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市现有对外开放景点40多个,其中省级文保单位15个,3A 级景区2个,2A级景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正在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东方湿地之都”。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目前麋鹿种群6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集蓝天、大海、海涂、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等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盐城不仅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民俗文化特色也很鲜明。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小戏之乡”、“现代戏之乡”的美称。历史上名人和名胜古迹较多。市区有南宋丞相陆秀夫祠堂、明末书法家宋曹故居等人文景观,大丰市白驹镇是《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故里,东台西溪有北宋宰相范仲淹的“读书堂”,亭湖便仓有北宋宰相卞济手植的“枯枝牡丹”。现代著名外交家乔冠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的故乡也在盐城市境内。

坚持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重视建设本土特色的学校文化。要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通过实施新课程计划来丰富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注重开发学校的课程文化资源,尤其是通过校本课程、综合活动课程、劳动实验课程等加强本土资源的开发。各地各有关学校特别是四星级高中,要充分发掘老区特有的人文底蕴,在弘扬老区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振兴淮剧艺术,开发海盐文化和滩涂文化等不同方面注重收集整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加以开发利用,形成主题系列,形成区域文化建设基地,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层次。要加强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活动,营造生机勃勃的有个性的校园景象,让学生在各种特色文化中接触、感受先进的鲜活的文化滋润,抑制和抵制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进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爱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不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治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爱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进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阻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

常规旅游的一种专门形式,游客在观赏和巡游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情愿到大自然中巡游而不是去现代的都市和海滨度假,强调进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爱护,是可持续进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同时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制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专门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模板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1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 国家旅游局最新制定) ( ) 一、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 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二、引言 2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在旅游研究、区 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 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 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试行稿) 》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 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 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 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 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 主要适用于旅游界, 对其它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3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 以及旅游资源 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 点) 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 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 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 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260中华人民共 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云南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总结

云南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总结 一、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一)陆地生态旅游资源 1、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金殿国家森林公园、钟灵山国家森林公园、棋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小白龙国家森林公园、圭山国家森林公园、来凤山国家森林公园、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泉国家森林公园、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清华洞国家森林公园、巍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龙鱼洞国家森林公园、天星国家森林公园、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鲁布革国家森林公园、珠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五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关天星国家森林公园、西山森林公园 2、草原生态旅游资源:云杉坪、牦牛坪、黄草岭、大海草山 3、荒漠生态旅游资源:元谋 (二)水体生态旅游资源 1、湖泊生态旅游资源:滇池、程海、泸沽湖、抚仙湖、杞麓湖、异龙湖、星云湖、阳宗海、洱海、浴仙湖 2、温泉生态旅游资源:安宁温泉、下关温泉、云县小定西沸泉、龙陵邦腊掌温泉、新滩坝温泉、腾冲热海 3、河流生态旅游资源:金沙江(万里长江第一湾、小江泥石流)、澜沧江(西双版纳橄榄坝)、怒江(三江并流)、南盘江(三江口)、元江、伊洛瓦底江 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一)农业生态旅游资源 1、田园风光生态旅游资源:元阳梯田、罗平油菜花、石屏杨梅、蒙自石榴 2、牧场生态旅游资源:迪庆那青波牧场、扎西牧场、丽江甘海子牧场、念瓦洛牧场、小中甸牧场、南宝牧场 (二)园林生态旅游资源 1、中国园林:勐巴娜西珍奇园 (三)科普生态旅游资源 1、植物园:昆明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丽江高山植物园 2、天然野生动物园:西双版纳野象谷公园、

北海发展海滨生态旅游的优劣势分析

北海发展海滨生态旅游的优劣势分析 [摘要]海滨生态旅游是实施海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因而得到了旅游界及有关部门的普遍重视。文章以北海为例,对其发展海滨生态旅游的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对北海海滨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探索,提出发展海滨生态旅游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北海;海滨生态旅游;优劣势 北海在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进程中正以崭新的面貌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北海旅游资源丰富,海滩、海岛、海珍、海底珊瑚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发展海滨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前景。一、优势 (一)自然环境优势 1. 区位优势 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湾东北岸,市区三面环海,辖区内有涠洲、斜阳两岛。北海市作为大西南的唯一出海通道,在中国西南和环北部湾经济带区域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中国大陆距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乃至欧洲最近的海港之一,经过近年来的开发建设,北海已成为镶嵌在北部湾畔的一颗明珠。 2. 气候优势 北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气候宜人,花木繁盛,

温暖如春,温、光、雨源充沛,年平均气温22.6℃,年均无霜期约350多天。北海市负氧离子含量高,空气清新。一年四季风光绮丽,是度假、疗养、避寒、观光旅游的理想胜地。 3. 得天独厚的地质地貌条件 经过地质时期多次的地壳运动、火山活动、海水进退,构造了北海市地质地貌分布大势:北部为丘陵台地区,南部为冲积平原、滨海平原区。涠洲岛、斜阳岛则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出岩堆积而成,海岛火山系列景观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海滩、海底珊瑚尤为珍贵。 4.生态环境基础 北海市地处南亚热带与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未曾受到冰川直接破坏,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古老树种的保存和现代植被的生长。近几十年种植的台湾相思树、桉树、木麻黄、马尾松、湿地松等树种已成片、成林,形成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森林公园,如冠头岭森林已开辟为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北海市重要的风景区。斜阳岛台湾相思林更是绿树成荫,整个岛屿森林覆盖率达92%,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良好的滩涂条件为红树林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使得北海成为中国红树林重要产地之一。特别是北海市东部沙田半岛所处港湾拥有保存完整的天然红树林分布区,在广西乃至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199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旅游资源整合措施

旅游资源整合的措施 1.空间层次整合 将同属于一个较高空间层次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大资源, 建设一个大景区, 扩大规模, 提升档次, 集中力量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开发产品, 开拓市场。例如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原有分别开发的若干景区, 现在北京市已经开始将它们作为一个“大八达岭”景区做整体开发考虑, 以提升档次, 避免无序经营。 2.共生整合 将具有共生关系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协调利益关系, 调整开发行为, 限制开发力度, 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保障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例如太湖周边几个地区的旅游度假村由于共生于太湖, 保护太湖生态环境这一共同要求必将促发各地进行资源整合, 实现共同生存, 共同发展。 3.主题整合 在某一个区域内, 根据旅游资源的总体特点和市场状况, 制定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确定区域旅游的主题和形象, 借此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 使其服从或服务于区域旅游的主题, 形成鲜明的旅游形象, 打造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 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4. 产品整合 将某些不能形成成熟旅游产品或市场竞争力较弱的旅游资源依据某种产品开发理念整合起来, 形成新的旅游产品。改善市场形象, 提升市场竞争力。。5.线路整合 利用旅游资源在区位、交通和功能上的联系, 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组织起来, 组成旅游线路整体推出。共享客源市场, 丰富旅游内容, 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旅行社运作的可行性。 6.龙头整合 利用区域内或游线中已经开发成熟的龙头旅游资源, 发挥其带动作用, 挖掘和整合其辐射范围内的旅游资源, 一方面服务于龙头旅游资源, 完善其旅游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借力开发, 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提升或旅游线路的充实。也可以将周边景区与龙头景区直接打包开发, 使之成为丰满、协调的整体。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 (2008-2015年) 一、发展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旅游业是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领域。旅游与生态环境相互关联,互相促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旅游业是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因此,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 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强劲的发展势头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反映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过程中对自身行为的重新审视,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国家公园等生态资源单位不断丰富,生态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持续加大,生态旅游发展环境日渐优化,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带来良好条件和发展机遇。

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生态旅游发展尚存在需要引起重视的突出问题。一是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不高,保护主动性不足;二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三是生态旅游规划滞后,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四是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五是在少数地区存在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现象,一些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环境恶化状况依然存在。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产业,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有利于促进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引领绿色消费、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在很多生态敏感地区,生态旅游是重要的替代产业,是开拓生态补偿机制的新渠道。在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前景。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塑造生态友好旅游产业形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完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着力强化生态环境教育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需求,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发展原则 1、严格保护原则 立足我国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始终坚持保护第一

立足生态优势 发展特色旅游业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 内容摘要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县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后劲之所在。本文分析了我县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六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县生态旅游的主要策略:加强领导,形成发展合力;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开展多种生态旅游形式,丰富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生态旅游热点;加大保护和执法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生态旅游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优势特色旅游 目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4 二、阳山县生态旅游业的现状——————————————————4 (一)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发展生态旅游条件良好———————4 (二)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发展生态旅游初见成效————————4 三、阳山县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 四、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5 (一)加强领导,形成发展合力—————————————————5 (二)统一规化有序开发,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5 (三)开展多种生态旅游形式,丰富生态旅游活动内容———————6 (四)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生态旅游热点—————————————6 (五)加大保护和执法力度,保护生态环境————————————6

(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7 (七)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生态旅游持续发展———————————7 参考文献——————————————————————————8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 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的新时尚,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必然的选择。近年来,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方向。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出现于八十年代后期,最先明确使用这一名词的是塞勃罗斯·斯柯里(Ceballos-Lacurain)。他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为了考察、观赏、欣赏风景、野生动植物以及能在此地发现的所有现存的文化现象的特点的目的,到较为偏僻或未被

生态旅游资源介绍

第五讲生态旅游资源 第一节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 一、关于资源的概念 1、资源的形成 资源的概念源自经济学科,是作为生产实践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提出来的(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1983)。资源一度被定义为“人类财富的来源”,不断地被某一主体利用。资源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是指可以成为人的资产或利益的外界物。如作为物质资源的矿产,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且具有经济实用性。但是矿产也具有文化价值,古代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让我们联想起人类早期的文化史,至此,物质资源上升为精神资源。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物质资源,但我们把他们看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物质资源有了文化的内涵,成为一种文化资源。 2、资源的类型 实际上,资源是一种关系概念,表示某物对某一主体有价值。资源还可以简单的定义为有机体、种群和生态系统功能作用所必需的一种物质和能量形式。对人类来说,资源就是能在个人及社团两个水平上,满足生理、社会经济和文化需求的任何一种物质或能量形式。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还是人类生产的要素,是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源泉。通常情况下,资源可被分成两大类,不可更新资源是依赖于有限贮存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矿物燃料等;可更新资源是可以再生的资源,换句话说是从生命有机体生物量中获得的资源。然而资源又是一个动态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概念。同时资源又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和利用却是动态的和发展的。 森林和草地、湿地以及荒漠的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人类和多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复杂的结构和多种功能,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林、副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中物质和能量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在美学、户外休闲以及文化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3.资源的动态 我们分析一下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作用或技术文化功能作用,就不难发现,自然资源的利用总是涉及到物质的转化(生命有机体是通过代谢活动,人类社会是通过工业过程),这种转化是能量不断(连续)流动和消耗的结果(生物圈能量来源于太阳,技术文化能量来源于化石燃料)。这种考虑又使我们提出资源的另一个定义,正如已经提到的,资源是出现在生态圈初级(primary)能量的各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而且,它也可定义为生命有机体需要的任何东西。在这个定义下,能量、物质、空间、时间和多样性都是资源,即所有的基本生态因子都是资源,不可再生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就是指那些化石能源和生物能源。 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资源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基本生态因子,可以直接对生物发生作用的某一环境下的典型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都可称为基本生态因子或资源。所以说资源亦属于生态学的范畴。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 1.旅游资源定义 资源是一个动态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概念。“旅游资源”也不例外,旅游资源这一概念是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出现的,并在开发过程中逐步得到认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定义: (1)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来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

徐州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论文 徐州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 专业旅游管理 学生姓名周桐 班级 Z旅游133 学号 1361102323 完成日期 2016年4月

徐州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以徐州旅游资源的种类、条件、评价以及区位交通、基础设施为依据,分析了徐州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阐述了徐州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针对徐州特有的情况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发展状况,借鉴旅游业发展较好地区成功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为徐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徐州;旅游资源;存在问题;对策与措施 徐州地处我国东部温带、亚热带交接地带,江苏省西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徐州历史悠久,古称“彭城”已有6000多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先后有 13 代楚王、5 代彭城王受封于此,拥有 2574 年的建城史,具有大量古文化遗迹。同时,徐州也是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两汉文化、红色文化和彭祖文化各具特色,自然山水、民俗风情独具韵味,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品位。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体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很单一与低层次,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必须通过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来增强徐州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徐州旅游资源分类 (一)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 徐州拥有云龙山、九里山、香山等多个大小不同的山体资源以及云龙湖、微 山湖等多个水体资源。还包括徐州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泉山森林公园等。 (二)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 徐州历史悠久,先后有 13 代楚王、5 代彭城王受封于此,所以徐州的两汉文化发展独具特色是汉文化的龙兴之地。徐州市内有汉兵马俑、楚王陵、龟山汉 墓等历史古迹旅游资源。 (三)军事文化类旅游资源 徐州是我国东部南北要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素有“五省通衢”与“兵家必争之地”著名。历史上在徐州一带发生的战争多达 400 余起,其中较大规模的战争就有 200 多起,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晋楚彭城之战、秦末的楚汉相争以及现代的台儿庄战役、淮海战役等等。 二、徐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旅游资源种类丰富 徐州市拥有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为 6 类 42 种, 属于丰富级。在 23处一、 二级景区中, 有 15 处为人文景观,8 处为自然景观。 (二)文化特色鲜明 形成了以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为主要内容的“两汉文化”;以九里山古战场、淮海战役烈士陵园为代表的“战争文化”同时,以彭祖园、淮海食品城 饮食文化村为代表的“彭祖文化”。 (三)地域组合良好 徐州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两汉文化游览区、战争文化游览区、彭祖文化游览区及休闲度假观光区大多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地域组合良好便于游客游览。 三、徐州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东临黄海,西靠中原是东部沿海地带与中部结合地带,长三角与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铁路、航空业发达,京沪线、陇海线在此交汇,大运河穿城而过,观音机场成为淮海经济区内唯一起降大型飞机的国家一级机场,已形成高速便捷的交通体系。 (2)资源优势突出。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11处、市级文物50多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单位区1

我国生态旅游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我国生态旅游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旅游形式,且承担了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双重责任,提倡让置身原始自然的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美好感受,为保护环境尽自己所能。论文对近十年来的生态旅游的研究进行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了解生态旅游的研究情况,并阐述了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Abstract】Ecotourism is a form of tourism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it shoulders the d ual responsibility of maintaining the local people’s life and protect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t advocates that people who are exposed to primitive nature to experience the good feeling brought by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o their bes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ecotourism research in recent ten years are made in this paper,so as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ecotourism. And the paper expou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cotourism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關键词】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生态旅游现状 我国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最具有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多达2588个,有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在“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30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包括长白山、神农架、武夷山、青海湖、内蒙古达赉湖、张家界、九寨沟、黄龙和高丽贡山等,总面积约14944万公顷。这些自然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游客,一些自然保护区正式开办生态旅游,然而,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资料显示,有超过23%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业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出现了自然环境的退化,水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我国在资源开发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由旅游部门在管理上重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而且旅游收入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才会投入到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中去。因此,我们更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用实际可行的方案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生态旅游客源分析 一些学者曾对在我国的旅游市场研究方面的个别热点城市游客的时序分布做出了相应的研究预测。保继刚选取距离、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教育水平三因素指标,首次将引力模型运用于北京市国内游客的预测,建立了预测全国各省、区到北京游客数量的数学模型[1]。张凌云介绍了在旅游地引力模型的方面国外学者所做的工作,并且展望了发展趋势[2]。韩德宗翻译介绍了旅游需求预测重力模型和旅游发生模型[3]。邢道隆通过进行游客抽样调查,对北京市国内旅游市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形象定位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形象定位 2013年06月13日15:32 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8期作者:刘玉姝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48 摘要:伴随时代的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缓解压力,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而生态旅游在这个全民都注重低碳环保的今天被人们所欢迎。属于绿色消费的生态旅游可以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绿色消费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另外,也可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日后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本文针对生态旅游绿色消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向。 关键词:生态旅游,绿色消费,发展 课题名称:基于产业融合的黑龙江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524125) 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绿色消费,更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地球只有一个,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而且还具有不可逆的特性,也就是说一旦枯竭,也就意味不能再生,哪怕是人造景观,再生也不能保留原来的文物价值。然而,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更加依赖环境和自然资源,这也是旅游产业所独有的性质。在购买产品或者服务时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消费者仍旧占了很大一部分,为此,更应该提倡生态旅游这种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定义 要兼顾两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不能只为满足自己这一代人自身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的要求,就不顾及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为此,作为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就此产生,并为广大人们所接受。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是消费时的首选,消费的过程中产生垃圾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合理处理垃圾为就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再逐步将原有的消费观念转变珍爱自然、注重健康的消费观念,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是要注重环保,节能减排,让购买绿色产品成为人们的最终选择,实现可持续消费。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scu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等方面,便是环保专家概括的绿色消费中的5R。 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运动的蓬勃发展,各国在联合国环境会议中对将原有的不可持续消费转变为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达成共识,将是各国日后的正式发展议程。坚持适度消费、节制消费、消费正义的实现以及坚持可持续消费就是生态消费模式下所提倡的消费活动。过度消费和不足消费都会影响个体基本的生存而且也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结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承受能力的情况适度消费。始终秉着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适度消费,不能因为要满足人们的自身欲望或者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过度消费。 消费正义否认消费是一种私人化行为的同时,也否认了消费的纯粹经济性质,但提倡消费活动中的责任及公平意识,强调消费享受和代价之间的公平性。 不论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可持续消费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考量标准,考虑人们现阶段的经济活动所包括的消费活动对子孙后代的影响。20世纪九十年代初,罗毕会议上阐述了由布兰抡特女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延伸得到的可持续消费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为随着这一理念进一步阐述及延伸,涵盖的氛围也扩大延伸到人与地球非人类成员、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担力的情况下,

生态园的优缺点

在“绿色”与“生态”概念日渐普及、农业与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得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得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得一种自然选择。观光农业就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得产物,就是具有休闲、娱乐与求知功能得生态、文化旅游[1]。进入21世纪,观光农业将就是重要得娱乐产业,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得主体必将得到更进一步得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就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得布局与生产,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统一[2]。但就是在一些地区特别就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项目由于盲目开发或规划不当而惨淡经营。本文就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得观光农业生态园进行规划与设计方面得探讨,以期对观光农业生态园得设计与建设提供方法上得参考。 1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及发展存在问题 1、1 缺乏科学得规划设计与经营管理 观光农业生态园建园主要目标就是进行生态示范,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得功能。但一些生态园得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得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得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功能分区不明确、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题得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得外地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得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1、2 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不强 生态园开发既以观光农业为核心,就需要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需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得投资力度,使农业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现在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只就是凭籍温暖得气候及特色风情,大建别墅与娱乐场所,开发大规模度假村而偏离生态农业旅游主题。如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农业生产与布局单一,没有突出兼具多种功能得“生态农业旅游”特色与“绿色产业”优势,导致观光性不强;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没有“培植精品”得观念,缺乏拳头产品与特色产品。所以整个生态园形象不明显,品牌不突出,没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终导致旅游项目单调,缺乏吸引力,难以深度开发。因此,在制定规划与投入资金时应突出主题、把握方向,避免偏离“农业旅游”得主题,失去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得特色与优势。 1、3 生态示范作用不强 观光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园内农业得布局与生产,以生态农业作为农业观光得基础,体现“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则与“生态文化”内涵。有些生态园开发只以观光农业为幌子,单纯追求营利,没有采用生态农业得模式来设计与生产,生产得无公害产品也就是以高投入换来高产出,没有完全遵循有机农业得生产模式。这种缺乏文化内涵得生态园经济,其投资价值与发展潜力将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难起到相应得生态农业示范作用,同时也不具备通过有机农业来进行绿色食品生产得能力,很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三者得统一。 1、4 科普教育与农业科技示范性不强 生态旅游,不仅仅就是一种自然观光旅游,它更就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得高层次旅游活动与教育活动。观光农业作为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得产物,其实质就是具有休闲、娱乐与求知功能得生态、文化科普旅游[3]。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普存在很大得市场空白,这一空白与我们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观光农业形成了完美得互补,旅游科普就理所当然成了观光农业与农业科普发展得新方向。大多数生态园都没有设立专门得科普教育中心与环保教育宣传基地,无法为当地大中专院校提供课外实习基地与小学环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导游素质较低,所以生态园很难发挥相应得教育功能,对周边地区推广与示范现代农业技术得效用性不强,无法为我国农业与科普事业得发展营造良好得环境。 2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原则与总体思路 2、1 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 2、1、1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得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与度假村得进一步建设等[4]。另外,生态园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得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西峰区旅游业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西峰区旅游局 旅游业做为一个综合型产业,因其自身的集成性和“绿色、无烟、创汇”的特点,被喻为吻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年来,西峰区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要求和省市实施开发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拓展开发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开发步伐,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旅游环境,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西峰区旅游局基本情况 西峰区旅游局成立于1999年8月,为科级事业单位,区政府组成部门,现有职工9名,其中:科级以上领导干部4人,一般干部4名,司机1名。下设有二级部门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建设办公室,现有职工11人,其中:副科级领导干部1人。 二、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一)资源概况 辖区区现已形成的旅游景点有15个,其中人文类10个,自然风景类5个。在人文资源中,有石窟寺1个,古塔1个,古文化遗址3处,博物馆、文化馆和民俗活动点5个。重点景

观有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北石窟寺、东湖公园、华夏公刘第一庙、南小河沟、巴家咀水库、老洞仙山等。其中北石窟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自然资源独特。西峰位于甘肃东部,总面积996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境内的董志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黄土层最厚的黄土高原,自古就有“八百里秦川不抵董志原边”之说。黄土风情浓厚。 2、史前文化世界瞩目。发掘于西峰南佐仰韶文化新石器遗址,及出土的红砂尖地瓶是极其珍贵的考古发掘。 3、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西峰是周先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区内可上溯至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南佐、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多达84处,馆藏文物愈万件。在这块土地上,黄帝、岐伯、不窋、公刘、西汉付介子、东汉王符、魏晋傅玄、北魏胡太后、唐代狄仁杰、宋代范仲淹、明代李梦阳、金石书画大家米万钟等都留下了青史可据的人文史话。 4、民间文化积存丰富。皮影、剪纸、刺绣、陇东道情堪称“四绝”,郭沫若誉其为“民间艺术的瑰宝”。出现了何占鳌、祁秀梅、史呈林、王光普等民间艺术大师。民俗专家靳之林对庆阳民间艺术的传承,现在仍呈现广泛的群众性,十分惊讶并赞誉。至今仍有40多个皮影演出戏班常年活跃在民间,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全区目前从事香包、刺绣、剪纸生产的人数以千计,有20多家专业公司,从事香包等民间工艺品的生产经

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_类型和评价体系

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类型和评价体系* 袁书琪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350007) 摘 要 生态旅游成为世界旅游发展方向。国内外对生态旅游资源基本问题的研究还在深化 的过程中。笔者针对我国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新国家标准在长期实践研究中总结经验,提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以及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这些基本问题对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关键词 生态旅游资源,特性,类型,评价 中图分类号 Q 1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4)02-0109-05On the characteristic ,type and evaluatin system of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 .Y UAN Shuqi (Fu -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4,23(2):109~113. Ecological tourism has been becoming one of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world tourism .T he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issues of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weak .Based on the action of our country 's tourism resource classifica tio n and evaluatio 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natio nal standard and the abundant ex perience of long -term practice research ,the author put forw ard the char -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y stem of ecology ical tourism resource put fo rward .T he essence issues have special sig nificance to w ester n China who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relatively weak in our country . Key words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 ,characteristic ,ty pe ,evaluatio n sy stem .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R ].北京.2)国家环保局.2002.生态旅游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R ].北京.*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D0310011)。**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02-10-09 改回日期:2002-12-10 1 引 言 进入21世纪,生态旅游成为世界旅游发展方向,应当引起旅游学界对生态旅游资源研究的足够重视。针对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新国家标准,国内外对旅游资源的研究和认识正处在深化的过程中,而对相对较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和认识还存在不少问题[2,5]。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讨论1)。2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 生态旅游资源是否等同于一般旅游资源,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关系到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3]。迄今为止,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并没有单独列出生态旅游资源类型,旅游资源评价因子只涉及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而未涉及生态价值。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亟待研究。2.1 生态旅游的特性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取决于生态旅游的特性。 我国正在研制生态旅游管理规范,对生态旅游涵义的界定,是一切生态旅游管理规范的前提2) 。 诚然,迄今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国内外不同看法很多,但共识的成份比较大,且趋同的态势明显[4]。2.1.1 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从旅游发展的吸引力来看,生态旅游的特点在于依赖人(包括游人)与环境的和谐。这里所谓的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但也包括与自然环境关系和谐的人文环境。而一般旅游吸引力来自景观美或某种兴趣活动的便利。2.1.2 生态旅游的场所 从旅游活动场所来看,生态旅游的特点是处于环境质量优越的自然环境。当 今地球上纯自然环境已经不多了,且远离人类社会。所以这里所谓的自然环境包括部分人化自然(如人工林地),以及自然环境中的一些乡村社区。2.1.3 生态旅游的目标 从旅游开发的目标来看,生态旅游的特点是侧重生态效益。生态旅游地的开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 logy 2004,23(2):109~113 DOI :10.13292/j .1000-4890.2004.0059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调研报告 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县切实抢抓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精品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发展优势 **位于滇桂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4乡,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云南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穿越**境内,省道以马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弥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

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加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历史文化积淀较深,民族文化浓郁。“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的概括和总结以及保留完整的壮、彝、苗、瑶、回等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语言、歌舞、礼仪习俗、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生产、生活场景使**乡村旅游发展底蕴不断增强。 发展前景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扶持下,**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依托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新兴后续产业加以培育。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投入资金亿元,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旅游产业,品牌效益初步显现,XX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亿元。XX年7月,刘平副省长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调研时强调指出:虽是初步开发,但搞得很好,很有气魄,很有水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旅游局最新制定)(2003) 一、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二、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2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3.3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3.4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