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SD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制作方法

SD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制作方法
赵建宏;林琳;高继发;曹卉;朱凡河;毛庆波
【期刊名称】《微循环学杂志》
【年(卷),期】2000(010)002
【摘要】@@ 近年的研究表明: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VEC)损伤已成为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过程, 而且可能是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2].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赵建宏;林琳;高继发;曹卉;朱凡河;毛庆波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济宁,272013;济宁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济宁,272013;济宁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济宁,272013;济宁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济宁,272013;济宁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济宁,272013;济宁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济宁,27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低剂量分割致SD大鼠放射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J], 袁芳;邹蕴;美丽姑·买买提;夏宏娟;徐丽
2.SD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模型的构建 [J], 王海龙;盛伟斌;徐韬;郭海龙
3.梗阻性黄疸SD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J], 朱耿隆;蔡潮农;肖笑雨;洪晓鹏;张百萌;林志东
4.SD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J], 申震;朱付平;潘成熙;罗伟业;周富强;李武平
5.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引发SD大鼠肝肾损伤模型的建立 [J], 赵艺涵;赵瑞平;杨婉莉;杜芳芳;张红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绍一种将科研培养细胞制作成细胞块的方法:琼脂糖模具法

介绍一种将科研培养细胞制作成细胞块的方法:琼脂糖模具法于娟;张仁亚;王卫;崔文【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9(035)001【总页数】2页(P113-114)【关键词】琼脂糖模具法;贴壁细胞;细胞块;科研价值【作者】于娟;张仁亚;王卫;崔文【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济宁 272013;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济宁 272029;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济宁 272029;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济宁 272029;济宁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济宁 27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8;R361.2细胞块技术的基本操作过程是将液体样品离心形成沉淀物,使用或不使用细胞块支架,再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并染色进行诊断。
细胞块技术为细胞学标本进一步检查提供良好的媒介。
细胞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工具,然而细胞块制作方法少有报道。
传统实验中常将贴壁细胞进行爬片以行HE染色、免疫细胞化学、FISH等检测,爬片细胞具有浪费试剂、增加耗材、背景不干净等缺点,因此将临床病理的细胞块技术引入科研工作中,我们通过总结实际工作经验,提供新的细胞块制作方法——琼脂糖模具法,该方法无需借助支架,适合于科研培养(贴壁及悬浮培养)细胞。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培养食管癌细胞系TE-1(培养基:RPMI 1640+10%胎牛血清;培养条件:5%CO2、37℃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采用95%乙醇和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离心采用普通水平式离心机,脱水、包埋、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所用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荧光原位杂交所用试剂均购自厦门艾德公司,具体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 方法1.2.1 细胞块模具制作配制2%琼脂糖凝胶:取1 g琼脂糖置于锥形瓶中,加入50 mL蒸馏水,轻轻混匀。
微波炉中煮沸,重复沸腾2次,使琼脂糖均匀融解;取2 mL离心管放于离心管架上,从微波炉中取出融解的琼脂糖凝胶,稍冷却,用巴氏吸管转移1.6 mL的琼脂糖凝胶于2 mL离心管内,室温冷却约3 min,然后凝胶中央插入1 mL移液枪枪头,待琼脂糖凝胶充分冷却凝固后,轻轻拔出枪头,形成中央有腔隙的琼脂糖模具,后续的细胞沉淀需转移到该腔隙中继续离心浓缩。
皮肤鳞状细胞癌P53基因突变研究

皮肤鳞状细胞癌P53基因突变研究
邱莹;李建峰
【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
【年(卷),期】1998(020)004
【摘要】采用聚合酶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技术对18例皮肤鳞状细胞癌P^53基因5-9外显子突变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突变病例为5/18例,其中G11/7例,G22/7例,,G32/4例P^53基因突变倾向分布于G2+G3级。
P^53基因突变可能影响低级肿瘤向恶性方向转化并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总页数】2页(P1-2)
【作者】邱莹;李建峰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济宁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502
【相关文献】
1.人脑胶质瘤p53基因突变及MDM2、p16、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 [J], 曹慧玲;崔文;梁桂华;王旭;高继发;田德明;郑杰
2.肺癌组织p53、c-erbB-2表达及病人血白细胞 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J], 唐录英;苏祖兰;金亦;任泽肪;何丹
3.食管鳞癌p53基因突变和p53功能失活的对照研究 [J], 李小东;戎铁华;龙浩;傅剑华;林鹏;张兰军;温浙盛
4.胃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及p53和mdm2蛋白表达的研究 [J], 孙迎娟;时飞;孙坚萍;黄葆华;罗兵
5.大肠癌P21、P53蛋白表达和k-ras基因、P53基因突变研究 [J], 王钦富;宋琨;李加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ctme y ( C ) Reut A tritre ig w t B 0 5 0 fr2 o r a d4 o r yo t F M . s l r s fe nev nn ilS 2 3 8 o 4 h us n 8 h us出e a o tsse ce c } p poi f in y i
a c fb e s a cn ma c l . n e o ra tc r io el s 历D d Usn 3 ig p 8MAPK nhb trS 0 5 0 t n lz h fe to hec l a — i iio B2 3 8 o a ay e t e e c n t el D
递增 。在 Ⅱ、 Ⅳ级 肿瘤 中凋亡指数 ( I分别 为 1.2± .11.8± .5 52 Ⅲ、 A) 8 9 72 ,0 1 42 ,.5±19 , 随分级 的升 高 .3 并 而递减 , Ⅱ级和 Ⅲ、 级肿 瘤 中 A 有 显 著差 异 , Ⅳ级 间无 差异 。P N I与 A 呈 显 著 负相 关 ( <0 Ⅳ I Ⅲ、 C AL I P .
胶质瘤增 殖指数 (rleav ne, ) 凋亡 指 数 poirteidxPI 、 f i (aot cidxAI 研究 脑胶 质 瘤 细 胞 的增 殖 与 ppo e, ) i t n 凋亡水平 , 进一步分 析 了两 者 的相 关性 以及 与 脑胶 质 瘤病理 分级 的关 系。 1 材料 与方法 11 . 材料 标本 : 自济 宁 医学 院 附 属 医 院 19 取 94至 20 03 年存档的胶质瘤石蜡标本 9 例 , 6 其中男性 6 例, 2 女
的改 变。结 果 9 6例胶质 瘤 中 Ⅱ、 Ⅳ级肿 瘤的 P N Ⅲ、 C A标记指 数 ( C A L ) P N I 分别 为 2 .9± .5 、4 3 6 7 3 4 % 4 .2 ± .3 、33 ±1.7 , 著 高于正常脑组 织( .7±13 % ) P < .5 , 58 % 8 .1 36 % 显 26 .1 ( 00 ) 并且 随 着肿瘤 分级 的升 高而
脑缺血后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脑缺血后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杨燕;李宪章;何华;张爱梅;毛庆波【期刊名称】《济宁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7(30)3【摘要】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尼龙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缺血后3h、6h、24h、7d、14d时,HGF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大鼠缺血后3h,缺血侧脑组织开始出现HGF表达,7d时明显增多,14d时密集表达.各时间点HGF的表达主要集中在梗死灶周围.结论脑缺血后可上调HGF在大脑的表达,HGF 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发展及修复过程.【总页数】3页(P195-197)【作者】杨燕;李宪章;何华;张爱梅;毛庆波【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相关文献】1.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肝细胞生长因子mRNA 表达的影响 [J], 赵志敏;肖志娟;薛茜;邹玉安;王静2.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后中脑微血管密度、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J], 朱江;高燕军;窦志杰;米艳娟;孙艳军;龙雅君;韩玉敏3.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后丘脑微血管密度、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J], 朱江;周志强;窦志杰;孙艳军;张晓璇;邱海鹏4.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J], 孙乐羽;李昕;王建平5.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肝细胞再生及肝星状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变化与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干预作用 [J], 刘恒兴;刘斌;王环震;韩金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济宁医学院

济宁医学院教案2007.9 - 2008.1 学年第 1 学期所在单位基础部教研室病理学教研室课程名称病理学授课对象临床本科授课教师孔灵玲职称讲师教材名称病理学.李玉林主编.第六版2007 年 7 月 18 日第十六章寄生虫病一、教材重点提示及目的要求[教材重点提示]1、寄生虫病是寄生虫的某一个或多个阶段寄生于人体后引起的一类疾病,可以在人群、动物群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有明显的区域性、季节性和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
2、寄生虫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产生毒性物质,诱发宿主免疫等作用损伤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3、寄生虫进入人体寄居在组织中,其病理变化早期,局部的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形成嗜酸性脓肿;晚期,在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即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4、寄生虫虫体刺激组织纤维增生,压迫局部组织,导致实质器官变形。
5、常见的寄生虫病有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丝虫病、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棘球蚴病。
寄生虫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如阿米巴痢疾、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棘球蚴病等,部分为皮肤接触感染,如血吸虫病。
少数由媒介昆虫叮咬传播,如丝虫病、疟疾等。
[目的要求]1、掌握阿米巴脓肿,嗜酸性脓肿,假结核结节的概念2、掌握嗜酸性脓肿和假结核结节的组织形态学特点3、掌握血吸虫性肝硬变的病理变化。
4、掌握肠阿米巴溃疡的特点。
5、了解棘球蚴病的主要病理特点二、实验内容(一)大体标本观察1、血吸虫性肝硬变(Schistosomo liver cirrhosis)图2-1肝组织表面凹凸不平,切面可见血管周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且沿门静脉分支而延伸,呈树枝状分布。
故又称为“干线型肝纤维化(pipe-stem fibrasis)”2、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 amoebiasis)图2-2早期粘膜表面粗糙,粘膜皱襞走向不规则,可见许多散在分布、1至数毫米大小不等的溃疡灶,溃疡大多为圆形,边缘略隆起。
多形型乳腺小叶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多形型乳腺小叶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曹慧玲;王旭;梁桂华;崔文;周庚寅
【期刊名称】《济宁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8)4
【摘要】1一般资料患者女,50岁,因查见右乳肿物两天于2004年7月29日入院。
体检: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2cm×2cm大小肿物,质硬,诊断为乳腺癌,于8月1日行手术切除,术中见右乳外上象限有-2cm×2cm×1.5cm大小包块,质硬,界限不清,遂行病理冰冻切片技术检查。
检查见肿物体积
2cm×1.8cm×1.5cm,灰白、质硬,诊断为乳腺小叶癌。
随后行右乳房改良根治术。
【总页数】1页(P80)
【作者】曹慧玲;王旭;梁桂华;崔文;周庚寅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济宁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济宁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济宁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女性生殖道转移: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张发顺;侯红敏;王芳
2.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女性生殖道转移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张发顺;侯红敏;王方
3.乳腺分泌型癌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J], 梅娟;王萍
4.乳腺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冯琳琳;闫锐
5.小管小叶浸润性小叶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J], 尼玛卓玛;罗含欢;王倩;达珍;魏倩;郭平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理学教研室活动记录

一、活动时间:2022年3月15日二、活动地点:病理学教研室会议室三、活动主题:病理学教学研讨与学术交流四、参与人员:病理学教研室全体教师、部分研究生五、活动内容:1. 主持人开场活动开始,由教研室主任张教授担任主持人,对各位教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学经验分享为了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本次活动邀请了三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分享。
(1)李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强调课堂氛围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王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介绍了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将传统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刘老师分享了病理学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 学术交流(1)张教授介绍了当前病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享了我国在病理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2)王教授就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要结合临床实际,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3)李教授分享了病理学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教研室工作总结与部署张教授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教研室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他指出,教研室要继续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5. 互动环节在互动环节,各位教师就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活动气氛热烈,大家受益匪浅。
六、活动总结本次病理学教研室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通过教学经验分享、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病理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部分活动内容的具体记录:1. 李老师的教学心得:李老师认为,课堂氛围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她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案例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受体缺失学说:
LDL受体广泛分布子肝、动脉壁等全身各 种组织细胞膜表面,若LDL受体少、功能 缺陷→血浆LDL水平极高→冠心病。
⒊损伤应答学说:
①内皮细胞受损产生GF → 吸引单核细胞至内皮下→ 单核细胞经表面的清道夫受体、CD36受体和FC受体 →吞噬ox-LDL等脂质→形成巨嗜细胞源性泡沫细胞。 ②内皮C受损更新增加、产生GF→SMC↑并内移、转化、 分泌细胞因子、合成细胞外基质;SMC经其表面的 LPL受体介导吞噬脂质→形成巨嗜SMC源性泡沫细胞。
⒋能引起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
糖尿病、甲减、肾病综合征、高胰岛素血症。
⒌ 年龄:内皮细胞改变、内膜增厚、内膜垫。 ⒍ 遗传因素:
200种遗传基因;家族性高胆醇血症(FH)等。
7.其他因素(性别、病毒、超重及肥胖
等):
雌→胆固醇↓、改善内皮功能,女-低LDL、高HDL。
(二)发生机制:
⒈脂质渗入学说:
甘油三脂(TG):160mg/dl(1.81mmol/L)
⑵脂蛋白:
①CM ②LDL:是最重要的致AS因子(尤其是ox-LDL)。
(含胆固醇最多,且分子较小,易透过内 膜,损伤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不能 被正常LDL受体识别,易被scavenger receptor 识别→泡沫细胞)。
③HDL:抗AS。(除逆向转运胆固醇、与LDL竞争内
(stable 仅在重体力活动时发作。 angina pectoris);
pectoris):
1、概念: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而引起
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阵发性的胸骨后疼痛或压 迫感,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及左臂等处,每次发 作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甘油可缓解。
2、机制:缺O2性代谢产物 → 刺激心局部的交
感神经未梢 → 胸1-5交感节及脊髓 → 大脑。
3、类型:
(1)稳定性心绞痛(轻型心绞痛):
表面—玻璃样变胶原纤维(纤维帽); 深部—坏死组织+细胞外脂质(胆固醇 结晶等)、钙盐、肉芽组织,少 量泡沫细胞及淋巴细胞等。
(2)中膜:
SMC受压萎缩、弹性纤维破坏 变薄。
(3)外膜:
新生Cap、CT↑、L、P浸润。
4、复合病变(complicated lesion)::
(1)斑块内出血; (2)斑块破裂; (3)血栓形成; (4)钙化; (5)动脉瘤形成; (6)血管腔狭窄。
4.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AS时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①吞噬作用;
②促增殖作用; ③参与炎症与免疫过程。
5.致突变学说:
斑块内的平滑肌C为单克隆性,即: 一个SMC (化学物、病毒)突变 分裂增生→形 成斑块。
内皮细胞通透性 脂质(LDL)进入
内皮下 脂质修饰(ox-LDL等) 血液中 的单核细胞进入内膜、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 及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内移 平滑肌源性及 单核细胞源性的泡沫细胞形成ox-LDL等的
⒈脑萎缩 ⒉脑软化:
颞叶、内囊、尾状核、豆状核、丘脑等。 偏瘫、失语、死亡。 小:胶质修复。 大:囊腔。
⒊小A瘤:
BP突然升高时→脑出血。
4、肾A粥样硬化:
肾A开口处或主干近侧端 高度狭窄:高BP 血栓形成:
梗死
反复瘢痕
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5、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上肢; 间歇性跛行,坏疽。
济宁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王 舟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动脉硬化:指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弹性
降低。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沉积于全身大中动
脉内膜→粥样斑块→动脉 硬化。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
⒈高脂血症: ⑴血脂:
胆固醇(TC):260mg/dl(6.76mmol/L)
细胞毒作用 泡沫细胞坏死、崩解 脂质池
及胆固醇等出现,与载脂蛋白共同形成粥样
斑块。
二、病理变化:
大、中A(主A、冠状A、脑A、肾A、四肢A)
(一)基本变化: 1、脂纹(fatty Streak):
大体:黄色斑点、条纹; 镜下:泡沫C
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大体:灰黄色斑块→瓷白色斑块,蜡滴状,
6、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腹痛、腹胀、发热、肠梗死、麻痹性肠梗阻、
休克。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1、左前降支>右冠脉主干>左冠脉主干 及左旋支; 2、近侧段,节段性,分支开口处; 3、心壁侧,半月形,易并发血栓; 4、四级狭窄(Ⅰ—Ⅳ级):I级 25%以下
(二)主要动脉的病变:
1、主动脉粥样硬化:
(1)腹主A>降主A、主A弓; (2)后壁和分支开口处; (3)早、广、重; (4)管径大、血流急→不易发生血流障碍及血栓; (5)溃疡、A瘤、夹房A瘤,主A瓣膜病。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3、颈动脉及脑动脉II级 26-50% III级 51-75% IV级 76%以上
二、冠心病(CHD,coronary
heart disease):
概念:指冠状A缺血而引起的心脏病(缺血性 心脏病)。 CHD时心肌缺血缺氧的原因: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心肌耗氧量剧增而冠状动脉供血不能相应增加。
(一)心绞痛(angina
0.3-1.5CM;
镜下:
表面—纤维帽(胶原纤维、SMC;少数 弹性纤维及蛋白聚糖),玻璃样变。
深部—泡沫细胞、 SMC、细胞外脂质、基 质及炎细胞。
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粥瘤(atheroma)
plaque):
表面:瓷白(纤维帽)。
大体:灰黄色隆起斑块
深部:黄色粥糜样物。
镜下: (1)内膜:
皮细胞受体、抗LDL氧化)。
④VLDL:降解后即成为LDL。
(3)高脂血症原因:
①摄入过多:动物脂肪。 ②内源性合成过多:糖尿病、甲低、肾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⒉高血压:通透性↑。 ⒊吸烟:
①Co损伤内皮。 ②使LDL氧化。 ③糖蛋白激活VIII及致突变物→SMC增生 内移、Plt聚集、儿↑、HDL↓。