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茶馆赏析

合集下载

茶馆_赏析

茶馆_赏析

《茶馆》赏析《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

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在西欧的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一、《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

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

1.王利发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

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比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

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

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

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

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

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

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

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

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

茶馆话剧赏析

茶馆话剧赏析

茶馆话剧赏析
茶馆话剧是我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由郭沫若所创作,首演于1958年。

该剧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等一群普通人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命运的沉浮。

茶馆话剧的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首先,剧中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性格鲜明,代表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

比如,茶馆老板王利发是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商人,他经营茶馆时对待顾客热情周到,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关心国家大事。

而茶馆中的茶客、小人物等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通过这些角色的刻画,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贴近剧中人物,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茶馆话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剧中涉及了清末民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北洋政府、五四运动等,以及中国百姓在这些事件中所承受的苦难和困境。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再现,茶馆话剧不仅展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疾苦和斗争。

此外,茶馆话剧还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剧中的人物形象既有善良正直的人,也有狡诈利己的人,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使得剧情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通过展示人性
的复杂性,茶馆话剧让观众对社会问题有着更加深入的思考。

总的来说,茶馆话剧是一部经典之作,它通过展示人物形象、历史事件和人性的多个层面,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无论是戏剧爱好者还是普通观众,都可以从中获得思考和感悟,体味到中国戏剧的独特魅力。

请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茶馆》进行赏析。

请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茶馆》进行赏析。

请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茶馆》进行赏析。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话剧作品,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该剧以晚清末年的一个茶馆为背景,通过对茶馆中各色人物的描绘和交流,展现了中国社会百态和历史变迁。

在对《茶馆》进行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社会背景:《茶馆》以晚清末年为背景,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通过茶馆中不同人物的对话和争论,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民众的贫困和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新思想和变革的渴望。

2. 人物形象:《茶馆》中塑造了众多生动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地域,各具特色。

比如,茶馆老板王铁匠代表了底层劳动者的艰辛和无奈;妓女柳如是则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处境;文人曹禺代表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呼唤。

3. 对话与争论:《茶馆》中的对话和争论充满了哲学和政治色彩。

通过茶馆中人物之间的辩论,展现了不同思潮的碰撞、观念的冲突,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秩序的弊端和腐败。

4. 主题意义:《茶馆》所表达的主题是对传统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变革的追求。

作品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对话,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困境和民众的苦难,呼唤着改革和进步的声音。

综上所述,通过对《茶馆》进行赏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和人性的深层意义,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
注和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命运。

茶馆老舍赏析

茶馆老舍赏析

茶馆⽼舍赏析茶馆⽼舍赏析 ⽼舍《茶馆》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茶馆⽂化,也反映了⽼舍先⽣对于社会变⾰的个⼈看法。

下⾯是⼩编带来的茶馆⽼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茶馆》从第⼀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体现得淋漓尽致。

《茶馆》的思想内容: 三幕话剧《茶馆》,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各样的⼈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活。

在这50年间,,社会上发⽣了许多重⼤的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没有正⾯描写这些事件,⽽是选择北京城内⼀家⽼茶馆,通过它的历史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物⽣活的变化,从侧⾯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之处,可以容纳各式⼈物。

⼀个⼤茶馆,就是⼀个⼩社会。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典型环境,让各类⼈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举⽌写他们怎样活着⼜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物有七⼗多个,他们各有⾃⼰的经历,各有⾃⼰的故事,汇成⼀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茶馆》没有⼀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

《茶馆》中出场的⼈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的⼈⽣轨迹⽣活着,⽽正直、善良的⼈物⽆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霸道。

作者把⽭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物与⼈物之间的每⼀个⼤的或⼩的冲突都暗⽰了⼈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

课⽂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的⼈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盾冲突。

这种看似“⽆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舍先⽣把⽭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与⼈之间的每⼀个⼩的冲突都暗⽰了⼈们与旧时代的冲突。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老舍说过“我向来不跟着别人跑......砌墙之砖,都平平正正,而无独立之美,我不愿摹仿别人,而失去自己的长处”。

纵观老舍的剧作,每一出都有其独到之处,而《茶馆》则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创作的富有独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一、《茶馆》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它构思上的独具匠心。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时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重要时期。

剧作家在表现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旧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出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重大主题的时候,切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并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把前后近30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连缀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展示出众多的人物和漫长的历史。

这种横断面连缀式的写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现实生活的无限性和戏剧情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且也突破了传统话剧作品的陈旧模式,充分显示了老舍艺术构思的高超巧妙。

二、在话剧结构上的创新,是《茶馆》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从结构形式上看,《茶馆》与传统话剧截然不同,表现了老舍大胆而独特的探索和创新。

纵观《茶馆》整部剧,它既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戏中三幕的划分不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是着眼于时代,时间跨度相当大。

另外从剧情上看,幕与幕之间也无必然联系。

为了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剧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老舍打破了传统的情节式的结构,采用“人像展览式”的形式,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风云变幻进行描绘。

同时安排以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

茶馆艺术分析

茶馆艺术分析

一、《茶馆》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它构思上的独具匠心。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时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重要时期。

剧作家在表现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旧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出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重大主题的时候,切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并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把前后近30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连缀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展示出众多的人物和漫长的历史。

这种横断面连缀式的写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现实生活的无限性和戏剧情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且也突破了传统话剧作品的陈旧模式,充分显示了老舍艺术构思的高超巧妙。

二、在话剧结构上的创新,是《茶馆》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从结构形式上看,《茶馆》与传统话剧截然不同,表现了老舍大胆而独特的探索和创新。

纵观《茶馆》整部剧,它既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戏中三幕的划分不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是着眼于时代,时间跨度相当大。

另外从剧情上看,幕与幕之间也无必然联系。

为了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剧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老舍打破了传统的情节式的结构,采用“人像展览式”的形式,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风云变幻进行描绘。

同时安排以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

首先,确定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显示出老舍的匠心。

《茶馆》的三幕戏反映了三个时代,在此,剧本是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描写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近50年的旧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种种人物命运的变迁,生活画面非常之广阔。

茶馆艺术赏析

茶馆艺术赏析

茶馆艺术赏析
《茶馆》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巅峰之作,其艺术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首先,从时代背景的选择上,《茶馆》展现了旧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近50年的风云变幻图景。

通过选取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的垂死挣扎、北洋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这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横断面,作品以点带面,概括了半个世纪的丰富深邃的社会历史内容。

其次,在地点选择上,《茶馆》巧妙地通过茶馆几十年的兴衰沉浮以及发生在茶馆里的日常琐事,折射出三个时代的动荡和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

观众通过茶馆这个窗口,看到了整个时代的缩影。

此外,剧中人物众多,都是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物。

他们通过各自的人生片断展示着社会生活的风貌和本质,传递出时代变迁的信息。

这种“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使得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容纳了广博的生活内容。

总的来说,《茶馆》的艺术构思独具匠心,其深邃的历史内涵、独特的时空设定和鲜活的人物塑造都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中国话剧的里程碑之作。

试述老舍话剧《茶馆》结构上的特色

试述老舍话剧《茶馆》结构上的特色

试述老舍话剧《茶馆》结构上的特色一、绪论话剧《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其结构上独特的安排使得该剧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茶馆》在结构上的特色。

二、历史背景的铺垫在谈论《茶馆》结构上的特色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剧作所处的历史背景。

该剧以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北京茶馆为舞台,通过茶馆中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这样的历史背景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基础。

三、跳跃的时间线《茶馆》的结构在时间线上并不是线性进行,它通过不同时间段的跳跃,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茶馆及茶馆中的人物呈现给观众。

这种非线性的时间跳跃既能够展示历史的延续性,也能够体现社会变革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观众通过剧中人物的不同遭遇,感受到了历史中的变迁和个体命运的无常。

四、多线程的故事叙述《茶馆》在叙事上采用了多线程的结构,通过呈现茶馆中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示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命运和矛盾。

从茶馆老板到茶客、从官员到妓女,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线索。

这种多线程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故事的内涵,增加了戏剧的张力和观赏性。

五、剧中对话的丰富性《茶馆》的剧本中充满了丰富的对话和表演交锋。

通过对话中人物的争吵、辩论和冲突,剧作展示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些对话不仅具有戏剧冲突的张力,还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弱点。

六、人物形象的鲜明性《茶馆》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鲜明而具体。

无论是茶馆老板王利发的善良与坚守,还是妓女玫瑰的抗争与坚强,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满和立体性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剧中角色,增强了观众与剧作的情感共鸣。

结论《茶馆》作为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话剧,其在结构上的特色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画卷。

通过时间线的跳跃、多线程的故事叙述、丰富的对话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该剧成功展示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观后感
这一学期选修了《话剧鉴赏》这门课感觉学到了好多知识,以前听过的话剧比较少,即使听说了也对它们不了解,通过学习这门课,老师详细的给我们讲了好多话剧的知识,还给我们看了好多话剧欣赏,感觉挺好看也挺有感触的,尤其是老舍的《茶馆》,老舍以自己广阔的表现领域、独特的表现方式、丰富的形象体系和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小说和话剧。

以前就对老舍的话剧很感兴趣,终于有机会看到他的作品出现在大屏幕上,看了他的《茶馆》感触很深,真是大茶馆折射小社会,一种文学艺术!
《茶馆》借北京城一个名叫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一是康梁维新变法失败后的清末;二是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统治的民国初年;三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变化,展示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近50年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

五十年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段,为了能够更好的驾驭这种历史概括,作者选择了自身的生活经历,避开了不熟知的社会问题,他说:“在这些变迁中,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

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因此,作者决定“把他们集合在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即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入手,将其活动范围具体限制在茶馆中予以展现并以此透露出时代变迁的气息。

一个茶馆怎能具有如此大的社会包容,作者进一步说明“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等”,品茶下棋的、谈判交易的、说媒拉纤的、打架说和的……具体些就出场的七十余人中,有时时改良以求生计的王利发、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清宫红的发紫的庞太监、信洋教的马五爷、破产农民康六、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以及女招待小丁宝等等。

这些人初看似无联系,但伴随剧情的发展,他们在茶馆这个具象中演绎了一幕幕光怪陆离的人生,折射出黑暗腐朽的社会境况。

鉴于此,老舍先生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下面将试就话剧《茶馆》对农村生活、城市工商业、群魔乱舞的丑类的呈示以及帝国主义的呈现四个方面分别予以说明其精心构筑的社会内蕴。

对农村生活的悲情揭示:
《茶馆》第一幕写到:尽说媒拉纤为能事的刘麻子在做一桩买卖,是在替庞太监说媒,而即将成为其妻子的是年仅十五岁的农村姑娘康顺子。

康顺子的父亲康六本是京郊一老实巴交的农民,奈何“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一家大小一天还吃不上一顿粥,再加上东家逼债,在一句“爸不是人,是畜生”的自责中将其卖掉。

康顺子--一个农村姑娘,其身价尽是屈指可数的十两银子。

当康六提出质疑时,刘麻子则说:“找便你们全村儿,找的出十两银子不出?在乡村五斤白面换个孩子。

”康六听后竟默认了,可见刘麻子所言并不假,由此我们见到农村经济在衰退,农民贫困以至到了卖子换粮的悲惨境地。

可是在当时的农村卖儿卖女的岂是康六一家,在该幕中一个乡妇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进了茶馆,肯求“那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二两银子卖自己的亲生女儿,其间有不舍、有无奈、或许还包孕着更大的恨。

回首该幕中,刘麻子的一块洋表就值五两银子,在那个年代,活生生的人竟没有一块洋表值钱。

康六父女以及乡妇的遭遇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农民生活的贫困,老舍先生也以此完成了对农村生活的悲情揭示。

对城市工商业凋敝的直观描摹:
裕泰茶馆在王利发的经营下:开始依靠“父辈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赢得许多主顾,可以说是“生意兴隆真不赖”;接着灭了清廷来到了民国,茶馆“改变了样子和作风”---前面卖茶后面公寓,且茶座也大加改良,可结局却是“越改越凉”。

兵荒马乱的年代,百姓以求苟活性命要紧,谁还有心思逛茶馆。

可仗要打,军阀们摊派下来的粮食要缴,大兵们敲诈勒索的钱要给,特务们要的“那点意思”每月一日要准时送到,否则“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面对欺压和讹诈,他是无奈而又无可奈何,此时的茶馆已是难继昔日的繁荣;最后王利发为了重振裕泰雄风,想起了添置女招待、评书却不奏效,可以说为了维系茶馆的经营,他总是千方百计,但“动脑筋白费力,胳膊拧不过大腿去。

”军阀的无止尽摊派,特务们的定期勒索,加上唐铁嘴们的白喝茶、巡警大兵们要“孝敬茶钱”,把偌大一个昔日风光的老字号茶馆推向绝境,然而决定其命运的却是国民党逆产接收大员沈处长和小刘麻子,小刘麻子获旨要“修理这个茶馆”,并把他修理成“处长个人的小俱乐部”,也顺带修理掉了王利发的性命,裕泰茶馆最终是寿终正寝了。

秦仲义一心想走实业救国之路,在他看来办“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就的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朗朗赤子之心让这位“财大业大心胸大”的民族资本家“把本钱拢在一块开工厂”了。

可树大招风,日本人一入侵,他的工厂便被“合作过去了”,“盼星星盼月亮”,等到了进北平的国民党,可是鉴于其于日本的合作史,沈处长以逆产处理了仓库的货,并拆毁了作为逆产的明证――工厂。

由此彻底毁灭了秦二爷富国裕民的希望,眼见四十年心血毁于一旦后,他道出“有钱呀,就应当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做好事。

”的自嘲,意识到全世界也找不到这样腐败的政府。

王利发苦心经营的茶馆、秦仲义想实业救国而开办的工厂最后都毁在民国手里,文本恰是以这两个人为代表证明在那个时代力求发展民族工商业是不可能的。

对群魔乱舞社会的无情鞭挞:
老实本分的王利发为为之经营一生的茶馆殉了葬;常四爷一句“大清国要完”被关一年多,终其一生感喟“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呢?”;曲艺名手卫福喜一场演出只上五个座,还有两个蹭听的;偌大的一个北京城面临饥饿和内战的煎熬,胸怀爱国之心的广大青年学生走上街头罢课示威,却遭到军警和二得子们的肆意殴打,教师被迫改行登三轮。

腐败黑暗的时代生生扼杀了诸如王利发、秦二爷等老实本分和爱国之正直人,却造就了“应运而生”的社会渣滓。

王利发变着法子改良,苦心经营老字号茶馆:可唐铁嘴们白喝茶水;大兵、巡警“光临寒舍”使茶馆蓬毕生辉,必然要孝敬茶钱;特务们伸手要那点意思。

被逼无奈的他发出如此感叹“那些狗男女活的有滋有味”。

的确,唐铁嘴“感谢这年月”,其子有做天师之愿的小唐铁嘴就暗自庆幸“应运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如鱼得水。

”;小刘麻子更是发扬父辈之光,筹组所谓的“妓女托拉斯”且美其名曰“花花联合公司”,并自任总经理;已是抗战胜利后的民国了,庞太监的四侄子、侄媳却张罗在西山一圆皇帝娘娘梦;有甚者两个逃兵合伙买一个老婆的闹剧竟出自以民主、平等自居的大民国。

“这年头是邪年头,正儿巴经的东西全得连根烂。

”作品意在借一个说书人之口完成了对群魔乱舞社会的无情鞭挞。

对深居幕后帝国主义的隐性再现:
鲁迅笔下的狂人从字里行间看到了“吃人”,而从《茶馆》一剧中我们依稀
捕捉到帝国主义游荡的幽灵遍布社会的角角落落。

回顾第一幕,在街面上混,吃着官饷的打手二得子蛮横无赖,故意摔碎茶碗向常四爷示威挑衅,耿直倔强的常四爷不甘示弱,看当时情形真是一触即发,这时马五爷仅一句“二得子,你威风呀?”就吃倒了蛮横的差爷,原因何在?他信洋教后台硬,有洋人撑腰,“连官面上都不惹他”。

接着老舍先生借常四爷的口道破了洋货充斥的景况“咱们一个人身上得有多少洋玩意呀!……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呀。

”可是到了抗战胜利后的民国“美国针、美国线、美国牙膏、美国消炎片。

还有口红、雪花膏,玻璃袜子、细毛线……”真又是另一番天地。

即便如此我们尚能忍受的话,那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掠夺走的就不仅是中国的钱,同时也捎带走了道义和礼仪廉耻的灵魂:无耻至极的唐铁嘴就说“两个大国伺候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拥兵自重“今天王大帅打李大帅,明天赵大帅又打王大帅。

是谁叫他们打的?”作过国会议员的崔久峰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说“是洋人。

”军阀各派纷争、打仗,打的是钱,洋人做军火生意从中获益。

剧中讲到小刘麻子筹建“妓女托拉斯”聘小唐铁嘴做顾问,每月要“几块美钞”,业务方面重点倾斜美国军队,这样“满足了美国兵的需要,对国家有利。

”这一方面点明了抗战胜利后美国人得势,又暗合了当时的中美关系。

如此种种从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对深居幕后的帝国主义实现了隐性再现。

看完老舍的《茶馆》才知道什么是大家,不愧是“人民艺术家”。

艺术源于真实,源于生活,源于对社会广阔空间的多角度再现。

《茶馆》一剧完成了对这一文学原则的经典实践:三幕剧三个历史时期立足茶馆这一生活具象从多角度呈示给我们的是近50年中国的风云变幻史。

老舍夫人胡挈青曾说“《茶馆》吸引人的原因,正是其经典的内涵。


话剧既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艺术,更带我我们好多感触,让我们更了解社会,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更多的话剧表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