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绪论
物理化学 第一章 绪论气体

物理化学讲课的内容
第一章 气体的pVT关系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四章 多组分热力学 第五章 相平衡
3-10周 讲课 40 h
第六章 化学平衡 第七章 电化学 第八章 化学动力学 第九章 界面现象与
描述真实气体的 pVT 关系的方法: 1)引入压缩因子Z,修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引入 p、V 修正项,修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使用经验公式,如维里方程,描述压缩因子Z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低压下均可还原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 真实气体的 pVm - p 图及波义尔温度
T > TB
pVm - p曲线都有左图所示三种
c
T4
说明Vm(g) 与Vm(l)之差减小。
l2 l1
l
g2 g1
T3
Tc
TT12gg´´12 g
T = Tc时, l – g 线变为拐点c c:临界点 ;Tc 临界温度; pc 临界压力; Vm,c 临界体积
Vm
临界点处气、液两相摩尔体积及其它性质完全相同,界
面消失气态、液态无法区分,此时:
V p m Tc 0 ,
类型。
pVm
T = TB T < TB
(1) pVm 随 p增加而上升; (2) pVm 随 p增加,开始不变, 然后增加
p 图1.4.1 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 pVm-p 图
(3) pVm 随 p增加,先降后升。
T > TB T = TB
对任何气体都有一个特殊温度 -
波义尔温度 TB ,在该温度下,压
(密闭容器)
水
乙醇
苯
t / ºC 20 40 60 80 100 120
物理化学概述-绪论

现代化学键理论的形成 量子力学的兴起
结构化学形成 量子化学形成
⑶计算化学(Computational chemistry)时期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容量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物理化学 的新生长点诞生——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其中严格计算的 从头算方法、半经验计算的全略微分重叠和间略微分重叠等方法 的出现,扩大了量子化学的应用范围,提高了计算精度。
李远哲 J.C.Polanyi
1887年,自物理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形成后,大体经过了 三个时期的发展。
⑴化学热力学时期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物理化学家把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学体系进行研究,促使化学热力学蓬勃发展。
1867年,美国物理化学家Gibbs 通过对对多相平衡体系的研究提出了 相律。
美国化学家理查德·R·施罗克(Richard R. Schrock )其研究 主要从有机化学及无机化学的角度研究高氧化态金属配合物、相 关的催化反应及其催化机理。因其在烯烃复分解 反应的贡献,成为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 一。
美国化学家罗杰·科恩伯格(Roger D.Kornberg) 通过一系列的转录相关复合物(RNA聚合酶II、模 板DNA、合成出的mRNA、核苷酸、调控蛋白)的晶 体结构,从分子水平上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真核转 录的分子机制。成为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计算化学的发展,使定量的计算扩大到原子数较多的分子,并 加速了量子化学向其它学科的渗透。
1928~1933年,许莱拉斯、詹姆斯和库利奇计 算 He、H2,得到了接近实验值的结果。70 年代 又对它们进行更精确的计算,得到了与实验值几 乎完全相同的结果。
以色列化学家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阿夫拉 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和美国化学家欧文·罗斯(Irwin Rose),在20世纪70—80年代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揭示 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机理,指明了蛋白质降解研究的方向, 成为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英文名称:PhysicalChemistry课程编号:x2030672学时数:80其中实践学时数:0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5.0适用专业:能源化工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课程是能源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动力学基础、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平衡热力学、化学平衡热力学、界面层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以及电化学系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等;其基础理论包括热力学、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研究系统的状态及状态变化过程的方向与限度、速率和机理;为后续能源化工专业课的学习以及科学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现状,掌握物理化学中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掌握有关物质变化过程的平衡与速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掌握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化学平衡系统,相平衡系统,界面层以及电化学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理解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在能源化工中的实际应用,获得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能源化工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绪论1、教学内容:物理化学发展历史,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基本要求了解物理化学发展历史,掌握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重点: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4、难点: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化学热力学基础1、教学内容: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掌握其原理和热力学方法及在物理化学过程中的应用,两个途径函数(W、Q)、五个状态函数(U、H、S、A、G)的性质、物理意义及增量值的计算,热力学基本方程、麦克斯韦关系式及状态方程式的导出及应用,偏摩尔量、化学势的定义及化学势作为判据在相变化、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2、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术语。
论物理化学绪论课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

论物理化学绪论课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物理化学教育的重要性也随之提高。
近年来,物理化学专业的发展也得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人士的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物理化学教育,并认识到物理化学绪论课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们在教学时要重视物理化学绪论课的教学方法,着力推广具有严谨性和创新性的物理化学课堂环境,以促进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知识,创造良好的物理化学教学氛围,为今后的物理化学专业发展做好准备。
首先,物理化学绪论课的教学方法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需求,以引导他们了解物理化学知识,并增强他们对物理化学的兴趣。
另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精彩的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另外,老师还可以推出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吸收更多知识。
其次,物理化学绪论课的学习环境也非常重要。
在构建学习环境时,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化学知识。
如果老师能制定一些科学合理的课堂规范,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他们了解物理化学的性质,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游戏,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更有活力,加深对物理化学知识的理解。
最后,老师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制定学习计划,以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经历,增加学习效率。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反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物理化学绪论课的重要性和教学方法无可置疑,以及教师们非常重视物理化学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化学知识,为物理化学专业的发展做准备。
绪论

Physical Chemistry
绪 论
三.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
1. 抓住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 2. 注重定性概念定量化的方法和技巧
•
• •
准确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范围
学习物理化学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过程 重视习题
3. 实验
四、主要参考书
天津大学 物理化学教研室编的 《物理化学》第4版 南京大学 傅献彩等编的《物理化学》第5版
Physical Chemistry
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
绪 论
一、物理化学的任务和内容
物理化学 从研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入手,探
求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又称理论化学。 主要内容 (1)化学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2)相变化、表面化学、电化学、胶体和大分子化学
由于附加压力的存在, 新相种子难以形成, 也就是说构成结 石的晶核在没有诱因( 比如胆管感染, 肝脏异常) 的情况 下, 是难以形成的。 四、物理化学渗透到药学各个环节
新药合成 药物生产-----化学动力学 性能表征-----比表面积 贮存期测定----化学动力学 半衰期测定---给药时间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表面与胶体
药物体内过程:药理学、药代动力学
药物提取分离和合成: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
物理化学在药学中的作用
一、为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固体分散体-----低共熔相图原理 灰黄霉素-酒石酸低共熔混合பைடு நூலகம்的溶出速度比纯灰黄霉素 的大2.7倍;
48%尿素与52% 磺胺噻唑制成的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 是纯磺胺噻唑的12倍。
(3)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2022年绪论(2)

•
--- 中国大百科全书(唐有祺)----
5 一.绪论 二.数学复习 三.气体
2、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 (1)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能量效应
•
----- 化学体系的平衡性质
• (2)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机理
•
----- 化学体系的动态性质
• (3) 化学体系的微观结构和性质
6 一.绪论 二.数学复习 三.气体
上例理论上可行。关键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和反 应途径(模拟生物固氮)
③结构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的关系
例如研究与氮分子有关的配合物的结构,以及它 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就有利于常温常压下寻 找固氮的途径。
14 一.绪论 二.数学复习 三.气体
7. 学习物理化学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① 扩大知识面,打好专业基础;掌握热力学处理
即:
pV= nRT
24 一.绪论 二.数学复习 三.气体
(3)混合理想气体
1 Dalton分压定律: p(总)=pi 2 Amagal分体积定律:V(总)=Vi
设一体积为V,温度为T的容器中,含有k种理想 气体,其组分为A, B,,而且相互之间不发生化 学反应。 n(总)= nA + nB + = ni
4、物理化学学科的战略地位 (1) 物理化学是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
及重要组成学科
(2) 物理化学极大地扩充了化学研究 的领域
(3) 物理化学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4) 物理化学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
(5) 物理化学是培养化学人才的必需
11 一.绪论 二.数学复习 三.气体
5.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 支,是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
绪论教案

第一节:课程名称:物理化学本课内容: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重要意义,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有关数学与气体知识的复习授课对象:高分子材料授课时间:90分钟本课习题:无一、教学目的物理化学又称为理论化学。
研究物理化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和科学实验向化学提出的理论问题,从而使化学能更好地为生产实际服务。
二、教学意义物理化学与化学中的其它学科(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化学则着重研究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本质的化学运动的内在规律性。
物理化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亦正是其它化学学科最关心的问题。
物理化学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形成了诸如无机物理化学、有机物理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等新兴交叉学科。
三、教学重点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除必须遵循一般的科学方法以外,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还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难点物理化学是化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应当培养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或者说是用物理化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化学中问题的能力;亦就是说要用热力学观点分析其有无可能,用动力学观点分析其能否实现,用分子和原子内部结构的观点分析其内在原因;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物理化学(包括结构化学)课程的学习才能培养。
五、教学方式以电子课件为依托、辅以板书的课堂讲授方式。
六、讲授内容1. 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重要意义2.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3. 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1) 要注意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2) 必须注意要自己动手推导公式。
(3) 重视多做习题。
(4) 勤于思考。
4. 有关数学知识的复习(1) 函数:Z = f (x,y)(2) 偏微分(3) 全微分的物理意义(4) 全微分的性质5. 有关气体知识的复习(1) 三个经验定律(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 混合理想气体(4) 实际气体和理想气体的比较(5) 物质的pVT关系和相变七、讲授方法1. 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重要意义用锂离子电池、石油化工分馏塔、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实例,说明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1绪论理想气体

返回
• 物理化学是化学领域一门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基 础学科。它在化学、材料、化工、生物、医药 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 定义:应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有关化学现 象和化学过程的一门科学。 • 物理化学主要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和科学实验 中向化学提出的理论问题,揭示化学变化的本 质,更好地驾驭化学,使之为生产实际服务。
用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E.Schrodinger方程)求 解组成体系的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从 而指示物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三、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①化学热力学——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以及伴随发生的 能量转换关系; 例如合成氨,常温常压下能否进行?产率? ②化学动力学——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上例理论上可行。关键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和反应途径( 模拟生物固氮) ③结构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的关系 例如研究与氮分子有关的配合物的结构,以及它们在不同 条件下的变化,就有利于常温常压下寻找固氮的途径。
其物理意义:p是一个状态函数,dp只与始、终 态有关,而与途径无关。
⒋全微分的性质:
p p V T V T T V T V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⒌微分法则与积分法则(查数学手册)
Chapter 1 Gas
• 本章基本要求: •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掌握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 • 掌握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 • 理解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临界现象。 • 掌握饱和蒸气压概念 • 理解范德华状态方程、对应状态原理和压缩因子图,了解 对比状态方程及其它真实气体方程。
德文)。 二十世纪迅速发展:新测试手段和新的数据处理方法不断涌现,形成 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热化学,化学热力学,电化学,溶液化学 ,胶体化学,表面化学,化学动力学,催化作用,量子化学和结构化 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容过程 绝热等容
等压过程
绝热过程 绝热等压
等温过程 等温等压
恒外压过程
相与聚集态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指在 分子水平上均匀混合的状态)的部分称为相 (phase)。 相与聚集态是不同的概念, 固态可以是不同的相, 石墨与金刚石都是固态碳, 但它们是不同的相。 根据系统中包含相的 数目将系统分为: 单相系统(均相系统) 多相系统(非均相系统)。
T= f(p,V) , p= f(T,V) , V= f(p,T)
例如,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可表示为:
pV = nRT
状态函数Z具有全微分的性质: 当系统状态发生微小变化时:
f T + dZ= d T p
f p 及 d p T
=0
dZ
状态1 (Z1,T1,p1) ----状态2 (Z2,T2,p2) :
外压差距越小,膨胀次数越 多,做的功也越多
体积功与过程
4.外压比内压小一个无穷小的值
We,4 - pedV ( pi dp)dV
- pi dV
V1
V2
-
V2
V1
nRT dV V
这种过程近似地看作可逆膨胀过程,所作的功最大。
体积功与过程
压缩过程 将体积从 V2压缩
V1 ,有如下三种途径:
W - p1 (V1 V2 )
' e,1
体积功与过程
W - p (V V2 ) +
科
(2) 物理化学极大的扩充了化学研究的领域
(3) 物理化学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4) 物理化学与国际民生密切相关
(5) 物理化学式培养化学人才的必需
一、绪
5.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论
物理化学式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学科学 的理论基础
压力p 体积V 变化 温度T 化学反应 能量转化 伴随着 总结规律
2
3
化学热力学 ——化学变化的 方向和限度,以 及伴随发生的能 量转换关系;
化学动力学
结构化学—— 物质的性质与 其微观结构的 关系
——化学反应的
速率和机理
一、绪
论
7. 学习物理化学的目的和意义
8. 如何学好物理化学
(1) 预习
(2) 认真听课:基本概念、公式推导和公式的
限制条件 (3) 做好笔记:课后复合和做习题
热力学看问题的角度
热力学采用宏观的研究方法:依据系统的 初始、终了状态及过程进行的外部条件(均 是可以测量的宏观物理量)对系统的变化规 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过程 进行的机理。
热力学基本概念
一 系统与系统的性质 二 系统的状态 三 状态函数
四 过程与途径 五 热力学平衡
系统与环境
系统(System) 在科学研究时必须先确定研 究对象,把一部分物质与其余 分开,这种分离可以是实际的 ,也可以是想象的。这种被划 定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亦称 为物系或体系。 环境(surroundings) 与系统密切相关、有相互 作用或影响所能及的部分称为 环境。
化学热力学
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在化学现象以及和化学现象有关的 物理现象中的应用称为化学热力学: (1)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热力学系统变化过程中 的能量计算问题。重点解决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问 题。 (2)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系统变化过程的可能性 问题,即过程的性质问题。重点解决化学反应变化自 发方向和限度的问题。 (3)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研究热力学平衡系统的热力 学性质以及各种性质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Z = f (T,p,n)。 Z = f (T,p )
对于封闭系统,在状态变化时由于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函数可以简化成
状态方程
系统状态函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式称为状态方 程(state equation )。
对于一定量的单组分均匀系统,状态函数 T,p,V 之间有一定量的联系。经验证明,只有两 个是独立的,它们的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稳态 (steady state) 或定态
非平衡态中,虽然有宏观量的流,但系统中各点的宏观性质不 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叫做稳态或定态。
1.3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热功当量
•能量守恒定律 •第一定律的文字表述 •热力学能 •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第一类永动机
热功当量
焦耳(Joule)和迈耶(Mayer)自 1840年起,历经20多年,用各种实验 求证热和功的转换关系,得到的结果 是一致的: 1 cal = 4.1840 J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可表述为: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 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能够从一种形 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在转化过程 中,能量的总值不变。
热和功
热(heat)
体系与环境之间因温差而传递的能量称为 热,用符号Q 表示。 Q 的取号:
体系吸热,Q > 0; 功(work) 体系放热,Q < 0 。
体系与环境之间传递的除热以外的其它能量 都称为功,用符号W表示。
注意:Q 和 W 都不是状态函数,其数值与变化途
径有关。
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一、绪
论
第二阶段:1920s——1960s: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的 蓬勃发展和化学变化规律的微观探索
1926:量子力学建立 1927: 求解氢分子的薛定谔方程
1931: 分子轨道理论建立
1935:共振理论建立 1918:提出双分子反应的碰撞理论 1935:建立过渡态理论 1930:提出链反应的动力学理论
状态函数 (state function) 系统性质又叫状态参量。
同时,对确定状态的系统,
其宏观性质由状态所确定, 是状态的单值函数,这些 由系统状态所确定的宏观 性质也被叫做状态函数,
例如系统的体积V、压力p
及温度T 等都是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数学描述
对于没有化学反应的单相纯物质封闭系统,要规定其 状态需三个独立性质(二个强度性质、一个容量性质), 这时系统的任一状态函数(Z )可表示为这三个变量的 函数,即,
ΔZ =Z2 - Z1=
经历的细节无关。
。
2
1
dZ
状态函数的改变值只取决于系统的初、终态而与变化所
过程(proces)与途径(path)
循环过程(cyclic process)初态与终态是同一状态的过程 等温过程(isothermal process)初、终态温度相同且等于 环境温度的过程 绝热过程(adiabatic process):系统与环境间不存在热量 传递的过程 等压过程(isobaric process):初态压力、终态压力与环境 压力都相同的过程 等容过程(isochoric process):系统体积不变的过程
一、绪
论
第三阶段:1960s——:由于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的发展,物理化学各领域向更深度和广度发展
宏观 静态 体相 平衡态 微观 动态 表相 非平衡态
分子动态学、表面与界面物理化学、非平衡非线性化学、 分子设计与分子工程学
一、绪
论
4. 物理化学学科的战略地位
(1)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及重要组成学
体系所作的功如阴影面积所示:
体积功与过程
3.多次等外压膨胀
V' ' V (1)克服外压为 p,体积从 膨胀到 ; 1
" V ' V" (2)克服外压为 p,体积从 膨胀到 ;
V " V2 2 (3)克服外压为 p,体积从 膨胀到 。
We,3 p '(V 'V1 ) + p "(V " V ') + p2 (V2 V ")
任意系统在状态一定时,系统内部的能量是定值。
热力学能
1、热力学能(thermodynamic energy) 以前称为内能(internal energy),它是指体系 内部能量的总和,包括分子运动的平动能、 分子内的转动能、振动能、电子能、核能以 及各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位能等。 2、热力学能是状态函数,用符号U表示, 它的绝对值无法测定,只能求出它的变化值
系统的性质(macroscopic properties) 描述系统状态的宏观性质 (如体积、压力、 温度、粘度、表面张力等)可分为两类: 广度性质(extensive properties) 又称为容量性质,它的数值与系统的物质的量 成正比,如体积、质量、熵等。这种性质有加 和性。
强度性质(intensive properties) 它的数值取决于系统自身的特点,与系统的数 量无关,不具有加和性,如温度、压力等。指 定了物质的量的容量性质即成为强度性质,如 摩尔热容。
环境
系统
系统分类
根据系统与环境 之间的关系,把 系统分为三类:
(1)敞开系统 (open system) 系统与环境之间 既有物质交换, 又有能量交换。
(2)封闭系统 (closed system) 系统与环境之间 无物质交换, 但是有能量交换。
(3)隔离系统 isolatedsystem 系统与环境之间 既无物质交换, 又无能量交换, 又称为孤立系统。有 时把封闭系统和系统 影响所及的环境一起 作为孤立系统来考虑。
一、绪
论
3.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阶段:1887——1920: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的 唯象规律的建立 19世纪中叶: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 1850: Wilhelmy 第一次定量测定反应速率 1879: 质量作用定律建立 1889:德文“物理化学”杂志创刊 1906——1912:Nernst热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建立
Contents
1 2 3 绪 论
有关数学知识的复习 有关气体知识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