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秀《匠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走红,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故宫文物修复师。
55岁的王津师傅是他们的代表,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
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
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出神入化的技艺。
其实,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
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
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成就无数工匠大师。
如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几乎全靠手工制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如果没有其儿时就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一直努力,当然就难以成为一名大师。
像过去,一个学徒工,要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学上十多年才能出师。
此中之艰苦,可想而知。
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
即使到了当代,像瑞士的钟表工业,意大利的一些制鞋业,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就是因为机器的流水线上,很难达到工匠手艺之精致的程度。
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
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谧中不惧寂窦、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
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更为匆匆。
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更需要有时能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
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其实成功正在一步步逼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让技艺超凡脱俗,令手中精品迭出,成就更多传世经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不息。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三十二)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三十二)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召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B.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C.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建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D.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指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答案:B本题考查识记错别字的能力。
A项,召牌——招牌;C项,建康——健康;D项,指归——旨归。
故选B。
2、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缀满枝头啜汤惙怛伤悴B.仓廪殷实大义凛然窗檩如实禀报C.一竿晴日百尺杆头干旱肝胆相照D.酤酒对酌怙恶不悛估计沽名钓誉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本题中,C项,百尺杆头,应写作“百尺竿头”。
故选C。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琴弦.船舷.谄.媚垂涎.三尺鲜.为人知B.沧.海苍.茫怆.然创.巨痛深满目疮.痍C.宵柝.拓.展落魄.拓.扑学唾.手可得D.畴.昔胡诌.雏.形未雨绸.缪踌.躇满志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
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本题,A项,“谄”读chǎn,“鲜”读xiǎn,其他读xián;B项,分别读cānɡ,cānɡ,chuànɡ,chuānɡ,chuānɡ;D项,“诌”读zhōu,“雏”读chú,其他读chóu;C项,都读tuò。
匠人与大师 语文阅读答案 (2011年广西桂林中考语文试题) - .doc

匠人与大师语文阅读答案(2011年广西桂林中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
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
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
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
广西专版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后训练部编版必修上册

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后·训练提升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4月24日是我国的“中国航天日”。
50多年前的这一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放射胜利,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航天日的设立,是为了牢记历史、传承精神,这是对几代航天人不懈追求航天梦的褒奖和致敬。
5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东方红”奏响太空到“北斗”指路、“天宫”览胜、“墨子”传信、“嫦娥”问月,再到“天问一号”遥指火星,我国航天员①,让航天科技以令人惊羡的速度,不断刷新纪录,创建奇迹。
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荒芜戈壁到浩瀚海洋,到处都留下了中国航天人艰苦创业的踪迹,孕育形成的宏大航天精神已经深深②进中国人的血脉。
中国航天何以取得如此成就?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之言令人深思:“被祖国须要是一种华蜜。
”的确,航天事业能够取得成就的今日,源于独特的制度优势的缘由,也源于航天人把多数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而凝合起的磅礴合力。
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崛起,把个人幻想融入中国梦,这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密码,也是整个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宝。
我们应大力③“航天精神”,坚决信念,同舟共济,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历史业绩,谱写新时代奋斗者的壮美篇章。
1.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参考答案:①不负众望②熔铸③弘扬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精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变更原意。
参考答案:航天事业能够取得今日的成就,源于独特的制度优势,也源于多数航天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而凝合起的磅礴合力。
解析:原句有三个问题,一是主谓搭配不当,“今日……源于……”不搭配;二是成分赘余,删去“……的缘由”;三是语序不当,“多数”应修饰“航天人”。
3.下列句子是航天员送给青少年的寄语,最不恰当的一句是( )A.千年梦圆于今朝,大火箭飞冲九霄。
B.早有壮志献蓝天,投身航天美梦圆。
C.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学问,为“航空梦”添彩!D.深邃太空,奇妙无穷,探究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
《工匠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工匠精神①两把菜刀摆在你面前,“张小泉”和“双立人”。
②“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当年用龙泉之钢铸造,六十六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
“双立人”创建于1731年,它所在的索林根小城地处德国西部,是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也是1915年,双立人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独揽4项大奖,是如假包换的德国百年品牌。
③如今的“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被视为“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双立人则百般求变,不断更新不锈钢锻造技术,生产工艺全面创新,款式、门类层出不穷。
④在商店里,张小泉菜刀的价格是双立人菜刀的1/20,至于销量和销售区域,差距可能更大。
⑤中国不乏匠人,但却缺乏新工匠。
全国的老字号品牌超过 1.2万个,摊开来,家家都有一个与传承和工匠精神有关的“神话”。
可是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容光焕发,查之根源,正是因为有新旧之别。
⑥云南白药由云南名医曲焕章发明于1902年,被视为止血神药。
早年的云南白药,为粉末状,用小瓶封装。
一姓单传,百年不变。
⑦也是从十多年前开始,这家企业在王明辉的带领下大开大合,先后从散剂开发出胶囊剂、创可贴等新品类,甚至还进入牙膏、洗发水等快消品领域,成为老字号企业中第一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公司。
⑧,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回到传统,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让“上帝”先“死掉”再“复活”,在当代的生活和审美中重新寻找存在的理由。
也就是说,工匠精神应该要在传承中求创新发展。
⑨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对匠人的解读是:通过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体现时代的生活品质和审美特征。
在他看来,“制造就是思考”。
⑩因此,我们在寻找的“匠人”,必须是一个“新工匠”。
如何成为一个新工匠?首先要有手艺人精神。
他专注于产品本身,尊重制造的基本规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2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
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
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如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
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其意蕴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
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
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
庄子以庖丁娴熟技艺、游刃有余的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
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
叶剑秀《匠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匠人叶剑秀毕一刀是远近闻名的乡下剃头匠。
近年来他不再开铺子,专给死人剃头刮脸。
毕一刀的手艺是从他爹毕石头手里传承下来的。
当年毕石头在自家大门口朝街盖两间门面,开个剃头铺子,支应着本村或十里八村的乡人。
毕石头给人刮脸剃须时,舀两瓢剃头炉子里的热水,把人的头摁在脸盆架前,用一只手噗唧噗唧洗出浸润的响声,然后拉起盆架上晃悠的篦刀布,哧啦哧啦滑动几下锋利的剃刀,转身走向仰躺的客人面前。
剃刀在高低不平的脸上熟练游动,开始是有声有响,接着是有滋有味,反复几遍后,客人闭目微醉,恍入梦乡,带哨的鼾声不经意就从喉管里溜达出来。
直到毕石头合上剃刀,双手拍出脆响的巴掌,客人才会从温柔的梦乡里懒懒地醒来。
与爹相比,毕一刀不但能把客人侍奉睡着,还能把客人摆弄得憨态盈笑,嘴流涎水。
毕一刀的雅号就是这么落下的,以至于村人忘了他的原名。
毕一刀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从小都跟爹学手艺。
改革开放初期,弟弟妹妹全都飞出乡村,到不同的城市开店经营,或是理发店,或是美容院,个个混得有车有房,日子流光溢彩。
毕一刀当初不愿出去的理由很简单,乡下那么多人的头谁来剃呢。
毕一刀守着老爹留下的两间门面,继续他的剃头营生。
几年前,毕一刀索性关了铺子,年岁大了,准备安享晚年。
谁料毕一刀终归是难以停下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
人都爱面子,死人也是。
乡下人去世,无论身份高低,装殓前总要做最后一次剃头刮脸,干净整洁地走了,儿女们也算尽了孝心。
谁家不死人,哪村无亡魂?周围几个村,这家请了那家请,毕一刀难得消闲。
当然,侍奉死人的酬金是不能少的,毕一刀说多少是多少,从没见哪家还过价。
毕一刀从丧祖哀号的人群中离去时,时常有一种美名的自豪和成就感。
毕一刀一直以为,他从事的是下九流行业,身份低下。
谁知老了老了,成了千家万户离不开的手艺人。
毕一刀开始盘算心事,能想起的家庭他琢磨个遍。
村里有多少老人,七十岁以上的几个,大病重病几个。
他精心算过之后,数目不小。
毕一刀忘算了一个人,是村里的张骡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8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含解析)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1.【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
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
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
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
“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
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匠人
叶剑秀
毕一刀是远近闻名的乡下剃头匠。
近年来他不再开铺子,专给死人剃头刮脸。
毕一刀的手艺是从他爹毕石头手里传承下来的。
当年毕石头在自家大门口朝街盖两间门面,开个剃头铺子,支应着本村或十里八村的乡人。
毕石头给人刮脸剃须时,舀两瓢剃头炉子里的热水,把人的头摁在脸盆架前,用一只手噗唧噗唧洗出浸润的响声,然后拉起盆架上晃悠的篦刀布,哧啦哧啦滑动几下锋利的剃刀,转身走向仰躺的客人面前。
剃刀在高低不平的脸上熟练游动,开始是有声有响,接着是有滋有味,反复几遍后,客人闭目微醉,恍入梦乡,带哨的鼾声不经意就从喉管里溜达出来。
直到毕石头合上剃刀,双手拍出脆响的巴掌,客人才会从温柔的梦乡里懒懒地醒来。
与爹相比,毕一刀不但能把客人侍奉睡着,还能把客人摆弄得憨态盈笑,嘴流涎水。
毕一刀的雅号就是这么落下的,以至于村人忘了他的原名。
毕一刀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从小都跟爹学手艺。
改革开放初期,弟弟妹妹全都飞出乡村,到不同的城市开店经营,或是理发店,或是美容院,个个混得有车有房,日子流光溢彩。
毕一刀当初不愿出去的理由很简单,乡下那么多人的头谁来剃呢。
毕一刀守着老爹留下的两间门面,继续他的剃头营生。
几年前,毕一刀索性关了铺子,年岁大了,准备安享晚年。
谁料毕一刀终归是难以停下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
人都爱面子,死人也是。
乡下人去世,无论身份高低,装殓前总要做最后一次剃头刮脸,干净整洁地走了,儿女们也算尽了孝心。
谁家不死人,哪村无亡魂?周围几个村,这家请了那家请,毕一刀难得消闲。
当然,侍奉死人的酬金是不能少的,毕一刀说多少是多少,从没见哪家还过价。
毕一刀从丧祖哀号的人群中离去时,时常有一种美名的自豪和成就感。
毕一刀一直以为,他从事的是下九流行业,身份低下。
谁知老了老了,成了千家万户离不开的手艺人。
毕一刀开始盘算心事,能想起的家庭他琢磨个遍。
村里有多少老人,七十岁以上的几个,大病重病几个。
他精心算过之后,数目不小。
毕一刀忘算了一个人,是村里的张骡子。
张骡子当了多年村主任,名声不好。
那年冬夜,张骡子去欺负王寡妇,翻院墙的时候,被起来解手的毕一刀无意撞见,后来被村民堵在王寡妇家里。
张骡子认定是毕一刀坏的事,仰仗权势,没少欺侮他。
前几年张骡子去了省城,他儿子在那里做个不大不小的官。
村里传言,张骡子患了绝症,在奈何桥边上喘气,早晚要回到老家的祖坟里。
毕一刀很纠结。
张骡子被拉回来,他儿子来请,去还是不去?去了咽不下心里那口气,不去显得没度量。
传言成真,张骡子被拉回村子。
张骡子的儿子来了,见面扑通跪在地上,就把毕一刀的心跪软了。
毕一刀在去的路上,心里盘算着怎样报复张骡子。
以前无论怎么威风,现在落到我的刀下,就要听从我摆弄。
不给他胡子刮净,让他不那么周正地去阴间。
似乎这样便宜他了,为王寡妇的事,张骡子快把自己的耳朵揪掉,还狠狠地扇过他几个耳光。
我要割掉他的耳朵。
不行,太扎人眼,只割开一点吧,毕一刀暗自摇摇头,这样不合情理和规矩。
在他脸上划开一条长口子,让他面目开花,在奈何桥这边游荡,算是最好的惩戒吧。
毕一刀揭开张骡子脸上的遮魂布,看到一张僵硬阴晦的脸,气压丹田,怒催胆生,他蘸一把热水,拍几下死灰冰凉的脸,只见他手起刀落,一刀一刀地刮下去。
刮了一半,他心里叹息一声,何必跟死人计较呢,手艺人有手艺人的本分,活儿还是给他做好吧。
完毕,毕一刀样子很失落,似乎心有不甘,看到身旁案板上的冬瓜,他把手中的剃刀用力锛在冬瓜上,拍拍双手说,别人一百五,他二百。
他脸上两个大痦子,不好刮哩。
毕一刀从张骡子家出来,脸上挂着极大的满足和自豪。
(有删改)
5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舀”“摁”“洗”等动词和“噗唧噗唧”等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毕石头给人剃头刮脸的过程,同时引出下文对毕一刀的叙述。
B.小说意蕴丰富,既有对传统手工艺凋敝的隐忧,对匠人精神的颂扬,也含有对农村存在的某些落后习俗,如爱面子等现象的委婉批评。
C.文中插入对毕一刀弟弟、妹妹相关情况的介绍,不仅有交代相关社会背景的作用,而且与主人公不愿离开乡村形成对比,有利于突出毕一刀的形象。
D.小说善于对人物心理进行刻画,在去张骡子家的路上,文章从第一人称角度,逼真细腻地展现了毕一刀欲报复张骡子时矛盾而复杂的心理。
54.毕一刀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分析其形象特点。
55.请结合文章分别谈谈你对文中两处画线句中毕一刀的“自豪和成就感”以及“满足和自豪”原因的理解。
【答案】
53. B
54.①精通剃头,技艺高超。
他不但继承了父亲的剃头技艺,还能在剃头时把客人摆弄得憨态盈笑,人送雅号毕一刀。
②坚守父业,甘于平凡。
他的弟弟、妹妹,到城市发展,有车有房,而他守着父亲留下的两间门面,以给村里人剃头为生。
③心思细腻,淳朴善良。
把村里的老人数量,得大病重病的多少,都在心里盘算清楚;为了给乡下人剃头,他当初没有去城里;张骡子的儿子扑通一跪他的心就软了。
④是非分明,固守本分。
面对“仇人”张骡子,最终他没计较,坚守了手艺人的本分,给死者尊严,把活儿做好。
55.第一处:毕一刀给人剃了一辈子的头,自以为身份低下,没想到年龄大了,手艺重放光彩,而且成了谁家都离不开的重要人物,受到别人的尊敬,因而自豪,有成就感。
第二处:他为自己以独特方式向张骡子“报复”而感到满足;同时又为自己的大度,战胜狭隘的心理,守住了手艺人的本分,给了逝者应有的尊严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