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十八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重庆市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

huán
①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②如鸣珮环(《小石潭记》)
①环绕
②玉质装饰物
35.后
hòu
①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②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①在……后面
②某个时间段之后
③在这之后
36.患[2005]
huàn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①旧的(知识)
②所以
③因此
④所以
⑤原因
30.观
guān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④由此观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看,欣赏
②景观
③阅读
④看来,推断出
31.
归[2006、2009]
guī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①有时朝②发白帝(《三峡》)
②于是入朝①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早上
②朝廷
7.长
cháng
①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②常有高猿长啸(《三峡》)
①弥漫,堆积
②时间、空间的长久,与“短”相对
8.称
chēng
①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②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①称赞
②著称
9.重
chóng
①重岩叠嶂(《三峡》)
②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③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④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⑤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题九 古诗文积累

是:
,
。
(6)《<论语>十二章》中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劝人珍惜时光的语句
是:
,
。
(7)我们都向往蓝天白云、青山碧水、鸟语花香的美好环境,请用连续的两句古诗
文把你心中理想的生态环境描绘出来:
,
。
【答案】:
(1)随风直到夜郎西(2)芳草萋萋鹦鹉洲(3)衡阳雁去无留意(4)黑云压城城
欲摧(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7)示例:①
(3)运用默写型:给出一定语境,按语境内容恰当运用(默写) 诗文句。
2.常考句子类型:主旨句、重点句、抒情句、议论句、描 写句、哲理句。
备考·指南
一、直接默写型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
直接型默写就是用填空的考查形式,考查考生对考纲规定 的 24 篇古文及 48 首古诗的掌握情况。常见的考查内容有直接 写出所给语句的上句、下句或中间句以及默写或补充整首诗词 两种形式。
,
”。
6.三年的初中生活结束了,有的同学满载而归,而有的却空空如也,这让我们明白了“业精
于勤荒于嬉,
”的道理。
7.人生需要学习,也需要雕琢。这正如《礼记》中所说:“
,
;人不学,不
知道。”
8.孝敬、回报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今天不少独生子女对此理解不够深刻,他们应
该牢记《增广贤文》中的名句“
,鸦有反哺之义”。
“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杜甫《春望》中(1)“
,
”确切地
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2)“
,
”充分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孟浩然《望洞庭湖
赠张丞相》中(3)“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初三学生考试必考文言文集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初三学生考试必考文言文集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篇文言文的词句。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2022年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精讲本
方法指导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技法四:利用文言虚词划分。文言文中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 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熟悉各类常见虚词,有助于文言句子断句:
(1)句首语气词,如“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词前应断句; 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应断句。
(节选自《夜航船》)
中考语文精讲本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乙]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语之曰: “昨雨后出街衢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⑪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⑫ 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⑬,更不复顾惜。居⑭身之道,亦犹是 耳。傥⑮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中考语文精讲本
考点 3 节奏划分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划分朗读节奏是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一般来说,文言 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表示一个完整 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例4 (2017·河北)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如《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中的“何”,也是“为什么 ”的意思。“是”: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 是”,为“这”的意思;《大道之行也》中“是谓大同”的“是”,为“这”的 意思;《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为“这样”的意思。 解释时根据具体语境选择虚词的正确义项即可。 答 案 (2)为什么 (4)这样
中考语文精讲本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第2层:写景抒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 笔 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义:①贬谪的悲凉②人生的感慨 ③赏月 的欣喜④漫步的悠闲
【文章中心】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 州期间,文章仅用8 4字,就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第十八篇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考情搜索:2015年A卷以单篇形式考 查。
版本导航:◎人教版:八 年级(上)第27课◎鄂教版:八年级(下)第25课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 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 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重庆中考文言文阅读习题附答案

重庆中考文言文阅读习题附答案文言文阅读能力一直是重庆中考语文考试考察的重要语文能力,为帮助大家提高文言文阅读技巧,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重庆中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供大家阅读练习。
重庆中考文言文阅读原文康熙戊寅,噶尔丹败亡,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入朝,封和硕亲王。
其子罗卜藏丹津袭爵,自以青海、西藏旧皆为领土,思恢复先业。
会世宗御极,乃于雍正癸卯叛。
世宗命年羹尧为抚远大,以四川提督岳钟琪参赞军务,征之。
昊人某,少无赖,好勇,被仇诬作太湖盗,逃塞外,随蒙古健儿盗马久,性遂爱马。
一日,见岳所乘,名马也,夜跳匿厩中,将牵其缰。
未三鼓,岳起视,自饲马,某不能隐,被擒。
岳上下视,问:“行刺乎,盗马乎?”曰:“盗。
”问:“白日阑入乎,夜逾墙乎?”日:“逾墙。
”岳微瞠,若有所思。
秣马讫,命随入室,赐以杯酒,随解衣卧。
迟明,岳起,唤盗马人同往大府,岳先入,良久,开军门传呼曰:“岳从者某,赏守备衔,效力辕下。
”岳旋出,上马顾日:“壮士努力,将相宁有种耶!”及岳征西藏,某从行。
天暮,岳立营门,谕日:“此行非征西藏也,青海酋罗卜藏久稽天诛,昨其母与弟红台吉二酋密函乞降,机不可失。
”收珠宝一囊,金二饼,顾某日:“先遣汝召贼母来,贼所居穹庐,外有网城,结金铃于上,动辄人知,非善逾者不能入。
贼营帐四,上有三红灯者,其母也,对面帐居罗卜藏,左右居丹津、红台吉二酋。
珠宝与金将以为犒。
此大事,汝好为之。
”解腰下佩刀授之。
某受命出,天大雾,行三十余里,至贼网城。
腾身入,帐烛荧然,母上座,二首侍侧,叱问:“何人?”某日:“年大以阿娘解事,识顺逆,故遣奴来问好,囊宝贝奉赠,金二饼馈两台吉。
”二人闻之,喜谢。
吴乃诈日:“在十里外待阿娘,阿娘速往!”三人相顾犹豫,某解佩刀厉声日:“去则去。
不去,我复。
”其母日:“好蛮子,行矣。
”上马,与二酋随十余骑,行不十里,岳来迎。
须臾,前山火光起,夹道炮发,斩母与二酋回,入军营。
次日,谍者来报,罗卜藏丹津已逃准噶尔部落,岳命竿三头徇,三十三家台吉皆震悚,乞降。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怎么:如此,这样。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睡觉)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C.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尝试)D.思欲就.亭止息(到,靠近)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B.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D.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B.【乙】文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
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
C.【乙】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长,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D.【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场景不同,却情怀共通:乐观、旷达,随遇而安。
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13篇陋室铭练习册(2021年整理)

重庆市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13篇陋室铭练习册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重庆市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13篇陋室铭练习册)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重庆市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13篇陋室铭练习册的全部内容。
专题二 2018文言文阅读猜押训练猜押训练12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一、(2018预测)阅读《陋室铭》一文,完成1~4题。
(15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有仙则名.(出名)(2)苔痕上.阶绿(长到,漫上 )(3)无丝竹之乱.耳( 使……受扰乱)(4)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身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C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有仙出名、水因龙生灵气而来,说明只要品德高尚则陋室不陋,强调德行的重要性。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既写陋室环境优美、清爽宜人,又为下文写交往之士皆德行高雅作铺垫。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重在褒扬诸葛亮与扬雄德操美好、为后世楷模,从而暗示自己要向他们学习.D.结尾处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美好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解析】根据课文内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写的庭中景物 可知,这句中提到的“水”并不是庭中有水,而 是月光如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D项错 误。
【答案】(3分)D
4. 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 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4分)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 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
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
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 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
怀民相知的喜悦。
D.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物色:写月突出其明,写
题。(15分)
1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月色入户
(门
)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 高兴
)
( 考虑,想到 )
(4)水中藻、荇交横 ( 交错纵横 )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 散步。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 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交横:_交__错__纵__横____[2015A]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_清__闲__的__人_________
二、内容探究 1.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借景抒 情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 贬的悲哀、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情 感。(2015 益阳) 2. 请品析本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2015 绥化) 答: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喻成 “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 荇”。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解析】首先,结合文章题干要求,必须明确闲人表 达了苏轼的哪些复杂情感,结合课文可知,“闲人” 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情感。然 后,结合所给例句,选择一种情感,结合文章内容和 作者被贬谪的背景进行理解和阐述即可。
2.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 ,
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 又
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示例: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 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 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金题演练Biblioteka (2015重庆A)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
(3)念无与为乐者 念:_考__虑__,__想__到____[2015A]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共__同__、__一__起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形__容__水__的__澄__澈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F] 藻、荇:_均__为__水__生__植__物______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十八篇 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积累
1.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____只__是________今义: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2.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
户[EJ]:____门_________[2015A]
(2)欣[F]然起行
欣:___高__兴________[2015A]
3. 本文表现了苏轼悠闲自适的心情,还流露出作者怎样 的情绪?(2016盐城) 答: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 豁达。
三、拓展延伸 1. 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 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 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 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 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 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
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__示__例__:__表_现__出__苏__轼__的__悲__凉__之_情__。__他__在__政__治__上_有 ____远_大__的__抱__负__,__但__受_诬__遭__贬__,__不__愿__做__闲_人__却__只__得__做_ 闲人 ____。_(_观__点__2_分__,__理__由_2_分__。__意__对__即__可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