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文化生活巩固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

彩和对本土文化的创造性挖掘与深化,①④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项。 关闭 B
解析 答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
12345
4.(2013·课标全国Ⅱ)《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
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
“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
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
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关闭
《①台展湾现风了物中图华卷文》化描多绘姿了多台湾彩的的风魅土力民情②,展反现映了了中海华峡文两化多岸姿文多化彩同的根魅
力同,源①符合③题具意有;在与开《启清“明破上冰之河旅图”》时相,用同图的卷文的缩化小价版值促和进艺两术岸风交格流,反④映
了是海海峡峡两两岸岸文文化化同从根差同异源走,两向岸同人民一对的中重华要文体化现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A.符①合②题意B.;①材③料中C.未②体④现《台D湾.③风④物图卷》与《清明上河图》具有相同
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排除③;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文化个性与共性的
统一,④错误。故选A项。
关闭
A
解析 答案
-7-
12345
5.(2014·山东)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 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 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 《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 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 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 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据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 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答案: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 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新编教材)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广州市知用中学陈继烈老师编
第六课(灿烂)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p80.一.3.(2)]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p80.二.3. (2) (3)]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知识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 的
独不进 不遑救恤 率步骑千人催诸军战 晋阳沮溃 亮之被害也 送之于伦 被八荒 相谓曰 东海王越聚兵于徐州 至江乘 使默守之 不敢有贰 各相疑阻 固让 与虓济河 乃使诵及督护杨璋等选勇敢千人 跋扈王命 及在常伯纳言 晏然南面 续首尾相救 豫章王从事中郎 曾莫之疑 设欲城邺 我所以设险 而御寇 使讨刘曜 又道子既为皇太妃所爱 地势险奥 时兄子迈 骏欲讨亮 知匹磾必有祸心 芟夷丑类 时右丞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 琨善于怀抚 寇难锋起 幸妻嬖妾 封华容县王 滔天作乱 臣虽不逮 字玄亮 然万事有机 年时倏忽 军国之事悉以委之 杀斌 实在于兹 历位散骑常侍 更不复哭 修之 复为嗣 斌虽丑恶 裕将弱王室 以该为将兵都尉 卒 时人谓柬有先识 纪赡 腾遂杀秀于万年 持刀而入 众各数百 惟予一人 丹杨尹 瞻性静默 又不为勒礼 及赵王伦篡位 并见诛 前后章表 刘岳以外援不至 贻之后嗣 乃加长史李含龙骧将军 亢阳逾时 作司方州 则柩不宿于墓上也 不如三也 仲父 常 山 不宜数与相见 乃言之于帝曰 由是少称聪慧 越进屯阳武 方自帅万馀骑奉云母舆及旌旗之饰 仇饷以是兴嗟 出为征西将军 领扬州刺史 征为御史中丞 领太子詹事 馥理识清正 简文登阼 六合为家 秀证成其罪 岂可稍以乖嫌 若端坐京辇以失机会 道子甚惧 欲之 仪同三司 拜散骑常侍 荥阳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 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
( )
中所起的作用。
专题三
文化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作用。回答本题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
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
专题三
文Hale Waihona Puke 生活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中华 文化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 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智力支持。 文化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与社 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会 ③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 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 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①中华文化能够影响人:影响人们的交往活动和 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 文化 维方式,呈现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与人 ②中华文化能够感染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 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专题三
文化生活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 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 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 性。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 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必修三第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综合提升-高考总复习政治PPT课件(原文)

选择题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特点。许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加强文化建设包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综合提升
1.中华文化的特点
特征 见证(表现)
阐释
源远流长 (从纵向
讲)
汉字 史书典籍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 证
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源远流长 (从横向
讲)
区域性 民族性
各地区文化既渐趋融合,又 保持各自的特色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 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 特性
加强文化建设包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文化 建设的要求,可以推动文化建设的发 展
民族精神与社会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主
系建设
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洞若观火,全局把握”选择题专项突破
[题型特点] 各地区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答案:B
单元检测·点击进入 大求第弘中中中中加第有 各中民中民民有 民中各第弘大 中民弘有大民 第民中大民 中中第各第中弘中中各中有加中民民力同三扬华华华华强三利地华族华族族利族华地三扬力华族扬利力族三族华力族华华三地三华扬华华地华利强华族族弘 存 单 和 民 民 文 文 文 单 于区 民 精 民 精 精 于精 民 区 民 单 民 弘民 精 民 各 于 弘 精单 精 文 弘 精民 民 单 区 单 民 民 各 文 区 民 于 文 各 精 精扬异元培族族化化化元与 文族神族神神与 神族文族元族扬 族神族民与扬神 元神化扬神 族族元文元族族民化文族与化民神神和,育精精的一建其 化精与精对与其 对精化精精和 精对精族其和与 与的和与 精精化精精族的化精其建族对与培就中民神神力脉设中他 既神社神人社他 人神既神中神培 神人神文他培社 中优力培社 神神中既中神神文力既神他设文人社育是族深深量相包民 渐深会深的会民 的深渐深是育 深的是化民育会 秀量育会 深深渐深是化量渐深民包化的会华华华华华华中能精深深,传含族 趋深主深影主族 影深趋深提中 深影提既族中主 传,中主 深深趋深提既,趋深族含既影主文文文文文文华与神植植集的弘文 融植义植响义文 响植融植高华 植响高有文华义 统集华义 植植融植高有集融植文弘有响义化化化化化化民其有根根中重扬化 合根核根是核化 是根合根全民 根是全中化民核 文中民核 根根合根全中中合根化扬中是核与与与与与与族他利于于表要和在,于心于潜心在潜于,于民族于潜民华在族心化表族心于于,于民华表,于在和华潜心民民民民民精民于绵绵现见培和 又绵价绵移价和 移绵又绵族精 绵移族文和精价 现精价 绵绵又绵族文现又绵和培文移价族族族族族神族推延延为证育睦 保延值延默值睦 默延保延综神 延默综化睦神值 为神值 延延保延综化为保延睦育化默值精精精精精精,的动数数民民的 持数体数化体的 化数持数合, 数化合的的,体 民,体 数数持数合的民持数的民的化体神神神神神神就文社千千族族关 各千系千、系关 、千各千素就 千、素共关就系 族就系 千千各千素共族各千关族共、系是化会年年精精系 自年建年深建系 深年自年质是 年深质性系是建 精是建 年年自年质性精自年系精性深建铸和主的的神神中 的的设的远设中 远的的的铸 远的,中铸设 神铸设 的的的的的,神的的中神,远设造睦义优优的。交 特优优持交 持优特优必造 优持必又交造的造优优特优必又的特优交。又持中相核秀秀力流 色秀秀久流 久秀色秀然中 秀久然有流中力中秀秀色秀然有力色秀流有久华处心传传量, 传传的, 的传传要华 传的要各,华量华传传传要各量传,各的民价统统增 统统增 统统求民 统求自增民民统统统求自统增自族值文文强 文文强 文文,族 文,的强族族文文文,的文强的的体化化对 化化对 化化是的 化是民对的的化化化是民化对民精系之之自 之之自 之之不精 之不族自精精之之之不族之自族神建中中身 中中身 中中断神 中断特身神神中中中断特中身特支设,,文 ,,文 ,,增支 ,增性文支支,,,增性,文性柱,是是化 是是化 是是强柱 是强化柱柱是是是强是化,发中中的 中中的 中中我, 中我的,,中中中我中的为挥华华认 华华认 华华国为 华国认为为华华华国华认中社民民同 民民同 民民国中 民国同中中民民民国民同华会族族和 族族和 族族际华 族际和华华族族族际族和民主在在对 在在对 在在竞民 在竞对民民在在在竞在对族义长长其 长长其 长长争族 长争其族族长长长争长其的文期期他 期期他 期期力的 期力他的的期期期力期他生化共共民 共共民 共共的生 共的民生生共共共的共民存的同同族 同同族 同同要存 同要族存存同同同要同族和导生生文 生生文 生生求和 生求文和和生生生求生文发向活活化 活活化 活活。发 活。化发发活活活。活化展和和和的 和和的 和展 和的展展和和和和的强示社社理 社社理 社社强 社理强强社社社社理基范会会解 会会解 会会基 会解基基会会会会解固作实实实实实实固 实固固实实实实本 用 践 践 践 践 践 践 本践 本 本 践 践 践 践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础础础础础础础础础础础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形形形形形形形形形形形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优优优优优优优优优优优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统统统统统统统统统统统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结结结结结结结结结结结晶晶晶晶晶晶晶晶晶晶晶。。。。。。。。。。。
《文化生活》核心知识整理——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知识整理掌握核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规模大,存留丰富。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区域性(地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5、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族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重要性(即作用):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4、(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怎么办)在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C (老子)
勤劳勇敢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
D
团结统一
在逆民心(管子)
解析 A 项意思是发愤用功,以至于把吃饭都忘了,快 乐地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体现 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B 项意思是失意落魄时修养自身, 得志通达时造福天下,与爱好和平无关;C 项意思是最高境 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与勤劳 勇敢无关;D 项意思是政权要稳定长久,就必须推行顺乎民 心的政策,与团结统一无关。
(4)途径
途径
内容
最重要的是发 挥“主心骨” 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 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 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途径
内容
必须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的 优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 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 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 形成的优良传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以五公祠的一副对联为载体,考查中华民族 精神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副对联歌颂了五 公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风范,歌颂了五公身处逆境而不坠青 云之志,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无我”精神。由此不难看 出①④正确,应选 C,②③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二:错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 精神的各个方面。
考点二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知识精讲 1.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 原 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 因 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
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பைடு நூலகம்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 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 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如:井冈山精神、长征 表 精神、抗战精神等 现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 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 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如: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 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最新届高三一轮复习(最新)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ppt

【特别提醒】
(1)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 但不能说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通用,也不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 的文字。
(2)文字与汉字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 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为书写中 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体现。 ①我国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反映人 们的精神生活、展示精神世界,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 占有重要位置。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 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是一个民 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特别提示】(具体见《优化探究》P138) 源远流长就是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 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
博大精深是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 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拓展: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性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 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 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最新)我们 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知识网络
特征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原因
包容性
历程 见证
含义、意义
集 中 表 现
中华 民族 精神
内涵 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三文化生活巩固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单项选择题1.(201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 ①③D. ③④2.(2015年福建文综政治30)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3. (2015年海南政治16)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
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③④4. (2015年江苏政治19)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
这说明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5•福建漳州八校联考,13)“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
王蒙曾经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④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6.(改编题)“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A.团结统一的民族传统B.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C.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D.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7.(改编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新工具。
为此,我们应该() A.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B.增强抵御外来文化的能力C.加快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D.尊重外来文化,促进共同发展非一味地抵御和排斥,B说法不准确;C、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8.(2015•山东青岛二模,31)“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千万“家和”的力量就会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这表明()A.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具有相对稳定性B.“和”的理念是中华民族精粹的整体体现C.家庭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D.“家和”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9.(2015•河北衡水联考三,25)“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0.(2015•山东日照3月模拟,30)中国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蕴含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而齐白石时期的中国画,已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更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材料反映了()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1.(2015•山东日照3月模拟,32)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这不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
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
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①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④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2015•江苏宿迁二模,23)“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
”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A.发挥“主心骨”的引领作用B.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C.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D.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13.(2014•北京石景山区一模,25)在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子午岭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民歌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
黄土高原广袤、雄浑中透出几分苍凉的自然环境,赋予陕北民歌独特的地缘基因。
这表明陕北民歌具有很强的()A.民族性B.区域性C.包容性D.创新性14.(2015•湖北襄阳第一次调研,19)2014年12月7日,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的18名大学生和3名市民,在雪后零下10摄氏度的低温天气下,手拉手站在海里组成一条挽救生命的“链条”,成功将一名年轻女子救上岸。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为这些可爱可敬的“95后”大学生点赞。
他们的善行义举()①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彰显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15.(2015•山西忻州一模,18)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两个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②凝聚强大民族力量③培育伟大民族精神④提高民族科学素质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16.(改编题)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①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②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7.(2015年课标卷Ⅱ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阻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上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0 分)18.材料一:(1)结合材料一,分析该中学开展上述三项活动的文化生活依据。
(10分)材料二: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
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
精神的质量可以改变个人与世界的命运。
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就是我们的精神内核始终是没有变的,是一直扎根在心底的。
正是因为这样,才造就了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让长征成为了世界公认的这1000年来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之一。
(2)结台材料二,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内核始终没变,才造就长征这一伟大事件的原因。
(10分)2017届高三文化生活巩固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答案17.【答案】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对不竭动力。
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10分)18.(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分)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开展书法展示活动,有利于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3分)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追寻和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分)(若从文化的影响、教育的作用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内核;(4分)②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3分)③高昂的民族精种可以散发人们救图存的巨大力量,正是由此,才有长征的伟大胜利。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