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认为
霍斯曼社会交换论

霍斯曼社会交换论
罗伯特·霍斯曼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人际关系理论。
该理论提出,为了获取有关报酬,人们在一个交换关系中会提供不同的资源或服务。
它是基于理性人性论与社会意义社会学的观点。
理论也被称为“分工理论”,认为每个人只投入他们能够做的资源,以便从另一方获得有价值的东西,以换取市场价值。
霍斯曼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关系是以劳动成本作为交换的基础,最好从总体收益中获得更多的回报。
这种社会交换的定价是根据两个因素来的:一是交换的占有者需要得到的“报酬”,二是交换的另一方“支出”的代价,以及如何从中提高价值。
该理论考虑了各方的满意度来评估交换。
此外,霍斯曼认识到对于一个成功的社会交换,社会主义和利己主义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社会主义是指关注社会问题和表达共同利益,而利己主义是指关注个人利益。
它们在社会交换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它们促进了双方之间的均衡关系。
霍斯曼的社会交换理论已经成为事实认识的一部分,在商业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理论为理解和确定生产者、消费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在一段时间段内,通过使用利己的想法来促进特定的利益,同时也可以维护公共利益,让个人收获他们所想要的报酬。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
使社会心理学发展出现质的飞跃的是实验方法引入。
一百多年前,特里普莱特对骑自行车的问题只进行了少量的局部实验,尚未建立系统的社会心理学体系。
一般认为,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
这本书的出版,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奥尔波特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第二章1、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
人们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收益和代价并存,若收益大于代价或与代价持平,相互作用则能够维持;若收益小于代价或者无收益,相互作用就难以维持。
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若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会内心不安;但若代价大大超过收益,就会产生气愤。
因此,公平和互惠方能使相互作用长期保持。
局限:难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贪得无厌;无法解释大公无私者和人类父辈对子代做出的巨大牺牲。
社会交换理论忽视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也不像社会学习理论那样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的行为看成是被简单实惠驱动。
2、认知失调理论:基本假设:认知失调理论又称认知不协调理论,最初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阐明和完成的。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观念与行为的改变的本质是态度的改变。
条件:⑴、逻辑的违背;⑵、文化价值的冲突;⑶、观念层次的冲突;⑷、新旧经验的矛盾。
认知失调的程度:⑴、失调的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得重要性成正比;⑵、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公共科考试:2022社会心理适应真题模拟及答案(4)

公共科考试:2022社会心理适应真题模拟及答案(4)1、大众汽车针对各个细分市场的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车型,满足各个细分市场上的不同需要,这种战略被称为()。
(单选题)A. 集中性市场营销战略B. 无差异市场营销战略C. 补缺营销战略D. 差异性市场营销战略试题答案:D2、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一种关系必须是双方都可以()才能得到保持,否则就不会保持。
(单选题)A. 受益B. 接受C. 认可D. 习惯试题答案:A3、某病人,男,38岁,因劳累受寒,寒颤、发热,胸痛咳铁锈色痰。
发热至39.8℃,有时退至39℃,持续数日如此。
该病人的热型为:()(单选题)A. 稽留热B. 驰张热C. 间歇热D. 不规则热E. 周期热试题答案:A4、一旦我们所依恋的人离开,我们就会产生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被称为。
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所造成。
(单选题)A. 现象B. 思维C. 心理D. 看法试题答案:B5、影片中,公司创始人成东青不断壮大公司规模的根本动力是()。
(单选题)A. 自我实现需要B. 创造利润C. 尊重的需要D. 金钱第一试题答案:A6、以下不属于教养风格的是:()。
(单选题)A. 权威型B. 专制型C. 暴力型D. 放任型试题答案:C7、3M公司能够屹立百年,最重要的是()(单选题)A. 倡导创新B. 建设企业文化C. 高薪招聘D. 提升员工价值试题答案:A8、对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的情绪。
(单选题)A. 相近B. 相反C. 难以确定D. 不同试题答案:D9、(),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
(单选题)A. 自我习惯B. 自我认识C. 调节自我D. 自我管理试题答案:D10、组织性缺氧的原因可有:()(多选题)A. 氰化物中毒B. 线粒体损害C. 硫胺素、尼克酰胺、核黄素等维生素严重缺乏D. 组织缺血或淤血试题答案:A,B,C11、危机管理的三个方面是()。
简述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

简述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引言人际关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与他人的交往、沟通和相互影响。
人际关系理论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和规律,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本文将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人际关系理论,包括社会交换理论、互惠理论、亲密关系理论和自我扩展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利益和成本的平衡。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计算得失,并根据自身利益来决定是否与对方建立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了利益和成本的权衡,以及人们在交往中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倾向。
社会交换理论还提出了交换关系和共同利益作为人际关系的两个重要要素。
交换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相提供和获取资源、信息和支持的过程。
共同利益则是指双方在交往中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利益。
互惠理论互惠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是基于互相给予和回报的原则。
根据互惠理论,人们会根据对方的行为给予对应的回报,以保持关系的平衡和稳定。
互惠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互相合作和回报的倾向,这种回报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情感支持和帮助。
互惠理论也提出了公平和公正的概念。
根据互惠理论,人们在关系中追求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即努力使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保持平衡。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自己的付出远远超过了回报,他可能会感到不公平,并可能采取行动来恢复平衡。
亲密关系理论亲密关系理论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和亲密程度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亲密关系理论,人们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动机是满足彼此的情感和需求。
亲密关系理论还指出,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时间和共享的经历,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互信和情感联系。
亲密关系理论还提出了四种亲密关系的类型,包括亲密关系的肯定特征、情感投入的程度、情感稳定性和亲密关系的语境。
这些类型描述了不同亲密关系的特点和形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
自我扩展理论自我扩展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是为了满足个人自我概念的扩展和升华。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人物简介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波士顿。
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
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
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他早期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小群体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
后期,他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研究。
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
霍曼斯的社会学思想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时,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
一、背景2O世纪4O年代以后,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学界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适应美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帕森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由AGIL等四个有机部分构成,其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据一定的结构、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
这正如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说:“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
然而,社会结构和功能如此的完美性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丰富性特征.因而往往也就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显然不符合20世纪6O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所构造的“理想类型”引起了社会科学家们的严重不满。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客的忠诚度和品牌价值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总之,社会交换理论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它为我们理解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 了重要的框架和指导。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个理论 ,以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观点,社会交换理论还有一些其他重要方面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社会交换与文化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文化因素对人类互动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交换的规则、方式和
1 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例如,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另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集
体主义和合作。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交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对人类互动的影响和
作用
社会交换与网络结构
2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与网络结构理论相结合,解释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交换和权力关系。在社会网络中,
个体之间会形成复杂的交换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直接的联系,也可以是间接的影响。通过研究网络
结构中的社会交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网络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交换与心理健康
3 社会交换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心理健康问题中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支持和
的利益
社会交换的情感因素:社会交换
4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还包括
情感上的交换。参与者之间通过 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来增进彼此
之间的信任和依赖
3
社会交换的依赖性:社会交换的 参与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他们 需要对方的资源和支持来获得自 己所需的利益。这种依赖性可以 促进交换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交换理论——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交换理论——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着重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理论认为,个体之间的互动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回报或利益,而不同的社会交换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介绍社会交换理论的起源和主要概念,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自1958年George C. Homans提出社会交换理论以来,该理论已成为社会学中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是理性的行动者,在互动中寻求一定的回报或收益。
这些回报可以是物质的,如货币、物品或服务,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社会认可、亲密关系或感情投资。
个体之间的社会交换会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本和利益。
成本是指为了达成某项交换而必须承受的代价,而利益则是个体可获得的收益,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回报。
个体在做出决策之前会对成本和利益进行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交换方式。
在社会交换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正义感。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正义感来判断交换是否公正。
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承担的成本过大,而收益却很小,那么他们可能会拒绝交换;而如果交换对双方都是有利的,那么交换就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一对一的关系、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内部的关系。
在个人层面,家庭内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互换照顾、分摊家务和支付账单等。
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专业技能、合作项目和城市管理等。
在国家层面,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贸易、技术转让和国际援助等。
社会交换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关系和行为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揭示了个体之间的依赖关系和互动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组织和结构。
此外,社会交换理论还可以激发人们思考正义和公平的概念,促进社会合作和和谐。
然而,社会交换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假定个体之间都是理性的行动者,而人类行为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文化、心理、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因素的制约。
电大社会心理学选择题单选多选

社会心理学选择题1“9·11”事件后,美国人面临着进一步恐怖威胁时,由来已久的种族对抗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缓和.是因为( D.共同外部威胁)会促使群体合作的产生.2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D。
情感状态)会影响社会认知。
3 “望梅止渴”的成语说的是一种(A。
直接暗示)。
4 “行之于心,应之于手”属于态度改变的(C.内化)阶段。
5 ( A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而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影响日趋重要。
6 (B.调查法)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7 (B。
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8 (B。
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9 (B。
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10 (B。
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11 (B。
信念)是指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通常是以对某事某物的相信和怀疑的方式表现于外而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12 ( C。
公平理论)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13 ( C.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14 (D。
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15 (D.移情-利他假说)认为,人们的确存在纯粹出于善心的利他行为,其产生条件是人们把自己放在需要帮助的人的位置、以他们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相互依存的团体之间通
过一系列的互动而产生了义务感,只要团体之间遵守某些交换原则,那么相互间的关系在维持一段时间后将会产生信任的、忠诚的和相互的承诺。
比如,当个体从他们的组织获得经济的和社会情感性的资源后,他们感觉有义务去友善地反馈和回报组织。
个体回报组织的一种途径是改变他们敬业的
水平。
也就是说,员工选择以不同的敬业度水平来对他们从组织中获得的资源做出反馈。
在个体对组织的行为进行反馈的过程中,将自我更多地带入工作角色中和贡献更大程度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资源是一种很深入的途径。
对员工而言,改变他们的工作表现的水平更加困难,因为工作表现经常被评估并且被用作薪酬和其他行政决定的基础。
鉴于此,员工更可能以敬业度与组织提供的资源和利益相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为解释员工改变敬业程度提供
了一个理论基础。
在Kahn (1990) 和Maslach et al.(2001)模型中的敬业状态可以被考虑为在社会
交换理论下的经济和社会情感性资源的交换。
当员工们从组织得到这些资源时,他们感觉到有义务以更高程度的敬业回报组织。
如果组织未能提供这些资源,员工们更可能从他们的角色中回撤他们的自我,处于不敬业的状态。
因此,个体准备在工作角色表现中贡献的认知的情感的和生理的资源的量是随组织提供的经济和社会情感性资源不断变化的。
在Maslach et al (2001)的模型中,社会支持
也是敬业度的前因变量之一。
社会支持包括感知的组织支持和感知的主管支持。
Schaufeli 和Bakker(2004)的研究发现,同事支持这种工作资
源也可以预测敬业度。
多项研究认为,社会支持的缺乏与职业倦怠相关(Maslach et al ,2001)。
此外,一线主管被认为对提升员工的敬业度尤其重要,或者是员工不敬业的根源。
Alan M. Saks 和J os eph L.(2006)的研究发现,感知的组织支持与工作敬业度和组织敬业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感知的主管支持与工作敬业度和组织敬业度关系不够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