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有什么区别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区别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区别
人们常常把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混为一谈,但实际上这四者具有很大的不同。
成语是一种语言习惯,由两个字以上组成,表示一种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观点、经典的道理或者一种看起来千古不变的观念,而且以固定的词组和句式来表达。
比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一句成语,用来形容大家都有自己的喜好或偏爱;“走马观花”则表达的是一种有失公允的行为。
谚语也是一种语言习惯,但它一般不是以字句和句式来组成的,而是一种短句,或者是一个短语,或者是一句话,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智慧,或者是一种警示提醒。
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句谚语,用来激励人们在磨难中勇敢前行。
歇后语又叫“脑筋急转弯”,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字游戏形式,一般是由两句一组的搭配,用一句前置定义或比喻,来表达另一句后置定义或比喻。
比如“三岁小孩,给糖不吃”,这里的“三岁小孩”是指乐而不受,而“给糖不吃”则代指贪婪;“聪明人,早起挣钱”,聪明人这里代表了早起早睡,而挣钱指的是刻苦努力。
惯用语和歇后语一样,也是一种口头语言,但和歇后语的区别是,它不是用以表达思想的,而是用作一种风俗、习惯、行为或某种特定情形的象征。
比如“关键时刻”,它表达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时刻,而“人生赢家”则表达的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状态。
总之,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是不同的文字形式,他们表
达出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对于语言的运用,每个人应该学习如何合理地运用这四种文字形式,以表达更准确、更有力量、更有深度的思想。
歇后语、谚语、俗语三者有何区别?

我的理解是,俗语是歇后语、谚语、顺口溜等的总称。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
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
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
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俏皮话”。
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
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但是,要选择内容健康的,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
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
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
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要弄巧成拙了。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鼻子里插大葱——装象(相)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我认为应该是歇后语相关信息一天等于多少秒,谢谢!到处都是,形容某事物特别多。
(根据意思写......奶奶养了若干只鸡和兔,鸡比兔多13只,鸡......成语嫁给了广告你对‘成语嫁给广告’这种......依达拉奉广东登革热疫情逻辑思维方法一块正方形铁皮逻辑思维训练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
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
前一部分说完后,停顿后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
因此下面几局均为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鼻子里插大葱——装象(相)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一般都能揭示客观规律和道理的句子。
成语和歇后语的区别

成语和歇后语的区别导语:成语跟歇后语、专有名词的不同,分辨起来比较容易。
成语跟谚语、普通词组不容易分辨。
成语和歇后语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简短精辟易用。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用逗号隔开。
例如:有声有色、滴水石穿等都是四字成语;三个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等等;多于四个字的如:真金不怕火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等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词,说是成语,又像是俗语。
那么,成语跟谚语、歇后语、专有名词、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从某些方面看,他们是有相似之处的。
谚语和歇后语不仅是固定词或句子,而且也有些与成语相似;专有名词都是固定词组;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形式上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的,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等,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
(一)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
例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这些都是“歇后语”,近些年,部分歇后语归入了成语范畴,例如:“狗拿耗子”也是成语了。
(二)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
谚语经常用在老百姓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
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
因为谚语是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所以谚语的教育意义比较深。
例如:“危难时刻见人心”、“家和万事兴”等。
当然,也有一些谚语归为成语了。
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
(三)成语跟专有名词的不同:专有名词和成语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有名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北京大学”只是一个学校的名称。
成语是要表示一些引申意义的,例如:“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区别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区别中国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千百年来,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古代精华在不断传承、发展和演化,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景观。
其中,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词语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本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但它们之间也有着诸多的联系。
首先,要想区分这几个词语,就要从它们的构成来看。
成语有“句”构成,而谚语往往是“词”构成,歇后语则更是以“两句”来构成,而惯用语又是以“句子词语”构成。
此外,在文义方面,这几种词语又有着显著的区别:成语一般指那些比较浅显易懂的熟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简短语句,它们有一定的文学意蕴,而且它们大多数也是让对方可以起见某个道理的话。
谚语多用于鼓励、祝贺以及道出应在哪里的经验,往往提供的是能助人改过的良言,均极具有中国民间文学的特质。
歇后语是一种说话的趣味形式,只有搞清楚前面句子和后面句子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这种说法,它更多是指一个寓言故事,可以让人对一个话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惯用语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它的意思往往是指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可以让阅读者用自己浅显的理解来把握它的意思。
此外,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之间也有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它们的起源也大不相同。
成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来源于古代诗文,有广泛的文学历史及哲理内涵,更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远意义;谚语多源自民间经验、哲理、道德和智慧,它蕴含着庄严的文化精神和深远的思维深度;而歇后语则更多是寓言性的对外界现象进行比喻性的描述,它们反映了古老而不失活泼的文化精髓;惯用语则是一种引申性的表达,它体现的是中国民间的文化传统和实际智慧。
由此可见,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之间虽各有所长,但它们之间却又有着不可替代的联系,它们在写作或者演讲之中可以灵活运用,以体现中国文化的千丝万缕的精髓,体现出古老而高贵的文化色彩。
成语谚语歇后语

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非常精练、非常有表现力的一种固定词组。
成语的特点:1. 意义的整体性成语的意义不是几个词的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有它的整体意义,只看字面并不能完全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如“添油加醋”,并不是指“做饭时添点油,加点儿醋”,而是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可见成语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
2. 结构的定型化成语一般由四个字组成,也有少于或超过四个字的,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
成语作为一个意义单位长期使用,它的结构形式也逐渐固定、约定俗成。
所以,成语的词序一般不能任意变换,字眼不能随便改动。
成语的来源1. 寓言故事的缩写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刻舟求剑2. 历史事件的概括如:纸上谈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图穷匕现三顾茅庐卧薪尝胆3. 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如:千钧一发擒贼先擒王口若悬河4. 历代俗语流传如:掌上明珠山穷水尽锦上添花张冠李戴水落石出亲如手足成语的运用在运用成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成语的意思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要透彻了解成语的意义。
如“斩钉截铁”,不能只从字面理解为“把钉子砍断,把铁割断”,而是表示“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如果我们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就会用错。
△. 注意成语的规范性,不得随意换字、增减字。
△. 要弄清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能乱用。
例如“绘声绘色”形容叙述生动、感人,是褒义词;而“天花乱坠”,虽然也指语言描绘生动,但含有贬义,不能混用。
△. 注意书写和读音的正确。
在成语中,有一些字要注意写对读准。
如“刚愎自用”中的“愎(bì)”,“深恶痛绝”中的“恶(wù)”等字容易读错;“川流不息”、“再接再厉”、“发愤图强”中的“川”、“厉”、“愤”容易写成“穿”、“励”、“奋”等,要特别注意。
谚语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含义深刻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谚语大致表示一个判断和推理,或反映某种道理。
正确使用熟语

正确使用熟语第一课时一、熟语的类型:“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1、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例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不耻下问。
2、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等。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3、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众人拾柴火焰高。
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4、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
例如:(1)知识就是力量。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事实胜于雄辩。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5、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例如: (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
(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
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
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二、熟语使用中的常见错误类型:了解熟语使用中的常见错误类型,对于解答熟语类题目是有帮助的。
下面介绍熟语使用中的常见错误类型。
1、望文生义熟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熟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熟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我们对熟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汉语里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

汉语⾥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1、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语中流传,具有⼝语性和通俗性的语⾔单位,是通俗并⼴泛流⾏的定型的语句,简练⽽形象化,⼤多数是劳动⼈民创造出来的,反映⼈民⽣活经验和愿望。
2、谚语谚语是⼴泛流传于民间的⾔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民的⽣活实践经验,⽽且⼀般都是经过⼝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们⽣活中常⽤的现成的话。
谚语类似成语,但⼝语性强,通俗易懂,⽽且⼀般都表达⼀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两个短句。
3、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民⾃古以来在⽣活实践中创造的⼀种特殊语⾔形式,是⼀种短⼩、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分起“引⼦”作⽤,像谜⾯,后⼀部分起“后衬”的作⽤,像谜底,⼗分⾃然贴切。
在⼀定的语⾔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4、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词汇中⼀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中国传统⽂化的⼀⼤特⾊,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个整体来应⽤的。
成语有很⼤⼀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下来的。
5、俚语俚语,是指民间⾮正式、较⼝语的语句,是百姓在⽇常⽣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的具有地⽅⾊彩的词语。
地域性强,较⽣活化。
俚语是⼀种⾮正式的语⾔,通常⽤在⾮正式的场合。
有时俚语⽤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6、习语习语⼀词的含义甚⼴,⼀般指那些常⽤在⼀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得。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歇后语、谚语、俚语、⾏话等。
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有什么区别

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有什么区别1、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着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3、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4、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有什么区别
1、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
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
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
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4、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
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