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 上编 论述题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于连的形象分析于连是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矛盾人物。

(1) 青年个人奋斗典型:①有平等的要求和出人头地的愿望②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和孤傲反抗的性格③采用“个人主义”的斗争方式,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他凭借自己的学识、勤奋学习,从木匠之子到家庭教师到神学院教师再到侯爵秘书,努力谋求个人幸福。

(二)主体世界的对立与冲撞(矛盾性格):《红与黑》真实地展现了个人奋斗者于连的心理演变历史,这5年也是他人格中两种自我的相互压制与抗争的过程。

①既有反抗又有妥协:他短暂的一生,是反抗--妥协--反抗的一生。

他反抗命运,但在谋求个人幸福时多次妥协:勤奋研习神学,向贵族阶级低头。

而法庭上的演说,拒绝乞求赦免,是回归反抗性的体现。

②既自尊又自卑:初出茅庐的于连胆怯、敏感、腼腆,却怀着要出人头地的雄心。

如:为了考验自己的勇气,抓住德·瑞那夫人的手臂,战胜了“自卑”心理;他有才,对《圣经》倒背如流,常以此来获得优越感,自尊和高傲压制了他的自卑心理。

③既真诚又虚伪:对德·瑞那夫人的爱是“心坎里的爱”,在狱中想的还是德·瑞那夫人,在谢朗神父的慷慨大度面前哭泣等,可以看出他的真诚。

他对玛特尔小姐的爱是脑袋里的爱,心里只有拿破仑却勤奋地研究神学,不接受好友富凯的发财方式只为证明自己的才干等,又体现出他虚伪的一面。

④既勇敢又怯懦:他不择手段去追求个人幸福,追求德·瑞那夫人,法庭演说等都是他勇敢的表现。

但他崇拜拿破仑是偷偷的,与夫人的感情败露便逃避进入神学院,在此,他又是怯懦的。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是如何运用美丑对照原则的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情节、场景的对照1、 情节的对照:①两个王国:路易十一封建王朝之下,统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巴黎高墙环绕,人民怨声载道”。

2018年4月自考真题:《外国文学史》论述题部分及答案

2018年4月自考真题:《外国文学史》论述题部分及答案

2018年4月自考真题:《外国文学史》论述题部分及答案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1、【题干】论述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答案】1、《荷马史诗》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他们“没有一个不具有特殊的性格”,“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2、《荷马史诗》结构紧凑,安排巧妙。

《伊利昂纪》写的是战争,突出“阿喀琉斯的愤怒”。

《奥德修纪》写主人公的漂泊、还乡和复仇,突出海上冒险。

3、《荷马史诗》语言流畅自然、优美动听,比喻生动形象,往往借助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来比喻人,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

另外,史诗中还常常使用固定的程式化的形容词和称谓,这种程式化的用语是适应口头文学的形式而产生的,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增加表达的色彩。

【考点】《荷马史诗》——《荷马史诗》艺术成就42、【题干】论述拉斯蒂涅人物形象【答案】拉斯蒂涅是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

他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

不愿埋头读书,更不愿顺着社会阶梯一步步攀登,而是羡慕挥金如土的生活。

1、他在鲍赛昂子爵夫人那里接受了社会教育的第一课:“你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

你得不留情地打击人家,叫人家怕你。

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她还指点他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隐藏起来,以追求一个贵妇作为踏人上流社会的钥匙。

2、伏脱冷给他上了第二课:“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要不就完事大吉。

”伏脱冷的邪恶说教使拉斯蒂涅往社会这个名利场的泥坑深陷了一步。

鲍赛昂子爵夫人退出上流社会,使他看到上流社会根本不讲什么感情,只讲金钱和个人利益。

3、高老头之死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

他看到两对女儿女婿的无情无义和这个社会寡廉鲜耻的真实面貌。

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他也埋葬了年轻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勇猛地投人社会的深渊。

【考点】巴尔扎克——《高老头》。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

1.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阶级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

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犹豫、延宕) 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

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主观)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客观) 2.分析答尔丢夫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伪善的没落贵族,职业宗教骗子。

1表里不一:表面上虔诚教士“把世界看成粪土一般”,实际上是贪图享乐的酒肉之徒。

如:“一顿饭吃两只竹鸡、半只羊腿、一离开饭桌就睡觉”;看到桃丽娜袒胸露背是竟扭过脸去,掏出手帕,要她把胸脯遮起来。

然而,他一边答应做奥尔贡的女婿,一边又向奥尔贡的妻子求婚;当奥尔贡送他一点钱时,他总是说“太多了,一半已经太多”;当奥尔贡把全部家产赠给时,他没说半个“多”字。

2进一步揭露答尔丢夫伪装虔诚的罪恶用心在于贪财好色。

如:一看见欧米耳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这样一个障碍”。

当他的罪行面临败露时,他伪装深受委屈而不予计较,致使奥尔贡盛怒之下将儿子赶出家门,并立下字据,把全部家产赠给答尔丢夫。

至此,伪君子的罪恶用心已昭然若揭。

3再进一步揭露了答尔丢夫伪善的危害使人家破人亡。

外国文学史2、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2、论述题

荷马史诗: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

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

史诗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多少世纪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

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一是《伊里亚特》(Iliad),叙述了古希腊人征服特洛伊人的经过;二是《奥德赛》(Odyssey),描写了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班师途中迷失道路、辗转漂流了10年重返故乡的经过及其沿途所见所闻。

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

英雄史诗都是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的。

《荷马史诗》就向我们展示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状况、以及希腊人从氏族s公社进入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形态。

从《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在从氏族公社向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暴力干扰;古希腊的国家组织纯粹是通过私有财产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直接从氏族公社中产生出来的。

另一方面,英雄史诗中的内容描写都充满了神话传奇色彩。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统,就是具有神所赋予的力量他们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往往就能够决定历史的变化方向。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英雄史诗所宣扬的是一种英雄史观。

只不过英雄史诗中表现出来的英雄史观与后来西方社会中的英雄史观是不同质的。

基础内涵:1.长篇叙述诗2.主题严肃,通篇讲述的是部落、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3.主人公是伟大的神或英雄4.诗歌的背景庞大,风格庄严《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1.结构完整,布局巧妙——选择最能反映全貌或最能揭示结果的几十天所发生的事件展开情节2.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3.诗句优美,比喻生动荷马式比喻:比喻长,很形象,对本体喻体相同点少写,对喻体描写很详细,喻体多是自然现象和狩猎、劳动等日常生活4.总体风格《伊体亚特》阳刚、《奥德赛》阴柔1、简述荷马史诗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

外国文学史2、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2、论述题

荷马史诗: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

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

史诗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多少世纪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

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一是《伊里亚特》(Iliad),叙述了古希腊人征服特洛伊人的经过;二是《奥德赛》(Odyssey),描写了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班师途中迷失道路、辗转漂流了10年重返故乡的经过及其沿途所见所闻。

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

英雄史诗都是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的。

《荷马史诗》就向我们展示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状况、以及希腊人从氏族s公社进入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形态。

从《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在从氏族公社向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暴力干扰;古希腊的国家组织纯粹是通过私有财产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直接从氏族公社中产生出来的。

另一方面,英雄史诗中的内容描写都充满了神话传奇色彩。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统,就是具有神所赋予的力量他们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往往就能够决定历史的变化方向。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英雄史诗所宣扬的是一种英雄史观。

只不过英雄史诗中表现出来的英雄史观与后来西方社会中的英雄史观是不同质的。

基础内涵:1.长篇叙述诗2.主题严肃,通篇讲述的是部落、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3.主人公是伟大的神或英雄4.诗歌的背景庞大,风格庄严《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1.结构完整,布局巧妙——选择最能反映全貌或最能揭示结果的几十天所发生的事件展开情节2.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3.诗句优美,比喻生动荷马式比喻:比喻长,很形象,对本体喻体相同点少写,对喻体描写很详细,喻体多是自然现象和狩猎、劳动等日常生活4.总体风格《伊体亚特》阳刚、《奥德赛》阴柔1、简述荷马史诗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

外国文学史上部分重要简答论述题汇总新编完整版

外国文学史上部分重要简答论述题汇总新编完整版

外国文学史上部分重要简答论述题汇总新编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1、但丁的《神曲》的思想内容:1、《神曲》是但丁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出路和寓言性的总结。

2、《神曲》在宗教性的构思中反映了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的现实生活,而且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反教会的倾向。

3、是中世纪文化的总结,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最初的萌芽。

2、《神曲》的艺术特色:1 梦幻与写实的交融。

2 工整与协调的结构。

采用连锁押韵式衔接、每部诗的末尾均以“群星”一词作结。

3 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

维吉尔代表知识和理性;贝亚特丽齐是爱和信仰的化身;地狱:黑暗社会;炼狱: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天堂:理想境界。

作品的结构:“3”的含义(3部、33篇、3韵句)神学上的“三位一体。

”4运用意大利语写成,采用意大利的民歌形式,打破正统的拉丁文写法。

3、三一律:古典主义戏剧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加以规范化,形成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

所谓“三一律”,是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只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

“三一律”总结了戏剧艺术的突出特点,规范了戏剧形式,但过分强调这种规范,又严重束缚了作家的创造力。

4、启蒙运动:是18世纪产生的具有全欧性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是文艺复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民展,实质上是法国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权之前的一次舆论大准备。

所谓启蒙,就是要启迪蒙昧,开发理性,给予知识和光明。

当时的先进的思想家把启蒙教化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方法,这种社会思想、社会思潮的形成就叫启蒙运动。

5、“浮士德精神”: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

他具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就是“浮士德精神”。

外国文学史 上编 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 上编 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上编论述题第一章古代文学1、试述古希腊文学的主要特点。

答:1、以神话为基础;2、人本思想与现世思想;3、艺术上的首创性质(体裁、艺术手法)。

2、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论断:”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答:作为“武库”:神话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和曲折离奇的情节,为以后的希腊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题材。

作为“土壤”:1、神话浸润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2、神话表现出瑰奇的想象力;3、人本主义的思想萌芽。

3、古希腊罗马文学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答:1、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是西方文学的开端;2、表现了古希腊罗马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思考,其中蕴含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内容;3、作为欧洲文学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品种齐全,既有神话、史诗、悲剧、喜剧,又有审言、抒情诗、散文、小说,有的文学样式虽然不够成熟,但为后来欧洲文学提供了范例。

4、试论述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念并分析其原型意义。

答:《俄》表现了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被称为“命运悲剧”。

1、杀父娶母,俄狄浦斯王的命运其实是反映了古希腊哲学中的一条定律:无形的命运不可抗争;2、个人反抗命运;提示人类悲剧命运的原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来到世上,他注定要完成一个命运的轮回。

人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抗拒死亡的过程。

如何对待生命:我们遵循生命存在的哲学,我们却不屈从于生命。

5、试比较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特点。

6、人与命运的冲突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一个常见主题。

试比较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位悲剧诗人在命运观上的差异。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1、试述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征。

答:主要思想特点:1、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2、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3、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艺术特征表现:1、各种题材进入艺术创作领域,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和反映范围;2、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发展;3、艺术表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开拓;4、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外国文学史解答-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解答-论述题

一、单选1.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被称为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2.《诗艺》的作者是贺拉斯。

3.最有名的骑士抒情诗是《破晓歌》。

4.龙沙属于七星诗社。

5.“英国诗歌之父”是乔叟。

6.弥尔顿的诗剧《力士参孙》取材于《圣经·旧约》。

7.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是布瓦罗(洛)。

8.斯威夫特在英国文学中开创了讽刺传统。

9.“种我们自己的园地要紧”这句名言出自小说《老实人》。

10.英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流派是湖畔派。

11.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奥勃洛摩夫,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奥涅金。

12.19世纪英国宪章派诗歌属于无产阶级文学。

13.马克·吐温后期的创作由幽默客观转向悲观嘲讽,主要体现在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14.意识流小说的先驱者是普鲁斯特。

15.“他人就是地狱”这句名言出自萨特的剧作《禁闭》。

16.现代主义的主要标志是反传统和非理性。

17.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左拉。

18.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

19.《伊利昂纪》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它开篇写的是阿克琉斯的愤怒。

20.欧洲文学史上的“中世纪文学”一般指的是中世纪初期和中期的文学。

21.莎士比亚悲剧中的麦克白杀死国王,目的是满足权欲和野心。

2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潮是人文主义文学。

23.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通篇贯穿的主线是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

24.莫里哀的《吝啬鬼》塑造了阿巴贡这个典型的守财奴形象,这个形象的特征是爱钱,要女儿嫁给富有的老头,丧失人性。

25.拉辛的代表作《安德罗马克》中的主要人物,除同名主人公外,其余大多都是被情欲淹没理智的反面人物。

26.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肯定创造和劳动的名句是“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27.华盛顿·欧文有“美国文学之父”之称,其代表作《见闻札记》大部分内容写的是英国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上编论述题第一章古代文学1、试述古希腊文学的主要特点。

答:1、以神话为基础;2、人本思想与现世思想;3、艺术上的首创性质(体裁、艺术手法)。

2、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论断:”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答:作为“武库”:神话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和曲折离奇的情节,为以后的希腊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题材。

作为“土壤”:1、神话浸润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2、神话表现出瑰奇的想象力;3、人本主义的思想萌芽。

3、古希腊罗马文学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答:1、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是西方文学的开端;2、表现了古希腊罗马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思考,其中蕴含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内容;3、作为欧洲文学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品种齐全,既有神话、史诗、悲剧、喜剧,又有审言、抒情诗、散文、小说,有的文学样式虽然不够成熟,但为后来欧洲文学提供了范例。

4、试论述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念并分析其原型意义。

答:《俄》表现了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被称为“命运悲剧”。

1、杀父娶母,俄狄浦斯王的命运其实是反映了古希腊哲学中的一条定律:无形的命运不可抗争;2、个人反抗命运;提示人类悲剧命运的原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来到世上,他注定要完成一个命运的轮回。

人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抗拒死亡的过程。

如何对待生命:我们遵循生命存在的哲学,我们却不屈从于生命。

5、试比较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特点。

6、人与命运的冲突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一个常见主题。

试比较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位悲剧诗人在命运观上的差异。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1、试述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征。

答:主要思想特点:1、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2、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3、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艺术特征表现:1、各种题材进入艺术创作领域,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和反映范围;2、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发展;3、艺术表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开拓;4、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西方的骑士文学与中国的武侠小说比较。

3、分析《罗兰之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答:思想内容:1、法国中世纪史诗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

它以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的史诗为基础加工而成。

第一部分写查理大帝遣使受降与迦奈隆叛变;第二部分写马尔西勒伏击法军及罗兰奋战身亡;第三部分写查理大帝回国后将迦奈隆四马分尸;2、爱国主义是这部史诗的基本主题,爱国思想在罗兰形象上得到集中体现。

艺术表现:1、情节单纯集中,结构紧凑,主题突出,截取七年战争过程中的一段时间,以一个事件为中心,情节组织得十分集中、紧凑、富有戏剧性;2、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保留了民间创作粗犷自然的风格,并且成功地运用了重叠、对比、夸张等创作手法,使形象鲜明、突出;3、史诗的结构采用敌我双方平行描写的方法,叙事明快,有条不紊。

4、但丁思想的双重性在《神曲》中是如何体现的?答:宗教思想体系和人文主义新思想萌芽之间的矛盾。

5、试论《神曲》丰富的思想内容。

答:1、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意大利社会生活;2、给予中世纪文化各领域以艺术性总结;3、透露出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正是作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最主要标志;4、《神曲》的矛盾二重性。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人文主义文学在艺术上有哪些主要特色?答:1、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人文主义文学主张文艺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反对把文艺当作宣传宗教教义的工具;2、在文艺的社会功用上,反对和驳斥封建教会给世俗文艺强加的两大罪名:说谎、伤风败俗。

强调“寓教于乐”的传统;3、在题材和语言上,提倡大力创新,要求语言生动活泼;4、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注意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在矛盾的冲突和发展中塑人物,并注意个性和共性的结合,使人物形象生动、具体、鲜明;5、在艺术表现上,人文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加进了丰富的幻想成分、夸张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因素。

2、分析《十日谈》在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答:思想内容:1、以犀利无比的笔锋,辛辣地嘲讽了教会的腐败堕落;2、着力抨击他们的虚伪和奸诈;3、矛头直指教廷和宗教教义。

对教会的批判,表达了当时的城市平民阶级对神权的不满;4、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5、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

艺术特征:1、采用故事会的形式,别出心裁地以框架结构把《十日谈》中的100人故事有机的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2、语言很有特色,它以文学古典名著为典范,又吸收了民间口语的特点,语言精练、流畅,又俏皮、生动,描写事件和人物微妙尽致,灵动多姿;3、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3、有人说堂.吉诃德是一个”崇高的疯子“,你是如何理解的?答:堂吉诃德是一个异常丰满而又复杂矛盾的艺术形象。

他身上既有幽默可笑的言行,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悲剧性又有喜剧性;既是个疯子,又是个理想主义者。

是一个“崇高的疯子”,可笑,可敬汇于一身。

1、他是个脱离实际、眈于幻想、疯疯颠颠的骑士;2、从堂吉诃德的主观动机来看,他又是一个动机纯真善良、嫉恶如仇、勇于牺牲的无私无畏的社会改革者;总之,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

他可笑、可悲,又可爱可敬。

既是一个眈于幻想、行动盲目的喜剧性人物,又是一个理想与现实脱节,具有高尚的动机而做出无行动的悲剧性人物。

4、谈谈你对《堂吉诃德》桑丘形象的理解。

答:桑丘是一个与堂吉诃德既对立又相互映衬的人物,他是西班牙农民的典型形象。

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机智;同时也有他的弱点: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等。

桑丘的性格与主人相辅相成:主人耽于幻想,他处处求实;主人急公好义,他胆小怕事;另外,桑丘这个人物的语言也极有特色:大量使用成语和谚语,有时甚至滥用。

5、莎士比亚戏剧分几个时期?各有什么特点?6、试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答:马克思称其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歌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生平:1564年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

37出剧本和154首十四行诗。

创作:第一时期:历史剧、喜剧;第二时期:悲剧;第三时期:传奇剧。

艺术特色:1、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2、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3、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沉睡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4、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5、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特点。

莎士比亚的影响。

7、试述《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对夏洛克形象的塑造。

答:夏洛克、哈姆雷特和福斯塔夫是莎翁剧中人物中最复杂的三大典型。

夏洛克的常规理解:1、高利贷者,吝啬、贪婪、心狠手辣;2、他是个受侮辱的犹太人,敏捷机警,果断沉稳,其反对种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是坚决积极的。

莎翁对此人态度即同情又批判。

夏洛克被称为欧洲四大吝啬鬼之一。

相比之下,夏洛克的性格更富立体感。

他吝啬,贪欲,不过不虚伪、比较直率。

8、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比较中西方古典爱情悲剧的异同。

答:同:都是悲剧,展现的是情投意合的恋人之间的美好感情被外部强大势力毁灭的悲剧。

异:1、表达爱情方式不同;2、相爱的过程不同;3、争取爱情的态度不同;4、悲剧成因不同;5、结局不同。

9、论《奥瑟罗》的悲剧成因。

答:不仅是嫉妒与轻信的悲剧,更是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

产生悲剧的真正原因是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肤色歧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奥瑟罗的自卑心理。

1、奥瑟罗自身的性格缺陷是导致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2、伊阿古的作恶也是导致奥瑟罗悲剧的一个原因;3、社会种族歧视是导致奥瑟罗悲剧的一个客观原因。

10、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莎士比亚笔下李尔的形象。

答:李尔从一个最高统治者变成一个卑贱的流浪者,地位在变,性格也在变。

莎翁正是通过李尔的改过自新,体现一种人性复归的思想。

1、第一次剧变:不认三女儿及驱逐肯特,专横任性到失去理智——暴君的父亲;2、第二次剧变:诅咒大、二女儿,首次跌下高位,使他无法忍受,产生“复仇”心理——得分的父亲;3、第三次剧变:由可怜自己进而可怜别人,批判自己,产生质的变化——自省的父亲;4、第四次剧变:因流浪发疯而清醒,进而批判强权。

——人文主义者的父亲;5、第五次剧变:跪向三女儿,向她忏悔、求她宽恕——赎罪的父亲。

11、试论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

答:1、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这些形象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复杂性;2、情节结构上,《哈姆雷特》突出地表现了莎剧生动性与丰富性的特色;3、创作方法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4、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特征。

12、结合作品,谈谈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特点及其对悲剧艺术的贡献。

答:共10部悲剧,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的面貌和实质。

思想内容:1、广泛、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2、闪光着强烈的理想光芒,表现理想的崇高性和追求理想的执着性,表现正义力量的不可压抑和顽强抗争。

艺术上:1、悲剧具有特别悲壮的色彩;2、形象塑造上,莎士比亚兴驻将人物放在外部冲突中去描绘,而且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冲突,体现了形象塑造的深刻性和精致性;3、艺术风格上,莎士比亚不把悲喜截然分开,而是在不损害悲剧基调的原则下把它们结合起来;4、表现手段上,莎士比亚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让鬼魂、女巫上场,帮助制造气氛,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从而取得了惊人的戏剧效果;5、意象的充分运用,构成莎士比亚悲剧语言的最大特色。

13、各选莎士比亚与席勒的一部作品进行比较,说明你对”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理解。

答:“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席勒式”,应该主要指席勒在从事历史、哲学研究时期,受康德影响,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即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观念出发;理想化,即他所描写的人物和世界无限地加以美化,离开和超越了现实生活的土壤;以及把人物当做表达自己观念和理想的工具,即马克思所说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样的一种创作倾向。

14、结合具体例子谈一下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中”人的发现“。

答:文艺复兴是发生于欧洲历史上14-17世纪初的一次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

名义上是为了恢复古典的文学艺术,实际上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借此名义来发展科学技术,要求在思想上摆脱封建主义束缚,要求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以人为中心,给人以个性自由和和人身自由,强烈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教义,反对人一出生就有罪的说法,认为人是伟大的,人应享用人生快乐,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