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心理学经典定义:(G·W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时,一定的因素(自变量)系统地改变或受到系统地控制,从而能确定这种变量是否影响另一种因素(因变量)。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景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实验法既可以在实验室里使用,也可以在其他场合使用。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控制的方法和程度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三种形式。(一)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其基本特点是能对所研究的情景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二)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介于观察法和实验法之间的一种方法。

(三)现场实验法。现场实验法与自然实验法不同之点在于对于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研究者在现场呈现一定的刺激,观察被试的反应。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

(一)偏向问题(双盲法)

研究者偏向(语言/非语言暗示)

被试者偏向(暗示性;好被试;逆反心理)

案例:安眠药药效实验

(二)伦理问题(1/3:实验现实主义—真实心理参与过程)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风险最小原则(only if necessary)

“风险-效益分析”原则

事后解说(甚至心理追踪)原则

四、F·H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在特里普利特研究的基础上,F.H.奥尔波特实验方法及有关社会促进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认为“合作群体中存在社会刺激,会使个人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这一增进在涉及外部物理运动的工作中要比纯智力工作中表现更加突出。”社会心理学最具革命意义的转折,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主流。

五、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在多数情况下,他与社会政治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在自我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价值观是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文化社会中,人们的自我意识存在系统差异。

(三)家庭

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指个体依据某种行为规范集合去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自己的义务。

(五)他人的评价

我们的大多数有关自己的信息都来源于他人,是对他人评价的反映。

(六)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指目标、规范、价值被个体行为行动指南,用以约束、调整自己行为的群体。

六、社会认知的图式

(一)图式的含义:人们用来组织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性世界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二)图式的类型:

1、角色图式: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群体和角色的心理类型。

机器人趣话

2、事件图式:是指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

约会;点餐;一秒钟变格格;人工智能

3、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

4、他人图式

(三)图示的作用

1、注意与过滤信息

2、认识、组织和联想

3、回忆与记忆

4、对社会互动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七、几种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偏差: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Ross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

偏差的原因可能包括:知觉焦点(显著性):行为比背景更有吸引力;文化因素:东西方的不同。

2、自利偏差: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等;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个体的自尊和自我概念。

3、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把自己的行为归于外在因素,把他人的行为归于内在因素的倾向。产生的原因有两个:知觉焦点和信息差异。

八、态度的构成要素(ABC理论)

1、认知因素: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基础)

2、情感因素: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核心)

3、意向因素: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

九、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论述题)

(一)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认知无关;

2、认知协调;

3、认知失调。

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是处于第三种情况时,人就会感受到不愉快或紧张,并力求减轻或解除。并且,认知因素之间关系的失调程度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失调的动机也就越强烈

(二)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三)常见的认知失调:

1、决策后的认知失调

2、努力

3、道德行为的选择

4、轻微的威胁

5、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

(四)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4种:

1、改变行为。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3、改变认知。改变不一致的认知,使认知协调。

4、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十、态度的改变过程(了解)

态度改变指的是个体已经形成或原先持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方向上的改变,即质的改变。另一是指程度上的改变,即量的改变。方向的改变是以程度的改变为基础,方向的改变就包含了最大程度的改变;同时,程度的改变又往往是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程度的改变总是朝向某一方向的改变。改变态度的方法大致有这样几种:劝说宣传法、角色扮演法、团体影响法、活动参与法。

十一、自我实现预言

罗森塔尔效应:

即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十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1、接近性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来往,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单纯曝光效应

一再接触或见到某对象,便会对该对象产生好感。

3、相似性

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的看法、价值观、社会背景或人格特质相似的人。

4、互惠或回报

若我们感受到对方喜欢我们,我们也会比较喜欢对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