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马原题型考点:唯物史观.doc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创造,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分析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般而言,这部分知识点多见诸于选择题中,分析题中一般附属于其它大题并以一个设问出现,因为这部分内容与毛邓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联系相当紧密。
在内容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物质观中物质与意识相关原理在历史观中的重现。
而最后的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党的性质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有着指导性意义,所以这两部分尤其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六方面的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重要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重要考点来源:文都图书唯物史观是每年考研哲学必考考点,学姐总结归纳了之前考研中经常考察的唯物史观六大考点,希望对备考考研的同学们有帮助。
六大考点如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与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一样,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过是放到了社会的角度言说而已:社会存在就是全部的客观世界,由三部分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而社会意识也就是人的意识。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实践,对于由人构成的社会,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
因此,在构成社会存在的三个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中,只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是实践客体的一部分,人口则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但人口不能主观决定社会的发展,理由很简单,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程度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决定,条件和手段是主体不得不顾及的限定。
所以,生产方式而不是人决定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
生产方式是劳动者主体与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就是劳动工具,工具表现生产力水平,同时区分开诸如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等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劳动资料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劳动者主体是否拥有生产资料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在随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性质,归根到底是因为劳动者没有掌握生产资料。
此外,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我国分配制度中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动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最大的不同也是实质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生产资料拥有不平等,而后者在生产资料的拥有问题上是平等的。
需要注意的是,生产关系虽然决定社会其余一切关系,但它本身并不是全部的社会关系。
2014马原绪论唯物论

A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 联 系 形而上学 全 面 孤 立 静 止 片 面
发 展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998、2003年考过)
以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 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 义历史观的统一。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答案:A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马哲各部分命题地位、特点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唯物史观
一般选择题
分值最高、考分析题 地位和分值有 提 高个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 物 论 框 架 一个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观、意识观 五大观点
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 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③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例题分析
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 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各种物的特 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 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之外,还因为( ) (2012年第1题)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认识论 四大概念 两对关系 两次飞跃 两个绝对性 和相对性
唯物史观 社会的发展 人的发展
考研政治之马原选择题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 四选二1.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3.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4. 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又有内在关联。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5.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一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历年考研政治马原真题

第一章导论章2010年第1题(单选)19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饿《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
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唯物论哲学派别的划分1995年理科第2题(单选)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无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质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1997年理科第1题(单选)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000年文科第2题(单选)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呆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2009年第1题(单选)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物质和意识1992年文科第6题(单选)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1994年理科第1题(单选)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1996年理科第1题(单选)《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2012-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马原部分)

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知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1.【答案】A【解析】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从马哲角度上讲,人有思维,有意识,能对客观世界反映,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2.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变引起事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质变规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变,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D.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3.【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识记性考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是劳动,价值是工资。
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选项B。
4、2011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中,示威者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级表示不满。
漫画所显示的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A劳资冲突的集中体现B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C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D虚拟资本泡沫化的恶果4.【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就是两极分化,剥削程度加深,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相对人口过剩。
马原(唯物史观)

单选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国家与革命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问题【答案】C【解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
故正确答案是C。
2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B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案】D【解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此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与此相反,故D选项正确。
A和B两项的错误比较易于识别。
C选项“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但在这里不合题意。
3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是() A辩证史观和机械史观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C人民史观和帝王史观D进步史观和保守史观【答案】B【解析】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B选项正确。
A选项维度完全不同。
C选项内容相近,表述有误。
D选项似是而非。
4把思想动机看成社会历史的动力,根本否定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B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C宿命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D怀疑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答案】B【解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选项正确。
5社会存在是指()A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B人类社会的实际存在C社会领域的一切存在D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答案】A【解析】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特有的范畴,专指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马原哲学第五讲唯物史观

案例2:先进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北大教授张颐武的观点: 1.“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 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文化打通的一个例子。” 2.“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张颐武一番惊人之语招来“花痴”之讥。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艺术
服饰:发型,衣服等都给人震撼的感觉,在街头往往是瞩目的焦点。冷 酷的活泼的,强烈的色彩与个性的标志,并且别人无法仿制的。具有艺 术气息。
语言:特别,让人记忆深刻,哲理与无厘头结合 出没地点:各种年轻人场所与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 时间:晚上与下午(早上基本起不来) 野蛮女友来源于韩语yub-gi一词,代表极端、奇特的意思。也可指性格 泼辣或态度粗暴的女子;
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他从历史之中找到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原因。 他也超越了费尔巴哈,他把现实的从事物质生产的人而不是抽象 的人作为历史的出发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其中
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基础,就是社会的物质生
产实践活动。无论在哪一个社会中,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 住、穿、行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
新新人类野蛮女友?他们的思想行为等都不同于前人喜欢我行我素喜欢特立独行喜欢标新立异喜欢追求刺激因此被称之为newnewpeople?有时候新新人类专指那些一些崇尚高科技却对古典文化嗤之以鼻的青年是一个具有批评色彩的词语
第五讲
历史唯物主义
主要内容
这一章的内容概括起来,包括: 一个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三个规律 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是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个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杠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