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38例论文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38例论文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38例论文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38例疗效观察[关键词] 胺碘酮;心力衰竭;心房颤动

[中图分类号] r5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31-01

我院自2004年5月~2010年5月以来,采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房颤)3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8例,均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诊断标准[1]。38例心力衰竭并房颤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且为快速型房颤。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63.5±8.6岁。其中冠心病15例,退行性心瓣膜病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扩张性心脏病5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0例,ⅲ级17例,ⅳ级11例。所有患者既往无房颤病史,房颤时心室率110~186次/min。发生房颤时间:<1天25例,<7天10例。治疗前常规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全部病人全部病人均并发心房颤动。上述病例均排除病窦综合征、慢性肺部疾患、甲状腺疾患、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以及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导致的房颤。

1.2 给药方法静脉注射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分装)首剂15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10~15min 内注入,随后以0.5~1.0mg/min维持静脉滴注。房颤控制不理想者,间隔30min追加150mg,追加不超过2次。病情好转后,逐渐

房颤心衰

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房颤)与心力衰竭(心衰)是21世纪最常见的两大心血管疾病,两者常伴随出现,互相影响。统计显示,房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是1%,年发病率约为%;心衰的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是1~2%,每年1000人中会新发病例1~5例。 流行病学 Framingham研究中发现在708例不伴房颤的心衰患者中,随访年约有22%(159例)的患者发生房颤,平均年房颤发病率约为%;相似的结果也发生在不伴心衰的房颤患者,房颤患者的心衰年发病率约为%。 心衰患者的房颤患病率从低于10%到50%不等,主要依赖于心衰的严重程度和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 functional class)[1,2]。在V-HeFT 研究中,入选的为轻中度心衰,房颤的患病率约为14%[3]。另有研究显示重度心衰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中,房颤的患病率升高到20-27%[4,5]。 Tsang等的研究提示房颤的发生还与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相关。该研究入选840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随访四年中约有10%(80例)患者发生了房颤。与舒张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在舒张功能为心室松弛异常、假性正常及限制性充盈的患者中,房颤相对危险比分别为%、%和%[6]。 房颤的程度与预后也息息相关。最近有研究显示阵发性房颤患者一年内发展为持续性房颤者其住院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均明显增加。该研究还提示年龄、潜在的心脏疾病等可引起心脏重构的因素均是房颤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HACTH评分有助于识别近期可能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患者[7]。 房颤导致心衰的机制 房颤影响心功能可能通过以下四种机制:心率异常、节律异常、心房收缩功能丧失、神经体液机制异常激活。持续房颤若伴有快速心室率,可导致心脏扩大,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称为心动过速介导型心肌病[8]。在一项213例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研究中,约有29%的患者被定义为心动过速介导型心肌病。同时节律异常对左室功能的影响也很大[9]。在12例慢性房颤并被假定为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中,电复律后平均随访个月,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基线的32%提高到53%,并有6例患者EF恢复正常。在随后的一年中,维持窦律的10例患者EF得到改善后没有变化,另2例房颤复发的患者EF显著恶化[10]。在节律异常和室率异常中,节律控制对心功能的改善更明显。2008年Khan等入选了81例药物难以控制的房颤同时伴有心衰的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为II-III级,EF<40%),随机分为节律控制组(导管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和室率控制组(房室结消融后双室起搏)。6个月后,LVEF节律控制组VS室率控制组为35% VS 28%,6分钟步行距离340 VS 297米,其中持续性房颤患者获得心功能的改善更明显[11]。 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的丧失导致了血流动力学的恶化,心输出量下降从而加重了心衰的程度。在另一项包含344例窦律心衰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随访19个月共有28例患者发生房颤,其中18例发展为持续性房颤。在这些持续性房颤患者中,纽约心功能分级(平均级)和心脏指数(平均平方米)均显著降低[12]。 房颤时交感神经及RASS系统被激活,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II分泌增多,均加剧了心脏的重构,加速了心功能的恶化。而心衰患者由于心肌细胞的凋亡、心房的扩大、纤维化、传导减慢和不应期的离散也易于发生房颤。 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策略 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 对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是采取节律控制还是室率控制一直是学者争相讨论的焦点话题。理论上说,恢复并维持窦律对于心衰伴房颤的患者更优。AFFIRM研究显示节律控制组患者的心衰症状更少[13],但其亚组结果显示两种策略在生存率、血栓并发症等结果上存在争议[14]。AF-CHF是迄今最大的一项比较心衰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采取何种策略更优的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入选1375例EF<35%的合并有阵发性房颤的心衰患者,随机进入节律控制组(胺碘酮,必要时联用索他洛尔或多非利特)和室率控制组,平均随访37个月。结果提示主要终点(心血管病死亡)两组无显著差异(27% VS 25%),次要终点(全因死亡率、卒中、心衰的恶化)亦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室率控制组可减少了重复电复律和住院的比率[15]。这样的结果可能与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本身对心脏的负性影响抵消了窦律给心脏带来的获益有关。最新的CAFE-II研究则提示节律控制可改善心衰合并持续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左室功能[16]。该研究入选61例心衰合并持续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指南推荐的标准药物疗法,且随访期内均接受抗凝治疗,静息心率控制在80次/分以下,活动后心率控制在110次/分以下,随机分成节律控制组(胺碘酮或电复律后应用胺碘酮)和室率控制组。随访一年结果发现节律控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左室功能及NT-proBNP浓度较室率控制组有所改善,并有统计学意义,但纽约心功能分级和6分钟步行距离均无差别。 室率控制-药物治疗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 不让天使流泪发表于: 2009-5-25 02:49 来源: 临床药师网 美国波士顿Beth Israel Deaconess医学中心心脏科 "临床治疗学"栏目的报道形式是以一个包含某种治疗建议的小病历开头。文章随后讨论此临床问题和这种疗法给患者带来益处的机制。作者对与该疗法相关的主要临床研究、临床应用情况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同时介绍现有的相关正式指南。最后作者以自己的临床建议结束全文。 一名73岁的男性患有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因反复发生房颤、心室率在80~90次/分就诊。他的症状包括气短和乏力。他在近1年内发生过两次房颤,每次发作时,电复律可明显改善其症状。他的超声心动图显示对称性左心室肥厚,有舒张功能不全的证据。他使用的药物包括华法林和美托洛尔(25mg,2次/d)。他被转给一位心脏专业医师,这位医师建议其口服胺碘酮控制心律。 临床问题 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约200多万美国人患有此病,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增至1000万1。房颤可以是阵发、自行缓解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需要进行心脏复律。房颤极少是一个一次性事件,但预期房颤会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复发。85%的患者在心律失常发作之初有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胸痛,但症状常常在患者接受控制心律或心率的治疗后消失2。与房颤相关的病残率和死亡率,与这些症状以及血流动力学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相关。维持窦性心律的策略并未显示可降低总死亡率或脑卒中的危险,但是可改善患者的功能贮备和生活质量3-5。控制心律的策略没能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部分原因,是用于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有毒性6。 图1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 正常窦性心律时(图A),心肌的激动始于窦房结,产生协调一致的除极波阵,除极波通过双侧心房(箭)到达房室结和特殊传导系统(绿色)。房颤(图B)由起源于肺静脉区域的心房过早去极化(红色星号)触发,以不规则和不同步的方式传播(箭)。由此引发的心室激动不规则(见心电图记录)。胺碘酮(图C)有几种电生理效应。其中对控制房颤的最重要作用是对钾通道的阻滞作用。阻滞钾通道可减慢心肌的复极化,从而延长动作电位和不应期。除极波更容易遇到无反应的心肌区,因此阻止了激动的扩散。虽然从心电图上看,动作电位延长对心室肌的影响最明显(QT间期延长),但实际上其对心房也有相似的作用。 病理生理学和疗效 房颤的实际发病机制很可能是存在一个发出自主激动的局部起源和(或)一系列小的折返环7。房颤由心 房过早去极化触发,常常起源于肺静脉的肌组织, (上接D1版)或左房的其他结构,或在较少的病例中起源于右房8。一些临床因素如高血压、高龄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复发性房颤本身,都可引起心房的结构性改变,包括扩张和纤维化9。这种类型的机械性重构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正常情况下,心房和肺静脉肌细胞的不应期在心率快时发生适应性缩短,心房的连续快速电激动也可导致上述心肌细胞丧失正常适应性,此过程称为电重构10。 房颤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后果主要起因于丧失房室同步化,但是也可能起因于心率快和心室反应不规则9。有舒张顺应性受损(如左心室肥厚)临床综合征的患者,最容易出现功能恶化和症状,由于(房颤时)心房在心室充盈过程中的作用缺失,因此,这些患者也最可能从恢复窦性心律中获益。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抑制房颤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11。胺碘酮(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去乙胺碘酮)可阻滞钠、钾和钙通道。它也是相对强的非竞争性的α和β受体阻滞剂,但无具有临床意义的负性肌力效 应9,11。在快速心率下,钠通道阻滞作用增强12。 电生理检查可证实这些通道阻滞效应的后果。最重要的是,阻滞钾通道可减慢复极化过程,导致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和心肌组织的不应性增加。这有延长QT间期的作用(图1)。胺碘酮对于预防实验诱发的心房 电重构也有独特的效果13。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及治疗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抖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 心房抖动(房颤)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心房功能恶化、丧失为特点。心电图表现为正常P波消逝,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不等的快速震荡波或抖动波。假如房室传导正常,常出现不规则的快速心室反应,加重心衰。房颤能够单独出现或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出现,如心房扑动。 房颤分为以下4类: 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2次以上,持续时刻<7天,一般

<24h,多为自限性,可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刻>7天的房产,一般不能自行转律。能够是房颤的首发的表现,也能够是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的结果。药物或/和电转复能终止房颤。 永久性房颤:即使复律治疗也不能终止房颤的发作或复律后24h内复发,或未曾复律。 初发房颤:首次发觉房颤,既往没有房颤病史,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 慢性心衰常合并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 (二)流行病学 临床上10%—35%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颤,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心脏疾病严峻程度和心功能恶化,房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国外研究显示心功能I级房颤发病率约为4%,心功能II—III级房颤发病率为10—26%,III—IV级20—29%,而心功能IV级患者房颤发病率增加到50%。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标准化率为0.61%。按此计算,我国目前房颤患者超过800万。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觉,在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

病40.3%、冠心病34.8 %、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心衰合并房颤占有相当大比例,按此比例,我国目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超过264万。 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房颤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逐年增加,而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三)发生机制 临床观看发觉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而且心脏射血分数的高低阻碍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表明心脏存在机械-电反馈作用。慢性心衰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房内血流淤积,压力升高,心房逐渐扩大,心房不应期缩短,传导减慢,增加触发活动。心房纤维化,心房传导性和兴奋性不均一,增大除极和复极离散,容易产生折返。促使房颤发生和维持。 心衰过程中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变化也在房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增加血管紧张素II,促进细胞外基质纤维化,导致缓慢传导,心房复极不均一;动物实验显示心衰还可导致离子通道重构,其中最有意

胺碘酮与洋地黄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比较

胺碘酮与洋地黄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13-08-16T11:37:47.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王敏 [导读] 通过上述表1可知,实验组患者显著有效37例(86.05%),有效5例(11.63%),无效仅1例(2.32%); 王敏(大连辽渔医院 116113)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9-0158-02 【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与洋地黄两种药物在临床治疗心房纤颤的效果,为今后心房纤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后由门诊医师收住入院的心房纤颤患者共86例,将86例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采用胺碘酮治疗的43例患者设置为实验组,其余患者用洋地黄治疗设置为对照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显著有效37例(86.05%),有效5例(11.63%),无效仅1例(2.32%);对照组患者显著有效为29例(67.44%),有效7例(16.28%),无效7例(16.28%)。结论胺碘酮与洋地黄两者在治疗心房纤颤时前者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关键词】胺碘酮洋地黄心房纤颤疗效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即便在正常人群中偶尔也会出现短时间的心房纤颤。一般来说,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心房纤颤发病的几率也随之增高[1]。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各种心脏器质性疾病等,都可引发心房纤颤。临床治疗心房纤颤主要有胺碘酮及洋地黄类药物,本次研究主要旨在讨论两者对心房纤颤的效果,现将实验整理总结,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均选自从2007年2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后由门诊医生收住入院的86例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仅为32岁,最大为74岁,平均年龄是(56.4±4.8)岁,按照病因分高血压性心脏病有18例(20.93%),风湿性心脏病23例(26.74%),冠心病26例(30.23%),扩张型心肌病15例(17.44%),甲状腺功能亢进4例(4.65%)。所有患者入院后经过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心房纤颤,且均无药物过敏史,无家族遗传病等。将8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均无差别,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选择胺碘酮治疗,每次静脉注射300mg1200mg,对于静注后没有转为窦性心律患者可口服胺碘酮继续治疗,每次口服剂量为0.2g-0.4g,每天3次。43例患者在用药一周后均改为口服胺碘酮,剂量改为每次0.2g,每天2次,在口服治疗2周以后,再将剂量改为0.2g,并每天服用一次;对照组患者选择洋地黄治疗,每次静脉注射西地兰0.2mg~0.4mg,每天一次,对于静注后没有转为窦性心律患者可口服地高辛继续治疗,每次口服剂量为0.125mg-0.25mg,每天1次,服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果发现有毒性反应,需立即通知医生并停止给药,继续观察若病情严重及时抢救。 1.3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显著有效标准:心房纤颤转为稳定窦性心律,或者是持续心房纤颤转为阵发性心房纤颤,偶有发作;有效标准:心室率降低,持续性心房纤颤转为阵发性心房纤颤;无效标准:房颤未转为窦性心律,心室率降低不明显,持续性心房纤颤也没有转为阵发性心房纤颤。 1.4统计处理 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取得数据分析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心房纤颤治疗效果对比,具体数据整理制成表格,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心房纤颤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例数显著有效有效无效 实验组 43 37(86.05%)* 5(11.63%)* 1(2.32%)* 对照组 43 29(67.44%) 7(16.28%) 7(16.28%) 注: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越来越多,临床上因心房纤颤来就诊的患者人数处在较高的水平,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40岁以下心房纤颤患者也不断增加[2]。由于心房纤颤患者通常伴有较为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变,心脏排出量明显降低,经常感觉到心悸[3],乏力及气短等一些临床表现,所以对心房纤颤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临床上治疗心房纤颤主要选用的药物有洋地黄和胺碘酮两种,对于治疗心房纤颤效果都有不错的疗效,但是两者作用机制不同,洋地黄主要是降低心房纤颤患者房室结以及房室束传导速度[4],而胺碘酮则是通过有效的抑制窦房结传导来减慢心率,从而将心房纤颤转为正常窦性心律。通过上述表1可知,实验组患者显著有效37例(86.05%),有效5例(11.63%),无效仅1例(2.32%);对照组患者显著有效为29例(67.44%),有效7例(16.28%),无效7例(16.28%),可见实验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临床有研究表明,胺碘酮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5],因此在治疗心房纤颤患者时胺碘酮成为首选药物之一,为改善患者心肌功能作出较大贡献。 综上所述,胺碘酮和洋地黄药物对于治疗心房纤颤效果均良好,但胺碘酮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在临床值得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谢干平.胺碘酮与洋地黄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比较[J].内科,2011,06(3):220-222. [2]胺碘酮与洋地黄治疗快速型房颤疗效比较[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0):1213-1214. [3]杨春,杨艳萍.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纤颤86例的疗效评价[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7):1338-1339,1342.

手术过程中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疗效观察

手术过程中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疗 效观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围手术期;心房纤颤;胺碘酮;复律;疗效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它不仅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导致心力衰竭,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围手术期发生房颤,可使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增加手术的风险及术后的并发症。近年来笔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围手术期心房纤颤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00年1月~200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34例围手术期发生心房纤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50 a~71 a,平均(56±7.2) a;外伤清创缝合术2例、骨折手术复位术4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结肠肿瘤切除术1例、食道癌根治术5例、膈肌修补术2例、直肠癌根治术1例、阑尾切除术6例、子宫肌瘤摘除术1例、前列腺汽化电切术5例、颅内肿瘤切除术2例、颅内血肿清除术1例。经体格检查、心电图、心电监测确定为心

房纤颤。排除重度心力衰竭、严重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肝、肾、肺疾病者。手术前查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肺功能均正常。 1.2 方法在针对原发病治疗的同时,首先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30 min注射完。然后用胺碘酮450 mg静脉滴注。2 h后若不能复律,则再次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复律后维持静脉滴注,第1个24 h总量不超过1500 mg,随后的维持剂量为450 mg·d1。若患者可以进食,也可同时口服胺碘酮0.6 g·d1;3 d后改为0.4 g·d1;第7 d开始0.2 g·d1长期应用,以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1.3 评定标准显效:持续性房颤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或变为偶有发作的阵发房颤;有效: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患者心房纤颤的转复在多参数监护仪的监测下进行,同时测量血压(mmHg)、心率、氧分压(%),治疗前后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后显效25例(7 3.5%,95%可信区间63%~85%),有效5例(1 4.7%),无效4例(11.8%),总有效率88.2%(95%可信区间77%~93%)。心电图显示Q T间期有不同程度延长,但减量后能逐渐恢复。用药期间2例表1 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氧分压比较诉食欲不振,1例心电图示心动过缓,但不影响治疗。 2.2 胺碘酮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氧分压的比较,见表1。

胺碘酮治疗房颤效果

胺碘酮治疗房颤效果 心脏方面出现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都会对我们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甚者可能回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治疗心脏方面的疾病,大家一定要多加小心,选择一种可靠的有效的方法治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胺碘酮治疗房颤效果怎么样?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约200多万美国人患有此病,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增至1000万1。房颤可以是阵发、自行缓解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需要进行心脏复律。房颤极少是一个一次性事件,但预期房颤会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复发。85%的患者在心律失常发作之初有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胸痛,但症状常常在患者接受控制心律或心率的治疗后消失。 与房颤相关的病残率和死亡率,与这些症状以及血流动力学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相关。维持窦性心律的策略并未显示可降低总死亡率或脑卒中的危险,但是可改善患者的功能贮备和生活质量。控制心律的策略没能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部分原因,是用于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有毒性。

ECG检查就是常规十二通道心电图检查,因为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只能通过心电图检查表现出来。所以你在吃药之前以及吃药的过程中必须定期做心电图,一是来评价用药后的反应,心律失常有没有纠正或者有没有改善,二是指导继续用药! 胺碘酮用来治疗房颤,必须在心内科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自己不能随意用药! 房颤通过药物可以控制,但是复发的可能性非常大,对于快房颤,一般常用的就是用胺碘酮注射液静脉使用注射泵按照一定的剂量与浓度推注24小时,看有没有转为窦性心律的可能,如果没有,就停止注射,改用口服用药。 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电生理治疗的方法,是通过微创的方法治疗,费用比较昂贵,好像得6万以上吧,一般得做3次左右才能彻底治愈!

2019欧洲心房纤颤指南(解读)_2

2019欧洲心房纤颤指南(解读) 欧洲 ESC(201 0)房颤管理指南解读 201 0 年 9 月在瑞典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大会公布了最新房颤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 [1 ] ,该指南是欧洲心脏病学会单独发布的指南,之前他们均与 AHA/ACC联合发布指南,可能今后世界上只有一个指南的格局将发生改变。 新版指南较 2006 年 AHA/ACC/ESC联合公布的房颤指南(以下简称 2006 版指南) [2]相比,流行病学、抗凝、室率控制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笔者简要解读如下: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 1 .1 降低再住院率-房颤管理的新目标指南将降低死亡率、再住院率、卒中、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耐量及改善左室功能作为房颤管理的主要目标。 与 2006 版指南相比,首次把降低再住院率作为房颤管理的目标。 指南提出: 房颤占所有再住院原因的 1 /3,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加重、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主要原因。 对房颤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简单的抗凝和控制室率。 1 . 2 遗传因素-房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指南首次将遗传因素作为房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文中指出:

房颤,尤其是特发性房颤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 ANP、 PITX2、SCN5A等[3-5]基因均与房颤的发生发展相关,但是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第二部分房颤的分类及分级 2.1 房颤的分类目前国际上房颤的分类很多,新版指南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将房颤分为 5 类: 首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小于 48 小时,可以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 7 天)、持久性房颤(持续超过 1 年)、慢性房颤(患者已处于适应状态)。 除此之外,因脑血栓或其他原因住院而发现房颤,患者无明显症状的房颤定义为沉默性房颤。 与 2006 版指南相比,增加了持久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分类更加细致,便于临床管理。 2.2 EHRA score-房颤危险度分级,房颤中的NYAH 分级指南中指出: 房颤的急性期管理应该包括缓解症状,评价相关危险因素。 因此指南提出了房颤危险度分层的概念,主要依据患者症状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分为四个等级,即: EHRA Ⅰ : 无症状EHRA Ⅱ : 症状轻微,日常活动不受限制EHRA Ⅲ: 症状严重,日常活动明显受限EHRA Ⅳ:

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治疗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房室结消融 【摘要】心力衰竭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合并心房颤动,这类患者也可存在不同程度的机械不同步运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可以改善他们的心功能、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但这些患者容易产生双室起搏不完全,使CRT 有效性明显降低。有试验证明房室结消融能提高这类患者CRT 的成功率。该文将对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机制、CRT 及房室结消融在CRT 中的必要性进行叙述。 心力衰竭(心衰) 和心房颤动(房颤) 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两者间相互作用复杂,常合并存在,且一种疾病可以增加另一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它们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1 心衰合并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 心衰合并房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许多基础研究或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两者互相影响。房颤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的研究表明,NYHA Ⅰ级的人群中有5 %是房颤患者,NYHA Ⅱ~Ⅲ级人群中,比例10 %~25 %,在NYHAⅣ级人群中,比例高达50 %[1 , 2 ] 。而有10 %~30 %的房颤患者伴有心衰,这部分人群通常预后不良,死亡率明显上升[3 ,4 ] 。有研究显示伴有房颤的心衰死亡率几乎是一般心衰患者的2 倍。 我国2001 年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显示:成年人心衰患病率为0. 9 % ,男性为0. 7 % ,女性为1. 0 % ,心衰中房颤发生率高达15 %~27 %。按此计算,我国目前35~74 岁成年人中约有400 万例心衰患者,其中80 万例患者合并房颤[ 5 ] 。https://www.360docs.net/doc/475234507.html, 2 心衰与房颤两者共存的病理机制及影响 慢性心衰与持续性房颤经常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促进,它们的共存机制是:房颤引起的快速心室反应可以通过心肌缺血、钙通道调节异常或者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导致心肌进一步重构、扩张,进而心功能异常。另外,心房收缩功能的丧失和心室节律的不规则导致心输出量下降使患者更易于发生心衰。在动物实验中,诱发心衰的动物发生房颤后心率明显增快,同时心输出量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 进一步下降[6 ] 。反之,心衰患者因为心肌细胞凋亡、心房扩大、纤维化、传导减慢和不应期的离散等因素的共同参与决定了心衰是房颤的高危因素。 3 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衰的治疗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力学转变成神经体液抑制,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生存和预后,但许多终末期心衰患者即使得到最佳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生存质量仍然堪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 herapy ,CRT) 提高了这些人的生活质量,CRT 改善心脏机械不同步,提高心脏做功效率,从而改善心功能。既往的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 如心肌病多部位起搏治疗试验(multisite stimulation in cardiomyopat hy , MUSTIC) 、多中心InSync 随机临床评估试验(multi2center insync randomied clinical evaluation ,MIRACLE) 、慢性心衰起搏和除颤器治疗对比研究(comparison of medical therapy , pacing and defibrill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 COMPANION) 、心衰的CRT 试验(cardic resnychronisation in heart failure ,CAREHF) 等证实了CRT 不但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提高其生活质量, 还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胡申江 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临床处理

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临床处理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胡申江 临床观察显示,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房颤动(房颤)患病率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而明显地增加。房颤的发生除可导致卒中风险、卒中致残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外,尚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因此,如何处理心衰患者伴有的房颤是临床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心衰伴有房颤的复律 多年来,复律是房颤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房颤的病因和诱因得到控制,可采用药物或电复律方法使房颤恢复为窦性心律。通常认为,这可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但是,2002年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的一项研究(AFFIRM研究)结果显示,与控制心室率相比,房颤患者复律后的长期累积死亡率并未减少。同时,由于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使患者的药物副作用明显增加[1]。这一研究的发表,改变了房颤患者需复律这一传统的观念。 由于心衰患者随着心功能的减退易于发生房颤,而房颤的发生又可以进一步恶化心功能。因此,上述研究结果的疑问是:对于心衰伴有房颤的患者的处理,是否与单纯的房颤不一样?即对于这一类特殊的患者的处理,是否能从房颤复律中得到益处?2008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另一项研究,此研究将心衰伴有房颤的患者分为复律或控制心室率2组,观察48个月。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任何原因的死亡、卒中、心衰恶化和复合终点上均无显著性差异[2]。 根据上述的研究和其他的相关研究结果,2012年欧洲心脏学会(ESC)发表的心衰处理和治疗指南提出,与控制心室率相比,复律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仅仅对于房颤病因和诱因已经消除、以及少数心室率控制后仍不能耐受房颤的患者,可考虑应用电复律或胺碘酮药物复律(IIb C)。在电复律前后可考虑应用胺碘酮以维持窦性心率(IIb C)。但是,不推荐应用Dronedarone或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复律,因这些药物可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的风险(III A)[3]。 因此,目前心室率控制在房颤的临床治疗中已经作为了首先考虑的方案。 2、心衰伴有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 1)心室率的控制目标 早在2006年,欧美关于房颤的指南就提出,房颤的心室率控制目标是:休息时60~80次/分,一般活动时90~115次/分[4]。但是,在临床应用中采用此标准所面临的问题是:临床上难以得到此心室率水平,达到此标准需用较多的药物或联合用药,这增加了药物副作用,一些患者将面临心脏起搏器的安装。 2010年3月在美国心脏学会(ACC)年会的大会主会场,报告了一项研究——RACE II 研究。此项研究的作者假设,与严格的心室率控制相比,适度宽松的心室率控制并不会增加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率。因此,研究者在荷兰进行了多中心的、随机、双盲的、以心血管事件作为终点事件的非劣性研究,随访2~3年。研究采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地高辛,单用或联合应用控制心室率。614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严格控制心室率组休息时的心率需控制在小于80次/分和一般活动时小于110次/分;宽松控制心室率组的休息时心率需小于110次/分。观察3年时间。研究结果显示,严格控制心室率组终点事件是14.9%,而宽松控制心室率组是12.9%,后者不劣于前者。因此作者认为,根据RACE II研究的结果,适度的心室率控制并不劣于严格的心室率控制。同时,由于较少的随访、较少的检查、较少的药物剂量和较少的联合用药,适度的心室率控制在临床应用中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临床分析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临床分析【关键词】胺碘酮心房颤动临床 心房颤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比较普遍,一般多见于患有器质性心脏病老年群体,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症之一,是仅次于早搏的心律失常。统计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成倍的增加。根据临床表现病程长短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大类型。我院在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以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取得了明显疗效,本文对采取的病例样本进行总结分析。 1 病例与治疗方法 1.1 病例样本 表1 患者病例样本统计(略) 选取心房颤动患者病例样本共26例,如表1所示,男14例,女12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52岁。临床体格检查分析后,进一步通过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确诊为房颤。入选标准:阵发性心房颤动18例,每周至少发作2次,每次至少持续30分钟,或每日发作数次,每次持续数分钟以上,持续性房颤8例,持续发作不超过半年。冠心病9例,慢性肺心病5例,原因不明7例。

所有病例均排除离子紊乱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排除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按NY-HA心功能分级:

Ⅰ级5例,Ⅱ级14例,Ⅲ~Ⅳ级7例。 1.2 治疗方法与评价 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时,不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先经静脉注射胺碘酮150㎎,对未转窦性心律的患者,使其口服胺碘酮0.2g,每日分3次口服。在应用1周后改为口服0.2g,每日分2次口服。再应用1周后减为0.2g,每日分1次口服。以后每日0.1~0.2g;长期口服维持治疗。用药期间监测心电图,每日1次,QT间期>0.5秒需要慎重,在某些情况下可酌情减量,必要时需要停药。 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动态心电图监测3~4天,对结果进行汇总和评价。大致分为三个评价标准:①显效:经过治疗后,使持续性房颤转为并维持窦性心律或变为偶有发作的阵发房颤的样本认为显效;②有效:经过治疗后,使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认为有效;③无效:经过治疗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样本认为无效。 2 结果与分析 治疗结果显示,2周内复律成功达20例,成功率达到76%。未能转窦性心律的患者6例。随访1年显效者16例,占60%,有效5例,总有效率76%,无效率24%。心电图显示Q-T间期有不同程度延长,但减量后能逐渐恢复。长期服药有3例诉有消化道反应。有1例出现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word资料19页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 家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 心房颤动(房颤)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心房功能恶化、丧失为特点。心电图表现为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不等的快速震荡波或颤动波。如果房室传导正常,常出现不规则的快速心室反应,加重心衰。房颤可以单独出现或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出现,如心房扑动。 房颤分为以下4类: 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2次以上,持续时间<7天,一般<24h,多为自限性,可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的房产,一般不能自行转律。可以是房颤的首发的表现,也可以是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的结果。药物或/和电转复能终止房颤。 永久性房颤:即使复律治疗也不能终止房颤的发作或复律后24h 内复发,或未曾复律。 初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既往没有房颤病史,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 慢性心衰常合并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 (二)流行病学 临床上10%—35%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颤,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心脏疾病严重程度和心功能恶化,房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国外研究显示心功能I级房颤发病率约为4%,心功能II—

III级房颤发病率为10—26%,III—IV级20—29%,而心功能IV级患者房颤发病率增加到50%。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标准化率为0.61%。按此计算,我国目前房颤患者超过800万。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现,在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病40.3%、冠心病34.8 %、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心衰合并房颤占有相当大比例,按此比例,我国目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超过264万。 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房颤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逐年增加,而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三)发生机制 临床观察发现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而且心脏射血分数的高低影响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表明心脏存在机械-电反馈作用。慢性心衰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房内血流淤积,压力升高,心房逐渐扩大,心房不应期缩短,传导减慢,增加触发活动。心房纤维化,心房传导性和兴奋性不均一,增大除极和复极离散,容易产生折返。促使房颤发生和维持。 心衰过程中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变化也在房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增加血管紧张素II,促进细胞外基质纤维化,导致缓慢传导,心房复极不均一;动物实验显示心衰还可导致离子通道重构,其中最有意义的是Na+-Ca2+交换增加,导致延迟后

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射频消融治疗

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射频消融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治疗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同时接受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射频消融治疗,对比两组心脏彩超指标与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84.44%,同时LVEF(66.78±7.14)%、LVEDD[(53.11±5.17)]mm、E峰(73.68±6.97)cm/s、E/A峰(1.42±0.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峰(51.97±5.27)cm/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可有效改善心室功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持续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射频消融 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关系密切,两者可相互作用加重病情,治疗心房颤动的关键在于控制心力衰竭,而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环节就是抑制心房颤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式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1,2]。本次研究对本院90例患者中的45例采取射频消融治疗方式,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90例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4 2.18±6.77)岁。并发症包括冠心病35例、心瓣膜病25例、高血压心脏病20例。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对患者心功能进行分级,Ⅱ级24例、Ⅲ级34例、Ⅳ级22例。均接受常规检查确诊为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45例,且性别、年龄、并发症、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静脉滴注胺碘酮,首次以5% GS配合150 mg 10 min内推注,滴速1.0 mg/min, 6 h后减少至0.5 mg/min。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行射频消融治疗,常规处理麻醉后,于右测股静脉内放置四级冠状窦标测电极,将1根SLI鞘放置在穿刺房间隔中,完成左房-肺静脉造影后,把冷盐水灌注大头消融导管放入左心房,并在三维标测指导下依靠Carto做出肺静脉以及左心房的三维解剖图,定位肺静脉前庭消融靶点后可开展左右侧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及房顶线、二尖瓣峡部线、三尖瓣峡部线的消融。若为房扑再行激动标测寻找激动起源点再行消融。若仍然是心房颤动,则给予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在窦律下继续消融残余电位后,验证三条线双向阻滞。结束手术。术后常规口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及抗凝药物。 1. 3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①两组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显效:NYHA分级下降2级或2级以上;有效:NYHA心功能分级下降1级;无效:NYHA心功能分级并未下降或上升。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的总和。 ②心脏彩超指标:测定舒张早期、晚期的充盈峰速度(E峰、A峰),并比较两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 心房颤动(房颤)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心房功能恶化、丧失为特点。心电图表现为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不等的快速震荡波或颤动波。如果房室传导正常,常出现不规则的快速心室反应,加重心衰。房颤可以单独出现或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出现,如心房扑动。?房颤分为以下4类: 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2次以上,持续时间<7天,一般<24h,多为自限性,可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的房产,一般不能自行转律。可以是房颤的首发的表现,也可以是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的结果。药物或/和电转复能终止房颤。 永久性房颤:即使复律治疗也不能终止房颤的发作或复律后24h内复发,或未曾复律。初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既往没有房颤病史,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 慢性心衰常合并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 (二)流行病学 临床上10%—35%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颤,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心脏疾病严重程度和心功能恶化,房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国外研究显示心功能I级房颤发病率约为4%,心功能II—III级房颤发病率为10—26%,III—IV级20—29%,而心功能IV级患者房颤发病率增加到50%。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标准化率为0.61%。按此计算,我国目前房颤患者超过800万。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现,在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病40.3%、冠心病34.8%、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心衰合并房颤占有相当大比例,按此比例,我国目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超过264万。 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房颤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逐年增加,而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将进一步增加。?(三)发生机制 临床观察发现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而且心脏射血分数的高低影响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表明心脏存在机械-电反馈作用。慢性心衰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房内血流淤积,压力升高,心房逐渐扩大,心房不应期缩短,传导减慢,增加触发活动。心房纤维化,心房传导性和兴奋性不均一,增大除极和复极离散,容易产生折返。促使房颤发生和维持。?心衰过程中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变化也在房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增加血管紧张素II,促进细胞外基质纤维化,导致缓慢传导,心房复极不均一;动物实验显示心衰还可导致离子通道重构,其中最有意义的是Na+-Ca2+交换增加,导致延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此外,L-Ca2+电流、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s减少,都可引起心房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改变,从而诱发房颤发生。?房颤第一天就存在电重构情况,电重构使得房颤易于持续存在,并使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较难维持,即房颤致房颤作用,这种加重的过程与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 合并房颤的慢性心衰患者每搏量、心输出量、峰值耗氧量均较窦律时进一步下降。房颤导致的快速、不规则心室率使心肌缺血,心肌顿抑,基质重构、心肌溶解进一步降低心肌功能,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因此,慢性心衰和房颤之间互为促进,形成恶性循环。 (四)临床症状和危害 1.临床症状 房颤的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出现和加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端坐呼吸、乏力、头晕和黑矇、浮肿、咳嗽、咳痰、咳血、少尿等症状。冠心病患者还可能出

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的护理措施及体会

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的护理措施及体会 发表时间:2015-05-04T15:22:27.0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5期供稿作者:王伟 [导读]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总结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患者的护理体会。 王伟(大连市友谊医院辽宁大连 116001) 【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总结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了75例心房纤颤患者给予胺碘酮转律治疗,首剂静脉注射150mg/20ml 15~20分钟内注射完毕,再以300mg/50ml1以1.0~1.5mg/min静脉维持泵入,24小时不超过1200mg,同时口服维持用药。结果:75例af患者中,有63例转为窦性心律,总有效率达84.2%,12例无效,均为慢性af持续1年以上者,复律后能维持窦性心律6个月以上者为70例,有效率达93.3%,降低心室率的有效率为100%,5例因症状好转未坚持服药而复发,以同样的方法再次给药仍有效,心律转复成功最快者为6小时,共有12例,约占16.6%,均为af发生在5天以内,最慢为12天,共有7例,约占9.4%,均为慢性af 2年以上。用药期间,部分患者心电图有不同程度的Q-T间期延长,但在正常范围之内,无需停药,6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消失,全组未出现窦性停搏、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甲功异常、角膜微粒沉着、肺纤维化、无症状肝酶高、心功能不全加重等严重副作用。结论: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转复疗效好,安全,副作用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加强护理,准确用药和严密监测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疗效的保证。 【关键词】胺碘酮心房纤颤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5-0251-02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兼有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阻滞心脏多种离子通道,能通过抑制复极过程,降低房室传导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而阻滞折返激动的形成,其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呈频率依赖性,是目前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心房纤颤(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也可见于正常人,更多见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各种心血管疾病均可引起房颤,表现为心慌、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重者还可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血栓栓塞,在急性发作时常伴有快速心室率,易引起或加重心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对af的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我院应用胺碘酮治疗75例af患者的护理措施和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75例af病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例,年龄45~75岁,其中男50例,女25例,分别是阵发性或新近出现的af 44例,慢性af伴快速心室率31例,其中基础疾病为冠心病的4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的14例,风心病的10例,原发性心肌病的5例,其中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10例,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诊为af,全部病例在应用胺碘酮治疗前均排除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异常及碘过敏病史等。 1.2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在监护病房进行,均同时进行病因治疗及转复前后的抗凝治疗,并且严密观察血压、心电图的变化,建立静脉通道后,先以胺碘酮150mg/20ml以60ml/h速度泵入,15~20min内注入,再以滴速为1.0~1.2mg/min的速度泵入,24小时总量不超过1200mg,应用24小时后停止静脉用药,同时口服胺碘酮200mg,每日三次,7天后改为200mg每日二次,15天后改为200mg每日一次,维持2~4个月,如七天内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则不应该继续应用胺碘酮,所有患者均于停服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3~5天后开始服用胺碘酮,并且在服药前均测量心电图以备对照。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密切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治疗前均描记12导联心电图至少一次,测量P~R间期、Q~T间期、QRS波群,治疗过程中至少测量两次心电图,并给予持续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治疗后每周至少测量两次心电图,一月后每周复查2~3次心电图,观察四个月以上者做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检测。 2.结果 75例af患者中,有63例转为窦性心律,总有效率达84.2%,12例无效,均为慢性af持续1年以上者,复律后能维持窦性心律6个月以上者为70例,有效率达93.3%,降低心室率的有效率为100%,5例因症状好转未坚持服药而复发,以同样的方法再次给药仍有效,心律转复成功最快者为6小时,共有12例,约占16.6%,均为af发生在5天以内,最慢为12天,共有7例,约占9.4%,均为慢性af 2年以上。用药期间,部分患者心电图有不同程度的Q-T间期延长,但在正常范围之内,无需停药,6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消失,全组未出现窦性停搏、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甲功异常、角膜微粒沉着、肺纤维化、无症状肝酶高、心功能不全加重等严重副作用。 3.护理措施 3.1 转复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大多数心房纤颤患者有心悸、头晕、疲乏、黑朦等表现,并且部分患者有心力衰竭、栓塞病史,多有各种恐慌、焦虑、烦躁等症状,因此在房颤患者的治疗上,护士应关心安慰患者,耐心做好解释,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和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在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积极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其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并配合治疗。 3.1.2用药前准备 用药前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持续心电监护,血压监测,查心电图、电解质、心肌酶、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备好急救药品及除颤器,以备抢救时急用。 3.2.转复过程中的护理 3.2.1 一般情况护理: 转复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意识、呼吸、脉搏等,并注意有无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出现上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