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用传统建筑元素诠释

合集下载

上海世博之中国馆

上海世博之中国馆

设计探秘——中国馆有人说,它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借喻国之重器、鼎盛中华;有人说,它像古时论两称斤的斗,取意天下粮仓、富庶百姓;还有人说,它像古人头上的冠帽,故此得名“东方之冠”。

而且,既有评论说它雄浑威仪,体现了国家气度,也有观点认为,它太过庄严,有损亲和。

但不管人们如何议论,这座层叠出挑的红色倒锥形建筑已然耸立在上海浦江东岸,古朴大气,静静地期待着绽放的一刻。

这就是中国馆,一个凝聚了中华魂的中国馆!外形:借鉴汉字外形建造。

居中升起,层迭出挑。

中国馆独特的斗拱式结构,相信给众多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人说它是一枚“中国印”,也有人将其称为是“天下粮仓”。

不过,说到其外形,一些细心的参观者会发现,似乎与汉字中“华”的繁体字“华”颇为相似。

中国馆的寓意首先是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亮点从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精心挑出的“中国红”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

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此外,中国馆红板选用金属材料,采用灯芯绒状肌理方案,不仅为中国馆穿上了更具质感的“外衣”,也为原本张扬、跳跃的红色赋予了稳重、大气的印象。

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概况:展馆外观中国国家馆的展示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以东方为视角,以寻觅为主线。

看上海世博中国馆,透析中国元素——中国红

看上海世博中国馆,透析中国元素——中国红

看上海世博中国馆,透析中国元素——中国红[摘要]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中,以“中国元素——中国红”为外观色的中国馆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元素魅力。

本文分析“红色情结”这一传统元素在当今设计中的表现和象征意义,探讨“红色情结”对现代设计的积极影响和启发。

[关键词]中国元素红色情结现代设计2010上海世博会中有“东方之冠”美誉的中国馆“中国红”颜色的使用,凝聚了设计团队及建设者的聪明和智慧。

他们在剖析了北京天安门城墙、故宫博物院的红色后,中国馆的墙、柱、斗拱、屋檐等部位的颜色都被赋予不同深浅的红色配置,最终由7种不同的红色组成了外观视觉统一和谐的红色。

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中国传统元素符号多元化时代中,“中国元素——中国红”与我们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一、“中国元素”中的红色表现1.红色象征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激情、性欲、生命力、生存本能、自然伟力、恐惧、坚强的意志或自信、忠诚、动机、大度、财富和幽默等。

2.按照我国传统习俗,春节里运用最多的色彩是红色,红色是喜庆、高兴、吉祥、发达之色;是阳刚、坚强之色。

每家都要贴春联,以示辞旧迎新。

红色透着喜气、吉祥,加上祝福的话语,更表达了驱邪避灾、保佑平安之意。

3.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

红色是太阳、血和火的颜色。

因此每逢本命年对红色特别钟爱,在大年三十,穿上红色内衣,系上红色腰带,佩带用红丝绳系挂的饰物,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来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4.年画是表现“中国红”的代表。

它题材广泛,表现驱邪纳祥、欢乐喜庆、传说故事、节日风俗等。

年画中运用红色,必在精华之处,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有画龙点睛的美感。

表现吉祥吉庆之事的年画,以大面积红色为主色,年节之时象征着吉庆和幸福。

5.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2010上海世博会展馆建筑欣赏

2010上海世博会展馆建筑欣赏

澳大利亚馆
环境保护、城市化和全球化等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共 同挑战。澳大利亚国家馆将展馆主题设定为“战胜挑战” ,正是希望借助展馆,共同探讨人类的未来。

展馆内既展现澳大利亚强大而富有活 力的经济,也有体现澳大利亚技术优 势的创作,世界一流的研究和教育机 构,丰富多彩的澳洲文化和自然美景, 同时还有展示澳大利亚城市的优质生 活。整个展馆集趣味、休闲、文化等 元素于一体,适合各年龄段的参观者 游玩。在那里,参观者们还能与讲双 语的澳洲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欣赏澳 洲本土音乐家和艺术家的精彩表演, 品尝闻名遐迩的澳洲美食及红酒。 澳大利亚国家馆想给所有参观者 呈献一个“世界上最适宜居住地”的 城市形象,并以次探讨如何缔造城市 建设和自然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和 谐。
到风筝、纸飞机、飞鸟等象征自由、美好生活的 元素。 虑了通风、隔热、遮阳等需求,同时尽可能利用 自然采光和节能效果明显的半导体照明灯具。
• 此外,主题馆注重节能、环保,相关设计较多考
围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一主 题,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将通过“城市人”、 “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城市未来” 和 “城市足迹”五个展馆,展示组织者对这一 主题的理解和阐述。 其中,“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 “城市星球”馆位于世博浦东园区,为新建 场馆;“城市未来”馆和“城市足迹”馆位 于 浦西园区,利用工业遗产改造。

匈牙利馆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匈牙利馆的四周将被悬挂的木条 包围。这些木条会动,动起来就 像波浪一样。在展馆的内部,也 少不了木头装饰。在地面上有固 定的木杆,在头顶上有悬挂的木 条,这些木条也会动。走进那里, 如同走进森林里,在大自然里散 步。匈牙利馆将隆重展示匈牙利 数学家的新发明“格姆伯茨”。 在匈牙利语里“格姆伯茨”的意 思是“像球一样的物体”。有的 中文刊物根据这个词的英文发音, 将其翻译成“攻不克”,也有人 干脆叫它“魔球”。

建筑案例分析演讲稿范文

建筑案例分析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建筑案例分析: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这座以“东方之冠”著称的建筑,不仅是我国在世博会上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馆进行案例分析。

一、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国馆的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冠冕”,其形态优美、气势恢宏。

在建筑风格上,中国馆巧妙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

馆顶采用曲面造型,象征我国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馆身则采用现代钢结构,彰显我国在建筑技术上的创新与发展。

二、建筑材料: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馆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建筑主体采用新型钢材,不仅具有高强度、轻质、耐腐蚀等优点,而且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了能耗和碳排放。

此外,馆内还大量运用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建筑功能:实用性与创新性并存中国馆在功能设计上,既满足了展览、会议等基本需求,又充分体现了创新性。

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展示我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成就;同时,还设有多功能厅、洽谈区等,满足各类活动的需求。

在建筑布局上,中国馆采用环形结构,使参观者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馆内展览。

四、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馆在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首先,中国馆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挖掘和提炼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龙、凤、麒麟等,将其融入建筑形态之中;其次,在建筑空间布局上,巧妙地运用了传统风水学说,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这些举措不仅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世界建筑文化贡献了新的元素。

总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作为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案例,其成功之处在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建筑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也为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感谢大家的聆听!。

上海中国馆

上海中国馆

上海中国馆介绍上海中国馆是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座文化展示建筑,是上海世博会的主要场馆之一。

该建筑于2010年五月开放,并成为世博会期间参观人数最多的场馆之一。

上海中国馆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多彩的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设计上海中国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哲学思想。

建筑师精心设计了一个现代化的建筑,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整个建筑群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屋顶花园。

整个建筑的轮廓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塔,寓意着中国的古老文明。

在建筑的外部,使用了大量玻璃材料,使整个建筑看起来现代而富有活力。

展览上海中国馆内的展览涵盖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科技和创新等方方面面。

每个展览区域都精心设计,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一楼的展览区主要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如中国书法、绘画和剪纸等。

二楼则专门展示中国的现代科技和创新成果,如高铁、太阳能和人工智能等。

此外,地下部分还设有一个体验区,让参观者可以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交互性体验除了丰富多彩的展览外,上海中国馆还提供了一系列互动体验,让参观者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科技。

参观者可以通过现场演示和短片,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和制作过程。

同时,上海中国馆还设有一个互动展示区,让参观者亲自动手制作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陶艺和面塑等,以此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交流上海中国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展示建筑,也承担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

在世博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同时也能够分享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创新成果。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合作奠定了基础。

结语上海中国馆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一个亮点,不仅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技成就,也是一个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通过参观上海中国馆,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当代中国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成就。

上海世博会场馆建筑介绍

上海世博会场馆建筑介绍

上海世博会场馆建筑介绍:总分布图●A片区:中国馆外国国家馆(除东南亚外的亚洲国家)●B片区:主题馆东南亚和大洋洲部分国家馆国际组织馆公共活动中心演艺中心●C片区:外国国家馆(欧洲、美洲和非洲国家)●D片区:企业馆●E片区:企业馆城市文明馆城市最佳实践区单一介绍:◇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一共有三层。

一楼的“序厅”,通透明亮。

中央的“艺术模型”,集上海新老标志性建筑于一体。

二楼展厅是走进世博,现代化的模型展示了世博的整个规划。

尤其是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

三楼展厅中央有按上海市实际面积缩小500倍制作的城市模型、介绍了内环以内的城貌,因为未标路名,我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居住所在,只能以黄浦江为界分清浦东和浦西。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故宫红”。

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上海世博会英国国家馆(创意之馆)造型亮点:会发光的盒子上海世博会英国国家馆最终确定设计方案为“创意之馆”(a Pavilion ofIdeas)。

计划2009夏天之前将开工建设。

创意展馆是一个独特的展示装置。

它安置在一个乡村田间,上面是森林遮盖,两侧是草地形成的斜坡,观众席,展览区,商店以及接待区均座落其中。

◇上海世博会尼泊尔国家馆展馆主题:加德满都城的故事——寻找城市的灵魂;探索与思考造型亮点:异域之魂尼泊尔国家馆的主题是“加德满都城的故事——寻找城市的灵魂;探索与思考”,截取了加德满都在两千余年历史上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

尼泊尔展馆将重点突出本国在环保、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方面所做的努力。

◇上海世博会瑞士国家馆瑞士馆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从空中俯瞰,其轮廓是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的轮廓。

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看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应用 规章制度

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看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应用  规章制度

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看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应用规章制度民间美术是一种于生活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的世代流传与发展。

主要由广大普通劳动群众创造,经过历史的传承和不断发展起来的美术形式。

它包括民间绘画、民间建筑、民间雕塑、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艺术范畴。

被誉为“东方之冠”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富含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意蕴和美学品格,传承并应用传统建筑元素及其元素文化,民间美术元素体现的淋漓精致。

发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民间美术,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性、民族性的母体艺术形式始终在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整个民族的本原文化,具有传统民族文化延续性,是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民间美术的载体是民俗社会生活,包含渊博而浓厚的哲学、美学、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文化价值,渗透在自身的社会之中,表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类生命多姿多彩。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相互交融影响下,民间美术以新的材料和艺术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涉及工艺品、服装、装潢装饰、建筑等行业,但换“汤”不换“药”。

这味“药”就是中华民族的本原文化和本原哲学内核,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竣工于2022年2月8日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一座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展馆,集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文化,并融合多种中国元素,诠释了中国特有的建筑美学,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和精神。

中国馆造型借鉴了夏商周鼎器时代的建筑概念,又运用现代技术手法,结合重组、加工、构成支撑的四足充满力量感和支撑感,展出豪放的气质,可谓是建筑界开创性的现代化转译。

中国馆的色彩、斗拱的线型美以及外部轮廓的装饰,展现了艺术之美、传统之美的特征,彰显了它的自信与崛起1.具有中华民族象征性的色彩——“中国红”五色之首的红色常用来传达活力、积极、热情、温暖、前进等含义与精神,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象征着吉祥喜庆的含义。

世博会上海馆建筑介绍

世博会上海馆建筑介绍

世博会上海馆建筑介绍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该馆的建筑外观造型独特,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而屋顶则模仿了“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颇显上海传统石库门建筑的魅力。

世博轴西侧的B片区是中华艺术宫的所在地,它紧邻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的中华艺术宫站,占地约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万平米,包括地上8万平米和地下万平米。

建筑高度约米。

以上是世博会上海馆的部分建筑介绍,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用传统建筑元素诠释“天人合一”思想
2010-05-26李慧、李金桀光明日报点击: 1956
在东方的晨曦中,巍峨的“东方之冠”中国馆就像矗立于高天厚土间的一位巨人,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中,发出最耀眼的中国红。

斗拱、卯榫……这些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元素。

驻足中国馆前,仰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的大门,一个巨型“斗拱”腾空展现在面前。

要进入中国馆参观,游客要步行走过76级大台阶。

大台阶宽达72米,全部采用花岗岩“华夏灰”制作而成,每个台阶石材表面呈现出细密美观的凹槽,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既美观又舒适实用——做到这一切的,是古老的手工技艺“三斩斧”。

“三斩斧”是一种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的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

因其人工剁斧的时候需要经过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才能出现最终的纹理效果,故取名“三斩斧”。

中国馆的76级台阶全部采用纯手工剁斧的方法,一刀一刀地剁出来。

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到上万刀之多,而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更是超过5400多万刀。

行走在这里,人们仿佛看到“木工祖师”鲁班精工细作、巧夺天工的身影。

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用“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来形容中国馆的文化内涵。

他介绍,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创作理念源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元素。

数千年来,充满“天人合一”文化意味的中国木结构体系的建筑,对中国文化的建树与传播起着标志性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就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斗拱。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主要表现在自然和社会的适应方面,并形成鲜明的形态特征。

我们的城市是方形结构,我们的结构体系是木构造体系,与西方的石头斗拱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这是我们东方建筑的特点。

东方建筑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构建,其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独拱,既是一个受力的构建,还是一个艺术的构建,把受力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

”何镜堂说。

“其实,这个建筑只是外形像斗拱,并没有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栱等部件,它是一个整体。

”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介绍说:“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

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的话,也会发现它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

它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

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

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远,但耸立在万国建筑群中的中国国家馆突破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它的挑空设计为民众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自由与方便;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更没有“行人止步”的不便,红色的斗拱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包容,向全世界展示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亲和、自信和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