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态位

第八章  生态位
第八章  生态位

第八章生态位

生态位(niche)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生态位研究在理解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落内物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群落动态演替和种群进化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这使生态位理论成为近20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林开敏和郭玉硕2001,张桂莲和张金屯2002,林思祖等2002,李毅等2003)。

第一节生态位的概念

在生态学中最早使用生态位(niche)一词的是Grinnel(1917),他把生态位定义为种的最后分布单位(ultimate distributional unit ),而强调生态位的空间概念。1927年,Elton把生态位确定为种在其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functional role and position),强调一个种与其他种的营养关系。Hutchinson(1957)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一个种生存条件的总合。Odum(1959)则认为生态位是一个种在其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状况,而这种地位和状况决定于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1973年,Pianka提出一个生物单位的生态位(包括个体、种群或物种生态位)就是该生物单位适应性的总合。生物环境(小生境)与生物生态位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在生物生态位的概念中,包括生物开拓和利用其环境的能力,也包括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目前,生态位的概念已同种间竞争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越来越同资源的利用联系在一起。我们认为生态位概念必须与物种所生存的群落环境相连系,也就是一个种的生态位是指该种在群落中利用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该种个体在群落中的分布范围和生物量的占有上。一个种的生态位受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因此一个种在不同的群落中就有不同的生态位。

1990年我国学者刘建国和马世骏提出了扩展的生态位理论。他们认为以前的生态位概念有三点不足之处:一是只将物种(种群)作为生态位的利用者或占有者,而没有包括其他拥有生态位的生物组织层次(如群落、生态系统等);二是只考虑环境因子(食物、资源等)而忽略了时间因子;三是只谈生态位实际利用性,没有考虑生态位的潜在形式和非存在形式。他们认为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可称做生态元(ecological unit)。生态元包括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等,这些生态元均有相应的生态位。它们将生态位分为存在生态位和非存在生态位,前者又分为实际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在其生态位定义中均包含空间和时间因素,这一扩展的生态位理论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但目前这方面的资料尚有限。

第二节生态位的特征

一. 生态位的宽度

生态位的宽度或广度(niche breadth)是指一个种群(或其它生物单位)在一个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合。在可利用资源量较少的情况下,生态位宽度一般应该增加,以使种群得到足够的资源。在可利用资源量丰富的环境中,可导致选择性利用资源(选择采食等),使得生态位宽度变窄。一个种的生态位越宽,该物种的特化程度就越小,也就是说它更倾向于是一个泛化种;相反,一个种的生态位越窄,该种的特化程度就越强,即它更倾向于是一个特化种。泛化种,生态位宽,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尤其是在可利用资源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特化种生态位窄,在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 生态位的重叠和竞争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niche overlap)。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一部分空间为两个生态位所共占,假如两个物种具有完全一样的生态位,就叫完全重叠(complet overlap)。但多数情况下,生态位之间只会发生部分重叠,即一部分资源是被共同利用的,而其他部分则是被各自所占据。图8.1就是一个虚拟的例子,在由两个生态位维度(两个资源轴)组成的三维生态空间,虽然每一个分离的生态位维度之上的三维峰的阴影重叠着,但在两个维度中的实际重叠很小。

Hutchinson (1957)认为生态位重叠是两个种间发生竞争的前提条件。他假设环境已充分饱和,即任何一段时间的生态位重叠都不能忍受。因此,在任何两个生态位重叠部分都必然要发生竞争排斥作用(competitive exclusion)。这种生态位重叠引起的竞争常被称做资源利用性竞争(exploitation competition)。但实际上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能导致竞争,除非共用资源供应不足(May,1980)。图8.2表明沿着一个维度生态位显著或完全重叠的一对种,能够通过沿另一维度的生态位分割而避免竞争。不过,在研究种间竞争时,生态位重叠常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因子加以分析。

第三节生态位的测度

生态位测度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计测。它们是基于种群在一系列资源状态中的分布数据。首先列出资源矩阵(表8.1),矩阵中的n ij表示d第i个种在第j个资源状态下的个体数或者是种i对第j个资源状态的利用量;S 为总种数(i=1,2,…,S),r为资源状态数(j=1,2,…,r); N i+为第i个种的所有个体数;N+j为第j个资源状态下的全部种个体数之和;N为资源矩阵中的全部个体总数。

图8.1两个生态维度组成的三维生态图两个种的生态位重叠(引自May 1980)

表8.1 生态位测度资源矩阵

图8.2 两个维度的生态位重叠与竞争

1. 生态位宽度指数(Coefficient of niche breadth )

(1) Levins(1968)指数

∑==

r

j j i i P B 12

)(1

(8.1)

这里B i 为种i 的生态位宽度;P ij =n ij /N i +,它代表种i 在第j 个资源状态下的个体

数占该种所有个体数的比例。因此,该公式实际上是Simpson (1949)的多样性指数。

(2) 信息指数(Shaanon-Wiener )指数 ∑=-

=r

j ij j

i i P P

B 1

)ln ( (8.2)

该指数是以Shaanon-Wiener 信息公式为基础的。以上的两个指数B i 值越大,说明生态位越宽。当一个种的个体以相等的数目利用每一资源状态时,B i 最大化,即该种具有最宽的生态位;当种i 的所有个体都集中在某一个资源状态下时,B i 最小,

该种具有最窄的生态位。

(3)Smith (1982)指数

Smith (1982)年提出一生态位宽度指数,允许考虑资源的可利用性:

∑=j ij i a P B (8.3)

这里a j 是第j 个资源状态下资源是占总资源的比例。这一指数对实验数据更为有用。因为实验设计中资源量可以准确量化。

(4)资源利用频数

最简单的一种测定种生态位宽度的方法是计测某一量值之上的资源利用频率(Krebs 2000),或者叫常用资源的利用次数。这一量值的确定是人为的。在样方调查资料中,就是含该种多少个体以上(量值)样方数,其确实反映了种生态位的宽度。资源利用频数与其它生态位宽度指数有着密切关系。

2. 生态位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niche overlap )

(1) Levins(1968)重叠指数

∑∑===

r

j j

i r

j kj

ij

ik P

P

P O 1

2

1)()

( (8.4)

这里O ik 代表种i 的资源利用曲线与种k 的资源利用曲线的重叠指数。从上式的分母可以看出,该指数实际上与种i 的生态位宽度有关,由(8.16)可知,O ik 和O ki 的值是不同的,含义也有异。当种i 和种k 在所有资源状态中的分布完全相同时,O ik 最大,其值为1,表明种i 与种k 生态位完全重叠。相反,当两个种不具有共同资源状态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不重叠,O ik =0。

(2) Schoener(1974)重叠指数

∑=--=r

j kj ij ik P P O 1

211 (8.5)

同时,0≤O ik ≤1,该指数是以相似百分率为基础的。

(3) Hurlbert(1978)重叠指数

该指数要考虑每一个资源状态的量值的相对大小,Hurlbert 把其叫做资源的相对多度。这是为了改进Levins 指数而提出来的,其公式:

==r

j j

kj ij ik C P P O 1

(8.6)

其中C j 为第j 个资源状态的相对多度(量值)。Hurlbert(1982) 指出, 两个

种按相同比例利用每一资源状态时,重叠指数最大,其值等于1。

(4) Petraitis(1979)特定重叠指数

ik E k i e O =

(8.7)

其中

∑∑==-=

r

j r

j j i ij kj ij

ik P P P P

E 1

1

)ln ()ln ( (8.8)

方程右端的基础是信息公式。从(8.8)式中可以看出,Petraitis 特定重叠指数要求两个种i 和k 在每一资源状态中都要出现,因为如果一个种对某一资源状态的利用为0,即P ij =0,(8.8)式则没有意义。所以,该指数对野外数据的适合程度较低,在实验研究中,效果较好,该指数也介于0和1之间。

(5) Pianka(1973)重叠指数

∑∑∑====r

j r j r

j kj ij kj

ij ik P P P P O 1

1

1

22

)()( (8.9)

Pianka 指数的值也介于0和1之间。

(6)百分比重叠指数

()100,min 1???

?

???=∑=r j kj ij ik P P O (8.10)

百分比重叠(Percentage overlap )是最简单的生态位重叠计测方法,并便于解释,

因为它实际上测定的是两个种资源利用曲线重叠的面积。这一指数经Schoener (1970)使用,并命名为Schoener 指数,但实际上其源于1938年Renkonen 的工作,还有人称其为Renkonen 指数。

(7)Morisite (1959)重叠指数

()()[]

()()

[]

1/11/121

1

1

--+--=

+=+==∑∑∑k kj r

j kj i ij

r

j ij r

j kj

ij ik N n P N n

P P P O (8.11)

这一指数一般只用于密度或多度数据,即用个体数为指标,如果数据是其它类型,可以选用下面简化的Morisita 指数。

(8)简化的Morisita 指数

这一指数是Horn (1966)年提出的,故也称为Morisita-Horn 指数

∑∑∑===+=

r

j kj r

j ij r

j kj

ij ik P P P P O 1

21

21

2 (8.12)

这一指数与Levins 和Pianka 指数较为接近。经过比较研究,Linton 等人认为这

一指数比Pianka 指数精度高,他们推荐使用该指数。

(9)Horn (1966)重叠指数

()()2

log 2log log log 1

1

1

∑∑∑===--++=

r

j kj

kj r j ij ij kj ij r

j kj ij

ik P P P P P P P P

O (8.13)

该指数也是基于信息理论之上的,对数可以用常用对数、自然对数或其它对数。 (10) 王氏重叠指数

王刚(1984)把生态位重叠理解为两个种在其生态因子联系上的相似性。两个种y 1和y 2的生态位,可用函数表示为

y 1=f 1(x 1,x 2,…,x n ) y 2=f 2(x 1,x 2,…,x n )

在f 1的自变量中不包括y 2 ,在f 2的自变量中不包括y 1,f 1和f 2分别代表种y 1和y 2 的基础生态位,这两个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为:

[]?

?

????=

∑∑∑===n

i n

i i i i i n

i i

i i

y y l x f l x f l x f

x f O 11211

2

1

21)(,)(max )(),(min (8.14)

式中l i 代表生态因子的间隔,l i =x i -x i -1,它相当于前面的资源状态间隔;n 为生

态因子维数。当生态因子只有一维时,可用一元函数y 1=f 1(x )和y 2=f 2(x )来表示。当生态因子为二维时,则可用二元函数y 1=f 1(x 1,x 2),y 2=f 2(x 1,x 2)来表示,等等以此类推。 (11)生态位分离测度(余世孝和Orloci 1989,1993)

生态位分离(Niche Separation ),是测定物种生态位的非相似性,所以,它也反映了生态位的重叠。

有学者认为(Hutchinson 1957),一个种的生态位是一超体积,我们假定这一超体积空间是可以分割的,而点T 1,T 2,…T n 是指各个子空间的中点,令点T j 到生态位空间的中心点O 的距离为D j ,则两个物种i 和k 之间的生态位分离为h 个加权的绝对差值之和。

∑=-=h

j kj j i j ik P P D S 1

(8.15)

P ij 和P kj 分别指种i 和种k 在中点坐标为(x ij ,x 2j ,…x u j …x nj )的第j 个子空间的分布比例量。j x μ指第j 个子空间中点在μ个资源维上的坐标,n 为生态位空间维数。若第μ个资源维划分梯度数为m ,则有∏==

n

m h 1

μ

μ,S ik 的值大于或等于

0,当两

个种具有一致的分布时,S ik 值最小,为0值;而当两个物种具有完全不同分布时,

S ik 具有最大值。

(12) 多种群生态位重叠指数

以上的指数均是针对两个种而言,即测定两个种的生态位重叠。对于多个种的生态位重叠,Petraitis(1979)建议用下式:

()[]

N

P c

n O s i r

j ij j

ij

∑∑==-=11

ln ln exp

(8.16)

这里n ij 、N 、P ij 的含义同前(表8.1);C j 为第j 个资源状态的相对多度。

生态位重叠指数还有许多种,以上是较为常用的。在生态位重叠指数选择上,应遵守一个原则,即计测的结果要利于物种生物学、生态学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解释。Hurlbert (1978)认为当重叠指数考虑资源的相对多度时,则可用结果解释的信息量明显增加。

下面是生态位分析的一个例子。

我们(骆冬玲和张金屯 2003)对山西省广泛分布的白羊草草地生态位进行了分析。表8.2是白羊草草地15个主要优势种类(种名见表8.3)在在五个群落中的生态位宽度。这里生态位宽度是用信息指数计算的。由表可知白羊草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2.56、2.38、2.93、2.30、1.78,且在每一个群落中白羊草均占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这说明了建群种白羊草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更倾向于泛化种,在山地褐土、钙质石质土、淋融褐土、潮土、中性石质土、黄土母质等多种山地土壤都可以很好地生长。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委菱菜和披针苔草等是白羊草的主要的伴生物种。在与白羊草相同的生境下,它们的生态位宽度也较大,达乌里胡枝子生态位的变化在1.04~2.78之间,铁杆蒿在0.69~2.31之间、披针苔草在0.64~2.47之间、委菱菜在0~2.45之间。这些数据显示了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委菱菜和披针苔草对环境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是白羊草的主要伴生种;而白刺花、隐子草、本氏针茅、黄背草等在它们出现的群落中的生态位宽度也较大,其它的种群如卷柏、鹅绒委陵菜等生态位宽度则较小。白羊草在五个群落中均为建群种,但它的

生态位宽度是不同的,说明群落环境对种群生态位有重要影响。

表8.2 山西省白羊草草地15个种的生态位宽度

物种号群落Ⅰ群落Ⅱ群落Ⅲ群落Ⅳ群落Ⅴ

1 2.56 2.38 2.93 2.30 1.78

2 1.32 1.48 1.22 - -

3 1.51 0 2.45 0.61 0.67

4 0 0.68 2.2

5 2.24 -

5 1.52 2.35 2.78 1.04 1.25

6 0 0.68 1.76 1.08 -

7 - 0.69 1.02 0.39 0.65

8 2.31 1.46 2.19 0.69 1.08

9 0.67 1.05 0 - -

10 2.27 1.86 2.08 2.23 1.72

11 1.92 1.09 - 0 1.08

12 1.51 1.84 2.47 0.64 1.09

13 0.49 0.28 0.69 - 0

14 - 2.31 - - 0.84

15 0 0 - 1.64 0.69

注:符号“-”表示种群在群落中未出现

表8.3 山西省白羊草群落优势种种名及种号

序号物种名学名

1 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

2 白刺花Sophora viciifolia

3 委菱菜Potentilla chineensis

4 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

5 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

6 细叶远志Polxgala tenuifolia

7 酸枣Zizyphus jujuba var. Spinosa

8 铁杆蒿Artemisia vestita

9 黄鹌菜Youngia tenuicaulis

10 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a

12 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 var. Japonice

13 披针苔草Carex lanceolata

14 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

15 鹅绒萎菱草Potentilla anserina

我们也用Petraitis 指数计算了白羊草草地15个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因数据量大,这里只列出建群种白羊草与其它14个种在5个群落中的生态位重叠(表8.4)。在整个群落中,白羊草生态位宽度最大,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强,分布广,因而与其它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但在不同群落中,其重叠值是不等的。表8.4中的GO 代表Petraitis 的多种群重叠值,即15个种的总重叠。可以看出总重叠值在不同群落中也是变化的,这可能与一个群落的环境资源总量有关。

表8.4 白羊草与其它的14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

Ⅰ Ⅱ Ⅲ Ⅳ Ⅴ 2 0.284 0.175 0.713 - - 3 0.047 0.183 0.103 0.061 0.054 4 0.101 0.272 0.263 0.899 - 5 0.128 0.011 0.111 0.055 0.001 6 0.04 0.014 0.186 0.014 - 7 - 0.182 0.201 0.018 0 8 0.081 0.018 0.23 0.046 0 9 0 0.031 0.453 - - 10 0.001 0.017 0.276 0.025 0.003 11 0 0.006 - 0.029 0.003 12 0.001 0.002 0.079 0 0.001 13 0 0.003 0.11 - 0.002 14 - 0.011 - - 0.068 15 0.001 0.003 - 0 0.018 GO

0.526

0.595

0.638

0.565

0.492

注:符号“-”表示种群在群落中未出现

(13)种间多元生态位重叠计测

生态位空间可以认为是多维空间的一条封闭的几何曲线或是一个几何面,在正态分布下,生态位的边界在二维空间是一个概率椭圆,在三维空间是一个椭圆体,而多维空间则是多椭圆体。在典范对应分析中,一个种的概率椭圆代表着生态位宽度,其长度与标准差成比例(Pappas 和Stoermer1997)。所以,生态位重叠实际上就是两个种概率椭圆的重叠,它可以通过正态密度函数的指数求之,n 维正态密度函数可写为:

()()

)

()(2

/12

/1

21

μμπ-'---=

x V

x n e V

x f (8.17)

这里V 是方差—协方差矩阵,x 是种类在CC A 排序中典范排序值,μ是其平均值。以这一函数的指数为基础的两个种的概率椭圆是:

()()21121u u V u u -'-- (8.18)

这里,21,u u 分别是两个种的CC A 排序值向量,都为n ×1维向量。

因为种类排序值是加数平均求得的,(8.18)式实际上代表着两个种生态位距离(Pappas 和Stoermer 2000)。用一般的形式写出来就是

()()j i j i ij u u V u u D -'-=-12

(8.19)

i u 和j u 分别代表种i 和种j 的CC A 排序值向量,D ij 代表两个种的生态位距离。

因为该距离符合自由度为n 的()α2

n x 分布,种的生态幅重叠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也

就是说生态位重叠就是反映重叠程度的概率值。

由于种对间生态位距离值相差较大,有必要考虑一个常数g ,使得距离值变化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用:

()()g u u V u u

j i j i

-'

--1 (8.20)

对于含有n 个环境因子的n 维空间,方差—协方差矩阵V 包含几个方差和

()12

1

-n n 个可能的协方差,这里需要求一般化的标准方差,从几何学上讲,对于n 维环境空间,标准差与概率椭圆的体积平方呈比例:

()()V g u u V u u

j i j i

-'

--1 (8.21)

一般标准方差可以认为是多元生态位宽度的一个测度,如果其值大,说明种类分散分布,生态位宽;若其值小,则说明种类较集中分布,生态位宽度小。多维空间种类生态位重叠或者说重叠概率可用下式表示:

()()??

????-'

--=-V g u u V u u O N j i j i 1 (8.22)

N 表示种间多元生态位重叠值矩阵,O 为全部由1组成的矩阵,g 为常数用以控

制N 的取值范围或标度,使N 中元素值变化于[0-1]之间,如果将N 的值全部扩大100倍,即可认为是百分比生态位重叠值,它受n 个环境因子的影响,也是种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城市生态学课件资料③——第二章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 一、生态学(ecology) (一)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 1.德国赫克尔(Emst Heinrich Haeckel)于1869年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门学科。 Ecology来自希腊语“oikos”(居住地、隐蔽处、家庭)与“logos”科学研究。 2.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因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生态学研究尺度 1.基因 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①基因多样性 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转基因 通俗的说就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一般来说转基因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 2.个体生态学 ①物种的生活史 ②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活型 ③环境对个体的制约——生态型 3.种群生态学 同类生物所组成的群体。 ①种群的基本特征——年龄结构、性比、大小等。

②种群的格局——空间分布等。 ③格局形成的过程——种内竞争、生殖特征等。 4.群落生态学 不同类别生物所组成的集合。 ①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种类结构。 ②群落的动态——演替过程、物种更替等。 5.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①结构——食物链。 ②功能——能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 ③调控——机制、反馈。 二、城市学 1.城市学(urbanology)一词最早见于日本矶村英一的《城市学》(1975)。 2.城市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3.最早的城市学是依附于建筑学之中的。工业革命后,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被相继纳入城市学的范畴之中。 三、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 1.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2.美国芝家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首先提出这个科学术语。 3.当今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的挑战,其核心问题是“人口爆炸”,因此人类生态学也就自然成为生态学中最引人瞩目的分支之一。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必修三第六章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体现了新课程对建构主义的深度认可。而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砌砖工作,同他们一起建造大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各项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引导学生建构新知的同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堂课将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旧知。然后,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多向互动和交流,逐步建构起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心理图示,最后融会贯通地掌握。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第一节。这是在学生之前学习了种群、群落等内容之后,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进行的进一步具体探究。同时,也为接下去要学习的生态系统的稳态等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延续性和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此外,教材以池塘生态系统作为导入,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相互统一。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复杂,一些便于学生理解的素材有待教师进一步开发与挖掘。 三、学习者分析 该课的的授课对象是普通中学的高二学生。在知识上,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相关内容,因此,学生对于生态系统有了较为粗浅的认识。但是,他们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的,容易混淆各营养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起点能力看,处于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并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初步学会了比较、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但是,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不强。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好各项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 复治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 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 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3、城市辐射逆温——城市在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 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称为城市辐射逆温 4、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居民以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5、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 常称其为客体) 7、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8、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0、城市灾害——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11、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2、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 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13、城市植被——指城市范围内全部植被,包括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 14、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 15、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16、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7、伦敦型烟雾——指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碳与自然雾混合在一起积聚而形成的烟雾, 最早发生在伦敦而得名。 18、洛杉矶型烟雾——指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具有 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名称: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编制日期:年月日

第一章、编制依据 第一节、编制依据 1、某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莒县沭河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招标文件及施工图纸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GB01-56-2001) 4、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0) 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6、《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07-87) 7、《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8、《市政道路工程质量评定标准》(DBJ01-22-95) 9、《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B-99) 第二节、编制原则 1、确保工期的原则 根据工期要求编制本工程的施工计划,并以此为前提配备机械设备、劳动力、材料等,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 2、优化施工方案的原则 严格按照工程工期的要求,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优化施工方案。积极推进技术与管理创新,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努力降低工程成本。 3、均衡生产,突出重点的原则 依据本工程的特色,在合理安排工期,搞好工序联接的前提下,将路面和引水渠的施工作为工程的要点。在施工安排上优先安排,在现场办理,施工技能和物资资料供给方面要点保证,科学安排施工。 4、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灵活机动的准则。 结合施工实践,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施工现场,优化施工方案,正确处理施工建造与环境保护的联系,削减施工对当地环境以及群众生活

基于生态位的城市发展战略

基于生态位的城市发展战略 (1.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2.辽宁省铁煤集团,辽宁调兵山112700) 从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国民经济发展 大多伴随着区域经济的成长,城市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我国已有近半数人口生活在城市。全球化和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加大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整合的便利性与可能性;另一方面,城市之间为谋求本区域的发展对资源竞争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人才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城市规划研究和实践偏重于解决城市发展中微观层面上的问题,但对于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必须把握区域乃至全球发展形势,深刻分析城市与环境的动态关系,制定合理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才能保证城市快速持续发展。 城市的战略定位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城市定位即城市在区域中的时空位置,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定位准确,可以为城市找到最佳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实现最有效的城市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目前对城市的战略定位研究尚处于形成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主要进行定性描述,通过城市职能、城市性质及SWOT 分析法体现出来[1][2]。定量研究较少,主要运用城市竞争力理论和方法[3],以及传统的区域分析方法[4],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可操作性不强。城市所处环境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更能对城市定位进行深入分析,为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更好的基础。 本文借助生态学生态位理论和方法,提出城市生态位的概念框架,在系统分析城市生态位含义、特点及与发展战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位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 一、城市战略定位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总体上还处在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由于缺乏准确的战略定位,众多的城市没有根据自身的空间和资源条件进行发展,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错过了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城市战略定位研究和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定位不准确 没有结合城市在区域中的实际位置进行定位,盲目模仿先进城市的发展模式,致使产业同构严重,发展潜力没有很好挖掘,城市整体优势得不到体现;同时过度使用资源,引发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其他社会问题。 2.潜力认不清 没有准确分析城市和区域的动态变化趋势,根据城市发展速度和潜力进行定位,致使城市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发展机会难以把握。 3.优劣势不识别 没有选取科学合理的定位理论和方法,不能识别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资源,不能清楚地认识自身的优劣势。 4.目标不明确 不能准确提取对城市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事无巨细地列举城市的众多优势,难以对关键资源进行识别和整合,因此未能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二、城市生态位(一)城市生态位的含义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生 赵维良1,张谦2 [作者简介]赵维良(1978-),男,满族,辽宁铁岭人,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张谦(1956-),男,辽宁法库人,辽宁省铁煤集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0903010)。[收稿日期]2009-11-13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城市发展所需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才能保证城市和区域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生态位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核心,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城市发展战略应该建立在城市资源空间的基础上,以提高城市生态位为目标,有效利用城市资源,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城市定位;城市生态位;城市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4-0055-04 2010年4月第32卷第4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 AR Y ECONOMY &MANAGEMENT Apr.2010Vol.32No.4

生态位理论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生态位理论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分析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生态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提高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对于促进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位理论;应用 生态位理论现已被普遍认为是生态学的核心思想,并成为生态学的重要理论工具。生态位概念揭示的是生态个体、种群和物种生存与竞争的普遍规律,它不仅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成为生态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之一,而且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教育、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形成了强有力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工具。 1生态位概念及其理论分析 1.1生态位概念 Grinnel(1917)是最早使用生态位术语的学者,他把生态位定义为“每个物种由自身结构上的和功能上的限制被约束在其内的最后分布单位”,强调生态位的空间概念。Elton(1927)则强调物种在群落中的功能状况,认为“生态位的意思是要说它在生物环境中的位置,它的食物和敌害关系”。Gaulse(1934)把生态位与种间竞争联系起来,提出排斥原则,“竞争的结果使两个相似的种极少占据相似的生态位”。1957年,生态学家C·E·Hutchinson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是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或物种)生存条件的总集

合体,将生态位拓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又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Whittake(1975)认为,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其机能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相对位置。这个定义既考虑到了生态位的时空结构和功能关联,也包含了生态位的相对性,是目前被认为比较科学而广为接受一种生态位概念。 通俗地讲,生态位就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拥有稳定的生存资源(食物、栖息地等),进而获得最大生存优势的特定的生态定位。 1.2生态位理论分析 1.2.1生态位重叠理论 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是指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现象或共有的生态位空间,即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对资源位或资源状态的共同利用。这是生态位理论的中心问题之一,它涉及到资源分享的数量,关系到两个物种的生态要求可以相似到多大程度而仍能共存,或相互竞争的物种究竟由多么相似还能稳定地共同生活在一起。 一般认为,生态位重叠是利用性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但除非资源供应不足,重叠并不一定导致竞争,在可利用资源过剩的情况下,生态位大概能完全重叠而对于有机体没有伤害。 1.2.2生态位移动理论 生态位移动(niche drift)是指种群对资源谱利用的变动。种群的生态位移动往往是环境压迫或是激烈竞争的结果。例如,在南亚热带

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设计

教学阶段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依据 第一阶段 播放视频,导 入新课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 展示课题名称,进入 本堂教学欣赏音乐,观看 优美画面。 创设情境,激 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动 机、兴趣、情感、 意志、性格等非 智力因素也是影 响学生学习的重 要因素。教学中 渗透科学、技术 与社会(STS)教 育。 第二阶段 图片展示,回顾概念1.展示6种类型生态 系统。 2.展示枯木、池塘森 林、生物圈 3.通过问题:这些生 态系统有哪些相似的 地方。引导、总结生 态系统的概念 观看幻灯片。 观看幻灯片 观察分析总结 了解生态系 统。 认识生态系 统的范围 理解生态系 统概念 符合由具体到抽 象的认知规律。 第三阶段 主动探索、师生交流、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1、通过生态系统概 念导入生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 生物群落即为各种生 物;无机环境即为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之间不是孤立 的,而是有食物联系; 思考、分析、总 结。 踊跃发言。 说出组成生 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培养 学生观察、实 践能力。 为生态系统 的成分分类 作铺垫。 观察、思维与口 头表达能力、实 践能力是生物科 学素养的组成部 分。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的过程必须 经过知识的“同

引导质疑,合作学习,建构生态系统模型即营养结构。 2、展示池塘生态系统 图解。 (1)生态系统中有哪 些生物 (2)它们各有什么重 要的作用 (3)能不能将这些生 物分分类。 (4)分析这些生物之 间的食物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 通过问题展示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 个案分析。①所有生 产者都是绿色植物吗 ②消费者之间有差别 吗③细菌都是分解者 吗 3、资料分析一: 资料分析二: 资料分析三: 疑问:①生产者与消 费者联系的纽带是什 么②生态系统的生产 观察 讨论 阅读教材、对教 材信息处理。 学生讨论总结概 念 学生分组讨论思 考、汇报。 阅读、思考、讨 论 思考、分析 阅读、思考、分 析、总结 分组讨论、绘制、 学生自学、思 考对生态系 统成分归类。 应用概念,全 面分析。 对教材内容 适当补充、归 类,有利于理 解掌握。 通过自主探 究,总结,利 于教材的理 解和掌握 通过解惑,找 到生物成分 之间的联系 通过分析掌 化”阶段。 阅读是终身学习 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阅读,培养 深入本质,抓关 键、抓条理的自 学能力,促进学 生的学习能力提 高,有利于学生 的终身发展。 进一步利用图 文,创造情境, 开展教学。 合作学习是探究 学习的重要形 式。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要经历 “顺应”过程。

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将前面讲述的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概念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中,则有以下一要点: ●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一个种终究要灭亡 ●一个稳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 直接的竞争,从而又保证了群落的稳定 生物群落(community):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各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应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composition of species).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 微生物种群组成的。 2、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interaction)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地共处,即在有序状 态下生存。 3、具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functions)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 形成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外貌(physiognomy)和结构(structure),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 构与营养结构,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形、季相等。但其结构常常是松散的、不像一个有机体结构那样清晰,有人称之为松散结构 5、一定的动态(dynamic)特征。 6、一定的分布(distribution)范围。任一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 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7、群落的边界(boundaries)特征。有的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有的则不明显,而处 于连续的变化之中。 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将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伴生种(common or companion species):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稀见种(rare species):那些在群落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群落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和综合特征 1、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名词解释 1、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包括资源,技术,污染 2、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 3、水污染综合整治: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4、环境效应: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力作用于环境后所产生的正、负效果在环境系统中的响应。 5、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生物圈: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的界面所组成的。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所以称之为生物圈。 7、人类生态系统:是指居民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改造二建造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8、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9、城市污染源:指城市内产生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的设备、装置、场所和单位。 10、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11、信息传递(信息流):指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及生命成分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形式。 12、城市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利用域内外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及其他资源,生产出各类“产品”(包括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的能力。 13、环境区划:是根据特定区域环境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条件,按照一定的准则和指标体系把该区域的环境空间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地域单元的一项综合性的环境分类活动。 14、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15、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按照一定的目的在对一个区域的各种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对环境质量进行总体的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16、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17、能量流动(能量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传递与转化过程。 18、城市污染综合整治:是从整体出发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环境质量评价、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拟定环境规划的基础上,采取防治结合、人工处理和自然净化结合等措施,以技术、经济和法制等手段,实施防止污染的最佳方案,以控制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19、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使污染浓度逐渐下降,水体理化性质及生物特征恢复至污染物进入前的状态的过程。 问答 1、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特征: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

(完整版)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

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所以生活型是生物的一种生态分类单位,凡是在外貌上具有相同(似)适应特征的归为同一类生活型。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

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中国交通 :2005-03-07 胡志宏魏帮庆公路环发网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肃省的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公路大开发的同时,甘肃省也十分重视并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因此,公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恢复日渐显得重要起来。 主题词:公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恢复 公路建设的急剧发展,无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开挖路堑、填筑路堤,都导致原生植被的破坏、水土侵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保护和恢复公路边坡、沿线路侧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公路建设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国发〖2000〗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中指出:绿色通道要和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并于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由此可见,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成为当前公路建设的研发热点和施工重点。 一、自然概况及生态保护面临的困难 1、自然概况:甘肃省介于北纬32o36 ′-42 o 27 ′东经92 10 ′-108 o 43 ′之间,位于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全省约70%为山地丘陵,海拔高度平均在1300m以上,受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全省各地区域气温差异悬殊,降雨量偏少,全省年均降雨量280mm。其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概括为:气候干旱、降雨分配不均、多暴雨,春旱伏旱严重,自然植被稀少,盖度小,土质疏松,空隙度大,西北部土壤称碱性,东南部为中性,土壤节理垂直,富含碳酸盐,具有失陷性,易遭侵蚀。 2、面临的困难 (1)原生植被的破坏:公路路基的开挖打乱了土层,取走表土,使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条件。同时公路建设过程中遗弃的建筑垃圾(如沥青、石灰、水泥等)对生长的植被造成污染,迫使植被死亡。 (2)路基边坡陡峭: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多山地丘陵,且风蚀严重,土壤易失陷。再加上公路建设开挖的边坡均较陡,上边坡坡度一般在1:0.5-1:1之间,下边坡坡度1:1.5-1:1.75,给公路的生态防护、恢复带来困难。 (3)水土流失严重:甘肃夏季多阵雨、暴雨,由于公路路基的黄土失陷性,造成公路塌方、沉陷、毁坏等,致使水土流失严重。 3、环境保护 (1)公路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通过对公路工程的形式进行调整,如少填低挖,多修桥涵、隧道等,这样势必造成工程成本过高。 (2)生物措施:可分为生物保护措施及生物恢复措施两种。生物保护措施即为在公路建设的同时对原有生物进行保护,减少人为破坏因素,特别使对表层土壤的破坏,但公路建设对表层土壤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此方法不利于操作;而生物恢复措施则是在公路建设的同时,通过人工种植的方法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目前,我国应用比较普遍的便是人工生态环境的恢复。 二、公路生态环境恢复的示范方法 根据公路的工程形式的不同,公路生态环境的示范方法的内容分为:填方路基边坡(下边坡)、挖方路基边坡(上边坡)、边坡两侧等。其方法有:人工种植、自然恢复及人工种植与工程措施性结合的方法。 1、人工种植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千 户 祥 砂 石 厂 生 态 修 复 方 案 2013年7月9日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玉树县联合执法大队: 在4.14的强烈地震后,为了保障灾后重建期间的石料供应,加快重建的步伐,我千户祥砂石厂加入到建材料供应组,该项目组地于青藏高原腹地通天河谷间,采挖后,项目地区环境恢复首要任务是通过采取覆地坑填整措施在不破坏原有的基础上开采,将拟治理区高低不平的落地整理成一定坡度的平顺地面,减少控制水土流失,然后利用土改,客土回填等于段改善裸地的土壤状况,为设有土壤或母质的裸地皮面创造土壤环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产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兼)职环保人员,尊重当地民俗,保障当地群众饮用水安全,切实采取措施确保不影响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并与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加强周边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的保护。对于工程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及其效果,应主动接受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的验收检查,以利于本工程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山体崩塌,泥石流、尾跨 坝等应作出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监测预防措施。 2、要做好本工程的施工组计划,明确工程可能扰动和破 坏的范围,应做到少占地。 3、加强开采砂石施工期间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施工 人员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因此减少认为因素对植被的破坏。 4、加强对生产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增强的环境 保护意识。 5、在原有的生态基础上加以保护及时平整压实,黑土尽 可能集中堆放,防止到处散落,影响生态景观。 6、确保场地坡脚稳定,必要时加强挡护,防止地质灾害 发生。 7、高山的植物是世界既有的草植物,为了留下美好的三 江源自然风景,不擅自开采不属于砂石的范围,我公司将 予以平整,在规定开采砂石内进行采砂,不随意采挖,原 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8、自觉服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监督和 管理鉴定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协议,落实管理制度和保护措 施。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在施工过程中,不 得随意破坏植被,同时车辆不得下道行驶。 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1、使用工程措施,平整弃料堆和恢复植被工程,防治土 址砂化,临时堆的废石全部回填采砂坑改善当地牧民的生 存环境,提高牧民的生产条件,消除开采点地质灾害隐患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在植被破坏干拢区通过播种牧草建设植被,多草种混 种,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治了土址沙漠化的发展,提高土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对生态学的认识

江西师范大学 对生态学的认识 在学习过植物学与土壤学之后再学生态学,感觉各个学科是交叉在一起的,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自己没有很完整的学好生态学,但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科学。一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长期不为公众所熟知,直到1900年前后,才作为生物学的独立分支或领域被社会公认。那是,它像生物学的其他分支一样,只有生物学工作者研究它。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生态学收到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现代的重大学科之一。这是由于人们认识到,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诸如:人口压力、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均为生态学问题,而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又必须依赖于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原先只是自然科学中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现在,生态学的概念不论在内涵和外延上搜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且突破了原先生物学的范畴,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大气、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相结合,成为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综合性学科,有着自己庞大的学科体系。目前,生态学不仅仅是生物科学的前沿,而且又更近一步地突破了自然科学的界限,

江西师范大学 强烈地域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结合,出现了生态法学、生态伦理学、经济生态学等学科,建立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成为全球超种族、超国界、超意识形态的共同责任和共同课题来对付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挑战。 生态学现在已发展成为多源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动物学、植物学、分类学、生理学、遗传学、行为学、气象学、行为学、气象学、地质学、社会学、物理学、数学、数学模拟、遥控技术、经济、城乡建设等各个领域;它不仅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之一,而且与农、林、牧、副、渔、猎、医药等行业的规划、工业污染的控制等均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些都需要在生态学调查的基础上和生态学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因此,生态学具有重大的使用意义,并且日益受到普遍的重视,现在生态学已经有100多个分支。 和许多自然学科一样,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时研究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在群体水平上形成了一系列的群体特征,这是个体层次上所没有的。种群生态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动物生态学的主流。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

. 目录 一、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1) 二、项目分析 (1) 三、水土保持方案 (15)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7) 五、公园修复措施 (18) 六、乔木保护方案 (19) 七、场地绿化分析 (20) 7.1 施工期 (20) 7.2 运营期 (21) . . 一、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根据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2014 中“4.2.1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充分利用表层土,对建设项目进行了土石方平衡。”的规定。 本项目对场地内原有树木、水系和表土进行有效的保留、利用,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方案。 二、项目分析 项目用地原位于悦来新城会展城国际博览中心片区,土地开发使

用权是通过政府“土地招拍挂程序”而取得的,无生产性企业在此分布,因此不存在工业“三废场”导致场地环境土壤污染的可能性。拟建地块呈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由于受国博中心及国博大道、国博城等的建设影响,人工改造强烈,人类活动频繁,原始地形遭到破坏,地面经人工改造成草坪绿化带,地形平缓,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地形坡角5~10°,地面高程307.00~339.60m,相对高差约32.6m。场地位于城区,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现已被整平,地表覆盖条件较好,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下管网渗漏补给,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场地地下水总体较贫乏。 . .

. .

. .

. .

. .

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生态保护与恢复对策

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生态保护与恢复对策 陈学平 1,2 ,江玉林1,李振宇 1 (1.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100029;2.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00083:北京) 摘要 从我国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的现状;管理体制、保护与恢复技术2个方面,论述目前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指出应从评价与设计技术、保护与恢复的工程技术、公路系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强研究,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生态保护与恢复的水平。关键词 生态工程;问题;对策;公路 收稿日期:2006-02-28 修回日期:2006-10-20 项目名称: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研究”(200331822333)第一作者简介:陈学平(1973—),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公路路域恢复生态研究。E -mail :chenxueping @vip . sina .com Countermeasures for eco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China Chen Xueping 1,2,Jiang Yulin 1,Li Zhengyu 1 (1.Centre for Sustainable Trans portation ,China Academy of Trans portation Sciences ,100029;2.Colleg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 ity ,100083:Beijing ,China )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tatus of highway c onstruction project 's envir onment impact and environ -mental conservation ,the exist pr oblems were revie w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 fr om the viewpoint in both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a serial researches should be done to enhanc e the ecological conser vation and restoration level of road construction pr oject ,including tech -nologies of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and desig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 oad eco -system .Key word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highway 1 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 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建设期 的公路施工对地形、地貌、植被和景观的破坏;增加地质脆弱带公路边坡的不稳定性;引起水土流失,埋没农田,损坏水利设施;降低生物多样性;造成视觉 和环境的污染等[1] 。公路建设项目是造成区域环境损坏和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影响范围来看,已不仅仅局限于公路的征地范围内,而且已与公路穿越区域的各种生态系统联为一体,从而使得这 种影响更为广泛与深远。 公路运营期,由于化学品运输泄漏危及人们生命案例,或是由于公路车辆尾气排放造成公路沿线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的现象也不鲜见[2] 。在一 些地方,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公路改线造成原有公路废弃,为自然界与人类留下了永远的伤疤。公路的建设、运营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已成为威胁地区及至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图1概要表述了公路建设对地区、区域及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我国政府极为重视保护公路生态环境,早在   2006年12月4(Supp .):107-110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 .4 Supp .Dec .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