴部管,管内有阴部内血管、阴部神经及其分支;顶向上,为内、外侧壁相交处;底朝下, 为皮肤和浅筋膜;前壁为尿生殖膈;后壁为臀大肌下份和紙结节韧带;3•面部危险三角:面部危险三角区,通常指的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
这个区域是公认的危险区域当面部发生炎症,尤其在这三角区域内有感染时,易在面前静脉内形成血栓,影响正常静脉血回流,并且逆流至眼上静脉,经眶上而通向颅内蝶鞍两侧的海绵窦,将面部炎症传播到颅内,产生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严重并发症。
4•腹股沟三角: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疝囊经此区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5.四边孔:四边孔指位于肩胛区肩胛骨外缘后外侧的四边形间隙。
上界:小圆肌,肩胛骨外缘,肩胛下肌,肩关节囊。
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
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缘。
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
穿行结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静脉。
6•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构成。
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在管内,各指浅、深屈肌腱被屈肌总腱鞘(尺侧囊)包裹;拇长屈肌腱被拇长屈肌腱鞘(橈侧囊)包绕。
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变扁平,紧贴屈肌支持带梯侧端深面,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管综合症。
7.椎前软骨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椎动脉三角: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总结超级完整

第一章头颈部一、名词解释1、头皮:颅顶的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三层紧密附着,组成“头皮”。
2、面部“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
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3、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动脉和静脉、第四—第七脑神经共同组成的腮腺床.4、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
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5、下颌管:位于下颌体内,由下颌孔到颏孔的骨性管道,内有下牙槽动脉、静脉、神经。
6、颈动脉鞘:颈部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向两侧延续,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
7、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体下缘围成。
三角内有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血管、舌血管、舌下神经和舌神经。
8、甲状腺假被膜:包裹甲状腺的气管前筋膜,即甲状腺鞘。
9、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10、颈袢:上根:自舌下神经发出,为来自第1颈神经前支的纤维,沿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下降。
下根:由颈丛的第2、3颈神经前支纤维组成,在颈内静脉内侧下行。
上下根在颈内静脉的后内侧或前外侧联合成颈袢.11、肌三角:底为颈深筋膜深层,顶为颈深筋膜浅层。
三角内含有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以及气管前筋膜和位于其深部的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等结构.12、气管前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形成气管前间隙。
13、颞下颌关节:由下颌窝、关节结节、下颌头、关节盘、关节囊及韧带组成。
它是颌面部唯一既稳定又灵活的联合关节,参与完成咀嚼、吞咽、语言及表情等功能。
14、翼点:位于颞窝前下部,为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汇合处,多呈“H"形,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位.15、颅顶“危险区”:即腱膜下间隙,是指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总结超级完整教学内容

第一章头颈部一、名词解释1、头皮:颅顶的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三层紧密附着,组成“头皮”。
2、面部“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
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3、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动脉和静脉、第四—第七脑神经共同组成的腮腺床。
4、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
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5、下颌管:位于下颌体内,由下颌孔到颏孔的骨性管道,内有下牙槽动脉、静脉、神经。
6、颈动脉鞘:颈部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向两侧延续,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
7、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体下缘围成。
三角内有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血管、舌血管、舌下神经和舌神经。
8、甲状腺假被膜:包裹甲状腺的气管前筋膜,即甲状腺鞘。
9、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10、颈袢:上根:自舌下神经发出,为来自第1颈神经前支的纤维,沿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下降。
下根:由颈丛的第2、3颈神经前支纤维组成,在颈内静脉内侧下行。
上下根在颈内静脉的后内侧或前外侧联合成颈袢。
11、肌三角:底为颈深筋膜深层,顶为颈深筋膜浅层。
三角内含有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以及气管前筋膜和位于其深部的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等结构。
12、气管前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形成气管前间隙。
13、颞下颌关节:由下颌窝、关节结节、下颌头、关节盘、关节囊及韧带组成。
它是颌面部唯一既稳定又灵活的联合关节,参与完成咀嚼、吞咽、语言及表情等功能。
14、翼点:位于颞窝前下部,为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汇合处,多呈“H”形,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位。
(完整版)局部解剖重点最终版

(完整版)局部解剖重点最终版局解知识点总结:1.肱动脉的体表投影;肱动脉的3个分支:肱动脉的体表投影:上肢外展90度,手掌向上,由锁骨中点至肘前横纹终点远侧2cm 处的连线,为腋动脉和肱动脉的体表投影。
两者以大圆肌下缘为界,大圆肌下缘以上为腋动脉,以下为肱动脉。
肱动脉的3个分支:(1)肱深动脉:在大圆肌下缘的稍下方起于肱动脉后内壁,与桡神经一起经肱三头肌内侧头和外侧头之间转入臂后区的桡神经沟中。
(2)尺侧下副动脉:在肱深动脉起点稍下方自肱动脉发出,伴随尺神经穿过内侧肌间隔行向内上髁背侧面,与尺侧返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吻合。
(3)尺侧上副动脉:在肱骨内上髁上方约5厘米处起于肱动脉,分布于内上髁的前,后面,参加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上肢动脉的主干: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掌浅弓、掌深弓大隐静脉在隐静脉裂孔附近的五条属支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注意上肢的深静脉和浅静脉都有哪些,怎么走形!2.腹部的体表标志1.肋弓下缘: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缘和第11-12浮肋构成,用于腹部分区、肝脾测量和胆囊定位2.剑突:胸骨下端软骨,肝脏测量标志3.腹上角: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判断体型及肝脏测量。
4.脐:腹部中心,投影至3-4腰椎之间,为腹部四分区法的标志,易有脐疝发生。
5.髂前上棘:髂棘前方突出点,腹部九分区法标志,骨髓穿刺部位6.腹直肌外缘:位于锁骨中线处,用于手术切口和胆囊点定位。
7.腹中线:腹部四分区法的垂直线,易有白线疝。
8.腹股沟韧带:寻找股动脉、股静脉的标志,常为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和所在。
9.耻骨联合: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
10.肋脊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是检查肾脏压、叩痛的位置。
3.腹部的分区(一)四区法:即十字型法,以脐为中心划一水平线和一垂直线,两线相交,把腹部分成四区(二)九区法井字型分区,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成九个区,上水平线又称肋线,为两侧肋缘最低点(相当于第十肋骨)的连线;下水平线又称髂棘线,为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左、右两条垂直是在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上所作的垂直线。
局部解剖学复习重点

1.头部的境界,面部与颅部的划分(貌似考填空)2.腮腺的形态、分部及穿过腮腺的结构?(这个大题好像必考,呵呵)3面神经的分布?4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5额顶枕区的层次及结构特点(别忘了危险区属于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6海绵窦位置、构成、穿经结构及交通关系。
(系解的重点,卷土从来乎????)7.危险三角咋回事?第二章颈部1颈部的境界。
2.颈筋膜的层次。
3.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及基本内容物。
甲状腺的位置、被膜、固定装置和毗邻,甲状腺上动脉和喉上神经的关系。
4.颈袢的构成及作用。
颈动脉鞘的构成及内容。
斜角肌间隙的位置及内容。
5锁骨上三角的境界、内容第三章胸部1胸部的境界。
2女性乳房的位置,淋巴引流及其临床意义。
3膈的孔裂及通过结构。
4.胸膜腔及窦的构成,胸膜顶及各胸膜窦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5肺根的构成,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
胸膜及肺的体表投影。
6纵膈的左、右侧面观。
上纵隔结构的分层。
第四章腹部1.腹部的境界。
2.腹前外侧壁的总体层次。
腹直肌鞘。
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体表投影及内容。
3胃的血管、胃的淋巴引流,胃的神经分布,胃的毗邻。
十二指肠悬韧带。
各肝门的位置。
肝蒂的组成及结构排列。
胆囊形态,胆囊动脉,胆总管的分段。
4.空回肠形态结构的区别。
阑尾位置,根部体表投影。
5.肾的位置,毗邻、肾蒂的组成,肾段的概念。
肾血管的变异。
肾被膜。
6输尿管的行程和狭窄部位。
第五章盆部与会阴1.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的组成。
2.输尿管盆段与子宫动脉的位置关系。
盆底肌的配布。
盆筋膜的配布。
3.会阴浅隙与会阴深隙的构成及内容物。
坐骨直肠窝的境界、内容物。
1.上肢的境界、分部和划区。
2.腋腔各壁的构成,腋腔前壁的层次结构、腋腔后壁及三边孔与四边孔。
腋腔的内容:腋动脉分段、分支及其与臂丛的毗邻关系。
腋淋巴结群的位置及流注关系。
3臂前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
臂后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
肱骨肌管的构成及内容物。
4肘窝的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关系。
局部解剖学期末考试重点

一头部腮腺床:腮腺的深面与颈突诸肌及深部血管神经相邻,这些血管神经包括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
它们共同形成腮腺床,紧贴腮腺的深面,并借茎突于位于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分开。
腮腺的位置:位于面侧区,上缘临颧弓,外耳道,颞下颌关节,下达下颌角,前临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后缘浅部向前延伸,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后缘邻接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上份。
穿过腮腺的结构及位置关系:纵行的(颈外动脉、颞浅动脉、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横行(上颌动脉静脉、面横动脉静脉、面神经分支)上述结构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
腮腺管的走行:在腮腺浅部前缘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横行越过咬肌表面,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出的颊粘膜。
三叉神经面部分支:眶上神经分布于颅顶;眶下神经分布于下睑、鼻被外侧、上唇皮肤;颏神经出颏孔,分布于下唇及颏区的皮肤。
额顶枕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键膜及枕额肌、键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浅部三层连接紧密,难以分开,合称“头皮”。
键膜下间隙多发生头皮撕脱伤。
面静脉(危险三角):(1)经眼静脉直接与海绵窦交通(2)借面深静脉经翼丛与海绵窦交通。
口角平面的一段面静脉常无瓣膜,面肌的收缩可促使血液逆流。
所以两侧口角与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若发生感染易行至海绵窦,形成颅内感染,因此有面部“危险三角”之称。
额顶枕区浅入深:皮肤、浅筋膜(前组:滑车上动脉静脉、眶上动脉静脉神经;外侧组:颞浅动脉静脉、耳颞神经、耳后动脉、耳大枕小神经;后组:枕静脉枕大神经导静脉)帽状腱膜、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颞区的层次及血管神经:皮肤、浅筋膜(耳前组:颞浅动脉静脉、耳颞神经;耳后组:耳后动脉静脉、枕小神经)颞筋膜、颞肌、骨膜。
二颈部境界:上界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突的连线与头部为界;下界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分别与胸部和上肢为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解剖学总结名词解释:1、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
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2、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3、腮腺咬肌筋膜4、海绵窦:位于垂体及蝶鞍两侧的双层硬脑膜之间的间隙。
窦内有结缔组织小梁,呈海绵状,血流缓慢,易产生血栓。
5、神经点:是颈丛皮质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6、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7、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起自颅底,下续连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8、颈动脉三角:9、胸膜顶:是覆盖肺尖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缩股内侧上缘2-3cm。
10、椎动脉三角11、乳房后隙: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乳房后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管。
因此乳房可轻度移动。
乳腺癌时,乳房可被固定在胸大肌上12、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
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13、乳房悬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两端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
14、胸锁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
穿经锁胸筋膜的结构:头静脉、胸外侧神经、胸肩峰动脉、淋巴管。
15、胸膜隐窝:16、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呈半环形,是肋胸膜反折成膈胸膜处形成的间隙。
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容量大,积液常积聚于此。
17、肺段18、食管下三角19、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该三角是心脏手术时寻找动脉导管的部位。
20、心包:为一闭合的纤维浆膜囊,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为纤维心包,厚而坚韧;内层为浆膜心包,为一封闭的浆膜囊,分脏、壁两层。
心包裸区:下胸膜间区的心包前方无胸膜覆盖,直接与胸骨后面相邻,称为心包裸区21、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横窦,可通过一手指。
心和大血管手术时,可在心包横窦处钳夹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
22、心包前下窦:位于心包前壁与下壁反折处的间隙称心包前下窦,深1~2cm,是心包腔的最低部位,心包积液首先积聚于此23、腹白线:是由两侧腹壁扁阔肌的腱膜在正中线上交织而成的纤维带,附着于剑突和耻骨联合之间。
24、腹股沟三角:即腹股沟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
三角区内无腹肌,腹横肌膜又较薄弱,加之腹股沟管浅环也位于此区,因此是腹前外侧壁的又一薄弱部位。
25、腹股沟区:是指内侧界为腹直肌外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连线和下界为腹股沟韧带的三角形区域。
26、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肉、筋膜裂隙,长约4~5cm。
腹股沟管有前、后、上、下四壁及内、外两口。
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线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内有男性的精索和女性的子宫圆韧带27、十二指肠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十二指肠悬韧带:由位于第二腰椎左侧的十二指肠悬肌和包于其下段外面的腹膜共同形成。
后者跨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缘与横结肠系膜之间。
此韧带对十二指肠空肠曲起悬吊固定作用,手术时可作为空肠起点的标志。
28、肾蒂:由出入肾门的肾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结构组成。
排列规律是:右前向后是: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到下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肝蒂:在肝第一肝门处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这些进入肝门的结构总称为肝蒂,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29、胃床:胃前壁的右侧部与肝左叶相邻,下份与腹前壁相贴,是临床上进行胃触诊的部位。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膈的左侧部、胰、左肾、左肾上腺、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这些器官构成胃床。
30、胆囊三角:又称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组成,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31、肝胰壶腹:或称Vater壶腹,十二指肠壁内段在横结肠系膜的上方斜行穿入十二指肠降部中份的后内侧壁,长约2cm。
在此处与胰管汇合形成。
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肝裸区:肝的膈面有一部分借纤维结缔组织与膈相接,无腹膜覆盖,称肝裸区32、.McBurney点:阑尾体表投影在脐至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麦氏点。
阑尾炎时投影点常有明显压痛。
33、. 肾角: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
34、头皮:35、第二肝门:36肾床:肾的脂肪囊,为脂肪组织,保护肾38、小肠系膜三角:.空、回肠被腹膜包绕形成肠系膜时,在肠系膜缘处留有小部份肠壁裸露,此裸露肠壁与肠系膜形成一个三角形空隙,称系膜三角。
2.在小肠吻合术时,应注意缝合此三角,以关闭裸区,以促进愈合,防止发生肠瘘问答:1、.颅顶软组织共分几层?各层有何结构特点?答:颅顶软组织的由浅入深的层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5层。
皮肤——厚而致密,血供好;浅筋膜——内有纵向行走的纤维束,连接皮肤和深层的帽状腱膜;帽状腱膜和额枕肌——帽状腱膜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称为头皮;腱膜下疏松组织——范围大,出血易广泛蔓延,头皮亦极易从此层分离,炎症可经此层的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和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故称此层为“危险区”;颅骨外膜——薄而致密。
2、试述椎外侧区的境界及分区?2、试述颈深筋膜的层次与组成结构?颈筋膜:是位于浅筋膜和颈阔肌深面的深筋膜。
分为浅、中、深3层。
浅层即封套筋膜,围绕整个颈部,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
在下颌下三角和腮腺区分两层,包裹下颌下腺和腮腺,形成两腺体的鞘。
中层,又称气管前筋膜,包裹咽、喉、气管、食管和甲状腺等器官。
前下部覆盖于气管前称为气管前筋膜,后上部称为颊咽筋膜。
气管前筋膜分2层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后部增厚,连于喉软骨及上位气管软骨,形成甲状腺悬韧带。
深层又称椎前筋膜,包裹锁骨下A/V,臂丛。
2.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甲状腺呈“H”形,分为左、右两侧叶及其相连的甲状腺峡。
两侧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颈部的前外侧,上端达甲状软骨中部,下端至第6气管软骨;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的前方。
甲状腺前面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覆盖,两侧叶的后内侧邻近喉和气管、咽和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交感神经干相邻。
1.某患者需做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根据你巳学过的解剖学知识,试回答:(1)从皮肤到达甲状腺组织、要经过哪些层次?,(2)需结扎哪些血管?(3)应注意什么问题?(1)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甲状腺(2)①需结扎甲状腺上动脉,结扎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②需结扎甲状腺下动脉,结扎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③需结扎甲状腺上、中、下静脉及其他临近小血管。
(3)①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在距甲状腺上极约1 cm 处,二者又分开,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进行,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而影响发音;②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
③手术时应防止损伤或切除甲状旁腺。
腮腺和面神经的关系?面神经穿经腮腺分为三段:第一段为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此段长1~1.5cm,在腮腺覆盖下,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进入腮腺。
第二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进入腮腺内分为颞面干和颈面干,自干再发出9~12条分支,彼此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五组分支。
第三段为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的部分,面神经的五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正常情况下面神经易于分离,气管切开手术途径那些层次?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前方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其内的静脉弓、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和气管前间隙。
气管颈部上端两侧为甲状腺侧叶,后方为食管,二者之间的气管食管旁沟内有喉返N上行。
其后外侧有颈交感干和颈动脉鞘。
气管切开时应注意2-4气管软骨前有甲状腺峡,峡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和可能存在的甲状腺最下动脉、高位胸腺存在。
颈动脉三角的境界与内容?境界: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组成。
内容: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部分颈深淋巴结肌三角的境界与主要结构?境界: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
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封套筋膜,深面为椎前筋膜。
内容;舌骨下肌群、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
椎动脉三角的境界与主要结构?答:内界:颈长肌外界:前斜角肌下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内容:椎动脉、椎静脉、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和颈胸神经节等。
枕三角的境界与主要结构?胸部的境界与分区:境界:胸部上界以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端、肩峰和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与颈部分界;下界以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和第12胸椎棘突的连线与腹部分界;上部两侧三角肌前后缘与上肢分界。
分区:胸壁分为胸前壁、胸外侧壁、胸后壁(背区),胸腔中部被纵隔占据,左右是胸膜腔和胸膜、肺。
胸壁的层次?胸壁的层次结构及手术入路;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胸廓和肋间肌以及胸内筋膜。
浅筋膜内含有浅血管、淋巴管和乳腺。
乳房的淋巴引流?(1).乳房外侧部及中央部的淋巴,向外上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这是乳房淋巴回流的主要途径;(2).乳房上部的淋巴管穿胸大肌向上注入腋淋巴结群的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3).乳房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4)深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间淋巴结(5)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交通(6).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可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左右肺根的结构与相邻关系?肺根内自前向后为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自上而下:左肺根为左肺A,左主支气管,左肺V(AOV);右肺根为右肺叶支气管,右肺A,右肺V(OA V)。
4. 纵膈如何划分?各有哪些重要器官和结构?解剖学中通常采用四分法,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膈和下纵膈:下纵膈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纵膈。
上纵膈:上纵膈的结构和器官由前向后可分为三层:前层内有胸腺、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中层有主动脉及其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后层有气管、食管和胸导管等。
下纵隔:分为前,中,后纵膈。
前纵膈:前纵膈位于胸骨后面与心包前壁之间,内有胸腺下部、纵膈前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