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水生生物研究
青海湖裸鲤的初步研究

青海湖裸鲤的初步研究作者:谭生魁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17期摘要指出了青海湖裸鲤的分布及现状,从其外形特征、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结构、功能和特性、生活习性等方面作了介绍;同时说明了其食用方法及毒性。
关键词青海湖裸鲤;分布;特征特性;生理结构;食用及毒性中图分类号 S965.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7-0269-01青海湖裸鲤即舱龙鱼,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俗称湟鱼、花鱼、狗鱼、无鳞鱼。
现将对青海湖裸鲤的初步研究介绍如下。
1分布及现状青海湖裸鲤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支流中,克鲁克湖、扎陵湖、鄂陵湖也有出现。
它是青海省极为重要的经济鱼类。
自20世纪60年代,青海湖周围数万公顷草原被开垦为农田;流入青海湖的108条河流被人为拦河筑坝,阻塞繁殖通道,许多河流干涸断流,致使青海湖裸鲤无法到淡水中产卵,造成其大量在河口地带死亡。
有关资料表明,青海湖现有裸鲤资源量虽然较过去有所增加,但由于环湖地区村民的乱捕乱捞;加上鸟岛栖息的鸟类每年近千吨的吞食,所以形势依然很严峻。
其资源的衰竭无形中对鸟类的生存也造成严重威胁。
2外形特征青海湖裸鲤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钝圆,口裂大,亚下位,呈马蹄形。
上颌略微突出,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
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相隔甚远;无须。
体裸露,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之下有3~4行不规则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列发达的大鳞,向前达到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胸鳍中线偶具退化鳞的痕迹。
侧线平直,侧线鳞前端退化成皮褶状,后段更不明显。
背鳍具发达且后缘带有锯齿的硬刺。
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大型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均带浅红色。
生殖期间雄性个體的吻部和臀鳍、尾鳍以及体后部均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
3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结构、功能和特性(1)心脏。
很小,一心室一心房,鱼只有单循环。
(2)鱼鳔。
有2个气囊,通称“鱼泡”,膨胀时鱼上浮,收缩时鱼下沉。
青海湖裸鲤的种群结构和线粒体DNA变异

第 2卷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4期
青 海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u a o Qnhi nvIt( aueSi c) orl f iga u i syN t ce e n ei r n
Vo . 4 No. 12 4 Au 2 0 g. 0 6
Z A a , ESu- n2 E GZ o g g,I u 一 H O K i H np g, N u — a L 【 h i P n J n
( . g cl r adA i l ub dyC l g , i h i n e i , ii 0 3 C i ; 1A r ut e n n sa r o ee Qn a U i rt Xnn 80 0 , h a i u ma H n l g v sy g1 n 2 I tu f yrb lg , h eeA ae yo S i csWu a 3 0 2 C ia . s tt o doioy C i s cdm f c ne, h 4 0 7 , hn ) ni e H o n e n
u s N ce t e c mp st n w s c luae s GA 2 1 S lc n G mn cp / eko i s o t l a . u lo i o o i o a ac td u i ME . . ee t d i l g n i g y oy r c ln a u — s
20 0 6年 8月
青 海 湖裸 鲤 的种 群 结构 和 线 粒 体 D A变 异 N
赵 凯 何 舜平2彭作 刚2李俊 兵2 , , ,
(. 1 青海 大学农牧学院 , 青海 西宁 800 ; . 1 3 2 中国科 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0 湖北 武汉 4 0 2 30 ) 7
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1)

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摘要: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全球高海拔地区唯一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
在高寒、高海拔等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生物演化历史变迁过程中,该地区形成了诸多独特的适应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的野生生物物种,这些物种维系了高原总体生态,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物种保存、科学研发探究、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意义。
Pick to: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Tibet plateau,Qinghai province is the only large global high altitude wetland ecosystem,is the Yangtze river the birthplace of the Yellow River,Lancing river three rivers In cold climate conditions such as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high altitu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long history,the region formed a number of unique wildlife species to adapt to the plateau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se species to maintain the overall ecological plateau, is also a important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ne pool,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ave speci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iodiversi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关键字:青海省青藏高原东北部湿地生态系统水生动物牦牛资源保护Key words: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 Tibet,plateau in Qinghai province ,Yak resource conservation ,wetland ecosystem of aquatic animals一、青海省主要生物资源(一)青海省水生动物资源青海水生野生生物资源分布情况青海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水体资源较为丰富,江河湖泊水域面积共有136。
青海湖裸鲤的核型研究

青海湖裸鲤的核型研究闫学春;史建全;孙效文;梁利群【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38)005【摘要】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制备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染色体.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染色体由92条染色体组成,接着丝粒位置可分为四组,m组有16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组有1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t组有12对染色体,t组有11对染色体,每个染色体均有相应的同源染色体.青海湖裸鲤的2n=92,NF=146,其核型公式为:2n=32m+22sm+24st+14t.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的核型与其他裸鲤有相似之处.【总页数】4页(P645-648)【作者】闫学春;史建全;孙效文;梁利群【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哈尔滨,150070;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西宁,81001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哈尔滨,15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哈尔滨,15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116;Q343.2+2【相关文献】1.青海湖裸鲤染色体核型及多倍性的初步研究 [J], 祁得林2.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感染多子小瓜虫的病理学比较研究 [J], 马德昭; 田菲;刘思嘉; 汤永涛; 宋文珠; 王虹蕾; 史建全; 祁洪芳; 赵凯3.青海湖裸鲤不同繁殖群体繁殖特性的比较研究 [J], 谢振辉;吕红健;付梅;赵荣荣;陈灵涵;史建全;祁洪芳;姚维志4.茜素络合物对青海湖裸鲤幼鱼的耳石标记研究 [J], 江华敏;吴金平;吴艳红;祁洪芳;周卫国;付生云;杜浩5.青海湖裸鲤肠道乳酸菌多样性与抗生素抗性的研究 [J], 王露莹;齐博文;赵晨曦;崔美岩;谈重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湖介形虫碳、氧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及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

青海湖介形虫碳、氧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及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1. 引言1.1 概述青海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拥有丰富的地质和生态资源。
近年来,关于青海湖介形虫碳、氧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介形虫是一类微小的浮游动物,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环境中,并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不同环境因素灵敏响应。
通过对其体内含有的碳、氧同位素进行分析,可以揭示青海湖过去几千年来的古环境变化情况,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线索。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青海湖介形虫碳、氧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及其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首先,在第2节我们将详细介绍介形虫碳、氧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结合实验设计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接下来,在第3节我们将侧重探讨这些分馏效应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并分别介绍碳、氧同位素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具体方法及其意义。
最后,在第4节我们将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青海湖介形虫碳、氧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及其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进行深入讨论,全面了解这些研究在古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研究青海湖过去几千年来的古环境变化,我们可以获得有关长期气候趋势、异常事件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参考,还能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 青海湖介形虫碳、氧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2.1 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青海湖是一个古老且集中保存了大量古气候信息的湖泊,其沉积物记录可以提供有关过去气候变化的重要线索。
介形虫是青海湖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浮游生物,其化石残骸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重建。
碳同位素分馏效应作为一种关键指标,可以通过分析介形虫化石中碳同位素组成来揭示古环境变化和C3/C4植被类型等信息。
在青海湖的研究中,通过分析不同层次(年代)和不同时期沉积物样品中介形虫的碳同位素值,可以推断出古时期CO2浓度、降水量、植被类型以及植被覆盖率等环境参数。
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_)杂交子代胚胎发育情况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23-24期动物科学基金项目凉山州科技项目(22ZDYF0181)。
作者简介董艳珍(1977—),女,四川眉山人,硕士,副教授,从事水产养殖和水生态研究。
收稿日期2023-10-13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杂交子代胚胎发育情况分析董艳珍1黄良鲜1高雪2邓思红3(1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2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四川西昌615000;3喜德正源水产有限公司,四川凉山616750)摘要对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杂交卵的受精情况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探索了二者杂交的可能,并介绍杂交胚胎发育过程。
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卵子和花斑裸鲤精子能完成受精,水温15~17℃时受精率为92.5%。
受精卵淡黄色,微黏,沉性。
受精卵卵径1.9~2.1mm ,受精2~3min 后出现黏性,开始吸水后膨胀,吸水膨胀后卵径3.5~4.1mm 。
杂交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孵化7个时期,受精3h 20min 后进入卵裂期,16h 30min 后进入囊胚期,30h 20min 后进入原肠期,39h 后进入神经胚期,42h 50min 后进入器官形成期,100h 50min 后进入孵化期。
在水温为15~17℃下,受精卵历时136h 30min 后全部完成出膜,胚胎畸形率1.67%。
因此,青海湖裸鲤(♀)与花斑裸鲤(♂)能够进行杂交,杂交卵受精率、孵化率及畸形率与母本自交卵无显著差异(P >0.05)。
关键词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鱼类杂交育种;鱼类胚胎发育中图分类号S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23-24-0061-05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 )是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鱼类,体侧扁较长,俗称湟鱼,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地区的盐碱水域青海湖水系,喜生活在海滩附近水流缓慢区,适应力强,生长缓慢[1]。
青海湖嗜盐菌多样性与四氢嘧啶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

青海湖嗜盐菌多样性与四氢嘧啶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青海湖(Qinghai Lake或Blue Lake)是我国境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海拔3194m、面积4282.3km2,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收录。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宝库之一,水体与土壤中栖息有嗜盐、嗜冷和嗜碱等多种环境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具有典型的生理生化特点和特殊环境适应性。
嗜盐微生物(Halophiles)是一类新型的极端环境微生物(Extremophiles)、因其应用广泛而颇受关注,如在嗜盐机理、嗜盐菌素(Halocin)、相溶物质(Compatible solute)、细菌视紫红质(Bacteriorhodopsin)等基础研究;如在精细化工、环境生物治理、生物电子和医药工业等应用研究方面。
鉴于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优势,针对青海湖嗜盐菌的生长特性、种群多样性、系统进化和相容溶质四氢嘧啶(Ectoine)合成机制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
同时,了解与掌握区域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对于制定地区的自然保育政策,以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自然资源的应用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论文系统综述了嗜盐细菌的生存环境、基本分类以及渗透压调节机制的研究现状,并重点讨论四氢嘧啶生物合成与分解代谢、合成转录调节机制、工业化生产菌株以及过量化生产策略的研究进展。
通过分析青海湖嗜盐细菌的存在现状、生长优势种群、胞内四氢嘧啶的积聚与影响因素,以及解析四氢嘧啶生物合成ect操纵子的结构特征与调节模式等初步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本研究首次从青海湖水体中分离筛选嗜盐菌种资源,分析青海湖可培养嗜盐菌的种群多样性。
利用OSM培养基(Oesterhelt-Stoeckenius medium)获得了35株青海湖嗜盐菌种质资源,并构建了青海湖嗜盐菌的种群系统发育树和确定其进化定位。
青海湖裸鲤体外肝胰细胞原代与传代培养

35
第 26卷第 4 期 2009年 8 月
2. 2 细胞传代培养
生 物 学 杂 志 JOURNAL OF B I g , 2009
传代培养的细胞大约 3~ 4 d可长成致密 的单层细 胞。 DM E M 培养基中, 传代 培养至 第三 代的 肝胰 细胞 呈致密的单层 上皮 样细胞。细 胞大 小一致 分布 均匀, 细胞为圆 形, 膜 边 缘 清 晰, 细 胞核 圆 形 位 于 中 央 ( 图 6 ); 在 RP M I 1640培养基中, 传代培养至第三代肝胰细 胞呈疏松的单 层上 皮样细 胞。细胞 较大, 多 为圆 形或 椭圆形。细胞膜清楚, 细胞核 较大 ( 图 5); DM EM 中传 代培 养至第 四代的肝 胰细胞, 细胞仍 呈较为致 密的单 层细胞, 细胞多 呈圆形 或梭 形, 细胞 分裂旺 盛, 保 持良 好的生长状态 (图 8) ; RPM I 1640中传代培养至第四代 的肝胰细胞呈松散排列的单层细胞, 胞膜 清晰, 细胞多 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 也呈较 为旺 盛的分 裂状 态 (图 7 )。总之, RP M I1640 培养 基传 代培 养的 裸 鲤肝 胰细 胞形态较大, 细 胞呈松 散排 列, 细胞 膜和细 胞核 清晰, 细胞生长 略缓 慢; 胎盘 蓝 染色 有 衰老 和 凋亡 的 细胞。 DM E M 培养基传代培养的肝胰细胞形态大小 一致分布 均匀, 细胞增殖 的密度 较大, 细 胞生 长状态 良好; 细胞 膜形态完整, 细 胞核清 晰, 核较 小位 于细胞 中央; 台盼 蓝染色有少量 的衰 老和凋 亡的 细胞。本实 验表 明, 裸 鲤肝胰细胞在 DM EM 培养基中, 10% BCS、pH 值 7. 0 ~ 7. 5和 27 的培养条件下传代培养较为适宜。 3 讨论 组织块移植细 胞快速 培养 方法是 一种 高效、 快捷 的细胞培养方法。组织块对细胞的生长提供 了适宜的 生长环境, 使新 生的细 胞容 易贴壁 和生 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湖水生生物研究
——内陆咸水湖生物多样性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借用2006—2007年两年来对青海湖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的调查和定性分析,推算出青海湖水生生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与上世纪60年代的调查相比,浮游植物中硅藻门仍然是最重要的类群,浮游动物中咸水北镖水蚤是优势种,底栖动物属两个类群,即摇蚊类幼虫和钩虾,青海湖属于贫营养类型。
关键词:水生生物,内陆咸水湖,裸鲤
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
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它长105公里,宽63公里,周长360公里,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9.76平方公里。
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
西北有布哈河注入。
在青海湖及个子湖水体和环湖地区生物种类虽然有限,但比较繁盛。
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各种鱼类以及陆生的高等植物都具有较高生物量。
其中仅浮游植物就有硅藻类、绿藻类、寄啊藻类、蓝藻类、黄藻类和螺旋藻等6类53属,其中硅藻24属、绿藻17属、蓝藻10属、甲藻1属、裸藻1属;浮游动物26种,其中原生动物1个属,轮虫类11个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6种;底栖动物包括介型类、摇蚊幼虫、寡毛类和端足类等4类22种;有裂腹鱼类1种(包括1个亚种)高原鳅4种。
与其他类似水体相比,青海湖在各种水生生物的含量上都是相对较丰富的。
这些水生生物成为青海湖近代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此外青海湖流域内广泛分布的湿地植物以及主要河流中生长的何种水生和陆生的高等植物也是青海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而沉积物中丰富的有机质又为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鱼类资源
湖中盛产全国五大名鱼之一——青海裸鲤(俗称湟鱼)和硬刺条鳅、隆头条鳅。
属高原冷水系鱼类,生长期缓慢,10年只长500克,其肉质鲜嫩,深受中外宾客喜爱。
青海湖裸鲤为冷水性鱼类。
喜欢生活在浅水中,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入冬则潜居于深潭、岩石缝中。
适应性强,对生活条件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较小的水塘和较浅的湖边都能生活,在咸淡水里也可生活。
幼鱼孵出后,即成群游泳,多集群于河口浅水地
区。
幼鱼阶段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食;成鱼杂食性,青海湖中所有的动植物都是其食料,主要食物对象为硅藻、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类、端足类、水生昆虫、摇蚊幼虫等,甚至其幼鱼及条鳅也为之吞食。
青海湖裸鲤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
青海裸鲤平均年产量为5165吨,1949~1985年共生产裸鲤191180吨,随着时间推移,资源衰退,裸鲤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裸鲤每年6~7月回游源流河中产卵,为食鱼鸟提供丰富食物条件。
1964年国家将青海湖列为保护对象,青海裸鲤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经济动物。
1)外形特征:
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钝圆,口裂大,亚下位,呈马蹄形。
上颌略微突出,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
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相隔甚远;无须。
体裸露,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之下有3-4行不规则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列发达的大鳞,向前达到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胸鳍中线偶具退化鳞的痕迹。
侧线平直,侧线鳞前端退化成皮褶状,后段更不明显。
背鳍具发达而后缘带有锯齿的硬刺。
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大型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均带浅红色。
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吻部和臀鳍、尾鳍以及体后部均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
2)生活环境:
由于青海湖地处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水温低,食料生物贫乏和生长期短,故此鱼生长缓慢,除第一年生长达3.5厘米外,一生中的体长生长无明显的阶段,4龄以下体重增长较快,体重250克者平均为8-9龄,500克者约为10龄;一般能长到50-60厘米,重约5公斤,25龄;最大个体长可达95厘米,重约6.5公斤。
群体中雄鱼多于雌鱼,繁殖力较低,怀卵量平均为16242粒。
有明显的生殖洄游,每年3月下旬至8月由青海湖进入河中繁殖。
产卵场所一般在流速缓慢,底质为石砾、卵石或细纱,水深在0.1-1.1米清澈见底的河道中。
在繁殖季节内,当水温低于6℃或超过17.5℃时,便无繁殖活动。
产卵旺季为5月中至6月中;产卵活动是昼夜进行,以23时至次日3时为最旺盛;卵产于聚卵窝内,卵沉性,微粘。
3)分布范围:
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支流中,克鲁克湖、扎陵湖、鄂陵湖也有出产。
它是青海省极为重要的经济鱼类。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青海湖周围几十万亩草原被开垦为农田;流入青海湖的108条河流被人为拦河筑坝,阻塞繁殖通道,许多河流干涸断流,致使湟鱼无法到淡水中产卵,造成大量湟鱼在河口地带死亡。
有关资料表明,青海湖现有湟鱼资源量约为7500吨,不足开发初期的1/10,而目前,鸟岛栖息的鸟类每年要吞食近千吨的湟鱼,湟鱼资源的衰竭无形中使鸟类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鸟类资源
湖区鸟禽有163种,分属14目35科,总数在16万只以上,其中斑头雁2.13余万只、棕头鸥4.5万余只、鱼鸥8.74万余只、鸬鹚1.12万余只。
此外有凤头潜鸭、赤麻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鸭、斑嘴鸭、针尾鸭、大天鹅、蓑羽鹤、黑颈鹤等。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湿地,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海湖水体面积不断减小、湖水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004年,青海湖水体面积缩小至四十多年来最低点。
据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中心数据显示,2004年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186平方公里,2008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较2004年同期,增加了131.69平方公里,是面积逐年增加以来,增加幅度最大的一年。
今年6月至7月中旬,由于青海湖周边大部分地区气温正常,使得水面蒸发量较为稳定,仅青海湖主要支流布哈河上游天峻一站在6月份的降水较往年就偏多13%。
其次,今年1月份至3月份青海湖流域大范围的降雪天气后,山区积雪融水注入青海湖,使得今年青海湖水体面积得以连续增大。
此外,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对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的力度,并开展了人工增雨工作,使降水量增加,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微生物地球化学及其研究进展
地质论评
高校地质学报:——“青海湖”研究地质微生物的天然实验室
青海湖夏季水生生物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