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

合集下载

网师园记文言文翻译

网师园记文言文翻译

古者,园林之胜,多在王侯贵胄之家。

然自唐宋以来,文人墨客亦多筑园植木,以抒胸臆,畅游其间。

余游江南,得见网师园,实为世之瑰宝,故为之记。

网师园者,位于江南水乡,背倚古城,面朝清溪。

园中古木参天,奇花异草,掩映其间。

入园之道,曲折幽深,曲径通幽,使人有步入仙境之感。

步入园中,首先映入眼帘者,乃是一座古朴典雅的亭台。

亭名“听雨轩”,取自宋代诗人辛弃疾“听雨闲愁”之句。

轩内石桌石凳,可供游子小憩,听雨品茗,悠然自得。

绕过听雨轩,沿溪而行,不远处有一座石桥,桥名“通幽桥”。

桥下流水潺潺,清澈见底。

桥旁植有翠竹,风吹竹影,摇曳生姿。

过桥而西,便是“曲径通幽”之地。

此处曲径蜿蜒,竹影婆娑,宛如人间仙境。

前行不远,见一水池,池中荷花盛开,清香四溢。

池畔有一亭,名为“荷香亭”。

亭内石桌石凳,可供游人休憩,观赏荷花,感受夏日之清凉。

再往前行,有一小径,径旁植有桂树,花开时节,香气袭人。

小径尽头,有一座别致的亭子,名为“桂花亭”。

亭内陈设简朴,却别有一番风味。

亭前有一石桌,可供游子下棋品茗,悠然自得。

穿过桂花亭,便来到了园中之园——“听松园”。

此处松树苍翠,古木参天,清风徐来,松涛阵阵。

园中有一亭,名为“听松亭”。

亭内陈设古朴,游客至此,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游览至此,已觉心旷神怡。

再往前行,见一石阶,阶上有一亭,名为“望月亭”。

亭内陈设简单,游客可在此观赏明月,畅想人生。

网师园之妙,在于其布局精巧,景致各异。

园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奇花,相映成趣。

游览之余,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余游网师园,深感园林之美,在于其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园中景物,虽人工造作,却似天成,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此园之胜,实为江南园林之典范。

综上所述,网师园者,乃江南园林之瑰宝也。

其景致之美,布局之巧,令人叹为观止。

余游至此,心旷神怡,遂为之记,以传后世。

(注:本文翻译字数约为500字)。

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

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

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江苏网师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是一座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园林,占地面积约500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苏州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

第一站:门楼牌坊门楼牌坊高大而宏伟,其中“网师园”三个大字书法精美,流畅洒脱。

在门楼牌坊上可以看到大理石狮子,是一对极具震撼感的动物雕像,高大、醒目而凶悍。

第二站:大门穿过门楼牌坊,便进入了江苏网师园的正门。

正门两侧是对称的景观,被绿树红墙所掩映,给人一种深邃而奇妙的感觉,让人在繁忙的城市中寻找到一份宁静与舒适。

第三站:白鹿洞书院书院以“白鹿洞”。

书院建筑精美,照壁、砖雕、木雕、石雕等方寸之间,镌刻着名家书法、名句诗篇。

书院中心是大厅,大厅四壁有许多长联,其中有名为“历代名士之名句”的一段,被誉为书法家写字的好地方。

第四站:多花洞游庭这里是游人休息的好去处,园内的石拱桥和塔上都是各种颜色的花卉,花卉遮盖了不少树木,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这里也是一片清凉。

而且,这里还有悬挂在树上的溜滑梯,是孩子们最爱的玩具。

第五站:无锡桥园林中著名的结构工程之一,也是小桥流水、林荫道之一,横跨着径流湖,是园林中最美的景点之一。

想学摄影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这里是拍摄美丽风景的好地方。

第六站:西瓜山西瓜山因山上有独特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呈现出了完美的自然景观。

山上植被丰富,因为多样性和茂密的森林而成为一座生态旅游胜地。

这里还有朝天门、观音寺等景点。

第七站:直径景轩直径景轩位于网师园中央,是园林中重要的景点,是一处富有文化底蕴的景观,样式为木构楼阁。

景轩内部是一座悬楼,飞檐亭台,一尘不染。

重点是景轩上没有钉子,全部是纯手工雕刻而成。

这里是展现园林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最佳场所。

第八站:全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古树名木,无论是哪个季节来都是美好的。

景观种类丰富,有戏水池、侧殿、荷塘、鸟林、石山等,千百年的古树成为了园林的天然景观,环境宁静,充满着古典气息。

苏州何处可一睹著名的网师园

苏州何处可一睹著名的网师园

苏州何处可一睹著名的网师园苏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以其众多的古典园林而闻名于世。

其中,网师园作为江南园林的杰出代表,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其独特的魅力。

那么,在苏州何处可以一睹这著名的网师园呢?网师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部的阔家头巷 11 号。

若您初到苏州,想要顺利找到网师园,不妨先前往市中心的观前街附近。

从观前街出发,您可以选择乘坐公交车,多条公交线路都能将您带到网师园附近的站点。

如果您更倾向于乘坐出租车或者网约车,只需告诉司机师傅您的目的地是网师园,他们大多都能准确地将您送达。

当然,对于喜欢步行并且体力充沛的游客来说,沿着平江路一路向南,在欣赏沿途江南水乡风情的同时,也能逐渐靠近网师园。

当您来到网师园所在的阔家头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狭窄但充满古意的小巷。

巷子两旁的墙壁爬满了青苔,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沿着巷子前行,不一会儿就能看到网师园的大门。

网师园的大门并不张扬,反而显得古朴而低调。

然而,当您踏入这扇门,便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

园内布局精巧,亭台楼阁、水榭回廊错落有致。

进入网师园,首先迎接您的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轿厅。

这里曾经是主人停放轿子的地方,如今展示着一些关于网师园历史和文化的介绍。

穿过轿厅,便是一个宽敞的天井。

天井中种植着几株古树,郁郁葱葱,为整个园子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沿着青石铺就的小径继续前行,您会来到万卷堂。

这是网师园的主厅,也是园主人接待宾客的地方。

堂内布置典雅,家具陈设古朴大方,尽显江南大户人家的气派。

从万卷堂出来,穿过一个月洞门,便来到了网师园的核心景区——水池。

水池四周环绕着假山、亭台和楼阁,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水池中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给整个园子增添了不少灵动的气息。

在水池的东侧,有一座小巧的亭子——射鸭廊。

这里是观赏水池景色的绝佳之处,您可以在这里稍作停留,欣赏水中的鱼儿和周围的美景。

水池的西侧是一座名为“月到风来亭”的亭子。

网师园简介

网师园简介

整体布局—— 平面图1
平面图2
整体布局分析——地理环境
❖ 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它地处苏州旧城东南隅葑门 内阔家头巷,后门可达十全街,地方志记载为带城桥阔家头巷 11号。十全街南侧。与苏州饭店、南园饭店等饭店相距仅几十 米。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 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成 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园归退居苏州的清光绪朝将军达 桂(长白人),再加修葺,乃复旧观。民国元年,已有冯姓 居此。1917年(民国6年),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银子从达 桂手中购得此园,作为礼物赠予其师,前清奉天将军张锡銮 作庆寿大礼,易名“逸园”。张为钱塘人,晚清任奉天将军 时招抚张作霖,且能诗,但未至此园。时有萝月亭、荷花池、 殿春簃诸胜,尤以十二生肖叠石形象为别处罕见。
中国园林分析————网师园
级 园 林 一 班
13
历史沿袭
❖ 南宋绍兴年间,侍郎史正志因反对张浚北伐而被劾罢官,南 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1189年)退居姑苏时筑园,因府中 列书42厨,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圃,名为 渔隐,植牡丹五百株。
❖ 明《姑苏志》、隆庆《长洲县志》引《施氏丛钞》云:“正 志,扬州人,造带城桥宅及花圃费一百五十万缗。仅一传, 圃先废。”宅售与常州丁姓,仅得一局分析—— 空间分析1
景观中心区
建筑和廊道围绕主水面 布置。
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 庭用湖石,不相混杂。 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 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 疏朗雅适,廊庑回环, 移步换景,诗意天成。
整体布局分析——空间分析2
园林布局紧凑,虚实穿插,似断 又续,迁回曲折,使景观深远。 网师园中部的建筑以水池为 中心, 贴近水面的“灌缨水阁” 与 水崖高处筑有“月到风亭” 形成了西南折角之势。 “竹外一枝轩”与东侧的 “射鸭廊”及“射鸭水阁” 相接,在东北面形成了另一个 折角“L”。 两折角构成了对景呼应,半敞 开半封闭的布局。

网师园

网师园

空间布局: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

作为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网师园东宅西园,有序结合。

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

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砖雕门:砖雕门楼位于门厅和大厅之间,高约6米,宽3.2米,厚1米,门楼东西两侧是黛瓦盖顶的风火墙,古色古香。

顶部是一座飞角半亭,单檐歇山卷棚顶,戗角起翘,黛色小瓦覆盖,造型轻巧别致,挺拔俊秀,富有灵气。

屋檐下枋库门系四方青砖拼砌在木板门上而成,并以梅花形铜质铆钉嵌饰,既美观大方,又牢固实用。

好一幅优美的立体画。

网师园充分利用比例陪衬关系和对比手法,艺术效果十分突出。

是苏州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砖雕楼与园林部分的清幽含蓄形成鲜明对比。

园中以水面为中心,各景点围绕水面布局,池南布置有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云冈等景点,北部为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东侧射鸭廊,西侧月到风来亭,整个主景区通过对尺度比例的精确把握,对空间抑扬收放的自如处理,对园林建筑遮掩,敞显的潜心安排,使数亩小园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

园中有园,景中有景,耐人玩味。

从平面布局及空间构成来看,为使主景区空间景物显得较为开阔舒郎,将体量较大的主体建筑皆退离水边,并采取多种手法来淡化、虚掩。

池南的小山丛桂轩与北部的看松读画轩均远离水池,以减小体量感,小山丛桂轩前布置名为云岗的假山,看松读画轩前布置叠石花台,老松古木,使其虚渺淡隐,以取得扩大的空间,丰富景观的效果。

而一些小体量的建筑皆贴水而建,通过尺度比例,反衬水面之辽阔。

临水最大的主体建筑为濯缨水阁,其体量只略大于水榭。

窗画:用红木镶边形成三个长方形窗景,窗外天进中种植腊梅、翠竹、芭蕉、天竺,配以几峰湖石,一格窗景就是一幅立体的画,轻描淡写,空灵秀美。

网师园

网师园

绕池亭榭结构各殊,景观互异。可静赏朝午夕晚一 日四时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流转。濯缨水 阁纤巧柔美,基部全用石梁柱架空。池水出没于下, 宜夏日纳凉,传旧时又充戏台。月到风来亭居于水 涯之上,凭栏赏月最胜。池北竹外一枝轩原为封闭 式斜轩,何氏改为敞轩,小巧空灵,简朴素雅,从 池南望去,宛似船舫。墙上又置圆洞门、空窗,益 使景色如画。轩前黑松斜出水上。看松读画轩轩内 陈设精雅,陈列着有亿年历史的硅化木,轩前罗汉 松与古柏传为南宋所植,前者惜于1981年遭冻害枯 死;后者挺立池边,高10余米,为全园最高物,虬 枝遒劲,树干斑斓苍古,冬日坐此轩赏雪最佳。池 东南溪上置石拱桥名引静桥,为苏州园林最小石桥。 桥下壁间嵌一石,刻“檠涧”二字,传为南宋物。 其旁小山丛桂轩系园内主要建筑,可观赏
一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园。网师园全园占地约8亩余(另两资 料:约5333平方米、约5400平方米),是我国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 表作。网师园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 著称。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网师园按石 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突出以水为 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 意天成。古树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见著,并与建筑、山池 相映成趣,构成主园的闭合式水院。池水清澈,东、南、北方向的射鸭 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及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中了春、夏、 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变化。所以游园时,宜 坐、宜留、以静观为主。绕池一周,可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 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如天然图画,所以并不觉其园小。夜游网师园 除了能品味园林夜景,还能欣赏到评弹、昆曲等节目。 西部为内园(风园),占地约1亩。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簃(音:yí, 楼阁旁边的小屋,多用做书斋的名称)”。

网师园简介

网师园简介

整体布局—— 平面图1 平面图2
整体布局分析——地理环境
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它地处苏
州旧城东南隅葑门内阔家头巷,后门可达十 全街,地方志记载为带城桥阔家头巷11号。 十全街南侧。与苏州饭店、南园饭店等饭店 相距仅几十米。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 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 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 地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主要景观分析——建筑小品
沿廊往东走,便得一轩, 名曰“竹外一枝轩”。 轩为卷棚硬山屋顶,东 西狭长三间,临水面设 吴王靠坐槛,远望似一 叶小舟。轩北为集虚斋 庭院,庭植青翠潇洒的 慈竹两丛,有花窗相映, 有洞门相通。东面通五 峰书屋,东墙上有两方 精美的园林和花鸟砖雕。 西墙上开设空窗窗外点 植垂丝海棠, 框景入画。轩外池岸畔植梅花,原有横卧偃伏的 黑松,成为轩外一景。在轩内隔池远望,池上理 山的云岗黄石假山,成为园中第一山景。
主要景观分析——建筑小品
沿射鸭廊往南连敞 亭“半山亭” ,其 临水面为卷棚歇山 屋顶,发戗有翘角, 从池南望去,宛似 船舫。与射鸭廊形 成高低变化的构图。
主要景观分析——建筑小品
小山丛桂轩原为园花 厅,作会客之用,在这里 既可赏云岗山势与花 木,又可在轩内小坐休 息。
主要景观分析——植物造景
植物配置与假山花台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由于园小,摈弃了高大的乔木,采用白皮松、枫等为 制高树种,以优种枫为该园景观的突出点景物,间伴 之以青桐等树木。 花木的配置,还照顾到四季花开,如“看松读画轩” 南为牡丹花坛,“殿春攀”南为芍药一片,“小山丛桂轩” 南为秋桂,庭前堂后有冬日腊梅、夏暑芭蕉、四季翠 竹、早春玉兰、中春桃李等。 在临池四周黄石驳岸的石隙间,植以花灌木,有黄馨( 惜春)、紫藤等藤本植物,使驳岸具有悬崖野趣。 同 时,在植物搭配上与建筑主题相一致。

网师园

网师园

濯缨水阁
半山亭
月到风来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竹外一枝轩
看松读画轩
植物分析
植物配置与假山花台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由于园小,摈弃了高大的乔木,采用白皮松、枫等为制高树种,以优种枫为该园景观的突出点景 物,间伴之以青桐等树木。 花木的配置,还照顾到四季花开,如“看松读画轩”南为牡丹花坛,“殿春攀”南为芍药一片,“小 山丛桂轩”南为秋桂,庭前堂后有冬日腊梅、夏暑芭蕉、四季翠竹、早春玉兰、中春桃李等。 在临池四周黄石驳岸的石隙间,植以花灌木,有黄馨(惜春)、紫藤等藤本植物,使驳岸具有悬崖 野趣。 同时,在植物搭配上与建筑主题相一致。
网师园分析
历史介绍
南宋绍兴年间,侍郎史正志罢官退居姑苏时筑园,藏书万 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圃,名为渔隐,植牡丹五百 株。 清乾隆时长洲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重治别业,作归老计(一 说为奉母养亲之所),初名“网师小筑”,后名“网师 园”,内有十二景。 乾隆末年富商瞿远村,瞿增建亭宇,叠石种树,半易网师 旧观,有梅花铁石山房、小山丛桂轩、月到风来亭、竹外一 枝轩、云冈诸胜。 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 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园仍旧名,人 又称瞿园、蘧园,园布局即奠定于此时,至今尚总体保持着 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
网师园分析
网师园一层平面图
网师园分析
网师园总平面图
总体空间介绍
网师园是苏州唯一一座住宅与花园完整保留的园林。占地约4720平方米,其面积是 狮子林的1/2,留园的1/4,拙政园的1/8。 其中有围护结构的建筑面积约2218平方米,有屋盖但无墙体的廊、亭等构筑物面积 458. 5平方米;庭院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其中中间水体庭院占地662平方米,其他 庭院占地838平方米。 容积率(廊、亭减半)0. 52,建筑密度42. 38%。这些数据说明网师园的占地面积相对较 小,容积率却很高。 但身在其中,却丝毫感觉不到建筑物的威压和空间的局促,反而空间的趣味使人感 觉到它的尺度比实际上的要大很多。 网师园的紧凑精致在苏州园林中可谓无与伦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本段主要建筑和景观
网师园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宅第规模中等,为苏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大门南向临巷,前有照壁,东西二侧筑墙,跨巷处设辕门,围成门前广场。场南对植盘槐
网师园
,东西墙置拴马环。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以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有阀阅3只,正门东侧设便门。
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由大门门厅至轿厅,东有避弄可通内宅。轿厅之后,大厅崇立,即万卷堂。其前砖细门楼为乾隆间物,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中同类门楼之冠。其后撷秀楼原为内眷燕集之所。楼后五峰书屋为旧园主藏书处。以上3处的家具陈设,多为清式,尤富丽端庄。屋东北梯云室内黄杨木落地罩上镂刻双面鹊梅图,雕工极精。梯云室北为下房区及后门,1958~1980年俱从该门出入。
园林简介
名称由来

殿春簃
砖雕门楼
引静桥
旅游指南
园林简介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造园手法
主要建筑和景观
特色景点
殿春簃
砖雕门楼
引静桥
旅游指南
展开
编辑本段园林简介网师园本数据来源于地图,最终结果以地图数据为准。
网师园
网师园,是苏州中型古典山水宅园的代表作品。它位于苏州葑门附近的带城桥南阔家头巷11号,后门面向苏州古城东南之十全街,多路公车可达,(204,501,511,47)与苏州、南园等饭店相距仅几十米,园址原为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所建之“万卷堂”旧址,亦称“渔隐”。清时由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于乾隆中叶(约公元1770年)购其地筑园。因园毗邻王思巷,谐其间喻渔隐之义,称为“网师园”。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按原规模修复并增建亭宇,俗称“瞿园”。今“网师园”规模、景物建筑是瞿园遗物,保持着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园。网师园全园占地约8亩余(另两资料:约5333平方米、约5400平方米),是我国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网师园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网师园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古树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见著,并与建筑、山池相映成趣,构成主园的闭合式水院。池水清澈,东、南、北方向的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及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变化。所以游园时,宜坐、宜留、以静观为主。绕池一周,可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如天然图画,所以并不觉其园小。夜游网师园除了能品味园林夜景,还能欣赏到评弹、昆曲等节目。
网师园
1957年左右曾驻军。1958年部队撤离,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占用大部,曾拟毁园办厂。同年,国家文物局、同济大学陈从周与市园林管理处同来调查,力主修复。4月,归园林管理处接管,迁出医院与8户居民,拨款4万元抢修。10月动工重修月到风来亭,新建梯云室及该处庭院,以墙分隔西部内院,增辟涵碧泉、冷泉亭等,精心配置家具陈设。东邻圆通寺法乳堂也归该园使用。
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内花园占地5亩,其中水池447平方米。总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全园清新有韵味,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池南主厅小山丛桂轩位于峰石木樨间,有廊左通住宅的轿厅,右达西侧的亭榭。西南侧的濯缨水阁和东北岸的竹外一枝轩隔水相望,东侧的射鸭廊和西侧的月到风来亭遥遥相对。这些建筑形体各殊,装修精丽,其倒影又与天光浮云交映于碧波之中,增添了园中秀丽景色。再北为集虚斋、五峰书屋和殿春簃等建筑,都是旧日园主读书作画之所,布置疏朗清幽。
民国21年漱沪抗战,暨南大学附中部迁苏,部主任曹聚仁居此园。同年,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因与锡銮子师黄友善,借寓于此,与叶恭绰同住一园近4年。善孖养幼虎一只,常以虎姿入画。园景幽雅娴静,但闻翠竹摇动,流莺酬答。抗日战争爆发前,张氏兄弟先后离去,园主家境中落,仍赁与他人。
29年(公元1940年),文物收藏家何亚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收藏文物书画甚富)购得此园,费时3年,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充实古玩书画。复用“网师园”旧名。何氏一家另在南园有住宅,此园平时闭门不纳游人。35年,何病故,园由妻王季珊继承。1950年王暴卒,其子女何怡贞、何泽明等将园献交国家。
网师园
百科名片
网师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代表作品。网师园始建于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清乾隆年间(公元1765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至今几易其主,围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
网师园
西部为内园(风园),占地约1亩。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簃(音:yí,楼阁旁边的小屋,多用做书斋的名称)”。旧时以盛植芍药闻名。“殿春簃”旧为书斋,为明代古朴爽洁之建筑。轩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由红林镶边的长方形窗枉框松成的框景,满目青竹,苍翠挺拔,翠周围的傲腊梅、红色天竹子和奇峰迭起的假山石,仿佛是雅致的国画小品,人在到内,似在室外,富有诗情画意。轩西侧套室原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子的画室“大风堂”。张氏兄弟曾在园中饲养一虎,今堂南天井西墙嵌碎石一方,镌刻“先仲兄善子所豢虎儿之墓”,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书于台北,寄来立碑。庭院假山,采用周边假山布局,东墙峰洞假山围成弧形花台,松枫参差。南面曲折蜿蜒的花台,穿插峰石,借白粉墙的衬托而富情趣,与“殿春簃”互成对景。花台西南为天然泉水“涵碧泉”。洞容幽深,寒气逼人,与主园大池水脉贯通,此一眼泉水如蛟龙吐,使无水的“殿春簃”不偏离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巨大的灵壁石,形似展翅欲飞的苍鹰,黝黑光润,叩之铮琮如金玉,是灵壁石中的珍品。在亭中“坐石可品茗,凭栏可观花”,令人赏心悦目。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谐音。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编辑本段造园手法
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作为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
网师园
型,网师园东宅西园,有序结合。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1980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因仿殿春簃建了一座古典庭院“明轩”而名播海外。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网师园
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地处旧城东南隅葑门内阔家头巷,后门可达十全街,地方志记载为带城桥阔家头巷11号。现为市内友谊路南侧。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3年网师园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网师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绍兴年间,侍郎史正志因反对张浚北伐而被劾罢官,南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1189年)退居姑苏时筑园,因府中列书42厨,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圃,名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明《姑苏志》、隆庆《长洲县志》引《施氏丛钞》云:“正志,扬州人,造带城桥宅及花圃费一百五十万缗。仅一传,圃先废。”宅售与常州丁姓,仅得一万五千缗。后被占为百万仓籴场。
网师园
清乾隆时(公元1765年前后)曾官光禄寺少卿的长洲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重治别业,作归老计(一说为奉母养亲之所),初名“网师小筑”,后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沈德潜作《网师园图记》。乾隆二十三年,彭启丰来园参加元宵张灯宴乐并赋诗。
宗元死后园大半倾圮,至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太仓富商瞿远村(一说瞿远春)购得,瞿增建亭宇,叠石种树,半易网师旧观,有梅花铁石山房、小山丛桂轩、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云冈诸胜。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园仍旧名,人又称瞿园、蘧园,园布局即奠定于此时,至今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乾隆六十年,钱大昕作记。当时园中盛植牡丹芍药,嘉庆时范来宗有“看花车马声如沸”之句。但瞿氏有园不过三十年,即转归天都吴氏(童隽《江南园林志》谓系吴嘉道)。
主园在宅第之西,三进厅堂、后院和梯云室都有侧门或廊通往主园,正通道为轿厅西侧小门,楣嵌乾隆时砖额“网师小筑”。入内建筑物较多,组成庭院两区:南面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为居住宴聚用的一区小庭院;北面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等组成以书房为主的庭院一区,居中为池,荡漾弥漫。池岸低矮,系黄石堆砌,挑出种种岩穴形状,错落作势,下伏水口,望之幽邃。池两端各引出一曲折小溪,贴水平桥一波三折,令人生水广波延、源头不尽之感。环水亭榭小巧轻盈,体积较大的楼馆或障以山石树丛,或退隐于后,不逼压水面,又使园景富于层次深度,建筑虽多而不见其密,池不足亩而不觉其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