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南京农业大学中国通史试题
2004年南京农业大学432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04年南京农业大学432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试题编号:432试题名称:社会学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抽样误差复相关统计法层次缪误折半信度参数估计相倚问题定序测量课题的明确化解释性调查报告同序对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1979年我国社会学恢复以来,在社会调查方法上受到哪两个来源的影响?2.试简要说明概念、变量、指标3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调查的可行性是什么意思?调查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创新性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4.试比较分层随机抽样与整群随机抽样的异同点。
5.问卷的封面信应说明哪些内容?6.邮寄填答法最主要的缺点是什么?为了尽可能提高邮寄问卷的回收率和填答质量,研究者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7.简述消减误差比例的意义。
8.什么是资料的复查?如何进行资料的复查?9.试写出下列各种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类型:(1).定类变量与定序变量(2).定序变量与定距变量(3).定距变量与定类变量(4).定类变量与定类变量10.简述假设检验的步骤。
三、计算与操作题(共60分)1.请您判断以下问题是否科学、合理,如果不科学、不合理,请问:应该如何修改?(15分,每小题3分)(1)您的父母是工人吗?A是B否(2)您认为,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否应该提高呢?A工资偏低,应当大幅度增加B应当小幅度增加C虽然偏低,但为了国家建设可暂不增加D和劳动生产率相比,工资不算低,不应增加(3)请您判断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正确错误A"打是疼,骂是爱",打骂也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方式□□B对孩子应该多表扬,少批评□□C多吃巧克力对孩子的身体有好处□□(4)您常看哪一类报刊书籍?经常看偶尔看从不看A文学艺术类□□□B趣味常识类□□□C政治理论类□□□(5)下列各种素质中,您认为哪一些是一个合格的厂长应该具备的?A决策能力F指挥协调能力B任贤能力G管理科学能力C业务能力H马列理论水平D创新能力J综合分析能力E谋略能力K实际生产能力2.调查100名农村学生和100名城市学生的消费支出,得到下列资料。
《中国通史》习题与答案

《中国通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禅让制:古代中国的一种权力传承方式,指部落联盟的首领在选择继承人时,不是根据血缘关系,而是根据才能和品德,由部落联盟会议推选。
2. 科举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始于隋朝,终于清朝末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社会下层人士提供晋升通道。
3. 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由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发动,标志着东汉王朝的衰落。
4. 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航,到达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5. 戊戌变法:清朝末年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试图通过改革挽救清朝的危机,但最终失败。
二、填空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______,巩固了中央集权。
答案:郡县制2.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分别建立了魏、______、吴三个国家。
答案:蜀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被誉为“______”。
答案:盛世4.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统治者是______族。
答案:蒙古5.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建立了______政权。
答案:大西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秦始皇的功绩?()A. 统一六国B. 实行郡县制C. 开凿灵渠D. 创立科举制答案:D2. 西汉的都城是哪个城市?()A. 洛阳B. 西安C. 南京D. 北京答案:B3.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唐朝的灭亡?()A. 安史之乱B. 黄巢起义C. 朱温篡唐D. 陈桥兵变答案:C4. 下列哪个朝代没有实行过科举制?()A. 隋朝B. 唐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C5.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清朝的结束?()A. 辛亥革命B. 八国联军侵华C. 中日甲午战争D. 抗日战争答案:A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人物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A. 曹操B. 刘备C. 孙权D. 关羽E. 张飞答案:ABCDE2. 下列哪些事件是发生在唐朝的?()A. 开元盛世B. 安史之乱C. 黄巢起义D. 靖康之耻E. 靖难之役答案:ABC3. 下列哪些事件是发生在明朝的?()A. 郑和下西洋B. 戚继光抗倭C. 李自成起义D. 康熙平定三藩E. 鸦片战争答案:ABC4. 下列哪些事件是发生在清朝的?()A. 康熙平定三藩B. 雍正设立军机处C. 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D. 鸦片战争E. 辛亥革命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制度是秦朝创立的?()A. 郡县制B. 科举制C. 察举制D. 世卿世禄制E. 九品中正制答案:A五、判断题:1.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进行的一次重要改革。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全国卷Ⅳ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全国卷Ⅳ)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回答24-26题。
24.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2003年已达到11.67万亿元。
我国国民经济取得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扩大商品出口B.发展服务贸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C.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增强生产能力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25.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决定于①待售商品的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④居民货币持有量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6.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67亿美元,2003年已达到4033亿美元。
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的事实表明我国A.出口商品竞争能力增强B.进口商品数量明显下降C.已经成为主要的债权国D.对外支付能力越来越小2002年我国罐头总产量约为310万吨,消耗农产品原料800万吨,罐头生产的龙头企业带领1000多万从事原料种植养殖的农民闯市场,创造产值150亿元,加快了当地农民的致富步伐。
回答27-28题。
27.上述材料中农民靠小罐头致富,得益于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B.国家对农业生产加大投入C.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D.农业的产业化经营28.发挥本地优势,利用当地特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必须把握的前提是A.大干快上,充分发挥能动性B.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C.认清主流,坚持矛盾分析法D.依靠外援,外因起主要作用经济全球化,密切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
回答29-30题。
29.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得原来区域性的传染病成为全球性灾难的风险大大提高。
200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

200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第一卷(选择题共75分)1.完整的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A.夏、商 B.商、周C.西周、春秋、战国 D.夏、商、周[答案D]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能力。
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的尚少,但已有,商和西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期,商朝青铜铸造生产规模大,西周青铜器铸造,产品趋向生产化,到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另一个时期:铁器时代,因此本题应选D。
2.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A.实行刺使制度 B.设置西域都户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答案B]本题属逆向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汉武帝统治时期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A项是汉武帝设立的监察制度,可以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C项是汉武帝实行的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
D项是汉武帝实行中央集权的措施,只有B项不正确,因为两汉设西域都护是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而汉武帝早在公元前87年已驾崩。
3.唐朝僧一行的突出贡献是在天文历法方面,他制订了A.《大衍历》 B.“太初历” C.“十二气历” D.《授时历》[答案A]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方面的专题,旨在考查考生综合、比较和辨析的能力。
唐朝杰出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了《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B项是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定的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书。
C项北宋科学家沈括根据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完全统一起来编制的历日制度。
D项是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编定的,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比现行公历还早300年。
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的能力。
2004 年全国卷IV

2004 年全国卷Ⅳ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 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第Ⅰ卷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与战争,我们应以史为鉴,和平共处。
回答12—15 题。
12.隋唐时期,中日往来的主要港口城市是A.广州 B.明州 C.泉州D.扬州13.日本大化改新期间向唐朝学习的主要内容是①政治经济制度②建筑样式③中国姓氏④儒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14.明代倭患最严重的地区是A.山东半岛 B.辽东半岛C.东南沿海D.珠江三角洲15.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其对华经济掠夺的总方针是A.对矿业、钢铁工业等部门实行“统制”B.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C.控制中国的交通命脉D.将沦陷区经济变为日本的附庸经济在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答16—19题。
16.西域的葡萄、石榴陆续移植内地是在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西汉时期D.隋唐时期17.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A.秦朝 B.西汉C.东汉D.西晋18.中国古代实行两面官(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的政权是12.D 13.B 14.C 15.D 16.C 17.C 18.C 19.D 20.D 21.C 22.A 23. CA.北魏 B.金C.辽D.西夏19.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国的农民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带有不同的时代色彩。
回答20—23 题。
20.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迫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B.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D.推翻了秦始皇的统治21.下列选项中,带有反抗民族压迫色彩的农民起义是A.秦末农民起义 B.隋末农民起义C.元末农民起义D.明末农民起义22.太平天国政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A.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B.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C.农副产品全部上缴国库 D.农副产品全部归农户所有23.北伐战争期间,湖南农民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实行统一的土地改革政策 B.联合开明士绅支持国民革命C.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D.将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列强.第Ⅱ卷38.(32 分)在中国近代史上,山东是列强激烈争夺的地区之一。
2004年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

2004年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考生答题情况分析一、试卷考查内容特点分析紧扣大纲、突出教材重点重抓基础,注重能力考查试题朴实,突出学科特点试卷平稳,难度相对降低二、卷结构与考生得分情况分析1.题型结构与内容结构得分情况分析⑴选择题得分情况分析⑵文字题得分情况分析2、题型结构与内容结构得分情况分析2.能力结构与内容结构得分情况分析⑴选择题得分情况分析⑵文字题得分情况分析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3分)②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2分)③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3分)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3分)①寻找建文帝;弘杨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分) ②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2分)③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3分) 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3分)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2分)②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西方“观察家”眼中的国民党政府形象。
(4分)③艾奇逊写这封信的时候,中国的政治局势如何?他所谓的“显见的理由”是什么? (6分)①扶蒋反共。
(2分)②政治腐败(争权夺利);一党专政(独裁)。
(4分)③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阻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政权;尽力维护美国在华利益。
(6分)①马基雅维利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2分)②马基雅维利所处的那个时代,欧洲正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分)③根据材料,归纳马基雅维利的主要思想。
(4分)④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代表什么阶级的何种要求?(4分) ①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等。
(2分) ②文艺复兴。
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试题[人教课标][原创精品]
![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试题[人教课标][原创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571112b569dc5022aaea00f5.png)
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试题一、精彩四选一(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各个领域都非常突出,世界古代最长的运河就在我国你知道它是:()A、灵渠B、白渠C、郑国渠D、大运河2、我国开始科举选官制度是在 ( )A.秦朝B.东晋C.隋朝D.唐朝3、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最为准确的是()A、使唐蕃“和同为一家”B、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理C、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D、使唐蕃结盟4、“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文化()A、对日本的影响B、对新罗的影响C、对天竺的影响D、对波斯的影响5、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文成公主入藏D、遣唐使到来6、小明把收藏了一枚钱币(如右图)带到了学校,大家根据所学的知识,一致确定它发行于A.隋朝B.唐朝C.北宋D.清朝()7、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聋哑女邰丽华领衔表演的舞蹈《飞天》倾倒了无数观众。
该舞蹈取材于下列哪个雕刻艺术宝库中的壁画。
()A、山西大同云冈石窟B、河南洛阳龙门石窟C、秦始皇陵墓兵马俑D、甘肃敦煌莫高窟8、“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他常借谈笔法来劝谏皇帝,在史书上留下“笔谏”的美名。
这位书法家是()A、颜真卿 B、欧阳询 C、柳公权 D、虞世南9、“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后人所称赞的这座由隋朝工匠主持建造的桥梁是()A江苏宝带桥 B 北京玉带桥C大明宫含元殿 D 河北赵州桥10、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出现在唐朝时期的是()A.指南针B.印刷术C.火药D.造纸术11、下列哪项横线的两端没有联系()A阿骨打-----女真族B宋太祖-------杯酒释兵权C寇准-------澶州主战D岳飞--陈桥兵变12、下面哪一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A、春节B、端午节C、寒食节D、植树节13、宋朝的饮食相当丰富,假如你是北宋东京城的一位市民,下列哪一种食物是你不可能享用到的?()A. 石榴 B. 葡萄 C. 羊肉 D. 马铃薯14、反映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的名画是()A.《秋郊饮马图》B.《清明上河图》C.《游春图》D.《步辇图》15、北宋初期,东京的一位居民热情接待来东京赶考的朋友,他请朋友游玩时,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是()A、带朋友去瓦子听说书和购物B、在酒店里用交子买单C、到城里去品尝冷饮 D 、乘坐牛车去东京郊外16、“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200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200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上海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第1至21小题每题2分;22至27小题每题3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04年3月,青浦区“惊现上海第一人”的同时,还出土一只几乎没有野猪特征的红彩猪形陶器,它A.说明了吴越文化起源于畜牧B.反映了该地区驯化猪的历史C.证实了上海曾经是陶瓷中心D.显示了青浦的先民只用红色2.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有说服力?A.古籍的记载B.屈原的作品C.政府的声明D.学者的解释3.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5.“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引自《后汉书·仲长统传》文中“豪人”指当时的A.封爵将领B.豪强地主C.僧侣贵族D.江南巨贾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7.“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A.宋B.元C.明D.清8.1712年,彼得一世“建立了新都圣彼得堡——新俄罗斯的象征”。
“新俄罗斯”巩固了A.金融贵族和工业家的国家B.手工场主和贵族的国家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国家D.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9.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Britain 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南京农业大学中国通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50分)
1 .周公
2 .《老子》
3 .李悝
4.《汉书》
5.常平仓
6.三省六部
7 .书院
8.郑和下西洋
9.改土归流
10.鸦片战争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分,共60分。
答题时先回答主要内容,再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稍作评论。
)
1.“初税亩”产生的社会背景。
2.文景之治的主要历史内容。
3.九品中正制及其历史作用。
4.两宋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
5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6.中日甲午战争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三.论述题(注意:三题中第一题为必答题,其余二题任选一题。
每题 20分,共40分。
答题时应先陈述有关的历史背景,论题
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再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加以评论。
) 1.试析康乾盛世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表现及对后世的影响。
2.试比较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3.试论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