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全国1历史卷分析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作者:叶奕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23期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进行了分析论述,以2019年全国课标卷为例,提出了日常教学和备考的策略建议,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考卷;历史;试题分析;备考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0090一、引言历史全国高考试卷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能力的重要形式,分析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是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研究考试大纲要求,制定复习策略的有效途径。

从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来看,试卷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如获取信息能力和读题解题能力,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等。

总的来说,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试卷体现出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和历史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

对于历史教师和备战高考的学生而言,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这不仅与国家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求相吻合,同时也反映出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对于高考历史学科备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二、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析从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看,总共有三套选择题型,其中包括说明类的题目共8道,推断类的题目共12道,因果类的题目共6道,目的类的题目共5道,反映类的题目共2道,表明类的题目共3道。

与2018年的高考历史全国卷相比,2019年高考全国卷中选项表述题目更简单,选项字数不超过16字。

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有明显区别的是设问类题目,比较典型的如“由……可以说明……”的表述在题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背后隐藏了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类似的是,文本材料类题目仍旧是选择题型的考查重点。

在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中,第24题、25题、26题、27题、28题、29题、30题、31题的考查内容分别是先秦史、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晚清史、民国史、新民主革命史、新中国史,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类似。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试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试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带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商朝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较为普遍,导致出现了同代的王很多,西周这种现象基本杜绝,反映兄终弟及逐渐被父死子继取代,因此选B。

禅让制是早期的一种按才能和威望而非血缘来继承的制度,与材料不符,A错。

C选项与材料的变化无关。

血缘关系弱化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是父子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更加受到重视,兄弟血缘关系不受重视。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白鹿皮币定价40万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买,而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约20万,因此,诸侯王需要耗费两年的租税才能买一张白鹿皮币。

这一做法加强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

因此C正确。

A,B不符合题意,D选项“实现了”过于夸大了其作用。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解析: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然在北方,一种体育娱乐活动不能说明江南文化成为主流,A错。

耕战结合是一种兵农合一的体制,北魏到唐初的府兵制就是一种典型的兵农合一体制,但后来逐渐没落,到唐玄宗时完全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职业兵役制,即募兵制,B错。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45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Word版含答案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45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通史坐标][备考指南]最新考纲考向归纳五年真题关联考点维新思想1.追求新思想成为时尚2017·全国卷Ⅱ·29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2.梁启超的“诗界革命”2016·全国丙卷·28 梁启超的维新思想3.康有为抨击儒家经典2015·全国卷Ⅱ·29 康有为的思想4.康有为关于儒学的认识2015·全国卷Ⅰ·40 康梁维新思想5.维新思潮与社会习俗2014·全国卷Ⅱ·28 康梁维新思想6.梁启超废八股制2014·全国卷Ⅰ·29 康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年未考三民主义1.国民党“一大”中的民族主义与法国民族主义比较2017·全国卷Ⅲ·41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2.民主思想成为社会潮流2014·全国卷Ⅱ·29 新三民主义的影响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五年未考考情分析从近5年全国卷试题来看,本单元的命题呈现如下特征:1.从考查方式看,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2015年全国卷Ⅰ、2017年全国卷Ⅲ以40题、41题形式命题。

2.从材料形式看,以文献材料为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从考查知识看,维新思想、三民主义一直是历年新课标高考的重点。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毛泽东思想及新时期的理论近五年未曾涉及命题。

考点45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一、近代早期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派别抵抗派洋务派背景清朝闭关自守,愚昧无知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活动编译书籍,介绍西方创办近代企业,开设新式学堂影响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1卷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兄弟相传这一王位世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

这说明王位世袭除了传统的传子之外,方式进一步增多。

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

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

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3.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和答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和答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3.(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4.(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5.(4分)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如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6.(4分)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不及“革命”的.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7.(4分)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2019年全国卷高考历史(必修一)

2019年全国卷高考历史(必修一)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一)一、选择题(4分一个)1、(卷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卷1)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3、(卷1)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4、(卷1)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

这说明()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卷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6、(卷2)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7、(卷2)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42题为例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42题为例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考查===
题目中“评析观点,得出结论” 考查学生历史解释核心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能够客观论述历史 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提炼出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即观点 么?),然后运用史实作为证据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即 会有这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对这一观点有什么看法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答案示例
钱穆先生认为凡是中国的知识份子应该对中国历史抱有温 《国史大纲》写作的大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部分学者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历史学的研究 影响;具体成书时间是1940年,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持悲观论调者比较多。这时候中国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提高全民 气,这种精神基础就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此可知,钱穆先生敬告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抱有温 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针对核心素养考查的 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针对核心素养考查的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一)专题复习中的落实 1.强化时空观念。每次复习时,先强调专题所属的时期 然后再阐明主题。有必要时展示地图,或者是要求学生“脑 调出地图,并用语言描述。
2.夯实盖棺定论的基本史实,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重 制度,重要历史现象。告诉学生“不迷信教材权威,但要尊 威”。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对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提及,中华民族的文化是 先民“血液所浇灌,精肉所培雍”而成,故“我民族国家之前 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得其生机”。 钱穆先生 对学术界在欧风美雨冲击下形成的文化自卑情结表达了强烈的 不满,对偏激的虚无主义、浅薄的进化观、似是而非的文化自 谴论痛加挞伐,他语重心长地提醒国人,“非国家、民族不永 命之可虑,而其民族、国家所由产生之‘文化’之息绝为可 悲。”
二、从全国Ⅰ卷第42题看史学理论的教学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 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 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 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 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 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 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对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张帆先生进行了大量研究。外服 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 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 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外服之 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 盛衰而定。” 这就可以理解商朝17代30位王情况出现的原因, 商王有限的统治力并不能确保王位能够直接传给自己的儿子。
第42题,力求将社会热点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体 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培养学生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彰显了历史学 科独特的人文价值魅力,体现出历史学科独特的社会教育功能。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学素养考察题。试题呈现了钱穆《国史大纲》 的部分序言,让考生评价材料中的一个观点或全部观点,题型 上有所创新。就试题内容来看,本题讨论了国之有(信)史与 构建近代国家的关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对于优秀的史学传统的掌握要求是:知道历史上著名史学家的 治史情怀和治学态度,以及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推崇。 基于此,需要对胡适的文化民族主义史学有所研究。
关于商与西周的统治,沈长云先生提出,“商代的征伐, 只不过迫使叛逆者屈服,尚未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 自己的亲戚子弟统治的史实;而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 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 沈长云先生清晰地指出了 商与西周统治力的差异。若对此进行进一步探讨,需要结合商 朝的内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进行分析。
2019年高考全国1历史卷分析
一、从全国Ⅰ卷第24题看商和西周的教学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 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本题本身不难,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继承方式从商代的“兄 终弟及”向西周的“父子相继”发展。然后王位继承方式变化 背后,体现出商代与西周政治统治的巨大差异,王对其统治区 域的控制力在不断强化,王的权力和地位在不断提升。《普通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是: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 早期国家的特征。
在对材料背景有所了解之后,便于学生更加准确地分析设 问。设问亮点在于一反过去先下结论再阐释的表达,要求评析 完后再下结论,从而更好地遵循了“论从史出”的原则。
第24题发挥了以史育人的积极导向作用,突出对主干知识、 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人文精神与素养的考查,突出了高考的 选拔功能,发挥了引导高中历史教学、助推素质教育的作用。
据许倬云先生研究,与商代相比,西周的分封制是一个巨 大的创造,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 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 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许倬云先生提出,“新封的封 国,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 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 在许倬云先生看来,周人封建制度 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 当作历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所以周人出于军事与政治目 的创造的分封制,大大提升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力,在客观上 为中国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出现了11代12位王的情况。 也使得西周与商代相比,王位的继承沿着“父子相继”的方向 发展。
在20世纪的中国史学流派中,文化民族主义史学独树一帜, 对当时的史学有重要影响。文化民族主义史家认为,历史学家 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复原历史的结构,追求历史事实的真实,更 重要的在于追寻民族文化传承的血脉,肩负起为中国文化续命 的责任。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的 侵华战争。在日本侵略者的步步侵逼下,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不但意味着国家可能不保,就是中华文化也将遭受灭顶之灾, 中华民族真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大批学者,无论是文化保守主义学者、自由主义学者,还 是马克思主义学者,都以保存中国文化为己任,主动承担起重 新诠释中国文化的责任,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抗战救国的文 化资源,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将学术研究直接服务于抗战。 “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主张“文化救国”,“学术救国”, “读史救亡”的民族主义思潮、爱国主义思潮空前高涨。在这 样的背景下,钱穆先生彻底完成了治学方向的转变,其标志便 是《国史大纲》的完成。这就是第42题材料的时代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